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合集下载

简述明北京城的建筑风格

简述明北京城的建筑风格

简述明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北京城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从古代的皇城紫禁城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历经千年,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一、古代建筑风格1. 皇城紫禁城皇城紫禁城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帝的官方居所和政治中心,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紫禁城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是官衙和庙宇等公共建筑群,内廷是皇帝及其家人居住的地方。

2. 庙宇建筑北京还有许多古老而著名的庙宇建筑,如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等。

这些庙宇建筑通常都采用传统汉族木结构工艺,并在细节上进行精细雕刻和涂彩装饰。

3. 四合院四合院是传统汉族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也是北京城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四合院通常由四面围合的房子和一个中心庭院组成,庭院中种植着花草树木,是家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现代建筑风格1. 高楼大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城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高楼大厦。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俗称“央视大裤衩”),该建筑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造型独特,引起了广泛关注。

2. 奥运场馆2008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为此修建了许多新的体育场馆和设施。

其中最著名的是鸟巢体育场和水立方游泳馆。

这些场馆采用了现代化设计和施工技术,在外形上呈现出独特而富有创意的形态。

3. 商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是近年来在北京城兴起的一种新型建筑。

它将商业、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融合在一起,成为城市中心的新地标。

商业综合体通常采用现代化建筑风格,外观设计大胆创新,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游客。

三、北京城建筑的特点1. 以木结构为主北京城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这是因为中国北方地区树木资源丰富。

同时,木结构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和透气性,在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非常适宜。

2. 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颜色之一,也是北京城建筑中最常用的颜色。

城市规划: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

城市规划: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

皇城平⾯成不规则的⽅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

作为皇城核⼼部分的宫城位于全城中⼼部位,四⾯有⾼⼤城门,城的四⾓建有华丽的⾓楼,城外围以护城河。

北京全城有⼀条全长约7.5公⾥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南门正|考试⼤|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三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中峰和地安门⽽⽌于北端的钟楼和⿎楼。

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彩鲜明,与市民住房形成强烈的对⽐。

从城市规划和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上的地位,反映了设计意图上的阶级性。

内城街道坊巷沿⽤元⼤都的规划系统,城内⼲道以平⾏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街为主,东西向交通不便,主要是与⼲道垂直通向居住区的胡同。

北京的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格,城的轮廓接近⽅形。

全城道路分⼲道和胡同两类,胡同都是东西向的,前后两条胡同间距约为50步,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

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的⾥坊,形成完全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式。

北京的市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并形成四个商业中⼼:城北⿎楼⼀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考试⼤|牌楼为中⼼;以及城南正阳门外的商业区。

北京城的建筑风格

北京城的建筑风格

北京城的建筑风格一、北京的历史背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在不同朝代的统治下,北京城经历了不同的建设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元代建筑风格元代是北京城建筑风格的重要时期。

在元代,北京城迎来了蒙古族统治者的统治,融合了蒙元文化和汉文化的建筑风格。

元代的建筑以宫殿和寺庙为主要建筑类型,采用了蒙古草原建筑特点,注重实用性与宏伟气势。

1. 元大都城墙元大都城墙是元代北京城的主要特征之一。

城墙采用青石砌筑,高约15米,周长约29.5公里,构筑了北京城的主要防御系统。

城墙上设有箭楼和角楼,使城墙更加坚固。

2. 天坛天坛是元代北京城内的重要宗教建筑,为一座较大规模的圜丘坛。

天坛始建于1420年,用于祭祀天神。

天坛的建筑风格独特,包括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建筑,体现了元代建筑的气势和工艺水平。

三、明代建筑风格明代是北京城建筑风格的鼎盛时期。

明代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宏伟和对称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1. 故宫故宫是明代北京城的核心建筑,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建筑以黄色建筑为主色调,布局严谨,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

故宫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展示了明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是明代北京城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是国家的象征。

城楼采用了明代建筑的典型特点,金黄色的琉璃瓦覆盖,特别注重对称美和细节雕刻,在整个北京城的建筑风格中独树一帜。

四、清代建筑风格清代是北京城建筑风格的又一重要时期。

清代建筑延续了明代建筑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了满族建筑的影响。

1. 颐和园颐和园是清代北京城的一处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和建筑群闻名于世。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汉文化和满族建筑,通过布局、造型和装饰等方面展现了清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2. 圆明园圆明园是清代北京城的另一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了宫殿、庙宇、楼阁、亭台等各种建筑类型,展示了清代建筑的丰富与多样性。

