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摘要: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切入点;问题探究,创新学习的着力点;课题研讨,创新学习的制高点。

关键词:自主探究创新学习

创新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创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呼唤。

1 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切入点

自主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基础,学生自己能看懂、能学会的内容,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想让中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是做不到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组织、帮助。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讲点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四——六人为一小组组成几个学习小群体,按照“自主学习生疑——合作探究质疑——归纳总结释疑”的三步曲,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生疑,即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案,在自己的阅读、思考、分析过程中,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

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合作探究质疑,即在学习小组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一起分析,协商解决,对于重点、难点、疑点,则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释疑,即要求学生梳理知识、了解联系、归纳方法、总结规律、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组织形式,满足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尊重、求知的需要,拓宽了教学信息的反馈通道,便于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因而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教师“一鸟入林”,学生“百鸟禁声”的僵化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具备了创新学习的基础。

2 合作探究,创新学习的着力点

创新学习的首要特征即要体现“新”,学生要有新的思维、新的发展;学生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问题是创新的土壤,问题的解决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只有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不断搜集信息,不断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知。”有疑虑,才能产生认知冲突,

才能产生求知欲望,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授课上,学生的求知欲望较强,学习比较主动,而在复习应用阶段,学生往往认为知识已学过,题目已会做,不再有新鲜感,因而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这就需要我们适时地创设疑虑情境,把教学过程变为一个不断设疑破疑的过程,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从而形成一个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情境。

在创设疑虑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我注意在“巧”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方法巧,时机妙,一石激起千层浪,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方法巧,就是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设疑问题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适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时机妙,就是要寻找最佳切入点,在学生无疑的时候设疑,在学生迷茫的时候启导,点拨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沿着“无疑—有疑—无疑”的路线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3 课题研讨,创新学习的制高点

创新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其重要特征是整合性和开放性,创新来自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创新能力就无法表现出来,同时不以开放性的思维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也不能形成创新能力。课题研讨是学生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

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的特点,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同一知识板块、同一规律类型的问题,组成若干个专题,让学生去研究、去学习,就会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在每一单元的知识学习结束后,为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形成知识的发展性,我也经常组织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课题研讨,写出学习的心得,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知识进行再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创新学习的指向是发展学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使创新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北师大编写组.教学认识论[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2]柳海民.教育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黄济,王策.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