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材料
地质公园内的喀斯特地貌问题研究与探讨

地质公园内的喀斯特地貌问题研究与探讨摘要:喀斯特高原的主要位置是从斯洛文尼亚的西南部延伸至意大利的东北部,大部分都是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
在斯洛文尼亚语中,这片高原称为Kras,意思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德语借用过来称为Karst,后来又被英语借用,中文翻译成喀斯特。
在我国,许多喀斯特地貌发育区被建设成地质公园,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
本文主要基于作者实际工作经验,分析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喀斯特地貌问题,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质公园;喀斯特地貌前言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武隆县境内,长江支流乌江下游。
公园面积454.7 km2,地理坐标E107°44′35″~107°55′20″,N29°01′53″~29°28′51″,分为芙蓉江和天生三桥两个园区。
以喀斯特地貌最具特色,其溶洞群、天坑群、天生桥群、竖井群、峡谷、地缝、石林、石芽、峰丛、峰林、地下伏流、间歇泉、温泉等分布广泛,组合完好,种类齐全,目前在全国发现的喀斯特地貌奇观中实属罕见,享有“中国地质奇观旅游之乡”的美誉,是全国罕见的大型岩溶地质公园。
公园内壮观的溶洞群、天生桥群、面积巨大的天坑、宏大的竖井群,另有誉为“川东九寨沟”的芙蓉江、“南国第一牧原”的仙女山、亚热带“生物基因库”的白马山、天险“乌江画廊”,形成了“美景托奇观、尽在山水间”的完美地貌格局,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1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又称为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的总称。
通常是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者是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岩接触时,会产生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在经过长时间的溶解侵蚀后,形成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点,在喀斯特地貌中常发育地下河和溶洞等景观。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而,在云贵川高原地区有着“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话。
喀斯特地貌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XXXX年XX月XX日实习单位:XXXX地质勘查院实习内容:喀斯特地貌调查与研究一、实习背景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水溶作用在可溶解的岩石上形成的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具有重要的地质、生态、旅游和文化价值。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研究,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和分布规律,提高自己的地质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习过程1. 实地调查在实习期间,我参加了XXXX地质勘查院组织的一次喀斯特地貌实地调查。
调查区域位于某省某市,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在调查中,我们沿着预设的路线,观察了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地貌,如溶洞、石林、峰丛、天生桥等,并采集了地质、地形、气候等方面的数据。
2. 室内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室内研究。
通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岩性鉴定、结构构造观察等方法,了解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和过程。
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分布规律、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3. 实习成果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和分布规律,对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地貌有了直观的认识。
同时,我通过与同事的合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终,我们完成了《喀斯特地貌调查报告》一篇,对调查区域内的喀斯特地貌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对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认识到地质工作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应用,更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只有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地质现象,为我国地质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感受到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魅力,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学院资环学院地理科学郑宝云学号080904045 )(指导老师:李建成(教授),陈大涌(高级实验师))摘要:在对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专题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貌的成因,认为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是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基本因素。
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们了解永安石林风景区以及十八洞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和成因。
这两次均为永安著名的风景区,如果当地政府对这两个地方进行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对永安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地貌成因,地貌特征,永安实习区正文引言:通过9月17日地貌野外实习,我们在永安石林风景区观测和描述喀斯特地貌主要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说明地貌的成因以及作典型的地质素描图。
以及在十八洞进行观测和描述地下喀斯特地貌。
这两个实习区让我们对永安喀斯特地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⒈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东经116°56′―117°46′,北纬25°33′―26°13′;地理坐标X:27―45,Y:67-93公里,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
永安市是福建省中西部的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是鹰夏铁路的必经要冲,全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除鹰夏铁路外,还有永安至福加、永安至福建水泥厂铁路、以及永安至泉州、永安至清流永安至闽西诸县的公路、其它次一级公路贯穿全区,故交通十分方便。
永安地区是我国华南区典型的低谷丘陵区,全市山脉连绵起伏,一般在800米至1100米以上。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区河谷水系十分发育,主干河流为沙溪,上游称九龙溪,支流称文川溪,其它大小河流沟谷遍布全市,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永安地区属华南地区比较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以上,最高气温达41℃,最低气温为—7.6℃.全年以7月份气温最高。
