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研究
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论
主要发现
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程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缺 乏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同时,研究发现,组织公民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之间存在显著正 相关。
意义
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 学生教育、优化组织氛围等,来促进民行为产 生积极影响。
3
不同年级、专业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大学生组 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特质
大学生个人的性格、价值观、自我概念等特质 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组织特征
组织的文化、氛围、领导风格等特征对大学生 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组 织公民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观察法
观察大学生在组织中的表现,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记 录和分析。
案例研究法
对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深入 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数据来源
01
02
03
大学生样本
教师与辅导员反馈
定义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的自愿的、有益 于组织或团体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包括积极参与活动、帮助他人、 遵守规则等。
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 性格特质、组织氛围、社会文化等。
0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大学为样本,对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进
社会环境
校园文化、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亟需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亟需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精神公民精神通常指现代公民重在参与和积极参政议政的实践理性,包括积极维权意识、自觉履行义务意识、恪守规则意识、主动的公民自治意识四大基本要素。
大学生的公民精神当前存着维权意识不足和极端化并存,义务意识淡薄,规则意识不严,自治意识动力不足等严重不足,需要重提公民教育的重大紧要意义,两手抓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教育,强化公民道德思想并统帅个人私德,教会大学生学会自律、宽恕和关爱。
[标签]高校恶性案件大学生公民精神大学生本应是社会的栋梁,是学术的传承人和社会公德的引路人。
然而据最近微博披露,一些“天之骄子”现在却堕落为杀人犯和危险分子。
复旦黄洋被室友饮水机投毒致死;南航金城学院两学生因琐事引发口角,一人被刺死;南昌航空大学宿舍发现腐烂男尸;江苏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符某持水果刀将短期培训学员曾某刺伤,等等。
大学生们如此迥然有别的身份定位和现实表现,让人唏嘘不已甚至出离愤怒:我们的大学教育究竟怎么了?但笔者不同意一些网友的观点,将校园恶性案件以偏概全、上纲上线认为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传统文化等根子上出了问题。
而是就事论事从“公民精神”缺失的角度来剖析破解此类案件。
一、公民精神的内涵剖析关于公民精神的定义及描述,学术界的认识不一。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公民的法定定义和精神的本质特征,即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拥有权力、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生命个体。
精神是指一种积极健康、目标明确、指向实践、自我超越、批判性建设的个体有意为之的习惯性态度。
公民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上的公民精神即公民意识,指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公民价值意义等的自觉学习与科学理解;狭义上的公民精神则是对公民意识的深化和提炼,指公民在科学理解公民价值尤其是公民权责范围的基础上,能够自觉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特别是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表现。
人们常谈的公民精神主要指其狭义的定义,即重视公民参与和积极参政议政。
公民精神本质上也是一种公民意识,但是公民精神不同于一般的公民意识,它是一种实践理性和重在行动的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以“公民”这一概念所指示的特殊群体为对象的教育体系。
公民教育的对象是公民,而不是臣民或私民,所以它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公民教育应以尊重人的主体独立人格为前提;二是公民教育应结合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等来进行,三是公民教育应以唤醒人的公民意识、提升人的公民素质为目标。
公民意识是公民在观念、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思想状态,但正是这些观念、意识的东西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实质,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
历史地看,“公民意识”是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
随着现代法制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建立,人们才意识到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和人格尊严,也才有了公民的资格和身份。
