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体生物传感器
浅谈SPR生物传感器
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激发 SPW(纵波)。当入射光
的沿着光疏光密介质交界面方向的波矢分量跟 SPW 的波矢相同 时,消逝波跟 SPW 将产生强烈耦合,此时入射光能量大部分被 吸收(光的能量转移到表面等离子体和金属损耗层),从而使全 反射时的反射光能量下降达到一个极小值,在反射光谱上出现共
振峰。也即是激发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PR。
上图为三种SPR生物传感器,(a)为棱镜SPR, (b)为光栅SPR,(c)为波导SPR。尽管棱镜最常用于 SPR传感器,但光栅与波导SPR也具有自身的优点,光栅 传感器生产成本低,材料来源广,而波导传感器形态多样,
能够设计成平面和光纤等构造。
SPR 传感器的检测方式
SPR 传感器检测反射光谱跟入射光之间的关系有多种
检测方式の相位调制
固定入射光 波长及角度
读取 反射光与入 射光的相位 差
在相位调制工作模式下,探测光为单色光(激光),入射光波 长单一,入射光角度固定。待测介质的折射率 n、膜厚 d,浓度等参数 都可以通过检测反射光波和入射光波之间的相位差来求出 。 目前基于相位调制技术的 SPR 传感器主要有外差干涉法,M-Z 干涉仪法和椭偏法等。
方法,一般分为角度调制(angle modulation,AM),波长调制 (wavelength modulation,WM) ,强度调制(intensity modulation,IM)和相位调制(phase modulation,PM)。 其中波长调制和强度调制的应用比较广泛,角度调制 受到扰动影响产生的误差较大,相位调制灵敏度最高,但是 检测系统也是最复杂的,对应用的普及有一定限制。
5/25
检测方式の强度调制
固定入射角 及波长 调节 入射光光强 读取共振 峰位置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简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技术是一种能够测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利用了金属表面的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实现了分子间的灵敏检测。
其原理是利用了固体表面上的金属层,通过激光的照射产生等离子体共振,这种共振能使得催化剂与其反应物相结合,从而实现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化学领域的应用1.酶促反应机理酶促反应是化学领域中常见的反应类型,此类反应具有灵敏性强、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生产、制备化学品等领域。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酶促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为其理论模型的建立和优化提供基础支持,从而提升酶催化反应的效率。
2.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可以灵敏检测生物分子的装置,采用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方法可以实现对样品中生物分子的检测和定量测定。
该方法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生物分析方法的操作流程,极大地提升了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适用于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分子检测、药物筛选等领域。
3.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是化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既包括了反应物的生成速率、反应过程中的化学周期等方面。
互补地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可以对该类反应进一步探究,更好地理解反应机理、剖析反应速度等关键问题。
4.化学降解物的测定化学降解是工业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准确地测量降解降之后的残留物,一直是化学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之一。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工业化学反应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对降解物的鉴定提供了实验数据的支持。
结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化学领域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未来,在技术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应用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是利用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现象,对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进行实时、无标记、定量的检测技术。
其原理基于SP共振,即当入射角和金属表面成特定角度后,光能在金属表面形成SP波,与所检测样品的折射率变化相互作用,导致角度共振位移。
因此,SPR技术对于分析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介绍和阐述。
一、基于SPR技术的生物分子检测SP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实时性等特点,已经成为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和药物筛选的重要工具。
其中最常用的生物分子检测,是抗原-抗体相互作用。
抗原-抗体反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例如快速检测病原体、检测血型和抗体等。
SPR技术能够实时、无标记、定量地检测抗原-抗体反应,不仅可以加速病原体的诊断,而且可以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
此外,SPR技术还可以检测如蛋白质、核酸、药物以及小分子化合物等生物分子,对于生物分子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SPR技术的细胞检测随着人们对于细胞的研究越来越深入,SPR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细胞的检测。
通过基于SPR技术的表面修饰,可以实现单个细胞生长状态及其组成物质的实时检测。
当前在细胞领域中SPR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细胞-细胞相互作用研究:SPR技术可以研究细胞和细胞之间的黏附、迁移和信号转导。
例如,SPR技术可以定量、实时地监测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黏附,此外还可以研究肿瘤细胞之间的黏附及其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
2.细胞-外部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基于SPR技术的表面修饰,可以研究细胞表面和外部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SPR技术可以研究病原体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实际上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
简单地说,表面等离子体(SP)是由沿着金属和电介质间界面传播的电磁波形成的。
当平行表面的偏振光以称之为SP共振角入射在界面上,发生衰减全反射时,入射光被耦合入SP内,光能大量被吸收,在这个角度上SP共振引起界面反射光显著减少。
由于SPR对金属表面电介质的折射率非常敏感,不同电介质其SP共振角不同。
同种电介质,其附在金属表面的量不同,则SPR的响应强度也不同。
