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爆炸原理考试要点

合集下载

燃烧与爆炸学

燃烧与爆炸学

《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
1、燃烧的必要条件
2、燃烧热
3、闪点
4、自燃点
5、沸点
6、氧指数
7、特大火灾
8、爆炸极限
9、熔点
二、简答题
1、燃烧的“氧学说”?
2、气体燃烧的形式及其特点?
3、化学性爆炸的热爆炸机理是什么?
4、防火、防爆的基本理论?
5、物理性爆炸的爆炸机理是什么?
6、阻火器的工作原理?
三、论述题
1. 燃烧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用链式理论解释为什么可燃性混合气体在其爆炸上限以上和爆炸下限以下不会发生爆炸。

2. 试分析论述如何做好防、灭火安全防护装置的使用及管理工作。

3. 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阐述做好防火防爆工作的技术关键。

参考知识点
一、概念题
1. 参考教材P21-22
2. 参考教材P27
3. 参考教材P8
4. 参考教材P12
5. 参考教材P75
6. 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氮氧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氧浓度。

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

7. 参考教材P24
8. 参考教材P36
9. 参考教材P77
二、简答题
1. 参考教材p5
2. 参考教材p55
3. 参考教材P32
4. 参考教材P20-30,P49-53
5. 参考教材P32
6. 参考教材P104
三、论述题
1.参考教材P7,P36
2. 参考教材P89-124
3. 参考教材p89。

燃烧与爆炸考试范围

燃烧与爆炸考试范围

单分子反应理论要点:仅有很高的移动能不会使分子发生异构或分解反应,而要想发生必须要先与其他分子发生碰撞而活化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高温气体的热损伤作用。

燃烧:是可燃物的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

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影响W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性质、温度、压力、反应混合物比。

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灭火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根本原理:防止燃烧条件的形成、破坏已形成的燃烧条件。

生成热:化学反应中由稳定单质向环境散发或从环境吸收的、生成物所含能量的总和与反应物所含能量总和之间的差值。

反应热:反应后生成物所含能量总和与反应物所含能量综合的差值以热的形式向环境散发或从环境吸收。

标准生成热:在0.10325MPa和指定温度下,由稳定单质生成1MOL某物质的恒压反应热。

燃烧热:可燃物和助燃物作用,生成稳定产物的反应热。

标准燃烧热:在101325Pa和指定温度下,1MOL某物质被完全氧化时的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

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Q高热值:可燃物中的水和氢燃烧生成的水液态存在时的热值。

QHQH与QL的不同在于放热量不同。

物质的传递方式:分子扩散、燃料相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等烟囱效应:在垂直的维护物中,由于气体对流,促使烟尘和热气流向上流动的效应。

影响因素:管道H越高,烟囱效应越显著、管道内外温差越大,越显著。

热传导:连续介质就地传递热量而又没有各部分之间相对的宏观位移的一种传热方式。

热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热量。

着火:可燃体系因某种原因引起自动升温,反应自动加速,最后出现火焰的过程。

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

热自燃:可燃物因被预先均匀加热而产生的自燃,整体温度上升,达到某一温度着火。

化学自燃:可燃物在常温下因自身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造成的自燃。

燃烧和爆炸理论重点

燃烧和爆炸理论重点

第三章 物质的燃烧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火焰(即燃烧波)在预混气中传播,从气体动力学理论可以证明存在两种传播方式: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
(Ⅰ)区是爆轰区。特点:①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 ②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 ③ 燃烧波以超音速进行传播
(Ⅲ)区是正常火焰传播区。 特点:①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少或接近不变;② 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减少; ③ 燃烧波以亚音速(即小于音速)进行传播。
火焰前沿的特点:(1)火焰前沿可以分成两部分:预热区和化学反应区。 (2)火焰前沿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
火焰传播机理:(1)火焰传播的热理论: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传播到新鲜冷混气中,使冷混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加速的结果。
(2)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凡是燃烧都属于链式反应。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气中扩散,使新鲜冷混气发生链锁反应的结果。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到一定温度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移去火源后仍能持续燃烧达5min以上,这种现象称为点燃。
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
物质自燃有受热自燃和自热燃烧两种形式。
受热自燃的两个条件:外部热源、有热量积蓄的条件
自热自燃的三个条件:必须是比较容易产生反应热的物质; 此类物质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或是呈多孔隙状的,有良好的绝热和保温性能;热量产生的速度必须大于向环境散发的速度。
爆燃是一种燃烧过程,反应阵面移动速度低于未反应气体中的声速,反应阵面主要通过传导和扩散进入未反应气体中。爆燃是一种带有压力波的燃烧,爆燃发生时,反应阵面的传播速度低于声速。
爆轰的反应阵面移动速度比未反应气体中的声速高。对爆轰来说,主要通过压缩反应阵面前面的未反应气体使其受热,从而使反应阵面向前传播。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及知识点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及知识点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第二章 燃烧基本原理1、燃烧的定义、充分条件及极限值。

• 燃烧是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 充分条件:一定量燃料、一定量助燃剂(氧化剂)、一定能量点火源三者相互作用• 极限值: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可燃气体或蒸气在助燃气体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系被点燃并能转播火焰的浓度范围。

2、灭火的四种方法。

(1)冷却法。

将灭火剂直接喷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之下,停止燃烧。

(2)隔离法。

将火源处及其周围的可燃物质撤离或隔开,使燃烧因与可燃物隔离而停止。

(3)窒息法。

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4)抑制法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它可以销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终止。

