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衰ー二三四级,分级标准
心衰ー二三四级,分级标准
心衰主要是指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障碍时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的分级标准有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为NYHA心功能分级,根据心衰的程度分为四个等级。
1.一级心衰:患者可能患有心脏类的疾病,但没有出现心衰的现象。
一级心衰的患者日常任何活动都不受限制,通常不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临床表现。
正常情况下不需要过多干预,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
2.二级心衰:在此阶段的患者已经有心衰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轻微受限,但是重体力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
在重体力活动下,会出现明显的胸闷、气喘。
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一般可以通过休息来缓解,同时还要避免激烈运动。
3.三级心衰:三级心衰说明心脏功能已经变差,日常活动已经明显受到受限,稍微受累就会呼吸不畅。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强心剂、利尿剂、血管舒张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
4.四级心衰:心衰达到四级,病人往往已经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
安静休息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等心衰的症状。
建议患者可以使用呋塞米以及硝普钠来进行治疗。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尽快去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NYHA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有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1、Ⅰ级:NYHA心功能分级是按诱发心力衰竭症状的活动程度判断心功能的受损状况,Ⅰ级是指患者有心脏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量没有受到限制,不会因为体力活动而出现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等症状。
2、Ⅱ级:Ⅱ级是指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做体力活动时出现了轻度受限制现象,但是在休息时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体力活动后会出现过度疲劳、心悸或心绞痛等。
3、Ⅲ级:Ⅲ级是指患者因心脏病而出现了体力活动明显限制,休息时没有症状,但是在轻微活动以后就会出现过度疲劳、心悸或心绞痛等症状。
4、Ⅳ级:Ⅳ级是指患者因为心脏病而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即使在休息状态也可能会引发心衰症状,并且在体力活动后会有明显加重。
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各种分级方法1.NYHA分级I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
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n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川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
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w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2.WH0心功能分级I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不会导致气短、乏力、胸痛或黑矇。
n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晕厥。
川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晕厥。
W级:患者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有右心衰竭征象,休息时可出现气短和(或)乏力,任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症状。
3•六分钟步行试验要求患者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六分钟步行的距离。
女口<150m,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对心功能分级(I级,n级,川级,W级),1994,AHA对N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的补充:根据ECG运动负荷试验,X-ray,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A级:无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B级:有轻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C级:有中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D级:有重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O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衰分级新指南A级:病人为心衰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B级:指已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引起症状。
C 级:指过去或现在有心衰症状并伴有心脏结构损害;D 级:终末期心衰,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
Killip 分级只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力衰竭(泵衰竭〕I 级:无心力衰竭征象,但 PCWP (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可升 高,病死率0-5%。
weber心功能分级标准
Weber心功能分级标准一、心功能分级标准Weber心功能分级标准是用于评估心脏功能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分为四级:1. 心功能一级(轻度):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
2. 心功能二级(中度):患者有心脏病,且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
3. 心功能三级(重度):患者有心脏病,且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可引起心衰症状。
4. 心功能四级(极重度):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活动后加重。
