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社会影响大的美国人——杜威

合集下载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教育改革的急功近利:在中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人过于追求短期效果, 忽视了杜威教育思想中的长期目标。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 例如教学方法简单粗暴、课程内容难度过高、忽视学生兴趣等。
3、教育公平问题:尽管杜威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和 国际化,但其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公平问题。一些研究表明,杜威的教 育思想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中得到更广泛的实施和推广,而在农村和欠发 达地区的学校中则应用较少。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2、促进了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对中国教育心理学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强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倡从学生的角度出 发,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教育心理学 的发展,使得中国教育更加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
3、提高了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教育带来了国际 化视野。他的教育思想与国际上其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教 育的国际化发展。这种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使得中国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教 育体系,提高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然而,尽管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日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 题。例如,日本的教育体系仍然受到传统的“应试”观念的影响,对知识和分 数的过度重视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虽然学校试图引入更多的创 新教育方法,但实际的实施效果可能因学校和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日本教育的进步。 然而,如何在保持传统的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创新化,将是日本未来教 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杜威教育思想对教育者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对教育者有以下启示:

约翰?杜威来华及其影响

约翰?杜威来华及其影响
高 同守 等 g Y , 育 月
约翰 ・ 杜 威 来 华 及 其 影 响
钱 乐 制 钱 瑞 雪 3 3 4 0 0) ( 安徽 怀远 师 范 学校 安 徽 怀远 2 摘 要 :约翰 ・ 杜威 ,美 国实验主义哲学家、教 育家、思想 家。1 9 1 9 -1 9 2 1 年在 中国访 问讲 学,到过 中国 1 1 省和三 个
融汇 中西 ,延用大量 欧美 留学人才 ,对杜威实验 主义思想传播 起 了重 要 作 用 。 陶行知长期推行平 民教育 、 乡村教育 、 普及教育 , 形成 “ 生 活教育 ”的理论 与实践 ,他正视 中国实际 国情 ,已经超越其 老 师 。陈鹤琴批判传统 中国封建教育 ,“ 从 杜威实用 主义教育 思 想 中吸 收 合 理 有 用 东 西 ,结 合 中 国 的教 育 进 行 改 造 和 实 验 ,试 图使教育理论科学化 和中国化 。 ” 实验 主义诞生在美 国 , 具 有 人 文主义色彩 和科学实验性 ,注重一步一步改进 ,强调功利与 效果 ,适应 了欧美国家时代需 求。“ 实验 主义是 l 9世纪末在美 国 出现 并 占 主导 地 位 的思 潮 ,它 在 2 O 世 纪 兼 有 西 方 人 本 主 义 和科学 实证 主义 的特征 , 适应发达资本主义注重功利与实效的 需 要。 ”r s 胡适宣传杜威 的讲求实效 的真理观和重疑求证的方法
发生了深远影响。

的制定 和贯彻 。新学制 的颁 布与推行 ,“ 标志着我 国现代 学校 教育体制 的基本确立 , 是中 国现代教育史上里程碑 式的进步。 ”
【 5 】
杜威教 育思想通 过其学生 , 在 中国得到更加广泛传播并产 生重要影 响。胡适 、蒋梦麟 、郭 秉文 、陈鹤琴 、陶行知 、冯友 兰 等 先 后 在 美 国 哥 伦 比亚 大 学 学 习 ,受 杜 威 实 验 主 义 思 想 影 响 ,回国后致力于 中国教育改革。胡适主要在北京大学进行思 想学术上的宣讲 ,影 响大 。蒋梦麟曾任代 理北大校长 、国民政 府教育部长 ,“ 1 9 3 0年冬 出任北大校长后 ,延聘 了大批 留美学 生来校任教” , 任期到 1 9 4 5年 。他积极参与新教育改革 ,在 主持北大和主政教育部期间 ,推行欧美办学方针 ,宣传杜威实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1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以来由于当时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美国社会局势的变动,赫尔巴特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教育受到冲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死板单一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由此“催生”,这一思想针对关注民主和教育、生活与教育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广泛流传。

由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民国时期的实业发展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贴近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培养适应民族工业发展的人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教育界的留学生,如陶行知、胡适等人,他们促进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在此之前中国对于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已经大肆宣传,杜威的到来掀起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的热潮。

