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合集下载

《蜀道难》李白唐诗赏析

《蜀道难》李白唐诗赏析

《蜀道难》李白唐诗赏析(2)《蜀道难》李白唐诗赏析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

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

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

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

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高中语文 专题五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专题五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仅是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对咏史怀古类诗词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分析诗词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咏史诗常常用典,用典一般可以分为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等几种情况。

弄清一些历史典故的含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这类诗还要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心境.(一)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是咏史的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三)咏史怀古诗的写法咏史诗的写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

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古诗中“以小见大”的写法一、理论讲解在以精练含蓄见长的诗歌创作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经常被诗家运用.也就是在表现重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创新求变

创新求变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解说★★“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感情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易;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有自然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沉郁趋向高秀。

唐诗在中唐发生了重大转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

2.把握诗人的情感。

3.了解贬谪诗常见的意象和内容。

【课前预习】一、贬谪诗(一)“贬谪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贬官文学多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

初踏贬途的仓皇、身陷文化“蛮夷”之地的精神痛楚、才学难施的生命荒废之感,以及在贬谪苦难中既坚守忠奸大义又竭力超越痛苦的心路历程,必然要反映到贬官士人的文学创作中。

一般抒发以下情感:1.忠而被贬之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英雄末路之哭,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激愤与惆怅。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自我解脱。

4.任凭风雨的旷达乐观态度。

5.对奸佞小人的嘲讽与愤恨。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7.羁旅行役之苦。

8.思乡怀归之情。

由于是遭贬后作诗,故贬谪诗中大多的情感表现为倾诉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愤慨,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等等,皆以“怨”“怆然”“伤心”“寂寞”等词鲜明而直接地表达了自己悲慨和忧愤之情。

由于诗人性格不同,在对待被贬的问题上表现迥异,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被黜者并没有陷于落魄之中而不能自拔,反而表现出豁达、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刘禹锡在遭受重大政治挫折之后以这两句诗勉励自己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苏轼被贬后也并未消沉,而是心存希望和抱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尤其是当苏轼被贬海南后,竟挥笔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个性。

高中语文:7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高中语文:7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降幡.(fān)韦.编三绝(wěi)停滞.(zhì)边塞.(sài)B.潜.水(qiǎn) 羁.旅(jī) 漂.泊(piāo) 银浦.(pǔ)C.寥.落(liáo) 笙.歌(shēnɡ) 干戈.(ɡě) 绶.带(shòu)D.贬谪.(zhé) 剽.悍(piāo) 倾轧.(yà) 珮.缨(pèi)解析:选D。

A.“韦”读wéi;B.“潜”读qián;C.“戈”读ɡ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邑有流亡..愧俸钱流亡:因灾害或政治原因离开家乡或祖国B.闻道欲来相问讯..问讯:探望C.山形依旧枕寒流..寒流:寒潮D.东指羲和能走.马走:逃跑解析:选B。

A项,流亡:生活没有着落,无法生存的流浪者;C项,寒流:指长江;D 项,走:奔跑。

3.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诗人立马蓝关,在大雪寒天中,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更是突出了英雄失路之悲。

B.《寄李儋元锡》是一首送别诗,所以诗以叙别开始。

全诗寄情于景,真实地概括出了一个清正廉直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心情。

C.《西塞山怀古》一诗中,诗人以史事为题,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客观地叙述史事,描绘古迹,但实际上却是把嘲弄的锋芒指向了当朝的统治者。

D.在《天上谣》一诗中,诗人虚构了一个极尽美好的仙境,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选C。

《西塞山怀古》一诗,诗人是借古喻今,提醒唐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白居易,字乐天,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第8讲 宏观微观读古诗

第8讲  宏观微观读古诗

宏观微观读古诗本讲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解读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情感。

宏观时代,知世论诗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

王国维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古代大家的名作,往往就反映了那个特定时空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

欣赏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旨趣,最好还是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入手。

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会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

唐宋诗歌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其诗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本讲对唐宋诗歌分时代解读,帮助考生从宏观上把握其整体风格,从而快速准确地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确保思考方向正确。

