初中数学教程等积变形和行程问题

初中数学教程等积变形和行程问题
初中数学教程等积变形和行程问题

3.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1课时 等积变形和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等积变形,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等积变形和行程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种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mm ,子昂每次刷牙都挤出1cm 长的牙膏,这样一支牙膏可以用36次.该品牌牙膏现推出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mm ,子昂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cm 的牙膏,这样,这支牙膏能用多少次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等积变形问题

例1 用直径为90mm 的圆钢,铸造一个底面长和宽都是131mm ,高度是81mm 的长方体钢锭.问需要截取多长的一段圆钢?(结果保留π)

解析:圆钢由圆柱体变为长方体,形状变了,但体积不变.

解:设截取圆钢的长度为x mm.

根据题意,得π? ??

??9022

x =131×131×81, 解方程,得x =686.44π

. 答:截取圆钢的长度为686.44π

mm. 方法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首先要审题,本题中圆钢由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体积保持不变.“变形之前圆钢的体积=变形之后长方体的体积”. 例2 将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5cm 、12cm 和8cm 的长方体钢坯锻造成一个底面是边长为12cm 的正方形的长方体钢坯.试问:是锻造前的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大,还是锻造后的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大?请你计算比较.

解析:由锻造前后两长方体钢坯体积相等,可求出锻造后长方体钢坯的高.再计算锻造前后两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最后比较大小即可.

解:设锻造后长方体的高为x cm,依题意,得15×12×8=12×12x.解得x=10.

锻造前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为2×(15×12+15×8+12×8)=2×(180+120+96)=792(cm2),

锻造后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为2×(12×12+12×10+12×10)=2×(144+120+120)=768(cm2).

因为792>768,所以锻造前的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较大.

方法总结: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等积变形中的等量关系确定变化后长方体的高.

探究点二:行程问题

【类型一】相遇问题

例3 小明家离学校2.9千米,一天小明放学走了5分钟之后,他爸爸开始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接小明,已知小明每分钟走60米,爸爸骑自行车每分钟骑200米,请问小明爸爸从家出发几分钟后接到小明?

解析:本题等量关系:小明所走的路程+爸爸所走的路程=全部路程,但要注意小明比爸爸多走了5分钟,另外也要注意本题单位的统一.

解:设小明爸爸出发x分钟后接到小明,如图所示,由题意,得200x+60(x+5)=2900.解得x=10.

答:小明爸爸从家出发10分钟后接到小明.

方法总结: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对于行程问题,通常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样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方程中的等量关系.

【类型二】追及问题

例4 敌我两军相距25km,敌军以5km/h的速度逃跑,我军同时以8km/h的速度追击,并在相距1km处发生战斗,问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几小时发生的?

解析:本题相等关系:我军所走的路程-敌军所走的路程=敌我两军相距的路程.

解:设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x小时发生的.根据题意,得8x-5x=25-1.解得x=8.

答: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8小时发生的.

方法总结: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类型三】环形问题

例5 甲、乙两人在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的速度为360米/分,乙的速度是240米/分.

(1)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跑,问第一次相遇时,两人一共跑了多少圈?

(2)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跑,问几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

解析:(1)题实质上是追及问题,两人第一次相遇,实际上就是快者比慢者多跑一圈,其等量关系是追上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2)题实质上是相遇问题,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为环行跑道一圈的长,其等量关系是相遇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

解:(1)设x 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360x -240x =400.解得x =103

. ? ??

??103×360+103×240÷400=5(圈). 答:两人一共走了5圈;

(2)设x 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360x +240x =400.解得x =23

(分钟)=40(秒). 答:40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

方法总结:环形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两个人同地背向而行:相遇问题(首次相遇),甲的行程+乙的行程=一圈周长;两个人同地同向而行:追及问题(首次追上),甲的行程-乙的行程=一圈周长.

