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
夏惠明老师以经筋理论为指导治疗腰腿痛的经验
夏惠明老师以经筋理论为指导治疗腰腿痛的经验作者:张吉邵长丽夏惠明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第03期摘要:我省名老中医夏惠明主任医师从事推拿工作50余年,在运用经筋理论为指导治疗腰腿痛方面具有独到的经验。
夏老在临床中强调手法以柔和为基础,深透为目的,主张理筋与整复并重,倡导中西合璧,辨证辨病辨经结合,既注重调理局部,又善于兼顾全身,应证、应病、应部位施术,反对手法千篇一律。
现将夏老师以筋经理论为指导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经验简介如下,以期对临床同道有所裨益。
关键词:经筋理论;腰腿痛;推拿;治疗经验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3-0001-031经筋理论1.1经筋的释义“筋”相当于人体解剖学中四肢与躯干部位的软组织,主要指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椎间盘等软组织、是人体筋肉系统的总称。
《黄帝内经》详细记载了经筋的分布与运行,将其特点概括为:①伴同名经脉分布,但不入及其脏腑;②起于四肢指爪,循行总呈向心性;③有结聚之性,符合“诸筋者,皆属于节”的特点。
1.2经筋的生理功能关于经筋的生理功能《素问·痿论》谓:“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指出经筋附着连接于骨骼,结聚于关节,起约束骨骼,主司关节屈伸和旋转等运动,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之性充实于体表,保护人体受外来压力或冲击造成的损伤,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
2腰腿痛与经筋的关系腰腿痛是指腰部、腰骶部、骶髂区、臀部等处的疼痛,可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痛疼痛、马尾神经症状,属于中医“坐臀风”、“痹证”范畴。
夏老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通过详细问诊并对就诊资料收集整理之后发现以下两大类型的腰腿痛病症最为多见。
2.1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腰腿痛病症大多数患者描述腰腿痛于阴雨天时加重,夏老师认为此类腰腿痛病理机制主要因外感风、寒、湿邪,凝滞肌肉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经筋痉挛,日久形成为“结块”阻滞经络使其不通,形成不通则痛的经结病灶点。
经筋贴敷疗法治疗颈腰痛的疗效观察
经筋贴敷疗法治疗颈腰痛的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1-09-23T03:49:05.76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9期作者:袁涛[导读] 经筋疗法是历史留下的宝贵经验,早在黄帝内经等古书理论中便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袁涛山东融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255035经筋疗法是历史留下的宝贵经验,早在黄帝内经等古书理论中便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经筋贴敷疗法是结合人体力学和经筋原理而形成的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尤其对于治疗肩颈腰痛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颈腰痛主要是由于风、湿因素因素引起的慢性肌筋失衡,在中医上解释为经络不通,则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
治疗颈腰痛,采用传统的中医贴敷疗法确实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但是经过与现代的技术发明相结合,对治疗方法进行创新和技术改造,使其治疗的效果、质量、效率更上一层楼给颈腰痛的患者带来了优质的治疗产品服务。
关键词:经筋贴敷疗法颈腰痛疗效观察1.采用经筋贴敷疗法产品的简要概述该产品的治疗原理根本上是和经筋疗法是一样的,颈腰痛大部分因素都集中在肌肉筋膜僵硬引发炎症,所以摩擦力和运动对于受伤部位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该产品主要是由一个特殊结构的经筋贴为主来对特定部位进行运动和施加张力,贴的上面会有一个小球鼓起来,有一个膜将其固定住,经筋贴对特定的部位会起到一个压力的作用,然后经过运动和张力会对其产生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缓解受伤部位的僵硬程度,活血化瘀,对颈腰痛产生缓解和治疗的效果。
2.该产品是运用经筋贴敷疗法治疗的方法当人体在创伤、手术、劳损或滥用时,会造成人体筋膜发生致密化,导致透明质酸小分子聚集,引发炎症和粘滞度增加。
尤其粘滞度的增加会导致运动受限,肌肉僵硬、疼痛,最终引起炎症。
要改变筋膜致密化,需要提供足够的压力和摩擦力才能有效的改善。
通过经筋贴对致密化点的治疗,能有效改善筋膜致密化,从而改善透明质酸的粘稠度,使疾病得到康复。
在我们的治疗方法中,可以找到一些特定的点称为力矩的汇集点和力的融合点,这些点在相应的阶段,如颈、肩、膝等有特定的位置,这不仅在治疗疼痛等疾病中,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治疗思路和位置,而且包括一些内脏筋膜引起的疾病,如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甲状腺结节、慢性盆腔炎等。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指腰部疼痛的一种症状,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腰肌劳损等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和调节气血功能的通道,对于腰痛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经络理论主要包括经络的走向、分布和运行规律等。
经筋是人体内经络的特定部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治疗腰痛的重要穴位。
本文对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筋理论对腰痛的诊断和辨证分型;二、经筋理论对腰痛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三、经筋理论对腰痛的疗效评价。
经筋理论对腰痛的诊断和辨证分型是治疗腰痛的重要基础。
尽管腰痛是一种常见症状,但其病因较复杂,辨证分型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经筋理论可以根据患者腰痛的症状、脉象等,对其进行辨证分型,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探讨了经筋理论在腰痛诊断和辨证分型中的应用。
某研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了腰痛患者脊柱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结合经筋理论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一项研究选取了腰痛患者的相关指标,如血液、尿液等,通过分析他们与经筋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经筋理论对腰痛诊断的准确性。
经筋理论对腰痛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也有一定的研究。
根据经筋理论,通过刺激经筋,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腰痛症状。
目前,一些研究已经开始探索经筋理论在腰痛治疗中的应用。
某研究使用经筋理论中的“偶头穴”对腰痛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
结果显示,经筋理论治疗可以显著减轻腰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项研究则将经筋理论与传统中医手法相结合,治疗腰痛患者,并观察其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经筋理论能够较好地缓解腰痛症状,减少患者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这些研究表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筋理论对腰痛的疗效评价也是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腰痛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出来,如何评价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疗效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如何用经筋手法调理肩周炎?