二、心功能不全表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咳嗽、咳泡沫痰、双下肢水肿等。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心脏骤停、猝死等严重后果。
三、心功能不全程度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取决于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医生会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来确定患者的心功能不全程度。
四、心功能不全预后心功能不全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生活方式等因素。
一般来说,及早诊断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五、心功能不全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器械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ARB类药物等;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运动等;器械治疗和手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六、心功能不全预防预防心功能不全的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和血糖、减轻体重等。
对于已经患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七、心功能不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心功能不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如影响工作能力、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等。
此外,心功能不全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医生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八、心功能不全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心功能不全的并发症包括心脏骤停、猝死、脑梗塞、肺栓塞等。
心功能衰竭分级标准
心衰等级主要是根据心脏功能来划分,临床上主要分为四级,具体如下:
1、心功能一级:患者虽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正常活动后不会出现疲惫、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患者的心脏功能基本正常。
2.心功能二级:患者有心脏病,在正常运动或活动下表现出明显的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3.心功能三级:患者在轻度活动后即可出现胸闷、气短、疲劳、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休息较长时间才能缓解,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4.心功能四级: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且在休息静止的状态下就可以表现出心衰的症状,在活动后明显加重。
如出现容易疲劳、乏力、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明确具体病因,根据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
心衰危险分级标准
心衰危险分级标准
心衰危险分级标准通常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呼吸功能、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判断。
1.心功能一级:这是心力衰竭初期阶段,患者没有身体活动的限
制。
普通的体力活动不会引起任何不适体征或症状。
2.心功能二级:身体活动轻微受限。
休息时,患者无显著体征或
症状,但进行普通体力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胸痛、
胸闷等症状。
3.心功能三级:身体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患者无显著体征或
症状。
但进行正常活动时,通常会导致疲劳、心悸或呼吸困难
等临床表现。
4.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症状甚至在休息时出现,如心绞痛、呼
吸困难、气喘等。
患者无法正常进行日常活动,可能需长期卧
床休息。
患心力衰竭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检查,并遵循医嘱采取合适治疗措施,以便减缓病症发展进程,延长生存周期。
心功能分级
判断指标
心衰(心功能不全)分度
心脏储备能力
体力活动表现(症状)
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体征
Ⅰ级
正常
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不出现疲劳、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及心绞痛等症状。
无心衰体征
心功能代偿期
Ⅱ级
轻度减低
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中等体力活动时,如常速步行500-1000米或登3-4层楼即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休息后症状消失。
明显的心衰体征
Ⅲ度(中)
有心衰征,如心率增快、轻度,肝肿大等
Ⅰ度(轻)
Ⅲ级
中度减低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微体力活动,如:日常家务劳动、常速步行500-1000米、登2层楼等,即出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笔症状,卧床休息后症状好转,但不能完全消失。
出现肝肿大、水肿等心衰体征
Ⅱ度(中)
Ⅳ级
中度减低
不能胜任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仍有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
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各种分级方法1.NYHA分级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
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
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2.WHO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不会导致气短、乏力、胸痛或黑曚。
Ⅱ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晕厥。
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晕厥。
Ⅳ级:患者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有右心衰竭征象,休息时可出现气短和(或﹚乏力,任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症状。
3.六分钟步行试验要求患者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六分钟步行的距离。
