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与孟浩然诗歌意象之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10-30

作者简介:孟强(1976-),男,山东菏泽市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隋唐文学。

2007年2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Feb.2007第22卷第1期

JournalofXianyangNormalUniversity

Vol.22No.1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李商隐是生活于晚唐时代的著名诗人,其诗作深情绵邈,绮丽精工,以爱情诗著称于世;孟浩然是生活于盛唐时代的诗人,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之先。看起来二人的生活年代、诗作风格均遥不可及,似无可比之处,但艺术是相通的,细读他们的诗作,隐约可以品出二者在诗歌意象运用上的相似之点。意象一词在中国出现的很早,《周易・系辞上》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刘勰第一次把意象概念引入文论之中,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245即具有独特审美眼光的艺术家,在构思时必须对审美关照中的意趣、情态和浮现于脑海中的事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而使“意象欲出,造化已奇”。[2]27人们对意象的理解多种多样,但都不脱落于最基本的一点:意象就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融合的统一体。

李商隐是中国诗坛的一位奇才。他不但是中国意象文学的继承者,而且是“无题”这种独特诗歌体裁的鼻祖。他创写的无题诗的内涵显示出朦胧性和多意性,寄托遥深。使历代的评论家大伤脑筋,甚至发出“独恨无人做郑笺”(元好问)的感叹。这种在诗题上“不著一字”确能“尽得风流”的文学现象,得益于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李商隐对意象的巧妙选择和运用。孟浩然的山水诗素朴冲淡,看似无心之作,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淡到看不到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3]31好像孟浩然无意于意象的斟酌,但正所谓大巧若拙,看似无心处实是精心选择的结果,孟浩然使诗歌意象融于整个诗歌意境之中,达到一种平

淡而不落痕迹的艺术境界。苏轼曾说自己的诗歌“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用在孟浩然身上也毫不过分。

那么李商隐和孟浩然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李商隐身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时代,作为一个感情细腻的文人,李商隐对挫折、分离、幻灭、失落的感受比一般人要深切的多,但社会又不允许他直抒胸臆,所以他的意象选择主要倾向于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人人艳羡的中唐时期,但布衣终生,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自诩为出身邹鲁孟家的文人,其痛苦也是可感可知的,所以他在意象的运用上也有许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

所谓残缺意象就是诗人把现实生活中有缺陷但能引起美感效应的物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如“残阳”、“孤鸿”、“断肠”等。李诗中用“残”“断”“恨”“空”一类字眼的诗句很多,象“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此声肠断非今日,委他灯光奈而何”,(《阙歌》)“回头问残照,残照更虚空”,(《槿花》之二)“离莺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复空”,(《代应二首》)这样的诗句在李诗中很常见。李商隐终生漂泊、仕途坎坷、理想破灭,可他发泄痛苦的方式既不是狂呼大叫、痛心疾首,也不是一味的悲伤消沉、痛不欲生,而是找到一些能引起人美好联想的残缺意象有限度有理智地把这种苦痛释放出来,用美来节制自己的悲伤,用美来包装悲伤。《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就典型地体现了李商隐运用残美意象的技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与孟浩然诗歌意象之比较

孟强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李商隐和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作品风格也多有不同,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

追求是一致的。李商隐的爱情诗和孟浩然的山水诗,都选用了较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给人想像的空间,以达到一种言外之意、蕴外之致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他们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和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

关键词:李商隐;孟浩然;诗歌;残缺意象;空白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14(2007)01-0087-04

