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导学案
17《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学习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学习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指导: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5.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2016.4
8 《短文两篇》导学案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自学指导】1.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解释词语旸谷:姮娥:3.整体感知(1)在《日》《月》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答:【课堂学习】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答:5.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答:6.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答: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答:【巩固提升】8.古诗文默写(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2)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文天祥《过零丁洋》)(4)《与朱无思书》中: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写江流气势磅礴的:▲课外阅读遇见树苏沧桑①我相信,江南的每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会看到树,至少,也闻到过树。
树就在屋外,从老屋的每一个缝隙里,渗进来暗绿色的呼吸,提前让一个婴儿感受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不同的味道——万物生命之初的清纯味道。
【晨鸟出品】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 1. 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 (1561 — 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难要诀()蒸馏()..()咀嚼()好()读书..2.解释下列的词语。
藻()饰狡黠()诘()...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味同嚼()蜡.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及答案
3、《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主旨。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感悟主旨。
【学习难点】学习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蝉【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
收敛聒聒()宽恕颤动2、理解词语①收敛②聒聒③宽恕3、选词填空。
①、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膀了。
A、收拢B、收敛②、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就是这样。
A、过程B、历程C、经历③、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了。
A、完结B、结束C、停4、本文运用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5、本文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课内探究案】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的什么?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读蝉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句画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句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他们重要?3、想一想。
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对“蝉”的感情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能表达作者对蝉的什么感情?明确:首先听到蝉声的“知知不休”、“听了很烦”,表达作者对蝉的厌烦;然后有“何必聒聒”、“只不过”等词语表现出对蝉的不满;后来听了朋友的话之后“哦”一词表达出对蝉的感慨,并有“宽恕”一词表明对蝉的态度发生很大的改变。
悟蝉1、读一读。
演读最后一段,说一说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明确: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
2、悟一悟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出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11.短文二篇素养目标1.诵读课文,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动静结合和以虚写实手法的作用1.动静结合:(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比如说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或动静有机结合,衬托所写事物的灵动活泼,意境优美等。
(2)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比如说在文章中加入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彰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
(3)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
比如说以动衬静,通过表现景物的静谧,可以表现作者内心的安逸或寂寞,感伤或闲适;或彰显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
2.以虚写实:以虚构或想象的手法写出现实中的人或事。
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起到让人眼前一亮,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诗词《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背景简介 (1)《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正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4 共计2 课时课题:《短文两篇》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课件准备】白板【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自学质疑】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3、翻译加点词(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合作探究】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4、《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5、(1)、《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2)、经过:(3)、结果:(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6、(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展示提高】课内语段阅读(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1)、逐.日()(2)、逐走..()(3)、入.日()( 4)、欲.得饮.()()(5)、饮于河..、渭()(6)、河、渭不足.()() (7)、北.饮大泽()(8)、弃其.杖()2、翻译重点语句(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2)、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用来比喻什么?(二)、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练达:。
傅彩:。
学究:。
狡黠:。
诘难:。
滞碍:。
聪颖:。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 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提出“”的说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体裁。
3.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结合课题,你觉得文章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3.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4.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课后巩固】熟读成诵,积累文中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
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 8劳形9、何随之有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世人甚爱牡丹”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合作探究】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教学
自主学习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
预习检测:
1、 骸 骼 褶 溯ji e ch cnyinxi e
2、 劫难:灾难。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大衣无缝:神话传说,
仙女穿的大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致密:细致精密。
3、美科学幻想
整体感知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
“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 ?”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
)& ()石 携()
追溯
致密: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 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三、自主学习
1.“恐龙确实遍布丁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4.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丁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 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 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含答案