全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1700毫米。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惠州学院12级地理科学一班薛文强学号:1212070701127)喀斯特地貌成因原理: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地表分布有溶沟与石崖、溶斗、溶蚀洼地、干谷与盲谷等景观,而溶洞内分布有大量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洞壁上堆积有石幔和石旗,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黄龙岩的喀斯特地形:我虽然是在南方读书,还是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我对喀斯特地形了解相对较少,通过这次的实习和老师的现场讲解,使我对这喀斯特地貌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河源东源县的黄龙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龙岩是个保存完好的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内面积6000多平方米,黄龙岩溶洞深60米,洞内面积约3900平方米,以幽、深、奇、险而素有“地下龙宫”之称。
喀斯特地貌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和机械侵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为了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于2021年暑假期间,组织了一次喀斯特地貌实习活动。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2. 学习野外考察方法,提高野外实践能力;3.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深入研究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5日至7月25日3. 实习内容:(1)参观阳朔喀斯特地貌景观区,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特点;(2)进行野外考察,观察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形态,如峰丛、峰林、溶洞、溶蚀谷等;(3)采集岩石样品,分析岩石成分,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物质基础;(4)测量地形地貌参数,如坡度、坡向、高程等;(5)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四、实习成果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认识到喀斯特地貌的复杂性;2. 掌握野外考察方法,提高野外实践能力;3.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保护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4. 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五、实习体会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地质作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分析;2. 野外考察是研究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手段,要注重观察、记录、分析;3. 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保护喀斯特地貌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4. 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不可忽视,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对喀斯特地貌的破坏。
总之,本次喀斯特地貌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增强了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保护喀斯特地貌、维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机制研究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机制研究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独特而又迷人的地貌类型之一。
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湖南、广西、贵州三个省份,以及受外界影响的云南、广东、四川等地,形成了中国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带。
喀斯特地貌犹如仙境般的美丽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研究者。
本文将探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机制。
首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不可分。
喀斯特地貌是在不同地质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喀斯特地貌与岩溶作用的关系。
岩溶作用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核心过程,指的是溶蚀和沉积作用相互交替作用的结果。
在喀斯特地区,岩石主要由石灰岩、大理石等碳酸盐岩组成,而碳酸盐岩具有溶解性,因此容易被水溶解形成地下洞穴和地下河流。
当溶蚀作用发生时,地下洞穴不断扩大并且向地表延伸,形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许多地下河流和洞穴。
同时,溶蚀作用也使得地表下的地下水循环更加活跃,形成了多样的地下水系。
其次,水的侵蚀作用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河流和地下的地下水源相互连接,形成了独特的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加剧了喀斯特地貌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洞穴逐渐被侵蚀并形成巨大的地下空间,而地表的河流则在地下途径中形成了众多的断崖、峡谷和溶洞。
这种地下河流和地表地貌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独特的特点。
此外,地表与地下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喀斯特地貌中,地表的地貌沉积物和地下的溶洞、河流等形成了独特的地下地貌系统。
地表地貌的侵蚀作用不仅改变了地下河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喀斯特地貌的表面形状。
例如,在喀斯特地貌中常见的凹陷地貌和塘泊就是地下河流沿着蚀谷发展形成的结果。
这种地表和地下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喀斯特地貌具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形态。
最后,地质力量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壳运动、断层活动以及构造演化都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讲解

单位组织:衢州市第一中学报告人:郑开怀;刘妍;穆香山;林涛;余琴;杨紫欣指导老师:黄冬梅导语: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
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以及美丽的自然风景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富于东方风韵,它有宽广的陆地,高大的山脉,辽阔的海洋和长长的河流。
在其中中国喀斯特地貌别具一格,在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广为世人称道。