尽管在此之后由于中国社会局势的变化,杜威的影响力在中国不如从前,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未消失在大众眼前,仍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思想时,要注重结合本国的国情和教育背景,国内教育学家不断将思想演变修正,使其更加科学地指导我国的教育事业。

2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2.1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什么?首先,“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对教育是什么的首要的回答。

在杜威的观点中教育要具有生活意义,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形式;第二,教育是一种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其次,“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是指教育的目的是不断生长,教育作为一种方法来促进个体生长和发展,教育为人的生长提供指引方向。

生活与生长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杜威的解释是这样的:生活是发展,而不断发展即生长就是生活,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

“教育即生长”这一观点是从心理学来对教育进行他的阐述。

最后,“教育即经验改造”。

上述两个观点表明在杜威的观点中,教育是生长生活的过程,那在这一观点之中,它实际上也是对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这对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1919—1921哲学大师杜威的中国之行

1919—1921哲学大师杜威的中国之行

Culture ▁文化|哲思1919-1921:哲学大师杜威的中国之行杜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1919年到1921年,杜威应中国几所学术机构的联合邀请,来华访问和讲学。

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正风起云涌,他恰好见证了这片东方土地上发生的变革。

同时,他的思想也给渴望“启蒙”的中国人带来新奇和激动,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杜威的中国之行就此展开1919年初,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利用哥伦比亚大学提供的学术休假机会,开始了他的日本游历,主要目的是文化考察,感受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东方文化。

当得知杜威在日本游历、并在东京帝国大学讲演的消息后,他的中国学生胡适、陶行知、郭秉文、蒋梦麟等人,想请他过来做个短期访问。

2月,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即致函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商讨邀请杜威访华的办法。

陶行知在3月12日致胡适的回函中,形容获悉杜威到日本讲学时是“又惊又喜”,建议“南北统一起来”,联合邀请杜威来华。

一方面,蔡元培以北京大学校长的身份,积极与杜威所在单位哥伦比亚大学校方沟通,允许杜威居留中国一年且不影响其在原校的聘任;而胡适也立即致函正在日本讲学的杜威,邀他来华讲学。

另一方面,适逢南京高师郭秉文赴欧考察教育而取道日本的机会,陶行知及时将邀请杜威来华一事商告郭秉文,并决定由郭秉文途经日本时,当面向杜文/裘伟廷威提出邀请。

于是,郭秉文在抵达东京后的次日(3月14日)专程拜访了杜威,盛邀其访华,住上一年,作教育讲演。

后来,就由北京大学牵头,与教育部、南京高师、江苏省教育会、浙江省教育会等单位联合正式发出邀请。

对中国之行十分感兴趣的杜威,欣然接受胡适、郭秉文等人的邀请。

他在给胡适的复信中说:“我接到你的信非常欢喜。

我每日总想写信把我们想到中国来游玩的事告诉你……你问我能否在中国讲演,这是很荣誉的事,又可借此遇着一些有趣的人物,我想我可以讲演几次,也许不至于对我的游历行程有大妨碍。

杜威与中国现代教育

杜威与中国现代教育

杜 威 及 其 实 用 主 义 教 育 学 在 中 国广 泛 传 播 的 内因 , 在 于 其 与 中华 文 化 、 中 国知 识 分 子 精 神 、 中 国教 育 传 统 的 内在 契 合 。 蔡 元 培 在 祝 贺 杜 威 六 十 岁 生 日 的 晚 宴上 发 表 演 说 , 将 杜 威 与 孔 子 并
“ 旧 的个 人主 义 已经 破 产 了 ”

