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基于gis与地理元胞自动机(geo-ca)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基于GIS与地理元胞自动OL(Geo-CA)模型的城市卒同扩展模拟研字卜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元胞空间表现为一个首尾相接的“圈”。
对于二维空间,上下相接,左右相接,而形成一个拓扑圆环面(torus),形似车胎或甜点圈。
周期型空间与无限空间最为接近,因而在理论探讨时,常以此类空间型作为试验。
反射型(ReflectiveBoundary)指在边界外邻居的元胞状态是以边界为轴的镜面反射。
■!—]]口…皿;口例如在一维空间中,当r=l时的边界情形:‘u趾矿定值型(ConstantBoundary)指所有边界外元胞均取某一固定常量,如0,l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边界类型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二维或更高维数的构模时,可以相互结合。
如在二维空间中,上下边界采用反射型,左右边界可采用周期型(相对边界中,不能一方单方面采用周期型)。
③构形:是在某个时刻,在元胞空间上所有元胞状态的空间分布组合。
通常,在数学上它可以表示为一个多维的整数矩阵。
(3)邻居(neighbor):以上的元胞及元胞空间只表示了系统的静态成分,为将“动态”引入系统,必须加入演化规则。
在地理元胞自动机中,这些规则是定义在空间局部范围内的,即一个元胞下~时刻的状态决定于本身状态和它的邻居元胞的状态。
因而,在指定规则之前,必须定义一定的邻居规则,明确哪些元胞属于该元胞的邻居。
在一维元胞自动机中,通常以半径r来确定邻居,距离一个元胞r内的所有元胞均被认为是该元胞的邻居。
二维元胞自动机的邻居定义较为复杂,但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我们以最常用的规则四方网格划分为例),见图3·2,黑色元胞为中心元胞,灰色元胞为其邻居,它们的状态一起来计算中心元胞在下一时刻的状态。
(a)Von.Neum姗型(b)Moore型(c)扩展的Moore型图3-2元胞自动机的邻居模型Fig.3-2NeighborModelsofCellularAutomata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1研究区域地理位置示意图F培4.1Theschamaticmapofgeographicallocationofstudy∞呼和浩特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
基于GIS和RS的呼和浩特市近百年城市空间扩展及其演变趋势_尔德尼其其格
第27卷第1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7No.1 2013年1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an.2013文章编号:1003-7578(2013)01-033-07基于GIS和RS的呼和浩特市近百年城市空间扩展及其演变趋势*尔德尼其其格1,阿拉腾图雅1,乌敦1,2(1.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2.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21)提要:以历史悠久的草原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区,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地图资料,结合现代空间信息源,运用GIS技术和城市空间扩展测度的定量研究方法,具体选用扩展强度指数、紧凑度和等扇区方法,对研究区近百年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百年尺度的城市空间扩展以东北-西北-再西北-东北方向扩展为主,扩展强度经过了上升-下降-再上升过程,紧凑度逐渐下降;各指标的变化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四次明显的演变过程,即1912-1951年低速扩展、1952-1973年中速扩展、1974-2000年快速扩展和2001-2009年高速扩展。
总之,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时代特征和东西延伸的空间分异特征,反映城市空间扩展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之外,还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城市扩展;紧凑度;呼和浩特市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城市空间是城市占有的地域空间,更多地属于地理概念而非行政概念,指的是城市设施和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建成区[1]。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正在迅速扩展[2]。
扩展是城市空间增长的最直接表象,也是城市形态演变的前提。
因此,近年来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研究者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城市扩展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3-8],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并使该领域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为研究对象,阐明其从蒙古宗教游牧的城市转化为商业定居城市再到一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从方法上进行补充。
关键词:呼和浩特、归化城、绥远城、空间演变本文以呼和浩特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图、地方志、、档案、游记、等文献为依据,在阐明呼和浩特城市空间演变的同时,对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即从民族史观的角度对自史而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史进行研究。
1、呼和浩特的创立——元大都的再现(1575~1581)16世纪20年代初,漠南蒙古右翼王俺答汗率领土默特部驻牧在阴山山脉东端大青山南北的平川上筑王城。
俺答汗出于再现元大都,将王城建为每边约300米大小的正方形,城墙高8米,和最初的喇嘛教寺院弘慈寺,成为漠南蒙古的宗教汇中心,并打算在周围建设罗城。