简析北京文化风貌的特点与意蕴

简析北京文化风貌的特点与意蕴

简析北京文化风貌的特点与意蕴北京历史悠久,3000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北京的文化风貌与特点。

“唐后无长安,元前无北京”,虽然北京很早就有城池,但是直到元朝定都北京,历经元明清三代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形成的北京文化对全国都有着示范和辐射的效应。

元朝建都北京非常有蒙古特色,有刘秉忠,郭守敬,汇集风水名家堪舆完成,元大都共有十一个城门,体现了道家文化。

元大都选了新址建设,分为五十个坊。

胡同的发音是蒙语的水井分发音。

清朝建都后,清朝进一步发展了北京的包容性,满族在服装,饮食上与汉族还是有明显的不同,但是清朝统治者非常喜欢汉文化,在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接纳方面,最为接纳,形成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也造就了北京文化风貌的包容性。

四合院历史发展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

自元代建都后大规模建都开始,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官衙、坊巷一起出现了。

清代的四合院,更是留存到了当代,北京的王府就是一个更大更完善的四合院,随着历史的变迁,四合院中的生活,更是北京很多居民记忆中的生活,并被搬到电视荧幕上。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就是八达岭长城。

“孟姜女哭倒长城”,长城就是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用以阻挡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最早的修筑历史可以上朔到西周时期。

北京目前遗留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建的,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金山岭、黄花城。

长城其防御功能所蕴含的军事价值,其雄伟风姿所蕴含的建筑美学,在世界文化历史遗存中都是少见的。

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历史典故,更是为北京这座都城平添了许多历史豪迈的文化情怀,对于形成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影响。

自从元代建都以后,北京作为首都,历经元、明、清、新中国,通过历史的演变、文化的交融逐渐形成了当代的北京。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北京中轴线的定义与特点 (3)二、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4)2.1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5)2.2 现代对北京中轴线的认识与发展 (7)三、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 (8)3.1 地理位置与空间布局 (9)3.2 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 (10)3.3 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 (11)四、北京中轴线的城市影响 (12)4.1 城市形象与品牌塑造 (13)4.2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15)4.3 社会文化与旅游体验 (16)五、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 (16)5.1 保护规划与政策支持 (18)5.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8)5.3 传承与发展策略 (20)六、结论与展望 (21)6.1 研究成果总结 (22)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3)一、内容概括本文深入探讨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中轴线作为北京古城的核心规划,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显著特色。

文章详细分析了中轴线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象征,揭示了中轴线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轴线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唤起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并探讨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它不仅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北京中轴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现状评估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价值,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北京中轴线,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线路,起始于元大都的丽正门,终止于明清两朝的钟鼓楼,全长约公里。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以各个朝代的都城最为突出,其中唐长安城、元⼤都和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影响⼒的典型格局,是《周礼.考⼯记》的城市形制的完整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例题』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

A. 唐长安
B. 汉长安
C. 元⼤都
D. 宋东京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就是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典型代表。

1、唐长安城:
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格路;居住分布采⽤坊⾥制。

2、元⼤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格局特点:三套⽅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城,突出皇权⾄上的思想。

我国的⼀些古城还充分体现了⼈⽂环境和⾃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明代都城南京较典型体现了这类城市的空间格局。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历史地理第四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匸:二•阻t:v“•“朱玲玲-宀我国是一个具宜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产生城市以来,不仅以规模大、居民多、建筑艺术的高超而闻名于扯,而且平面布局也有其独特性.我国古代城市乎面布局特点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都城上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不仅是研究城市史本身的课题,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史、阐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必须的.本文就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几个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空原因,作一初I步探讨Q根据地下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齐划一性:'*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这一特点,在《考工记》中记载最为明确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在西汉,书中设计的都城布局蓝图,考其成书前I■后的历史•是有所依据的。

从上引《考工记》可知,古代的“国”,实指都城而言。

“国〃字的结构在金文中就是作方八’、•••「•:「.・b.b・J>樋围着持戈的人。

《说文》*:“国療也,从口从或”.国、邦、或在古文字中可以互训,都皋指国都,《说文》载之甚明*“□,回也,象回币之形”。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守卫着用墙回币而围着的一块地域,就7&r F=1o再把古文字向前推,商代的甲骨文中,把王都称作“大邑”、“天邑”、“终邑”。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而称作瘁天邑商S邑字卜辞写%”形,吴大徵云“上作口形,古围字,下 郎马形,古节宇也,亦持节出使之义。