基于这种原理的生物传感器通常将一种具特异识别属性的分子即配体固定于金属膜表面,监控溶液中的被分析物与该配体的结合过程。
在复合物形成或解离过程中,金属膜表面溶液的折射率发生变化,随即被SPR生物传感器检测出来。
(二)SPR生物传感器的传感过程SPR生物传感器系统与其他光生物传感器系统一样,需要光源、光路、光电耦合器件或光谱分析设备、反应池、液流控制系统。
其整个传感过程如图-1所示。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信息经敏感膜通过SPR 现象转换为光信号,再经光电信号检测与配套软件分析计算,最后得出实际所需的信息及相关参数。
图-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流程(三)SPR生物传感器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应用SPR技术用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3年,当年瑞典科学家Liedberg等首次将SPR技术运用于IgG抗体与其抗原相互反应的测定。
SP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从此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入。
目前,SPR传感器的理论分析、器件研制和实用系统开发日趋完善。
作为传统的临床监控装置的一种补充仪器,SPR光学生物传感器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已证明了运用SPR生物传感器监测和定量测定患者血清中的生物药剂和抗体滴度的可行性,这项研究展示了SPR 生物传感器独特地适用于监控微弱的生物活性物质(10~1000μmol/L)的相互作用,而且能够在不需要膜表面再生的情况下连续地工作。
基于SPR技术的生物传感器课件
欢迎来到基于SPR技术的生物传感器课件!本课件将介绍SPR技术在生物传感 器中的应用,以及其优点、局限性和制备方法。让我们开始探索这个引人入 胜的领域吧!
什么是SPR技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简称SPR)技术是一种基 于光学原理的生物传感器技术。使用SP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的相互作 用,例如蛋白质结合、药物筛选等。
SPR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 生物分析
通过监测生物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实现生物分析和 生物传感应用。
2 药物研发
在药物研发中,SPR技术 可用于评估药物与特定受 体的结合能力,加速药物 筛选过程。
3 环境监测
通过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 浓度,SPR技术可用于环 境监测和污染物检测。
SPR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1. 样品预处理 2. 传感器芯片制备 3. 样品加载 4. 数据采集和分析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SPR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生物标志物的浓度,用于早期疾病诊断,如癌症标志物、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等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检测中的应 用
SPR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环境中的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浓度,用于环境监 测和污染防治。
SPR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生物样本和复杂 溶液中。
SP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案例
医学诊断
通过监测生物标志物的浓度, 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监 测。
环境检测
通过检测环境中的重金属、农 药等有害物质浓度,实现环境 监测和污染防治。
食品安全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 食品添加剂,确保食品安全和 质量。
生物传感器操作流程
SPR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简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现代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技术,该技术基于感测芯片表面与待检测样品中生物分子之间的互作用,通过检测共振角偏移量实现实时监测目标分子与生物集体之间的互作用过程。
SPR技术的研究不仅在基础科学领域有广泛应用,同时在生物医学研究、药物研发、生物传感器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原理SPR是一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它发生在感测芯片表面和样品中的生物分子之间。
感测芯片表面一般涂覆上金属薄层,如50纳米左右的金膜,这样能让电磁波激发芯片表面产生等离子体振动。
当感测芯片表面上有生物分子与目标物质产生相互作用时,这种振动受到阻碍,产生了共振角偏移,这个角度的值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发生的位置和时间相关。
应用1.生物医学研究SP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酶动力学研究、抗体识别、蛋白质相互作用、细胞膜内递质运输、病毒侵入等方面的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些过程的实时检测可以加深我们对于生物分子的行为和功能的认识。
2.药物研发SPR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研发中药物分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从而评估药物分子的亲和性、特异性、疗效和毒性。
3.生物传感器SPR技术通过探测生物体内发生的分子相互作用,对真实样本中的生物分子进行实时监测。
因此,SP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和研发,可以用于疾病预警、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监测。
4.生物芯片SPR技术的应用在微流控芯片技术上比较广泛,可以实现高通量、精确、标本省、操作简单、自动化等方面的检测。
因此,SPR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原体检测、毒素检测、药物筛选等方面,可以为医学诊断提供新的手段。
结论SPR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敏感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应用,同时也是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的核心。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可以预见,SPR技术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一、前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的有害污染物质成为了当代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任务。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致癌物质、残留农药、微生物等污染物质的检测中。
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SPR)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传感器,它是一种基于物理原理的全新生物分子检测技术。