城于1575年竣工,明朝赐汉名“归化城”。
2、蒙古库伦型的城市构成(1582~1727)到1727年止,在城南建成的喇嘛庙大召、席力图召、小召、五塔寺均以方城中轴线的延长线大南街为轴在两侧分布。
这是蒙古在国制、军制上运用的左右两翼制相对的构造方式,也是游牧民族在宿营时的基本布局方式,即汗帐设于北,下属营帐在左右八字形排列。
这时的呼和浩特是以蒙古人开拓空间的思考原型为依据而形成的,可谓是蒙古特有的城市空间构成。
方城是俺答汗的汗城,城内仅设顺义王府、府仓等少数固定建筑。
城南以喇嘛寺院为中心,个喇嘛寺院周围的东西北侧为喇嘛仓是喇嘛修行和居住之地,再往外围散着以耕种或手工业为生的汉族居民的村庄,称为“板升”。
在板升村圈外的草原上散步着牧民的游牧部落,在节日之时,这些部落的蒙古包就扎包在城及喇嘛庙的周围,这种游牧和定居并存的城市形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
3、贸易中转城市(1727~1862)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构成在18世纪2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成了游牧与定居并存的城市空间构成到定居为主的城市空间构成的转型。
呼和浩特东站建筑空间形态解析
阳 浩特 东站建筑 空间形态解析
新
本 文 在 对 呼 和 浩 特 东站 的 实 地调 研基 础 l, 结 合 资 料 , 从 多 方 面 对 其 进 行 了 总结 分 析 , 探 讨 了其
交通 组织中,通 过半圆形高架桥把车流分成 两个部
分 ,Ⅱ I J 进 站 交通 可以 通 过 高 架 桥 到 达 位 于 车 站二 层 的售 票 和 候 车 空 间 , 出 站 交 通 主 要 位 于 地 面 上 的停 车 场 ,停 车 场 地 靠 近 出站 大 厅 。
3 . 景 观绿 化 分 析
: 来 ,随 着 呼 和 浩 特 城 市 规 模 的增 、 经济 高 , 原 有 的 城 市 交 通 基 础 设 施 已经 不 能满
质,创造出现代交通建筑与地域文化特色有机融 合 的 新 型 交 通 空 间 。东 站 的主 体 部 分 远 远 望 去 挺 拔 的 竖向墙体和玻璃窗虚实相间 ,半椭 圆的穹顶凝聚着
i 己基 本 建 设完 成 。东 站 的整 体 设 计 理 念 突
结合 呼和浩特 东站 的整体空间布局 ,本文 从整
个 东 站 的纵 向划 分 、横 向 组 合 及 纵 横 向之 问 的联 系 三 个方 面 对 其 进 行 解 析 。 首先 , 呼和 浩 特 东 站 每 层 的 功 能 布 局 上 主 要 采 用 的是 对 称 式 , 竖 向 利 用 高 差 进 行 复 合 楼 层 设计 。
展的需求 。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促进城 建 设 、 加 强 地 区 间 的 交 流 沟 通 ,呼 和浩 特
学生眼中呼和浩特的变化
学生眼中呼和浩特的变化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作为一个学生,我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和浩特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使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感受。
我注意到呼和浩特的城市规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城市的建筑物相对简陋,街道狭窄拥挤。
然而,如今的呼和浩特变得更加现代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敞的道路贯穿其中。
新建的商业区和购物中心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让人愿意在城市中漫步。
城市中的公园和广场也得到了改善,成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理想场所。
呼和浩特的交通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以前,交通堵塞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高峰时段。
然而,现在的呼和浩特拥有了更多的宽敞道路和现代化的交通设施。
地铁的开通使得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减少了交通拥堵和污染。
此外,新建的公交站点和自行车道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第三,呼和浩特的教育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学校的建设得到了重视,新的教育设施不断涌现。
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使得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各类培训机构和学习中心的增加,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择。
呼和浩特的文化氛围也得到了提升。
城市中的博物馆、艺术馆和剧院等文化设施不断增加,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也定期举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参与者。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呼和浩特的文化魅力,也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学生,我能够亲眼见证呼和浩特的变化。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交通改善、教育提升和文化氛围的丰富,使得呼和浩特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
作为呼和浩特的一份子,我为这座城市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呼和浩特将继续发展壮大,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呼和浩特市城区地价空间结构研究》范文