3、火灾的危险性。

火灾的热辐射造成烧伤;火场中由于氧气含量降低而造成窒息作用;燃烧产生的有毒烟气造成毒害作用;建筑倒塌造成的二次伤害。

4、闪燃、着火、自燃的定义。

闪燃: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包括少量可熔化的固体,如萘、樟脑、硫磺、沥青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遇点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着火:可燃物质在与空气并存条件下,遇到比其自燃点高的点火源使开始燃烧,并在点火源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不小于5秒)的现象叫着火。

自然: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点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而发生的自然燃烧现象。

5、自燃的分类,会举例说明。

• 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使温度升高,当达到其燃点时,即着火燃烧的现象。

(汽车自燃)• 自热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热源影响下,由于物质内部所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物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会逐渐积聚,使物质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

(黄磷自燃)6、活化能理论、过氧化物理论、链式反应理论。

链式反应理论的历程、分类,会举例说明。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一、燃烧基本概念1.燃烧的定义2.燃烧的基本条件3.燃烧反应的种类4.燃烧过程的特征二、燃烧过程分析1.燃烧传热方式a.对流传热b.传导传热c.辐射传热2.燃烧的自由基反应a.自由基的产生b.自由基的反应c.自由基链反应3.燃烧的动力学反应a.燃烧速率定律b.燃烧速率与温度的关系c.燃烧速率与压力的关系三、可燃物质的分类1.燃烧的基本物质2.燃烧物质的分类a.液体燃料b.固体燃料c.气体燃料d.金属燃料e.高能材料四、火灾扑救与消防安全1.火灾的危害a.火势蔓延b.烟雾毒气c.温度和热辐射2.灭火方法与灭火剂a.灭火方法的分类b.常见的灭火剂c.灭火剂的选择和使用原则3.消防安全知识a.火灾预防和控制b.逃生技能和自救措施c.火灾报警设备和灭火设备的使用五、爆炸的基本概念1.爆炸定义与特征2.爆炸的分类a.物理性质爆炸b.化学性质爆炸c.核爆炸3.爆炸的基本过程a.爆炸的起爆过程b.爆炸波的形成与传播c.爆炸后期过程六、燃烧与爆炸安全防范1.燃烧与爆炸事故的危害a.人身安全b.财产损失c.环境污染2.燃烧与爆炸事故预防a.安全与风险评估b.设备与维护管理c.作业安全管理3.燃烧与爆炸事故应急处置a.事故现场处理b.事故后期调查与分析c.预防性应急措施七、新能源与环境友好型能源1.新能源发展背景与意义2.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3.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a.太阳能b.风能c.水能d.生物质能e.核能4.绿色能源发展的挑战与前景八、燃烧与爆炸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研究1.化工厂火灾事故案例分析2.燃气爆炸事故案例分析3.航空航天领域的火灾与爆炸安全防范措施4.石油燃烧与爆炸的安全管理措施以上是一个较为详细的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根据自身需求和学习重点可适当进行更改和删减。

复习时可以根据提纲逐一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深入学习,同时多进行例题演练和一些案例研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燃烧与爆炸理论导学材料

燃烧与爆炸理论导学材料

一、填空题1.燃烧热的传递方式有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2.最小点火能指的足能引起爆炸件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火花能量。

3.植物油容易发生自燃主要是因为植物油含有不饱和键结构的缘故。

4.悬浮在空间中的、呈运动状态的粉尘称为粉尘云。

5.可燃气体喷口(管口或容器泄露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6.气体的爆炸下限越低,发生爆炸的危险性越高。

7.一级可燃气体是指爆炸下限不大于10%的可燃气体。

8.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按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划分的。

9.对大多数可燃粉尘,掺入惰性物后点火温度增高。

10.绝大多数油罐火灾是由火花(明火、静电、雷击及工业电火花)引起的罐内油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气爆炸而起火。

11.爆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和核爆炸。

12.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易燃液体划分为甲、乙、丙三类。

其中,丙类是指闪点高于60℃的液体。

13.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首先必须互相接触(或碰撞),但并非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活化分子互相碰撞才能发生反应。

14.最小点火能数值越小,说明该物质愈易燃爆。

15.影响阻火器性能的因素有阻火层的厚度及其孔隙直径和通道的大小。

16.蜡烛、硫磺等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汽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蒸发燃烧。

17.能燃烧和爆炸的粉尘叫做可燃粉尘。

18.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按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划分的。

19.爆炸发生后会产生较大的伤害区域。

某次事故有20人死亡,说明他们大都进入了死亡半径区域。

20.植物秸秆等堆积容易发生自燃,主要是因为植物秸秆发酵而放热,引起自燃。

21.燃烧三要素仅仅是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22.任何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组成,即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

23.采用开杯闪点测定仪测得的闪点要比采用闭杯闪点测定仪测得的闪点的值要偏大。

24.物质温度虽已达到理论上的自燃点,但并不立即着火,而要经过若干时间才会出现火焰,这段时间称为感应期(诱导期)。

燃烧与爆炸物理复习总结

燃烧与爆炸物理复习总结

1.燃烧的定义?物质间发生剧烈氧化还原的化学反应,并伴随放热和发光,产生大量高温气体的过程,称为燃烧2. 燃烧的基本特征?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1)燃烧体系中,必须有燃烧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氧化元素和可燃元素。

(2)燃烧时,反应区所放出的热量,一部分通过热传导、燃烧产物的热扩散和热辐射的方式传给未燃烧部分物质,以维持继续燃烧,大部分热量则加热燃烧产物使之达到发光温度以上而发光,并随燃烧产物的辐射散失于周围环境中。