它利用金属膜表面的等离子体振荡模式感知样品分子的变化,具有高灵敏度、实时检测和无需标记等特点。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在金膜上引入细胞膜蛋白、酶、核酸或抗体等分子,待检测样品通过金膜表面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膜上等离子体共振谱发生变化,通过检测变化可获取样品分子的信息。
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1. 残留农药检测残留农药是当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农药对抗体和抗原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不同农药残留的鉴定与检测。
该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检测多种农药,并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化学试剂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和检测成本。
2. 食品中的致癌物质检测致癌物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使用较多的化学试剂,能够带来较大的环境污染和生命风险。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样品中致癌物质与金膜表面共振谱的变化,对食品中的致癌物质进行实时检测。
该技术具有检测快速、准确度高、无需前处理等特点,并可以广泛应用于海产品、水果、蔬菜、肉类等食品领域。
3. 微生物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危害巨大,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和识别。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样品中微生物对金膜表面等离子体振荡的影响,实现对多种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该技术可以应用于食品、环境卫生、医疗卫生等领域,并具有非常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特点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特点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是一种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强大技术。
该技术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利用特殊的传感器芯片和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如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受体-配体等分子相互作用。
SPR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 实时性:SP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无需标记,避免了标记分子对样品的影响。
2. 灵敏度:SPR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样品,一般可达到10-9mol/L级别。
3. 选择性:SPR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特异性的检测,可以区分不同的生物分子,并且可以实现对多个生物分子的同时检测。
4. 高通量:SPR技术可以实现高通量的样品检测,同时检测多个生物分子,提高实验效率。
5. 简便易用:SPR技术操作简便,不需要复杂的样品制备和处理步骤,适用于不同的生物样品。
由于SPR技术具有以上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生物分子互作机制研究、生物传感器等领域,成为生物分子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手段。
- 1 -。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生物传感器技术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技术,它可以用于医学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在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得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有了很大提高。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传感器,其传感层通常是一层具有生物亲和性的化合物,例如抗体、DNA或RNA。
它通过检测样品中分子与传感层的结合情况来诊断或分析样品中的成分,从而实现了生物样品的快速检测和分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传感原理是基于光学现象。
在基板上沉积一层金属薄膜,这层金属薄膜能够形成一种表面等离子体波,当被测样品与传感层结合时,由于样品中分子的折射率不同,这会导致传感层上的等离子体波发生改变,通过检测等离子体波的变化,就可以获得样品的相关信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有许多应用,例如制药领域。
预测试验时,传感层常常是涂在晶片上,晶片是由纽约大学的John T. McDevitt和纽约市圣文森特医疗中心的研究员共同研制的,这个晶片可以在几分钟内检测出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患病程度。
此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来监测水质,检测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微生物等。
然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传感器灵敏度不高,检测出的成分浓度与人工实验室检测有比较大的误差。
其次,传感器对于样品的前处理要求较高,如果样品中含有非特异性的化合物,则会干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
此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也需要完善的生物亲和层,才能更好的应对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分子识别问题。
总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应用前景广泛的技术,它可以在医疗、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发挥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完善传感层和生物亲和层,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等离子体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摘要光纤SPR传感器是一种将光纤纤芯作为激发SPR效应基体的新型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不仅具有SP R高灵敏度的特点,而且发挥了光纤本身的诸多优点,如体积小及可远程遥测等,可推广应用于诸如基因突变检测、生物分子反应动力学测定、结构与活性研究和核酸研究以及工业废水废气监控等众多领域。
本文对光纤SP R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简单的阐述了S PR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纤传感器,生化检测一.研究背景1900年,Woo d发现光波通过光栅后,光谱发生了小区域损失,这是关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 fac e Pl asm on res ona nce,SP R)这一电磁场效应的最早记载[1]。
1941年,Fa no[2]根据金属和空气界面上表面电磁波的激发解释了这一现象。
