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考试复习题简答题答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43f7b5bed5b9f3f80f1c0b.png)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分)??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
(2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分)??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
(2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分)?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马原试题及答案
![马原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3372a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2.png)
马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商品B. 价值C. 剩余价值D. 资本答案:C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答案:D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科学技术D. 人的意志答案:B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B. 生产资料公有制C. 计划经济D. 消灭了阶级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主义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科学社会主义则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现途径。
7. 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8. 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原理。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周期性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调节机制。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完整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4b05acf18583d04864593f.png)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PS: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
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世界是物质的。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d4906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8.png)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资本积累论D. 商品交换论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们的思想活动B.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C.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D. 人们的精神创造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科技进步C.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D. 文化传承5.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6.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C.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矛盾D.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7.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必要劳动B. 剩余劳动C. 资本家的投资D. 政府的税收8.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共同富裕B. 建立无阶级社会C. 实现个人自由发展D. 全面发展经济9. 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 以公有制为主体B. 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C.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D. 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10.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A. 物质极大丰富B. 阶级差别消失C. 按需分配D. 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12. 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13. 描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4. 解释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5e7da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7.png)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是:A. 批判反动的哲学体系B. 提供党和人民的思想武器C. 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本质D.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 革命性B. 实践性C. 科学性D. 主观性答案:B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什么为核心?A. 实践B. 理论C. 无产阶级D. 党的建设答案:A4.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重要阶段?A. 三个阶段B. 四个阶段C. 五个阶段D. 六个阶段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观点是:A. 实践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实践C. 实践和意识相互作用D. 实践与意识无关答案:A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它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它指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与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引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一矛盾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它与传统历史观的区别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在规律。
与传统历史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论述。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意识",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另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革命实践也是实践观的体现。
马原简答题必考
![马原简答题必考](https://img.taocdn.com/s3/m/89002b3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1.png)
马原简答题必考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斗争,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极大丰富的理论,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完整word版)马原考试复习题简答题答案
![(完整word版)马原考试复习题简答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520d66fc4ffe473368abb6.png)
三、原理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是世界本原,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能否反映和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来把握物质范畴的3、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如何理解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其一,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其二,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其三,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个性上的更新;其四,现代科学凭借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5.简述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4a542167ec102de2bd892f.png)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2.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023年4月自考《马原》真题及答案:简答题
![2023年4月自考《马原》真题及答案: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b6b9029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c.png)
2023年4月自考《马原》真题及答案:简答题26、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品质。
【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庄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7、什么是思想路线?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参考答案】(1)党的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选很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
(2)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精髓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供进。
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我党历史上自觉地提出并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毛泽东。
28、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缺点。
【参考答案】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成历史发展的动力,看不到物质生产是人们思想动机的根源;认为历史是由英雄人物特别是他们的总志创造的。
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根本的缺陷。
29、简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参考答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
它包括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两个方面。
30、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世界上任何小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
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在当代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新科技革命是引发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百接动因。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力内部,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足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第三,先发优势与现存国际经济分工的影响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经济条件。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与发展,社会t义运动的影响与斗争是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发展的国际政治条件。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c30bbadd3383c4bb4cd2b3.png)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分)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
(2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分)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
(2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分)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1分)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马原期末复习题答案
![马原期末复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19f8d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b.png)
马原期末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于哪一年?A. 1844年B. 1846年C. 1848年D. 1850年答案:C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C.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答案:A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A. 社会生产力B. 社会生产关系C. 社会经济制度D. 商品和货币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基本组成部分?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答案:A、B、C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答案:A、B、C三、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正确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
正确3.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
它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同时,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等。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马原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马原简答题整理(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7e0e637e21af45b307a841.png)
第一章1.什么是物质?答: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为什么说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贯穿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劳动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
5.什么是运动?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TIP: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联系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7.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内容。
答:(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8dc47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a.png)
马原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B. 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C. 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答案:D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B.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思想C. 德国浪漫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答案:A3.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C.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D. 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答案:ABCD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答案:BC三、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2.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确)3.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社会历史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结果。
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形态就会发生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ae1fa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a.png)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理念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A. 直线上升的B. 螺旋式上升的C. 波浪式前进的D. 静止不变的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剩余价值理论B. 资本积累理论C. 劳动价值论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理论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阶级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人与自然的矛盾5.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共产主义B.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实现共同富裕D.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此处省略15题)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唯物主义,即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二是辩证法,即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即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此处省略2题)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
答: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同时导致劳动者失业和贫困化,加剧了贫富差距,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2. 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优越性。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原则、人民民主专政等。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化大生产的优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15分)阅读以下材料,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完整版)马原简答题
![(完整版)马原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ad8bb986581b6bd97f19eaf4.png)
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识根源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
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马原的简答题及分析题和答案
![马原的简答题及分析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99dda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f.png)
马原的简答题及分析题和答案1.简述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表现形式。
29基本派别: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基本派别。
表现形式: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简述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67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113-116生产力和生产力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前进的。
它也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4、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简述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课件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
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51-52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f7d79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2.png)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合C.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合D.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A. 商品和货币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 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D.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阶级矛盾B.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C.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4.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A. 直线式上升B. 循环式发展C. 螺旋式上升D. 随机式发展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A. 社会意识B. 社会制度C. 社会生产力D. 社会关系答案:1-5 A, B, B, C, 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物化形式。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
2.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创造出的价值超过了他们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盈利的来源。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试论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社会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其核心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原理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是世界本原,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能否反映和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来把握物质范畴的3、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如何理解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其一,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其二,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其三,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个性上的更新;其四,现代科学凭借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5.简述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其作用是: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矛盾性的同一性、斗争性的内涵、两者的关系,如何推动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
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是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做准备。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7.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
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事物存在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8.简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第四,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意义:在实际学习工作中,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注意日常的点滴积累;同时又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的发生,推动事物的向前发展。
9.简述辩证否定的内容及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要采取辨证否定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既不能全盘继承和照搬,也不应全面抛弃和排斥,而应有鉴别、有选择地学习,10. 简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30页)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11.谈谈你对“抓住重点”就是一点论,“二者兼顾”就是均衡论的理解。
‘“抓住重点”就是一点论,“二者兼顾”就是均衡论’这是错误的观点。
因为“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抓重点是要抓关键、和主流的方法,“二者兼顾”是全面看问题的正确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两点之中有重点,而非均衡论。
1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实践1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特征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生活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14.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其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都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中。
如果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15. 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依据)及现实意义。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依据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现实意义:1、坚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的观点16.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保持着相对独立性。
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18.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意义?对社会存在保持着相对独立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和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19.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又一重要观点。
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和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20.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方法论意义: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21.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它们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2、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实质是生产过剩危机。
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它具体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分别是什么?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而价值的源泉则是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4.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24.简述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以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