一、激扬豪迈的初唐诗歌初唐诗歌是指唐高祖(618)至睿宗(684)近百年的诗歌创作。

1. 代表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杜审言等。

2. 时代特征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治武功,武后雄姿英发和精明干练,宫廷内部剧烈的政治斗争,西部与东南等集团的利益纷争,南北文化观念的急剧碰撞,都在诗人心灵中的引起急剧波动,导致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

3. 作品风格有歌功颂德,奉和应制,雕饰辞藻,绮靡婉媚宫廷诗风;又有风骨兴寄,激扬豪迈,刚健沉着,大有“汉魏风骨”的抒情风格。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风刚健有骨气;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以浑厚见长;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内容充实,风格沉着刚健。

经典例题1:答案: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表现)自己心情的变化。

(2分)山雨欲停,天已放晴,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这美景使诗人的心潮逐渐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希望早日赦归。

(2分)经典例题2[应用体验]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西塞山怀古 上课

西塞山怀古 上课
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

结合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课下注释,大家想一 想这首诗所借之古是什么?
结合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课下注释,大家想 一想这首诗所借之古是什么?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 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 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 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 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 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 三山,直取金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专题目标: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 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 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 征。
一 刘 代 禹 诗 锡 豪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
生活的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 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805年,参 加“永贞革新”。强烈反对藩镇割据,革新失败, 被 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 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 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 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 下,途经西塞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即景抒怀, 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赏析

诗人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西晋灭吴的战事,你认 为哪几个字用得好?(鉴赏提示:描述;表现 手法;表达效果……)。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 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 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 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 的神态。

略论韩愈诗歌的创新

略论韩愈诗歌的创新

略论韩愈诗歌的创新xx海中国诗史上有“四大诗人”之说——李、杜、苏、黄,李、杜为唐人,苏、黄为宋人。

这两组人物分别代表了中国诗史上的两种诗风——唐风与宋调。

而宋调之成其来也远矣,叶燮《原诗·内篇》云: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租。

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在韩愈以前的文坛上,有许多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诗歌的革新,他们为昌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为杜甫所称道的元结,实开元和诗坛元白新乐府之先声。

他们都反映民生疾苦,将诗歌向明白易晓方面发展,主张语言的质朴浅易,其末流未免流于浅俗。

顾况虽同其声气,但其诗颇有纵横奇诡之作,实有昭示后人向上一路之意。

大历十才子有较深的艺术修养,有琢词炼句之偏好,却缺乏诗歌意境的创造,亦存在忽略现实人生之倾向,形成其平淡省净的艺术风格。

韦应物、刘长卿、李益为第三层次的诗人。

韦、刘造意清新,内蕴深厚。

李益边塞诗内容丰富,思绪深沉,豪迈慷慨,既承盛唐余绪,又启中唐诗风。

至德、大历年间的诗坛上存在的这三批诗人,都显示了由盛唐向中唐诗风的转变。

以元结、顾况为代表的一派,他们主要是在诗歌内容上发挥过渡作用的。

他们不再象盛唐诗人那样,强调对理想的追求,而开始着眼于现实人生。

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一派,他们刚是在诗歌的艺术上发挥过渡作用的,以平淡省净的风格代替了盛唐诗歌的雄伟壮丽。

而刘长卿、韦应物等介于这二派之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过渡作用。

而所有这些,都为元和诗人提供了一个借鉴,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才性、嗜好以及对社会的认识与责任感来选择自己的方向,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力图以显自己的才思。

而由于着眼点的不同,形成了两大派别: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一派痛切于大历诗人关心民瘼不够,则远绍汉魏乐府民歌,以矫大历诗歌内容之浮,成就巨大,成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派的成就是巨大的,只是元白一派终为唐调,并没有给后人开启出多少新路子。

以韩愈、孟郊为首的一派则主要从风格上来矫大历之浮,以奇崛之辞,发幽忧之思,并非没有反映社会政治的外部世界,而是主要从士人们郁结愤激的内心世界来认识社会人生。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寄李儋元锡——韦应物【注释】:此诗写怀友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忧郁。

