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抗倾覆验算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抗倾覆验算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更是工程技术的杰作。
然而,要确保这些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抗倾覆验算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抗倾覆验算。
简单来说,抗倾覆验算就是检验建筑物在受到各种外力作用时,是否会发生倾覆倒塌的危险。
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大、重心高、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影响较大,抗倾覆性能就显得尤为关键。
那么,为什么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需要进行抗倾覆验算呢?这是因为这类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会面临多种复杂的荷载情况。
比如,风荷载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强风可能会对建筑物的侧面施加巨大的压力,从而产生倾覆力矩。
地震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建筑物产生水平和竖向的振动,可能使建筑物失去平衡。
此外,建筑物自身的重量分布不均匀、基础不均匀沉降等也会增加倾覆的风险。
在进行抗倾覆验算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荷载的确定。
这包括恒载、活载、风荷载以及地震作用等。
恒载通常是建筑物的自重以及固定在建筑物上的永久性设备的重量。
活载则是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人员、家具等可移动荷载。
风荷载的计算需要考虑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基本风压、风振系数、体型系数等参数。
地震作用的计算则要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因素来确定。
其次,基础的设计和稳定性也是抗倾覆验算的重要内容。
基础是建筑物与地基之间的连接部分,它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其传递到地基中。
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通常会采用桩基础、筏板基础等形式。
在设计基础时,需要考虑地基的承载力、变形特性以及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同工作性能。
同时,要确保基础具有足够的抗滑移和抗倾覆能力。
另外,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和刚度分布也会影响其抗倾覆性能。
常见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受力特点和抗倾覆能力。
国内外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
国内外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在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上,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如同璀璨的明珠,展现着人类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的不断进步。
这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还对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在国外,早在 19 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开始崭露头角。
美国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大楼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它采用了钢结构框架,开创了高层建筑的新纪元。
20 世纪初,纽约的帝国大厦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这座建筑不仅高度惊人,其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展现了当时美国的强大经济实力和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此后,世界各地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纷纷建造了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
在国内,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
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层建筑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上海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以及广州的中信广场等都是国内高层建筑的代表作品。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建筑技术。
钢结构、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为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高强度的钢材使得建筑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风力,而高性能的混凝土则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如塔吊技术的提升、预制构件的应用等,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建设周期。
在设计方面,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也越来越注重人性化和环保理念。
不再仅仅追求高度和外观的独特性,而是更加关注使用者的舒适度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如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等,不仅降低了建筑的能耗,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也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些建筑往往集中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对交通、消防、公共服务设施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关于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与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建 筑实例
