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
特点
1、发生快,消退亦快
(出现风团和红晕)
2、 IgE抗体参与 3、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4、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主要参与反应的物质:
1、变应原: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 物质。
(1)、Rh血型不相符 Rh-孕妇所产Rh+ 胎儿
分娩时因产道损伤或胎盘剥离出血,胎儿Rh+ 的
红细胞进入母体,产生抗Rh抗体(IgG)。若再次妊娠, 胎儿仍为Rh+ 时,母体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 儿体内,引起新生儿溶血症。
(2)、ABO血型不相符 多发生于母亲是O型,胎儿是A型、B型或 AB型的第二胎,但发病的机率较低或症状 较轻。
(三)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D2的生成) 色甘酸钠(稳定细胞膜,阻止或减少生物介质的释放) 肾上腺素(抑制生物介质的释放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抗组胺剂:苯海拉明、扑尔敏(氯苯那敏)、异丙嗪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的药物
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
1、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 经典途径 2、调理吞噬作用 抗体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C3b与吞噬细胞表面C3b受体结合 3、ADCC效应 抗体IgG的Fab段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后,Fc 段与NK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发挥杀伤作用。
二、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
1.输血反应(ABO血型)
2.新生儿溶血症(Rh血型)
白三烯LT(长时间的支气管收缩) 前列腺素(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收缩) 血小板活化因子(形成小血栓)
(四)局部或全身性Ⅰ型超敏反应发生
即刻/早期反应(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发生,持续数小时)
活化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前列腺素 等引起,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快速收缩。
晚期反应(变应原刺激后4~6小时,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
抗体 参与 效应T细 胞参与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
案例(严重的过敏性休克):62岁杨女士在她的后花 园被蜂房的蜜蜂蛰了一下,夏天收获蜂蜜时她又 被叮了几次。最近被叮后几分钟,她感到手脚及 腹股沟部瘙痒,并伴有痉挛性腹痛。不久,她有 昏厥感并呼吸急促,一会儿,她就瘫倒在地,不 省人事。她的丈夫是一名医生,注意到她呼吸急 促,眼睑和嘴唇肿胀,脸色苍白,颈部和手臂有 一块块红斑
是一种局部的以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 细胞、 Th2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 症反应。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白三烯、主要碱性蛋白、 血小板活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等,特别 是在持续性哮喘的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中 起重要作用
二、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
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降解产物如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醛) 血清过敏性休克(如破伤风抗毒素) 呼吸道过敏反应: 支气管哮喘
(二)IgE交叉连接引发细胞活化
抗原桥联 相同过敏原再次刺激,与吸附在肥大细胞 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ab 结合,形成抗原桥联。 只有变应原与致敏细胞表面的2个或2个以上相邻IgE 抗体结合,并与IgE Fc受体(FcεRⅠ)交联成复合 物,才能启动活化信号。
抗IgE抗体(如IgG)与结合在细胞膜上的IgE结合,
②Th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 Th2分泌的IL-4和IL10 诱导B 细胞分泌IgE ③胞内CAMP浓度 降低则促使活性介质的释放
IgE为亲细胞抗体,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表面IgE Fc受体结合,半寿期延长
IgE Fc 受体
IgE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IgE Fc受体(FcεR)
FcεR有两类: ①FcεRⅠ(高亲和力):存在于肥大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参与Ⅰ型超 敏反应 ②FcεRⅡ(CD23)(低亲和力): 存在于APC、嗜酸性粒细胞等细胞的表 面 调节IgE
3、效应细胞
(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IgE Fc 受体
IgE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表达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εRⅠ) 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含组胺等) 与急性期反应有关 (2)嗜酸性粒细胞( FcεRⅡ )参与慢性期炎 症反应
肥 大 细 胞 嗜 碱 性 颗 粒
(二)、发生过程
---- IC易于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 处,如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3、可溶性IC沉积的后果
补体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致局部充血水肿 ----吸引中性粒细胞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也称变态反应,指机体再次接触相
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细胞损伤或生 理功能紊乱,是一种异常的或病理的 免疫反应,如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的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①母体内存在的天然抗A或抗B血型抗体IgM 。
② 胎儿血清及其他组织中也存在有A、B型抗原
物质 。
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氨基比林)
(1)、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药物半抗原先与体内蛋白质或血细胞结合 (2)、自身抗原 甲基多巴治疗高血压时,可导致血细胞膜上的抗原 性发生改变。 4.肾毒性肾炎/风湿热 5.肺-肾综合症(Goodpasture综合征) 6.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s病)
案例(血型和新生儿溶血病)
Chareston 夫人血型为O型、Rh阴性,她丈夫血型为A型、 Rh阳性。他们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患有新生儿溶血病,具体如下: 第一个孩子 1968年生 无新生儿溶血 第二个孩子 1974年生 轻微新生儿溶血 第三个孩子 1976年生 严重新生儿溶血,经子宫内输血 第四个孩子 1980年生 无新生儿溶血 对于受累的两个孩子(二和三),针对孩子红细胞表面RhD抗原的 抗体是导致溶血的原因。在第二、三、四个孩子产生后, Chareston 夫人被给予了抗RhD血型抗体。(1972年英国已推荐Rh预防。) 问:1、你认为第一个孩子的血型是什么? 2、随着连续怀孕,为什么新生儿溶血通常变得更加严重? 3、为什么给予母亲抗RhD抗体? 4、为什么抗体在产后给予而不在早些时候?
