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
三国演义内容研究报告摘要
![三国演义内容研究报告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71ef0eb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e.png)
三国演义内容研究报告摘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本研究报告通过对《三国演义》的全面研究,总结出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本书以三国时期为背景,展现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纷争。
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到曹操、刘备、孙权等各个势力的兴起和争霸,再到最终的三国鼎立,书中描绘了一个动荡的时代。
其次,本书着重描绘了主要人物之间的角力与智谋。
曹操、刘备、孙权等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通过各种策略和计谋争夺天下,展现了非凡的智勇才干。
第三,本书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边界。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善恶并存。
这使得本书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最后,本书也通过许多战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浩大的战争形势和残酷的战斗情景。
从赤壁之战到五丈原之战,以及各个小规模的战斗,这些战争场景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其内容涵盖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主要人物的角力与智谋、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等方面。
通过对该书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三国演义人物研究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研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693e3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e.png)
三国演义人物研究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述了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主线,塑造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形象。
首先,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和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具有仁德、宽厚、聪明智慧的特点,被历史学家誉为“仁者君子”。
他励精图治,率领蜀军从草莽英雄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势力。
他善于吸纳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使得他的势力日益壮大。
刘备的人品和领导能力,使得他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成为众人心中的理想君主。
其次,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是霸业起家,机智狡诈,善于运筹帷幄。
他建立了强大的政权,一度统一北方。
他有着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手段,不断削弱他人势力,谋求自己的霸业。
曹操的形象复杂且多变,他的善恶评价因人而异,但他的威武勇猛和英明果断无疑为他赢得了众多拥护者。
再次,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杰出的智囊之一、他被称为“卧龙”,以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而著称。
在刘备的带领下,他以谋士、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参与蜀国的政事,对于刘备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诸葛亮利用智谋,制定了许多战略和计策,使得蜀国能够与曹魏抗衡,并取得一些胜利。
他以其才智、忠诚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世仰慕的楷模。
此外,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也是《三国演义》中备受瞩目的英雄人物。
他们都是勇猛善战的武将,以高尚的品质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赢得了广泛的敬爱。
关羽的义薄云天和武艺过人使得他成为一代猛将,张飞的暴虎终成丘和威猛刚毅赢得了许多战场上的胜利,赵云则以勇猛、忠诚和智勇双全而成为刘备的得力干将。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点。
他们的塑造不仅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形象,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价值。
他们的故事和事迹,以其鲜明的性格和英明的决策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敬仰。
通过研究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
三国演义文学成就评析
![三国演义文学成就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6bd14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4.png)
三国演义文学成就评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展开评析。
首先,从《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来看,作者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纷争、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丰富的人物情感。
通过对不同势力、不同阵营的人物及其命运的描写,展现了群英荟萃、智谋博弈、忠义情深的丰富内涵,使读者能够领略到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其次,从《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来看,作者塑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如刘备仁德厚重、曹操雄才大略、关羽义薄云天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具有时代感和鲜明的文学性格,使读者在阅读中对各种人物形象有了更加鲜活的感受。
再次,从《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来看,作者在语言运用上运用了大量的古文词汇,使整个故事富有古代文學的气息。
