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0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PPT精选文档

0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PPT精选文档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 前运算 具体运算 形式运算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 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 索外部环境。


手的抓取、嘴的吮吸是主要形式
如:从只是抓住成人放在手里的手里的物体——自己伸手去拿物体。 其认识物体的顺序:从认识自己的身体——探究外部世界。 大约在9~12个月获得物体永恒性的认识
定向性与顺序性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 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 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依据: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和主导活动 乳儿期:1岁以前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 ~ 6、7岁 童年期:6、7岁~ 11、12岁 少年期:11、12岁~ 14、15岁 青年期:14、15岁~ 25岁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 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几个概念:

同化(assimilation):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 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 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二)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最新教育心理学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课件

最新教育心理学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课件

第二节 认知发展(fāzhǎn)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rèn zhī)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
(rèn zhī)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七页,共75页。
(一)感知(gǎnzhī)运动阶段(0-2岁)
依靠直接的感知(gǎnzhī)和具体的动作认识世界。 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
第十七页,共75页。
第三节 人格(réngé)的发展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
指古希腊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所戴的面具。 有关人格的定义多达几十种。一般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而
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与性格以及自我(zìwǒ)调控系统(自我
5
青少年期 (12-18岁)
形成自我同一性, 克服角色混乱
6
成年早期 (18-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 孤立感
7
成年中期 (25-50岁)
8
老年期 (50 岁以后 )
获得繁衍感,避免 停滞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 失望 感
希望,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自我控制,意志力,行动有信心 有目标,能独立进取 能力,具有求学、做人、待人的基本 能力 诚实,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
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yuēshù),能针对问题提 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 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第十一页,共75页。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fāzhǎn)理 论
(一)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 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前者受生物成熟制约, 后者的发展则受文化-历史的制约。认为,人 的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 的中介(zhōngjiè)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 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 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教学应当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实施“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强调活动,教学过程应实行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
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 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 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儿童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社会文化历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 的发展 运用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 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 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四个标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同化(assimilation) 以与现有图式(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方式处理物体 或事件的过程 顺应(accommodation) 当儿童无法用现有图式来解释新信息时,他们就必 须要么修改现有的图式,要么创立一个新的图式来 组织这些信息 适应(adaptation) :儿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做 出的调整,是人类通过遗传而获得的第二个基本倾 向
12~20岁 同一性对 角色混乱 20~25岁 亲密对孤独
7
8
25~65岁 繁殖对停滞
65~死亡 自我整合对 失望
教师可以自己为榜样,也可邀请专家做指导
教师应在最初几个阶段里多鼓励学生记日记,或者针对自 己的未来对自己的每次选择做评价,教师自身也希望桃李 满天下,获得整合感。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 11、12岁到14、15岁阶段,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11、12岁到14、15岁阶段 岁到14 岁阶段, • 特点:半成熟、半幼稚 特点:半成熟、
• 青年初期 :
• 14、15岁到17、18岁时期,大致相当于高中阶段 14、15岁到17、18岁时期, 岁到17 岁时期
三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 (3)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 A:在人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说明成长,是一种量的 在人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说明成长,是一种量 成长 发展, 变化;顺应说明发展 是一种质的变化。 变化;顺应说明发展,是一种质的变化 • B:同化与顺应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补充。一个人的认 同化与顺应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补充。 知发展,需要同化和顺应起作用。 知发展,需要同化和顺应起作用。如果同化和顺应的任何 一个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展, 一个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势必会限制一个人智力发 展。 • C:儿童只有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完成认知体 儿童只有通过“同化” 顺应”过程, 系的建构,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状态。 系的建构,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状态。 • 考试:单选 考试: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 一、人格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P20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P20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也译着“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是 埃里克森 美国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医师,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跟随安娜•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之 女)接受过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 他继承了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 以及人格发展阶段论。但对弗洛伊德过份强调本我强调 性本能论的观点却并不赞同,他与安娜弗洛伊德一样, 更重视文化和社会以及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但他 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考察自我对人格形成的影 响,提出了自己具有独到见解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心 人格发展渐成说和心 人格发展渐成说 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是由“经历型〞上升为“理论型〞。初二是思维开展的关 键期,高一、高二,由“经历型〞上升为“理论型〞这种 转化初步完成。
三、中学生认知开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中学生认知开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教育措施 1、喜欢争论——正确那么承受,不对那么
讨论,不强加意见。 2、理想主义——正确引导,防止走向极端
和产生过激行为。
不一样。〔身高、言语、思维等婴儿、青春期开 展快〕 ➢ 4、个体差异性
➢ 二、中学生心理开展的阶段特征
➢ 〔一〕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 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的矛 盾。
➢ 〔二〕青年初期〔14、15—17、18,高中〕: 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向成人接近。开场出现辨 证思维。情感有了较深化的开展〔与人生观有 关〕。自我意识开展值得关注。
二、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开展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开展的特点 自觉性逐步增强;初二年级是观察概括性开展的转折
点;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等顺序进展观察; 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的结合。
〔二〕中学生记忆开展的特点 有意识记、意义识记、抽象记忆开展迅速。
〔三〕中学生思维开展的特点 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展的突出特点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展指导
➢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 〔1〕老师、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 ➢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 2、帮助中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 ➢ 〔1〕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 〔2〕帮助学生抑制闭锁性和自卑感。

➢ 3、帮助中学生进步自我控制力
内部语言〞的道路。 ➢ 3、提出“最近开展区〞理论 ➢ 两种程度:〔1〕现有程度;〔2〕即将到达的程度。 ➢ 两种程度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开展区〞,即:学生在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人格差异与学习、性格的含义与学习关系【教学重点】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人格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自学辅导法【教学时数】6课时一、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个体发展包括生理发展、人格发展、个体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发展以及认知的发展四个方面。