形能 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筑都开始 向世界进程迈 目前随 着时间 的推移 ,以前 的高层建 筑和超高层 建筑 随着地震 的影 内部结构都 开始 出现 不同程度 的变形 。 从 地 进 ,自 2 0 世界 8 0年代我 国的超 高层建 筑 和高层建 筑就 开始进 行发 展 , 响或者其他 外力 因素的影 响 , 目前我国的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已有 3 O 年 的历史了。随着强震记录的收 震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上可知, 为了减小建筑物上的地震力 , 需要延长建筑 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 , 动力设计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建筑用钢 物的固有周期, 使其获得大的衰减。 隔震结构是指, 在建筑物基础上 , 安装 材的发展, 日 本正迎接钢结构超高层建筑时代的到来。 夹层橡胶等水平方向柔软的减震支承 , 使水平变形集中在减震层上 , 把整 体结构的固有周期延长 2 ~ 3 S 的同时 , 再利用某种衰减装置( 阻尼器) , 使 2 1超高层建筑的现状 高度超过 l O O m的建筑物, 需受到我国建筑高层评委的评审, 并通过 作用在建筑物上部的反应加速度、 位移得到大幅度衰减的结构体系。 超高 城市建筑规划有关部门的认定后, 方可允许建造。 从我国的建筑杂志上刊 层建筑的固有周期都 比较长 , 所以它自身也包含了减震效应。 但是如果把 载的这些建筑物的有关数据资料 , 可以看出, 除塔状构筑物及烟囱等以 衰减装置安装其上 , 则对于抗震更是—个有效的方法。用于超高层建筑 外, 高度超过 6 0 m的建筑物, 我国现在的超高层建筑都有 1 0 0 0 栋以上 , ( 高层建筑) 上的衰减装置 , 有对应于建筑物上下层的水平位移差( 层间 而运 动 的钢制 弹塑 I 生 阻尼器 ; 高衰 减的油性 阻尼器 ; 粘l 生 抗 震墙 ; 粘 弹 其结 构 类型 : 纯 钢结 构 ( s 结构 ) 为6 a 6 %; 下 部 为 钢 一钢筋 混 凝 土结 构 移 ) ( S R C结构 ) 、 上部 为 S结构 ( s +S R C结构 ) 为3 . 8 %; S R C结构 为 2 1 3 %, 性阻尼器等。其中, 钢制弹塑陛阻尼器, 是利用钢材塑 陛{ 苛 载一变形关系 并把振动能用循环面积消耗掉的—种装置。 蜂窝 以R C ( 钢筋混凝土结构) 高层住宅为主的建筑数量不断增加 , 且 比率达 曲线描述大的循环过程, 1 3 . 9 %。 高度超过 1 5 0 m以上的建筑物, 已有 6 5 栋, 其中 S 结构占 8 4 6 %; 式 阻尼器就 是 —例 。它 是利用 2 0 0 N/ mm 级 的低 屈服 钢, 利用 它有限 的 生, 提 高吸收 地震能的能 力的装置 。 把这些衰 减装置 设置在超 下部为 S R C结构、 上部为 S 结构占 6 2 %; S R C结构占 7 - 7 %, 从而可以看 塑 胜变形特 I 出超 高层建 筑 以 S 结 构为 主的变化 状况 。 高层建筑 上, 多数 隋况下, 可使设计地震力减小约 3 0 %2 E  ̄。 层 评委 评审 的全部 建 筑物 ( 6 5栋 ) 的结构类 型把 我 国的超 高层建 筑 3结论 目 前 ,在 我 国超 高层建 筑和高层 建筑 的设计 还处 于—个 发展 阶段 , 按高度顺序由大到小进行 2 0 位的排列( 排列表略 ) , 第2 0位的建筑最高 多不足 的地方 , 因此我 们需要 向美 国 、 英 国这 高度为 2 0 0 m 。如果看一下这些建筑物的_ e N-  ̄ 特胜, 其主要的结构材料, 在技术指 导方 面还 存在 午 全部是 S 结构。 并在 S 结构中, 配置了支撑系统及钢板抗震墙、 带缝墙等, 些发达国家学习, 从而发展我们的建筑行业。由此可见 , 我国的建筑道路 以减 小强震或 强风时 的侧移变 形。g t  ̄ ' i - 还增设 了抗 震装置 。 还有—条很长的路要走, 应不断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来使我国的高层 与超高层建筑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2 . 2新材料 的利用 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 是超高层建筑工程的重 中之重 , 它不但是超 高层建筑工程的基础 , 还是超高层建筑的核 骨架。 我们只有保障了材料 的质量 , 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因此 , 在选择材料时, 我们就要选取那些耐 久陆好、 抗震 、 抗压力强的而且还要有着超强的强度 , 这样的材料才能更 好 的保障工程的质量 , 否则很容易使得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变形 , 受到外力 的影 响就会 发生安全事 故 。 但是 , 目前我们 在工程施 工 中使用 的材料 还不 能完全的保障工程的质量 , 因此 , 我们在选择方面还要进行不断的研究 ,
高层和超高层办公楼结构标准化设计指引
高层/超高层办公楼结构标准化设计指引前言结合已有项目工程案例结构设计特点,并对典型项目进行分析计算,总结高层/超高层办公塔楼结构设计规律,包含结构材料、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尺寸、超限措施、材料用量等内容,希望能为100~200m高层/超高层办公楼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一、结构材料1.1、混凝土墙柱等竖向构件宜采用C60~C35,低区尽量使用高强度混凝土,中高区根据轴压比控制要求逐级递减;当条件允许时,外框柱可适当考虑C70等高强混凝土,充分发挥混凝土受压性能,取得经济性的同时,能更好的控制柱截面;梁板可使用C30~C35;桩基采用C30~C50,应根据桩身强度进行比选,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与单桩承载力匹配,桩基比选时,尽量按桩身强度控制;1.2、钢筋主体结构的钢筋材料选用参考如下:常用的钢筋为HRB400、HRB500等,当条件允许时,可适当考虑HRB500、HRB600等高强钢筋的应用。
当采用高强钢筋时,应按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和钢筋间距等构造要求,并应注意由于钢筋强度和直径改变会影响正常使用阶段的挠度和裂缝宽度。
1.3、钢材常用的钢筋为HRB400、HRB500等,当条件允许时,可适当考虑HRB500、HRB600等高强钢筋的应用。
当采用高强钢筋时,应按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和钢筋间距等构造要求,并应注意由于钢筋强度和直径改变会影响正常使用阶段的挠度和裂缝宽度。