15.《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_ 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背诵课文片断,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3.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
2.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难点】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自主预习案】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①培根,___ ,出生官僚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代表作是_____ 。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共58篇,开创了英国随笔这种特有体裁。
②马南邨,_ 的笔名,__ 、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本文选自___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诘难滞碍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吹毛求疵味同嚼蜡3.解释下列词语。
①味同嚼蜡:②吹毛求疵:③寻章摘句:④不求甚解:⑤咬文嚼字:⑥豁然贯通:⑦怡情:⑧诘难:4.阅读《谈读书》,按要求找出句子。
①找出读书目的的句子:②找出读书方法的句子:③找出读书作用的句子:5.《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同时,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_____ ,二是__。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___ ,重要的书要_______ 。
1.①英国哲学家、作家《随笔》、《新工具》②邓拓当代作家《燕山夜话》2.nàn zhì xiá jué kōu huò yūcī jiáo3.①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言语乏味,毫无生气和感染力。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
16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6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难点】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第一课时《爱莲说》【导学过程】一、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七下语文导学案16《短文两篇》(含答案)
七下语⽂导学案16《短⽂两篇》(含答案)16《陋室铭》主备李万彬审核语⽂组班级:姓名:⼩组:第⼀课时【学习⽬标】1、有节奏的朗读课⽂并读出韵味,并背诵课⽂。
2、掌握重点⽂⾔词,疏通⽂意。
(重点)【学习过程】⼀、⾃究1、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题⽬中的“陋室”是指:“铭是指:。
修辞⼿法上多⽤⽐喻,对偶,排⽐,⽂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
(2)作者及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洛阳⼈,唐代诗⼈,家。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集》。
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第,授监察御史。
唐顺宗时,热⼼赞助王叔⽂的政治⾰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2、朗读课⽂2⾄4遍,⽤笔圈点出感受深刻的词句和不理解的地⽅。
3、下⾯的词语你认识吗?(请为加点字注⾳)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西蜀.()调.()4、⾃学课⽂,借助书下注解和⼯具书以及已有的⽂⾔知识,翻译课⽂。
(1)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解释。
(2)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及其翻译。
(3)还有哪些词或句不会理解的呢?请摘录下来。
⼆、互究1.听“陋室”:要求:听清停顿、重⾳。
2.读“陋室”:(1)读准字⾳,读准节奏。
(2)本⽂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读来朗朗上⼝,极富⾳韵美。
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韵美。
注意句尾押韵的字,朗读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中押韵的字是:(3)“往来⽆⽩丁;⽆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读得轻些,才有韵味。
(4)⽤肯定的语⽓,⼤声的语调读“孔⼦云:‘何陋之有?’”。
(5)熟读课⽂并背诵。
三、深究3.说“陋室”(翻译课⽂)(学习⽅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已学过和知识,先⾃学然后⼩组交流)(1)学⽣⾃⾏结合注解疏通课⽂,圈出不懂的词句。
①理解重点词词义德馨..斯.惟.鸿儒..丝⽵....⽩丁案牍....素琴②翻译重点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5《短文两篇》导学案附答案
25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彩开篇词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片,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夸父逐日》。
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
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渭.(wèi)水2.请你解释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的意思。
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3.作品链接《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
《山海经》共18篇,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文体链接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人教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附答案)2022年部编版语文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注意观察落日,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获取一些知识和道理。
【知识链接】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梦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预习导学】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追溯.( )2、了解作者生平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等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1、《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2、找出《恐龙无处不在》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的作用。
3、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4、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什么问题? 这两篇短文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5、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迁移】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注意哪些?【课堂小练】阅读以下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给画线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
2、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解衣欲睡()(8)欣然起行()(9)遂至承天寺()(10)盖竹柏影也()(11)相与步于中庭()(12)庭下如积水空明()(13)念无与为乐者()
3、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4、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答谢中书书》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2、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
3、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4、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记承天寺夜游》
5、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6、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7、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拓展延伸】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
(不少于三句)
【达标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③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也。
( )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3、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2、(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6)参与,这里指欣赏。
(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
3、(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
4、略
【合作探究】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2、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3、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4、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师引导: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
)
5、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6、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8、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豁达。
11、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达标检测】
1、(1)对偶(2)比喻(3)比喻(5)反问
2、A、√B×C√ D √
3、①描写议论②闲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