《呼和浩特市城区地价空间结构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呼和浩特市城区地价的空间结构,通过对该市的地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解地价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价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之一。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区地价的空间结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理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呼和浩特市的地价数据,探究其地价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呼和浩特市城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地价空间结构的研究。
首先,收集呼和浩特市近年的地价数据,包括地价水平、地价类型、地价分布等;其次,运用GIS技术对地价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包括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等;最后,结合统计学方法对地价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三、地价空间结构的现状与特点根据研究结果,呼和浩特市城区地价空间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1. 地价水平差异显著。
不同区域的地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城市中心区域的地价较高,而城市边缘地区的地价相对较低。
2. 地价类型多样。
根据土地用途和性质的不同,地价类型包括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等,各类用地的地价存在差异。
3. 地价空间分布不均衡。
地价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和繁华商业区,而低值区域则分布在城市边缘和农村地区。
四、地价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影响呼和浩特市城区地价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规划与政策。
城市规划和相关政策对地价空间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如城市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等。
2.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地价水平也相对较高。
3. 交通状况。
交通便捷的地区,地价水平往往较高。
4. 人口分布与需求。
人口密集、需求旺盛的地区,地价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五、地价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与预测根据历史地价数据和城市发展规划,预计呼和浩特市城区地价空间结构将呈现以下演变趋势:1. 城市中心区域的地价将继续保持高位,并可能向周边地区扩散。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征 等六个方 面进行 分析探 讨 , 市规划建设提供有 益的参考。 为城
关键词 : 呼和 浩特 城 市发展 特征
2 世 纪的到来 , 经济 、 1 知识 信息经济加 快发展 , 城市建设 也 出现了一些新特征 。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波不仅 极大地方便 了人们的生 产与生活 , 而且极大地推动 了城市经济建设 、 城市
前还没有达到产生城市郊 区化和逆城 市化的水平。但近几年
来, 郊区出现 了很多生态小 区及与其配套 的服务设施 , 城市空 间形态发展 的这种趋势也渐渐表现出来 。
二 、 市 可 持 续发 展 城
为一个城区 ,个组 团的中组 团式城市结构 ,未来城市有 向 4
南和东南扩展 的趋势 , 同时在城市外缘形 成卫 星城市 , 城市形 态演变为多层 多组 团分散结构 。多层组团可分为三层结构 : 首
维普资讯
圈
呼 和浩特 市城市空 间形 态发展 及其特征研 究
王静 芬 匡磊
(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 26 0 ) 6 10
摘 要 : 本文 对新 时期 呼和浩特城 市发展 的 空间形态、 市可持 续发展 、 市信 息化 、 市生 态以及 城 市文化 发展趋 势特 城 城 城
层为市 区范围 ; 二层有托县工业 区、 盛乐工业 区、 河西公司 、 托
19 年 联合 国在 伊斯坦 布尔 召开 了人 类居 住第 二次 大 92
会。在此之前有一种说法, 认为城市发展带来 了很多城市病 , 如 环境污染 、 交通拥 挤、 贫困等等。通过这次会议 , 人们统一 了认 识: 不应控制城市的发展, 引导和规划城市 的布局形态 , 而是 推 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的呼和浩特 城市必须 与其 自然环境相适应 ,与环 境和谐一体 。城市的发展过程, 始终 是一个 “ 打破平 衡—恢 复 平衡一再打破平衡 ” 的动态过程。虽然城市规模 的 自然增 长取
近现代呼和浩特城市建筑景观演变及影响因素
572023.08 /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遍,现有文献已经对这些城市中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景观进行了比较完善的研究和总结。
本文立足于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城区1840—1949年建城史上的标志性建筑进行分类别、分时期的收集和整合,分析城市建筑的变迁与分布趋势,探究其演变驱动因素。
分析内容主要分为城市建筑空间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分析,对不同时期的城市进行特征辨识,归纳整理出近现代呼和浩特城市建筑景观发展的演变特征,更进一步探究城市建筑功能的演变,对这些演变特征的驱动因素进行推断,构建出呼和浩特这座塞外古城的近现代城市建筑演变历程。
2近现代(1840—1949年)呼和浩特地区城市发展变革2.1归化城的建立1575年呼和浩特城基本建成。
从明代《万历武功录》(万历三年:“其十……俺答汗请城名,上以贡事积功劳,会五年法当赏,于是赐金币,名其城曰归化。
”)的记载中可以确定,呼和浩特城在当时就被命名为“归化城”。
根据史料记载,“归化城”东西南北呈300 m×300 m 左右的正方形,城墙周长约为1 200 m,城墙为夯土建造,高约8 m。
该古城旧址坐落于今天的玉泉区内,北门曾在现在的大南街与大北街交口(光彩市场附近),北门西侧曾是归化城的“王府”,南门位于今日的人民电影院东口处。
归化城曾是当时土默特部落的权力核心驻地,之后以庙宇院落为中心改建民居并拓宽主要道路,东西两向主干道也同时连接着庙宇寺院(见图1),南北两向主要道路与庙宇的正门相对,道路布局整体呈无序形态。