同时,作者还注重对话语言的表现,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交流、对话技巧和心理变化,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最后,从《三国演义》的价值观表达来看,整个故事体现了忠诚、孝道、仁义等传统价值观,同时也呈现了权谋、勇猛、智慧等现实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整个故事中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性,使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人生、人性和世界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以其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动人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价值观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丽华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貌,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使其成为永恒的文学宝藏。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da6a6e4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f.png)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摘要】本文探讨了《三国演义》研究论争的背景和重要性,并分析了不同学者对其作者身份、历史性和虚构性、主题和价值、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力和地位的争议。
通过总结各家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展望了未来《三国演义》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三国演义,研究论争,作者身份,历史性,虚构性,主题,价值,研究方法,影响力,地位,观点总结,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三国演义》研究论争的背景《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自问世以来,这部作品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对《三国演义》的研究过程中,一些争论和论争也在学术界中逐渐浮现。
《三国演义》的作者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一些学者认为,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元朝的罗贯中,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真正的作者可能是其他人。
这些不同观点的存在,引发了关于《三国演义》作者身份的激烈争议。
除了作者身份外,关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性和虚构性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些学者认为,《三国演义》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夸张和改编,使得其中的内容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性;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历史,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三国演义》的研究论争表明了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些争论不仅丰富了学术界对于这部作品的认识,也推动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并评价《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文学名著。
1.2 对《三国演义》研究论争的重要性进行说明《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研究论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对《三国演义》研究论争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作者身份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身份的探讨,不仅关乎文学史的研究,还涉及到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承等方面的问题。
近五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
![近五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c02b2c5ce2f0066f5332218.png)
人 祭宝 峰先 生 文 》 中 的 罗 本 即罗 贯 中是 可 信的
,
美的人 物
如《 残 唐 五 代史 演义 传 》中的 李
、
按 照 门人之 间
1 3 8 8年
: ,
序齿
的 通例 进 行推
,
存孝
、
《三 国志 通俗演 义 》中的 关 羽
,
《三
,
算
,
他 的生 年 约在
,
1315
在 138 5 分析
— 可 以判断
。
,
( 137 1 ) 以后 ( 《 试 论 ( 三 国 志通 俗 演义
的
, 不 少 同志进 行 了积 极 的探索 较 有 代 表 性的
粤
成 书年 代 》
3
、
,
载 《三 国 演义 研 究 集》 )
。
亮
成书 于 明 中叶 说
,
张国 光将 嘉靖 本
1
、
陈 辽认 为
:
“
罗贯 中 的 世 界 观 是封
。 ,
,
月
,
四川 《 社 会科 学研 究 》 杂 志开
”
外 学 术界 的 重视
而 且得 到 广大 爱 好者的 越
。
辟
“
《 三 国 演义 》 研究
。
专栏 月
,
引起 了 学术
,
来 越 多的 关注 和 支持
界 的广 泛 注 意
、
1 9 8 3年 4
建 国 以 来的 首 来自
,
综 观 五 年 来 的 《三 国 演义 》 研究
,
— 再根 据 对书 中小 字 注的来自1 3 1 8年卒年约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b2e13d0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b.png)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人的屈原之《离骚》、荷马之《伊利亚特》”。
三国演义描绘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包括了魏国、蜀国、吴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人物传记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三国演义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文学价值
三国演义通过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诠释,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同时,在文学形式上,三国演义采取章回小说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情节设置和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故事结构十分紧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历史意义
三国演义描述的是历史上的真实人事事件,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价值观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