二、结构体系2.1、抗侧力体系200m以下的超高层建筑宜采用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一般无需设置加强层,框架梁柱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核心筒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特殊情况:•当施工工期是控制因素时,可对比混合结构方案;•由于政策原因有强制性的装配率要求时,可对比混合结构;在方案阶段,应通过结构每平米质量指标从宏观层面判断整个结构方案是否合理、经济,常规项目的荷载取值、结构布置往往差异不大,各结构体系的每平米质量参考范围如下:各结构体系每平米质量(KN/m2)注:混凝土结构:主体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混合结构:楼面体系为钢结构楼面;钢结构:主体结构以钢结构为主。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与研究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与研究摘要:我国建筑行业更是步入了健康化发展的轨道,而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受到重视,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数量、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在我国建筑行业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对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也在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广大建筑企业必须对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有更加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并且要积极探索符合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有效技术,推动我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步入更加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钢结构;高层建筑的出现极大的减少了住宅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程度,缓解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状态。
高层建筑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对市区环境的影响、对城市安全的影响等等。
高层建筑需要继续发展但安全隐患同样需要避免,需要建筑行业在设计施工时充分的做好建筑安全性能的考虑。
一、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的特点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与普遍建筑具有极大的不同,因而,对于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来说,其技术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从当前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特点:1.具有设计基础性的特点。
对于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来说,在设计方面,不仅具有非同质化的特点,而且具有结构复杂的特点,因而对于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来说,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因而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技术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特别是由于不同的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在不同的环节都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这就使得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必须高度重视设计技术,否则就会对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质量造成重要的影响。
2.具有动态创新性的特点。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规模化、大型化、复杂化等诸多特点,决定了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必须具有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特别是从当前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各方面的建筑技术都已经日益成熟,但需要进行不断的融合,因而,必须进行技术的技术创新。
100-150m以上超高层与普通高层建筑的技术难点对比
100-150m以上超高层与普通高层建筑的技术难点对比超高层建筑(100-150m)与普通高层建筑(低于100m)各专业技术特点及对造价的影响分析如下:一、建筑专业1. 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民用建筑应当实行更加严格的消防安全要求和审批程序。
2.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一般每隔50米要设置一个避难层)。
3. 电梯利用效率降低,要分高低区设置等原因影响,进一步加大核心筒辅助面积。
4. 建筑高度超过100m,且标准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的公共建筑,宜设置屋顶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
5. 由于高处气候复杂,在外墙材料,玻璃幕墙的选择更为严格,会一定程度增加建筑成本。
6. 超高层建筑的配套地下室埋深和面积会增加较多,对地下室建设成本有一定影响。
7. 建筑造价还要考虑垂直运输和超高人工费的增加,设计和管理费用也有一定的增加。
8. 地标性超高层建筑,一般租金收益会相对增加。
二、结构专业(一)高层与超高层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和相关行业规定,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民用建筑被定义为超高层建筑。
7度设防,框架-筒体结构的建筑高度超过130米,须进行超限审查。
报建和设计程序稍复杂。
(二)结构成本1.100米以内建筑可以选择常规的框架-核心筒结构。
超高层结构较多选择为框架-核心筒和筒中筒,钢骨构件比例更大,含钢量更高。
结构设计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材料投入,施工成本也随之增加。
2.100米以内建筑:建筑高度相对较低,因此基础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成本相对较低。
3.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基础工程的深度和复杂度提高。
桩基础要求更高,桩径大且埋深更深,同时地基处理更为复杂。
4.超高层建筑的基坑围护成本相对较高。
(三)抗震性能1.100米以内建筑:由于建筑高度相对较低,受到的地震波影响较小,因此抗震性能相对较好。
同时,较低的建筑高度也有利于逃生和救援。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然而,高层建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 挑战。例如,过度依赖电梯导致安全 隐患;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和气候的 影响;以及建筑成本高昂等问题。
高层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
01
城市天际线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天际线产生显著影响。它