当然,从目前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来看,民众的公共道德意识、法律与责任意识、主体与权利意识等仍然不强,公民意识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可以想象,如果公民意识的培养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那么公民社会的建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公民社会不只是宏观的政治、经济体制达到了公民性的社会,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形成了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的社会。
这就正如英格尔斯所指出的,现代化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观念的现代化。
同样地,公民社会不只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的公民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观念的公民化。
因此,本文试图从公民意识培养这一角度来分析公民教育,并结合学校德育实践来讨论公民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
一、公民意识及其内涵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公民在公民社会中所形成的对于自身主体性、权利和义务、社会身份、政治地位等的理性自觉,是“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还包括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批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采用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倾向”。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_吴海平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吴海平1 沈洪豪2(河南南阳师范学院1.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新闻传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具有较高公民素养是完成其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必备条件。
作为该群体在大学阶段接触最为频繁的高校辅导员,应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上具备正确的认识,才能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辅导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这说明我党已认识到提高公民意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素质如何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校辅导员则是他们接触最频繁,对其有较大影响的人,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公民”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包括感觉、直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形象思维等理性形式。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体现现代法治观念的民主意识,具体来说是把自己和他人视为拥有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公民,并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履行法定的义务,真正把自己看作是国家的主人,对国家、对社会有着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
现代公民意识强调的是公民的主体权利责任意识。
马克思明确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特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
我国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作用和途径探讨
、
加强公 民意识教育的 内容 : 民意识 公
的 内涵 和 外延
在 目前 的研究 中, 的文 章对 公 民意识 的理解 有
不正确 , 往往 望文生 义 地理 解 , 没有 把重 点 放在 “ 公
民” 上面而是 放在 了 “ 意识 ” 面 , 上 有位 著 名 学 者就
个共 同体 特别 是 现 代 的 民族 国家 , 是该 共 同体 的成 员, 被该共 同体正式 承认 , 归属 感 ; 有 在各 共 同体 ( 特
认为“ 民意 识 , 指 公 民对 自己在 国家 中的 地 位 公 是 和作用 的认识 , 是公 民 以宪法 和 法律 规 定 的基 本权 利和义务为依 据 ,以 自身 作 为 国家 经济 生 活 、 治 政 生活 、 文化生 活和社 会 生 活等 活 动 主体 的一 种 心理
感受与理性认 识 。 … ”
mo r c ca y,te r l f lw, f e o ,e u l ,e u  ̄ h u e o a r dm e q ai  ̄ qi
a djs c 。由此可知 , n t e ui 十七大报 告提 到 的公 民意识 其实 就是政 治学界经 常提 到的 cte si, iznh 它根据 情 i p 况 被翻译 为公 民资格 、 民权 、 民状态 、 民身份 、 公 公 公 公 民权 利 、 民地 位 等 。不 能 说 c i nhp排 除 了 公 iz si te 公 民意识 的含义 , 但是它 主要不是 意识 , 以不能 主 所 要从 意识 角度去 阐述 十七 大 报告 提 到 的公 民意 识 , 与其说它是 主观 的公 民意 识不如 说是客 观的公 民状 态 , 由政 治环境 和公 民素 质共 同决定 的客观状态 。 即 公 民意识 ( iznhp 主要 包 括 : c i si) te 一个 人 属于 某
我国大学生应具备的公民素质及其培养
Co e po a y Edu a i nd Cu t e nt m r r c ton a lur
J 12 1 u. 0 1
Vo1 3 . No .4
第 3 第 4 卷 期
我 国大 学 生 应 具 备 的公 民素质 及 其 培 养
识 、参 与 意识 和 参 与 能 力 、批 判 性 思 维 能 力 、公 共 精 神 和 志 愿 精 神 。大 学 应 从 课 程 整 合 、 开 展 社 会 实 践 、营 造 校 园 环 境 和 文 化 氛 围 三 方 面 着 手 来 培 养 当代 大学 生 的公 民 素 质 。
[ 键 词 ]大 学 生 公 民 素质 ;课 程 整 合 ;社 会 实 践 ;校 园 环 境 关
识 、权 利 意 识 、 责 任 意 识 、参 与 意 识 、 民 主 法 制 意
识 、科 学理性 精 神 、环境 保护 意识 或可 持续 发展 意 识 、国际意 识或 全球 视野 等等 。公 民 意识是 伴 随着
现 代公 民概念 的产 生 而 形 成 的 ,学 者 朱 学 勤 指 出 :
[ 稿 日期 ] 2 1-61 收 0 10— l
业 已存 在或 正在 形 成 过 程 中 的 “ 民社会 ” 公 ,同西
方 历 史 上 曾 经 出 现 过 的公 民 社 会 有 很 大 的 不 同 , 已
经 变成 了一 个本 土化 很强 的 概念 。在 我 国学者 俞可 平看 来 ,公 民社 会就 是 国家 或政府 系 统 ,以及 市场
1 公 民 .