例如,诸葛亮在蜀汉执政时,实行了“军民同甘共苦”的政策,深得民心;而曹操则是典型的权力至上主义者。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动,可以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国演义在文学、美术、戏曲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影响。
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为戏曲、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三国演义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文学美学价值,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d4f1c57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b.png)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播和流传至今。
然而,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存在着诸多争议和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史传小说,是对历史的再现和描述,其中所包含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真实存在的。
他们认为,小说的作者罗贯中非常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搜集,将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还原得非常真实和生动,并且在小说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他们认为,《三国演义》大量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生活,有助于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另一方面,也有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偏离历史真相的小说,其中很多情节、描写等都是虚构的,甚至有失实之处。
他们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只是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创作出来的小说,更多的是出于娱乐和娱乐读者的目的,而并不是真正的历史研究。
此外,还有人对于《三国演义》中角色的价值观和性格等方面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塑造和情节叙述虽然生动美妙,但是却有过于美化恶劣行为和暴力的弊端,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导作用。
他们认为,《三国演义》的观念体系比较狭隘,没有思想上的深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经典文学作品,其研究论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每个
观点都有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需要我们全面分析和评价。
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对《三国演义》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解读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
![解读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1ad49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a.png)
解读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
根据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可以得出以下解读:
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战争、智谋和忠诚等重要主题。
2.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他基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对历史进行改编和创作。
虽然作品中有很多虚构和传说成分,但它仍然被广泛视为了解那个时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重要参考。
3.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复杂且庞大,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战斗。
其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等。
他们的形象在后世的文化中也成为了经典的英雄形象。
4. 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政治斗争、智谋和忠诚的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
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包括忠诚、背叛、信义、智慧和权谋等各种人性面貌。
5. 三国演义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
其中关键的价值观念包括君臣忠义、仁政、礼义廉耻等,这些观念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被不同的人物所追求和背弃。
总体而言,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强调了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对于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深烙印在中国的文化中,成为了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图腾。
最新-《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精品
![最新-《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23c7db84284ac850ad024223.png)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新时期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其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取得了若干新的突破。
其中争论较多,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明代以来,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有东原、太原、钱塘诸说。
多种明代《三国》刊本均题署东原罗贯中,加上嘉靖元年本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文字记载,是为东原说的主要依据。
1931年,郑振铎等人发现天一阁收藏的《录鬼簿续编》,其中有罗贯中,太原人一语,许多人便以此为铁证,认为罗贯中是今山西太原人。
从此,罗贯中的籍贯便集中为东原、太原两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部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小说史均主太原说。
近十几年来,有关专家围绕两说进行学术争鸣,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
关于东原说。