们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外观,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疏散通道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设置合理的疏散 通道,包括楼梯、电梯、逃生通道等 ,确保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 疏散人员,降低人员伤亡。
建筑维护与管理
定期检查与维修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定期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维修,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 隐患,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
专业管理团队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配备专业的物业管理团队,负责建筑的日常维护、安全管 理、设备维修等工作,确保建筑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高层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主要用于商业和办公用途。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土地资源紧张,高层建 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趋势
近年来,随着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高层建筑的设计 和建造逐渐向环保、节能、智能化方向发展。
建筑特点
高度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远远 超过一般建筑物,是城市中的
THANKS
感谢观看
帝国大厦
位于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是20世纪30年代的标志性建筑,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 如今,它仍然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和办公楼。
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与挑战
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 程加速,高层建筑在中国各大城市如 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建筑不仅提升 了城市的形象,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多 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建筑知识: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
建筑知识: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而超高层建筑的兴建则成为了解决城市空间不足的好办法。
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相对于普通建筑而言,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和严格的管理方法才能完成。
本文将从楼层高度、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分别介绍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
一、楼层高度超高层建筑的楼层高度往往达到几百米,有些甚至超过一千米。
在这种高度下,建筑结构受到的荷载十分巨大,地震、风力、温度变化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建筑质量产生巨大影响。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采用合理的材料和强度设计,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如加固建筑结构、安装固定设备等。
二、建筑材料超高层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测试,保证其质量和性能可靠。
常见的建筑材料包括高强度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玻璃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强、抗压能力好等特点,能够承受超高层建筑所受到的各种力量和挑战。
三、施工设备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设备也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使用高空作业设施,如升降机、吊篮等,便于作业人员上下、内外移动。
同时,还需要采用高度精密的测量仪器,保证工程的精度和准确性。
在拆除和重建过程中,需要使用爆破技术,以便快速、高效地完成。
四、安全管理超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非常重要,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建筑工程的坚固和安全性。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规范作业程序,建立安全操控体系,定期进行安全验收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
同时,还要注重教育培训工人,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需要充分考虑楼层高度、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安全管理等因素,并采用高科技手段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摘要】钢结构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钢结构的使用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的使用为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文概括了钢结构同混凝土结构相比的优缺点,再从钢结构施工过程中主要施工环节为切入点对施工技术进行论述,旨在找出高层施工的建筑钢结构达到预期质量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高层;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划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没有一个统一规定,一般认为建筑总高度超过24m为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60m为超高层建筑。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一、材料的选用钢结构有很多优点,但其缺点是导热系数大,耐火性差。