三、板书设计

1.等积变形问题

2.行程问题

(1)相遇问题;

(2)追及问题;

(3)环形问题.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初中数学图像行程问题17题

1、甲、乙两人在同一直线噵路上同起点,同方向同进出发,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匀速跑步1500米,当甲超出乙200米时,甲停下来等候乙,甲、乙会合后,两人分别以原来的速度继续跑向终点,先到达终点的人在终点休息,在跑步的整个过程中,甲、乙两人的距离y (米)与出发的时间x(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甲到终点时,乙距离终点 ______________米。 2、如图,贝贝和欢欢同时从学校放学,两人以各自速度匀速步行回家,贝贝的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向,欢欢的家在学校的正东方向,贝贝准备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打开书包是发现错拿了欢欢的练习册,于是立即跑步去追欢欢,终于在途中追上了欢欢并交还了练习册,然后再以先前的速度步行回家,(贝贝在家中耽搁和交还练习册的时间忽略不计)结果贝贝比欢欢晚回到家.如图是两人之间的距离米与他们从学校出发的时间分钟的函数关系 图.则贝贝的家和欢欢的家相距___________米. 3、如图,已知A地在B地正南方3千米处,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A,B两地向正北方向匀速直行,他们与A地的距离s(千米)与所行的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用如图所示的AC和BD表示,当他们行走3小时后,他们之间的距离为_____千 米. 4、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乙地行驶,快车到达乙地后停留了45分钟,立即按原路以另一速度匀速返回,直至与慢车相遇.已知慢车的速度为60千米/

时,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货车行驶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快 车从乙地返回时的速度为__________千米/时 5、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匀速同向行驶,乙在甲前面100米处,同时出发去距离甲1300米的目的地,其中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设甲、乙之间的距离为y米,乙行驶的时间为x 秒,y与x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丙也从甲出发的地方沿相同的方向骑自行车行驶,且与甲的速度相同,当甲追上乙后45秒时,丙也追上乙,则丙比甲晚出发__ 秒. 6、从A地到B地需修一条公路,该工程由甲、乙两队共同完成,甲、乙两队分别从A 地、B地同时开始修路,设修路的时间为x(天),未修的路程为y(米),图中的折线表示甲乙两个工程队从开始施工到工程结束的过程中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已知在修路过程中,甲工程队因设备升级而停工5天,则设备升级后甲工程队每天修路比原来多米. 7、在一次自行车越野赛中,出发mh后,小明骑行了25km,小刚骑行了18km,此后两人分别以a km/h,b km/h匀速骑行,他们骑行的时间t(单位:h)与骑行的路程s(单位: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练习题 1、(宁夏回族自治区)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MN 在 ABC △的边AB 上沿AB 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B 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 与点A 重合,点N 到达点B 时运动终止),过点M N 、分别作AB 边的垂线,与ABC △的其它边交于P Q 、两点,线段MN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线段MN 在运动的过程中,t 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 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 (2)线段MN 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 的面积为S ,运动的时间为t .求四边形 MNQP 的面积S 随运动时间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2、如图,在梯形ABCD 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 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 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BC 的长. (2)当MN AB ∥时,求t 的值. (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梯形,OA ∥BC ,点A 的坐标为(6,0),点B 的坐标为(4,3),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动点M 在OA 上运动,从O 点出发到A 点;动点N 在AB 上运动,从A 点出发到B 点.两个动点同时出发,速度都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即停止,设两个点的运动时间为t (秒). (1)求线段AB 的长;当t 为何值时,MN ∥OC ? (2)设△CMN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并指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S 是否有最小值? C P Q B A M N C B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简洁版

A B C D E O l A ′ 中考动点专题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例1(2005年·)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 (1)求证: △ADE ∽△AEP. (2)设OA=x ,AP=y ,求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 (二)线动问题 在矩形ABCD 中,AB =3,点O 在对角线AC 上,直线l 过点O ,且与AC 垂直交AD 于点E. (1)若直线l 过点B ,把△ABE 沿直线l 翻折,点A 与矩形ABCD 的对称中心A '重合,求BC 的长; (2)若直线l 与AB 相交于点F ,且AO = 4 1 AC ,设AD 的长为x ,五边形BCDEF 的面积为S.①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 的取值围; 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 ,以A 为圆心,以-x 4 3 长为半径的圆与直 线l 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①92+=x AC ,9412+=x AO ,)9(121 2+=x AF ,x x AE 49 2+= ∴AF 2 1 ?=?AE S AEF x x 96)9(22+= ,x x x S 96)9(322+-= A 3(2) O 3(1)