刘知渐在《重新评价〈三国演义〉》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中认为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罗贯中为东原人。
这个刻本很精整,致误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罗贯中是东原人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录鬼簿续编》出于俗手所抄,太字有可能是东字草书之误。
王利器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2期中认为东原乃是罗贯中原籍。
《录鬼簿续编》作太原人,系因其传抄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
东原即汉东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
这不仅可以从大多数明刻本认定罗贯中是元东原人找到根据,而且可以从罗贯中在《水浒全传》中把东平太守陈文昭处理为全书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这一点看出端倪,因为元代慈溪县令陈文昭与罗贯中同为理学家赵偕赵宝峰门人,且有政声,故罗贯中借其名为自己故乡东平的太守。
刁云展在《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中认为《三国演义》最早的几种版本大都署名东原罗贯中,罗贯中创作的其他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和一百十五回本《水浒传》,也都署名东原罗贯中,这是作者本人题署,应当相信。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a8e07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b.png)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的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人物传奇。
作为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三国演义在文学上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刻画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诸葛亮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形象特点。
其中,关羽义气、刘备仁德、曹操机智、孙权谋略等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创造,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其次,三国演义在描写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说中以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空城计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虚构的情节和对话,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通过对政治斗争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和人性的复杂性,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内涵。
最后,三国演义在情节设置和叙事技巧上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小说中采用了多线叙事结构,将各个人物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丰富的个人情感。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话、描写和心理刻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了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意义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和人生智慧。
因此,三国演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784724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8.png)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三国演义》研究报告一、导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汉末乱世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生死斗争和激烈的权谋之争。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文学价值、历史重要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文学价值1. 描写光辉历史:《三国演义》通过生动的叙事方式,展现了那段蜿蜒峥嵘的历史。
它以英雄人物为切入点,交织出一个庞大而精彩的历史画卷,深刻表现了乱世英雄的伟大气概和世事的沧桑变迁。
2. 塑造众多人物:小说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
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品质和人性,塑造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使人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和性格领悟到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呈现精彩故事:《三国演义》中充满了战争、谋略、友情和背叛等元素。
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其中的五虎上将、卧龙诸葛亮等人物的英勇和智慧令人赞叹,也为故事增添了不少戏剧性。
三、历史重要性1. 反倒是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时期,政权更加分散,晋朝的建立才是真正的中国政权统一。
2.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除了塑造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形象外,在揭示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统治者、军事策略和社会风貌等。
3. 《三国演义》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统治策略,如曹操的“权谋”、“铁腕”、刘备的“仁心仁术”、孙权的“协调能力”等,这些对于研究历史政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对后世的影响1. 影响文艺创作:《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所塑造的形象和故事也对后世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文艺作品、戏剧和电影等都从《三国演义》中汲取了灵感,创作出一系列的佳作。
2. 影响思想和哲学:《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源源不断地影响着后世的思想和哲学。
例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智谋、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等都成为后世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