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耐火钢的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为钢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般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采用框—剪、框—筒结构体系时的经济性统计为:钢结构造价=钢材费用(约占40%)+制作安装费用(约占30%)+防火涂料费用(约占30%),防火涂料所占总造价的比重较大。
如果使用高强度耐火钢虽价格略有上升,但防火涂料价格有较大幅度下降,可望部分抵消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而且可靠度及安全性有了一定的保障。
二、制作与安装(一)统一测量仪器和钢尺量具建造一幢超高层大楼,涉及到土建、钢结构、玻璃幕墙和各类设备的安装,使用的测量仪器和使用的钢尺必须由国家法定的同一计量部门由同一标准鉴定。
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周期较长,尚需定期对测量仪器和钢尺量具进行定期校验以保证建筑物各项指标符合规定的指标。
超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技术经济对比
消防
喷淋
一、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底商的住宅建筑所有公共区域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仅公区增加10元/㎡)
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住宅建筑所有区域均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0-45元/㎡
自动
报警
1、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内面积大于50㎡的可燃物品库房和建筑面积大于500㎡的营业厅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其他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建筑高度在54米与100米之间住宅建筑的公共部位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套内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4、建筑高度不大于54米住宅建筑的公共部位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住宅建筑除卫生间外所有区域均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0-40元/㎡
消防水
/
避难层设备间增加消防接力水泵(喷淋和消火栓各两台)
电气
动力及
照明
无中间配电房;
消防应急照明的备用电源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0.5h
超过一定高度,在避难层设置中间配电房,避免电力损耗;
消防应急照明的备用电源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5h
2元/㎡
暖通
水系统
/
中央空调水系统需分高中低区,注意管道壁厚承压选择;
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50米的,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10元/㎡
直升机停机坪
无此要求
建筑高度大于100米且标准层建筑面积大于2000㎡的公共建筑宜在屋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在停机坪周围适当位置设置消火栓、航空障碍灯及应急照明设施
避难层
无此要求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米;避难层可兼做设备层,避难层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消防卷盘以及机械排烟系统
高层和超高层
高层和超高层: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总高度超过28m的建筑为高层。
超过100m的建筑为超高层。
结构竖向布置原则:抗震设防的建筑结构竖向布置应使体型规则、均匀,避免有较大的外挑和内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和侧向刚度突变。
竖向不规则包括: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
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
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H1与房屋高度H之比大于0.2时,上部楼层收进水平尺寸B1不宜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0.75倍;当上部结构相对于下部结构外挑时,下部楼层的水平尺寸B不宜小于上部楼层水平尺寸B1的0.9倍,且水平外挑尺寸a不宜大于4m。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7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砌体建筑,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是纵横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在设防烈度为八度和九度地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建筑宜设防震缝:1建筑立面高差在6m以上2建筑有错层且错层楼板高差较大3建筑各相邻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此时防震缝宽度可采用50-100mm。
缝两侧均需设置墙体,一加强防震缝两侧房屋刚度。
防震缝要沿着建筑全高设置,缝两侧应布置双墙或者双柱,或一墙一柱,使各部分结构都有较好的刚度。
防震缝应与伸缩缝、沉降缝统一布置,并满足防震缝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设防震缝时,基础可以不分开。
伸缩缝:1、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框架结构体系55m,剪力墙结构体系,45m。
2、增大伸缩缝间距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沉降缝:1、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应贯通基础本身。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1.基础技术难点:超高层建筑的基础需要承受巨大的上部荷载,如何确保基础的稳定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应对措施可以采用特殊的基础结构设计,如悬挑式基础或者深基坑技术。
2.结构技术难点:超高层建筑的结构需要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以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