摘要 呼和浩特自古就是塞外城镇,近代以来随着地区城市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地位日益增强,城市发展进程不容忽视。
对呼和浩特建筑景观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我们了解和发展呼和浩特建筑体系提供新的视角。
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部分: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历史沿革、近代呼和浩特城市空间的演变、近现代呼和浩特城市建筑景观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
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文本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2015年07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3)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3)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职能 (6)第三节城市规模 (7)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第一节区域协调 (8)第二节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 (9)第三节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15)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 (24)第五节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27)第六节市域市政基础设施 (30)第七节城乡综合防灾减灾 (32)第八节市域产业布局引导 (35)第九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36)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 (38)第一节空间布局 (38)第二节居住用地 (39)I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0)第四节工业和仓储用地 (43)第五节绿地系统和水系 (44)第六节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 (49)第七节城市交通 (58)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 (63)第九节综合防灾减灾 (75)第十节环境保护 (80)第十一节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85)第十二节旧城更新 (90)第十三节地下空间 (93)第五章规划实施 (95)第六章附则 (98)附表1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目标体系一览表 (99)附表2 呼和浩特城镇化水平预测一览表 (100)附表3 呼和浩特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一览表(2020年). 100 附表4 呼和浩特城镇职能规划一览表(2020年) (100)附表5 建制镇(乡)、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 (101)附表6 呼和浩特市自产水资源量汇总表 (102)附表7 呼和浩特市自产水资源可利用量汇总表 (103)附表8 呼和浩特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平衡表(2009年) (103)II附表9 呼和浩特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平衡表(2020年) (104)附表10 中心城区居住区规划一览表 (105)附表11 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指标一览表 (107)附表12 中心城区规划干路一览表 (107)附表13 中心城区规划立交桥用地一览表 (114)附表14 中心城区规划广场一览表 (114)附表15 中心城区停车场配建标准一览表 (116)附表16 规划车辆基地一览表 (117)附表17 中心城区规划公交场站一览表 (117)附件18 中心城区规划公路枢纽一览表 (118)附表19 中心城区规划公交换乘枢纽一览表 (118)附表20 中心城区规划货物流通中心一览表 (119)附表21 中心城区环境质量指标体系一览表 (119)附表22 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一览表 (120)附表23 中心城区地下水厂规划一览表 (120)附表24 中心城区污水系统规划一览表 (121)附表25 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设施规划一览表 (121)附表26 中心城区220KV变电站容量一览表 (122)附表27 呼和浩特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122)III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科学指导城市建设,促进呼和浩特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在《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呼和浩特市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浅析近代呼和浩特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
浅析近代呼和浩特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作者:迟桂芳乔恩懋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1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宏观区域的视野论述了近代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地理基础,梳理了呼和浩特城市空间的发展沿革。
对于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建设,蒙元文化的传承与城市建筑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历史沿革棋盘形格局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呼和浩特在蒙语中是“青色的城”的意思。