![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1f65b7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a.png)
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是明代作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
全书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建立为历史背景,以反映三国时期英雄豪杰、战争纷争和政治斗争为主要内容。
下面是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报告。
《三国演义》是一部融合了历史、人物、战争、政治等多个方面的作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以刘备、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刘备集团,以其仁爱待人、忠诚不二、冒险进取的英雄气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曹操、孙权等人则以智勇双全、政治手腕娴熟的形象赢得了读者的敬佩。
这些充满个性魅力的角色塑造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生动而壮观,将古代战争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小说中的赤壁之战,详细描写了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的对决过程,充满悬疑与紧张。
而战争背景中的一些奇计连连,更增加了战争场景的戏剧性和可读性,使读者在阅读中能感受到紧张刺激的战争氛围。
此外,《三国演义》还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兴衰过程,展示了各个政权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
小说中的政治斗争揭示了权谋、凶险的一面,使读者对古代政治运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同时,小说中也揭示了东晋末年社会的腐败与灭亡,这种揭示对于当时的社会与政治状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对《三国演义》的研究中,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探讨。
例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相对较少,但各个女性角色都具备了一定的特点,如王异的聪明才智、甄氏的善于察言观色和黄承儿的勇气与决断。
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透露出作者对女性力量的肯定与赞颂。
总结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多重价值的小说。
它不仅是一部通过历史事件展示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展示人性、揭示社会政治状况的史书。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也能欣赏到作者对于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同时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当代社会的借鉴与启示。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91562eb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c.png)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文化的宝库。
自问世以来,它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丰满的。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例如,刘备是一个仁义之君,关羽是一个忠诚的武将,张飞是一个豪放的人物,曹操是一个谋略过人的政治家。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历史人物,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非常精彩。
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起承转合,让读者感到非常紧张和兴奋。
例如,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火烧连营等等,这些故事情节不仅让读者了解了历史事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事件的戏剧性和艺术性。
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中的语言非常优美。
小说中的语言不仅具有古典文学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口语化特点。
这种语言的运用,不仅让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我们可
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17e3b4a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1.png)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一直以来研究
者们都对它报以很大的兴趣。
研究者们对此书的认识不断深入,也就
形成了许多研究结论。
首先,三国演义融合了多种文学成分,突出了英雄斗争的主题材料。
书中英雄人物的行为和命运是书中重要主题,以及重要国家之间
的斗争。
在每个英雄人物的故事中,作者通过英雄的勇敢、才华、出
色的技能、英勇的死亡,来强调坚韧意志和英雄气概。
英雄们用自己
的力量和智慧救济百姓,成就大业,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力量,
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性精神,将它们描述的很好。
其次,是对古代历史的独立解释。
三国演义以传统历史视角给出
了一个不同的解释,这个解释是根据古人的思想而形成的,如谦虚、
节俭、勤奋、忠臣披肝沥胆、叛乱、离异等。
该解释被用于主张和平、规范政治和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建设性,对人们的道德意识有着深
刻的影响。
最后,三国演义是一部士兵斗争的历史小说,在文学上形成了诸
子百家的理论体系。
小说中采用了铁刀剑旁的现实现象,将军争、智略、诡计、幽默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反映出权力政治、人物关系、军
事战略等两个方面,分析无常,揭示人性,讽刺社会精神,这种文学
表现也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乃是一部传奇式的历史小说,乃是描绘三国
时期人物和事件的代表作品,并且融合了多种文学成分,根据古人的
思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解释,且在文学上形成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体系,对武侠电影、演戏、话剧等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剖析
![三国演义研究报告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bf2fc10975f46527d3e15d.png)