事实上也可以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个体的生长和成熟,受生理规律的支配,是遗传带来的变化,随时间的进展自然发生。

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这样比喻,我们的发展既是在爬山坡,又是在走楼梯。

人格发展有量变到质变的程度。

比如“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

特别是小孩,你会发现变化非常显著。

这就是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所以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的的结果。

发展是有方向的,不可超跃的,比如有一个低级互高级这样一个方向。

同时是不平HENG 的。

发展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是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同时发展呢?相互的速度和加速度是不是一样的呢?不一样,有的发展快,有些慢。

比如说记忆力,而思维要到更晚才完善。

发展是按照一个模式发展的,但每个人的速率和达到的水平又是非常不同的。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3.具有不平衡性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内容:●§2.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2.2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2.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2.4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目标: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概念。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2.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这一时期是指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特点: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二)青年期:●这是指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
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生理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基础的准
备。
(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通过 “印刻”实验,提出关键期,即个体早期 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 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二)青年初期
1,认知方面 感知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观察力较
为精确而深刻,但观察的程序性较差,概 括水平还不高;注意比较稳定而持久,能 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无直接兴趣、比较枯燥 的学习任务上,注意范围和分配已达到成 人水平;意义记忆已占主导地位;思维具 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开始从抽象逻辑思 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
(三)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由于少年期性器官和性机能迅速发育成 熟,必然带来性心理的发展变化,但由于 心理发展过程的限制,加上性教育滞后的 情况,使得他们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 的幼稚性。少年期生理上开始出现了一些 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多数少年在感到惊奇 和兴趣的同时,又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不安、 害羞,或者恐怕和不知所措的心理,这正 是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幼稚的一种矛盾体 现。
他们想独立自主,可又不具备独立自主
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他们想摆脱依赖, 可又不具备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想让 成人把他们当作大人对待,可许多言行举止 依然带有孩子气,以致于他们越想摆脱依赖, 越离不开照料和帮助。这种渴求独立和现实 依赖的矛盾,使少年期在心理上经常产生冲 突、混乱和不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 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式的方 法对抗父母或成人,故意与成人“唱反调”, 或者采取不理采,无所谓的态度。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 这是少年期心理发展最显著的特征。这是由
于少年期生理上的三个“巨变”,造成了心理发 展的物质基础。三个“巨变”是①性机能发育成 熟;②身体外形急剧变化;③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少年期生理上的这三大“巨变”,造成心理迅速 成熟,开始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性意向
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 过渡
儿童时期的自我评价,带有明显的外在 性、情境性、依从性、尚处于“自我朦胧” 的水平。进入少年期以后,自我评价和水 平开始发生变化,从外在性向内在性过渡, 从情境性向稳定性过渡,从依从性向独立 性过渡。他们的自我评价开始侧重于自己
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童年期头脑比较简单,显得幼稚可爱。 到了少年期,由于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和 生活范围的日益扩大,其心理活动也逐渐 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具体表现为认识从好 奇性向探索性发展;行为由模仿型向创造 性发展;生活所望由空想向理想发展;交 友由自由性向选择性发展;思维由具体形
处于过渡时期的少年,内心深处存 在着三个主要心理矛盾:
(一)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
少年期心理上产生的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有 了“成人感”,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 了”。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自己与家长、 教师及其他成人的关系。这种心态在心理发展上 被称之为“心理上的断乳”,即从心理上摆脱对 成人的依赖。然而,这种“心理上的断乳”如同 幼儿断奶一样,并非易事,时常交织着渴望独立 与现实依赖的矛盾。
同时,性发育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 生了好奇和兴趣,开始关注异性,有的表 现出对异性的故意疏远和排斥;有的却产 生了朦胧状态下的“狂热初恋”,这都是 性心理幼稚的不同表现,这种性生理发育 成熟与性心理比较幼稚的矛盾,是少年期 心理发展与性心理比较幼稚的矛盾,是少 年期心理发展教育中一个值得深刻认识和
同时,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少年还 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自我矛 盾”。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但由于社会 成熟程度较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迟缓,尤 其缺乏社会生活的体验,常常碰到理想自 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一会儿趾高气 扬,一会儿又灰心丧气,情绪极不稳定。
(二)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
少年期的心是向成人关闭着的。这种闭锁性 是少年期最显著的心理变化之一。因此,少年期 希望有自己的房间,单独用的书柜或箱子,有的 还把自己的抽屉、箱子、日记本加锁。他们在关 闭自己心灵的同时,又特别渴望理解、觉得与家 长教师之间总是“话不投机”,觉得他们不能真 正理解自己,心理上常有一种孤独感。这种心理 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使少年们常常感到苦恼, 甚至抑郁和焦虑,他们这种希望被人理解、渴求 倾吐心声的需要,常常通过写日记、书信和选择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体从出生、成熟、衰老
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 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特征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
乳儿期 0—1岁 婴儿期 1—3岁 幼儿期 3—6,7岁 童年期 6,7—11,12岁 少年期 11,12岁—14,15岁 青年期 14,15—25岁 成年期 25—65岁 老年期 65岁以上
2,情感方面
一般较深厚,并且含而不露,带有文饰、 内隐、曲折的性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情感、责任感、友谊感和荣誉感都有较高 的发展,随着性意识的解冻,男女之间开 始出现爱情萌芽意识。
3,个性方面
意志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独立倾向显著,常把自己的见解当作评价 客观事物的标准,受别人暗示较少。自我 评价能力有了新发展,能够用正确而全面 的观点来观察自己,解剖自己,评价自己 的优缺点。理想已经从带有幻想色彩发展 到具有现实性,并能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 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人生观、价值观已 经初步形成。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
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 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 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 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