(3)燃烧传播一般以每秒数毫米至每秒数百毫米的速度一层一层地连续传播下去,但始终小于该介质条件下的音速。

(4)燃烧产物移动的方向与燃烧波传播的方向相反。

(5)凝聚物的燃烧要经过熔化、蒸发、升华、热分解、混合和扩散等中间阶段,才能通过燃烧化学反应转变为燃烧的最终产物。

(6)与其他化学反应相似,燃烧反应速度受到反应物浓度和温度的影响,燃速对外界条件(如压力、初温、扩散速度等)的变化敏感。

(1) 可燃物(2) 要与氧气接触.(3) 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3.爆炸的分类和具有的特征?之间的区别:(1)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由于物理的原因引起的,此类爆炸过程释放的是物理势能。

爆炸过程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2)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由于化学变化引起的,在此种爆炸过程中,系统的化学势能转变为热能而释放出来。

(3)核爆炸,核爆炸是由于原子核的裂变(如U235的裂变)或核聚变(如氘、氚、锂核的聚变)所引起的。

4.炸药的化学变化过程根据反应的速度和反应传播的特性9可分为热分解、燃烧、和爆轰三种基本形式。

5.燃烧和爆轰的不同之处:(1)传播机理不同:燃烧时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及燃烧气体产物的扩散作用传入未反应区的;爆轰则是借助冲击波对炸药的强烈冲击压缩作用进行的。

(2)波的速度不同:燃烧传播速度很小(毫米-速米-数百米);爆轰的传播速度数千米(TNT,6900m/s)。

(3)受外界的影响不同:燃烧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很大;爆轰几乎不受外界的影响。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及知识点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及知识点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及知识点一、燃烧理论基础1.燃烧概念及特征: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含氧体)在一定条件下放出热、光以及大量的有害气体等物质,产生火焰、产生明亮或红外线的光亮、产生热、产生烟雾和气体等。

2.燃烧产物及其特点:燃烧产物主要有热、光、火焰、烟雾和气体等,其中烟雾和气体是有害的,会对人体以及环境造成危害。

3.燃烧过程及要素:燃烧过程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燃料、助燃剂和氧气。

燃料是产生热的物质,助燃剂是加速燃烧的物质,氧气是燃烧的供给气体。

4.燃烧反应方程式:燃烧反应方程式描述了燃料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可以通过方程式来推算燃烧的产物以及释放的能量。

5.燃烧的传热方式:燃烧的传热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辐射是指燃烧产生的热通过空气中的电磁波辐射传递;传导是指热通过物体固体材料内部的分子传递;对流是指热通过流体内部的对流传递。

二、燃烧过程和制止燃烧方法1.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包括燃烧启动、燃烧加速和燃烧自维持三个阶段。

燃烧启动是指燃料和氧气开始发生化学反应;燃烧加速是指燃料和氧气的化学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燃烧自维持是指燃料和氧气的化学反应维持在一定的速率,不再需要外界能量提供。

2.燃烧过程中的火焰结构:火焰由三个区域组成:燃料区、氧化区和冷却区。

燃料区是燃料、助燃剂和部分未反应的氧气混合的区域,发生燃烧反应;氧化区是氧气与燃料在火焰中反应的区域;冷却区是接近火焰外围的空气。

3.制止燃烧的方法:制止燃烧的方法主要有断燃剂、隔离、升温、窒息和抑制等。

断燃剂是指切断燃料与氧气接触的方法;隔离是指将燃料与氧气分开的方法;升温是指提高燃烧温度,使燃料燃烧困难;窒息是指排除氧气的方法;抑制是指使用抑制剂抑制火焰的方法。

三、爆炸理论基础1.爆炸概念及特征:爆炸是指可燃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短时间内快速氧化或分解,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释放的现象。

爆炸特征包括爆炸压力、爆炸温度和爆炸速度等。

《燃烧和爆炸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燃烧和爆炸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燃烧与爆炸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爆炸:2、燃点:3、爆炸极限:4、特大火灾:5、重大危险源: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我国消防方针是。

2、火灾探测器有、、等。

3、爆炸可分为三类:、和。

4、灭火器上标注的"MF2",其中M代表、F代表、数字2代表,一般单位为每千克或升。

5、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和法等。

6、泡沫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A、B类火灾。

不能用于扑灭类火灾。

7、常用的气体灭火剂有四氯化碳灭火剂、1211灭火剂、和灭火剂等。

8、一切防火技术措施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9、A火灾类是指火灾,B类火灾指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金属火灾属类火灾。

10、火灾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以下燃烧定义正确的是物质的〔。

A、氧化反应B、放热的氧化反应C、氧化还原反应D、同时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2、可燃物质的自燃点越高,发生着火爆炸的危险性〔。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3、可燃粉尘的粒径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4、在火灾中,由于中毒造成人员死亡的罪魁祸首是〔,火灾中约有一半的人员死亡是由它造成的。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硫化氢D、烟5、规定电石库距离锻工、铸工等产生火花的车间需30m以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为了〔。

A、消除着火源B、消除可燃物C、避免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D、消除氧化剂6、气焊施工现场的乙炔瓶与火源的距离不得少于〔。

A、5mB、10mC、15mD、20m7、下列火灾探测器中属于接触式探测器的是〔。

A、感烟式探测器B、感光式探测器C、图像式探测器D、光电式探测器8、化工原料电石或乙炔着火时,严禁用〔灭火器扑救。

A、干粉B、干沙C、四氯化碳D、二氧化碳9、遇水燃烧物质的火灾不得采用〔进行扑救。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C、二氧化碳灭火器D、干沙10、氧气瓶直接受热发生爆炸属于〔。