如何用经筋手法调理肩周炎?近年来,肩周炎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由于空调的长时间使用,贪凉;又或者长时间保持相同的姿势,姿势不良等引起肩颈部经筋组织产生某些肌凝症,形成慢性损伤。
如长时间手握鼠标,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慢性损伤甚至产生软组织的黏连或萎缩。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五十肩、冻结肩或凝结肩。
之所以称之为五十肩,是由于肩周炎的发病规律常在五十岁左右,而其中女性发病的概率要大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出现了炎症性改变。
炎症并不只是化脓感染或者细菌感染,肩周炎就不属于这其中任何一类,它属于特异性炎症。
肩周炎是一种很痛苦的疾病,那么如何用经筋养生的方法来调理呢?肩周炎的发生,与经筋的生理结构特点,及肩颈的活动关系密切。
肩颈的经筋,皆由起自上肢指爪,循行而上的经线所组成。
其中手三阴经筋循至腋下后,呈向胸性分布于胸廓及缺盆(锁骨);手三阳经跨越肩颈,向头部上行,终止于头面,手阳明自肩部分出向背胸支筋终止于上胸脊椎。
上述的经筋走向及分布特性,说明肩颈的经筋具有下列特点:(1)颈至掌指的线力群结构。
经筋自指爪远端呈向心性行走,表明自掌、腕、肘、肩达颈,在机体动态活动时,具有向心性的线力群引力作用。
这同上肢的活动实际功能吻合。
(2)颈胸背三角分力线与肩关节集合力线的构成。
以颈及胸椎为纵轴,作矢状切面,则胸在前、背在后,形成八字开的三角形两个边的构体;肩袖,在三角形的外下方,构成该三角形的底边。
这便是颈胸背三角的上身构体(简称颈三角)。
从颈向背胸斜行方向行走者,有斜方肌、肩胛提肌等。
(3)肩关节线力集合,来源于:①颈肩线,主要肌筋有斜方肌;②胸肩线,主要肌筋有胸大肌、胸小肌及喙肱肌等;③背肩线,直接来源于肩袖(由岗上肌、岗下肌、大圆肌及肩胛下肌组成),间接线来源于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锯肌等;由于肩部的线力集中,加上肩关节活动度大,负荷重,受损伤机遇较多等,故肩周炎成为临床的常见疾患,成为颈肩综合的潜伏隐患。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经筋理论是中医学术中,研究经筋的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康复的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
软组织疼痛是一种人们熟知但难以治疗的世界性疾病。
在软组织疼痛的研究中,人们对这类疾病的本质缺乏整体认识,至今还未掌握可靠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
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
我们临床治疗观察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
经筋理论即软组织损伤与肌筋膜解剖、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糸统主要劳损之一,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同时印证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有现代解剖学的基础,是沿用千年有效而不衰的中医软组织损伤的经典。
1、概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筋肉损伤,通过简单地处理,依靠其自愈能力,可使部分轻型损伤得以缓解。
但是,绝大部分筋肉损伤,尤其是与生活,劳动相关的慢性劳损性疾病(职业病),常常不能完全恢复并留有后遗症。
以手按压祛痛已难于解决那些深在或己形成顽固病灶的筋性疾病。
经筋损伤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难于避免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时代古医家就认识了从手、肘、膝、趾,几乎遍及四肢关节的各种经筋疾病,对筋性损伤的认识已十分深刻。
随着医疗工具的发明改进,更使诊治经筋疾病的广度与深度讯速展开。
总结出外伤,外感,劳损等诸多因素。
在病理方面提出“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络之上”的两种病机。
指出了因此而产生“津液涩渗”迫切而为沬“的致痛基础,和“排分肉,肉裂而痛”的病理。
在治疗针具上,提出用圆针以治分肉之疾,长针治疗骨解间筋性损伤性疾病。
在治疗原则方面提出“针至病所”的原则。
在操作方面提出了“关刺、恢刺、短刺、输刺、燔针劫刺”等“解结”之法。
但是在《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
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经脉理论应用在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后世医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经脉研究而致,由于医治经络之病,可采用纤细的毫针,容易被人接受,而治疗经筋疾病,则需要针身粗挺,针未锋利的长针,因其创伤较大,反应重,不易被人接受所致。
董氏奇穴与正经经穴论治颈肩腰腿痛的心得
董氏奇穴与正经经穴论治颈肩腰腿痛的心得中医学对痛证的认识和诊疗,源远流长。
对疼痛早有认识,疼痛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学最早形成的临床理论之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对痛证的论述较为精详,尤其《素问·举痛论》中,内容涉及痛证的病因、病机、病位、证侯、预后等各个方面。
《素问举痛论》是论痛专篇,对“五脏卒痛”论之较详。
认为寒邪是导致疼痛的主要病因,以“血少”、“气不通”和脉络“缩踡”、“绌急”为病机特点……对于卒痛的病位,《素问·举痛论》论述较为广泛,邪之所客,即痛之所在。
《内经》对疼痛病因的认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外邪所致,在其十三条列举中,全部用“客”字,其意思是指邪从外来,客于体内,即“邪之所客痛之所在也。
《内经》中分析各种疼痛的发病机理时,运用了“血泣”、“脉满”、“气血乱”、“血不得散”、“脉不通”等语句,尤其“血泣”出现较多,这些均说明各种疼痛的病理变化的实质是“气血运行障碍”,即“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疼痛的部位分类(疼痛范围涵盖全身,但限于时间,仅介绍以下三项)(一)颈椎综合征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二)肩周炎,俗称凝肩、漏肩风或冻结肩起病多因肩关节周围组织,如肌膛、滑囊等受冷冻、外伤、感染所致。
不少患者是由风湿病引起的。
其主要症状为颈肩持续疼痛,患侧上肢抬高、旋转、前后摆动受限,遇风遇冷感觉有沉重隐痛。
如不及时治疗,拖延日久可使关节粘连,患侧上肢变细,无力甚至形成废用性萎缩。
该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青年与老年人也有发生。
疼痛特点是胳膊一动就痛,不动不痛或稍痛,梳头、穿衣、提物、举高都有困难。
杨金斗运用经筋辨证理论推拿治疗肩周炎经验
杨金斗运用经筋辨证理论推拿治疗肩周炎经验标签:名医经验;杨金斗;经筋;肩周炎;推拿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膜囊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简称肩周炎。
肩部经筋包绕着肩关节,经筋有序收缩,牵拉相应骨骼,从而产生肢体的活动。
肩部经筋发生痹痛,可致肢体活动不利,日久筋肉委顿,即发为肩周炎。
目前,推拿治疗仍是临床治疗肩周围炎的主要方法,具有疼痛轻、无破损、疗效可靠的特点。