”①罗振玉以为邑之下部应是人字,“卜辞及古今文皆作马,象屁形.邑为人所居,故从口从人2农邑字上部所以从口就是都城方形围墙的象形。

所以许慎《说文》曰*“邑*国也,从口”。

…我国古代城市用方形的墙围绕四周,地下发揭的古城址和至今仍保存的=些古城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中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城址(或称城堡〉之一童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③河南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①昊大徵:電憲斋古金录辛豳册7页髦围形节形爵②罗振玉:增订弋殷虚书契考释*7页邑字之释。

论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论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北京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

作为古都,虽然它的历史不如西安、洛阳来得悠久,但是它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精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最完整的体现。

一、元·大都⒈历史背景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执政的国家。

元世祖忽必烈的开疆拓土,奠定了我国版图的大致轮廓。

国家的强盛稳定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纺织业商业等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⒉设计特点①选址自然条件:北边临水便于漕运人文条件:元朝为蒙古族统治,发家在北方;历史上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东移(河运海运);北京在当时版图地理位置上居中,便于交通和地理控制。

②布局(如图)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都并存的都城。

大都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的思想。

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入水系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二、明清·北京⒈历史背景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没有严格限制。

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朝代。

宗教信仰浓厚,兴建寺庙、喇嘛庙。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宗教寺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⒉布局(如图)①选址明——在原元大都的旧都上改建。

北部泽地太广,故南迁,加强外廓御敌,呈凸形。

清——原明都,改建部分很少。

②布局建筑布局:更加严格遵从《考工记》。

轴线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北京都城的演变

北京都城的演变
液池构成内院的用水系统。在积水潭附近成为商旅繁华地区。
• 9、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南北主干道两侧砌明渠,并在城墙砌有排水涵洞。
• 10、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
多东西向,形成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元大都
• 1、它把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的结合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 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 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 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
于公元1153年,金国将都城迁 至辽南京即金中都北京。并参 照宋代汴梁(开封)的形制进 行规划设计。
金中都建成不到100年,为蒙古 兵攻占,遭彻底破坏。
元大都
• 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控制了欧亚洲广大地区。并逐渐向中原拓展,

• 金:62年,1152-1214年 • 元:97年,1271-1368年 • 明:223年,1421-1644年 • 清:268年,1644-1912年 • 中华民国:17年,1912-192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1949-2014
合计:732年
金中都 元大都 明北京 清北京
金中都
•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 明清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大。
明清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业 城市的发展。首先,城市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其次,城 市手工业发达,对居民生活构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在工商业城市中已逐渐有一定的分工。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是不断成长。 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城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前代有明显的扩建。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简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简
直接影响:“三诚记”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主持人 用地选址 形制格局 道路系统 供水系统
市肆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余韵
主持人
• 1267——1271,刘秉忠
• 功绩:立国号 建纪元 营都城
国朝“大元”——“大哉乾元” 君主“至元”——“至哉坤元” 主持修建元上都城、大都城
行礼乐
定官制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太 行 山
燕 山
居 庸 关
山 海 关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地望 沿革
直接影响:“三诚记”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余韵
地望
• 西南:太行山 • 北通:蒙古草原、
松辽平原 • 为华北平原之门户
[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伏惟北京,圣王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 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控四彝 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
新都之位,置居都堂于紫微垣。” (《析津志》)
用地选址
• 完全让开金中都废墟 • 以其东北万宁宫及大片水面为中心 • 建“中心台”作为全城中心点标记(首创)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直接影响:“三诚记”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主持人 用地选址 形制格局 道路系统 供水系统
市肆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余韵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
[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直接影响:“三诚记”
元上都 辽南京 金中都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余韵
元上都
外城 内城 宫城
• 1250,刘秉忠 • 蒙古地区第一个有计划建造的都城 • 格局:三套方城
元上都 结构图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

古代北京城市布局

古代北京城市布局

古代北京城市布局柳欣萌国际交流学院2011级2班 201126100143古代北京城市布局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成为我国现存古都风貌最完整的城市。

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城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

作为都城的北京经过精心规划,平面布局特点十分明显。

北京城在元代称为大都,主要包括今天北京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

由备受忽必烈器重的政治家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的理想制度而设计,其总体布局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以宫城南门崇天门和大城正南门丽正门之间的南北向御道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占据全城的要害位置。