前两句历来为人所称赞,范仲淹曾叹之为「仁者之言」。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这就是本诗的政治背景。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

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

显然,「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

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末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显然,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

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简介创新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简介创新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中唐大诗人。

他出身于寒素的小官僚家庭,早年南北飘流,了解到民间疾苦,后为官,历德宗、宪宗到武宗六朝。

晚年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与元稹、刘禹锡友善。

他一生仕宦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二十九岁至四十四岁)。

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二岁中拔萃科,授校书郎,三十五岁又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改周至尉,入为翰林学士,擢左拾遗。

这时他的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要为朝廷兴利除弊。

他有《策林》七十五篇,指出朝政弊端,发为歌咏则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七首,但后来感到仕途险恶,考虑个人出处利害,已有消极退避的思想。

二、后期(四十四岁至七十五岁)先是四十三岁时,他授官太子左赞善大夫。

这时,割据淄青镇的李师道派刺客杀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捕刺客,被劾“先谏官言事”,贬江州司马。

而致罪的实际原因则是由于其长期批评朝政而触怒了皇帝。

从此他逐步走向消极,虽然后来官职屡升,作过主客郎中,知制诰;召为秘书监,迁型部侍郎,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直到改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由于宦官专权,后来又有牛李党争,他见朝事难为,曾请求外放,历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或在朝中担任闲散职务。

这时儒家独善思想占上风,而且夹杂着佛家出世的思想。

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进步的理论,并倡导和推动了新乐府运动。

他总结了从《诗经》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应该为时代、为现实而创作的主张,认为文学的作用应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成为指导创作的口号。

为了实现这一主张,诗人必须有自己的倾向、态度,诗歌中应有美刺比兴。

他还谈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说诗歌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成根本,通过语言、声音使人受到教育感化,才算是结果,才达到了文学的目的。

他严厉批评了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给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崇高评价。

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天上谣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new)

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天上谣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new)

天上谣一、诗人名片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他童年即能诵词章,十五六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因避其父亲李晋的名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27岁便英年早逝.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

其诗作中《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

二、诗词故事李贺呕心觅锦句李贺平常出门时,骑着毛驴,带着笔墨文具.令一个小仆人背着丝袋跟在后面。

灵感来时,马上写成诗句,投入丝袋。

晚上回家后,整理袋内的纸条,然后将它们排成整首的诗。

每天都如此.他母亲总是心疼儿子: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李贺果真是呕心而死。

三、文题背景1.李贺对冷艳凄迷的景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故人称“鬼才”、“诗鬼”.2.《天上谣》是一首游仙诗。

用韵较自由,声音富于变化,吟诵起来,轻快优美.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诗共12句,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天河,引导读者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错误!。

第二层:具体描述天庭景象,展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错误!。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错误!.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错误!.第三层:用雄浑的笔墨概写人间。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错误!。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首诗想像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种种新奇瑰丽的幻境来。

前10句充满憧憬之情,末尾两句跌落现实,曲折表现对现实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二、悟读,诗情画境枯瘦的毛驴,因你在背上而不显单薄;身上的锦囊,塞满又空过;瘦长的手指,专门为锦囊而生.没有了诗,就没有了你长吉的魂魄。

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完整版)

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完整版)

《唐诗宋词选读》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1.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⑪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⑫江:指赣江。

渚:江中小洲。

⑬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⑭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⑮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⑯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⑰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

物:四季的景物。

⑱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⑲槛:栏杆。

●译文: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赏析:意象意境:靠近水边的滕王阁,早上画栋飞来了南浦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雨,闲云倒影水中,长江之水脉脉流淌。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

唐诗宋词故事尚平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一、唐诗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成就: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

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历经六朝的蕴积,诗发展至初唐一方面格律上较为完备,形式上日趋成熟,一方面受齐梁余绪影响,内容上绮靡浮艳。