花粉、尘螨或其排泄物、蜂毒、真菌孢子、动物 皮屑或羽毛 牛奶、鸡蛋、鱼、虾、蟹
青霉素、链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
常见的几种变应原
尘螨
格链孢子
长蠕孢子
禾本科花粉
豚草花粉
2、 IgE抗体
IgE半衰期短,多数人血清水平很低 过敏患者IgE血清水平高
影响因素:
①遗传因素
特应症(过敏性体质)
(二)脱敏治疗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用于抗毒素皮试阳性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 机制 :小剂量分批多次注射使体内靶细胞分批脱敏,少 量介质很快被降解,无积累效应。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用于: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 尘螨等。 方法:皮下注射(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 多次) 机制:改用皮下注射途径后,诱导机体产生大量 特异性IgG抗体,IgG类抗体与变应原的结合,阻 断了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的结合。该类IgG又称为 封闭抗体。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一、发生机制 (1)靶细胞抗原包括细胞固有抗原和自身抗原如血 型抗原。 1、细胞固有的抗原 血型抗原 2、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细胞上 化学制剂、药物 3、改变的自身抗原 病毒感染 (2)抗体及其所致的细胞毒作用。 主要是IgG和IgM类 如某些
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导致自身组织细 胞的损伤: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血液循环中由于抗原与体内相应抗体IgG
或IgM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在 某些条件下,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或组织间隙,
活化补体、并吸引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 释放溶酶体酶,引起血管及其周围炎症。
特点:
由IgG、IgM类抗体介导 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补体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等参 与 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 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四)免疫新疗法
将起佐剂作用的IL-12等分子与变应原共同 使用,诱导Th1型应答,下调IgE的产生
用编码变应原的基因与DNA载体重组制成 DNA疫苗进行接种,诱导Th1型应
案例(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的治疗
检查发现,心尖有搏动但桡动脉搏动微弱,她的丈夫立 即给她肌注了0.5ml 1:1000的肾上腺素并静脉注射 了10mg氯苯吡胺(抗组胺H1-受体)和100mg氢化 可的松。她恢复了知觉,呼吸频率下降。次日,她完全 恢复。
(一)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特异性B细胞增 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 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的IgE Fc受体(FcεRⅠ)结合,使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花粉
IgE Fc受体
IgE Fc受体 桥连
释放生物活 性介质
IgE 浆细胞 肥大细胞、嗜 碱性粒细胞
致敏阶段
炎症、 痉挛 等
(1)抗原物质在体内持续存在
(2)抗原量略多于抗体,且抗体为中等亲和力抗
体时,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这
是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的关键; (3)抗原的性状 (4)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2、可溶性IC的沉积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释放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易于IC沉积嵌入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杨女士以前没有对蜂毒、食物及抗生素的副反应史。另 外,也没有哮喘、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或特应性皮炎。 基于病史及观察结果,诊断为蜂毒过敏性休克,并决定 进行脱敏治疗。
案例(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的治疗
她被告知治疗可能有危险性并征得同意后,被 皮下注射蜂毒并逐步增加剂量。治疗是在医院 中和具有复苏设备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进一 步的过敏反应发生,随后她每月接收一次蜂毒 治疗并持续了2年。后来的一个夏天,她又被 蜜蜂叮了几下,但没有副反应
即刻相 发生快,消失也快。 迟缓相 发生慢,持续时间长,局部出现嗜酸性和中性粒细 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变应性鼻炎
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 湿疹
三、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过敏试验
皮试——刺痕试验:将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生物制品或其他可疑变应 原稀释后,取0.1ml 在受试者前臂内侧做皮内注射,15—20分钟出现 风团和红晕,持续30分钟或更长时间,观察风团大小(儿童 3mm×3mm,成人4mm×4mm),确定阳性反应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抗体IgG或IgM与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半抗
原结合后,在补体、NK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下引起靶 细胞破坏 如:红细胞输血反应(抗AB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抗RhD抗体)
天疱疮(抗细胞间黏附分子的抗体)
重症肌无力(抗肌肉膜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
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 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 参加物质包括抗原、抗体(主要有IgM 和 IgG )、补体、 NK细胞、单核-巨噬细 胞等。 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成分。
或抗IgE受体( 抗FcεRⅠ )抗体的交联均可刺激肥 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和介质的释放。
(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活化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预先合成并贮备介质:
组胺(血管舒张和血管通透性→ 产生风团和红晕) 激肽酶(作用于激肽原→血管舒张→水肿)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新合成的介质:
中 性 粒 细 胞
肥 大 细 胞
嗜 碱 性 颗 粒
参与成分:
抗原
可溶性抗原
抗体
IgG、IgM
细胞
嗜中性、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补体
(一)发生机制
1、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
大分子IC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IC易被肾脏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IC随血液循环,易于沉淀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