本院著名老中医杨金斗主任医师从事推拿工作50余年,在治疗颈、肩、腰、腿痛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运用特色经筋辨证理论指导推拿手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
笔者跟师2年,获益匪浅,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1 辨证1.1 辨经筋十二经筋之手六经筋都通过肩部,连络上肢与躯干。
杨老根据肩周炎常见疼痛部位与活动受限方向,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手三阳经筋为肩周炎主要病位的学术观点,强调在推拿治疗中准确找到病位是影响疗效的关键。
其中手阳明大肠经筋主前侧,适用于臑前廉痛,前臂骨上廉为主,症见肩不能前举;手少阳三焦经筋主外后侧,适用于臑外及肘部痛、臂外两骨之间痛、肩胛引颈痛,症见肩不能外举;手太阳小肠经筋主后侧,适用于腋后廉痛,引肩胛耳后完骨,肩胛引颈痛,症见肩不能后举。
1.2 辨虚实虚证见肩关节活动滞涩不利,疼痛时作时止,肢体力量减弱,肌肉松弛痿顿,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质淡,脉细弱。
实证见肩部疼痛不能屈伸,动则痛甚,肢体僵硬强直,肌肉满胀,可见局部红肿之征,舌质红,脉弦。
老年人肝肾渐衰,气血虚亏,筋肉失于濡养,若受外伤或风寒湿邪侵袭,易致肩部经脉不通,气血凝滞,筋肉挛缩而变生诸证。
故老年患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
辨虚实时,应全面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病程等多方面因素。
1.3 辨寒热寒证见肩部胀痛,遇寒痛甚,日久可见肩部肌肉挛缩,午夜前后病情加剧,局部可见皮肤青紫,皮温偏低,可触及条索或硬结,关节活动时,牵扯感较强,舌质淡,脉弦紧。
热证见肩部红肿热痛明显,皮温略高,皮肤潮红,活动时疼痛加剧,舌质红,脉数。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腰痛的问题。
腰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治疗腰痛成为了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焦点。
在治疗腰痛的方法中,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备受关注。
本文就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经筋理论起源于中医,它认为人体内部有着一套复杂的经脉系统,脊柱周围的经筋是身体的主要能量通道。
当这些经筋受到阻塞或损伤时,就会引起腰痛等症状。
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手法来调理经筋,解除腰痛。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在缓解腰痛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在治疗腰痛上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
有研究表明,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法进行经筋治疗,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腰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有研究表明,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疼痛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在治疗腰痛上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
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对腰痛的机制有着较好的解释。
许多研究表明,腰痛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腰椎肌肉的紧张、腰椎关节的功能紊乱以及经筋的阻塞等。
而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可以有效调理经筋系统,缓解腰椎肌肉的紧张,恢复腰椎关节的功能,从而达到缓解腰痛的作用。
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对腰痛的机制有着较好的解释,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法进行的经筋治疗对患者的身体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且患者对这些治疗手法有着良好的接受度。
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可以为腰痛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现有的临床研究数量相对较少,有关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提高研究质量。
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建立规范的评价指标,以便更加科学地评估这种治疗的疗效。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目前,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并分析其疗效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和中药熏洗等治疗手段。
针灸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其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调整气血环流,达到治疗腰痛的目的。
拔罐是通过在患者的背部或腰部使用罐具,产生负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缓腰痛症状。
推拿则是通过推按患者的穴位和经络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腰痛。
中药熏洗则是使用中药通过熏洗的方法,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湿,行气活血的目的。
二、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成果针对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成果,不同研究机构开展了多项研究。
其中不乏一些研究发现,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某研究发现,经过针灸治疗,患者的腰痛症状明显减轻,活动能力得到了恢复。
还有研究表明,使用拔罐和推拿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腰痛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这些研究结果为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和理论支持。
不过,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中医经络理论较为抽象,目前还缺乏科学的实验方法来验证其有效性,导致一些学术界对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