小学五年级奥数 等积变形

奥数拓展:等积变形 (一)故事导入: 有一个富翁留了一块三角形的土地给两个儿子,两个儿子要求平分这块地,这可伤透了他们的脑筋,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测量、平分。同学们,你们能想出多少种方法将这块土地平分成2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根据这个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一:。 (二)即学即练: 1.你有什么方法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3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如图,把△ABC的底边BC四等分,那么甲、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谁大,为什么 如图.三角形ABC中.D是AB的中点.点E、F.G、H把BC平均分成五份.阴影部分的面积占三角形ABC面积的几分之几? (三)思维探索: (平行线间的等积变形)如下图,△ACD和△BCD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且有公共底边,那么△ACD和△BCD的面积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四)即学即练: 1.如图,在梯形ABCD中共有8个三角形,其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哪几对 (五)结论总结: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变化与否取决于它的高和底的乘积,而不仅仅取决于高或底的变化。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三角形在面积不改变的情况下,可以有无数多个不同的形状。为便于实际问题的研究,我们还会常常用到以下结论: (1)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底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该底所对的角的的顶点是同一个点或在与底平行的直线上,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若两个三角形的高(或底)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或高)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六)例题梳理 【例 1】等积变形的等分点应用 1.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如果△AED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求△ABC的面积 结论2:夹在间的一组同底三角形面积相等

初中数学行程问题专题

初中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问题)专题 行程问题是指与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我们常用的基本公式是: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行程问题是个非常庞大的类型,多年来在考试中屡用不爽,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原因就是行程问题可以融入多种练习,熟悉了行程问题的学生,在多种类型的习题面前都会显得得心应手。下面我们将行程问题归归类,由易到难,逐步剖析。 1. 单人单程: 例1: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造后,列车在两城市间的运行速 度从h km/80提高到h km/100,运行时间缩短了h 3。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如果设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为x km ,那么列车在两城市间提速前的 运行时间为h x 80,提速后的运行时间为h x 100 . 【等量关系式】提速前的运行时间—提速后的运行时间=缩短的时间. 【列出方程】3100 80x x . 例2:某铁路桥长1000m ,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该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min ,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共s 40。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分析】如果设火车的速度为x s m/,火车的长度为y m ,用线段表示大桥和火车的长度,根据题意可画出如下示意图: y 1000 60x 1000 y 40x 【等量关系式】火车min 1行驶的路程=桥长+火车长; 火车s 40行驶的路程=桥长-火车长 【列出方程组】y x y x 100040100060

2.单人双程(等量关系式:来时的路程=回时的路程): 例1:某校组织学生乘汽车去自然保护区野营,先以h km/60的速度走平路,后又以h km/30的速度爬坡,共用了h 5.6;返回时汽车以h km/40的速度下坡,又以h km/50的速度走平路,共用了h 6.学校距自然保护区有多远。 【分析】如果设学校距自然保护区为x km ,由题目条件:去时用了h 5.6,则 有些同学会认为总的速度为h km x /5 .6,然后用去时走平路的速度+去时爬坡的速度=总的速度,得出方程5 .63060x ,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因为速度是不能相加的。不妨设平路的长度为x km ,坡路的长度为y km ,则去时走平路用了h x 60 ,去时爬坡用了h y 30 ,而去时总共用了h 5.6,这时,时间是可以相加的;回来时汽车下坡用了h y 40,回来时走平路用了50 x ,而回来时总共用了h 6.则学校到自然保护区的距离为km y x )(。 【等量关系式】去时走平路用的时间+去时爬坡用的时间=去时用的总时间 回来时走平路用的时间+回来时爬坡用的时间=回来时用的 总时间 【列出方程组】6 40505.63060y x y x 3.双人行程: (Ⅰ)单块应用:只单个应用同向而行或背向而行或相向而行或追击问题。 1)同时同地同向而行:A,B 两事物同时同地沿同一个方向行驶 例:甲车的速度为h km/60,乙车的速度为h km/80,两车同时同地出发,同向而行。经过多少时间两车相距km 280。 【分析】如果设经过x h 后两车相距km 280,则甲走的路程为xkm 60,乙走的路程为xkm 80,根据题意可画出如下示意图: 80x km 乙 甲60x km 280km 【等量关系式】甲车行驶的距离+280=乙车行驶的距离 【列出方程】x x 28028060

