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6.9扩散后界面的变换
五、扩散现象的一些实验规律
扩散过程中的扩散系数D,它是晶体结构、原子 尺寸、合金成分与温度等的函数。当这些内部条件 和外部条件都固定时,扩散系数D才是一个确定的 常数;而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扩散系数D也会 发生改变。
1、晶体结构及原子尺寸对扩散的影响
扩散时原子要发生移动就必需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作用 力。原子排列越紧密,原子间的结合力越强,扩散激活能 越大,而扩散系数D越小。金属的熔点高低和融化时潜热 的大小都反映了金属内部原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也反映了 激活能的高低。
稳态扩散:经过一段时间后, x2和x1之间各处的 溶质原子浓度不再随时间变化,这种扩散称为稳态 扩散。
假设:以简立方为例, 溶质与溶剂原子之间无化学反应。
c:每单位体积的原子数 a:每个原子面中,原子每次跳动距离 ν:溶质原子每秒平均跳动次数 则单位面积上溶质原子数为 c ×(1 ×a)=ca
从平面i到(i+1):每秒穿过单位面积的溶质原子数为νcia/6
Fick第二定律的推导
例:有一存在浓度梯度的棒
其长度以x表示,与x点相对 应的点的浓度为c,当x点增大 到x+dx,其对应的浓度增大 为c+dc,这时有
dc dx 0
溶质原子沿x轴负向流动, 流入dx的扩散流量为Jx+dx, 流出为Jx
c J x J x dx (5) t dx
C A A [ DA c A ( DA DB ) ] x x x A [( c A DB cB DA ) ] x x 与Fick第二定律进行比较 1 c A [( c A DB cB DA ) ] c c x c x (D ) t x x c A [( A DB B DA ) ] x x
四、柯肯达尔效应
Smigelskas和Kirkendall 于1946年以实验证明, 在置换式铜—锌合金中,发现锌的扩散速率比铜大。
1、Kirkendall效应实验
实验条件: (1)长方形α—黄铜,细钼丝,黄铜 表面镀铜:这样钼丝包于黄铜与铜的 分界面处; (2)785℃ 下保温,锌和铜发生互 扩散,铜向内,锌向外; (3)实验现象:两层钼丝都向内移 动,在黄铜上留有一些小洞。
度方向相反;
( 3 )J为扩散流量,量纲为 ML T ;
-2
-1
(4)Fick第一定律由简单立方结 构晶体的 扩散推导得来,同样适 用于其他固溶体 的扩散;
(5) 在稳态扩散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 扩散方向的单位面积的扩散物质量(通称扩散通量) 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例1:若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结构的点阵常数为a, 则相邻两原子面间距为a/2,每次跳动原子移动 的距离对于体心立方为 3a 2 ,对于面心立方 为 2a 2 ,但它们有效跳动距离均为a/2,而有 效跳动几率对于体心立方为4/8,对于面心立方 为4/12。采用上述方法可以求出Fick第一定律, 并求出扩散系数D。 解:体心立方结构:
扩散区域比样品小得多,距分界面较远处可应用边界条件
则有
c A cB v 0, 0 x x c A cB DA DB cv 0 x x
又因:
c A cB x x
c A cB 1 ( DA DB ) v x x c
( 16)
式(15)可化为:
原子或离子迁移的微观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宏观现象。
扩 散
半导体掺杂 固溶体的形成 离子晶体的导电 固相反应 相变 烧结 材料表面处理
§6.1 固体中的扩散速率
原子要在固体中扩散,扩散原子应当具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 激活能垒从而能宏观流动,进行固态下的反应,其中包括原子 自发地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更稳定的结构。
c c c c D x 2 D y 2 Dz 2 t x y z
2 2 2
(C) 扩散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等于扩 散通量随位置的变化率。
(2)气体进入固体的扩散过程,Fick第二定律 有特解。
cs c x x erf( ) cs c 0 2 Dt
Cs为气体元素在表面的浓度; C0为固体的原始浓度; Cx为时间t时,距表面x处的 元素浓度。
1 2 dc J a 6 dx
令 则有 说明:
(4)
1 2 D a 6 dc J D dx
Fick第一定律
() 1 D为扩散系数,表示浓度梯度为1时,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扩散物质的量 2 -1 2 2 量纲为L T ,常用单位是m /s 或cm / s ; (2)“”表示原子扩散流动方 向与浓
§6.2 固体中的原子扩散
一、扩散机制:空位机制 1、空位机制
空位是金属及合金中的平衡缺陷,纯金属中的自扩散和 置换固溶体中的扩散就是通过原子与空位交换位置实现的。 空位扩散条件: 1、扩散原子近邻应当有空位; 2、空位周围原子具有激活能。 图6.2 空位扩散示意图
间隙机制
注意:随着金属熔点的提高,激活能也提高,金属的熔点 越高,其原子间的结合能也越强
综合扩散系数
D A DB B DA
( 18)
根据实验,移动界面与时间关系为
l b t
( 19)
界面移动速率 说明:
dl l v (20) 2t dt
(1)D为互扩散系数,也是综合扩散系数,不代表一种 原子的扩散系数; (2)推导D时,假设晶体中点阵常数不变,各点密度不 变,横截面的面积不变。实际情况跟这些假设不完全相 同的,扩散过程中浓度要变化,点阵常数也要变化;
( 11 ) ( 12)
将式 (11)、(12)相加,又因为
( c A c B ) c c A cB ( DA DB cv ) t x t x x
c A cB c ,故
0
( 13) ( 14)
( 15)
c A cB DA DB cv 常数 x x
与晶体结构类型有关,如γ -Fe较α -Fe原子排列紧密
在二元合金中,间隙原子通常存在间隙位置,其激活能值 一般低于置换原子的激活能值。
2
说明: (1)三维方向存在浓度梯度 (a)假设各方向的D扩散系数相等
c c c c D( 2 2 2 ) D 2c t x y z 2 2 2 c c c 2 2 2 2 拉普拉斯算符 x y z
2 2 2
(b)若各方向的D扩散系数不相等
D (4 8) (a 2) (a 2) (1 8)a 2 面心立方结构: D (4 12) (a 2) (a 2) (1 12)a
2
三、非稳态扩散
dc 0 与时间无关,稳定扩散 Fick第一定律: dt dc Fick第二定律: 0 与时间有关,非稳定扩散 dt
c A 1 A ( D A DB ) ( DA DB ) x c x
cA (其中 A ) c