由于腰痛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对于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由于中医治疗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个体化特点,不同医师的操作技术和治疗经验也会对疗效产生影响。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临床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需要加强对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治疗机制和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形成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临床研究体系。
还需要加强对中医医师的培训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其临床操作技能和治疗水平,以确保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治疗效果。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中医经络理论认为,腰痛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或经络阻塞导致气血流通不畅而引起的。
采用经筋理论治疗腰痛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从临床研究的角度探讨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现状。
我们来看一下经筋理论在腰痛治疗中的基本原理。
经筋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种能量传导和物质代谢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可以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腰痛的效果。
基于经筋理论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络穴位刺激、经络按摩、经络保健等。
第一,经络穴位刺激治疗腰痛。
经络穴位刺激是基于经络理论中的穴位刺激原理,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腰痛的效果。
目前已有许多临床研究表明,经络穴位刺激治疗腰痛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并改善其腰部功能。
经络保健治疗腰痛。
经络保健是指通过锻炼身体和调节生活习惯来保持经络的健康状态,从而预防和治疗腰痛。
一些研究发现,经络保健可以显著减少腰痛的发生率,并且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的研究多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
由于经络理论的复杂性和难以量化,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和临床疗效评估体系。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经络穴位刺激、经络按摩和经络保健在腰痛治疗中的具体机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加强临床研究,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和临床疗效评估体系,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作用机制,并更好地为腰痛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经筋排刺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经筋排刺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一、引言颈肩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筋排刺法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经筋排刺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颈肩肌筋膜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60例。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经筋排刺法进行治疗,包括针刺、拔罐、推拿等手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疼痛程度、颈部活动度、肩部活动度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相关指标的评估。
三、结果1. 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经筋排刺法治疗组在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颈部活动度改善情况治疗组在治疗后颈部活动度得到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照组在治疗后颈部活动度改善不明显。
3. 肩部活动度改善情况治疗组在治疗后肩部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在肩部活动度方面的改善情况较治疗组略差。
4. 不良反应情况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了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四、讨论经筋排刺法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达到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筋排刺法在治疗颈肩肌筋膜炎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疼痛程度、颈部活动度、肩部活动度等方面,治疗组均表现出优于对照组的效果。
同时,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经筋排刺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五、结论经筋排刺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方法。
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颈部活动度和肩部活动度。
中医经络理论在肩颈痛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经络理论在肩颈痛治疗中的应用肩颈痛是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长期的办公、坐姿不良、经常低头看手机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肩颈部位的不适和疼痛。
中医经络理论在肩颈痛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来缓解疼痛,下面将重点介绍中医经络理论在肩颈痛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一、按摩按摩是中医经络理论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可以调理经络系统,促进气血的流通,舒缓肩颈部位的疼痛。
按摩时可以用手掌或者手指在肩颈部位进行适当的揉捏,以及沿着经络线路进行推拿。
同时,在按摩过程中还可以结合一些中草药,如艾叶、红花等,在经络经穴上进行熏蒸或贴敷,以加强治疗效果。
二、艾灸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肩颈痛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艾灸可以通过熏热经络和经穴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肩颈部位的局部微循环,从而缓解肩颈痛。