为此,可以采用新型的结构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钢材,同时配合先进的结构设计和加固技术,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风载技术难点:超高层建筑容易受到强风的影响,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结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采用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建筑物的风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进而优化建筑结构的设计。
4.垂直运输技术难点:超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需要满足高效、安全的要求。
可以采用先进的电梯技术,并增加多层电梯间,以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5.建筑节能技术难点:超高层建筑的能耗较高,需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如建筑外保温、智能控制系统等,以减少能耗并提高建筑的环保性能。
6.防火技术难点:超高层建筑的火灾风险较大,需要采用严格的防火措施。
可以采用防火材料和火灾报警系统等,确保建筑物的防火安全。
7.维护和管理技术难点:超高层建筑的维护和管理困难度较大,需要采用先进的维护技术,如无人机巡检和远程监控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的问题。
8.人员疏散技术难点:超高层建筑中的疏散困难度较高,需要设计可靠的人员疏散通道,并进行定期演习和培训,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疏散。
9.电力供应技术难点:超高层建筑电力供应的安全和稳定性要求高,需要采用多电源供应、备用电源和电力管理系统等,以保障电力的可靠供应。
10.环境影响技术难点:超高层建筑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阻断风景和遮挡阳光等。
可以通过景观设计和绿化配置等手段,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在应对这些技术难点时,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工程经验,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施工,并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以确保超高层建筑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1.综合考虑荷载: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需要承受大量的自重、活载和风载等荷载。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荷载的作用,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强度和刚度: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荷载和抵抗地震等外力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计算和分析,确定合适的材料和截面尺寸,以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3.预应力设计:预应力设计是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在构件中引入预应力,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减小结构的变形和裂缝。
预应力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构件的受力特点和荷载情况,以确定合适的预应力力度和施工方法。
4.地基处理: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需要特别关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地基进行充分的勘察和分析,确保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可以采用加固地基、沉桩和排水等措施,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减小沉降变形。
5.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抗震规范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抗震计算和分析。
可以采用设置抗震墙、剪力墙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等抗震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6.稳定性分析: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分析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和各个构件的局部稳定。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稳定性计算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的稳定性措施和参数。
可以采用设置剪力墙、加固节点和增加支撑等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7.火灾安全设计:火灾安全设计是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火灾对结构的影响和热膨胀对构件的变形。
可以采用设置防火分区、防火墙和防火隔室等措施,以提高建筑的火灾安全性。
8.风洞实验:由于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较大,受风效应的影响较大。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风洞实验,以模拟建筑在不同风速和风向下的响应。
通过风洞实验的结果,可以优化结构的形式和参数,提高建筑的抗风能力和稳定性。
超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技术经济对比
超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技术经济对比在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中,超高层建筑和高层建筑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
它们不仅是城市繁荣的象征,更在技术和经济方面有着诸多值得探讨和对比之处。
从技术层面来看,超高层建筑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结构设计。
超高层建筑需要承受巨大的风力和地震力,因此其结构必须具备极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通常会采用更加复杂的结构体系,如核心筒外框架结构、巨型框架结构等,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相比之下,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虽然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但要求相对较低。
在施工技术方面,超高层建筑的难度明显增大。