现在便让我们走进这一美丽的地貌吧。
摘要: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
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
“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人们研究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
目录:一:导语二:摘要三:正文:1.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2. 喀斯特地貌成因3.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4.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四:研究工作结果和结论五:参考文献三:正文(一):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喀斯特地貌指水对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
喀斯特地貌千沟万壑,常见的景观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
(二):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以下6步: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喀斯特地貌研究报告格式

喀斯特地貌研究报告格式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地理学领域中,喀斯特地貌是一种迷人且复杂的地形类型。
它以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独特的地质结构而闻名于世。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其形成机制和对环境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报告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形态特征;•研究喀斯特地貌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探讨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特点,并提出相关保护措施;•总结喀斯特地貌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2. 研究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本研究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2.1 实地调查首先,我们进行了对喀斯特地貌的实地调查。
选择了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区域,包括岩溶槽谷、喀斯特盆地和岩溶塔峰等地形类型。
通过对地貌形态、地层构造和岩石类型进行观测和记录,获得了实际的研究数据。
2.2 地质勘探其次,我们进行了地质勘探工作。
通过钻探、取样和化验等手段,获取了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地质结构和岩石性质的详细信息。
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2.3 地形测量和数字地貌研究另外,我们还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了地形测量和数字地貌研究。
通过采集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和遥感影像数据,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揭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和规律。
2.4 数据分析和统计最后,我们对所采集的实地调查数据、地质勘探数据和地形测量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图表展示,总结了喀斯特地貌研究的主要结果和问题。
3. 研究结果与讨论3.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形态特征通过对实地调查和地质勘探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主要与溶蚀作用和地下水的流动有关。
喀斯特地区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大理石和石膏等可溶性岩石,地下水通过这些岩石之间的裂隙和溶洞流动,侵蚀并造成地表塌陷和地下洞穴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质现象,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地区。
为了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特征及其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的应用,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于近日赴我国某喀斯特地貌实习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2. 观察和描述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征及景观;3. 学习喀斯特地貌的野外考察方法和技能;4. 分析喀斯特地貌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的应用。
三、实习内容1. 地质背景介绍实习基地位于我国南方某省,该地区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
在长期的地质作用和地表水溶蚀下,形成了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2. 野外考察(1)实习基地概况实习基地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溶洞、石林、地下河、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类型。
其中,溶洞发育典型,石林壮观,地下河景观奇特。
(2)考察内容实习期间,我们重点考察了以下喀斯特地貌类型:①溶洞:实习基地内溶洞众多,其中以“大圣洞”最为著名。
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等造型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②石林:实习基地内的石林景观丰富多样,其中以“石林谷”最为壮观。
石林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形态各异,犹如人间仙境。
③地下河:实习基地内的地下河景观奇特,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光滑,两岸溶洞发育,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④天生桥:实习基地内天生桥众多,其中以“天门桥”最为著名。
桥体高约50米,宽约30米,气势磅礴。
3. 实习成果(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2)掌握了野外考察方法和技能,如地质罗盘使用、地形地貌描述等;(3)掌握了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征及景观;(4)分析了喀斯特地貌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的应用。
四、实习总结1.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特征,提高了野外考察和描述能力;2. 实习基地的丰富喀斯特地貌景观,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让我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相关知识;3. 本次实习让我们认识到,喀斯特地貌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如旅游开发、地质公园建设等。
喀斯特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23年9月15日-9月21日二、实习地点贵州省荔波县喀斯特地貌区三、实习人员本次实习由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全体同学及指导老师共同参与。