随后有人提出体积等离子体子的概念,认为这是金属中体积电子密度的一种纵向波动。
Ri tch ie[3]注意到,当高能电子通过金属薄片时,不仅在体积等离子体子频率处有能量损失峰,并认为这与金属薄膜的界面有关[4]。
1958年,Tu rba der首先对金属薄膜采用光的全反射激励的方法,观察S PR 现象[5]。
1960年,Se rn和Fa rre ll[6]首次提出了表面等离子体波(s urf ace Plas mon wa ve,SPW)的概念。
1968年,德国物理学者O tto研究认为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实际上是光学全反射的一种现象既衰减全反射(At ten uat e Tot al Ref lec tio n,A TR),据此给出SP R激发条件并设计了以棱镜为基体的O tto模型[7]。
1971年,另一位德国物理学者Kr ets chm ann采用将几十纳米厚的金属薄膜直接覆盖在棱镜底部的设计即K ret sch man n模型,实现了SP R效应激发[8]。
该模型的加工和使用较Ott o模型均更为方便实用,因而也为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连续检测莱克多巴胺
DOI :10.3724/SP.J.1096.2010.00381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连续检测莱克多巴胺李辉蔡浩原陈兴孙建海张璐璐崔大付*(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摘要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对莱克多巴胺抗体与固定在芯片表面的莱克多巴胺衍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解离常数为2.56ˑ10-6s -1。
根据一定范围内相对响应值和时间近似呈线性关系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连续检测的方法,从而简化了实验步骤,有利于提高芯片的使用寿命。
检测莱克多巴胺采用抑制法,将莱克多巴胺衍生物固定在芯片的表面,莱克多巴胺抗体与样品混合后流过芯片的表面,所得相对响应值与样品中莱克多巴胺的浓度成反比。
单个样品的检测时间设定为15min ,对应的检出限小于4μg /L 。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动力学;连续检测;莱克多巴胺2009-07-06收稿;2009-09-16接受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60701019,60976088)、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No.YZ200807)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No.2007AA10Z431)资助*E-mail :dfcui@1引言近年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生物传感器受到关注[1,2]。
利用SPR 技术进行分析的原理是:将能够与待测物结合的物质固定在传感器芯片上,当待测物流过芯片表面时与芯片表面的物质结合,引起芯片表面光学参数变化,并以电信号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传统的生化分析方法相比,SPR 传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无需对分子进行标记,方法的建立更为简单,所需样品量少,样品预处理简单,可利用动力学特性绘制标准曲线,检测时间短,可分析弱相互作用或瞬间相互作用,可实时检测。
目前,SPR 传感器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食品安全检测、疾病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3,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是一种生物传感器,它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来检测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来检测样品与特定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的仪器中,一个金属薄膜被镀在玻璃上,这个金属薄膜的厚度通常在几纳米至数百纳米之间。
当一束单色激光照射在这个金属薄膜上的时候,会导致表面等离子体在金属薄膜表面产生。
表面等离子体的产生使得金属薄膜的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容易测量出样品和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药物筛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其中,药物筛选是其主要的应用之一。
药物筛选通常是通过将目标蛋白与化合物结合然后测量其相互作用强度来完成的。
使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可以快速评估一系列潜在化合物的互作性。
2.细胞受体活性研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各种受体的活性。
例如,可以将药物或激素作为配体,将受体固定在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上,以检测受体和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研究受体的激活程度和配体之间的互作性。
3.免疫血清学研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也用于研究免疫血清学分析。
这种方法使得可以衡量抗体对特定抗原的亲和力,以评估其能捕获多少抗原。
4.生物传感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可以制备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
通过将生物分子固定到传感器表面,可以监测样品中特定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这种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肿瘤标志物,血糖和其他生理化学指标。
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未来发展尽管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但仍存在许多挑战。
目前,一些困难需要解决,如如何控制表面的形状和化学组成,实现不同复杂的生物分子之间互相作用的精密测量等。
此外,发展新的纳米材料、高灵敏度机器学习技术和新的样品准备方法将有助于提高技术的精度和灵敏度。
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逐渐成为了科研领域的新宠。
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样品表面分子相互作用的高灵敏度、高精度的传感器。
它的研究与应用在生物医学、生物化学、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原理与特点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是一种光学传感器,它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现象,通过检测表面分子相互作用的变化来实现对样品成分的测量。
其原理是利用金属表面电磁场与入射光波的相互作用,使光强在特定角度下消耗,这种消耗与被检测分子的捕获有关。
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因具有高灵敏度、高速度、实时测量、非标记等特点,成为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研发等领域重要的实验手段。
二、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应用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学、生物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生物医学领域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抗体-抗原结合等分子识别的研究。