“ 民 (i zn ”是一 个具 有 悠 久 历 史 和 丰 富 公 ci ) te
内 涵 的概 念 ,最 初 起 源 于 古 希 腊 时 期 ,距 今 已 有 两
如何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培养
如何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培养我为您撰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如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
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培养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等多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培养方法,以期能够在2023年前取得进展。
一、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也是解决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缺失的根本。
大学教育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改革课程设置大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公民道德、法律常识、社会责任等相关课程。
同时,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实践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以致用。
2.加强科研科研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排名,还要服务于社会。
大学应将科研和社会需求巧妙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
在科研中有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才可以滋养学生的个性修养和诚信品质。
3.提高教师素质大学的教师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关键,而教师的素质课程设置和科研能力的强弱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同时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因此,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一直是重中之重。
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大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强化红色基因教育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守共同的价值体系。
大学应当加强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共产党的理论与历史、对民族发展史以及未来的美好愿景等的教育和宣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使其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2.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根本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事业。
因此,大学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圆满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科学素养。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研究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全球公民意识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并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文化自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处文化的自信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文化自信对于提升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1.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大学生应该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包括自己所属的民族、地区和习俗。
通过学习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2.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包括语言、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
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
3.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例如参加传统节日庆祝、文化演出、艺术展览等。
通过亲身参与文化活动,大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并体验到自己所属文化的魅力。
第二部分:大学生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全球公民意识是指个体认同自己是全球社会的一员,关心并参与全球事务的意识。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以下是几种培养大学生全球公民意识的方法。
1.学习全球问题大学生应该关注全球性的问题,例如气候变化、贫困问题、人权等。
通过学习全球问题,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全球事务,并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2.参与全球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可以参与各种全球志愿者活动,例如义教、环保、医疗等。
通过亲身参与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社会,并培养自己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感。
3.开展跨文化交流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交流项目、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与全球同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结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的培育研究
是 自身所 组成 的 政 治 共 同 体 的 公 共 事 务 的 主 宰 ,并 且 在 法
律 上享 有 平 等 的政 治 权 利 、 担 平等 的政 治 义 务 [。惟 有 在 承 3 ] 这 个 意 义 上 使 用 “ 民 ” 我 们 才 能 产 生 与 宪政 相 契 合 的 公 公 。
中国 共产 党 先 进 文 化 的重要 内容 和 中心 环 节 。但 在 教 与 学
பைடு நூலகம்
或 是 多 么 接近 公 民的本 质 . 民 的公 共 责 任 、 民对 于 国 家 公 公
的 权利 、 民的公 共 意识 在 我 圜却没 有 太 大 的变 化 f。 公 J 因此 , ] 总 而 言 之 .公 民 的概 念 应 指 是 具 有 某 个 国家 国籍 并 有 权 参 与该 国公 共权 力 行 使 与监 督 的人 ]换 句 话 说 , 就 是 , 民 。 也 公
民教育 价 值 取 向 , 一 定 层 面诠 释 了 两者 的 融合 。 在 20 0 1年 中 共 中央 印发 了 《 民道 德 建 设 实 施 纲要 》 增 公 . 加进《 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 思 的教 学 课 程 和 教 学 内 容 , 是 对 新 时期 现 阶段 大 学 生 思 想 教育 的新 的切 入 点 。公 民道 德 建 设 .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发 展 的 内在 要 求 , 步 的实 是 初 践证 明是 与 社会 主 义 市 场 经济 相 适应 的 。建 立 、 全 和完 善 健 公 民 道德 建 设 , 是 加 强 我 们社 会 主义 的思 想 道 德 建 设 , 也 是
公 民 教 育 。 观 我 国 的公 民教 育发 展 历程 及 当前 状 况 。 实还 存 在 一 些 问题 , 反 确 尤其 是 一 些 理 论 问题 的 探 讨 还 不 够广 泛和 深刻 。 别 对 于 特
大学生成才之路培养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
大学生成才之路培养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积极投身社会,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成才之路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一、宽广的知识视野大学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摇篮,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
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学习社会科学、法律等与社会相关的学科,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认同和重视。
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公民意识,提高社会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设置与导师指导大学应加强社会责任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同时,大学应加强导师制度的建设,导师可以在学术和职业规划的指导中,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也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
大学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组织、学生会等团队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
五、引导思辨与批判思维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
只有具备了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够理性地对待社会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大学生成才之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大学应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引导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同时,大学还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团队合作和思辨批判思维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有关公民教育的论文
有关公民教育的论文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诞生于西方文明的历史背景中,尽管现代西方各国公民教育的内涵、途径各有不同。
但是,公民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大致相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公民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公民教育的论文篇一《公民教育与国家发展》【摘要】公民教育状况是衡量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公民教育应作为国家发展大计。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现代公民教育应植根于中国现实国情,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借鉴国外成熟的公民教育经验与成果,以理性的文化自觉意识恪守民族文化传统,从而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民族气质与中国样式的现代公民教育之路。