当前主 要是
创 造 “ 一

新 的个 人 主 义 ” 。 他 在 杜 威学校 , 按 照 自己 “ 学 校 即社 会 ” 的理 念 , 致 力 于 把 学 校 建 设 成 为社 会
生 活 的方 式 , 使 “ 个人 因素和 社会 因素 ” 相互 协 调 或平 衡 , 养成 个 人 与他人 共 同生 活 及 合 作共 事 的 能力 。 杜威 的这 些 思 想 , 与 中国 儒家 所 追 求 的 内圣 外王 、 己 群 和 谐 、 德 政 教 化 等 , 表 面 看 来 又 何 其 相 似 乃 尔 , 与 胡适 等 中 国 自由主 义 知 识 分 子 的 思 想 和 实践 , 又 何 其 相 似 乃 尔 。 杜 威 的女 儿 曾 说 : “ 杜 威 在 中 国 的访 问对 他 自己 也 具 有 深 刻 的和 持 久 的影 响 … … 以致对 他 的学 术 上 的热 情起 了
一 是对 于 中国现 代教育理 论 形 成 、 教育 学科建 构 的影 响 。 1 9 1 7 年- 1 9 3 7 年 出版 的 中 国人 自己
编 撰 的教 育 学 著 作 (主 要 是 教 科 书) 达 4 2 种 , 其 中 “ 不 少 人 是 以杜 威 的教 育 理 论 或 桑 代 克 的 教 育 原
我 国则 从9 0 年 代 重 新 评 价 杜 威 以来 , 研 究开 始 复 苏 , 2 0 0 1 年 以后 研 究论 文 大 增 , 其 中有 关 杜 威 教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摘要: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中国的杜威研究学者的积极传播,加上杜威本人亲自到中国的访问和讲演以及杜威教育著作的翻译出版,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教育思想上,而且也表现在教育实践上。

本文将从杜威来华前的国内文化背景、杜威的中国之行、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试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杜威中国教育思想作者:教育学院一、杜威来华前的国内文化背景在杜威来华的前几年,新文化运动即已兴起。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结合,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袁世凯政府祭天祀孔,把读经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面对这股复古思潮,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坚持民主主义理想,发动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他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人权”(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战。

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并迁到北京。

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先后参加编辑或撰稿工作,使《新青年》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进步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改革。

他积极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力倡导进步的思想文化。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聚集北京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杜威来华初期,正值中国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也是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在此期间,《新青年》杂志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介绍西方的民主政治、科学思想和文化教育,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教育、学术的交流。

杜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应邀来华访问、讲学的。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生平简介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生平简介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生平简介约翰·杜威,1859年10月20日生于美国佛蒙特州。

小时候的约翰·杜威比较内向,很少说话,同时此时的他也不是一个聪明的小孩。

不过约翰·杜威很喜欢看书。

在中学毕业后,他就进入了维蒙特大学。

这是当地的一所著名的大学。

在大学中,约翰·杜威学修过不少语言,包括希腊文和拉丁文。

同时他也对解析几何微积分以及自然科学感兴趣。

1879年,约翰·杜威大学毕业,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并且半工半读,继续研究哲学。

1882年,约翰·杜威首次发表学术论文。

两年后,他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约翰·杜威将哲学和教育相结合,提出了特殊的教育理论。

他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人的机能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批判了当时传统的教育,就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两个观点。

在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中,教学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点。

约翰·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思维与教学”这两个理论,为后世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约翰·杜威的主要著作有《哲学之改造》、《自由与文化》、《经验和自然》、《经验和自然》等,涉及了科学、艺术、政治、教育等方面,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

他所提出的实用主义,成为了美国特有的文化。

1952年6月1日,约翰·杜威因病去世。

约翰杜威一生有着很多的荣誉。

他是美国公认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他在1884年获得了霍布金斯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了一个哲学研究家。

也是在同一年,约翰杜威被密歇根大学聘请为哲学和心理学的讲师,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

1888年开始,约翰杜威开始明尼苏达大学做哲学系教授。

1894年,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同时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的主任。

1899年,约翰杜威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0年,约翰杜威成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达到了人生的新的高峰。

约翰.杜威简介

约翰.杜威简介

约翰.杜威简介约翰?杜威简介名⼈姓名:杜威出⽣年代:1859-1952名⼈职称:哲学家、教育家,实⽤主义哲学的创始⼈之⼀名⼈国家:美国相关介绍: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主义哲学的创始⼈之⼀,功能⼼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出⽣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

柏林顿市⼈⼝近⼀万五千⼈,其中约半数为本地⼈,半数来⾃爱尔兰和魁北克。

本地出⽣的⼈包括在佛蒙特州或新英格兰其他地⽅居住很久的盎格鲁撒克逊中产阶级新教徒家庭的后裔。

杜威就是在这样⼀个群体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

杜威在柏林顿市上公⽴学校,毕业后⼊本地的佛蒙特⼤学。

⼤学第四年,他学习了基本的政治、经济、哲学和宗教理论,并产⽣了浓厚的兴趣。

⼤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三年。

1882年进霍布⾦斯⼤学攻读哲学。

受到来⾃密歇根⼤学客座教授、新⿊格尔主义的主要倡导者莫理斯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格尔思想复兴的影响。