它可以实时、高灵敏度地测量蛋白质、抗体、细胞等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可用于筛选、评估药物的亲和性和活性,同时也可以作为生物传感检测器,测量血液中生物标志物的含量,用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
2. 生物化学领域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用于脂肪酸、糖类等小分子与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它可以实现对生物反应体系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测和记录,对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还可以用来评估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的生物兼容性、抗污染性等性质,可应用于生物膜构建、生物材料开发等领域。
3. 环境监测领域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用于环境中有害物质污染的监测。
它可以利用生物分子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相互作用的变化来实现对有害物质的快速识别和高灵敏度检测。
因此,它具有在水质、空气等环境监测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引言近年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该技术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通过激发材料表面的共振模式,实现对光场的强增强和局域化,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
本文将从两个具体案例出发,探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案例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是一种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来实现高灵敏度、实时检测的传感器。
以生物传感器为例,通过将生物分子固定在传感器表面的功能化薄膜上,当有目标生物分子与其特异配对时,会导致共振角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共振角的变化,可以得到目标生物分子的浓度和相关信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医学领域,它可以用于实时监测体内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DNA,从而帮助早期癌症的检测和治疗。
在环境监测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污染物的浓度和种类,提供高灵敏度的监测手段。
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制药等领域,为科研和工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案例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激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激光是一种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来实现超分辨率成像的方法。
它通过调控材料表面产生的共振模式,实现对光场的局域操控,使得激光的聚焦尺寸远小于传统光学的衍射极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激光在纳米光子学和光信息存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纳米光子学中,通过操控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实现纳米级的光源和调控。
这一技术可以用于纳米传感器、光学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在光信息存储领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激光可以实现超高密度的存储,有望突破传统光纤通信的瓶颈。
结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学技术,能够实现对光学场的增强和局域化。
在物理实验中,它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激光等领域,为科学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展示其无限潜力,为我们的生活和科技进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亲和力测定方法
亲和力测定方法介绍亲和力测定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估物质间相互作用程度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分子、细胞和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生物过程的机制。
亲和力测定方法在药物研发、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亲和力测定方法的种类亲和力测定方法根据测定原理和实验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常用的亲和力测定方法。
1. 表面等温滴定法(SPR)表面等温滴定法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亲和力测定方法。
它利用光的全反射现象,通过测量光的反射角度的变化来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待测物质被固定在金属薄膜上,然后将另一种物质溶液滴在薄膜上,通过测量反射角度的变化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和力。
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SP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亲和力测定方法。
它利用金属薄膜表面的等离子体共振现象,通过测量光的吸收和散射来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待测物质被固定在金属薄膜上,然后将另一种物质溶液注入流动细胞中,通过测量光的吸收和散射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和力。
3. 生物传感器法生物传感器法是一种利用生物传感器来测定亲和力的方法。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可测量信号的装置。
在实验中,待测物质被固定在生物传感器上,然后将另一种物质与之接触,通过测量产生的信号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和力。
4. 聚合物链反应法聚合物链反应法是一种利用聚合物链反应来测定亲和力的方法。
在实验中,待测物质被固定在聚合物链上,然后将另一种物质与之接触,通过测量聚合物链的延伸程度或断裂力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和力。
亲和力测定方法的应用亲和力测定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药物研发亲和力测定方法可以用于评估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测定药物与靶标的亲和力,可以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从而指导药物的设计和优化。