《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

《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

《燃烧与爆炸学》复习题重编V1.01(以完善空白处)BY 肖楚阳一、名词解释:1、燃烧——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发光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2、爆炸—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3、火灾——凡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都称为火灾。

4、燃点——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

5、闪点——易燃、可燃液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接近火源时产生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6、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质完全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

7、爆炸危险度——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浓度极限范围与爆炸下限浓度之比值。

即:爆炸危险度=(爆炸上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8、反应当量浓度——爆炸性混合物中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恰好能发生完全反应时可燃物质的浓度。

9、最小点火能——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

10、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11、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户3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30万元以上。

12、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同下);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户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100万元以上。

13、沸溢火灾——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热波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种的乳化水气化,大量的蒸汽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汽气泡的泡沫。

这样,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汽膨胀力抛出油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从而引发火灾。

14、喷溅火灾——当储槽内有水垫时,上述沸腾温度比储槽温度低的可燃液体,或者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可燃液体的分馏产物,将以对流的方式使高温层在较大深度内加热水垫,水便气化产生大量蒸汽,随着蒸汽压力的逐渐增高,达到蒸气压力足以把其上面都油层抛向上空,而向四周喷溅。

《燃烧与爆炸学》试题及答案.doc

《燃烧与爆炸学》试题及答案.doc

《燃烧与爆炸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爆炸:2、燃点:3、爆炸极限:4、特大火灾:5、重大危险源: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我国消防方针是。

2、火灾探测器有、、等。

3、爆炸可分为三类:、和。

4、灭火器上标注的“MF2”,其中M代表、F代表、数字2代表,一般单位为每千克或升。

5、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和法等。

6、泡沫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A、B类火灾。

不能用于扑灭类火灾。

7、常用的气体灭火剂有四氯化碳灭火剂、1211灭火剂、和灭火剂等。

8、一切防火技术措施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9、A火灾类是指火灾,B类火灾指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金属火灾属类火灾。

10、火灾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以下燃烧定义正确的是物质的()。

A、氧化反应B、放热的氧化反应C、氧化还原反应D、同时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2、可燃物质的自燃点越高,发生着火爆炸的危险性()。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3、可燃粉尘的粒径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4、在火灾中,由于中毒造成人员死亡的罪魁祸首是(),火灾中约有一半的人员死亡是由它造成的。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硫化氢D、烟5、规定电石库距离锻工、铸工等产生火花的车间需30m以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为了()。

A、消除着火源B、消除可燃物C、避免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D、消除氧化剂6、气焊施工现场的乙炔瓶与火源的距离不得少于()。

A、5m B、10m C、15m D、20m 7、下列火灾探测器中属于接触式探测器的是()。

A、感烟式探测器B、感光式探测器C、图像式探测器D、光电式探测器8、化工原料电石或乙炔着火时,严禁用()灭火器扑救。

A、干粉B、干沙C、四氯化碳D、二氧化碳9、遇水燃烧物质的火灾不得采用()进行扑救。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C、二氧化碳灭火器D、干沙10、氧气瓶直接受热发生爆炸属于()。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第⼆章燃烧基本原理1、燃烧得定义、充分条件及极限值。

2、灭⽕得四种⽅法.3、⽕灾得危险性。

4、闪燃、着⽕、⾃燃得定义.5、⾃燃得分类,会举例说明。

6、活化能理论、过氧化物理论、链式反应理论。

链式反应理论得历程、分类,会举例说明。

7、⽓体燃烧得分类。

8、⽓体燃烧速度(⽕焰传播速度)得影响因素.浓度、管径、点⽕位置。

9、原油⽕灾中得沸溢现象:宽沸程、热波、乳化⽔。

10、固体燃烧得分类: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燃烧、阴燃。

11、阴燃得定义第三章爆炸基本原理1、温度对爆炸极限得影响。

2、爆炸危险性得来源。

3、压⼒对爆炸极限得影响。

4、其她因素对爆炸极限得影响.5、爆炸极限得计算。

1)根据C0估算爆炸极限;2)多组分可燃混合⽓得爆炸极限;3)含惰性⽓体得多组分可燃混合⽓得爆炸极限。

例题1 已知某混合⽓中含甲烷5%,含⼄烷8%,含空⽓87%,问该混合⽓有否爆炸危险性?例题2已知某混合⽓得组成及各⽓体得爆炸极限见下表,求该混合⽓得爆炸极限。

炸危险性。

6式);压⼒波形状、峰值及持续时间、破坏⽅式。

7、粉尘爆炸得机理。

与⽓体可燃物相⽐得爆炸极限、点⽕能.粉尘层与粉尘云。

三次⽅定律.⼆次爆炸得原因。

⽔对粉尘危险性得影响.8、BLEVE得形成过程。

9、喷雾得危险性。

10、爆炸最⼤压⼒与温度得计算。

第四章可燃物质得危险特性1、闪点测量得影响因素。

2、闪点、燃点、⾃燃点得数值对⽐关系。

3、闪点、燃点、⾃燃点与物质结构得关系.4、氧指数得定义。

5、最⼤安全间隙6、预混⽓体得⽕焰传播理论:正常⽕焰传播与爆轰.7、层流⽕焰传播理论中对灭⽕剂得要求:低得导热系数与⾼热容.8、谢苗诺夫热⾃燃理论得适⽤体系。

9、着⽕感应期得概念.10、⽕焰传播得热理论与扩散理论。

第五章点⽕源与引爆能1、动⽕分析:时间、可燃⽓体浓度。

2、点⽕源得种类。

3、事故电热得原因。

4、爆炸性物质得分类:I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体、蒸⽓、薄雾;Ⅲ类:爆炸性粉尘、易燃纤维。