A ( DA DB ) v x
( 17)
式(17)代入式(11):
c A J A C A ( DA c Av) t x x x
Cu Zn
(3) 还发现标志面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 (4) 还有很多金属扩散对,存在柯肯达尔效应。如:
Cu Ni, Cu Au, Ni Co, Ni Au等。
2、二元合金扩散系数推导
组元A: 组元B:
DA DB
实验测得的是综合扩散系数D 假设:设系统X处的组成原子相对于点阵坐标以速度V移 动,则可求出通过固定于x处且垂直于x轴的平面的扩散 流。
激活能:原子应当具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激活能 垒,所需的超过原子平均能量的附加能量称为激活能, 单位为J/mol。
一、基本概念
E
E
E
*
E *
激活能
r
反应物
反应时释 放的能量 产物
Er:反应物的能量 △E*:激活能 Ep:产物的能量
P
图6.1 热激活固态反应的激活能示意图
在任一温度下,系统中只有一小部分原子的能量会达到 △E*的水平。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原子的能量 会达到激活能水平。
2、间隙机制
在间隙固溶体当中,溶质原子从一个间隙位置 跳到另一个间隙位置的扩散,即间隙扩散。 如:碳在α-铁或γ-铁中进行扩散的过程。
图6.3 间隙扩散机制示意图
两种机制比较:
1、空位扩散激活能大于间隙扩散激活能;
2、空位扩散激活能还与原子尺寸的差别及原子 间结合能的差别有关。
二、稳态扩散
研究对象: 溶质原子沿x方向在相距(x2-x1)的 两平行原子面之间的扩散情况。
(3)Kirkendall宏观效应可以推论微观的扩散机制, 也就是扩散原子与空位换位的机制。 例:Ni-Cu金属
分析:
1)低熔点一边形成空位,总数超过平衡浓度, 另一边空位浓度低于平衡空位浓度,导致点阵 常数变化,晶体密度变化。 2)在原始分界面附近Cu的横截面由于丧失原 子而缩小,Ni的横截面由于得到原子而膨胀 3)Kirkendall效应说明存在一个净的空位流, 与原子扩散流的方向相反,其流动方向与界面 的移动方向一致。 4)扩散机制要求产生空位的源,又要求有吸 收空位的可能,晶体内部位错提供空位源,原 子与空位交换位置导致空位的流动。
dc ) 由Fick第一定律有: J x D( x dx
(6)
J x dx
J c Jx ( ) ) x dx J x (D x dx x x x
(7)
由(5)(6)、(7)得
c c D 2 t x
2
(8)
Fick第二定律:
c c D 2 t x
从平面(i+1)到i:每秒穿过单位面积的溶质原子数为 νci+1a/6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参考面的量为:
1 J a(c i ci 1 ) 6
两个浓度关系也可以表示为:
(1 ) (2) (3) (4)
dc ci 1 ci ( )dx dx dx a 且
由以上3式可知:
1 2 dc J a 6 dx
反应(扩散)速率=Cexp(-△E*/RT)
△E* 为激活能(J/mol) R摩尔气体常量,R=8.321 J/(mol· K) C为与温度无关的速率常数
wk.baidu.com
二、扩散速率
在许多情况下,原子间的反应速率取决于参与 反应的原子中激活能等于或大于E*原子数目。
写成对数形式 Ln(扩散速率)=常数- △E*/RT Log(扩散速率)=常数- △E*/2.303RT 激活能从直线的斜率-△E*/R计算出
图6.7 柯肯达尔效应样品
表6.3 保温时间和钼丝的位移
分析:
(1)在铜中渗锌可使点阵常数增 大,在α—黄铜中渗铜使点阵常数 减小,这些都使钼丝内移;
疑问:仅是由点阵常数引起? 若是,移动距离应只有观察值1/10 (2)可由实验断定,锌的扩散流要比铜的扩散流大得多,且 是钼丝移动的主要原因; D D
C A J A DA c Av x C B J B DB cB v x
(9) ( 10)
则有
c A J A C A ( DA c Av) t x x x
cB J B C B ( DB cB v) t x x x
第六章


§6.1 固体中的扩散系数 §6.2 固体中的原子扩散 §6.3 扩散过程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六章
热运动


在金属和合金的晶体中: 原子 原子 原子位置转移
热运动 浓度梯度,或 化学位梯度
物质(不止一个原 子)宏观流动,即 扩散
扩散本质:一种物质的输送过程,类似于热 的传导,电的传导。
扩散现象(diffusion)
例1.温度对气体分子能量增加的影响。 T(K)时,系统原子的平均能量为E, 能量为E*(E*>E)的原子出现的几率为 几率∝exp(-(E*-E)/KT) 说明: 1、K=1.38×10-23 J/K; 2、当E*远大于E,大于E*的原子数分数可表示为 n/N =Cexp(-E*/KT)
例2. 瑞典化学家Arrhenius 研究温度对反应中 扩散速率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