如<150m,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对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1994,AHA对N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的补充:根据ECG,运动负荷试验,X-ray,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A级:无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B级:有轻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C级:有中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D级:有重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衰分级新指南A级:病人为心衰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B级:指已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引起症状。
C级:指过去或现在有心衰症状并伴有心脏结构损害;D级:终末期心衰,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
Killip分级只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力衰竭(泵衰竭〕Ⅰ级:无心力衰竭征象,但PCW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可升高,病死率0-5%。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1994年第九次修订。
①心脏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为心功能代偿期);②心功能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Ⅰ。
心力衰竭);③心功能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
心力衰竭);④心功能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
心力衰竭)。
器官对于心脏泵血的需求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对于患者来说,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因为它是一种症候群,疲劳、气短、心悸、体重减轻、肌肉松弛萎缩,整日卧床。
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亦高,慢性心功能不全基本病因是各种慢性心肌病损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
在我国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病因包括:不明原因和瓣膜疾病为主,其次为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其诱因主要是:感染、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重、环境气候急剧变化及妊娠、分娩并发其他疾病等。
临床上,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左心功能不全最常见,它主要影响患者的肺循环。
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夜尿增多、疲乏无力。
老年人多存在其它脏器的老化和疾病,因此可以干扰一些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不少老年人即使有心功能不全存在,活动时并不感到明显气急,而表现为极度疲倦和咳嗽,常出现不寻常的大汗淋漓。
左心功能不全不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部感染等区别。
心功能不全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按发作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和全心功能不全竭;按发生的基本原理可分为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等。
nyha心功能分级口诀
nyha心功能分级口诀篇一:nyha心功能分级口诀是一种用于评估和诊断心脏功能的工具,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
该口诀基于美国心脏协会(AACE)和美国心脏学会(ACC)的心功能分类标准,具有简单易记、易于理解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识别和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以下是 nyha心功能分级口诀的正文和拓展:1.轻度心功能衰竭轻度心功能衰竭是指心脏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但患者仍能进行日常活动。
患者可能有轻度体力活动受限、轻度呼吸困难、轻度胸痛或心悸等症状。
2.中度心功能衰竭中度心功能衰竭是指心脏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但患者仍能进行中度体力活动。
患者可能有轻度体力活动受限、中度呼吸困难、中度胸痛或心悸等症状。
3.重度心功能衰竭重度心功能衰竭是指心脏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患者不能进行中度或以上的体力活动。
患者可能有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严重呼吸困难、严重胸痛或心悸等症状。
4.极重度心功能衰竭极重度心功能衰竭是指心脏输出量完全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患者需要长期卧位或处于严重休息状态。
患者可能有极度呼吸困难、极度胸痛或心悸等症状。
除了 nyha心功能分级口诀,还有一些其他的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例如心脏超声、心电图、血液生化和心血管功能实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结合使用,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
nyha心功能分级口诀是一种简单、直观、易于理解的评估心脏功能的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识别和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为治疗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篇二:nyha心功能分级口诀是一种用于评估和诊断心脏功能的工具,基于美国心脏协会(NASAD)的心功能分级标准。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nyha心功能分级口诀: 轻度:轻度心功能不全,无症状,体力活动不受影响,轻度高血压,轻度肺动脉高压。
中度:中度心功能不全,有症状,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中度高血压,中度肺动脉高压。
重度:重度心功能不全,严重症状,体力活动受限,重度高血压,重度肺动脉高压。
简述心功能不全的分级
简述心功能不全的分级
心功能不全,也就是心力衰竭的分级一般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HA)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标准。
