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朗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在上完这节《课外古诗词诵读》的课程后,我对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他们愿意去探索那些美丽的诗句和深远的意境。但是,我也注意到,在理解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深层含义时,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首先,我意识到,对于古诗词的字词理解,我可能需要更多地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通过故事、图片或是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让这些字词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诗句解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异同,来加深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分组讨论和诵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使得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不过,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我打算在之后的课程中,更多地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意象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四首
1.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 常规,“期”字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 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期”字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正 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 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 美结合;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 苦。
潼关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 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 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 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的重要著作。
久远。
1、试分析诗歌所体现的意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 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 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 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晓平坦为何 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人赞叹佩服!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簇拥。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
潼关 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 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这首诗反映着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 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 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 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 《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
的情 怀。
B. 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l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1.《峨眉山月歌》1.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解释:1.“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下的峨眉山美景,“半轮秋” 既点明了时间是秋季,又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2.“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
此句展现出月影在江水中摇曳的动态画面,给人一种空灵、静谧的感觉。
3.“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
“夜发” 表明了行程的匆忙,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急切的氛围。
4.“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念着你却难以相见,我只好顺江而下前往渝州。
这里的“君” 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友人,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江南逢李龟年》1.原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解释:1.“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见到你。
“岐王” 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寻常见” 说明诗人与李龟年曾经常在贵族的府邸中见面,暗示了当时李龟年的艺术才华备受贵族们的赏识。
2.“崔九堂前几度闻”:也曾在崔九的堂前多次听过你的歌声。
“崔九” 即崔涤,是唐玄宗的宠臣,这里进一步强调了李龟年在当时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3.“正是江南好风景”: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
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与下文的重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这落花飘零的时节又与你相逢。
“落花时节” 既点明了时间是暮春,又蕴含着一种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
诗人与李龟年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的重逢,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解释:1.“强欲登高去”:勉强想要按照重阳节的习俗去登高。
“强欲” 二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勉强,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登高的心情并不轻松。
2.“无人送酒来”:却没有人给我送酒来。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九年级)古诗词背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七年级上册:课内: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9《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作 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
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
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
放的小花。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 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 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 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知 人 论 世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积极参加革新运 动。但革新遭到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知 人 论 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积极主张抗金,却 备受排挤,年近七旬被斥罢归乡,虽远离朝堂,但报国 之志却从未消退。
知
人
论 世
《潼关》
谭嗣同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 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 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 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雨寄北》 《潼关》
本 课 目 标
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学习品味赏析诗歌。 3.背诵四首诗。
自
由
2018-201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朗诵ppt优质课件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23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最新中小学课件
24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25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 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战场开放了。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10
理解诗句的意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①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②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③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
思君不见下渝州。④(诗人)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 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 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 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1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2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等。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 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 作。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 诗人。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27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最新中小学课件
28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最新中小学课件
29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及翻译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的天气温暖,早晨的阳光照在树上,叫醒了沉睡的人们。
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昨天晚上经历了一场大风大雨,花朵被吹落了一些,不知有多少。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当太阳西斜,它已照不到西边的山了。
黄河把它的水倒入了海里。
如果要看遍整个千里大好河山,还要再爬上一层楼。
3.《秋夜将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译文:大江向东流去,把那激流中的泥沙淘尽,冲走了多少千古风流人物的光辉事迹。
故乡的城垛在西边,有很多人说,三国时期发生的赤壁之战就在这里。
乱石穿越空中,啊,那惊涛拍打着岸边,掀起千堆雪花。
山川河流宛如画境,一时英雄豪杰辈出。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故人告别了位于西方的黄鹤楼,就在三月繁花似锦的时节来到了扬州。
看着孤帆远去的背影,在辽阔碧空的苍茫中渐行渐远,只留下长江绵延天际的流水和船影。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不知何时才能看见明亮的月光,我只好端起酒杯,望着天空问明月。
不知道那天上宫殿和楼阁,今夕又是哪一年的今天。
我虽然想乘着风儿回去,但又怕那琼楼玉宇高处寒风刺骨。
唯有在人间起舞,玩弄清影的美妙,何等美好啊!6.《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床前明亮的月光,宛若洒在地上的白霜。
仰首望那明亮的月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的人们和事物。
有古诗朗读可以让我们深入领略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也是学习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下面我们来扩写一些古诗词的内容,更深入地体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古诗一:《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这首诗,写出了悲痛欲绝的心情。