燃烧与爆炸原理考试要点

燃烧与爆炸原理考试要点

燃烧与爆炸原理考试要点燃烧的种类:着火、自燃、闪燃。

着火: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

自燃:可燃物质未受外界货源直接作用,但当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或由于物质内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反应过程所提供的热量聚积起来使其达到一定温度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

闪燃:是液体可燃物的特征之一。

在一定的温度下可燃气体蒸发出的饱和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在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即为闪燃,发生闪燃的最低液体温度叫闪点。

燃烧三要素:可燃物质,有氧或氧化剂,点火源。

化学爆炸三要素:快速性,放热性,有气体产物。

火灾分类,按可燃物及助燃物种类分:气体火灾,油品,可燃物,电器,金属,空气含氧量超过正常值时导致的火灾。

爆炸种类:气相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分解爆炸,粉尘爆炸;凝相爆炸包括:混合危险物爆炸,爆炸性化合物爆炸,蒸气爆炸。

燃爆危险性物质种类:可燃气体或蒸气,可燃液体,可燃固体,可燃粉尘,爆炸性物质,自燃性物质,忌水性物质,混合危险性物质。

着火源种类:明火及高温表面,摩擦与撞击,电火花,静电,雷电,易燃物自行发热,机械和设备故障,绝热压缩。

气体按其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性可分为:可燃性气体,助燃性气体,分解爆炸性气体及惰性气体。

理论含氧量:可燃性气体正好完全燃烧所必需的氧气量。

理论混合比:在常温常压下,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浓度C0称为理论混合比。

链锁反应理论:气态分子间的作用,不是两个反应分子直接简单作用得到最后生成物,而是由一连串的反应组成的。

该反应只要一经引发生成自由基,就会相继发生一系列基元反应。

先由自由基(活性基团)与另一分子起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自由基和产物,新的自由基又迅速参与反应。

如此下去,直到反应物消耗殆尽,或通过外加因素使链中断而停止反应。

链的引发:Cl2 → 2Cl?;链的传递:2Cl? + H2 → HCl + H?,H? + Cl2 → HCl + Cl?;链的终止:H?+ Cl?→ HCl,Cl?+ Cl?→ Cl2,H?+ H?→H2任何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组成,即链的引发、链的传递和链的终止。

燃烧与爆炸考试内容

燃烧与爆炸考试内容

1燃烧的本质:燃烧是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现象:燃烧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反应状态,反应的结果会引起放热、发光、产生压力和电离现象。

燃烧的过程:从宏观上讲,无论是燃烧或是爆炸都要经过下面两个过程才能够进行:局部的急剧反应带的产生(发火过程)上述反应带向未反应部分传播(传播过程)2火三角:引燃和继续燃烧的要素是由燃料(蒸气),空气(氧气)和热(至发火温度)所组成。

为了达到引燃和燃烧,燃料(蒸气)或液雾、或固体粉末必须处于分散状态并与空气以适当的体积分数混合,使之极易形成蒸气状态混合物。

在防火中,引燃温度和引燃源是重要的。

在灭火中,除去或缩小三角形的其他两边或一边,才能使燃烧停止。

火的最终扑灭需要降低蒸气空气可燃混合物中的空气量至93%以下。

对大油罐可以用化学泡沫剂覆盖的办法阻止空气与蒸汽混合,对小罐则可以用惰性物质或惰性气体。

3引起自燃的物质 自然现象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热源不同受热自燃:可燃物质不与明火接触,在外部热源作用下,使温度升高。

当达到其自燃点时,即着火燃烧。

本身自燃:某些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的作用下,由于物质内部所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化的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会逐渐积聚,是物质温度上升,达到自燃点而燃烧。

能引起自燃的物质:植物类:生物作用而引起的(水分存在,植物细菌活动所放出的热量,散热条件不良时,热量逐渐积累而使温度上升)油脂类:主要是由于氧化作用所造成的,但与所处条件有关,形成很大的氧化表面时,引起自燃;油脂的自燃能力与不饱和程度有关。

煤:由于其氧化与吸附作用的结果,煤中含不饱和化合物越多越易自燃;烟煤的粉碎程度越高,氧化与吸附表面越大则越易自燃;煤中含水分多,可促使其中所含的硫化铁氧化生成体积疏松的硫酸盐,使煤松散,或暴露的表面更多,也更易自燃;储存条件。

化学物质:与空气接触能着火的物质;与水接触能着火的物质;与有机物混合后能着火的物质。

6链锁反应本质气态分子间的作用,不是两个分子直接作用得出最后产物,而是活化分子自由基与另一分子起作用,作用结果产生新基,新基又迅速参与反应,如此延续下去而成一系列的链锁反应。

燃烧、灭火和爆炸简答思路

燃烧、灭火和爆炸简答思路

燃烧、灭火和爆炸问题一、答题要点:要点1:燃烧三要素(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要点2:灭火三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要点3:爆炸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爆炸。

答题思路:可燃物(一般要判断是可燃性气体还是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混合,当遇到明火,在有限的空间内内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爆炸。

要点4: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2)燃烧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二、答题要点及物质的性质1.金属金属具有导热性,能够吸收热量,可能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但不能一概而论,如加热后的金属使热量不易很快散失,仍可以使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如(2016一模):将根粗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的线圈,圈与圈之间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将铜丝线圈从火焰上方逐渐往下放,当完全套住蜡烛火焰时烛火熄灭.若将铜线圈加热后再去套蜡烛火焰,火焰没有熄灭但会集中在铜线圈内.(1)冷的铜线圈会使蜡烛火焰熄灭,分析原因。