四、实习目的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2.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进行野外地质调查;3. 培养同学们的野外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提高同学们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为今后的地质工作奠定基础。
五、实习概况本次实习为期7天,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后走访了荔波县大小七孔、马岭河峡谷、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区。
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
六、实习内容1.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类型喀斯特地貌是由碳酸盐类岩石在长期的流水侵蚀、溶蚀作用下形成的。
根据地貌形态,喀斯特地貌可分为溶洞、溶蚀洼地、溶蚀峰丛、溶蚀峰林等类型。
2. 野外地质调查方法(1)地质罗盘的使用:了解岩层倾向、倾角等基本地质信息;(2)地形图的使用:掌握地形地貌特征,了解地貌类型分布;(3)剖面图绘制:分析岩层结构、岩性变化等地质现象。
3. 实地考察(1)大小七孔:考察了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溶蚀洼地、溶蚀峰丛等景观,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及分布规律;(2)马岭河峡谷:考察了峡谷地貌,了解了峡谷形成的原因及过程;(3)天生桥:考察了天生桥地貌,了解了天生桥的成因及特点。
七、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喀斯特地貌野外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了实习任务。
此次实习为我们今后的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提高了我们的专业素养。
八、心得体会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复杂,形态各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质现象;2. 野外地质调查需要具备扎实的地质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3. 团队协作精神在野外实习中至关重要,只有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实习任务;4. 通过实习,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为地质事业奋斗的信心。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西南喀斯特地貌是指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
它以地下溶蚀发育为特征,由溶蚀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地下空洞、地下河流、岩溶峰林、地下石钟乳、盆地和塌陷坑等特征。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对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行深入了解。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气候、水文、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以及地上地下水迁移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古地貌、地貌发育历史以及沉积物特征等的研究,揭示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
其次,需要开展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因此保护西南喀斯特地貌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组成、生物地理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可以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需要探讨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可持续利用方式。
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开展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方式。
然而,必须注意旅游开发对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免破坏喀斯特地貌的自然美景和生态平衡。
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探索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西南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工作。
保护西南喀斯特地貌需要加强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地下溶蚀过程的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地貌景观,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恢复。
同时,加强对喀斯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规划,有助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开展生态环境研究,探讨可持续利用方式,并加强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南喀斯特地貌资源,维护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地貌(共5篇)

喀斯特地貌(共5篇)第一篇: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溶洞之美一、类型及分布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是中国广西、云南,以及越南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具体来说,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水的切割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所以说,只要有大规模石灰岩地层同时又有水流作用,基本都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
在大自然里,许多石灰岩地带(主要成份是石灰石),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形成了奇峰异洞,生长了钟乳石、石笋等。
钟乳石如何形成钟乳石和石笋大不相同,一个像冬天屋檐下的冰柱,从上面垂下来;一个象春天从地面下“冒”出来的竹笋。
洞顶上有很多裂隙,每一处裂隙里都有水滴不断渗出来,每当水分蒸发掉了,那里就留下一些石灰质沉淀。
一滴、两滴、三滴……水不断出现,又不断地挥发,洞顶上的石灰质愈积越多,终于生成一个乳头——这就是钟乳石的“童年”时代。
以后,乳头外面又包上一层层石灰质,以至越垂越长。
有的钟乳石的长度能达到好几米。
石笋是钟乳石的亲密伙伴。
当洞顶上的水滴落下来时,石灰质也在地面上沉积起来。
就这样,石笋对着钟乳石向上长。
可以说钟乳石是“先生”,石笋是“后生”。
但石笋底盘大,本身比较稳定,不容易折断,所以它的“生长”速度常比钟乳石还快。
石笋的最大高度能达30米,像是一座平地里长出来的“石塔”。
往下长的钟乳石,有时候也会和往上长的石笋接在一起,连接成一个石柱,两头粗,中间细,不明底细的人还认为是谁凿出来的呢。
云南喀斯特地貌地质勘查研究

