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课文赏析
草船借箭课文片段赏析
草船借箭课文片段赏析《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草船借箭课文片段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对朗读训练的设计别开生面,现将其中一教学片断摘录如下:1、学生自学:自由读“神机妙算”这一部分内容,用浪线划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诸葛亮神在哪儿,妙在哪儿。
2、学生交流汇报,朗读体会诸葛亮“知天时”。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生第三次读。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王老师读。
(教师范读)来,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
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
鲁肃心里会怎么样?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生:高兴!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读得很好)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本句。
)王崧舟老师的上述朗读训练片断有以下两个特点:1、独辟蹊径,从不同角度,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为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知天时”,王老师抓住“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一句精心设计读的训练,以读代讲。
短短一句话,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气去读,分别读出了雾的大、鲁肃的害怕和诸葛亮的高兴。
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草船借箭片断赏析草船借箭片断赏析草船借箭片断赏析1师:读完了第二自然段,大家知道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吗?生:知道。
师:知道讲的是什么,这是读懂书的第一步。
走了一步就说我到顶了,可不行,还得怎么样?(生:走第二步,第三步……)对,咱们接着深入思考,仔细品味,试试能不能从表面上的意思中发现点什么更深刻的东西。
(学生默读,思考,圈圈,点点,画画……)生:好像周瑜很狡猾,诸葛亮……好像……很厉害……师:这个同学能读懂一点,已经迈出了(生:第二步),很好,不妨继续攀登。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周瑜和诸葛亮表面上和和气气,又是“先生”,又是“都督您”,还摆了酒席呢。
可是,你能发现“笑中藏的刀”吗?你能体会到他们暗地里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吗?这场战斗可是你死我活、惊心动魄啊!(读书,思考,品析,小组交流)师:啊!读懂了的同学脸上都笑眯眯的,读书是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生:周瑜是都督,却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可见是有目的的。
师:想得好!这是他设计的圈套。
接着他是怎样做的呢?生:(略)师:面对周瑜设计的陷阱,诸葛亮是“咕咚”一声稀里糊涂地跳进去?他是如何巧妙地对付的?生:(略)师:刚才同学们讨论交流得非常好!那么,谁来总结一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怎么一回事呢?欢迎一套一套地来讲,最好能有课文上的事实,又有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行吗?……草船借箭片断赏析2【教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小节时设计了下面两个朗读教学环节:一、去枝减叶读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
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
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二、添油加酱读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语文知识点】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赏析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下面整理了课文原文,供大家参考。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延迟,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草船借箭》专家点评:
《草船借箭》专家点评:一、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于老师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这节课就重点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突出重点,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二、“笑”字露英雄本色。
于老师在教学该文时,抓住这里的“笑”字,于平淡处设疑——“诸葛亮在笑谁?”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围绕“笑”字畅所欲言,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悟,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在笑曹操的多疑,有的说在笑周瑜的妒忌,有的说在笑鲁肃的多余担心。
剖析一“笑”,可揭示诸多人物的性格。
在朗读、感悟、讨论、交流中,每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得到了综合提高。
真可谓谈笑间,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本色显露无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师生自主探究合作精彩!这部分教学是探究性阅读课的关键,于老师的处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确立了高质量的探究性阅读专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他“神”哪里,“妙”在何处?。
这个专题具有三个特点:集中性,因为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深广性,因为它有相当难度,足以让学生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开放性,因为它答案多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
2、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如引导学生你们想采用哪种方法研读呢?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的巡视、点拨、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大大深化了探究的成果,令人拍案叫绝!这些指导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是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为对于探究性阅读来说,探究过程往往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教材分析: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
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
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3. 课内外联系,指导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课标依据: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解决疑问,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有肚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总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背景、人物间的联系。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3. 精读“借箭原因”,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播放背景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展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图片。
谁能起来告诉大家几个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同学们!《三国演义》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为我们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宏大场面,除了刚才同学说的几个人物之外,《三国演义》还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和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