在呼和浩特地区境内的很多地方均出土过文物,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物属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
这批文物的出土充分证明了,当时就有人类在此地居住、生活。
辽代的丰州城、战国时的云中城和明朝的归化城都建于呼和浩特地区,这些古城的建立大大地推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1986年国务院将呼和浩特市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高原的阴山山脉中段脚下(如图1)。
被考古专家发掘的大窑村旧石器早期制造场位于市区东北方向33km处,此处文物的出土证明了人类远在50万年以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战国时期(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黄河畔边建造了“云中城”(遗址位于今托县古城),在阴山山脉脚下建筑了长城。
之后,从两汉时期到隋唐时期,在该地区内建筑的城堡更是星罗棋布。
公元十世纪初(1115年),在呼和浩特市市区以东15公里处建立了“丰州城”(位于今东部白塔村西南),在城内西北隅建筑了“万部华严经塔”(即白塔),此塔采用的是砖筑七层楼阁式,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仍巍然屹立。
当时的“丰州城”不仅仅是居民云集的繁华城镇,同时更是军事重镇。
据《金史》记载,当时丰州城内有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居民就有22683户(约合十万人左右)。
并且在刘秉忠的诗中曰:“山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
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
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
车马宣阗坐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另有《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境内环以墙垣之城村不少,主要城名曰为天德……”。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最终定稿)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最终定稿)第一篇:《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编制重点一、确定城镇空间结构和发展布局。
沿着主要区间交通干道和市域对外交通干道形成“一轴三区”的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一轴:指沿110国道发展的城市群延展轴。
协同发展区:指以和林县城关镇、盛乐镇、新店子镇、沙尔沁乡等距离呼和浩特中心城区较近的区域。
沿黄河流域能源矿产城镇发展区:指以托县双河镇和清水河县喇嘛湾镇为主的黄河沿岸地区。
农牧业城镇发展区:指以清水河县为中心的市域农牧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
城镇建设以生态、适居为主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武川县作为呼和浩特市的北部生态屏障,生态型城镇的建设将会使可可以力更镇成为呼市北部的生态重镇)。
二、确定城乡、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和定位。
打造三个层次的的城镇圈:即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为城市核心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与三环路之间为组团式发展区、三环路以外为卫星城区。
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重要的城乡服务功能,特别要打造各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预留总部经济项目空间,进行合理功能布局。
组团式发展区以新农村建设为主,同时发展城郊型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
卫星城区主要发展新型工业、基础工业和现代农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具有循环经济特点、各类设施统筹完善的卫星城区。
三、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规模。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是指导本市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呼和浩特市域行政区,总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2176.7平方公里。
2020年全市总人口34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288.4万人,城镇化水平82.4%。
中心城区人口258万人。
中心城区用地规模达到299.8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扩展方向与影响因素分析
呼和浩特市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扩展方向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李迈梁荣董勇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02期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城市中各个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都是城市发展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内部密度和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也是城市聚集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反映。