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是最常用的心功能分类法,主要根据病人的体力活动能力来评价心功能状况和疾病严重程度:
1) NYHA心功能I级:不会因正常的体力活动引起疲乏、心悸或呼吸困难。
2) NYHA心功能II级:轻度的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或呼吸困难。
3) NYHA心功能III级:很轻的体力活动就会引起疲乏、心悸或呼吸困难,但是在休息状态下并无不适。
4) NYHA心功能IV级:在休息状态下就有疲乏、心悸或呼吸困难的症状出现。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HA)心功能分级则更侧重于疾病发展的风险性和状况:
A级: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但存在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
B级:已有结构性心脏病,但无临床症状和体征;
C级:已有结构性心脏病,有过或现有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
D级:已有反复(或折返)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需要专科治疗。
以上提供的为参考信息,如果有任何健康疑虑,应咨询医疗专业人员。
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标准
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标准
心功能一级的射血分数可能是正常的50~70%,也可能<50%。
心功能一级是心功能不全中最轻的一种类型,这种情况下病人平时的生活和工作通常不受影响。
正常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是50~70%,如果低于50%就认为是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一级的患者可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也就是大于50%,但是心脏的储备能力已经下降了。
心功能一级的患者也有可能射血分数低于50%。
处于心功能一级的心衰患者,要尽早去心内科就诊,尽早干预治疗,纠正危险因素,预防病情进展。
心功能分级
0级完全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有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可以在床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重力作用肢体抬不起来。
3级可抬起肢体但不能抵抗外力,
4级可抵抗较弱的外力。
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
心功能分级:一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二级(即心衰Ⅰ度):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一般活动可引起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三级(即心衰Ⅱ度):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轻度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四级(即心衰Ⅲ度):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病人不能从事任何活动,即使在休息时也可出现心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
心功能不全ef标准
心功能不全ef标准
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的需求,通常会
导致疲劳、呼吸困难和水肿等症状。
而EF标准是评估心脏收缩功能
的指标,指的是心脏每次收缩时从左心室中抽出的血液量占左心室
充盈时的血液量的百分比。
正常的EF值在50%到70%之间。
心功能
不全EF标准是指在心功能不全的情况下,EF值下降到一定程度。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心功能不全EF标准的降低意味着心脏
泵血功能减弱,无法有效地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导致全身循环障碍。
这可能会导致全身性疲劳、呼吸困难、
水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从临床诊断和治疗角度来看,心功能不全EF标准的降低需要通
过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来确定患者的EF值,以便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和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手术干预等,旨在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从患者角度来看,心功能不全EF标准的降低可能会对患者的生
活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工作和社交受限、心理
压力增加等。
因此,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乐观的心态,以更好地面对疾病带来的种种挑战。
总之,心功能不全EF标准的降低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治疗和管理。
希望患者能够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尽快恢复健康。
心功能分级killip
心功能分级killip心功能分级系统(Killip)是用于评估心脏病人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种系统。
该系统将心衰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四个级别,从而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病情。
第一级(Killip I):病人没有明显的心脏症状,可以正常进行日常活动。
心音正常,无心律失常,其它体征也没有异常。
心功能完全正常,没有充血、水肿等症状。
第二级(Killip II):病人有轻度的心脏症状,如呼吸急促、胸闷等,已经影响到日常活动。
心音可能有异常,如S3心杂音或重度肺部干湿啰音。
心功能有轻度受损,但病人仍可以在安静状态下保持正常血压。
第三级(Killip III):病人在安静状态下可能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如肺水肿、腹水、颈静脉怒张等。
心音异常明显,心律失常可能存在。
血压可能下降,但仍然能够在下卧位时保持正常。
第四级(Killip IV):病人有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如呼吸困难、气喘、休克等。
心音异常明显,心律失常常见。
血压明显下降,在平躺状态下也无法保持正常。
心功能分级系统(Killip)的分级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该系统主要用于决定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在治疗方面,对于Killip I级的患者,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限制食盐摄入、控制体重、增加运动等。