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心中充满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和现实人生,创作出一系列气势壮大、慷慨悲凉的诗作,宫廷诗风终被突破。

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

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

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

律体的定型,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其后陈子昂高举诗歌革新的大旗,以复古求创新,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婉媚诗风,高倡建安文人的慷慨意气和人生理想。

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

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

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抒写怀才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精品文档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五专题是“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

该专题有6 首诗,4首教学篇目,2 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了解怀古词的特点;2.体会诗歌的情感思想;3.赏析诗中精妙的词句。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教学目标:1. 了解怀古诗的一般特点。

2 . 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3. 赏析诗中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1. 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2 . 赏析诗中精妙的词句。

课时安排:1 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欣赏4 幅西塞山的图片。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四幅西塞山的图片,西塞山是湖北著名的历史名山,这座山以其崖陡水急、易守难攻成为扼守长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发生过100 多次战争。

公元824 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为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撼动人心的诗篇《西塞山怀古》。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怀古诗的有关知识。

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

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精品文档怀古诗的特点: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诗词内容: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思想感情: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具体为: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贬谪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贬谪诗

贬谪诗拓展探究——“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使用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

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他们被迫远离家乡和繁华的都城,前往偏远蒙昧的地区,默默忍受着身心上的双重折磨,任凭报国热忱变得冰冷。

他们将这种忧愁之情诉诸笔端,就开成了一种相对独特的诗歌——贬谪诗。

一、贬谪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1、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悲愁之感。

2、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

3、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4、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5、任凭风雨的旷达乐观态度。

6、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庶,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7、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或不同流合污的孤傲、清高。

8、对奸佞小人的嘲讽与愤恨。

二、贬谪诗中常见的意象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蓬草夕阳鹧鸪落叶孤灯芙蓉薜荔……三、贬谪诗中些表现手法自己的情志。

四、鉴赏链接1、(2008·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①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①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分)2、(200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这是对韩湘说的,意思是说,知道你远路赶来,应该是特意来的 吧,那末,就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来收葬我的尸骨吧。
❖ 古时人们认为南方气候潮湿,夏天水中散发出一种毒气,人碰到 就被熏死。这种毒气,叫瘴气或瘴烟。韩愈是带着极其悲哀和深 重的心情说出这些话的。
情感
•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 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 惊风、密雨: 敌对势力的迫害和打击。 • 芙蓉、薜荔: 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
以为裳。”又云:“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 落蕊。”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 美好与芳洁。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寄李儋元锡》是一首投赠诗, 是作者作滁州刺史时寄给友人的诗。 诗歌感时伤事,望友人能来相聚。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开首二句即景生情,由花开花落想 到和友人分别已经一年了,听说两人要 来相会,情怀殷切地盼望着,可是一直 没有等到。花开花落,聚散难定,引出 了作者对茫茫世事的感叹。
东边日出西边雨, 自古逢秋悲寂寥, 沉舟侧畔千帆过, 遥看洞庭山水色, 旧时王谢堂前燕,
道是无晴却有晴。 我言秋日胜春朝 。 病树前头万木春。 白银盘里一青螺 。 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最终的命运,最后他客死于柳州任上,
不仅是全诗的愁思的凝结点,也是他一生
命运悲惨的终结点。
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 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 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 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或借景抒情。“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 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 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
或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 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②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 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如“一封朝 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 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 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 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 于
同情心。人比之陶潜,后世或以陶、韦并称,或 以
韦应物因出身贵族,一生仕途也比较顺利, 所以,他虽然也受佛道思想影响,仰慕一种淡泊 脱俗、远离尘世的生活,常写田园山水诗,但他 毕竟身居高官,生活优越,传统价值观念比较坚 定,也比较注意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因 此,他还是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和下层百姓疾 苦的诗篇,这一点在《寄李儋元锡》一诗中便有 体现。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此句为本篇诗歌的名句。诗句直抒 情怀,作者将自己的心情倾吐给远处的 友人,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 心的矛盾。
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人民生活仍 非常困苦,甚至被迫流亡,而自己又无力 回天,因此感到惶惑、惭愧。认为既然无 法改变这种局面,还不如弃官回乡的好。
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苦闷矛盾
寄 李 儋 元 韦
应 物