宫殿修筑在高台之上,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壮丽辉煌无比。

元大都城的街道排列整齐,依《周礼》之制,按经、纬设置,即南北9街,东西9街。

所有纵横交错的街道都以东西向的横街为主,而且距离较近,北京现存若干条胡同仍保持着元代规模。

元代大都规划整齐,街道犹如棋盘,而且居民区为方形,排列也十分整齐,开创了明清北京城四合院居住区之先河。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非常规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的地理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

明代北京城的形成历经十五年。

明成祖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开始筹建北京宫城,永乐十九年建成,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并且重建了宫城和皇城。

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

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

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如崇文门大街等。

清代时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变迁和易名,但大体沿袭明代规模。

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1.北京紫禁城(1)修建: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2)组成:北京城分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

后来又在京城南面加筑了外城,位于外城的天坛很有特色。

(3)特点:北京城以万岁山为核心,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从这里穿过,整个城市左右对称,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

城中心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

里面的宫殿楼阁,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千门万户,气象万千。

(4)地位: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1)修建:万里长城自秦朝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

明代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

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3)特点:明长城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建筑奇迹。

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些科学家经济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3.《本草纲目》(1)创作过程: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正式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进行药物性能试验。

经过27年的不懈地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2)内容特点:这部书收入药物1892种,医方11000多个。

插图1160幅,内容丰富,考订详细。

(3)地位称号:当时这部书虽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刊行之后却广为流传,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4.《天工开物》(1)创作过程: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

(2)内容特点:书中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

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

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

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从元朝至清朝,中国的城市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历史积淀。

其中,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尤其值得一提。

元朝时期,由于当时的中央集权体制较为强大,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保证。

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天的北京)是以国都为中心,由内至外一层一层地划分为皇城、城墙和郊区,整个城市呈现出明显的“一城三都”的特色。

皇城中心建筑为紫禁城,四面环墙,两公里的周长,通车门、午门、神武门和角楼,构成卫城系统,建筑群以宫殿式建筑为主。

城外的主城区分部为东、西、南、北四城,四城之间均有河渠交织而成。

外城外便是都市郊区,主要是农业区域,但也建有宫苑、猎场等。

在这种格局下,元代的建筑风格以宽敞、庄重、雄伟为主,砖、石、木材等各种材料运用较为充分。

明朝时期,随着“戊戌变法”以及朝野思想意识的普及,城市规划也开始了一定的改革。

明朝的都城南京(今南京市)规划结构基本上沿袭了元代的北方宫城格局,南京市街头巷尾和城市形态都以整洁、有序为基调。

但是,明朝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表现出特别的地域性,如南方建筑常见的石雕、木雕、砖雕、巧砌等技艺,以及常见的独特造型。

另外,民族居住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互动,也使得明朝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中出现了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到了清朝时期,随着人们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清朝的都城北京(今北京市)也开始了一定的规划和建设改革。

清朝时期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强调“约束”和“统一”,旨在打造更为规范和有序的城市。

同时,随着清代文化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北京的城市景观逐渐由“宫殿般的城市景观”转向了“商业性的城市景观”。

清代的街市首都市区规划经常将一些商业性质的设施置于集市中间,如锦花门外的双联菜市场、后海的后海夜市等,其目的是使城市更加“活力十足”且商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总结而言,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虽有各自的特色,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权威、整洁有序、生活和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城市城市建设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城市建设特点

部分古代城市建设特点姓名:***班级:城规1002班学号:*********指导老师:***一、秦咸阳故城的城市建设特点1、咸阳宫的南北轴线为全城的中轴线。

咸阳分渭南和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体,咸阳宫为全城重心。

2、打破建外郭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的办法,取代外郭功能,既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又可发展郊区经济。

3、充分利用地形,在规划结构上除以渭河为纽带联系南北两区外,更以高原地带作为共同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

4、宫居城北,市在城南,突破了《周礼》“面朝后市”的规定。

市里及作坊布置在临渭河的城南,可充分利用渭水,既方便生活,有有利于城市工商经济的发展。

5、将宫和官办手工业作坊按生产专业分区布置,分区规划合理。

6、规划布局受《周礼.考工记》都邑营建制度的影响,但基本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就地利”的原则。

二、汉长安城的城市建设特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全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置在城内3、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城内道路成网格状,道路与城门相接。

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4、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

5、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且多集中于城市的北部。

6、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7、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8、以宫殿为主体,且多据城南高亢之地。