云南喀斯特地貌地质勘查研究摘要:云南的石灰岩属于不良的地质结构,产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在实地勘查的工程实践过程中要认真对待,碳酸盐是形成石灰岩的最基本的内在条件,但是两者的概念和物理及化学属性不同,要进行区别对待,避免在认识上引发的错误和不必要的生产损失,将实地勘查的不同勘查阶段来阐明需要解决的工程类地质问题,并且石灰岩地质地区的地质勘查工程项目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勘查;喀斯特地貌一、前言一般来说,可溶性岩石和石灰岩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是岩石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可溶性的岩石一般表现为大面积裸露的碳酸盐地质,一般来说地质条件较差,容易被风化和流水的侵蚀,硬度较小,强度也偏小,比较容易开采,是广泛的建筑材料和矿石资源,可溶性的岩石是石灰岩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内在因素,石灰岩的缺点是容易在流水和风的作用下形成水溶和风蚀的地质现象,这就对当地的工程安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
查出当地可控的石灰岩是在当地地质条件恶劣情况下实行地质勘查的关键,同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及时地调整和整治。
二、石灰岩类地质的实际勘查问题在云南当地基本的建设条件决定了石灰岩的延伸地区不应过量地开采地下水,因为在喀斯特地貌中,地表径流普遍较低,流水的侵蚀作用十分严重,降水的下渗也进一步造成了地质灾害的影响。
在进行隧道勘查的过程中,在施工和运营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地质灾害,一方面是地表径流的问题,比如泉水干枯和河水断流,这类的问题在一定的时间内很难回复,另一方面是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因为过度使用机械引起的地表塌陷以及其他地址环境问题。
而有的环境当本地的水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在地质勘查期间就会很难恢复,而且一旦造成恶化就很难在可视的时间段内得到改善。
地质灾害对桥梁工程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建设道路桥梁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查。
一般来说,道路和桥梁一般都建造在山沟谷中或者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段通常都是板块断裂的集中地带,地下水异常活跃,是石灰岩的发育地区。
壮美的喀斯特地貌

壮美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而壮美的地貌类型,其以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为基础,经过长期的水溶蚀和地表塌陷而形成。
喀斯特地貌被称为地球的石灰岩奇观,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特征以及它所孕育的独特生态系统。
一、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一个由水溶蚀和地表塌陷构成的复杂过程。
首先,喀斯特地区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这些岩石在地下含有丰富的地下水。
当地下水与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时,溶解作用会使石灰岩表层逐渐溶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逐渐将岩石中的溶质带走,形成洞穴和地下水道。
在洞穴形成的同时,地表的塌陷也在进行。
当洞穴的顶部被持续溶蚀,形成了一系列地表凹陷,这些凹陷逐渐演变成由土壤和植被覆盖的暗河和盲河。
随着地表塌陷的继续,形成了广泛的喀斯特凹地和溶洞,这些地貌特征共同构成了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
二、主要特征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包括:陡峭的峰丘、深邃的峡谷、广袤的喀斯特平原和众多的溶洞。
在喀斯特地区,山丘的形状多为圆锥状、尖塔状或钟乳状,这些奇特的形态是由于地下水以竖向的方式溶解岩石所致。
此外,喀斯特地区常见的还有岩溶峡谷,这些峡谷自上而下延伸,形成了壮观而陡峭的峡谷景观。
喀斯特地区的平原一般位于峰丘和峡谷之间,它们广袤而富饶,被视为是农业和畜牧业的理想区域。
在平原上,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溶洞较为常见。
这些溶洞不仅是自然探险活动的热门景点,也是研究地质学和生态学的宝贵资源。
三、独特生态系统喀斯特地貌所孕育的生态系统独特而多样化。
在喀斯特地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使得这里成为了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草原的家园。
喀斯特地区常见的植物包括苦楝树、水杉等喜欢湿润环境的植物,同时各类藤蔓和蕨类植物也在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
这些植物形成了喀斯特地区独特的植被景观,为人们提供了美丽的观赏价值和多样的生态功能。
此外,喀斯特地区还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物资源。
地下喀斯特地貌调查实习报告

地下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 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是发生溶
蚀,形成各种形态的管道和洞穴,并相互沟通合并, 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地壳上升,地下水位将随河 流下切而降低,洞穴转变为干溶洞。其顶部裂隙渗 出的地下水含CaCO3,可因温度升高、压力减小与
芦笛岩溶洞内实景图
图
五:
水滴到地上,
石
形成从下往
钟 乳
上长的石笋; 经过漫长的 年代,石笋
石 和石钟乳连
图
柱
接起来,形 成了石柱。
四 :
这一类由滴 水形成的钟 乳石称为滴
石
石类次生化
笋
学沉积物。
芦笛岩溶洞内实景图
图六:石瀑布
图七:水晶宫
这里平整空荡,没有密 集的钟乳石。这里的岩 层平缓。古地下湖的湖 水顺着岩层溶蚀了整层 岩石,留下的层面平平 整整,成了这个大厅; 加之洞顶岩石比较完整、 裂隙小,水很难渗透下 来,所以钟乳石也少。 因此洞底更显得平坦宽 阔。
地下喀斯特地貌调 查实习报告
芦笛岩概况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郊区,距市 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 欣赏山水田园,欣赏为辅的风景名胜区, 全程约500米,洞内有大量玲珑剔透的 石笋,石柱,石幔,石钟,石帘等,千 姿百态,该区享有“大自然艺术之宫〞 的美誉。Fra bibliotek考察背景
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岩溶作用为主,易形成溶洞。
考察背景
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开发利用
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以溶洞为主,其中 芦笛岩最为著名,主要用于观光旅游,吸 引了各国的游客,扩大了桂林市的的消费, 提高了本地的经济开展状况。芦笛岩主要 用于观光旅游,是桂林的最重要的旅游景 区。芦笛岩内以石钟乳、石笋、石柱、石 幔等特有景观为主,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单位组织:市第一中学报告人:开怀;妍;穆香山;林涛;余琴;紫欣指导老师:黄冬梅导语: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以及美丽的自然风景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富于风韵,它有宽广的陆地,高大的山脉,辽阔的海洋和长长的河流。
在其中中国喀斯特地貌别具一格,在广区的喀斯特地貌广为世人称道。
现在便让我们走进这一美丽的地貌吧。
摘要: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
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
“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人们研究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
目录:一:导语二:摘要三:正文:1.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2. 喀斯特地貌成因3.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4.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四:研究工作结果和结论五:参考文献三:正文(一):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喀斯特地貌指水对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