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
出身关西望族,仕途顺利。曾任左司郎中、江州 刺史、苏州刺史,故后人称他“韦苏州”,有《韦 苏州集》。是唐代大历、贞元间诗坛上的一位重 要诗人。
其诗以五言见长,所作山水田园诗较多。在 人
品和诗歌上学习陶渊明,诗品高洁,清丽闲淡, 和

沈德潜《唐诗别裁》: “惊风、密雨,言在
此而意不在此。”

表面上是写力对革新派
的打击和迫害。

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婉转、含蓄
蕴藉。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远景,写山水景象。

把目光远投,只见山岭绵绵,林树重重,遮住
了诗人远望的视线,那曲曲折折的柳江,恰似我的
❖ 颔联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帅朽惜残年”。 说明自己的原意是想为圣明的皇帝去掉一些不利 于国家的事。为了国家的利益,怎么敢顾惜自己 的年老体衰呢?这里,感情很复杂,一方面表白 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不敢顾及个人的生死安 危;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到了衰朽残年,还走 上贬谪远方的长途,心中无限感叹。
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
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 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 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 不再过岭的传说。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第,但终不得志。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表现手法
①贬谪诗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文中多曲折地表 现自己的情志。
或采取比兴手法。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 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一身去国六千里”,柳州去京六千里,荒远
闭塞,没有旧日交好,只有苍茫的荒野,愈是在壮
阔的、茫茫的天地之间,愈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
孤独,满腔孤愤油然而生,溢满了整个心胸。
• 这里的“茫茫”既是说海天茫茫,又是说愁思茫茫,
既是现实的自然空间,也是诗人愁思浩渺的心灵空
间。
——盛唐诗风的余响
后期: 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新 乐府运动 韩愈、孟郊——韩孟诗派(奇崛险怪) 孟郊、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 李贺——游仙诗(奇谲怪诞的写精神上的 苦闷与追求) 刘禹锡——怀古诗、巴蜀民歌 柳宗元——山水幽愤诗
中唐诗歌的基调: 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
中唐诗歌的风格: 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 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 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
❖ 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这联的中心是“家何在”。家在那里,本来是无须发问的,但是 还提出这个问题,是说这次被贬,分明是有家也归不得了。回头 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秦岭,有家也不能回;看一看往 前走的道路,蓝田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马不肯前进, 对长安恋恋不舍,正是人恋恋不舍的反映。“云横秦岭”“雪拥 蓝关”,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既是他当时的眼中景,正烘托了 他被赶出长安时冷落、凄凉的心中情。





寿


时代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 (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 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 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 伾(pī )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 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 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水: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
香草、柑橘: 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 《离骚》
解题:古代左边地位低于右边,“左迁”,就是 降职的意思。示侄孙湘,指这首诗是写给侄孙韩 湘看的。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819年正月。唐 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 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 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要 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来替他说情,才 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他在去潮州 时,路经蓝田关(在今陕西省),写了这首诗。
“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 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俞陛云《诗境浅说》 “(韩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纪昀
“云横秦岭”
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 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
“雪拥蓝关”
大雪寒天,英雄失路之悲。“雪” 象征仕途上的坎坷。
❖ 首联: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早晨送上奏章,晚上就被赶出长安。用了“朝”、 “夕”这两个联系如此紧密的时间副词,并不仅 仅是表示时间相隔的短促,而从中还透露出这次 对皇帝得罪得不轻。(为什么得罪皇帝呢?)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 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 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 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 时写的。
“二王八司马”
• “二王”指王伓(pī ) ﹑王叔文﹐“八司马”
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 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 ﹐故名。 • 王叔文集团掌权一百四十六天。后人称为“永贞革 新”。他们的施政方针﹐主要是抑制专横的宦官集 团﹐改革德宗时期诸弊政﹐具有进步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