9、城南直至曲江池和终南山为上林苑,为帝王园林,建有离宫。

三、曹魏邺城的城市建设特点1、以宫城为城市主体,,宫城的中轴线贯穿全城直达城门。

2、全城以道路为媒介,实行严格的分区,强化礼制秩序,宫城、官署、居民分隔,不相干扰。

3、城市道路网格化,道路呈方格网状,城内集中呈三处市场。

居住坊里标准化,道路分级明确,主要道路呈丁字交叉。

4、宫殿部分建筑严整,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明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

清北京城
10/29/20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清北京城
明代北京的改建 明北京城的规模与形制 明北京的特点 清北京的变化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 城市改建的,其布局恢复传 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 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重建的北京城,依然采用了 元大都的格局,又参照明初 国都南京的建制,汇集了我 国历代王朝都城建筑的精华, 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普天 之下,唯我独尊,皇权统治 的威严。
明北京的规模与形制
10/29/2014
10/29/2014
城市布局则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居民城市生活的建设布局 明北京的官府衙署密布于天街, 全城没有集中的绿地,但在各住房庭院中树木较多。 园林建设相对元代有较大发展。 商业与元大都时不同, 城市水系沿袭元大都,居民饮用水为井水,下水道系 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明北京城特点
10/29/2014
•重修了一些宫殿。 •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没有改变。 •加强中轴线的作用。 •城内增建了王府和胡同。 •居住地段有改动。 •强调了外部空间组织和建筑形体的处理。 •全盛时期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 •政治生活因为帝王的生活习惯而转移至西城。 •商业进一步发展,商业中心位置没有转移,甚至更为扩大。。 •商业运输依赖大运河 •清北京新增喇嘛教建筑。 •人口从明末近百万,增到清代超过100万。
北京城的改建
10/29/2014
三重城制
• 京城(内城):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门,南面开三 门。在南门正中建有一组建筑群,是古城北京的标 志性建筑群。 • 皇城:包括三海和宫城。按礼制排列建筑群,空间 处理极为丰富。 • 宫城:城墙高大,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 共开四门。主要建筑分三大殿。整个宫城用“前朝 后寝”的形制,后有一御花园。 • 外城:也称外罗城。由于大运河的漕运不再入城, 商业中心就集中在外城。形成大片的市肆及居民区

中国城建史-6

中国城建史-6

米。
21
▪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⑴继承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 中轴对称
⑵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相结合 ⑶完善的上下水道 ⑷规划设计意图明显
22
明清的南京城
一、建城背景
号称“十代帝王都,六朝金粉地”的南京, 从三国孙权开始,历经东晋、刘宋、齐、梁、陈、 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在此为都。
9
元 大 都 城 市 规 划 图
10
二、规划概要:
规划秩序:
兴 圣
(1)以湖泊为中心的宫殿建筑 宫

宫城、

御苑、

隆福宫、兴圣宫
御苑
宫 城
11
宫城
“周回九里三十步,东西四百八 十步,南北六百五十步,高三十五 尺”
开六门(南3,东、西、北各1) 南:大明殿 北:延春阁
12
皇城

御苑


隆 福
19
(3)坊巷规划
元大都全城划为五十坊,坊均不建坊墙, 而以干道为坊界。道上立坊门,悬挂坊额,以示一 坊所辖之地段。这种坊门实即“坊表”,与旧制坊 门判然有别。按经纬涂制,于坊之地段内,沿南北 向干道,开辟若干东西向的平行巷道,以为营建住 宅之坊巷(胡同)。住宅沿坊巷去南北向建制,而 坊界街道两侧,则广为建置各行业的基层店铺,以 供街内坊巷住户日常生活之需。巷道内不再设商店, 以保持宁静,且有利安全。
▪ 宫城(紫禁城)居皇城之中,南正门为午门,左 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宫城二侧有东安门及西安 门,皇城二侧有东华门及西华门。
36
午门北有五龙桥,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 谨身殿,为前朝部分,后为乾清官、省躬殿、坤宁 宫为后寝部分。这些主要宫殿均在一条轴线上。正 对宫城北门北安门。午门前轴线有端门、承天门, 外亦有五龙桥。沿此轴线为笔直的御道,直达洪武 门及正阳门。御道右侧为文职各部,如宗人府、吏 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翰林院、太医院等。 左为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太常寺、仪礼司、锦衣 卫,旗手卫等。这种总体布局大部为以后的北京布 局沿袭,甚至城门宫殿名称亦未改变