最全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专题分类归纳汇总训练

最全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专题分类归纳汇总 近几年有关“线段最值”的中考试题层出不穷,形式多样,往往综合了几何变换、函数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尽管形式多样、背景复杂、变化不断,但都可以通过几何变换转化为常见的基本问题. 最值题目类型多:作图、计算;有求差最大,求和最小;求周长最小、求时间最短;求最值、已知最值求待定系数等;对称载体多:几乎涉及到初中全部的轴对称图形(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菱形、正方形、抛物线、圆、坐标轴). 我们知道“对称、平移、旋转” 是三种保形变换。通过这三种几何变换可以实现图形在保持形状、大小不变的前提下而使其位置发生变化,具有更紧凑的位置关系或组合成新的有利论证的基本图形.通过几何变换移动线段的位置是解决最值问题的有效手段,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运用几何变换把最值问题转化为基本问题却是不变的。 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几何变换的应用也不是单一的,有些问题需要多种变换的组合才能解决,看看以下策略对解决问题能否奏效。 (1)去伪存真。刨去不变的线段,看清楚究竟是几段和的最小值问题,必须仔细研究题目的背景,搞清楚哪些是动点、哪些是定点、哪些是定长。 (2)科学选择。捕捉题目的信号,探索变换的基础,选择变换的手段.平移把不“连”的线段“接”起来,旋转把“碰头”的线段“展”开来重“接”,对称把在同侧的线段翻折过去重组,因此“不连——平移、碰头——旋转、同侧——对称”是一般的思路;对称变换的基础是轴对称图形,平移变换的基础是平行线,旋转变换的基础是等线段,所以选择哪种几何变换还要看题目中具备何种变换的基础信息。 (3)怎么变换?对称变换一般以动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构建定点(直线)的对称点(直线),如有多个动点就必须作多次变换;平移一般是移动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线段中的某一条,与另一条对“接”;旋转变换一般以定点为旋转中心旋转60°或90°。 (4)怎么求值?几何变换成了“两折线”或“三折线”后,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

初中数学专题行程问题--最新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精选汇总 ----------(行程问题)专题 行程问题是指与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我们常用的基本公式是: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行程问题是个非常庞大的类型,多年来在考试中屡用不爽,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原因就是行程问题可以融入多种练习,熟悉了行程问题的学生,在多种类型的习题面前都会显得得心应手。下面我们将行程问题归归类,由易到难,逐步剖析。 1. 单人单程: 例1: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造后,列车在两城市间的运行速度从h km /80提高到h km /100,运行时间缩短了h 3。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如果设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为x km ,那么列车在两城市间提速前的运行时间为h x 80,提速后的运行时间为h x 100. 【等量关系式】提速前的运行时间—提速后的运行时间=缩短的时间. 【列出方程】3100 80=-x x . 例2:某铁路桥长1000m ,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该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min ,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共s 40。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分析】如果设火车的速度为x s m /,火车的长度为y m ,用线段表示大桥和火车的长度,根据题意可画出如下示意图: 【等量关系式】火车min 1行驶的路程=桥长+火车长; 火车s 40行驶的路程=桥长-火车长

【列出方程组】???-=+=y x y x 100040100060 举一反三: 1.小明家和学校相距km 15。小明从家出发到学校,小明先步行到公共汽车站,步行的速度为60min /m ,再乘公共汽车到学校,发现比步行的时间缩短了min 20,已知公共汽车的速度为h km /40,求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根据我省“十二五”铁路规划,连云港至徐州客运专线项目建成后,连云港至徐州的最短客运时间由现在的2小时18分钟缩短为36分钟,其速度每小时将提高km 260.求提速后的火车速度。(精确到h km /1)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整理.doc

中考动点专题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 2 NH=2132?OP=2. (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 2362 1 21x OH MH -== . 在Rt △MPH 中, . 222223362 1 419x x x MH PH MP +=- +=+=H M N G P O A B 图1 x y