2.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亲和力测定方法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是指利用生物分子与色谱、光学、电化学、生物分子识别及微机电等相关技术相结合,感知生物样品成分或环境综合参数的一种新型分析检测方法。
其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中的革命性光学检测技术。
本文将从SPR技术的原理、优点以及生物传感器中的具体应用三个方面阐述SPR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一、SPR技术的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由在介质(例如玻璃、金属等)表面引起的等离子体波引起的,称为表面等离子体(Surface Plasmons,SPs)。
当光穿过与金属接触的介质(例如玻璃)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一部分会穿过介质达到金属表面。
当这些光射在金属表面上时,它们会被表面等离子体吸收,导致反射中出现深谷。
这个时候,反射的角度会改变,这种现象就是SPR现象。
SPR技术根据不同的模型和原理可以分为全反射衰减(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ATR)、物理吸附(Physical Adsorption)和化学传感(Chemical Sensing)三种。
二、SPR技术的优点SPR技术有多种优点,对于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SPR技术不需要标记物质,具有高灵敏度和实时性。
其次,它可以在非破坏性的情况下,测量生物样品中的分子浓度、亚单位等信息。
第三,它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可以将结果准确地分析和解读。
第四,原理上,SPR技术几乎可以用于任何生物分子的检测,包括蛋白质、DNA、荷尔蒙等多种生物分子类型。
最后,SPR技术的成本较低,体积小、重量轻,并且可以快速转化为实用的微型化光学传感器,十分适用于实验室、医疗、食品和环境检测等领域。
三、SPR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具体应用1.生物相互作用的测量生物相互作用是生物分析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SPR技术可以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产生色谱图形的变化,从而快速得到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力学网络成像。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技术与Biacore原理
SPR光学组件
微流控系统(IFC) 集成化、自动化的微流路控制系统 样品消耗量低 为互相作用分析而设计优化
微流控系统 (IFC)–流动池 IFC上有4个流动池 可选择单独、配对、串联使用。 流动池为配对使用进行了优化(Fc1-Fc2, Fc3-Fc4)
传感芯片
传感芯片
葡聚糖表面 亲水性 温和型: 和2%浓度的葡聚糖水溶液环境相 似 非特异性结合量低 高结合容量 易于进行共价结合 出色的化学稳定性
Company
LOGO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技术与 Biacore原理
戴璐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原理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消逝波: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增大 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将完全消 失,而只剩下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当以波动光学的角度 来研究全反射时,人们发现当入 射光到达界面时并不是直接产生反射光,而是先透过 光疏介质约一个波长的深度,再沿界面流动约半个波 长再返回光密介质。则透过光疏介质的波被称为消逝 波。
30余种不同的试剂盒及缓冲液产品 : 氨基偶联试剂盒、巯基偶联试剂盒; GST捕获试剂盒 GST重组蛋白 分析; NTA捕获试芯片
Biacore实验的基本流程
分析物和配体的定义
固定配体 (Immobilization):
样品进样 (Injection)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原理
等离子波:把金属表面的价电子看成是均匀正电荷背景下 运动的电子气体,其中正、负带电粒子数目几乎相等,这 实际上也是一种等离子体。当金属受电磁干扰时,金属内 部的电子密度分布会变得不均匀。因为库仑力的存在,会 将部分电子吸引到正电荷过剩的区域,被吸引的电子由于 获得动量,故不会在引力与斥力的平衡位置停下而向前运 动一段距离,之后电子间存在的斥力会迫使已经聚集起来 的电子再次离开该区域。由此会形成一种整个电子系统的 集体震荡,而库仑力的存在使得这种集体震荡反复进行, 进而形成的震荡称等离子震荡,并以波的形式表现,称为 等离子波。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第一章前言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通过测量生物体内的一些参数或者生理反应来检测疾病的仪器。
传统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对于生物分子的检测精度和特异性并不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响应速度、检测限等问题限制了传感器在医学、生物学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分析技术,在不使用荧光标记、热标记以及其他标记物情况下,仅通过光学信号就能进行快速的生物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是利用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通过表面等离子体的激发振动,观测光在金属表面反射时的变化以获得生物分子的信息。
在SPR技术中,将一个金属薄膜喷涂在玻璃或者石英表面上,形成一个金属薄膜与周围介质之间的接触面。
当光线穿过玻璃或石英的表面,当光线碰到金属薄膜时,将激发金属薄膜表面存在的等离子体振荡,由于等离子体振荡会影响入射光的传播,使得传播光发生波长移动,进而引起光谱变化。
通过不同的探头与SWP之间的生产共振角度,可以分离不同键合事件对应的结果,从而记录下生物学过程中的分子浓度、动力学参数等信息。
第三章 SPR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3.1 生物分子的检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
例如,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通过SPR检测肿瘤标志物,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鉴定是否需要进行治疗;在生命科学领域,SPR技术可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变化,并且可用来检测和定量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强度等。
3.2 DNA的检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新的应用领域之一是DNA的检测。
SPR技术可用来检测DNA的浓度、杂交特异性以及单链或双链结构等特性,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特异性。
同时,SPR技术还可用于检测DNA探针与目标DNA之间不同的配对实验条件下的结合特性。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应用尤为广泛。
那么,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是什么?其原理是什么?它又有哪些应用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概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是一种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通过检测光的角度变化来实现物质的检测的生物传感器。