(2)热的铜线圈可以增强蜡烛火焰的火力,说明原理。

2.液态水、酒精或二氧化碳(1)液体水蒸发吸热,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包裹在可燃物周围,隔绝氧气。

再如酒精燃烧放热,酒精遇热挥发,产生大量的酒精蒸气,包裹在灯芯周围,灯芯没有燃烧。

(2)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

如:(2017内部模拟)在实验室中取两个棉团,一个蘸酒精,另一个蘸酒精和水以2:1体积比混匀后的混合液。

用坩埚钳分别家住一团棉花,用酒精灯点燃,观察到以下现象:蘸酒精的棉团开始时酒精蒸气燃烧,棉花未燃烧,当酒精快燃尽时,棉花开始燃烧;而蘸酒精溶液的棉团燃烧片刻后,棉团完好无损没有烧坏。

(1)蘸酒精的棉团开始时棉团不燃烧,后来棉团发生了燃烧的原因。

《燃烧与爆炸》考试知识点.

《燃烧与爆炸》考试知识点.
均温系统的热爆炸稳定理论;非均温系统的热爆炸稳定理论;
三、综合应用
爆炸极限的计算;气体爆炸效应的计算;冲击波参数计算;气相爆轰的基本参数计算
粉尘爆炸感度、威力的评价
非均温系统热爆炸理论中F-K放热系统的热爆炸判据
参考书目:1、《燃烧与爆炸》.兵器工业出版社.胡双启等编著;
2、《燃烧爆炸危险与安全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张国顺编著.
粉尘爆炸的特点;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炸药的分类;炸药的感度;炸药的殉爆;炸药的威力
二、基本理论
气体爆炸极限理论;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可燃性混合气体的发火条件。
可燃液体的燃烧机理;固体的燃烧机理。
粉尘爆炸的机理;粉尘的爆炸特性;
炸药化学变化的基本形式;炸药的热分解转爆炸;炸药的燃烧转爆轰;空气冲击波的破坏作用;凝聚炸药的爆轰过程;爆轰波稳定传播的条件;
《燃现象;燃烧、爆炸三要素;燃烧、爆炸的种类;引起火灾和爆炸的物质;着火源的种类
气体燃烧与爆炸的危险性种类;气体的燃烧形式;气体爆炸极限;理论氧含量;理论混合比;气体爆炸效应;气体分解爆炸;蒸气云爆炸;液化气罐爆炸
液体的燃烧;固体的燃烧;闪点;燃点;自燃点;自燃温度

燃烧与爆炸考点

燃烧与爆炸考点

燃烧与爆炸考点燃烧与化学爆炸的关系:一、共同点:都需具备可燃物、氧化剂和火源这三种基本因素。

二、区分:主要区分在于氧化反应速度不同。

三、联系:两者可随条件而转化。

同一物质在一种条件下可以燃烧,在另一种条件下可以爆炸。

例如,煤块只能缓慢地燃烧,假如将它磨成煤粉,再与空气混合后就可能爆炸,有些是先爆炸后着火,例如油罐、电石库或乙炔发生器爆炸之后,接着往往是一场大火;在某些状况下会是先火灾而后爆炸。

易燃易爆危急性物质的种类:1、爆炸品;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7、放射性物品;8、腐蚀品(酸、碱等);9、杂类。

1. 火灾的分类及其预防、限制、灭火措施?答:火灾的分类:依据物质燃烧的特征分: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E类火灾:电器火灾预防措施:平安第一,预防为主。

把有起火危急性的物质以及具有点火能量的着火源,有效地、恰当地进行管理。

把重点首先放在发,火的预防上。

居安思危、应急预案,消防、训练培训,消防器材(含水源)、灭火措施等限制措施:1、防止可燃物的积累2、使建筑物、设备成为非燃烧或难燃烧体3、设置防火墙、防火门、防油堤、防液堤等4、留出空地:比如隔火通道、消防通道5、将危急物设施埋在地下:如汽油罐、液化气罐等灭火措施:(1)对气体火灾:一面马上关闭管道的阀门,一面对四周的可燃物喷射冷却水,使其冷却并使气体逸散开,防止火灾扩大,初期火焰小时,可用干粉灭火器(2)油品火灾:灭火可采纳喷撒干粉、喷射二氧化碳或泡沫灭火剂,用沙土填压等。

(3)固体可燃物火灾:最好采纳喷射大量水的方法进行灭火(4)电器(气)火灾:在通电状况下,要采纳干粉、二氧化碳或氯溴甲烷等灭火剂进行灭火;断电状况用水或泡沫灭火剂进行灭火(5)金属火灾:要采纳干燥的砂子和蛭石等进行灭火;在金属火焰上喷水,则有可能发生爆炸的危急(6)空气中含氧量过甚时导致的火灾:隔绝空气,切断氧气源(7)森林火灾:专业性强,另述;同建筑物火灾10.着火源的种类?举例说明。

YS复习答案

YS复习答案

《燃烧与爆炸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燃烧、爆炸、火灾、爆炸极限、燃点、闪点、热值、反应当量浓度、爆炸危险度、着火极限、最小点火能、着火延滞期燃烧——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发光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爆炸—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火灾——凡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都称为火灾。

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燃点——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

闪点——易燃、可燃液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接近时火源产生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质完全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

反应当量浓度——爆炸性混合物中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恰好能发生完全反应时可燃物质的浓度。