初中数学专题行程问题

初中(行程问题)专题 行程问题是指与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我们常用的基本公式是: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行程问题是个非常庞大的类型,多年来在考试中屡用不爽,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原因就是行程问题可以融入多种练习,熟悉了行程问题的学生,在多种类型的习题面前都会显得得心应手。下面我们将行程问题归归类,由易到难,逐步剖析。 1. 单人单程: 例1: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造后,列车在两城市间的运行速度从h km /80提高到h km /100,运行时间缩短了h 3。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如果设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为x km ,那么列车在两城市间提速前的运行时间为h x 80,提速后的运行时间为h x 100. 【等量关系式】提速前的运行时间—提速后的运行时间=缩短的时间. 【列出方程】3100 80=-x x . 例2:某铁路桥长1000m ,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该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min ,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共s 40。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分析】如果设火车的速度为x s m /,火车的长度为y m ,用线段表示大桥和火车的长度,根据题意可画出如下示意图: ??-=y x 100040 举一反三: 1.小明家和学校相距km 15。小明从家出发到学校,小明先步行到公共汽车站,步行的速度为60min /m ,再乘公共汽车到学校,发现比步行的时间缩短了min 20,已知公共汽车的速度为h km /40,求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根据我省“十二五”铁路规划,连云港至徐州客运专线项目建成后,连云港至徐州的最短客运时间由现在的2小时18分钟缩短为36分钟,其速度每小时将提高km 260.求提速后的火车速度。(精确到h km /1) 3.徐州至上海的铁路里程为km 650,从徐州乘”C “字头列车A ,”D ”字头列

初中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附答案版

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1、如图,已知A B C △中,10A B A C ==厘米,8B C =厘米,点D 为A 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 P D △与 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 P 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 B 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 B C △的哪条边上相遇? 2、直线364 y x =-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 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 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 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 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A,若P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正三角形? 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 的坐标为(-3,4),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t为何值时,∠MPB与∠BCO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初中数学压轴题---几何动点问题专题训练(含详细答案)

初中数学压轴题---几何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1、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 ∵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 又∵厘米, ∴835PC =-=厘米8PC BC BP BC =-=,,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 (4分) ②∵P Q 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 33 BP t ==秒, ∴515 443 Q CQ v t = ==厘米/秒. · ································································· (7分) (2)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 15 32104 x x =+?,

最新七年级数学行程问题(整理)

行程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三个量,三个关系”: 这三个量是:路程(s)、速度(v)、时间(t) 三个关系: 简单行程:路程=速度×时间 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追击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100 米的 A 、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其中甲的速度是 2 米每秒,乙的速度是 3 米每秒。一只狗从 A 地出发,先以 6 米每秒的速度奔向乙,碰到乙后再掉头冲向甲,碰到甲之后再跑向乙,如此反复,直到甲、乙两人相遇。问在此过程中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1.甲、已两个车站相距168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36千米/小时,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为48千米/小时。 (1)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相遇? (2)慢车先开1小时,相向而行,快车开几小时与慢车相遇?

2.甲、乙两人从同地出发前往某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公里,甲走了16公里后,乙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追赶甲,问乙出发后,几小时能追上甲? 3.甲、乙两人练习50米短距离赛跑,甲每秒钟跑7米,乙每秒钟跑6.5米。 (1)几秒后,甲在乙前面2米? (2)如果甲让乙先跑4米,几秒可追上乙? 4甲、乙两人在400米的环行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每秒跑5.5米,乙每秒跑4.5米。 a)乙先跑10米,甲再和乙同地、同向出发,还要多长时间首次相遇? b)乙先跑10米,甲再和乙同地,背向出发,还要多长时间首次相遇? c)甲、乙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长时间二人首次相遇?