它的优点是实时性好,无需标记物,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广,且不受样品状态和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大量应用于物质的检测、药物筛选、生物学研究等方面。
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利用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现象。
所谓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即在金属表面和介质间,当入射角度与金属表面垂直时,光在金属表面与介质之间形成一个表面等离子体波,这个波是一种电磁波在某些材料表面的特殊性质。
当样品分子在金属表面形成生物分子层时,会改变金属层的有效折射率,导致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共振角度发生变化。
通过检测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共振角度变化,可以实现生化分子的检测。
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组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金属薄膜:通常使用金、银等金属,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该传感器的基本性质。
2、生物分子层:它是负责检测目标分子的靶分子,通常为一种特异性非常强的蛋白质、抗体、DNA等。
3、光学系统:主要负责检测生物分子层对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影响。
四、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筛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用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检测,如药物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2、生物学研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抗体等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3、食品安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重金属、细菌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原理而 研制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特点:
实时监测反应的动态过程,测定反应的动力学常数。 分析生物样品时无需标记。
灵敏度高,抗背景干扰能力强。 待测物无需纯化。
5
1.实时监测反应的动态过程,测定反应的动力学常数
• 这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表 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常用来监测生物反应的动态过程,如各种 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生物分子和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可以 获得动力学常数、离解常数、甚至分子构型变化等信息。
6
3.灵敏度高,抗背景干扰能力强
• 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是根据消失波原理构造的,由于消失波的电场 在界面处被放大,因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测量灵敏度很高, 同时,消失波进入光疏介质的深度有限,也就是说,消失波只能反 映界面附近的变化而看不到背静止的变化,因此该类传感器抗背景 干扰的能力很强。但这一点也限制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只能 检测敏感膜表面一层的变化。
4.待测物无需纯化
• 抗原-抗体、酶-底物、生物素-抗生物素等超分子识别体系的专一性 很强,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可直接分析生物样品而不需要 进行预处理和纯化。血清、尿液、组织培养液、细胞或细胞膜抽提 液等均可直接进样。非特异性吸附一般很容易洗脱,对测定的影响 很小。不过在非特异性吸附很牢以致难以洗脱时,表面等离子体共 振传感器是无法分辨出来的,也是这类传感器的一大局限。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
• 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 仪器。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包括酶、抗 体、抗原、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适当的理化换能器(如 光敏管、场效应管等)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 统。
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
?
·定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SPR)是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表面等离子体 (SP) 是沿着金属和电介质间的界面传播的电磁波形成的, 形成 SPR 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金属与电介质界面的存在。当 平行表面的偏振光以称之为表面等离子角的入射角照在界 面上发生全反射时,入射光被耦合入表面等离子体内 , 在 这个角度由于表面等离子体谐振将引起界面反射率显著减 少。 SPR 对附着在金属表面的电介质的折射率非常敏感, 而折射率是所有材料的固有特征。因此,任何附着在金属 表面上的电介质均可被检测,不同电介质其表面等离子角 不同。而同一种材料,附着在金属表面的量不同,则 SPR 的响应强度不同。
11
根据上述原理, SPR 生物传感器通常将已知的生物分子 (如单键DNA分子)固定在几十纳米厚的金属(金、银等) 膜表面,加入与其互补的目标生物分子(如目标DNA), 两者结合(杂交)将使金属膜与溶液界面的折射率上升, 从 而导致谐振角改变,如果固定入射角度,就能根据谐振角 的改变程度对互补的目标生物分子进行定量检测。
7
基本结构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主要包括光
学系统、敏感元件、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8
9
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plasma):
• 又叫做电浆,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团被电 离后产生的正负离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尺度大于 德拜长度的宏观电中性电离气体,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支 配,并表现出显著的集体行为。它广泛存在于宇宙中,常 被视为是除去固、液、气外,物质存在的第四态。
24
2015.11.09
25
17
实例一、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山东农业大学王曼丽等人利用 SPR 生物传感器检测食 品色素——柠檬黄。实验者建立了傅里叶-表面等离子体共 振传感器检测食品色素柠檬黄的方法。他们利用柠檬黄与 柠檬黄小鼠单克隆抗体之间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将碳酰二 亚胺盐酸盐法制备出的柠檬黄-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结合到 传感器芯片上,通过溶液竞争法检测柠檬黄,建立了标准 曲线,获得检出限13μg/L;研究了pH值对检测的影响,得 到 pH7.4 为适宜的体系酸度 ; 回收实验、实际样品检测及干 扰实验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柠檬黄有高选择性。与紫 外检测方法相比较,这一方法对柠檬黄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且限度较低,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2.分析生物样品时不需要标记