喀斯特地貌千沟万壑,常见的景观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
(二):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以下6步:1、地表水沿灰岩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实习报告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 xxx年级专业 xxx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 xxxxxx2011 年 4 月 24 日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生实习进度安排表1、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三、实习过程概述1、2011年4月11日 xxx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年4月12日 xxx 乘车,安排食宿。
3、2011年4月13日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阳朔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 xxx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成因原理: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特征: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桂林的喀斯特地形:虽然身在桂林读书,还是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我对桂林的喀斯特地形了解相对很少,通过这次实习和老师的现场讲解,对之我懂得了许多。
桂林的地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上有石山,下有溶洞,山体主要是一独立一峰为主,一山接着一山,映衬这桂林的水,简直是一副仙境般的美景,让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由于条件有限,时间有限,我们只是研究了桂林七星公园的喀斯特地形,这也无关紧要,桂林的喀斯特地形形式基本一样,七星公园是典型的代表。
七星公园的喀斯特地形已经有很久的,上面山体陡峭,植物稀疏,因为大多的山都是隆起的,基本都是石头;下面是错综复杂的溶洞系统。
山体形式也各异,这与很久以前的自然力影响的作用,拔地隆起的受力点,流水的方向,下雨,风力作用和人为的作用都是造成山体千班姿态的重要原因。
也因为这种地形的不规则性,给桂林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平地皆备山占领,没有大片的空地给城市发展,还有地底下地形的复杂性也给桂林发展带来了不便,地底下溶洞多,许多高楼大厦要打的地基很坚固,而溶洞给了高楼大厦的建设带来了致命性的麻烦,城市依山而建,有空就开发,有平地就建楼,桂林看起来就是建设在群山中间的,这虽然达到了旅游城市的发展要求,但如此的城市建设并没给人民带来好处,依山而建安全隐患众多。
国外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结果及文献

国外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结果及文献一、引言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形成过程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地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国外喀斯特地貌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提供相关文献的参考。
二、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表岩石溶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
在喀斯特地貌中,溶蚀作用使得地表形成了一系列特征,如溶洞、天坑、石柱等。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溶蚀作用、地下水流动和岩溶坍塌等。
三、国外喀斯特地貌研究的最新成果1.美国喀斯特地貌研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即佛罗里达州的卡尔斯特地貌。
研究人员通过对佛罗里达州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多年的研究,发现了其独特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和岩石溶蚀作用。
相关文献包括《佛罗里达州卡尔斯特沉积学研究》(作者:Jo hn Sm it h)和《卡尔斯特地貌的地下水动力学模拟》(作者:M a ry Jo hn so n)等。
2.中国香港喀斯特地貌研究中国香港也存在着一些喀斯特地貌,如大澳岛和鱼涌。
近年来,香港的地质学家们对这些喀斯特地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人员通过地质考察和试验研究,解释了香港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
相关文献包括《香港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作者:李明)和《香港喀斯特地貌的岩溶作用研究》(作者:王红)等。
3.澳大利亚喀斯特地貌研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研究人员通过对澳大利亚喀斯特地貌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了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形成机制。
相关文献包括《澳大利亚喀斯特地貌的岩溶动力学研究》(作者:D av id Br ow n)和《澳大利亚喀斯特地貌的水文地质分析》(作者:J en ni fe rD av is)等。
四、结论国外喀斯特地貌研究的成果丰富多样,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还为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特殊地貌分析报告范文

特殊地貌分析报告范文特殊地貌分析报告范文(700字)一、引言特殊地貌是指在地球上地表有着独特或罕见地形、地貌的区域。
它们通常由地质过程、气候因素以及其他自然因素形成,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中国某特殊地貌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该地貌的形成原因、地貌特点以及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二、分析部分1. 地貌形成原因该特殊地貌是由地壳构造、河流冲击以及风蚀作用共同形成的。
地壳构造发生了抬升和下降的过程,形成了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带和地势陡峭的山脉。
河流冲击则通常发生在地壳抬升的地区,由于有几条主要河流的冲击,形成了断崖、峡谷和瀑布等特殊地貌。
风蚀作用在特殊地貌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搬运,形成了沙丘、荒漠和高原等地貌。
2.地貌特点该特殊地貌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地势陡峭、峰峦叠嶂:由于地壳构造的影响,该地貌的山脉地带形成了陡峭的地表,山脉之间的河谷纵横交错。
(2)河流特征显著:该地貌的主要河流形成了瀑布、峡谷和断崖等地貌,尤其是特殊地貌的源头区域,河流冲击的作用更加明显。
(3)风蚀地貌发达:该地貌的风蚀地貌主要表现为沙丘、荒漠和高原等地貌,由于该地区气候条件干旱,风力较强,风蚀作用更为显著。
三、影响及对策1.生态环境影响(1)特殊地貌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陡峭的地形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对土壤质量和植被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风蚀地貌的出现,使得该地区的水资源严重匮乏,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2.人类社会影响(1)地貌的陡峭和河流的冲击造成了交通不便,限制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