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分类专题汇总全书

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分类专题汇总全书近几年有关“线段最值”的中考试题层出不穷,形式多样,往往综合了几何变换、函数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尽管形式多样、背景复杂、变化不断,但都可以通过几何变换转化为常见的基本问题. 最值题目类型多:作图、计算;有求差最大,求和最小;求周长最小、求时间最短;求最值、已知最值求待定系数等;对称载体多:几乎涉及到初中全部的轴对称图形(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菱形、正方形、抛物线、圆、坐标轴). 我们知道“对称、平移、旋转” 是三种保形变换。通过这三种几何变换可以实现图形在保持形状、大小不变的前提下而使其位置发生变化,具有更紧凑的位置关系或组合成新的有利论证的基本图形.通过几何变换移动线段的位置是解决最值问题的有效手段,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运用几何变换把最值问题转化为基本问题却是不变的。 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几何变换的应用也不是单一的,有些问题需要多种变换的组合才能解决,看看以下策略对解决问题能否奏效。 (1)去伪存真。刨去不变的线段,看清楚究竟是几段和的最小值问题,必须仔细研究题目的背景,搞清楚哪些是动点、哪些是定点、哪些是定长。 (2)科学选择。捕捉题目的信号,探索变换的基础,选择变换的手段.平移把不“连”的线段“接”起来,旋转把“碰头”的线段“展”开来重“接”,对称把在同侧的线段翻折过去重组,因此“不连——平移、碰头——旋转、同侧——对称”是一般的思路;对称变换的基础是轴对称图形,平移变换的基础是平行线,旋转变换的基础是等线段,所以选择哪种几何变换还要看题目中具备何种变换的基础信息。 (3)怎么变换?对称变换一般以动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构建定点(直线)的对称点(直线),如有多个动点就必须作多次变换;平移一般是移动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线段中的某一条,与另一条对“接”;旋转变换一般以定点为旋转中心旋转60°或90°。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 1 32?OP=2. (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 2362 1 21x OH MH -== . 在Rt △MPH 中, . ∴y =GP= 32MP=23363 1x + (0

初中数学教程等积变形和行程问题

3.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1课时 等积变形和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等积变形,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等积变形和行程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种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mm ,子昂每次刷牙都挤出1cm 长的牙膏,这样一支牙膏可以用36次.该品牌牙膏现推出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mm ,子昂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cm 的牙膏,这样,这支牙膏能用多少次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等积变形问题 例1 用直径为90mm 的圆钢,铸造一个底面长和宽都是131mm ,高度是81mm 的长方体钢锭.问需要截取多长的一段圆钢?(结果保留π) 解析:圆钢由圆柱体变为长方体,形状变了,但体积不变. 解:设截取圆钢的长度为x mm. 根据题意,得π? ?? ??9022 x =131×131×81, 解方程,得x =686.44π . 答:截取圆钢的长度为686.44π mm. 方法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首先要审题,本题中圆钢由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体积保持不变.“变形之前圆钢的体积=变形之后长方体的体积”. 例2 将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5cm 、12cm 和8cm 的长方体钢坯锻造成一个底面是边长为12cm 的正方形的长方体钢坯.试问:是锻造前的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大,还是锻造后的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大?请你计算比较.

解析:由锻造前后两长方体钢坯体积相等,可求出锻造后长方体钢坯的高.再计算锻造前后两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最后比较大小即可. 解:设锻造后长方体的高为x cm,依题意,得15×12×8=12×12x.解得x=10. 锻造前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为2×(15×12+15×8+12×8)=2×(180+120+96)=792(cm2), 锻造后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为2×(12×12+12×10+12×10)=2×(144+120+120)=768(cm2). 因为792>768,所以锻造前的长方体钢坯的表面积较大. 方法总结: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等积变形中的等量关系确定变化后长方体的高. 探究点二:行程问题 【类型一】相遇问题 例3 小明家离学校2.9千米,一天小明放学走了5分钟之后,他爸爸开始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接小明,已知小明每分钟走60米,爸爸骑自行车每分钟骑200米,请问小明爸爸从家出发几分钟后接到小明? 解析:本题等量关系:小明所走的路程+爸爸所走的路程=全部路程,但要注意小明比爸爸多走了5分钟,另外也要注意本题单位的统一. 解:设小明爸爸出发x分钟后接到小明,如图所示,由题意,得200x+60(x+5)=2900.解得x=10. 答:小明爸爸从家出发10分钟后接到小明. 方法总结: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对于行程问题,通常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样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方程中的等量关系. 【类型二】追及问题 例4 敌我两军相距25km,敌军以5km/h的速度逃跑,我军同时以8km/h的速度追击,并在相距1km处发生战斗,问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几小时发生的? 解析:本题相等关系:我军所走的路程-敌军所走的路程=敌我两军相距的路程. 解:设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x小时发生的.根据题意,得8x-5x=25-1.解得x=8. 答: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8小时发生的. 方法总结: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类型三】环形问题 例5 甲、乙两人在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的速度为360米/分,乙的速度是240米/分.