8、元 明 清时期建筑特色

8、元 明 清时期建筑特色

b.承德外八庙——普陀宗乘庙(小布达拉): 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始建,三十六年建成。为汉藏双重风格的山地建筑群。
承德普陀宗乘庙全景
承德普陀宗乘庙塔门
明清道教建筑
武当山玉虚宫、紫霄宫 成都青羊宫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道教指玉虚为玉帝的居处。这里是 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 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规制谨严,院落重重。
北京城的中轴线: 全城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 楼全长7.5KM,采取收、放、虚、实,变换手法, 形成节奏,主要的宫殿,都坐落在城市的中轴线 上,景山为全城制高点和内城南北城墙之间的中 点。
中轴线的序列是: 永定门——正阳门— —大清门——天安门—— 端门——午门—— 太和 门—— 太和殿—— 中和 殿——保和殿—— 乾清 门——乾清宫——交泰 殿—— 坤宁宫——神武 门——景山——鼓楼、钟 楼;内城分割为东半城和 西半城。 (北京城门影 片)
皇乾殿 祈年殿 天 坛 总 平 面 图 坛 西 门
西 天 门
神厨神库
祈年门 斋 宫 皇穹宇
神 乐 署 牺 牲 所
丹 陛 桥
圜丘
神厨神库
⒈祈年殿:
原建成于明永乐十八(1420)年,光绪十五(1889)年毁于 雷火,光绪十六(1890)年重修;1932-35年因年久而修缮。 建于高约6m,底径90m的三重园形台基上,殿身高38m, 径30m,三重檐园攒尖,兰瓦、金顶、红柱、朱门窗,用28根 大柱撑顶,分为内外三层,中间四根大龙井柱,高19.2m,直 经1.2m,承托上层檐,又代表四季。
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 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 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明朝北京城布局有何特点?

明朝北京城布局有何特点?

明朝北京城布局有何特点?
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如下
一、总体特点:有内外城之分(如下图)
二、内皇城内门多:明朝增加和修建了好多不同性质的门(如下图)
三、整齐,对称
城内外总体平面整齐划一,自南向北延伸的中轴线把全城一分为二,左右布局对称,体现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

四、立体感强,主要体现在城的防御设计上
城防建筑的设计上,北京城池也吸取了北宋《武经总要》和南宋时期已经发展健全的城池建造经验,以砖石城墙为基础,箭楼、角楼、瓮城、敌台、闸楼、城壕等为依托,组成了平面和立体的综合防御体系,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防备最完善的都城之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工程技术的极高水平
(本文内容由百度知道网友仟家信黄金团队贡献)
本文作者:百度知道知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北京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

作为古都,虽然它的历史不如西安、洛阳来得悠久,但是它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精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最完整的体现。

一、元·大都
⒈历史背景
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
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执
政的国家。

元世祖忽必烈的开
疆拓土,奠定了我国版图的大
致轮廓。

国家的强盛稳定同时
也促进了农业纺织业商业等
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⒉设计特点
①选址
自然条件:北边临水便
于漕运
人文条件:元朝为蒙古族
统治,发家在北方;历史上经
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东移(河运
海运);北京在当时版图地理
位置上居中,便于交通和地理
控制。

②布局(如图)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都并存的都城。

大都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的思想。

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入水系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二、明清·北京
⒈历史背景
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没有严格限制。

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朝代。

宗教
信仰浓厚,兴建寺庙、喇嘛庙。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宗教寺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
⒉布局(如图)
①选址
明——在原元大都的旧都上改建。

北部泽地太广,故南迁,加强外廓御敌,呈凸形。

清——原明都,改建部分很少。

②布局
建筑布局:更加
严格遵从《考工记》。

轴线对称,内外方
城,居中内城宫殿为
主体,体现中央集权
皇权至上;住宅突破
胡同定制;左祖右
社,拓宽前方空间,
增设天坛等;缩短南
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布局:基本
是旁三门,棋盘路
网。

道路宽阔,规划
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
场。

东南西北四面靠
门均有集市,便于贸
易。

三、总结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完整的规划理论。

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基本是遵循《考工记》的要求建造。

元新建大都和明清改建的都城是对《考工记》最完整的体现,是我国古代规划理论的精髓。

作为一个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文化中心,它们的交通,居住,绿化,商业布局等等都继承了我国几千年规划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深究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