对于Killip II-IV级的患者,一般需要住院治疗,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机械辅助循环等。
对于Killip IV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紧急的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
预后方面,心功能分级系统(Killip)也可以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一般情况下,Killip I级的患者预后较好,可能出现一些轻度的心功能不全症状。
而Killip IV级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风险较高。
总之,心功能分级系统(Killip)是一个简单、实用的评估心脏病人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系统。
通过将病人的临床表现分为四个级别,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测病情。
心功能不全的诊断
心功能不全诊断与治疗诊断心功能不全时,首先应确诊病人有心脏病,然后根据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和心源性水肿等特点,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诊断应包括基本心脏病的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诊断以及心功能分级。
目前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不全的分级。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
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轻微日常活动即引起上述症状。
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时亦有症状,任何体力活动都使症状加重。
NYHA心功能分级的心功能Ⅱ、Ⅲ、Ⅳ级分别相当于我国的心力衰竭分度的I、Ⅱ、Ⅲ度。
鉴别诊断左心功能不全者应注意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右心功能不全者应注意与肾性水肿、心包疾患和肝硬化、下腔静脉综合征所致的水肿、腹水等相鉴别。
治疗首先要消除诱因如控制高血压,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和控制感染。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或冬春季节,可给予流行性感冒和肺炎链球菌疫苗以预防呼吸道感染。
治疗肺梗死、心律失常,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控制快速性心房纤颤病人的心室率,治疗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肾功能损害等。
减轻心脏负荷。
利尿药的应用利尿药是治疗心力衰竭最常用的药物,通过排钠排水对缓解淤血症状及减轻水肿效果显著。
β-受体阻滞药β-受体阻滞药治疗心力衰竭已获肯定结果,作用机制是拮抗代偿作用增强的交感、儿茶酚胺系统,改善心脏重构,保护心肌细胞。
此外,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carvedilol)尚有扩张血管和抗氧化的作用。
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等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
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之一。
所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Ⅱ~Ⅲ级病情稳定及无症状心衰和NYHA心功能I级病人均必须使用β阻滞药,而且需终身使用,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NYHA心功能Ⅳ级病人需待病情稳定后,在严密监护下应用。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将心功能状态分为四级:一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二级(即心衰Ⅰ度):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一般活动可引起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级(即心衰Ⅱ度):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轻度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级(即心衰Ⅲ度):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病人不能从事任何活动,即使在休息时也可出现心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心脏的的先天性病变和瓣膜病的临床症状多为隐匿,易为患者和非心脏病专家忽略,多以感冒、胃病等就诊,除非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否则易误诊、漏诊。
有些心脏疾病需要及早手术治疗,比如先天性心脏病,较大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静脉畸形引流、法洛氏四联症等,要及早治疗,或定期随访。
没有及时矫正的不利后果就是肺动脉高压加重、心功能严重减低、引起严重的胸廓畸形,甚至失去手术机会。
那么,心脏彩超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心脏彩超的作用心脏收缩功能:射血分数(EF),反映左室的泵血功能,射血分数降低常常表示心肌收缩力减低,心功能不良。
正常射血分数应高于50%。
左室短轴缩短率(FS),其临床意义与射血分数相同。
正常左室短轴缩短率应高于28%。
平均左室周径向心缩短率(MVCF),反映左室收缩时短轴周径改变的速度,是一项较敏感的指标。
正常应大于1.0周径/秒。
左室每搏量,指左室每次收缩时的射血量。
通过每搏量可以进一步推算心脏指数等反映左室总体功能的指标。
主动脉及肺动脉的血流速积分,反映左心室及右心室的心脏搏出量。
心脏舒张功能:二尖瓣前叶的EF斜率,反映左室的顺应性,降低时表示顺应性下降。
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之比(E/A),可以直接测定,正常比值应小于1,大于或等于1表示左室舒张功能降低。
老年人和出生一个月内的新生儿比值有时大于1。
三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之比,反映右室的舒张功能。
收缩时间间期:是用时间反映心室功能的指标,实际上也是最早期的心功能测定指标,传统过去主要用心机械图测定,即用同步描记的颈动脉搏动图、心音图和心电图测量,现主要用超声心动图测定。
心功能的分级标准
心功能的分级标准心功能的分级标准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活动耐受能力,将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于临床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目前,常用的心功能分级标准是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的标准,将心力衰竭分为四个等级。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个等级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一、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1. Ⅰ级,无心力衰竭症状,正常活动时无不适。