艾灸时,可以选择一些与肩颈相关的经络和穴位进行熏灸,如风池穴、肩井穴等。
同时,还可以结合艾草的特殊药性,用艾条或者压艾盒进行艾灸,以增强治疗效果。
三、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中医经络理论在肩颈痛治疗中的常用方法,通过将中草药煎煮后的汤液,用于肩颈部位的熏洗,可以直接起到温经活络的效果。
在中药熏洗中,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活络止痛作用的中草药,如川芎、红花等,同时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配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针灸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理论中的独特疗法,在肩颈痛治疗中有着较高的效果。
针灸可以直接刺激肩颈部位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缓解痛症。
在针灸治疗中,可以选择一些与肩颈部位相关的穴位进行刺激,如风池穴、天突穴等,同时也可以结合一些经络理论中的方法,如艾灸、拔罐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理论在肩颈痛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多种多样,按摩、艾灸、中药熏洗和针灸都是较为常见的方法。
但在实际治疗中,还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手段,如理疗、运动疗法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经络理论在肩颈痛治疗中的应用,还需要专业医师的指导和操作,切忌自行尝试。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指腰部及周围肌肉、韧带及椎间盘等结构发生疼痛的症状。
腰痛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治疗腰痛的方法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经筋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腰背部是多条经筋的经过之地,而经筋的畅通与否对腰痛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综述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经筋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种生物电传导通道,通过这些通道能够传递气血营养到达腰部区域,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当经络受阻或者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腰痛的发生。
通过调理经络的畅通性,能够有效缓解腰痛的症状。
目前,很多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了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有效性。
一项针对60例慢性腰痛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采用经筋理论治疗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疼痛缓解程度上有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经筋治疗能够显著减轻腰痛的程度,缓解患者的痛苦。
一些研究还发现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机制。
一项实验研究发现,经筋治疗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腰部的血液供应,从而改善腰背部肌肉的营养供给,减少炎性标记物的积聚,减轻疼痛反应。
另一项研究发现,经筋治疗还能够调节大脑皮层的活动,减轻疼痛的感知,提高疼痛的耐受能力。
一些研究还发现,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疗效与治疗时间、治疗频率、治疗手法等因素有关。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经筋治疗的治疗时间越长,腰痛的缓解程度越明显。
一项系统评价研究发现,经筋治疗的治疗频率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过高或过低的治疗频率都会影响疗效。
一项研究发现,采用不同的经筋治疗手法,对腰痛的疗效也有差异。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结果表明,经筋理论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腰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样本量较小、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样本量,完善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深入探索经筋治疗腰痛的机制,以进一步提高腰痛治疗的临床效果。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超过80%的人在一生中都会至少一次腰痛。
而临床研究表明,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1.1 经络理论的基本原理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传导能量的通道,与脏腑器官相连,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重要途径。
在经络理论中,腰痛被认为是由于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或运行紊乱所致,因此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有效缓解腰痛症状。
1.2 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根据中医理论,治疗腰痛可采用按摩、针灸、艾灸、拔罐等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缓解腰痛的目的。
1.3 临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为了验证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有效性,许多临床研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这些研究往往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一定数量的腰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经络理论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或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验证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腰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关腰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采用针灸和拔罐治疗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有更好的疼痛缓解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还表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目前的临床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往往涉及操作技术,难以进行双盲对照试验。