他发现,这个哲学强调宇宙的精神的和有机的性质,正是他⼀直在模糊地探索着的东西,他热切地信奉这个哲学。

1884年,杜威获得霍布⾦斯⼤学哲学博⼠学位。

同年秋,受聘为密歇根⼤学哲学和⼼理学讲师。

除1888~1889年曾在明尼苏达⼤学任哲学教授以外,杜威在密歇根⼯作了⼗年。

在此期间,他主要致⼒于⿊格尔和英国新⿊格尔主义哲学研究,对霍尔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理⼼理学进⾏了深⼊研究。

杜威对教育的兴趣始于在密歇根的年代。

他发现多数学校正沿着早先的传统路线进⾏,没有适应⼉童⼼理学的最新发现和变⾰中的民主社会秩序的需要。

寻找⼀种能补救这些缺陷的教育哲学,成了杜威主要关切的事情。

1894年,他离开密歇根,任芝加哥⼤学哲学教授,哲学、⼼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

他在芝加哥的成就使他获得全国的名望。

进化论的⽣物学和⼼理学在他的思想中越来越占优势,导致他抛弃⿊格尔的理论,接受⼯具主义的认识论。

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的教育家。

他继承了皮尔斯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将他们的思想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将实用主义哲学推广到教育、宗教、政治、道德等多个领域,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兴起的教育革新运动(“新教育”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杜威来、访华讲学为契机,该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高潮,在众多西方教育思想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五四”之后在中国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潮。

一、杜威访华行程及主要讲演1919年4月30日,杜威偕夫人艾丽丝(Alice) 、女儿露茜(Lucy)一起来到中国,在此后两年零两个月的时光里,杜威在中国各地巡回讲学,曾到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一共作了200多次的讲演,内容基本上均涉及教育,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所作讲演场场座无虚席,这些演讲经过中文口译、记录、整理并校正后,随即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有的则汇编出版。

1921年8月2日,杜威离开中国返美,而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整个二十世纪20年代乃至三四十年代都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王剑依据北京《晨报》、上海《申报》、上海《民国日报》、长沙《大公报》等近代报刊,以及蔡元培、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相关历史人物的年谱、传记等的记载,并加以细致的辨析考证,整理出杜威的中国行程以及主要讲演概况表。

①杜威的中国行程以及主要讲演概况表①王剑.“杜威中国之行”若干史实考释[J].教育史研究,2002,9(3):34-36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1915年后中国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继之而起的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急需理论的武装和思想的指导,因此在这个时期,西方各种思潮繁荣兴起。

杜威

杜威

杜威(1859——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教育家。

杜威在其一生中,除短期做中学教师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任教。

他还广泛地参加了学校以外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会长、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第一任会长、人民座谈会主席、独立政治联盟全国主席等。

曾到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国,考察教育状况,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在教育理论方面,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方法应根据“从做中学”的原理,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目的在于使劳动人民子女顺应于美国生活方式”,并企图通过教育的手段,调和阶级矛盾。

但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平凡家庭1859年10月20日,约翰·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伯林顿地区的一个市镇上。

他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四个子女中的第三个儿子。

杜威小时,并未表现出超人的智慧,他同许多孩子一样,到了上学的年龄,便进入附近的一所公立学校学习。

进这所学校读书的孩子,来自各式各样的家庭,富裕的和贫穷的、老美国人和移民。

杜威祖辈,没有人进入大学读书,家族很可能是来自佛兰德斯的编织工,他们把精巧的编织技术介绍到英格兰,并得到了杜“威”(草地的意思)这个姓氏。

约翰·杜威的父亲阿奇博尔德·斯普雷格·杜威是一个做杂货生意的小老板,受过一点点学校教育。

做生意的职业需要,使他对阅读书籍产生了兴趣。

他读过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等人的著作,目的在于从这些著作中吸取与做生意有关的演说类的语言和措词。