由于高度过高,垂直运输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不仅需要高效的塔吊和施工电梯,还需要精心规划运输路线和时间,以提高施工效率。
同时,超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浇筑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采用特殊的泵送技术和高性能混凝土,以确保混凝土能够顺利到达高处并且具有足够的强度。
高层建筑的施工虽然也有类似的问题,但规模和难度都要小得多。
消防和安全也是超高层建筑技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超高层建筑中的人员疏散时间长,火灾蔓延速度快,因此需要配备更加先进的消防设施和系统,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等。
同时,还需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疏散方案,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高层建筑在这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忽视。
从经济角度分析,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成本极高。
土地成本、设计费用、施工费用、材料成本等都远远高于高层建筑。
特别是在一些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域,土地成本更是占据了总成本的很大比例。
此外,超高层建筑的维护成本也相当高昂。
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设备系统,需要定期进行检测、维修和更换,这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
然而,超高层建筑也能带来一些经济上的优势。
它们往往能够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吸引大量的商业和旅游资源,从而提升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和商业活力。
同时,超高层建筑中的高端写字楼和豪华公寓也能够获得较高的租金收益。
高层建筑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则相对较为平稳。
超高层建筑施工方法
超⾼层建筑施⼯⽅法
超⾼层建筑施⼯⽅法
(⼀)超⾼层建筑分类
1)内筒为钢筋混凝⼟核⼼筒结构+外筒巨柱,巨柱与核⼼筒之间钢梁连接,外筒楼板为组合楼板的形式,如:⼴州西塔、上海环球、深圳京基100⼤厦、⼴州东塔,均为该结构形式,⾼度均在400⽶以上。
2)内筒为钢筋混凝⼟核⼼筒+外筒巨柱,巨柱与核⼼筒之间为钢筋混凝⼟梁连接,楼板为普通的钢筋混凝⼟楼板,如:重庆环球、⼴州⾼德、⽬前正在投标的合肥华润置地万象城的东、西塔楼。
建筑⾼度约在200~400⽶。
(⼆)超⾼层建筑施⼯⽅法
1)超⾼层建筑外框结构为钢梁的结构形式,适合核⼼筒墙体竖向结构先⾏施⼯,楼板等⽔平结构滞后施⼯,外框钢结构及梁板滞后核⼼筒结构数层进⾏施⼯。
表现形式:
1.钢梁与核⼼筒连接采⽤预埋件焊接⽿板的连接形式。
2.核⼼筒内梁筋需预留套筒,楼板钢筋可采⽤预留胡⼦筋的形式,局部错位、漏埋可采⽤植筋。
3.外框楼板为组合楼板。
核⼼筒墙体结构为第1个施⼯作业⾯;内筒⽔平结构为第2个施⼯作业⾯;钢结构柱和钢梁为第3个施⼯作业⾯;外框筒组合楼板施⼯为第4个施⼯作业⾯;外侧幕墙分段施⼯形成第5个施⼯作业⾯;下部楼层砌筑和精装⼯程适时插⼊施⼯为第6个施⼯
作业⾯。
2)超⾼层建筑由于外框筒结构为钢筋混凝⼟结构,主要特点是:(1)外筒梁板钢筋需全部同截⾯断开,对结构受⼒性能影响较⼤,很难征得设计同意。
(2)普通钢筋混凝⼟楼板需⽀模施⼯。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成本对比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成本对比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它们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天际线,也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规划和建设这些建筑时,成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对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成本进行详细对比,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两种建筑类型在成本方面的差异。
一、建筑基础和结构成本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和结构是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同时也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层建筑,由于高度相对较低,其基础设计和施工相对较为简单。
通常采用常规的桩基础或筏板基础就能满足承载要求。
结构方面,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或钢结构,材料和施工工艺相对成熟,成本相对可控。
超高层建筑则面临着巨大的垂直荷载和水平风力,对基础和结构的要求极高。
为了确保稳定性,超高层建筑往往需要采用更加复杂和深入的基础形式,如桩筏基础、箱型基础,甚至是特殊的基础处理技术。
在结构方面,通常会采用高强度的钢材和先进的结构体系,如核心筒外框架结构、巨型框架结构等。
这些材料和结构体系的成本高昂,而且施工难度大,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导致基础和结构成本大幅增加。
二、建筑材料成本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成本。
高层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砖块、玻璃等。
由于高度和规模相对较小,材料的用量相对较少,而且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
超高层建筑由于其庞大的体量和复杂的结构,对材料的性能和质量要求更高。
例如,高强度的钢材、高性能的混凝土、特殊的玻璃幕墙等都是常见的材料选择。
这些材料的价格通常比普通材料高出许多,而且为了满足建筑的设计要求,材料的用量也会大幅增加。
此外,超高层建筑还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进口材料或特殊定制的材料,进一步增加了材料成本。
三、施工技术和设备成本施工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对建筑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常见的施工技术包括塔吊吊运、混凝土泵送等,施工设备也相对较为常见和普及。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概要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概要1.地基处理:超高层建筑需要经过深基坑开挖及地基处理工艺,以确保建筑行为受控制,减小沉降和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应对措施:运用大型挖掘机和地基处理技术,如梁底喷射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稳定土壤,减小地基沉降。
2.结构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纵向和横向荷载的影响,确保承载力和稳定性。