爆炸危险度——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浓度极限范围与爆炸下限浓度之比值。

即:爆炸危险度=(爆炸上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着火极限——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可燃气体或蒸气在助燃气体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系被点燃并能传播火焰的浓度范围。

最小点火能——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

着火诱导期——指可燃性物质和助燃气体的混合体在高温下从开始暴露到起火的时间或混合气着火前自动加热的时间。

二、填空题: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火灾探测器、区域火灾报警装置、集中火灾警报装置和电源等四部分组成。

2、火灾探测器有感温火灾探测器、感烟火灾探测器、感光火灾探测器等。

3、防止瓦斯爆炸的主要措施有防止瓦斯积聚和消除火源。

4、灭火器上标注的“MF2”,其中M代表、F代表、数字2代表。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基本形式有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6、火灾探测算法可分为阀值法和过程法。

7、被动式隔爆装置是借助于爆炸冲击波的动力使隔爆装置动作(岩粉槽、水槽破碎,水袋脱钩),并抛洒消焰剂形成抑制带,扑灭爆炸火焰,以阻止爆炸的传播。

燃烧与爆炸复习题答案

燃烧与爆炸复习题答案

燃烧与爆炸复习题答案燃烧与爆炸复习题答案燃烧与爆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无论是炉火烹茶的温暖,还是烟花爆竹的璀璨,都离不开燃烧与爆炸的作用。

那么,你对燃烧与爆炸的原理和特点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燃烧与爆炸的知识。

1. 燃烧的定义和条件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燃烧的条件主要包括燃料、氧气和着火温度。

燃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着火温度是指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所需的最低温度。

2. 燃烧的类型燃烧可以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类型。

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充分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的过程。

不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接触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水和能量的过程。

3. 燃烧的反应方程式燃烧反应方程式是描述燃料与氧气反应生成产物的化学方程式。

以甲烷(CH4)燃烧为例,其反应方程式为:CH4 + 2O2 → CO2 + 2H2O4. 爆炸的定义和特点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剧烈的声光效应的过程。

爆炸的特点包括爆炸波、爆炸温度和爆炸压力。

爆炸波是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以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爆炸温度是指爆炸产生的高温,可以引燃周围的可燃物。

爆炸压力是指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可以引起爆炸物体的破裂。

5. 爆炸的分类爆炸可以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两种类型。

物理爆炸是指物体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如气体罐体爆炸、炸药爆炸等。

化学爆炸是指物质内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如炸药中的燃烧反应。

6. 燃烧与爆炸的应用燃烧与爆炸在工业生产、军事防御、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燃烧与爆炸被用于发电、冶炼、炼油等过程。

在军事防御中,燃烧与爆炸被用于武器的制造和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燃烧与爆炸被用于烹饪、供暖、烟花爆竹等娱乐活动。

7. 燃烧与爆炸的安全问题燃烧与爆炸虽然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燃烧与爆炸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有毒气体等都可能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

燃烧与爆炸期末复习题

燃烧与爆炸期末复习题

燃烧与爆炸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1. 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A. 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B. 可燃物、水和点火源
C. 可燃物、二氧化碳和点火源
D. 可燃物、氧气和水
2. 爆炸的分类有哪些?
A. 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B. 物理爆炸和核爆炸
C. 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D. 化学爆炸和物理爆炸
二、填空题
1.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_________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2. 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能够发生爆炸的
_________范围。

三、简答题
1. 简述燃烧的基本原理。

2. 描述爆炸发生时的基本条件。

四、计算题
1. 假设有一密闭容器,体积为1立方米,其中含有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甲烷的体积分数为10%。

已知甲烷的燃烧反应式为CH4 + 2O2 → CO2 + 2H2O,求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需要多少体积的氧气?
五、论述题
1. 论述在工业生产中,如何通过控制燃烧条件来提高燃烧效率。

2. 论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和应对爆炸事故。

结束语
通过本次复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燃烧与爆炸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提高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大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复习题应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大
纲进行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的种类:着火、自燃、闪燃。

着火: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

自燃:可燃物质未受外界货源直接作用,但当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或由于物质内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反应过程所提供的热量聚积起来使其达到一定温度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

闪燃:是液体可燃物的特征之一。

在一定的温度下可燃气体蒸发出的饱和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在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即为闪燃,发生闪燃的最低液体温度叫闪点。

燃烧三要素:可燃物质,有氧或氧化剂,点火源。

化学爆炸三要素:快速性,放热性,有气体产物。

火灾分类,按可燃物及助燃物种类分:气体火灾,油品,可燃物,电器,金属,空气含氧量超过正常值时导致的火灾。

爆炸种类:气相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分解爆炸,粉尘爆炸;凝相爆炸包括:混合危险物爆炸,爆炸性化合物爆炸,蒸气爆炸。

燃爆危险性物质种类:可燃气体或蒸气,可燃液体,可燃固体,可燃粉尘,爆炸性物质,自燃性物质,忌水性物质,混合危险性物质。

着火源种类:明火及高温表面,摩擦与撞击,电火花,静电,雷电,易燃物自行发热,机械和设备故障,绝热压缩。

气体按其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性可分为:可燃性气体,助燃性气体,分解爆炸性气体及惰性气体。

理论含氧量:可燃性气体正好完全燃烧所必需的氧气量。

理论混合比:在常温常压下,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浓度C0称为理论混合比。

链锁反应理论:气态分子间的作用,不是两个反应分子直接简单作用得到最后生成物,而是由一连串的反应组成的。

该反应只要一经引发生成自由基,就会相继发生一系列基元反应。

先由自由基(活性基团)与另一分子起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自由基和产物,新的自由基又迅速参与反应。