・88・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难解之作,就作者理解:首联“两难”并提,并非一意。两人由于出身、地位、处境的不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柳枝五首》之一)加上世俗和时空的阻隔,想见一面要躲过多少眼睛与麻烦,好容易见面了,又要分别,这让诗人多么痛苦难过,这种痛苦虽不可见却透心彻骨。这里,李商隐选用了最有表现力、最生动的两组残美意象“东风无力”、“百花凋零”,“蜡自燃成灰”、“蚕自吐丝亡”。春花凋残使人伤怀,倍感时光不再,春风无力给人一种困顿不可脱的迷惘、无力改变命运的惆怅。面对种种阻隔他没有消沉,也没有愤怒,却把那种海枯石烂、至死不渝的情怀升华为一种“不能长相守,但求长相忆”的精神。诗人又借用“丝”与“思”的谐音,化用《乐府诗集・西曲歌》中“春蚕不应老,昼夜长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和杜牧《赠别》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诗句,极力表现出相思的旷久,煎熬的深痛。把情感的真挚与执着表现得蒙胧曲折而又鲜明真切,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悲壮美。颈联同样用“愁”、“云鬓改”、“月光寒”这些残美意象表现被阻隔的痛苦,这种痛苦让人窒息,因而尾联又以“蓬山”、“青鸟”两个唯美意象给人一点微茫的希望,“蓬山此去无多路”可见两人空间距离并不遥远,但不能去找,也无由去找,找着了也改变不了残酷的现实,这种难以放弃又难以割舍的咫尺天涯的苦苦相思无法排遣,那就让象“青鸟”一样的热心朋友常常替他去探望她吧,多么执着又多么理智的情感!从诗表现的主题上看,李商隐此首无题诗主要书写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以及内在欲求不能实现的痛苦,李商隐的爱情诗往往能冲破爱情的藩篱,表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可以说,这首诗诗人在选用具有独特审美效应的残缺意象表达情感失落与不悔的同时,也包含他对前途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社会的感受以及君臣阻隔、报国无门的喟叹。

孟浩然的诗中用到的残缺意象也有很多。据统计,孟浩然诗中“孤”字用了12次,“断”字用了8次,“残”字用了7次,“恨”字用了11次,“空”字达到了49次之多。我们来看他的《早寒江上有怀》一诗: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通过几组残缺意象表现了身处异乡的孤独寂寞而思乡思归的感情。首联“落木”、“北风”、“南飞雁”和“寒江”的意象就奠定了全诗凄冷的基调,木叶纷纷而落,虽然场面壮大却不免让人感觉悲伤,大雁南飞往往比喻游子回乡,倘若我们设想这只雁是一只离群的孤雁,那就更与作者当时的处境相切合,再加上让人倍感透心凉的北风和迎面扑来寒意的江水,岂不让作者的心情更加沉重!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与此联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迫切想回到妻贤子孝的家中,享受家庭的温暖,然而颔联一个“隔”字点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颈联有“乡泪”和“孤帆”两个意象,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当一个男子哭泣的时候,怎能不令人动容!而这泪却在异乡哭干,欲哭而无泪,又怎能不令人心碎!“孤帆”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往往比喻孤独寂寞的异乡游子,此时扬帆,是擦干眼泪继续漂泊前行,还是急急赶回家中?尾联的“迷津”却又更进一层悲凉之感,想要前行却又找不到出路,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遥望远处的漫漫平海,或许可以使诗人那颗躁动不安、寂寞惆怅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所谓空白意象就是利用汉语缺乏时态、词性不定的特点,使诗句与诗句之间,具象与具象之间留下很大的能引发人想像和联想的广阔空间。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没有提供确定的主体与客体,也没有提供具体的时间空间,现实与非现实、叙事、用典、借喻、想像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形象与形象之间、诗句与诗句之间、联句与联句之间没有提供关联上下的关系。[4]如《无题四首》中的“梦为远别啼难唤”句主体与客体都没有交代,“芙蓉塘外有轻雷”句的“轻雷”没有暗示给读者是写实、比喻或是想像,“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上下句之间的联系留有很大的空间。李商隐利用这种似无实有的空白意象扩大了作品的内涵,使每个读者的心灵之舟在这些已有的意象之间自由流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受去填补这些空白。《无题二首》之一充分体现了李商隐对这种诗歌技巧的掌控。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虽然一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有星兼有风),但并非确切。“昨夜”的确切含义无法界定,“画楼”、“桂堂”可南可北、可府邸可庙观,这里的“夜”和“堂”具有词语的能指功能而缺乏它的确指功能。在那个星光灿烂、和风吹拂的傍晚,在飘荡着桂花香的雕梁画栋之间的某个幽静的地方,谁与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诗人在这里没有提供可供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