2. Ⅱ级,轻度心力衰竭症状,正常活动时无不适,但在剧烈活动或运动时出现疲乏、呼吸急促、心悸等症状。
3. Ⅲ级,中度心力衰竭症状,轻度活动即可出现疲乏、呼吸急促、心悸等症状。
4. Ⅳ级,重度心力衰竭症状,休息状态下即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活动耐受力明显下降,甚至在安静状态下也感到不适。
二、不同心功能分级的临床表现。
1. Ⅰ级,患者无心力衰竭症状,可以正常进行体力活动,如步行、上下楼梯等,不会出现疲乏、呼吸急促等不适感。
2. Ⅱ级,患者在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时,如快走、上坡等,会出现轻度的疲乏、呼吸急促、心悸等症状,但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3. Ⅲ级,患者在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轻度活动时,如洗衣服、做饭等,会感到疲乏、呼吸急促、心悸等症状,需要休息才能缓解。
4. Ⅳ级,患者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活动耐受能力明显下降,甚至不能进行日常生活自理。
三、心功能分级的临床意义。
1. 对患者的病情评估,通过心功能分级,可以清晰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活动耐受能力,有助于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治疗效果的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是否改善,来评估治疗效果。
3. 患者预后的评估,心功能分级也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心功能分级的临床应用。
1. 临床评估,在诊断心力衰竭的患者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活动耐受能力,进行心功能分级,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诊断心力衰竭。
2. 治疗指导,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运动康复、手术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1994年第九次修订。
①心脏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为心功能代偿期);②心功能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Ⅰ。
心力衰竭);③心功能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
心力衰竭);④心功能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
心力衰竭)。
心功能不全又称为“心衰”,是泵血功能不全的综合征。
指在适当的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量的血液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
人体在早期可动员机制以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如使增生,提高,反射性兴奋,甚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精氨酸系统,此时的心功能处于完全代偿阶段。
但随发展,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过高,使体内水、钠,心脏前、过重,而进一步损害心脏舒缩功能,人体状态陷入恶性循环,失代偿,心脏输出量更趋减少,血液明显淤滞而进入充血性,即慢性心功不全。
简单地说,心功能不全就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不能满足身体各组织对于心脏泵血的需求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对于患者来说,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因为它是一种症候群,疲劳、、心悸、体重减轻、萎缩,整日卧床。
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亦高,基本病因是各种慢性损和长期心室过重。
在我国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病因包括:不明原因和瓣膜疾病为主,其次为高血压和(慢性心功能不全)。
其诱因主要是:感染、、水电解质紊乱、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重、环境气候急剧变化及妊娠、分娩并发其他疾病等。
临床上,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左心功能不全最常见,它主要影响患者的肺循环。
可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夜尿增多、疲乏无力。
老年人多存在其它脏器的老化和疾病,因此可以干扰一些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不少老年人即使有心功能不全存在,活动时并不感到明显气急,而表现为极度疲倦和咳嗽,常出现不寻常的大汗淋漓。
左心功能不全不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等区别。
心功能不全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按发作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和全心功能不全竭;按发生的基本原理可分为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等。
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其主要机制有以下几方面:(1)心肌丧失和构型重建(重塑):所谓构型重建(又称重塑,remodeling)就广义而言即包括心肌大小、数量和分布的改建,又包括胶原间质的多少、类型和分布的改建,同时还包括心肌实质和间质两者的比例改建。
任何形式的改建,都会引起心脏舒缩障碍乃至心衰的发生。
①心肌丧失:心肌丧失包括细胞的死亡和功能丧失两种含义。
引起心肌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中毒和等原因所致的被动性死亡,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坏死、纤维化,使大量心肌丧失了收缩性能,可引起心衰甚至。
另一种是单个细胞自我消化的主动性死亡,称为凋零性死亡(apoptosis),简称凋亡或称性死亡。
正常情况下,细胞的增生和死亡是处于动态平衡。
但当细胞死亡加速,使细胞死亡率超过细胞增生率时,可因平衡失调而出现各种现象或疾病。
最近研究提示通过各种损伤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如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快速心室起搏、机械牵张和由引起的压力超载等,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心肌细胞功能丧失是指心肌细胞未死亡,尚具有收缩储备功能。
主要见于和心肌冬眠。
②间质改建(重塑):由心肌成纤维细胞产生、分泌的胶原(主要是Ⅰ型和Ⅲ型,两者的比为7∶1)组成的胶原网络,不但对心肌细胞起着支架和固定的保护作用,且对保证心肌的协调舒缩功能活动以及血液供应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间质改建表现为破坏性和增生性两种改变。