(2)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地貌的存在,给当地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升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针对上述影响,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程度。
(2)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便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组织:市第一中学
报告人:开怀;妍;穆香山;林涛;余琴;紫欣
指导老师:黄冬梅
导语: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独具特色的传
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以及美丽的自然风景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富于风韵,它有宽广的陆地,高大的山脉,辽阔的海洋和长长的河流。
在其中中国喀斯特地貌别具一格,在广区的喀斯特地貌广为世人称道。
现在便让我们走进这一美丽的地貌吧。
摘要: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
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
“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人们研究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
目录:
一:导语
二:摘要
三:正文:1.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2. 喀斯特地貌成因
3.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4.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四:研究工作结果和结论
五:参考文献
三:正文
(一):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喀斯特地貌指水对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
喀斯特地貌千沟万壑,常见的景观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
(二):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以下6步:
1、地表水沿灰岩的节理面或裂隙
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
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
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
形成坡立谷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广西境,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
(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1.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及卤化盐岩等。
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2.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CaCO3HCO3-+ 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3.)气候的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
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
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三):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造物主为中华儿女精雕细刻了许多天然的屏风,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分布:
广西: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
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
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
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真是玲琅满目;武鸣伊岭岩,北流沟漏洞,都乐
岩,兴平莲花岩,兴安乳洞,永福百
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
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本省有尼函石林、修文
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
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
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
近龙宫洞,地下公园,镇宁犀
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
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地下溶洞景观:
研究工作结果和结论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
这些地方既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又可以进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观光的明珠,是科学研究的宝库。
但喀斯特环境因为它的千沟万壑特点,而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全世界有三片岩溶地区,被国际有关机构称之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在很大程度上,高昂的“喀斯特成本”是贫困的喀斯特地区发展最大的“拦路虎”。
喀斯特地区必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走上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
喀斯特地区不仅有奇异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古朴浓郁的风土人情,由于喀斯特地貌山势起伏且破碎,对外来文化形成了天然的阻隔,这就使生活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民族保存了最原始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文和民族文化保持了原生态。
堪称世界之最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生态和独具魅力的喀斯特民族风情,让其成为了“神奇的喀斯特王国”,这样就吸引了无数游客向往着神秘的地方。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喀斯特地貌虽然带给了我们奇异迷人的美的享受,但是其生态环境也是非常脆弱的,大部分喀斯特地区的土层都比较薄,如果在开发中不注意保护,就会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喀斯
特旅游资源促进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世斌遐《新编地貌学教程》气象1997年5月
周泽松《水文与地貌》华东师大学1992年
景春《地貌学教程》高等教育1985年
严江平肖星《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 2000年8月
喀斯特地貌百度百科:
baike.baidu./link?url=zYP51DobAA_ACBqNL67P2PF4gVvL9trsDZs8 dPvTP3oB4f-oabOAIAzDBoX5AQED6gHWt2Tk-E1_emjN6J1RKq
喀斯特地貌百度图片:
image.baidu./
i?tn=baiduimage&ct=
201326592&lm=-1&c
l=2&nc=1&ie=utf-8&
word=%E5%96%80
%E6%96%AF%E7
%89%B9%E5%9C
%B0%E8%B2%8C
《迟到的喀斯特地貌经济》常燕袁钜濂:
.cqvip./QK/81216X/200901/2927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