例如粗中有细的张飞、英勇善战的吕布、义薄云天的关羽等等,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板书)2.课件出示故事背景及三国时的地形图。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口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一、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课文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叙述得非常清楚。
暗线的发展也随之展开,开篇即讲,“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以作战需要弓箭,请诸葛亮帮忙造箭为由,又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斗智”的起因。
然后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从中作梗,派鲁肃前去打探军情,诸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动,秘密请鲁肃帮忙却不让周瑜知道,双方“斗智”向前发展。
故事转而叙述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斗智斗勇,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选择“大雾漫天”的“四更”时直逼曹营,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来虚张声势,巧取十万支箭,“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故事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有了最终的结果。
明线暗线步步展开,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结构谨严。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课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周瑜:心胸狭窄,阴险毒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活脱脱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让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更昭示了他的心胸狭窄。
一心想陷害诸葛亮,却给自己不仁不义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里共商军事,暗里下套害人,明知故问。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学生不要推却。
19草船借箭(完美版)解析
鲁肃: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 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 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 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 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 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 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 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 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 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 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 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 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 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 《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 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 欺侮的典型。
2.懂地理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 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 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 喊。” 体会: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 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 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 箭。”
3.识人心
吴承恩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 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这部小说写 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 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 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 “三顾茅庐” “火烧赤壁” “空城计”,广为流传。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显示了诸葛亮丰富的天 文、地理知识。 课文还有哪个地方显示诸 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 测准确的句子?(第7节找)
自读故事结果
自读结果部分,请思考: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 、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 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 神机妙算 ,我真比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 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 瑜自叹不如。小结: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草船借箭分析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
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
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
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
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
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
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
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
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草船借箭》一文中对周瑜的神情描写仅有三处,但对周瑜形象的塑造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周瑜“很高兴”。
回视前文,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最终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
部编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赏析
《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三国时期,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设下陷阱让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明知这是周瑜的计策,却淡定自若地答应下来。
他找来鲁肃,向他借了二十只船,并要求鲁肃保密。
每只船上都扎满了草人,然后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的凌晨会有大雾,便命船只靠近曹军的水寨。
曹操看到江面上雾气弥漫,看不清对方的情况,怕有埋伏,便命令士兵射箭。
于是,曹军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身上。
等到天亮雾散,诸葛亮命船只返回,此时每只船上的草人都插满了箭矢,数量远远超过了十万支。
赏析: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篇章,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周瑜的嫉妒和诸葛亮的从容应对,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周瑜的狡猾和诸葛亮的机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高人之姿。
