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谈搭便车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谈搭便车理论

摘要: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简单地罗列了奥尔森对集体行动选择的困境——搭便车理论的看法,在一个大群体中,虽然每个人都想获取公共物品,但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这就是“搭便车困境”。重点论述了奥尔森认为的解决搭便车困境的选择性激励途径,并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对比说明。

关键词: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选择性激励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104-03

一、搭便车理论概述

1.公共物品的界定

要很好地理解搭便车理论,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指的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比较常见,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国防、不付费的公路、公共教育、法律等都是常见的公共物品。但社会上的大部分物品都不是公共物品,例如,在商店里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商品,不付钱就不能获取。公共物品是我们整个社会和文明得以存在的关键。

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

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是指:一旦有公共物品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出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

为获取某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就会形成中国俗语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搭便车困境”。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奥尔森认为“搭便车困境”会随着一个群体中人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1)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人在获取公共物品后能从中取得的好处会减少;(2)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人在集体行动中能做出的贡献相对减少,这样,因参与集体行动而产生的满足感就会降低;(3)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内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监督的可能性会降低;(4)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把该群体成员组织起来参加一个集体行动的成本会大大提高。所以,在一个大群体中,虽然每个人都想获取公共物品,但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这就是“搭便车困境”。

3.搭便车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创造性地在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

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可以说,个体主义方法论和理性人假设是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所提出的搭便车理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与搭便车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

1.理性人

是指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根据某个实践理性或者效用最大化的标准,鉴于自己的信念和愿望,来选择可用的最佳行动方案的人。但理性人并不简单等同于经济人,理性人并不一定像经济人那样是完全自利的。

2.集体物品或公共物品

是指由集团提供的服务于整个集团中所有成员的物品(产品、服务或收益),它具有高度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点,也即有些成员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就可免费获得该物品。

3.大集团与小集团

大集团,即为由理性人组成的规模比较大的集团;小集团,即为由理性人组成的规模比较小的集团。

4.排外集团与相容集团

根据集团寻求的目标的性质的不同,可以把集团分为排外集团和相容集团。前者追求排他性的利益,主要指市场中的竞争性企业集团,它所追求的集体物品(更高的价格)带来的收益在供给上是固定的,某个集团的收益会造成其他集团收益的潜在损失;后者追求

相容性的利益,主要指非市场集团,它所追求的集体物品带来的收益在供给上是不固定的,某个集团的壮大并不会减少其他集团的收益,反而可能使其他集团受益。

5.特权集团、中介集团、潜在集团

“特权”集团和“中介”集团是与市场集团的寡头卖方垄断所对应的非市场集团类型;特权集团中的每个成员或至少其中的某个人受到激励提供集体物品,即使他得承担全部成本。在“中介集团”中,没有一个成员获得的收益份额使他有动力单独提供集体物品,但其成员数量并没有大到成员间彼此注意不到其他人是否在帮助

提供集体物品。而潜在集团是原子式集团在非市场条件下的对应物,由于某个成员的行为不会对其他人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其中的成员不会受到任何激励来为获取集体物品而行动。三者同时也是按照集团规模来划分的,由特权集团到潜在集团(大集团),集团规模依次增大。

三、对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搭便车理论的质疑和探讨

1.对小集团提供集体物品或采取集体行动优势的质疑

主要可以有两点质疑。第一个质疑来自“囚徒困境”。囚徒困境表明,即使是只有两个人组成的小集团也有可能不采取合作行为,不能提供集体物品。奥尔森在《权力与繁荣》一书中对此做了回应。他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囚徒被警察(额外的特殊环境)隔离开了,因此两个囚徒不能相互沟通。奥尔森进一步指出,小集团可以进行集体行动的逻辑适用于任何相关方能够进行互相沟通并

能够达成强制执行协议的情况。第二个质疑来自古老的中国谚语“三个和尚没水吃”,以上谚语表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小集团无法进行集体行动的情况。其实,奥尔森对此也有回答,并写在后边的注释里边,可能一般不容易被读者注意到。奥尔森指出,小集团中可能存在不成功的讨价还价,从而导致小集团也无法提供集体物品。然而,从长期来看,小集团中的所有成员不大可能永远都犯这样的错误。也许三个和尚暂时没有水喝,可是经过长期的沟通互动、讨价还价之后,三个和尚之间一般来说应该会达成一致的行为协议。

2.对“搭便车”的定义和分类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虽然创立了搭便车理论,而且主要讲的就是大集团中的搭便车现象,但该书中没有一处明确提及“搭便车”的字眼。因此可以推知,搭便车这个概念是该书发表之后,一些评论者提出来的。因此,有必要对“搭便车”做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个人比较认同斯密德的定义:“高排他成本物品的非贡献使用者被称为搭便车者。”

斯密德不仅明确提出了搭便车的简明定义,还对搭便车者进行了区分,将其区分为冒险的搭便车者、无意的搭便车者和非自愿搭车者。冒险的搭便车者是指,在小集团的策略性谈判过程中,宁愿放弃未来的可能较大份额而谋求眼前的最大份额的集团成员。无意的搭便车者,则是指奥尔森书中所提到的,大集团中依据理性计算而选择坐享其成的理性的个体成员。而非自愿搭车者,则被定义为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