初中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动点及动图形的专题复习教案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 2 NH=2132?OP=2. (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 2362 1 21x OH MH -== . 在Rt △MPH 中, . 222223362 1 419x x x MH PH MP +=- +=+=H M N G P O A B 图1 x y

(完整word)初中数学行程问题应用题

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离 中点32千米处相遇,求东西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站开往西站。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12千米,甲车行驶四个半小时到达西站后,没有停留,立即从原路返回,在距离西站31.5千米的地方和乙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两人骑自行车沿着900米长的环形跑道行驶,他们从同一地点反向而行,那么经过18分钟后就相遇一次,若他们同向而行,那经过180分钟后快车追上慢车一次,求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 4、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货车速度每小时60千米,客车每小时40千米,货车到达乙地后停留0.5小时,又以原速返回甲地,问从甲地出发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5、快车与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过12小时相遇。相遇后快车又行了8小时到达乙地。慢车还要行多少小时到达甲地? 6、两地相距380千米。有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原计划甲汽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但开车时甲汽车改变了速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开出,问在相遇时,乙汽车比原计划少行了多少千米? 7、东、西两镇相距240千米,一辆客车在上午8时从东镇开往西镇,一辆货车在上午9时从西镇开往东镇,到正午12时,两车恰好在两镇间的中点相遇。如果两车都从上午8时由两镇相向开行,速度不变,到上午10时,两车还相距多少千米?

8、“八一”节那天,某少先队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往相距17千米的解放军营房去慰问,出发0.5小时后,解放军闻讯前往迎接,每小时比少先队员快2千米,再过几小时,他们在途中相遇? 9、甲、乙两站相距440千米,一辆大车和一辆小车从两站相对开出,大车每小时行35千米,小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一只燕子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和大车同时出发,向小车飞去,遇到小车后又折回向大车飞去,遇到大车又往回飞向小车,这样一直飞下去,燕子飞了多少千米,两车才能相遇? 10、小刚和小勇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小刚跑完全程的5/8时与小勇相遇。小勇继续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前进,用2.5小时跑完余下的路程,求小刚的速度? 11、甲、乙两人在相距90千米的直路上来回跑步,甲的速度是每秒钟跑3米,乙的速度是每秒钟跑2米。如果他们同时分别在直路两端出发,当他们跑了10分钟,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共相遇了多少次? 12、男、女两名运动员在长110米的斜坡上练习跑步(坡顶为A,坡底为B)。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在A、B之间不停地往返奔跑。如果男运动员上坡速度是每秒3米,下坡速度每秒5米;女运动员上坡速度每秒2米,下坡速度每秒3米,那么两人第二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离A点多少米? 13、马路上有一辆车身为15米的公共汽车,由东向西行驶,车速为每小时18千米,马路一旁的人行道上有甲、乙两名年轻人正在练长跑,甲由东向西跑,乙由西向东跑。某一时刻,汽车追上了甲,6秒钟之后汽车离开了甲;半分钟之后,汽车遇到了迎面跑来的乙;又过了2秒钟,汽车离开了乙。问再过多少秒后,甲、乙两人相遇?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及问题详解.doc

实用标准文档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练习题 1、(宁夏回族自治区)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 4 厘米,长为 1 厘米的线段MN 在△ABC 的边 AB上沿AB 方向以 1 厘米 / 秒的速度向 B 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 与点A 重合,点N 到达点 B 时运动终止),过点 M 、N 分别作 AB 边的垂线,与△ ABC 的其它边交于P、Q 两点,线段 MN 运 动的时间为 t 秒. 1、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t 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 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 (2)线段 MN 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 的面积为 S,运动的时间为t.求四边形 MNQP 的面 C 积 S 随运动时间 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Q P A MN B 2、如图,在梯形ABCD 中, AD ∥ BC,AD 3, DC 5, AB 4 2,∠B 45. 动点 M 从 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C 运动;动点 N 同时从 C 点出发沿线段 CD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BC的长. (2)当MN∥AB时,求t的值. (3)试探究:t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A D N B M C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梯形, OA∥BC,点 A 的坐标为(6,0),点 B 的坐标为 (4 , 3) ,点 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动点在上运动,从O 点出发到 A 点;动点 M OA N在 AB上运动,从 A 点出发到 B 点.两个动点同时出发,速度都是每秒 1 个单位长度,当 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即停止,设两个点的运动时间为t (秒). (1) 求线段AB的长;当t为何值时,MN∥OC? y (2) 设△CMN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B C 并指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S是否有最小值? 若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