有时干活时,他引用弥尔顿的话,得意地反复念着与众不同的和悦耳的句子;有时还为自己的孩子背诵一些诗句。

约翰·杜威(以下均简称杜威)的母亲卢西娜·阿特梅西·里琦,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性格开朗热情,对教会(新教)的热情超过了她那对教会抱无所谓态度的丈夫。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一、引言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

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

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

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

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

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

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

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

”因此,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扒一扒杜威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扒一扒杜威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扒一扒杜威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杜威是20世纪以来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他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更多关注的是关于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其实还有许多我们很少关注到的领域,伟大的教育家也有普通的一面,现在就让小编带大家来扒一扒杜威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吧。

首先我们来扒一下杜威自己的生命历程和个性,杜威出生于1859年10月,故于1952年6月,果真应了“伟大的教育家都很长寿”这句话,93年的生命历程中杜威无疑是一个丰富多产的“作家”,先后发表和出版了接近40部作品,直到临终前他还在坚持创作。

我们可能不会想到,其实杜威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太善于表达,正如美国教育学家胡克所说:“对杜威教育哲学的误解是很多的,如果杜威的行文比较精确,有一些误解也许是可以避免的”,而他的学生胡适也谈到过杜威跟其他老师相比确实不善言语,或许这也是我们读了好几遍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都一头雾水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我们再来扒一下杜威的夫人和女儿,这应该是大家都很感兴趣的方面。

杜威有过两任妻子,第一任是杜威在密歇根大学任教时的学生——奇普曼,两人1886年结婚,在杜威以后的教授生涯中,奇普曼即是他生活上的伴侣,又是他学术上的同事。

看来我们的杜威先生很时髦,经历了一段美妙的师生恋,并修成了正果。

助力杜威学术生涯的除了他的夫人,还有他的两个女儿,其中《学校与社会》便是杜威与女儿伊芙琳合作完成,而他的另一个女儿简•杜威则完成了另一部著作《杜威传》,她们无疑是父亲工作的得力助手。

杜威的第二任夫人罗伯特•洛维茨,1946年,42岁的她与87岁的杜威结了婚。

而洛维茨夫人与胡适也有着很好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杜威于1896——1903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而实验学校后来却因杜威的辞职而停办,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界的一大遗憾。

让杜威当年选择离开的直接导火索便是芝加哥大学终止了奇普曼夫人在实验学校的校长职务,这让杜威很不满意,并选择了辞职。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摘要:文章通过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20-30年代的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进而得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第一,对1922年“壬戌学制”的制订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对教育理论的影响,第三,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与杜威(John Dewey)同时代的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杜威的工具主义真理观并不予以足够的认同,但却对他予以极高的评价:“约翰·杜威生于1859年,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

对此评价,我完全赞同。

他不仅在哲学家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深深影响了教育、美学与政治领域里的学者。

”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权威对杜威的地位也以高度肯定:“他关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各该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

”在中国有传播其思想学说的弟子,“五四”时期,他来中国讲学长达两年多,教育界泰斗蔡元培尊称他为“孔子第二”。

他的教育理论无疑促进“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杜威对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首先,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

就其经验论来说,他把经验看做人的遭遇和行动的过程,在认识和行动的关系上,以行动为中心,同时强调人是行动的主体,突出经验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重视行动和人的创造性的哲学,显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真理观尽管在其本质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他从强调概念学说的工具作用出发,把实践放在实现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位置上,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颇有相近之处。

且其以效用为中心的哲学,对于反对形式主义及重名轻实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而其思维五步法的方法论,强调了科学的怀疑精神,强调了假设在人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作用。

其教育学说,则是针砭传统教育而建立的现代教育理论新体系,强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包含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诸多内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作者:黄润榕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1期黄润榕(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20世纪以来的美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逐渐波及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然而其最大影响在中国。

本文通过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旨内容的再认识,结合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史为基础,以论为关键,重点阐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及原因,深入探讨了其主要代表人物对其思想传承和创造的动态过程,并在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进行了浅要的探究与总结。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与影响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197-02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旨内容首先,教育即生活。

“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活。

”教育即生活,即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就是现在的、儿童的生活,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其次,学校即社会。

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应该让学生在它之内能够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有关经验。

一方面,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其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另一方面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要连接起来,其不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也是生动社会民主生活的形式。

再次,教育即生长。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地增长,不仅包括身体,而且包括智力、道德等多方面的不断生长。