【关键词】公民教育;国情;国家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状况已然成了衡量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公民教育也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民教育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诞生于西方文明的历史背景中,尽管现代西方各国公民教育的内涵、途径各有不同。
但是,公民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大致相同。
即德国教育家凯欣斯泰纳所述: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
他主张,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
这里我们把公民教育当作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近年来,公民教育的理念由香港乐施会扩展开来,在非政府组织的工作领域中逐渐推广。
但是,各个民间组织在探索中遇到了诸如理念认识不够清晰、专业培训人力资源匮乏、教育手段不够多样等困难。
二、当代我国公民教育发展现状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向政治文明发展的轨道。
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论文
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之我见摘要: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然而,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有明显下滑趋势,造成大学生公民意识缺乏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因此,提出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字:公民素质家庭学校社会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在现代化建设中,他们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作为公民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素质的教育问题尤为重要。
大学生群体的公民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着世界的发展。
然而今天,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出现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一、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表现1、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大学生主体意识,即大学生对自己公民身份的认同履行公民权力和义务的自觉程度。
据《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北京四所高校为例》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北京学生比较认同自身的公民身份,但仍有18.4%大学生从没有把自己看做是公民,认为自己是而且仅是一名学生。
在81.6%认同自己的公民身份学生中,有64.2%的学生认为也只有在国家出现为难、在选举等特殊时刻,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公民身份,高达10.1%的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无所知。
2、大学生国家意识的淡漠我国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主要表现为爱国情操和民族认同。
值得欣慰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操,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于祖国的发展也倍感欣喜,然而很少有学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3、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欠缺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强调:“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
”“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们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行法治。
”[1]社会中出现的贪污腐败,权力滥用等现象,已严重动摇了大学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他们表现出对我国法治现状、对司法机关的强烈不满,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权力受到侵犯时,宁愿选择其他途径解决,也不愿走艰难痛苦的诉讼之路。
法治视阈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路径研究陈元庆
第9卷第5期2012年5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y.2012Vol.9No.5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在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情景有密切的渊源。
[1]要实现中国的法治,仅靠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缺乏认同和信仰的法律无异于一纸空文,对法律的理解、认同和信仰均来源于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撑。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对法治的价值产生认同感和信念,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民主管理意识得到切实增强。
但当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普遍较弱,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要求极为不相适应,究其原因,当前不合理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模式是重要动因,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公民意识与法治的关系公民意识与法治关系紧密,在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社会成员法治思想观念的启蒙与传播,以及所具有普遍性价值公民意识的养成是其功成名就的社会思想基础。
可见,公民意识作为民主与法治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中国法治进程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养。
同时,法治国家的建设,对确立符合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充分发挥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功能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具体来说,公民意识与法治的关系如下:(一)公民意识为法治建设提供重要思想基础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以完善的和体现正义的良法为基础,更要以深刻理解法治精神的公民为社会基础。
内化的公民意识甚至比良善的法律更为重要,现代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
没有能为大众广泛接受包括法治理念在内的公民意识,法治建设就缺乏理论基础和主导价值观,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遵循科学的道路,也难以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法治的终极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大学生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大学生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2.1 概念界定在每一个研究开始之前,我们都需要先对该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力求清晰化和明朗化。
因此对文中的核心概念:“素质教育”和“态度”以及“行为”的概念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
2.1.1 对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在前文已经提到,“素质”一词的本意是指人的先天解剖与生理特点,是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的特点。
今天,这个概念已经引申到了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质这个层面上来,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
史宁中、刘海民(2007)认为我国目前素质教育中所使用的“素质”一词,其具体内涵应当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
1素质教育作为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简单地来说,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
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2006)。
22.1.2 对态度的概念界定对于“态度”一词的定义多种多样,它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概念之一。
其内涵历来是心理学家争论的焦点。
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概念的是斯宾塞和贝因(H.Spencer,A.Bain,1862)等人,他们认为态度是一种先有主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现有观念或现有倾向,即心理准备性(俞国良,2006)。
1史宁中, 柳海民.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 中国德育, 2007, (11):10-14.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 教育研究, 2006:5-12. DOI:CNKI:SUN:JYYJ.0.2006-02-001.3在社会心理学中,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和兹那涅茨基(W.I.Thomas&F.Znaniecki,1918)对态度的最初的定义是“个体对社会价值的意识状态”,1923年,托马斯又提出态度是“动作的趋势”(张德,1990)。
学生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学生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公民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而学生阶段正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探讨学生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一、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作为公民的角色、义务和责任有清晰认识的意识。