其次,诸葛亮的计策巧妙而大胆。
他利用天气条件,制造出敌人的误判,成功“借”到了箭矢。
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他的预见性和决断力。
再者,课文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惊喜。
从周瑜的设局,到诸葛亮的应战,再到最后的成功,每一个环节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草船借箭》以其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战争智慧的魅力,同时也寓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有冷静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草船借箭课文段落划分 草船借箭段落分析
草船借箭课文段落划分草船借箭段落分析引言文学经典《草船借箭》是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的一部分,讲述了战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以智慧成功借到强敌魏国的箭矢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各个段落的划分对于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草船借箭》进行段落划分和分析,以展示这个故事的叙述结构和作者使用的文学技巧。
段落一:孔明巧借连环计段落一开篇介绍了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智慧和魏国的强大。
诸葛亮见到魏国的联军聚集,知道自己的兵力无法匹敌,于是决定利用连环计来借取箭矢。
段落二:刘备和张杰争相借箭此段落介绍了蜀国主公刘备的参与。
诸葛亮提出借箭计划后,刘备非常欣赏这个计策,于是主动要求亲自前往借箭。
刘备之后又邀请义弟张杰一同前往借箭,展示了刘备的决心和勇气。
段落三:刘备胜算被质疑这一段主要描写了张杰的怀疑态度。
张杰怀疑诸葛亮的计策是否能够成功,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但刘备对诸葛亮的计策非常自信,并坚信自己可以成功借到箭矢。
段落四:诸葛亮巧妙借箭在此段落中,诸葛亮利用周瑜的借船计划来达到自己借箭的目的。
他让刘备和张杰佯装归降,并借助暗中联系的关系专程借到大量的箭矢。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智。
段落五:魏联军受挫此段主要描述了借箭计划的成功和魏国联军的受挫。
借到箭矢后,蜀国军队迅速抛弃草策换为箭雨,突然发动进攻。
魏联军并不知道蜀军早已换掉了箭头,且不断射击是为了浪费魏军的箭矢。
段落六:魏国上层对蜀国的警惕在段落六中,描述了魏国上层对蜀国的警惕和对诸葛亮智慧的表扬。
魏君主派出将领魏延前去突袭蜀军,但魏延却被蜀军诱导而大败,这使魏国上层开始重视起蜀国军队的智谋,并对诸葛亮变得警惕起来。
结论通过对《草船借箭》的段落划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并通过诸葛亮、刘备和张杰等角色的对话和行动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历史的智慧和勇气,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反思。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口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一、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课文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叙述得非常清楚。
暗线的发展也随之展开,开篇即讲,“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以作战需要弓箭,请诸葛亮帮忙造箭为由,又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斗智”的起因。
然后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从中作梗,派鲁肃前去打探军情,诸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动,秘密请鲁肃帮忙却不让周瑜知道,双方“斗智”向前发展。
故事转而叙述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斗智斗勇,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选择“大雾漫天”的“四更”时直逼曹营,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来虚张声势,巧取十万支箭,“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故事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有了最终的结果。
明线暗线步步展开,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结构谨严。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课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周瑜:心胸狭窄,阴险毒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活脱脱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让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更昭示了他的心胸狭窄。
一心想陷害诸葛亮,却给自己不仁不义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里共商军事,暗里下套害人,明知故问。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学生不要推却。
语文《草船借箭》片断赏析(1篇)
语文《草船借箭》片断赏析(1篇)语文《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1片断赏析所谓归纳段落大意,指的是分段以后归纳结构段的主要内容。
它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的主要手段,也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
归纳结构段段意有三项要求。
一是能反映段的主要内容。
二是用语简单明确。
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所决定的是在知道学生归纳结构段的段意时,要十分注意归纳段意与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归纳段意要联系全文。
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在归纳某一段的段意使,要考虑着一段的内容与前一段之间的联系。
比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对归纳段落大意时是这样做的。
师:我们已经弄清了事情大前因后果,也了解了借箭的几经过。
一、三、四段的段意也比较清楚了。
我们着重来讨论第二段。
先会议一下第二段讲了哪些内容,应该如何归纳段意,归纳段意时要抓住主要内容。
生:将的是周瑜不给诸葛亮造箭材料,故意刁难诸葛亮,并派鲁肃到诸葛亮那儿去打听动静。
生: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借箭准备。
师:他俩说的不大一直。
一个侧重与周瑜,另一个侧重与诸葛亮。
是吗?生:我认为应把周瑜和诸葛亮两方面都概括进去。
师:那你认为该怎么说呢?生:周瑜让鲁肃到诸葛亮那儿探听消息,诸葛亮亲鲁肃帮忙做借箭准备。
师:他把两个人的意思综合在一起了。
这样一来比较好,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归纳段意必须抓住主要内容,这段话既写了周瑜如何对付诸葛亮,也写了诸葛亮是怎样准备的,两方面都要概括进去,不能只讲一方面。
生:我人为归纳段意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
第一段将周瑜如何刁难诸葛亮,第二段就应说一说周瑜如何继续难为诸葛亮。
第三段写草船借箭,第二段也应该说说诸葛亮做了什么准备。
师:对。
归纳段意。
一方面要写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这样一来就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出来。
谁能再把第二段的段意概括以下。
生:周瑜到诸葛亮哪儿去探听,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借箭的准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笔记一、课文内容本课的课文是《草船借箭》,讲述了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巧妙地利用雾气,用草船借箭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敢。
二、生字词1. 草船:用草编织的船。
2. 借箭:向敌人借箭。
3. 雾气:水汽在地面附近凝结成的薄层,使地面模糊不清。
4. 雾蒙蒙:形容雾气很浓,看不清楚。
5.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后来成为魏国的奠基人。
6. 弓箭手:擅长射箭的士兵。
7. 十万支:表示数量很多,即十万支箭。
8. 三天:表示时间,即三天之内。
9. 雾散:雾气消散。
10. 雾中:在雾气中。
三、重点句子1. 诸葛亮吩咐士兵把二十只船连起来,每只船上放三十个稻草人。