最后,经验为中心,儿童为中心,活动为中心。

学校生活组织应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

教育是儿童不断获得经验且经验不断地被改组或改造的过程。

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应重视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并关注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强调儿童自身独立的发现与体验,即“做中学”。

案例1——杜威与中国的故事

案例1——杜威与中国的故事

【案例1】杜威与中国的故事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
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
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美国实用主
义教育家杜威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
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
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1919年60岁的杜威带薪休假期间到东京大学讲学。

作为学生的胡适、陶行知等联合邀请杜威到中国讲学。

1919年4月30日到达中国。

之后,发生了“五四运动”。

14天后曾被孙中山请到家中。

在中国2年2个多月,到过14个省(包括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做了200场以上的演讲。

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胡适一直是杜威的翻译。

1921年7月11日回国。

杜威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胡适用一句话概括杜威的思想,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试金石”。

一直到了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又一次提出这一结论。

杜威的教育思想1

杜威的教育思想1
杜威的教育思想
保山第八中学 汉眉君
主要内容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杜威生平和著作 三、杜威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四、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约翰· 杜威(John Dewey,1859— 1952) ,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 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 主义哲学家,进步主义教育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 响的一位教育家。美国著名思想 家克伯屈曾说:“就杜威在哲学 史上的相应地位来说,我把他放 在仅次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 位置上。至于他在教育思想上的 地位,依我看,他是世界上还未 曾有过的最伟大人物。”
四、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哲学 (二)社会学基础(社会方面) (三)心理学基础(儿童方面)
(一)实用主义哲学



“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的 连续体。在这个统一的连续体里,经验和自 然、人和环境、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 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作用着, 相互连续起来,以至合而为一 。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要通过行动,从活 动中求得相应的经验,所以杜威主张“在做 中学”。 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只有“我”的经验 存在。 “一切学习来自经验” 。


3. 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本能和先天的能力,不要 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育或使它们畸形发展; 要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训 练以免牺牲个人的理解能力,导致机械的技能; 人的智力、情感、道德等等,都是天赋能力,是潜在 素质。教育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优 秀者”就是天赋能力发展得好的人。

杜威论文

杜威论文

世界的杜威,中国的杜威----我所理解的杜威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孙瑾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杜威所处的历史环境来分析他的重要思想及其形成背景,并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详细介绍了杜威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最后,对《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杜威的某些言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看法。

关键词:杜威杜威与中国杜威属于美国,更属于世界。

这不仅是因为杜威曾到过日本、中国、墨西哥、苏联等许多国家访问和讲学,也不仅仅是因为杜威的论著曾经在许多国家被翻译出版,更重要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一、认识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那么,何为“实用主义哲学”呢?19世纪后期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也形成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特点。

实用主义哲学是一种强调行动和鼓励探究的哲学。

它反对只强调观念的孤立或独处状态,而主张将观念与行动统一起来,并在二者的结合中把观念能否产生效果放在第一位。

因此,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杜威教育思想渗透了强调探究和创新的思想,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特征。

二、杜威重要思想及其形成背景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他认为传统教育有着如下几点弊端:1.传统教育下的学校与社会隔离;2.传统教育的课程与儿童生活需要相脱离;3.传统教育采取的是静听式的教学模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4.在传统教育下教师是监督者、独裁者。

因此,为了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新三中心论”。

由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向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转变。

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及理念,如: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无目的论,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道德教育论以及儿童中心论等。

杜威之所以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对现代教育进行探索的杜威美国历史上的大转变时代。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生平及著作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

出生于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柏林顿城一个小商之家。

20岁从本州大学毕业后,到乡间中学执教二年。

后又入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教育和哲学。

1884年获博士学位。

189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

1896年创办包括幼儿部在内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或称“杜威学校”),实验并补充、完善了其教育理论。

1904—1930年(退休)一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其间曾于l 919年来华讲学,长达二年之久,对我国教育界产生很大影响。

平生著述众多,有论文815篇,专著44本(其中11本论教育)。

教育代表作是:《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与社会》(1899年)、《明日之学校》(1915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经验与教育》(1938年)等。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哲学,其核心概念是“效用”。