应对措施:采用高效的计算技术和先进的结构材料,如高强度钢筋和高强度混凝土,提高结构的抗风、抗震能力。
3.抗风设计:超高层建筑面对强风荷载的挑战,需采取抗风设计措施,减小建筑物的摇摆和变形。
应对措施:采用结构抗风计算方法和风洞试验,优化建筑物的形态设计和结构布置,增设风阻板和防风索等。
4.节能设计:超高层建筑的能耗较大,需要考虑节能设计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应对措施:采用高效的隔热和保温材料,合理设置通风与空调系统,利用太阳能发电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5.抗震设计:超高层建筑需要考虑地震荷载的影响,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应对措施:采用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减震装置和加强结构抗震的技术措施,如防震垫、防震减振器等。
6.竖向交通系统:超高层建筑需要解决人员和物品的竖向运输问题,确保交通高效且安全。
应对措施:设置高速电梯和安全逃生通道,合理规划竖向交通系统,提供多样化的运输组织方式。
7.消防安全:超高层建筑面临着高楼火灾蔓延和人员疏散的风险,需要消防安全设施和预案。
应对措施:设置火灾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消防逃生通道和安全集结点,加强人员消防培训和预案制定。
8.供水和排水系统:超高层建筑需要提供稳定的供水和排水系统,以满足大量的人员需求。
应对措施:采用高效的供水和排水系统,合理设置水泵和水箱,增设消防水炮和防洪措施。
9.电力供应:超高层建筑需要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满足建筑和设备的需求。
应对措施:设置备用发电机组和电力保障设备,优化电力供应系统,提供可靠的市电和备用电源。
10.建筑维护:超高层建筑需要定期维护和检修,减小建筑物老化和损坏的风险。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高层与超高层施工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高层与超高层施工技术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在现代城市中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人们对空间利用效率和建筑安全性的需求,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重点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高层与超高层施工技术,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快速组装系统:提升施工效率快速组装系统是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使用预制构件和模块化设计,通过精确的生产工艺,实现了大部分建筑元素在工厂内加工完成,然后在施工现场进行简单的组装。
这种快速而精准的组装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施工效率。
首先,相较于传统建筑的砌砖或浇筑混凝土,快速组装系统减少了很多传统施工中繁琐的过程。
例如,预制墙板可以直接安装到主体结构上,并且已经集成了保温、隔音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施工时间。
其次,通过预先设计和制作模块化构件,可以有效缩短整个建筑项目的周期。
模块化构件的制造可以与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同步进行,从而缩短了整个项目的时间。
此外,由于预制构件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可以提前排除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尺寸偏差和质量问题,减少了后期修复和调整的需求。
二、结构设计和安全措施:保障建筑安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中也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在这些大型项目中,结构设计和安全措施尤为重要。
首先,在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中使用装配式建筑施工,可以更好地保证结构设计的稳定性。
由于预制构件经过严格计算和检验,材料质量得到保证,并且使用专业设备进行组装,能够有效避免由于人为操作不当或质量问题导致的结构失稳风险。
其次,装配式建筑施工还能够改善火灾安全性。
预制墙板常常集成了防火材料和隔热材料,在阻止火势蔓延以及保护人员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此外,预制构件的标准化设计可以加快消防设备的布置和使用效率,在发生火灾时提供更多时间给人们疏散和扑救。
三、挑战与应对:技术革新与培训然而,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高层与超高层应用还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技术革新的需求。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建筑品质及环境要求的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
要】我国对超高层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和技术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钢结构;混凝土;绿色建筑
1、中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情况
由于我国对超高层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和技术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全世界排名前10位超高层建筑中有7个在中国,这些超高层建筑在给城市增添亮点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超高层建筑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升。
1.1结构设计日益规范
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由经验定值系数确定安全度的设计方法,发展到用概率理论确定可靠度的设计方法,历时30多年。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已由平面分析发展到空间分析,由静力计算发展到动力计算,由人工手算发展至计算机计算。
目前用计算机计算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已经普及,全国已普遍采用三维空间程序分析结构内力,超过100m的超高层建筑和特殊重要的建筑还要用动力分析方法计算内力。
根据高层建筑功能要求,发展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筒中筒结构、巨型框架结构等。
钢管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也在高层建筑中逐步推广。
各种结构设计规范逐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