一些研究样本量较小,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不同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法和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差异,难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尽管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
三、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应用及展望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临床实践中,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方法仍然被广泛应用。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经络理论在腰痛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了经络理论与腰痛之间的关系。
结合临床研究案例和结果分析,发现基于经络理论的治疗方法在缓解腰痛症状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研究认为,经络理论有望成为腰痛治疗的新思路,并建议进一步完善基于经络理论的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帮助腰痛患者。
研究也指出临床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以验证经络理论在腰痛治疗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腰痛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经筋理论、腰痛、临床研究、治疗方法、临床案例、结果分析、新思路、完善方法、深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健康管理压力。
目前针对腰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等,然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常常伴随着一些副作用或并发症。
寻找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经络理论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各种疾病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
一些研究表明,经络与腰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调节经络可以缓解腰痛症状。
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备受关注。
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基于经络理论的腰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深入探讨经络理论在腰痛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拓展腰痛治疗领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经络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旨在通过分析经络理论与腰痛之间的关系,揭示经络理论在腰痛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基于经络理论的治疗方法,并通过临床研究案例和结果分析,评估经络理论在治疗腰痛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腰痛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同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诊疗方案,为进一步完善基于经络理论的腰痛治疗方法奠定理论基础,促进腰痛治疗疗效的提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指在人体腰部以下的疼痛感觉,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研究表明,腰痛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生活习惯不良、劳动方式不合理、饮食不当以及精神压力等。
传统中医经筋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是联系各个脏腑器官、运行气血的通道,而腰痛则是经络失调、气血不畅的表现。
因此,通过经筋理论治疗腰痛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原理是通过调整身体气血的循环,促进经络的通畅。
对于腰痛患者,中医师需要进行详细的舌诊、脉诊等检查,综合分析患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等方法。
通过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循环,从而达到缓解腰痛的疗效。
而艾灸则是将艾条点燃后放在患者的皮肤上进行烧灼,通过温热的刺激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缓解痛感。
通过推拿可以刺激人体的经络,调节气血的流通,影响身体的治愈能力,达到治疗腰痛的作用。
近年来,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
一项研究表明,对于慢性腰痛患者,采用刺激关元、命门、大椎等穴位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腰痛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一些研究也证明,针灸在治疗腰痛方面比较有效,可以缓解疼痛、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同时,也有研究指出,采用中草药进行经筋理论治疗,也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药品的使用,比较安全,且治疗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不适感。
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采用经筋理论治疗来缓解腰痛的问题。
但是,由于人体的经络通道较为复杂,患者需要选择专业医师进行治疗。