2. 第二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江面上一片白茫茫的。
3. 诸葛亮叫士兵们擂鼓呐喊,吓得曹操的弓箭手不敢射箭。
4. 雾散了,诸葛亮的草船满载着箭回来了。
四、课文赏析1. 故事背景:《草船借箭》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前夕,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了帮助刘备打败曹操,巧妙地利用了雾气,用草船借箭。
2. 人物形象:诸葛亮是一个智慧和勇敢的人物,他善于观察天气变化,巧妙地利用雾气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操则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军事家,但在这个故事中,他被诸葛亮的智慧所迷惑,没有识破诸葛亮的计谋。
3. 故事情节:诸葛亮命令士兵用草船借箭,利用大雾掩护,成功地从曹操那里借到了十万支箭。
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敢。
4. 主题思想:通过《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敢,以及在困难面前要善于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草船借箭》片断赏析《草船借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策略故事,被认为是中国战争智慧的典范之一。
其中一段经典片段是刘备借箭。
这一片段发生在第三次巴蜀之战,刘备率领的蜀军正面临曹操的强大进攻。
刘备熟知箭無虚发,决定借箭助战。
他命令身边的将士将几十艘小船隐藏在芦苇丛中,计划用这些“草船”去借箭。
一天,在曹军看守不備的情况下,劉備乘坐一艘船从蜀军阵地偷偷引开,然后披上藤甲,带上草席,立即回到蜀军大营。
等待他的是数以万计的将士和市井百姓,他们被劉备的决心和勇气所吸引。
刘备站在城楼上,面朝广场,高声呼喊:“吾欲草船借箭,你们愿不愿出力?”众人纷纷响应:“欢愿!”他们不顾疲惫,放下手中的杂务,迅速行动起来,有的砍伐竹材,有的编织草席,有的准备弓箭。
劉備又发动营中的老弱妇孺,让他们高举红旗,站在城边,制造火焰,吸引曹军的注意力。
当第二天太阳升起时,城外的曹军看到城内竟然有远离敌方数十里之外取水的人群,而且纷纷持弓箭在船上穿梭,怒决射下,曹军大为震惊。
随即,他们看到城内一片红旗飘扬,城中人们同时放起火箭。
曹军警觉到不妙,以为刘备安插了大批弓弩手,连忙后退。
而当他们踏上那些看似满载箭矢的“船”时,却突然发现船只竟然是由竹竿和草席假扮的。
这段经典的片段展现了刘备聪明才智和军事智慧,而更重要的是,凝聚了整个团队的力量。
刘备在困境中运用心机,动员兵士和市民共同努力,成功迷惑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曹操。
通过这场“假借箭”的计策,刘备降低曹军的警惕,同时提升了自己军队的士气,为后续的战斗夺取了有利的地位。
《草船借箭》这段片段彰显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中所强调的智慧、团队合作和领导力。
这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战争策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学会独立思考、善用资源,团结一心,达到共同目标的力量。
《草船借箭》这段片段无疑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颗明珠。
它让人们看到了智慧和勇敢的力量,感受到了众人齐心协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任何困境都能通过智慧和团队合作来解决。
人教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赏析《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进攻江东。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他得知曹操的军队箭矢充足,而自己的军队箭矢匮乏。
周瑜看到这种情况,心生嫉妒,便设下陷阱,令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淡定自若,他向周瑜保证能在三天内完成任务。
他找来二十只大船,每船上扎满稻草人,然后趁着大雾弥漫的夜晚,将船只驶向曹操的水寨。
曹操见江面上有船只靠近,以为是敌军来袭,便命令士兵放箭。
箭矢如雨点般射向草船,稻草人上很快插满了箭。
诸葛亮等箭矢足够后,便命人鸣金收兵,安然无恙地返回了自己的营地。
当周瑜看到诸葛亮带回的十万支箭时,心中既惊讶又佩服,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草船借箭》赏析: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首先,诸葛亮面对困境,不慌不忙,冷静分析,巧妙利用敌人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他深知曹操多疑的性格,利用大雾天气,制造出敌军来袭的假象,成功引诱曹操的军队射箭。
其次,诸葛亮的计划精密,细节考虑周全。
他选择在大雾天行动,既能隐蔽自己的行动,又能迷惑敌人;他用稻草人代替士兵,既能减少己方的伤亡,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箭矢。
最后,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赢得了周瑜的敬佩,也展示了他在战争中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灵活应对,善于利用自身和环境的优势,才能取得胜利。
总的来说,《草船借箭》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传达了智慧、勇气和策略的重要性,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课文及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课文及知识点一、草船借箭课文课文内容《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赵云借箭的故事。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赵云是蜀国的一位将军,他需要用箭来补充蜀国军队的缺失。
由于敌军智勇双全,赵云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乔装成卖草鞋的小贩,用草船借箭。
课文重点•了解赵云作为蜀国将军的背景和蜀国需要借箭的背景;•掌握赵云乔装成小贩的过程和理解他的智慧和勇气;•理解借箭的计策及其实施过程。
课文亮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生动有趣,通过赵云的智慧和勇气,彰显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灵活应变能力。
此外,课文还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为赵云的计策需要大家的默契配合才能成功。
二、知识点1. 历史背景课文中提到的事件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被分为三个国家:魏、蜀、吴。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蜀国,因此我们要了解蜀国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国家形势等。
2. 人物背景了解主要人物的背景是理解故事的重要一环。
在《草船借箭》中,赵云是主角。
他是蜀国的一位将军,以勇敢、机智而著称。
此外,还有蜀国刘备等一些重要角色,他们的背景也值得了解。
3. 乔装换扮赵云为了实施借箭计策,变装成了卖草鞋的小贩。
这是一种常见的计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出现过很多次。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4. 组织合作赵云的计谋只有通过团队的合作才能成功。
这表明团队合作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领导能力。
5. 历史事件的影响学习历史故事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本身,还要分析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了解《草船借箭》这个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和当代的影响,可以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三、总结《草船借箭》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课文,讲述了赵云乔装成卖草鞋的小贩,用草船借箭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历史知识,还学习到了团队合作和智慧的重要性。
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9课赏析
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9课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是《草船借箭》,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它以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
1、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课文讲述了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与东吴周瑜之间的故事,通过借箭的情节展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周瑜的嫉妒心理。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人物形象鲜明。