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主要包含城市平面形式的形态和城市立面形式的形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扩展系指城市在平面形式上的空间扩展。
一、呼和浩特市市区外部空间形态的扩展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逐步向外扩展,用地规模不断加大,1976年呼和浩特市规划用地面积为65平方公里,1996年为114平方公里,2010年达154平方公里。
根据近几十年的规划图,我们总结出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发展方向——以轴向发展模式为主,向东西两翼方向拓展,同时加大力度向南开发,其中呼和浩特西部是金川开发区,紧邻土默特左旗,其扩展空间相对较少,今后有向东和向南方向扩展的趋势。
二、影响呼和浩特市市区外部空间形态扩展的因素一个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的扩展取决于众多因素,对我国城市来讲,国家和城市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呼和浩特市未来城市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条件规划建设好一个城市,必须“了解自然、克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从自然中取得自由。
地形、地质、气候、水文、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基础,影响城市空间扩展的潜力、方向、速度和模式等,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基础条件。
1.地形条件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市域北部有大青山天然屏障,东及东南被蛮汉山环抱,南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三面环山,呈簸箕状向西南敞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浅谈城市空间数据更新——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主要 内容是 根据影 像 资料更 新市 区街道 、 街 区 、
城市 绿地 、 铁路 、 水系及 兴趣 点名 称等 矢量数 据 。
3 . 2 更 新 原 则
呼 和 浩 特 市 是 内 蒙 古 自治 区 首 府 , 位 于 自 治 区
中部 , 东 经 ¨0 。 4 6 至 1 1 2 。 1 0 , 北 纬 4 O 。 5 1 至 4 1 。 8 ,
间位 置 关 系 的 正 确 性 ; 若 超 过 规 定 限 差 , 应 查 明 原 因 , 做 出处 理 。 新 增 或 变 化 地 物 与 原 有 地 物 拼 接 应
2 .1 遥 感 与 地 理 信 息 系统
保持 合理 状态 , 如断 在地 物变换 处等 ; ④ 图 内更 新 的 要 素与未 更新 的要 素合理 衔接 , 保持关 系协 调 ; ⑤ 兴 趣 点点位 采集 , 在空 间上 , 每 个 单 位 都 在 实 体 对 象 几
大于 图上 0 .5 mm 。 3 城 市 空 间 数 据 更 新 3 . 1 更 新 内容
结合 城市 建设发 展 、 人 民生 活 的需 要 , 采 用 遥感 、 地 理信 息系 统 、 全球 定 位 系统 及 计 算 机 网络 等 现 代信
息技 术 , 在现有 数据 基础上 进行更 新 与处理 , 构 建 现 势性 强 、 规范 、 统 一 的 地理 空 间 框架 数 据 , 为 各 种 网 络 电子地 图 、 图 件 及 专 业 地 图做 数 据 基 础 。
坐标系转换城市矢量数据矢量和影像数据数学基础一数据更新二二二居民地更新道路更新二二二水系更新境界更新二二二地名更新其它要素更新不合格i一数据检黄修改成果数据道路gps数据数据处理正射纠正坐标系转换参考地图粜参考最新公路数据参考2008年行政区划简册等功能将呼和浩特市矢量和影像数据数学基础处理成一致然后在arcmap软件叠加显示进行更新
城市的变迁-呼和浩特
城市的变迁-呼和浩特多图预警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
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呼和浩特,通称呼市,旧称归绥,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首府,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北部边疆、欧亚大陆内部,是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呼市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名归绥。
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阴山一带远古人类活动,有悠久历史。
文明起源于大窑文化,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保合少乡大窑村,距市区33千米,在1973年发现并发掘。
该遗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五个文化期。
'大窑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石器制造场。
这处遗址分布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而文化遗迹的实际面积达到170万平方米。
考古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处大窑文化遗址与举世闻名的中国周口店“北京人”同时共存,晚于云南元谋人和陕西蓝田人。
“大窑文化”的确立,把内蒙古的历史提前到50万年之前,为研究中国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方式,以及逐步出现游牧生活等原始社会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新石器时代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诞生了“海生不浪文化”,属“仰韶文化”中晚期,与“红山文化”齐名,是内蒙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其遗址最早发现于托克托县海生不浪村。
遗址出土了大量墓葬、房屋、窑穴、陶器、石器、骨器等。
墓葬有单人葬、多人葬,还有一对成年男女与小孩合葬的。
041.基于“城-郊”形态演变的地域景观研究——以明、清时期的呼和浩特地区为例.docx