同时,应该坚持治疗,不要盲目放弃,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经筋理论治疗腰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的通畅性,促进气血流通,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同时也需要患者选择专业的医师进行治疗,并坚持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传统中医经筋理论认为,腰部是人体阳明经的起始部位,与肝、胆、胃、大肠、三焦等脏腑经络紧密相连,因此,腰痛与脏腑气血的协调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经筋理论在腰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穴位理论与临床应用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施加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及神经系统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腰痛的目的。
以下是常用的针灸穴位:(1)肾俞穴肾俞穴是治疗腰痛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腰部第二脊椎棘突下方的两侧。
通过刺激肾俞穴,可以调节肾脏功能,增强腰部气血运行,改善腰部的疼痛感。
(2)阳陵泉穴委阳穴是治疗腰痛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后外侧,当腓骨头两侧的肋骨之间。
刺激委阳穴可以增加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腰背部疼痛,增加腰背部的肌肉力量。
二、经络贴敷治疗腰痛的作用与机制经络贴敷是通过在经络沿线贴敷特定的贴剂来管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达到治疗腰痛的效果。
经络贴敷治疗腰痛具有以下机制和作用:(1)增强气血运行经络贴敷能够刺激局部穴位和经络,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增加细胞再生、再生和修复过程,从而改善腰痛的症状。
(2)促进细胞代谢经络贴敷治疗可以通过调节局部生理功能和代谢系统,刺激细胞代谢,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缓解腰痛的症状。
(3)提高局部温度经络贴敷可以增加局部皮肤和组织的温度,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和氧气供应,增强腰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能力,缓解腰痛的症状。
经络刮痧是采用特定的工具在经络及其相应的穴位上施加刮擦力,刺激神经系统,增加血流量,从而改善腰痛的症状。
经络刮痧治疗腰痛的机制和作用如下:(1)促进局部气血循环经络刮痧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缓解局部气血循环不畅的情况,增加气血的供应量,从而改善腰痛的症状。
(2)提高局部氧气供应(3)增加患者的免疫力经络刮痧治疗可以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增加患者的免疫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修复能力,缓解腰痛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筋理论治疗治疗颈肩腰腿痛薛立功教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筋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多年。
薛教授通过对肌肉、韧带、骨关节疾病深入探讨和研究,最终确立经筋理论体系。
对临床疼痛机制与痛证论治提出新的理论,发掘整理出“长圆针疗法”,对中医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贡献卓著。
一、经筋概念薛教授认为《黄帝内经·灵枢》专立“经筋”篇,其与“经脉”篇相映对举,其在书写风格、主病、治则诸方面均分别对应描述,充分体现了“经筋”与“经脉”的独立地位和各自的相应学术体系和应用范围。
《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然而经筋痹痛是多发病、常见病。
经筋痹痛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传变规律。
经筋理论终将成为中医学辩证论治体系的一门新学科。
中医经筋可作如下的表达: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其中十二经筋系统包括: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心主(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
经筋分布特点概括有五:向心性、不入脏腑、结聚关节、中无有孔、伏行经脉。
(一)经筋与肌学(1)经筋的“筋”字是一个惯用的会意字,分析它的部首可以推断出它的解剖学的组织学内容。
筋字从竹、从力、从月(肉)旁。
竹者节也,说明为筋之物可以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
从力,指出了随着筋出现竹节样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
从月肉旁者,则更明确了筋是肉性组织。
在人体中,筋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并产生力量,有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组织,毫无疑问,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骨骼肌。
(2)在肌组织中,受到主动收缩力或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即肌在骨骼的附丽点,《灵枢》经称“尽筋”处,可称作筋结点。
这里也正是劳损并引起关节痹痛的重要部位。
而在该部位的附属组织更首当其冲,是劳损最早发生的部位,筋结点反复损伤,尤其有“横络”形成时,则称之为结筋病灶点。
神经纤维管、骨性纤维管、腱鞘、滑液囊、滑车、籽骨、脂肪垫等作为保护筋结点的附属组织,是更容易出现结筋病灶点的部位。
(二)经筋与韧带学《素问·痿论》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
束者约束也,束骨即指骨的关节联结问题,涉及的是解剖学的韧带学内容。
关节的主要组织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关节的辅助结构有滑膜皱襞、韧带、关节盂、关节盂缘等属于经筋学的范畴,同样,在关节韧带受到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即韧带在骨骼的附丽点,出现结筋病灶点。
(三)经筋与运动力线(1)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即主人体百骸的联接与关节运动。
而非生理的运动又可以造成肌肉及其相关组织的损伤。
损伤性的肌肉收缩时,在肌肉的两端,即起止点施加同样的力,故肌肉起止点会同时受到损伤。
虽然,由于解剖结构不同,可以先在某一端出现,或表现的比较显著,但是,反复、长期的非生理的肌收缩,必然会使两端受力点受伤。
将两点相连,则成为一条痛点联线。
而这一联线,也恰恰是该肌肉的运动力线。
(2)生活中的活动都不是一块肌肉所能完成的。
除上述主动肌的运动损伤外,一般都会殃及相关的其他辅助这一运动的肌组,甚至要累及参与这一运动的所有肌群,从而出现极长的损伤线。
从生理上概括出参与同项运动的肌肉组分布规律;在病理发展过程中,又是病痛传变的潜在扩延线,这一临床现象基本符合《灵枢·十二经筋》的描述。
这种规律性总结,可以称作点线规律。
(3)人的主动运动,不仅是主动肌及其相应力线上肌肉组参与,而且有固定、协同肌参与协助。
协同肌损伤的痛点就分布于主动肌力线的两旁。
将这些病痛点与主动肌力线上痛点相连,则往往形成一个“面”,这又可称作线面规律。
除主动肌外,任何运动都需要固定肌的参与。
起着固定原动肌起或止点所附着骨骼作用的肌群叫固定肌。
故经筋的损伤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4)除上述几组肌肉参与关节活动外,尚有与主动肌相对抗的肌肉参与,这就是“拮抗肌”。