邮币卡研究报告|邮票投资建议:买入(首次评级)★★★★★ 7月15日收盘价:405.20元 目标价: 950.28元 基础数据 川商综指:2798.52 三国流通量(枚):227496 流通市值(万元):9213 三国票价表现川商综指目前走势联系电话:135********联系QQ: 836581010龙头相初具雏形 三国或引领川商演绎新篇章 三国演义邮票研究报告方寸之地有“钱”途 --川商三国演义(602008) 投资要点: ◇1、在川商藏品中心上市交易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最高价3642元,目前价格550元,历史上红楼梦在突破700元的高点后一路上扬,最后涨至3600点上方。
◇2、个票与综指对比:综指弱势反弹,而三国演义强势上涨,走势强于大盘,走出我行我素的行情,在川商盘面独树一帜,强势龙头,典型的强势票走势,蓄能爆破高点,行情将一触即发,暴涨行情或开启。
◇3、技术上:三国演义(602008),沿5天线攀爬,强势票,走势形态符合波浪理论,目前处于三浪,所谓强者恒强,价格看高一线至758元。
◇4、内在价值:a.邮票升值空间大,限量发行,随时间越来越稀少,如:一枚8分钱的《祖国山河一片红》文革邮票,经过几十年的价值累积,如今在拍卖行已经730万元的天价;b.回报率可观,年复合增长率在20%-30%投资回报率区间。
◇5、军事题材概念,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是一个英雄辈出、灿若繁星的时代,又是一个充满变革创新、洋溢着阳刚之气的时代,三国英雄,志在统一,功在济世。
联系现在的南海主权之争,四大文学瑰宝之一的三国演义是否会得到炒作?◇6、与其他交易所相对,川商所三国演义最高价375.12元,而南方交易所最高价3250元,其中涨幅相差9倍,所以其它交易所的价格必将成为川商藏品交易中心的三国演义追赶的目标。
研究报告正文三国龙头创新高,打开成长新空间从现在来看,三国演义已经成为本次川商反弹行情的龙头,不仅涨幅最大,而且已经突破前高,创出历史新高。
毛本《三国》研究述评_1
![毛本《三国》研究述评_1](https://img.taocdn.com/s3/m/a942c9160722192e4536f682.png)
毛本《三国》研究述评《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刊本而言,明代就有约30种,清代70余种。
但300年来,坊间刻印的,闾里流传的,大都是经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过的版本———毛本。
因而,毛本研究成为了《三国演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毛本的作者及生平;二、金序的真伪;三、毛本的版本源流;四、毛本的“评”;五、毛本的“改”。
现围绕上述五个方面内容,全面地回顾一下毛本研究的发展历程。
毛本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康熙己未年—20世纪20年代前)。
这一时期关于毛本的评价零散而随意,多侧重于毛本的“评”。
康熙己未年(1679)《四大奇书第一种》的李渔序,是现存最早关于毛本的评价。
序中称毛氏“笔墨之快,心思之灵,堪与圣叹《水浒》相颉颃,极鉥心抉髓之谈,而更无靡漫拖沓之病,则又似过之”,把毛氏的“评”与金评《水浒》相提并论,而毛氏文笔之爽利似又胜金。
雍正十二年(1734)黄叔瑛的《第一才子书三国志序》则肯定了毛氏的删改,他赞叹道:“信乎笔削之能,功倍乎作者!”并且指出了毛氏的修订是建立在旧本《三国》之不足上的,写道:“(《三国演义》)大都附会时事,征实为多,视彼翻空而易奇者,转苦运掉不灵;又其行文,不无支蔓,字句间亦或瑕瑜不掩;卓吾李氏盖尝病之。
惜无其人为之打叠剪裁,并与洗刷眉目,所以官骸粗具,生面未开。
……最后乃见声山评本。
观其领挈纲提,针藏线伏,波澜意度,万窍玲珑,真是通身手眼,而此书所自有之奇,与前代所未剖之秘,一旦批剥尽致,轩豁尽露。
不惟作者功臣,以之追配圣叹外书,居然鼎足,不相上下。
”黄文关于“改”的认识,可以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
邱炜萱在《金圣叹批小说说》(1897)一文中,曾对《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的题名及金圣叹的序深觉可怪,可惜没有表示怀疑。
直到1919年,解弢在《小说话》一书中,明确地指出金序实属伪造:“《三国演义》金氏一序,非应酬毛氏之作,即后人所伪造,就序中‘第一才子书之目又果在《三国》也’一语,可以启人之疑矣。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e21c363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0.png)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部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由罗贯
中在明末完成,描绘了三国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事件以及背景故事,记录了从西晋灭亡到魏晋南北朝分立的历史过程。
三国演义的研究表明,它是通过经典历史故事的形式向读者传达
政治观念、主流宗教信仰和道德原则的作品。
在政治上,三国演义主
要以支持统一、反对私欲为主要主题,这也是读者最容易接受的政治
观念。
在宗教信仰方面,三国演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的道德
观念也得到了强调。
此外,三国演义所描绘出来的历史背景也表明,
它也是在宣传贤良淑德、促进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的目的。
另外,三国演义研究还表明,它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
实践应用价值。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而且
也在后世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在艺术、舞蹈、电视剧等方面。
同时,它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材,它不仅提供了许多对当时文化、
政治以及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且还为后代提供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
以及历史知识的精神食粮。
总之,三国演义研究表明,它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力的文学
作品,既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宗教传统,又能够影响当今的
社会文化发展,为探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2322f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6a.png)
三国演义研究结论
三国演义研究的结论是,关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
续记载了这一历史时期乱世英雄们的家国派系之争、军事斗争和各种
社会改革等,以及其他各类故事情节。
在这些故事情节中,蒋干、诸
葛亮、孙权等人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且他们的故事被极大的强调,
用以证明他们的重大影响力和价值观。
三国演义虽然属于虚构历史,但仍然是反映古代历史的重要工具。
其中的人物塑造准确描绘了集权政治的贵族关系,以及这一时期乱世
英雄们的各种崇拜、背叛等行为,而这些行为也成为鲜明的特色。
此外,由于三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技术革新,所以故事中也有技术发明的
描写,譬如孟获的巧计,杨修的攻坚等,从而加深了读者的解读。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的研究结论是,这部作品无论是从文学创作
角度还是历史研究角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记忆古
代历史的重要把柄,让读者了解到三国时期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社
会进步以及英雄人物的探索等意义,因此,三国演义完全有理由受到
学术界的重视与赞赏。
读三国演义研究报告心得