清明节前夕,天空挂满了淅淅细雨,景色显得汤汤寒、凄凉无比,没有此前一样的欢乐,行人心里似乎莫名的沉重,想靠酒忘却这事童,却不知什么地方有好酒可以喝,令人唏嘘无奈。
诗人以反问传达了他苦恼的情绪,通过“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又传达出牧童美景的特色另外,诗中意境不尽添一份禅悟: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也是一种清明的生活安排,让我们学会接纳清明的节气。
古诗二:《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李白,他把天空中香炉中缭绕出的紫烟象征为佛灯照耀;把山水景观象征为天晴空中的银河。
他以超然家园的和气,勾画出了纯粹自然,清新脱俗的美。
诗中还蕴含了人生应道德生活、仁慈善行的教育意义,这首诗特别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真情实感,一股令人开朗、明媚的活力,循环于诗的每一句。
古诗三:《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清新简洁,气势雄伟,诗中用语点到为止,把一次远行的情景和感受写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作者起早贩道,却把头顶的彩云比作天上的白帝,凝神赏玩;而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话把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精辟地表达出了受苦受难,但最终取得胜利的人的坚持不懈的劲头。
另外,诗的最后一句,表现出轻舟一路尽情的穿越,真是让人不禁大开眼界。
古诗四:《江畔独步寻花》“往来无白丁,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空凭栏杆半缘听,那人笑我太疯癫。
”《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描写的是江畔,以及诗人自由随心的观赏江畔花开花落、感受江南水乡之美,让人有一种游荡在芳草地里的暇情。
“往来无白丁”一句,把孤苦之感连系在一起,传达出失落的悲哀沧桑;而空凭栏杆半缘听,这句诗里又透出了一种“冷漠”和自困的情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光 青衣江
今夜夜发清溪向三峡,
出发
思君不见下下:渝顺流州而。下
指峨眉山 月。一说 指作者的 友人。
渝州:重庆一带。
诗词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 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 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 不舍地去向渝州。
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 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 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 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重点赏析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 艺,杜甫因才华昭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赏识,得 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 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的顶 峰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杜甫辗转漂泊到潭 州,李龟年流落江南。在这种情况下的会见,自然触发了杜甫 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岑参
勉强强 欲 登重阳高节有去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 人 送 酒 来。
可怜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靠近
诗词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 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 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想 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靠 近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江 南 逢 李 龟 年杜
甫
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 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 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 “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 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 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朗诵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 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 )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 峨眉山 ( ) 出发,驶向( )。 三峡),最后到达( 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佛川 教省 名, 峨 山是 眉 之我 山 一国 位 四于 大四
峨眉山
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图片
峨眉山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羌(qiāng)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诗28字中,有5个地名,你能找出 来吗?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几度:几次 闻:听到
人教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应傍战场开
这句承接前句,是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 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 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 乱和长安沦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 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 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 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 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 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 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 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 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 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理解诗意
当年在岐王宅,常常见到 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你的艺 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 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 你这位老相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这两个词仿佛信口 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 集之处(达官贵人之家),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 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 以勾起诗人对昔日的美好回忆。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 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 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 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叹。把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 不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不堪回首。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 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
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理解默写:
1.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 悲凉的句子是:__回__乐__烽__前__沙__似__雪__,_受__降___城__外__月__如__霜__。 2.《夜上受降城闻笛》由听觉形象地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 洪波的诗是:_不__知__何__处__吹__芦__管___,__一__夜__征__人__尽__望__乡__。
语文 ·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一、峨眉山月歌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是在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 布 》《 行 路 难 》《 蜀 道 难 》《 将 进 酒 》《 明 堂 赋 》《 早 发 白 帝 城 》 等。
理解默写: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强__欲__登__高__去__,_无__人__送__酒__来__” 可以看出。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诗人的思想之情,寄托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 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__遥__怜__故__园__菊__,_应__傍__战__场__开___。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文本理解
文本背诵
诗歌大意
名句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在岐王宅里,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23
精品教学课件PPT
诗词解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烽火台名。在 李益
西受降城附近。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一作“城上”, 一作“城下”
24
精品教学课件PPT
笛子
不知何处吹芦管,
全
一夜征人尽望乡。
指出征 或戍边 的军人。
25
精品教学课件PPT
诗词翻译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 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 眺望故乡。
10
精品教学课件PPT
诗词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李龟年:唐玄宗 时著名乐师,擅 长唱歌。安史之 乱后,流落江南。
经常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指殿中监崔涤, 唐玄宗的宠臣。
11
精品教学课件PPT
今湖南一带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 其中。
7
精品教学课件PPT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 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 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 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江 行思友之情。
8
精品教学课件PPT
江 南 逢 李 龟杜 年甫
9
精品教学课件PPT
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 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 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 “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 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 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
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
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
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
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
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
伤世之情。 2021/10/10
19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 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 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2021/10/10
14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月 如
沙 似•