它首先为皮尔斯(1839一1914)提出,后由詹姆斯(l842—1910)予以发展。

杜威集其大成后运用于教育,提出:“哲学是教育的一般理论”’,“教育是哲学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杜威的实用主义表现在真理论上为“工具主义”,认为哲学是人用以辨别方向,适应环境和整理世界秩序的工具;表现在认识论上为主观经验论。

他反对提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认为这种争论毫无意义。

在杜威的所谓经验中,便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作为经验主体的人和作为经验客体的自然都包括在内。

在阐述自己的认识论时,杜威极端强调操作、行动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观念、知识、经验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行动中得来,声称“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

还曾写道:“在我的教育著作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颇为抽象的知和行的关系的学说。

”这一学说构成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机能主义心理学与本能论心理学杜威的心理学理论具有二种有内在联系的表现形式。

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摘要: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

杜威在其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建树,尤其是在学校德育方面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杜威德育思想中国德育启示正文: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教育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杜威于“五四”运动前夕来我国,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传播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教育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德育教育。

在题为《教育哲学》的讲演中,杜威又论及了“道德”的构成。

他指出:“须知道德有三个部分:(一)知识;(二)感情;(三)能力。

先有了知识,知道因果利害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然后可以见诸行为。

不过单有知识,而没有感情以鼓舞之,还是不行,所以又要感情,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不得不如此做,对于社会有一种同情和忠心。

但是单有知识感情还没有用,所以还必须有实行的能力,对于知道了要做,和爱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用实行能力去对付它。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

在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杜威转而以新的道德观和教育观为基础,建构一种宽广的、切合实际的、正常的道德教育思路。

具体而言,这种思路表现在对道德、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等问题的全新诠释。

他认为道德是个体的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合金,培养学生的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是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教育的道德目的应该贯穿一切教学,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作者:————————————————————————————————日期:2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952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之父”?又被誉为“美国十大伟人之一”和近代四大哲学家之一”?或被称为是“教师的教师”。

生平杜威出生於美国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里。

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

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

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

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

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

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

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

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著美国以外的地区。

1952年6月1日,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约翰-杜威因患肺炎病故,终年92岁。

杜威的教育哲学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

」这种「无目的论」的确使人不敢轻易接受。

必须记紧的是他在这儿说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会不能分割的,对他而言,特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反映的可说是一种美国精神----个体的发展本身已是最终的目的。

他说:「教育的自身并没有什麼目的。

只有人,父母,教师才有目的。

」如果我们把他的话理解为教育是漫无目的的,显然是一种误解,他「只是要人不因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和当前生活」他不甘心教育沦为「别的目的的附属物」,所以他把教育中的目的这样诠释: 「一个人放枪,他的目的就是他的枪对著放的鹄的。

但这个对象不过是一个记号,(使我们对)所欲进行的活动有所专注。

」放枪的最终目的并非鹄的本身,而是这记号使瞄准这动作变得具体和有意义,同样,教育历程本身已具发展个体禀赋的圆满的意义,教育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向和指引。

事实上,他并不否定教育须有「良好的教育目的」,这些目的的特性如下:1.须建基於个人的固有活动与需要;2.须能翻成实行的方法,与受教育的人的活动,共同合作;3.教育家须防备所谓普通的与终极的目的。

事实上,当代教育的定位的确摇摆在两类教育目的之间:一是「使受教者成为定型的产品」,另一是「最终要提高受教者的(创进)能力」。

基於对受教育者本身的重视,杜威反对传统的(traditional)灌输式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裏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著书本,使儿童常常听著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

」他认为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即生长(to grow)」:「生长的第一条件,是未长成的状态……『未』字却有一种积极的意思,并不是仅仅虚无或缺乏的意思。

」他肯定这种未长成的状态是充满能动性和潜能的,不是一味灌输能使之充分发展的。

对杜威来说,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去「经验」是教育的关键: 「所谓经验,本来是一件『主动而又被动的』(active-passive)事情,本来不是『认识的』(cognitive)事情」,杜威「把经验当作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主张以这种进步的(progressive)教育方法使学习者从活动中学习,经验本身就是指学习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间互动的过程。

但他又说: 「经验的价值怎样,全视我们能否知觉经验所引出的关系,或前因后果的关联。

」并不是每一种经验都是有教育的价值的,对经验过程逐渐形成的主体的诠释是关键所在。

正因如此,杜威亦指出培养出学习者自习能力是教育的功用,他说: 「教育功用的经验的另一方面,即是能增加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