课文中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特点鲜明。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嫉妒心理、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疑心病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语言表达生动。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江面上雾气弥漫,船上的士兵把草靶子推下水,草靶子在水面上漂流着,像一个个绿色的精灵。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雾气和草靶子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了现场的氛围。
4、思想内涵深刻。
课文通过诸葛亮的借箭经历,表达了做人的道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诸葛亮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到了箭,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智慧。
同时,也提醒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冷静、机智和勇气。
总之,《草船借箭》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课文,它以生动的故事情
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读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学到做人的道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草船借箭》课文重点句子解析.doc
《草船借箭》课文重点句子解析编辑:指导:日期:《草船借箭》课文重点句子解析句子解析:1、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
“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
他明知故问,意欲加害诸葛亮,表现了他的险恶用心。
而诸葛亮的简洁回答,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4、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语气强烈,渲染出故事的紧张感。
情况如此紧急,诸葛亮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着冷静,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过人。
5、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一句环境描写突出江上雾大,其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无误。
只有这样的天气,才会让疑心多虑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让弓弩手射箭,这是借箭成功的条件之一。
6、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一字摆开”既便于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这些都表现了诸葛亮的思虑缜密、安排巧妙。
7、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语言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鲁肃吃惊,害怕曹军出来进攻,而诸葛亮镇定自若,成竹在胸。
神机妙算,知天识人——《草船借箭》赏析
神机妙算,知天识人——《草船借箭》赏析
《草船借箭》讲述了司空摘星妙机破了一起关于军需官军事家的任务,解
决了一个当时很多人都望而却步的难题。
他的聪明才智令所有人都大为惊叹,
他利用草船借箭的故事也流传至今,成为一个发人深思的经典案例。
司空摘星所用的机智、智慧才华是近代以来业内众所瞩目的。
他解决了当
时许多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用智慧和机智把危急局势化解了。
他完美地证明
了“知天识人”这一至理名言,充分展现了精明过人的机智。
通过司空摘星的智慧和才华,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处理困难问题时,应
该灵活处理,纠结也并不能解决问题。
有时候,我们也要懂得学会将劣势转化
为有利条件,才能在困境中脱身,从而实现成功。
司空摘星的智慧教育了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避免顽固和紧张,要学会
善于变通,发现问题的其它可解的策略,学会运用机智,不仅能够极大提高自
己的成就,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人。
由此可见,在处理社会事务,我们应当学会“知天识人”,善于把握机会,并量力而行,解决困难问题,把困境转化为机会,运用智慧和勇气,在各种环
境中灵活变通,完成我们的职责,进而做出更多的有益贡献,使自己受益。
草船借箭课文讲解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情节改写的,讲述了诸葛亮在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时期,巧妙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详细讲解:1. 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实力强大,先后击败了刘备,并准备进攻孙权。
为了抵抗曹操,刘备和孙权结成联盟,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代表前往孙权处协助作战。
2. 故事情节:课文中描述了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要求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意图以此难题陷害他。
诸葛亮接受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设下计谋,利用草船和迷雾天气,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从而巧妙地完成了任务。
3. 人物特点:诸葛亮在这个故事中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他的神机妙算不仅挫败了周瑜的暗算,也增强了联军的战斗力。
周瑜虽然也是一位智谋出众的人物,但在这个故事中,他的妒忌心理被突出表现。
其他人物如鲁肃和曹操也各有特点,鲁肃忠诚稳重,而曹操则被描绘为草率和轻敌。
4. 语文要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包括关注名著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古典文学的语言风格。
5. 学法指导: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应该首先认识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然后通过默读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诸葛亮和其他人物的特点,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6. 作业建议: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的其他故事,以提高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总的来说,《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不仅讲述了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还通过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嫉妒和争功等复杂情感。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培养阅读和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jì)。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cáo)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dū)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延迟,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màn)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líng)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sī)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zhài)。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léi)鼓,一边大声呐喊。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nù)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chéng)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多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
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