借助拮抗肌主动弛缓或“伸展”,使主动运动平稳,节制其运动过度,防止出现急跳或痉挛运动。
不协调的运动和劳损性伤害,它不仅损伤主动肌,而且可以损及拮抗肌。
拮抗肌分布在肢体对侧面,当其损伤时,其病状会出现在肢体对侧,使痹痛病状向立体方向发展,“由面到体”的逐渐进展规律可称为面体规律。
二、经筋病因病机(一)外感六淫与疫毒经筋感受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可使经筋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失常,引起相应的筋肉、关节疼痛甚至变形。
如果长期不能清除外邪,经筋持久处于挛缩拘急状态,可造成关节功能的器质性损伤,留下难以恢复的残疾。
(二)外力伤害外力致伤,是指外界暴力所致的经筋损伤,诸如挫伤、碾压伤、扭伤、堕落伤等。
(三)劳损劳损又称积累性劳动损害,多因职业操作,长年重复相同姿式和劳作,使相关经筋反复慢性损伤,经过多年损伤的积累,最终表现出症状。
从事剧烈、暴力性运动的人发生较早,一般劳动者多在中年以后逐渐显现病痛并逐渐加重。
因一般治疗较难奏效,常常成为临床上的顽症,古医家称之为“顽痹”、“深邪远痹”、“痼痹”等,说明它是临床棘手的顽证。
劳损性疾病是经筋痹痛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其为慢性、细小损伤的积累,发病初期往往因症状轻微而不被人注意,缺乏防卫意识,当其显现症状时,常常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四)机械卡压人体某些硬度较高组织(椎间盘纤维环)或因损伤而诱发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修复过程所形成的赘生物(机化纤维组织即横络、钙化而形成的骨性赘生物)等可直接或间接卡压经脉即血管、神经等(迫切而为沫),引发渗出(津液涩渗),其中所含的致痛物质刺激痛敏组织而引起疼痛,即不通则痛。
三、经筋辩证(一)经筋辨证论治是针对经筋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所谓经筋病就是原发于筋肉韧带上的疾病,包括因经筋而继发的经脉和内脏疾病。
经筋病有其发生、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归纳为点、线、面、体的发生发展规律,这其中点线规律是总纲。
(二)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根据某经筋病病痛处所处经筋,沿其循行分布的点线规律,检出所有的阳性和隐性的结筋病灶点,并根据点线所在的经筋再检查左右相临经筋上的结筋病灶点,乃致肢体对侧的相对经筋上的结筋病灶点,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经筋疾病的治疗范围。
(三)经脉主运行气血,它常受脏腑之气的盛衰影响,其推动力有强有弱,故治之有补泻之别。
经脉容易受外邪的侵袭,尤其风、寒、湿邪侵入脉道,则血脉壅塞不通。
若寒邪重,使脉管收缩,筋脉拘急不舒,将加重不通而痛的症候。
然而,临床上常见的另一种情况却被忽视,这就是经筋损伤发生病理变化时,亦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脉的畅通,阻碍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临床症状。
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指出的:“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痛。
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显然,解除此横络的卡压是解决大经不通的关键。
解除经筋粘连而形成的横络,松解强加于经脉上的结络、条索压迫,这就是“解结”法。
(四)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人一生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劳作之中,经筋在关节附着处的损伤也就成为必然。
一旦经筋附着处反复损伤,粘连形成条索结块,就必然阻滞经脉气血的通行,从而影响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功能,出现十二经脉病候。
四、经筋的治疗原则薛教授集多年临床之所得,提出了经筋病与经脉病的病位不同,故其治疗原则不同。
经筋疾病治疗原则是"针至病所",即用“解结”法直接松解结筋病灶点,以治疗骨解深邪远痹,不同于传统针灸的"气至病所"。
经云:“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
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合其经……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也。
”本段经文从广义上详叙了解结的原理和治则。
其指出:针灸治疗的先决条件是解除引起气血痹阻的器质性原因。
只有在脉道通畅,气血周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挥其他针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留之,热则疾之,不盛不虚,以经调之”的作用。
解结是前提,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关键治则。
只有掌握了解结的原理和针法,才能排除障碍,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灵枢·官能》中强调指出:“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谋伐有过,知解结……知决而通之……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经脉与经筋相互关联,故在治疗上亦相互影响,虽然,两者在治则上不同,但它们相互关联使我们在治疗时,不能不相互兼顾,协调为用。
五、长圆针疗法长圆针疗法是从《内经》挖掘整理的新疗法。
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运用长圆针,以解结法,辨证松解结筋病灶点,以治疗骨解深邪远痹(关节顽痛)及筋性经络、内脏疾病的诊治疗法。
《灵枢·官针》篇指出“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
”可见,古代创制九针是各有其形状及使用范围的。
九针中第八针为长针,“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
”(《灵枢·九针十二原》)。
同时,在《灵枢·九针论》篇亦说明了其应用范围、机理和形状,“八者应风,风者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节、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1968年河北满城出土的公元前154年的汉墓金针,其中一只长针:长4.5公分,直径1.8毫米,针末有锋刃,经考证此为古九针第八针“长针”的原形。
薛教授据以上经文的描述,参考长针、员针和河北满城出土的金针,而研制了现代"长圆针"。
长圆针兼有长针和员针的特点。
长针锋利身薄,针末有刃,可以行锐性操作,可切割、横断“横络”,适应于在粘连条索与瘢痕内的锐性分离术。
员针之末,开如卵状,圆钝无刃,可行钝性操作,亦可沿分肉间隙挑拨,分离分肉间“横络”,且不损伤分肉,适宜于粘连、瘢痕边缘与正常组织连接部位的钝性分离术。
长圆针是将两者结合,使平刃状针末,一端保持锐锋状,一端保持圆钝状。
将锐锋与钝锋有机结合成为一体,使长针之锋利结合员针的圆钝,制成针末锐而不利,圆而不钝的形状。
这样既可有利于治疗,又保证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薛教授应用长圆针治疗经筋病针法有七,此简介临床常用的三种针刺法:⑴关刺法:“直刺左右尽筋上,以治筋痹。
”(《灵枢·官针》),即直刺腱末端结筋病灶点浅层,然后向左再向右刮剥数次,以松解结筋病灶点表层的粘连。
⑵恢刺法:“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