如此下去,直到反应物消耗殆尽,或通过外加因素使链中断而停止反应。

链的引发:Cl2 → 2Cl•;链的传递:2Cl• + H2 → HCl + H•, H• + Cl2 → HCl + Cl•;链的终止:H•+ Cl•→ HCl, Cl•+ Cl•→ Cl2, H•+ H•→H2任何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组成,即链的引发、链的传递和链的终止。

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是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能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一般可用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在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数来表示,有时用单位体积中可燃物的含量表示单位(g/m3或mg/L)。

危险度=(上限-下限)/下限;下限以下才绝对安全。

影响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可燃性混合物的初始浓度,环境压力(压力对上限影响大,对下限影响小),惰性介质及杂质,容器,点火源。

可燃混合气体发火条件:自燃温度,最小发火能量(E=1/2CV2),最小发火电流,最小传爆断面与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及最大允许结构间隙(最大允许结构间隙=最大试验安全间隙/2),绝热压缩引起的发火。

缝隙隔爆原理:最小传爆断面是火焰传播能力的一种度量参数。

当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火焰经过足够小的断面时,例如两个平面的缝隙或一个小管孔,由于壁面的冷却效应和碰撞效应,导致自由基或活性原子的复合消失,破坏了化学链式反应的条件,因而不能形成燃烧通路,火焰熄灭,这种阻断火焰传播的原理称为缝隙原理。

火焰尚能传播而不熄灭的最小断面称为最小传爆断面。

缝隙隔爆原理应用形式:接合面隔爆,曲路隔爆,细管隔爆,金属或陶瓷小珠的堆积体隔爆。

乙炔分解爆炸:C2H2——2C(S)+H2+226KJ/mol,乙炔爆炸上限为100%,该反应热量大又生成氢气,不需氧就能爆炸。

蒸气云爆炸: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液体流入大气中形成蒸气,与空气混合后形成可燃性混合气,当其与某一火源接触便立即产生的爆炸。

液化气罐爆炸机理:由于外部火灾将储气罐加热使罐内液化气体产生很高的蒸气压力液罐上部因火灾过热引起延时破坏,分割成大碎片,内部压力突然降低,过热的液化气突然沸腾气化,并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蒸气云,遇火则发生蒸气云爆炸。

(物理与化学爆炸相结合)。

固体燃烧机理:先受热融化,然后蒸发气化,再分解氧化直到出现有火焰的燃烧。

池火灾:由罐或防油堤盛着的液体燃烧产生的火灾。

用泡沫灭火。

燃点(着火点):可燃液体被加热到超过闪点温度时,其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与火焰接触而发生的连续燃烧5s以上的最低液体温度。

自燃点:发生自燃时的温度。

粉尘爆炸机理:是由粉尘粒子表面与氧发生反应所引起的,是某种凝固的可燃物与周围存在着氧化剂这一不均匀状态中进行的反应爆炸能量是气体的好几倍:(1)供给粒子表面以热能使其温度上升(2)粒子表面的分子由于热分解或干馏的作用变为气体分布在粒子周围(3)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生成爆炸性混合气体进而发火产生火焰(4)由于火焰产热加速粉尘的分解
粉尘爆炸的特点:(1)颗粒数量大直径小(小于10微米)越容易爆炸(2)爆炸感应期长(3)起始能量大(4)燃烧时间长产生能量大(5)有二次爆炸的可能(6)引起不完全燃烧生成CO,使人中毒(7)爆炸时有燃烧粒子飞散烧伤人体。

粉尘爆炸指导意义:可为确保工业生产安全提供指导依据,是认识评价粉尘爆炸危险性的基础,也是寻求有效隔爆措施的依据。

爆炸物质的种类:N-O,N-N,N-X,N-C(如氰化物),O-O等的结合物,及氯酸类或高氯酸盐类,乙炔及乙炔重金属盐。

炸药的爆轰与其他化学爆炸的本质区别:不需要外界供氧,特点:
传播速度快,爆温爆压大。

炸药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形式:热分解,燃烧,爆轰。

热分解与燃烧和爆轰的区别:炸药的热分解反应是在整个炸药中同时进行的,而燃烧和爆轰是在炸药的某一局部开始以化学波的形式在炸药中按一定的速度一层层的自动传播,前者速度缓慢,后者反应剧烈。

热分解转燃烧或爆轰的转化规律:炸药在热分解过程中,若环境温度过高或散热条件不好或炸药量太大(即堆积尺寸太大)都会使炸药的热分解反应加速转变成燃烧或爆轰。

防止转变的措施:储存炸药及其制品时必须保证一定温度一定尺寸及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保证炸药及其制品的储存安全及质量。

燃烧与爆轰的区别:(1)传播机理上,燃烧通过热传导热辐射热扩散传播,爆轰通过冲击波的冲击压缩(2)传播速度,燃烧为数百米每秒,爆轰每秒数千米(3)燃烧受环境尤其压力影响显著,爆轰不受影响(4)反应区内产物质点运动方向来看,燃烧与波相反,爆轰方向与波相同(5)对外界破换作用来看,爆轰比燃烧要大得多。

燃烧向爆轰的转变规律:(1)燃烧平衡的破坏是燃烧转变为爆轰的主要原因(压力增加破坏平衡)(2)炸药装入壳体中有助于转变(3)燃烧面的扩大可以破坏燃烧的稳定性易于转换(4)药量大时易于转换(5)燃烧转为爆轰更重要的因素是炸药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