基于“城-郊”形态演变的地域景观研究——以明、清时期的呼和浩特地区为例胡凯富,成超男摘要:我国城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在城乡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地域景观风貌的独特性面临巨大挑战。
因此文中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出发,以明、清时期(1572-1911年)的呼和浩特为例,在剖析其“城-郊”形态演变的过程中,探索该区域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总结出该区域地域景观的特点,即阴山为屏、黑水为养;贸易为主、农耕游牧为辅助;召庙林立、寺观遍布以及“姊妹双城”、“城-郊”一体四个方面,以期为今后的城乡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域景观,“城-郊”形态,明、清时期,呼和浩特地区呼和浩特市坐落于大青山南麓平原之上,其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即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时期。
这片塞外古城区布满了中原与边疆战马的足迹;延续了各民族对立、迁徙与融合的脉络;留下了不同民族精神文明的烙印,极富北方民族地域特色。
该地区明代建立的归化城以及清代修筑的绥远城,均为呼和浩特市的前身[1]。
文中选取以上两个时期所建立的古城为研究对象,在对两座城池“城-郊”形态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探索该地区“自然环境(即山水)”与“人工环境(即城市)”相互作用下[2]所形成的地域景观。
并从山水格局、水系组织、人文景观以及“城-郊”形态四个方面,总结该时期此地的地域景观特征,即阴山为屏、黑水为养;贸易为主、农耕游牧为辅助;召庙林立、寺观遍布以及“姊妹双城”、“城-郊”一体四个方面。
此外,该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表明,“城-郊”形态在山水演变与人工干预下,趋于协调、统筹发展的态势。
自然风景、城乡建设、人文景观最终将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记忆,即独特的地域景观特征。
明、清时期的呼和浩特地区很好地诠释了“城-郊”形态演变与地域景观的关系,通过总结这座塞外古城地域景观的特点,为当今千篇一律的城乡建设提供参考。
1独特的山水格局与地理区位呼和浩特地区为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融合与碰撞的焦点区域,同时该地区又承载着满、蒙、藏、汉、回等30多个民族发展与繁荣的轨迹,具有悠久的建造历史与独特的民俗文化。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宇(安徽建筑⼯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地在空间上呈现的⼏何形状,还表⽰了⼀种复杂的经济、⽂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类各种活动与⾃然因素相互作⽤的综合结果,是⼈们通过各种⽅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
本⽂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奴⾪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中国奴⾪社会的城市是在奴⾪主的封地中⼼---⾢(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按照奴⾪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帝王都城⽅九⾥,诸侯的都城⽅七⾥及⽅五⾥.《周礼.考⼯记》中记载的“匠⼈营国,⽅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夫”。
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致志形。
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的⽂化模式的⽀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的内在模式⽀配下,在极其⼴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
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处的⽩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座城市。
⾃建城后,辽⾦元三代沿⽤,长达450余年之久。
丰州城,呈⽅形,⾯积约为1.3平⽅公⾥。
城墙由夯⼟筑成,⾼达8⽶。
沿城墙筑有马⾯和⾓楼。
四⾯设城门,并筑有瓮城。
⼈⼝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
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为研究对象,阐明其从蒙古宗教游牧的城市转化为商业定居城市再到一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从方法上进行补充。
关键词:呼和浩特、归化城、绥远城、空间演变
本文以呼和浩特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图、地方志、、档案、游记、等文献为依据,在阐明呼和浩特城市空间演变的同时,对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即从民族史观的角度对自史而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史进行研究。
1、呼和浩特的创立——元大都的再现(1575~1581)
16世纪20年代初,漠南蒙古右翼王俺答汗率领土默特部驻牧在阴山山脉东端大青山南北的平川上筑王城。
俺答汗出于再现元大都,将王城建为每边约300米大小的正方形,城墙高8米,和最初的喇嘛教寺院弘慈寺,成为漠南蒙古的宗教汇中心,并打算在周围建设罗城。
城于1575年竣工,明朝赐汉名“归化城”。
2、蒙古库伦型的城市构成(1582~1727)
到1727年止,在城南建成的喇嘛庙大召、席力图召、小召、五塔寺均以方城中轴线的延长线大南街为轴在两侧分布。
这是蒙古在国制、军制上运用的左右两翼制相对的构造方式,也是游牧民族在宿营时的基本布局方式,即汗帐设于北,下属营帐在左右八字形排列。
这时的呼和浩特是以蒙古人开拓空间的思考原型为依据而形成的,可谓是蒙古特有的城市空间构成。
方城是俺答汗的汗城,城内仅设顺义王府、府仓等少数固定建筑。
城南以喇嘛寺院为中心,个喇嘛寺院周围的东西北侧为喇嘛仓是喇嘛修行和居住之地,再往外围散着以耕种或手工业为生的汉族居民的村庄,称为“板升”。