破坏性改建主要见于急性心肌缺血和。
增生性改建多见于心脏压力负荷过度导致的以及容量负荷过度的晚期时,随着心肌的肥大,其胶原网络的密度也过度增加,使心肌的僵硬度增高,影响心肌的舒张功能。
总之,无论是胶原网络的破坏或增生性改建,均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心肌的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心衰的发生和发展。
③心肌舒缩协调性的改建:心脏舒缩协调性和(或)程序性发生了改建,则可降低其射血量甚至引起心衰。
最常见的心脏收缩不协调性有:A、收缩减弱;B、无收缩;C、收缩性膨出;D、心肌收缩的不同步性。
近来发现心脏的舒张也出现与收缩类似的不协调性。
④自由基在心肌改建和心衰中的作用:愈来愈多的资料证明,自由基在心肌改建和心衰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自由基参与心肌改建和心衰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是通过对细胞膜(包括线粒体、溶酶体膜等)结构中的不饱和,使结构和功能受损,轻者细胞功能障碍或丧失,重者细胞死亡。
(2)细胞能量“饥饿”和信息传递系统障碍:①心肌细胞能量“饥饿”:心脏是一个高活力、高能量消耗的器官。
无论心肌舒张或收缩都需要充足的能量供应,当心肌能量供不应求出现心肌能量“饥饿”状态时,则会导致心肌的舒缩障碍,从而发生心衰。
在心肌收缩过程中,无论在推动Ca2+的运转上或者在粗细肌丝的滑行上,都必须有充分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否则,即使收缩蛋白正常,也将导致收缩性能的减弱。
当变、心肌缺血或梗死及心脏负荷过度等病变时,可发生心肌能量代谢障碍,都可引起心肌收缩减弱。
②心肌受体-信息传递系统障碍:心肌受体-信息传递系统尤其是β受体-G 蛋白-腺苷环化酶系统对心肌的变力和变时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当本系统激活时,可使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水平升高,后者再通过cAMP 依赖性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作用,一方面使细胞膜Ca2+通道开放促进Ca2+的内流,加强心肌的收缩功能,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磷酸接纳蛋白的磷酸化,促进肌浆网对Ca2+的摄取,而加强心肌的舒张;同时还能加速的冲动发放,使加快等。
故当本调控障碍时,则可导致心脏的舒缩功能减弱或异常。
现证明心衰时,本传递系统可在下列环节上出现障碍:A.β受体下调:心肌β受体有β1 和β2 两个亚型,β1 受体占总受体的80%,β2 受体约占20%。
心衰时β1 受体下调(由80%可降至40%),而β2 受体相对增加(由20%增至40%)。
因β1受体下调,故对类正性变力、变时物质调控效应弱化或丧失,从而可导致心肌的舒缩障碍;B.G 蛋白改变和耦联障碍:G 蛋白是多种信息传递的耦联因子和调节器,可分为激动性G 蛋白(简称Gs)和抑制性G 蛋白(简称Gi)。
现证明,心衰时Gi 增加,Gs 降低;同时由于β1 受体下调,从而导致β肾上腺受体与Gs 耦联障碍,影响心肌的舒缩功能;C.细胞内cAMP 含量降低;D.肌浆网(SR)对Ca2+的摄取和释放障碍。
③和表达异常: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展,愈来愈多的事实证明许多及其心衰的发生、发展与其基因结构和表达异常有密切关系。
认为心脏负荷过度和(或)内分泌激素所致的基因结构和表达异常是心衰发生的分子学基础。
1.注意治疗烧伤休克和肺功能不全,防治感染,注意输液、输血总量与速度。
去除其他病因及诱因。
2.按心功能不全给予一般处理和护理。
3.应用强心药物。
一般可静脉注入0.4mg(加葡萄糖液20ml稀释),必要时4~6h重复0.2~0.4mg;亦可用毒毛旋花子甙。
同时存在烧伤休克者,可静脉滴入或多巴酚丁胺;心率不超过110/min时,也可静脉滴入。
4.因心脏负荷重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升高者,应使用;同时伴周围血管阻力增高者,可使用血管扩张剂。
心功能不全伴的治疗(1)心功能不全患者并发急性房颤的治疗,应尽可能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对改善心功能,避免栓塞及快速不规则心律均有利。
西地兰有强心与减慢心率作用,尤适用于快速房颤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对或有心功能不全,无房室旁路房室传导的病人应首选西地兰,首剂0.4mg缓慢,无效且无不良反应者,2h后再以0.2~0.4mg静脉注射;如不能满意控制,可酌情联用。
为口服药物,起效缓慢,只适用于慢性房颤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心室律控制。
可合用小剂量以快速地控制心室率。
一旦心室率控制,50%的新近发生房颤的患者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也会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
(2)心功能不全伴慢性房颤者并发的发生率可达16%/年;如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发生率更高,必须同时进行抗凝治疗。
超过48h未自行复律的持续性房颤,在需要直流电或药物复律前应给予华法林3周(剂量保持INR2.0~3.0),复律后继服华法林4周,用食管左房耳,若未见左房内血栓或云雾状显影(SEC),可直接转复,以缩短发作时程,减轻电重构。
转复房颤首次的能量应为150一200J,必要时还可以360J的能量进行复律。
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后,需要长期用药以维持窦律和控制心室率。
有助于心功能不全伴慢性房颤的转复并维持窦律。
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右cm 肋间左cm2-3 II 2-32-3 III 3.5-4.53-4 IV 5-6V 7-9以上只是相对正常值,是调查人群取得的平均值,不能代表所有人有时候光靠叩诊不能确定心界大小,需要做心超等检查心浊音界叩诊方法1,叩诊采用间接叩诊法,受检者一般取平卧位,以左手中指作为叩诊板指,板指与肋间平行放置,如果某种原因受检者取坐位时,板指可与肋间垂直,必要时分别进行坐、卧位叩诊,并注意两种体位时心浊音界的不同改变。
叩诊时,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以右手中指藉右腕关节活动均匀叩击板指,并且由外向内逐渐移动板指,以听到声音由清变浊来确定心浊音界。
通常测定左侧的心浊音界用轻叩诊法较为准确,而右侧叩诊宜使用较重的叩诊法,叩诊时也要注意根据患者胖瘦程度等调整力度。
另外,必须注意叩诊时板指每次移动距离不宜过大,并在发现声音由清变浊时,需进一步往返叩诊几次,以免得出的心界范围小于实际大小。
2,叩诊顺序:通常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
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由外向内,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
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
对各肋间叩得的浊音界逐一作出标记,并测量其与胸骨中线间的垂直距离。
收缩舒张时产生的声音,可用耳或在胸壁听到,亦可用电子仪器记录下来(心音图)。
可分为(S1)(S2)。
(正常情况下均可听到)。
(S3通常仅在儿童及青少年可听到),(S4正常情况很少听到)。
从心脏产生的心音经过组织的介导传到胸壁表面,其中以骨传导最好,和肌肉次之,和脂肪组织最差,所以在肺气肿和肥胖的患者从胸壁听录到的心音较正常人为轻,振幅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