![读三国演义研究报告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f6566e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2.png)
读三国演义研究报告心得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也是一部描写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小说。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了解到三国时期是一个割据混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势力都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努力,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种诡计、欺骗、背叛等手段被广泛运用,使得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
其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智勇双全,被誉为“千古良相”,他一系列的计谋和智慧使得蜀国在那个时期显得异常强大。
曹操作为魏国的首脑,他的非凡才华和决断力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而刘备、孙权等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也各具特点,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也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些重要的价值观。
例如,《三国演义》中强调忠诚,将忠诚视为一种最高的价值。
在小说中,许多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不顾自己的生命,坚守忠诚。
这种忠诚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进一步思考自己对于忠诚的理解和追求。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通过人物形象和价值观的描写,对于人
性和历史的思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智慧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4期 明清小说研究 NO,4,2006 总第82期The Research on M ing and Q ing Dynasties Novels General,NO,82《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韩伟表・摘 要 五个世纪来,《三国演义》的本事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
研究者在史志杂记、小说诗文、戏剧曲艺、讲史平话、时事风尚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促进和深化了《三国演义》的研究。
当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应该引起研究界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本事研究 研究史一自《三国演义》(下简称《演义》)行世后,就有论者对其本事原委进行了探究。
综观五个世纪的本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
这一阶段对《演义》本事的探究方式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序跋、评点和一些文人的笔记载述;探讨思路则多以正史的通俗化为旨归;其论断的特点是重直观感悟轻逻辑实证,多零星随感少系统分析。
如明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清李渔《古本三国志序》“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和清溪居士《重刊三国志演义序》“悉本陈志裴注,绝不架空杜撰”等。
但该阶段也有一些颇具识见的认识。
如: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罗贯中)其人博极典籍,非特借陈志裴注,敷衍成书而已;往往正史及注,并无此语,而杂史小说乃遇见之。
———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卷四(《演义》)其书组织陈志裴注及唐宋小说而成。
———林纾《畏庐琐记・小说杂考》这些论断突破了“羽翼信史”的传统观念,视野已放延至杂史传说、唐宋小说、笔记讲史乃至时俗风尚诸方面。
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以前。
该阶段最突出的成就与特点是现代学者在现代小说观念和历史演进法、逻辑实证、社会历史批评等新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对《演义》的成书过程和本事原委作了动态梳理和理论概括。
鲁迅、胡适在20年代初勾勒了“陈志裴注及杂记—‘说三分’—金元杂剧—《演义》”的成书轨迹,他们的许多论断和思路都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深味生发①。
30年代前后,郑振铎、孙楷第等利用新发现的资料,对《三国志平话》与《演义》的关系作了细致透辟的考察②,填补了成书过程的缺环。
40年代,李辰冬将三国故事的演变归纳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与传说综合等三个时期,对各时期三国题材内容与《演义》成书的作用和关系作了辩证阐发③。
王大错《考证古本三国志演义》④则排比史料以阐明每回故事之渊源,涉及《三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通鉴纲目》等数十种史志杂记。
50年代以来的研究者则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等原因,总体而言,基本没有突破现代学者肇创奠立的宏邃堂庑。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这一阶段的研究者继承并发展了现代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对探源文献史料的范畴作了比较大的扩展,并对有关史料作了系统的钩稽辑录。
就范畴而言,历史史料方面已不再局限于陈志裴注,而延伸到了《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十七史详节》、《汉书》、《史记》、《左传》、《战国策》等。
文学史料方面,《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古小说及唐诗宋词、变文、唐人小说、宋人笔记等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戏曲方面涉足了水饰、参军戏、院本、南戏等领域;讲史话本除“说三分”、《三国志平话》外,《新编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也为学者所关注。
而史料钩辑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
如朱一玄等编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辑录了明以前有关三国人物故事的文献资料三百余条(种);沈伯俊等编的《三国演义辞典》也对《演义》的本事原委做了提要钩玄;许盘清等整理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本》将《演义》与《三国志》、《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作了详细比照⑤。
另外许多单篇论文的钩稽也颇多可取之处(详第二部分)。
其二,对“探源”的内涵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狭义的文献史料考索排比,而拓展至小说修辞、叙事艺术、创作心理、社会思想、时代因素、文化精神等层面。