霜雪
。,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 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 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 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
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
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
2021/10/10 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33
2021/10/10
10
主旨
• 这首诗是诗人初离蜀地时的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友人的思念之情。
2021/10/10
11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2021/10/10
12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2021/10/10
13
注释译文
2024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诗歌赏析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 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 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 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 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 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 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诗 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 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 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诗歌大意
课件PPT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 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 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 老相熟。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这首诗总共提到了哪些人物? 作者、李龟年、歧王、崔九
2.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表示过去的:寻常、几度;表示现在的:落花
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是李白年轻 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 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 (725)以前。
词语注释
课件PPT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 北两省的交界处。 君:指峨眉山月。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课件PPT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 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新教材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材料三(解读陆游): 诗人有着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忧国忧民的爱
国情怀,诗歌中展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 了诗人满腔的悲慨和无奈:既有对抗金大业未 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 念。陆游的诗歌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 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明四种情
这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秋词》(其一): ①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 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乐观的心境。 ②第三句中的“排”字写出了白鹤搏击长空的气势, 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这正是 诗人虽遭贬,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③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 上的一只白鹤。诗人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要积极奋发向上。
知四种人
了解诗人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或者看看他 的其他文学作品,你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阅 读下面材料,结合我们学习的四首诗歌,你从中读 出了四位怎样的诗人?
材料一: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刘禹锡《始闻秋风》(节选)]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
材料四:
清朝同治四年(1865),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其父谭继 洵时任湖北巡抚。光绪元年(1875),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 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 思想产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 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好。《潼关》这首诗是诗人 十多岁途经潼关时所作,当时诗人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 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背景所震撼,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 900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 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 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 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甫 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 的诗人。
欣赏图片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古诗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 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 近这战场开放了。
深层悟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第四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 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 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 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 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 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 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 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花之艳丽战争之 残酷)
小结: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 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当堂训练:
《峨眉山月歌》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 )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 峨眉山 ( ) 出发,驶向( )。 三峡),最后到达( 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五言绝句
作者 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 边塞诗人,南阳人,岑参工 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 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 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 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 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 称“高岑”。
佛川 教省 名, 峨 山是 眉 之我 山 一国 位 四于 大四
峨眉山
欣赏图片
峨眉山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羌(qiāng)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诗28字中,有5个地名,你能找出 来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 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 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行营 九日:重阳节 故园: 故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意思:重阳节在军营思念长安故乡 强:勉强
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 《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 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 于是醉饮而归。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怜:怜惜 傍:靠近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 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 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 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 “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 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 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 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 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 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在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 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 以此诗相赠。 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 垫
江南逢李龟年 逢:相逢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君:指李龟年。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 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 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 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 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 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 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 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 堪回首。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半边,半个
影入平羌江水流。
入——倒映入 流——流动
夜发清溪向三峡,
发——出发 向——驶向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顺流而下,前往 君——作者的友人
理解诗句的意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①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影入平羌江水流。 ②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③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 思君不见下渝州。 ④(诗人)想念友人却见不着, 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 州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