只有具备公民意识的人才会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公共利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观的培养学生观是指学生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观念和意识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培养正确的学生观对于建设公民意识至关重要。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学生观。
2. 强调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增加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建立正确的学生成长观学生成长观是指对于学生成长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教育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成长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培养其公民意识。
三、公民意识的培养方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社区,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 引导讨论和辩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辩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对不同观点的尊重。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公民教育课程,系统地教导学生相关的公民知识和价值观。
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
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引言•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概述•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结论与展望01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日益受到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法治素养作为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背景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他们的法治素养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法治水平,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的培育现状、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和法治教育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同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概述定义公民道德素质是指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稳定品质和特征。
内涵公民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它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公民道德素质的定义与内涵法治素养的定义与内涵定义法治素养是指个体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能力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素养和品质。
内涵法治素养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能力等多个方面,它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实现社会法治化、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关系相互促进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同时,法治素养的提升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使其更加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相互依存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之间还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究 和个案分析缺乏 ,对现 阶段我 国公 民意识 培养机
缺 乏 。另 外 ,就 是 对 于 大学 生 公 民意 识 现 状 的 调 查
发 现 ,省 内关 于大 学 生 公 民 意 识 培 养 的研 究 是 较 为
缺 乏 的 ,研 究 专 著处 于 空 白 的状 况 ,而 学 术 论 文 也
仅 为 5篇 。 主要 涉及 到 的 研 究 内容 是 :大 学 生 公 民
报告 中要求加 强公 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 主义 民主
法 治 、 自由平 等 、公 平 正 义 理 念 ,就 需 要 社 会 主义 公 民意 识 的 培 养 。 【 】 关 于 我 国大 学 生 公 民 意 识 现 状 及 其 培 养 的研 究 ,成 果 是 较 为 丰 富 的 ,省 内外 大都 从 大 学 生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角度 去 进 行 研究 。
为缺 乏 , 需要 加 以研 究 。
关键词 :大学生
公民意识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3 - 9 0 8 2(
公 民这 个 词 本 身 是 法 律 上 的一 个 概 念 ,在 其 现
一
、
四 川 省 内 研 究 现 状
从 中 国知 网 以及 中 国 国家 图 书 馆 进 行 搜 索 可 以 发 现 , 目前 对 于 大 学 生 公 民意 识 培 养 的 研 究 专 著 是
十 分 缺 乏 的 。省 内研 究 主要 是 :一 是 从 青 少 年 公 民
意识培养 的角度研究 大学生公 民意识培养 ,对此 提
大学生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培养
大学生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承载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他们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
然而,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他们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和享乐,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贡献。
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培养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需要从教育环境的改革入手。
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推进教育体系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念和责任意识。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相关社会问题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事务,感受社会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也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宽松的生活条件,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去。
其次,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关注社会问题的方式,引导他们从小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爱社会。
此外,家长也应该关注自己的行为作为孩子的榜样,做到言传身教,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再次,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社会环境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公民参与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社会事务和公益活动中去。
可以通过设立志愿者机构、成立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感受社会责任的巨大力量。
同时,社会也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奖励机制,让他们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大学生自身也需要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要时刻提醒自己,大学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要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
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摘要】公民教育实质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时代要求公民教育在认识上走出误区;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要关注时代的要求和特征;应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关键词】时代视野;大学生;公民精神;培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问题,这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努力,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对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公民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所谓公民意识,指的是一种理性的自我意识,意识到与他人、国家、社会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这些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公民全部素质和能力的集合体。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
公民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的教育,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它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
公民教育是以提升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教育,是主动性、开启性的教育。
公民精神是现代的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品格,蕴含于公民的群体之中。
公民精神源于公民意识,并以公民意识为核心。
培育普遍的公民精神,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
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的培养。