如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详细考察了诸葛亮形象由历史人物演变到艺术形象的多重因子不断交合的过程;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运用历史、逻辑和美学相统一的方法,全面梳理了三国题材演化过程中各个环节所蕴含的文化意蕴、美学特征和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及其对《演义》成书的影响;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中的母题学考察也拓展和深化了《演义》的溯源研究⑥。
《演义》的本事研究正在由比附经史、以史衡文的考索排比向注重作者主体性、创造性和作品文学性、艺术性、文化意涵的方向不断迈进。
二下面从史志杂记、小说诗文、戏剧曲艺、讲史话本、时事风尚等方面予以概述。
(一)史志杂记1、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20世纪20年代以前,论者基本上都是把《演义》看成是陈志裴注的通俗化。
20年代开始,这种观念才逐渐改变。
8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此作了比较具体的探讨。
陈周昌指出,集“三国”故事之大成的裴注比陈志对《演义》的影响更大。
李福清认为,陈志突出了众多人物的某一主要特征,而“裴注保存的许多史料,为民间说书人和罗贯中的创造性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周兆新、徐宗文考察了罗贯中利用陈志裴注的情况和具体方法⑦。
90年代末以来,研究视野更为宽阔。
如关四平认为,陈志求真的实录精神、求善的论断倾向、奇笔的文学色彩在史料、艺术精神、思想寄寓、表现艺术等方面为罗贯中提供了借鉴和示范;而裴注史实纲目的情节化、人物形象的立体化、褒贬方式的多样化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拥刘的理论武器。
2、《资治通鉴》、《通鉴纲目》明胡应麟已意识到《演义》有参考朱熹《通鉴纲目》的地方(见《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关羽秉烛”条)。
现代时期,《演义》借鉴《资治通鉴》和《通鉴纲目》基本成为共识。
如孙楷第说《演义》“引用史料,大抵以《通鉴》为主”。
80年代以来的学者在前贤基础上作了具体探考。
刘知渐从文献流播的角度,小川环树通过对“董卓议立陈留王”中有关情节、细节出处的分析,苏兴通过对张昭在赤壁之战中扮演的角色的探源,王立兴通过版本题记和情节内容的比勘,关四平、纪德君等则从思维方式、材料整合、外在结构体式、叙事艺术、语言风格、思想倾向、文化观念等方面,分别考察论述了《演义》与《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⑧。
3、范晔《后汉书》、吕祖谦《十七史详节》小川环树、李福清认为《演义》中荀得曹操赠空盒后服毒自杀、“连环计”等情节的有关细节参考了《后汉书》⑨。
长泽规矩也认为《全相平话五种》等早期讲史是以《十七史详节》为蓝本的;小川环树也认为《演义》有的情节很可能是依据《详节》写成的。
但周兆新通过考辨,认为“《三国志平话》的某些情节,以及嘉靖本中相当多的情节和段落,并非来源于《详节》”,但可以肯定的是“嘉靖本的‘论’、‘赞’、‘评’直接引自《详节》”⑩。
4、《史记》、《汉书》、《左传》及其他曲沐、赵清永、俞樟华等分别从英雄史观、叙事方式、人物描写、艺术风格,实录书文和评论人物的史笔等形式、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虚构等方面,具体考察了《史记》对《演义》成书的重要影响 λϖ。
苏兴则发现《演义》中曹操计赚徐庶的情节来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汉书・王陵传》 λω。
梅显懋从战争规律、战争描写、勇士形象、行人辞令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左传》的战争叙事笔法对《演义》的影响 λξ。
陈翔华认为“草船借箭”汲取了《新唐书・张巡传》中张巡“借箭”故事的有益成分和若干细节。
另外,辜美高、刘治立、王振星等分别考察了《英雄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傅子》、《战国策》等对《演义》的影响 λψ。
这些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拓展了《演义》本事的考察视野。
(二)小说诗文1、小说这里的小说主要指魏晋六朝的古小说、唐人小说和宋代笔记载述。
另外,隋唐以前流传的野史传闻具有较明显的小说因素,在此并述。
《演义》与魏晋六朝小说的关系,明清以来直到现代的论者已有所发覆,只是多为片言只语。
60年代,李希凡认为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涉及《演义》的故事片段大部分被综合采用在《演义》中了。
李福清也注意到了罗贯中广泛利用了《搜神记》、《世说新语》等中的小故事。
80年代以来,有关的探讨渐渐多了起来。
叶胥、丘振声等认为这些“文字简约”、“形象生动”、“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具有鲜明的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的古小说是对陈志很好的补充,为罗贯中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素材。
徐虎认为《世说新语》对《演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于洪江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分析了《搜神记》对《演义》成书的影响 λζ。
关四平从超现实的神仙化、现实的奇异化、道德评价与审美评价三个层面分析了三国野史传闻的神奇化倾向对《演义》的影响。
关于《演义》与唐人小说的关系,苏兴发现刘备入赘东吴时,诸葛亮授护行的赵云三个锦囊的内容、细节是从《太平广记》引的《逸史・李君》与《会昌解颐录・牛生》移植来的 λ{。
但迄今尚无其他专文对此方面作深入探讨。
宋人笔记方面,张蕊青从史料选择、思想倾向、历史见解、情节描写技巧等方面探讨了洪迈《容斋随笔》对《演义》的影响 λ|。
2、诗文丘振声认为,唐人咏三国故事的诗歌,是《演义》创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
叶胥等则认为,这些诗篇为《演义》直接提供的素材有限,但其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对《演义》作者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λ}。
陈翔华认为,罗贯中描写诸葛亮及其故事,显然承袭了杜甫《蜀相》、《咏怀古迹》(五)与胡曾《南阳》、《泸水》、《五丈原》等诗意。
易重廉则认为,最先给三国故事定下拥刘反曹倾向基调的是胡曾 λ∼。
关四平分析了唐人咏三国诗的诗意美和蕴含的君臣观、贤才观、英雄观、历史观等对罗贯中的熏陶感染。
唐代文赋方面,一粟钩沉了大觉《四分律行事钞批》中“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记述,考察了与《三国志平话》及《演义》的内在联系。
李小荣又补充了一些唐代释家经疏中的材料 µυ。
宋元诗词曲文方面的研究文章也不多。
关四平分析了宋元咏三国诗中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并用、扬刘抑曹的道德强化、超然尘外的归隐倾向、重贤兴国的理想寄寓等对罗贯中的影响。
张蕊青讨论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对《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宴长江曹操赋诗”情节的影响 µϖ。
比照《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和近几年来发掘整理的大量唐宋金元文献资料,我们认为研究者在这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三)戏剧曲艺早在三国鼎峙之际,蜀中便有时事剧出演(《三国志・许慈传》载“效讼阋”事)。
到隋代,则有表现三国人物故事的“水饰”剧目(杜宝《大业拾遗记》)。
唐代出现的参军戏,也曾表现三国故事(李商隐《骄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