在板升村圈外的草原上散步着牧民的游牧部落,在节日之时,这些部落的蒙古包就扎包在城及喇嘛庙的周围,这种游牧和定居并存的城市形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
3、贸易中转城市(1727~1862)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构成在18世纪2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成了游牧与定居并存的城市空间构成到定居为主的城市空间构成的转型。
1723年,清朝解除边禁,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在呼和浩特设立归化城理事同知,隶属山西省朔平府,曾以行商活跃于内外蒙古的山西人商人于1724年正式在归化城建店,转为坐商。
1727年10月,清朝与俄国在外蒙古与俄国的边界恰克图签订《恰克图通商条约》,这大大缩短了俄商的经商路线,经恰克图、大库伦、多伦淖尔、归化城、张家口进京。
18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中叶商业移
民均为山西人,因此店铺、住宅、寺庙、匠人也是以山西建筑为范本进行建造形成商业街区。
自允许移民以来,汉族信仰的寺庙三贤庙、财神庙、关帝庙等相继建立。
1762年,归化城设税局,可以说税局和关帝庙的成套设置完成了归化城作为商业城市的机制。
与在城南聚集的山西汉族移民相对应的是从山西移民来的回族移民,他们聚集在城北门外,主要从事畜牧的养殖交易、屠宰、皮毛加工、运输等,因与牧业相关,因此居住地附近需要有牧场,而归化城北市衙署划定的牧场。
回民街区、交易市场、住宅是以清真大寺为中心形成,大寺两侧为店铺,其间有流动的摊贩。
商业空间的主流是露天的市场和摊位,所以说回民区的空间构成是以室外空间为构筑特征的。
4、贸易城和驻防城的“双城”格局(1735~1921)
1735年在当时归化城北2.5公里处新建一座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
该城为正方形,周长为6.5千米,边长1570米,城墙高9米,城内十字大街,整齐划一,满八旗官兵和家眷聚居与此。
此格局清至民国沿用两百年。
归化城与绥远城虽然近在咫尺,但是绥远城为军事要塞,城墙高耸,守备森严,城门定时开闭,居民之间很少互相来往,两城之间路荒人稀、所以形成了两座独立的城市,属于典型的双子城。
呼和浩特的双城结构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两城建设的目的不同,生活在两个城市的人主要来源各不相同,其生活习俗、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在城市的布局,形态和功能上存在着差别。
归化城作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转地,联系中原与蒙古、俄国、新疆的商路要冲。
同时呼和浩特是内地与北方草原联系的战略要地,绥远城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捍卫北方疆域,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归化城正常的商业运转。
5、近代交通下的“品”字格局(1921~1937)
在京绥铁路开通之前,清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以及1912年的民国成立,在城市形态上并未给归化绥远两城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出现了行政归属上的改变。
民国十年(1921年),北平至绥远的平绥铁路建成通车。
在绥远城西侧,归化城北侧修建了归绥火车站,随之城市人口激增,一些市民、商人围绕火车站建起房屋,并开设店铺,这里形成一个新的独立的居民区。
呼和浩特市城市形态由“绥远城”、“归化城”双城格局演化为由“绥远城”、“归化城”、火车站居住区三个独立的组团布局,呈“品”字形城市形态,围绕着车站陆续出现了住宅,商业网点以及绥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及附属面粉厂,并开通了火车站粮栈西街到归化城北门的“通道街”,及与新旧城大街(中山路)相交的“锡林北路”,方便了火车站与新旧两城的联系。
随着车站附近生活设施的逐渐完备,以归化城、绥远城、火车站构成的品字城市结构形成。
三地之间是空旷的农田、荒滩和沼泽。
6、日伪时期的城市规划(1937~1949)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据呼和浩特后,便以这里作为在内蒙古西部地区
实行殖民统治的大本营,相继设立伪蒙疆政权,并建起兵营、领事馆、医院、通讯、工厂等建筑设施。
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的中心在原呼和浩特旧城、新城及车站之间,即今中山路与锡林路交汇处。
拟建成一个多层次环形辐射交叉的街道交通网络,达到与新、旧城和车站的联络。
日本领事馆、军医院、电讯大楼即分布在其一环路上。
这一城市规划构想运用西方典型的放射形道路规划方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方格状的城市规划思想。
这一规划未能实现,但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的影响极为深刻,直到今天,中山路与锡林路的交汇处仍属呼和浩特的交通集中地段。
7、政治文化区域的中心城市(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并废除归绥市旧称,改名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城市开始全面建设,围绕火车站、归化城、绥远城城市成“摊大饼”式逐渐扩大,品字组团之间逐渐“填充”。
改革开放20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1999年,国务院批准《呼和浩特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000年,西部大开发为呼和浩特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城市发展模式呈“爆炸式”,城市形态呈年轮式由内向外逐步发展。
虽然当年城市形态影子已消失殆尽,但我们仍能从街巷中察觉出它们的不同文化风格。
呼和浩特本成为一个从游牧、定居并存的城市演变成为一个多民族共荣的一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结语:城市的兴建、发展、衰败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
每一时期的城市形态变化都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特征,力图还原一个相对完整的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了解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