公民教育有其重要的价值意义:第一,培育公民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法治经济,需要强烈的法律意识作为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需要具有自由、平等、民主意识的市场主体,这也离不开公民意识教育。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探析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2010年1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Dec.,2010第28卷第6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28No.6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探析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¹曲贵海a,李春宇a,冷旭东b,李锦玉c,张桂芬b(佳木斯大学a.招生处;b.学生处;c.研究生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受社会传统观念、发展现状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仅就有关问题加以归结,并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展开研究,探析出国家重视人民民主,培养学生树立公民参与意识和社会形成良好风尚,激励学生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这两大方面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家;社会;大学生;公民意识[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10)06-0123-0221世纪以来,我国的公民教育已经步入新时期。
从全局上看,社会整体的公民意识较好,对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的遵守已处于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其精神风貌、公共道德素质更是高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值。
但受社会传统观念、发展现状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仅就有关问题加以归结,并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探析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社会民众受传统观念束缚,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首先,我国是封建专制历史较长。
长期的等级社会制度中/君君臣臣0、/父父子子0的观念使民众深受影响。
至今,这些森严的社会等级关系的影响,一方面使广大民众很自然地表现为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对权力、特权顶礼膜拜;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法上权力、法外权力的宽容,对自身自由和权利追求的懈怠。
其次,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全凭家族伦理道德,各种活动以家族为核心,而其他形态的社会联系相对松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省内外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都是集中在几个方面如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些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进行研究等,但是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还是较为缺乏,需要加以研究。
标签: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
公民这个词本身是法律上的一个概念,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就需要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养。
[2]关于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培养的研究,成果是较为丰富的,省内外大都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一、四川省内研究现状
从中国知网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搜索可以发现,目前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专著是十分缺乏的。
省内研究主要是:一是从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对此提出了些建议;[3]二是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其存在的问题;三是用一些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四是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五是研究在新时期新环境或者多媒体形势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研究;六是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体系的内涵及其大学生公民培养体系构建进行研究;七是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价值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以学术论文或者学位论文居多,专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虽然说研究是较为全面和丰富,但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建立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
另外,就是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也是较为匮乏的,需要进行加强研究。
在基础上建立相关培养机制,并能够科学的加以实践,这是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的重点。
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加强对公民意识的研究,现今研究着重点已经从国外理论介绍和中外比较研究转向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目前研究主要是在:一是陈永森(1997)提出在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一定要不断的提高公民意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4]二是刘阿荣(2009)[5]和周旭东(2008)[6]研究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鄯爱红(2004)[7]和康宗基、庄锡福(2011)[8]都在公民意识培育问题研究上做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探索;四是陈联俊、李萍(2010)[9]和杜崙(2009)[10]等都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我国公民意识的作用方面去进行研究和思考。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主要涉及: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角度;大学生公民意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效性的思考。
研究多为从大的方面进行论述,具体的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缺乏,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培养机制体系建立的研究也较为缺乏;特别是对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培养现状的分析较为不足,这是也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的基础。
二、四川省外研究现状
从中国知网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搜索可以发现,省内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是较为缺乏的,研究专著处于空白的状况,而学术论文也仅为5篇。
主要涉及到的研究内容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角度;大学生公民意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效性的思考。
研究多为从大的方面进行论述,具体的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缺乏,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培养机制体系建立的研究也较为缺乏;特别是对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培养现状的分析较为不足,这是也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的基础。
而国内研究则主要是涉及到公民意识培养问题,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也主要是集中上上述几个方面,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
公民意识培养机制需要加以研究,公民意识培养机制就是公民意识受到内部或者外部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运转方式。
[12]这些都是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需要加强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宋新海.公民意识的养成及其当代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149.
[3]何齐宗等.从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角度谈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J].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研究,2011(1).
[4]陈永森.市场经济与公民意识[J].福建学刊,1997(2).
[5]刘阿荣.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以台湾为例[J].学术研究,2009(5).
[6]周旭东.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公民意识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
[7]鄯爱红.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6).
[8]康宗基、庄锡福.试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公民意识的培育[J].科学社会主义,2011(2).
[9]陈联俊、李萍.公民意识教育中文化传统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4).
[10]杜崙.孔子的”仁、义”观对培养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借鉴意义[J].东方论坛,2009(1).
[12]蒋笃运,张雪琴.公民意识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4.
作者简介:谷满意(1980.9-),男,安徽凤阳人,现为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同济大学法学博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发展与国情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