」他把这种能力的培养称为「改造」,所以他说「教育即改造」。

杜威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归于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①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先天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如习惯、冲动、智慧等。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他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在杜威看来,教育决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的倾向。

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②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角度,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可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③从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杜威认为“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教育的又一特性,他把经验看做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以此出发,杜威指责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灌输,“只让儿童静听”,把师幼关系搞成“像抽水桶和蓄水池一样的关系”,“忽视儿童的个性、个人经验以及他的自由的、直接的和主动的活动。

”与之针锋相对,杜威主张“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杜威提出,人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不忘的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为此,要遵循这种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儿童准备相当的环境,使儿童“由做事而学习。

”因此,杜威强烈反对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组成的学科课程,极力强调教材的中心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如木工、缝纫和各种服务性劳动等。

同时,他还提出了以集体的活动教学为教学组织形式,反对教师所具有的专断性的作用,提出以儿童主导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杜威通过对教育本质的论述,驳斥传统教育的“三中心”,以现实化、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主动活动代替教师的主导,实际上是以“现代教育三中心”取代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作为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杜威顺应时代和工业发展的趋势,对传统教育的弊病进行了批判,主张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有利于儿童的成长,他所提倡的“现代教育三中心”曾被各国的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视为幼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加以借鉴、利用,从而对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以上可知,杜威主张教学方法的实施应紧扣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特别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的教育「更多地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工作」,后期再慢慢再转向「系统的、技术的知识」。

正如伯内特(Joe R. Burnett)在1979年论及美国教育实践时说: 「杜威的教育学在当时或现在,不可能在学校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因为从来就没有培训过进行这种教育的教师,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人力物力,家长和政客们也不支持杜威的教育学。

」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利坦对杜威式的教育的批评是值得注意的: 他认为「当人们忘记了传授客体(the object to be taught)以及客体的首要性(the primacy of the object)时,当手段崇拜(不是有目的、而是无目的的手段崇拜)仅以对主体的心理膜拜而告终时,错误便产生了。

」附:李敖先生的《论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悼念杜威先生》全文"中央社纽约一日合众电;世界著名哲学家及教育家 ,行年九十二岁的约翰.杜威博士,已于今日因肺炎逝世。

彼系在格林威治时间十三时与世长辞。

”当我们看到这个噩耗时,不能不重温一下在二十三年前,杜威先生到中国来,所给中国的影响。

对他那毕生挚爱中国的热心,表示哀悼与怀念。

杜威(Dewev)先生名约翰门(John),生于十九世纪中叶(一八五九年十月二十日)在美国东北角的佛蒙特(Vermont)州的伯灵顿(Burlington)城。

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八七九年)毕业于佛蒙特州立大学。

毕业以后,在乡间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两年以后,复入约翰斯. 霍市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研究教育和哲学,二十五岁时(一八八四年)得哲学博士学位)。

是年秋天,到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任哲学讲师,三十岁那年(—八八九年)任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哲学科主任。

不到一年,又回到密歇根大学任哲学科主任。

三十五岁时(一.’九四年).到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任哲学科和教育科的主任。

他在芝加哥创办了一个试验教学的初等小学。

这个小学,是种实验室的性质,目的在于将他十几年来研究所得的学说.加以试验、批判和实施。

小学校中学生的年岁,由四岁至十四岁不等,他将所有的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八人至十人,他亲身率同几个有幼稚教育及小学教育经验的人,认真地从事试验工作。

他拟定了一个组织方案,其中没向严格的制度和形式化机械化的设施,从这里,便开始了他那自然方法教育的初步试验。

到了后来,遂由小学的规模发展到大学预科。

一九零二年,这大学把附属的预备学校和教员实习学校等一起归并起来,合称为教育院,就请他做院长。

到了一九零四年,当他四十五岁的时候,受聘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Colombia University)的哲学正教授.一九三一年.,年达七十二岁,专任期已满,遂退休。

根据上面一些简略的叙述,我们可由而知道,他是一个“不出其位”的老教育家,在他退休以后的二十年中,他仍旧一直和教育界相接触,在人世间上,他毫无疑义的是一位尽瘁于教育,“死生以之”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