• 这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吸引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现有 的各种生物分析方法,大多需要对样品进行标记,如荧光标记、 酶标记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等,以便获得易于检测的信号变化。 标记的手续一般比较繁琐、费时,且常会使生物样品失活。表面 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将待测样品吸附在敏感膜表面直接进行检 测,无需标记,更便于客观地反映样品的实际情形。
19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此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还被用于很多方 面的测定,包括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以及环境中农药 的检测。 SPR 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 HIV 病毒的研究,以及 疫苗的设计和研究等等等等…… SPR生物传感器以其检测快速、免标记、高灵敏度等 优点,已经在生命科学、医药领域、食品安全以及环境监测 等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科 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SPR 生物传感器将会得到更广泛的 应用和发展。
15
16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具有免标记、
快速、实时、检测无损伤等优点,加之SPR芯片不 需要标记就可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实时监测, 近几年来其相关应用日趋广泛,包括生命科学领 域,医药学领域、食品安全领域、农业生产领域 以及环境科学领域等等。
23
参考文献
[1] 徐华,顾大勇. 基于SPR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J]. 2013.8. 第34卷第15期: 1993-1995. [2] 王曼丽,明华蜜,尹洪宗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对柠檬 黄的检测[J]. 分析化学研究报告. 2014. 42(1): 53-58. [3]王柯敏,陈泽忠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用于乙肝表面抗原的测定 [J]. 化学学报. 2003年第61卷第一期:137-140. [4] 杨雨曦,孙雅婷,牟颖等. SP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 生命科学仪 器. 2014第12卷:7-16. [5] 张莹.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生物传感技术检测生物分子的研究[J]. 杭州: 浙江 大学, 2012. [6] Oh B, Lee W, Chun B, Bae Y, Lee W, Choi J.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J]. 2005,20(9):1847. [7] 张延彪,徐超,尹洪宗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J]. 分析 科学学报. 2012.2. 第28卷第1期:126-132.
悬梁
工作原理
发展历史 应用
展望
2
3
传感器与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sensor transducer):
• 是一种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 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 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的检测 装置。
2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挑战
为了使 SPR 生物传感器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未来研 究的主要方向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仪器成本,使仪器微型化、便携化; (2)优化SPR生物传感器光学结构和数据处理方法,提高 仪器的分辨率及灵敏度; ( 3 )设计新型传感器芯片,减少非特异性吸附,提高稳 定性; (4)探索合理有效的芯片再生方法,降低实验成本; (5)开发多通道、多组分识别SPR生物传感器,提高检测 效率和灵敏度; (6)发展SPR生物传感器与质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 仪器的联用技术,扩大应用范围。
20
2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缺点
过去的二十年中,SPR生物传感器以其独特的优势在 生命科学、医药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取 得了快速发展。国际上商品化的 SPR 生物传感器种类也日 渐增加。但是, SPR 生物传感器与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 仍然存在不足,例如仪器昂贵、体积过于庞大、对于小分 子物质的检测浓度有限,检测芯片用量大等。
18
实例二、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湖南大学王柯敏等人将表面等离子体生物传感器用于 乙肝表面抗原的测定。他们运用自行研制的表面等离子体 子共振生物传感器,采用自组装成膜技术并以戊二醛作偶 联剂,在传感片表面修饰乙肝表面抗原(HBsAg)单克隆 抗体,将其用于 HBsAg 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 SPR 生物传 感器对HBsAg的检出限为0.06ng/mL。与传统的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ELISA)相比,SPR生物传感器的检出灵敏度明显 高于ELISA法。用该SPR生物传感器对HBsAg质控血清与纯 化的 HBsAg 溶液进行比较检测,结果表明该 SPR 生物传感 器对HBsAg具有好的特异选择性。
表面等离子体(surface plasmons, SPs):
• 是一种电磁表面波,它在表面处场强最大,在垂直于界面 方向是指数衰减场,它能够被电子也能被光波激发。表面 等离子体是目前纳米光电子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它受到了包括材料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 多个领域人士的极大的关注。
10
12
传感过程 整个传感过程包括:
• (1)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 (2)敏感层电介质变化(介电常数折射率改变);
• (3)传感器电磁场变化(反射光波衰减波); • (4)光电信号检测;
• (5)信号的连续检测与分析。
13
1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发展历史
·1902年,Wood在光学实验中首次发现了表面等离子共振 现象; ·1941年,Fano根据金属和空气界面上表面电磁波的激发 解释了这一现象; ·1971 年, Kretschmann 研究的 Kretschmann 结构为 SPR 生 物传感器奠定了基础; ·1982 年, Nylander 等人首次将 SPR 技术用于免疫传感器 领域; ·1990 年, Biacore AB 公司开发的第一台 SPR 传感器问世, 从此SPR传感器就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