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b0d8c1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f.png)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些自己的观点。
目前各方面宣传以及影视剧所反映的看占题材多在歌颂八路军作战英勇无畏,同时也从侧面在不断的暗示人们国民党军队是如何的无能。
诚然,八路军的机制与骁勇已得到所有中国人的认可,然而今天我想通过我对这段不平凡战争的一些了解来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国民党军队。
在这些人身上依旧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人们去歌颂与学习。
这两支伟大的队伍均曾为我伟大民族之复兴流血牺牲,在这里,我谨以文献给所有的烈士们,愿他们的英魂保佑祖国繁荣昌盛(鉴于本文核心内容,我将以一些能说明我以上观点的例子论证中心主题)。
一.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要明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何种作用,我们必须明确国明党在这场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居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在我看来,国民党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首都位于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是当时中国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府,是当时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至少从法律上时这样),因此只有过名党政府有能力代表当时的中华民国对日本宣战,进而加入到伟大的反法西斯斗争中。
反观当时的共产党则不具有这样的权利,这也是我党提出与国民党联合抗日的重要原因之一。
又由于这种身份使得国民党成为战争后期盟国援助与合作的主要对象,这些盟友在抗日战争战略反击阶段起到了相当积极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二,由于国民党控制当时中国绝大部分土地,同时掌握着那时的各个工商业部门,使其有能力发动国土防御战争,而我党当时生存条件艰苦,实际上不能与侵略者进行真正的全面作战。
所以国民党是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必然参与者;其三,由于国民党为准备内战购买各种先进装备同时扩充军备使得国民党有能力从正面战场对敌人发动进攻,从一场战争的角度上看,国民党军从战略上起到了在正面战场延缓敌人进攻步伐,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关键作用,因此国民党是这场战争进程与历史的决定者。
比如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共双方密切合作就成功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同时迫使日方大本营重新思考中国的战争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均的进攻步伐;又如在江阴阻击战中,年轻的中国海军不得不面对当时世界排名第三,总吨位一百倍于自身的日本海军。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5aa6c14844769eae009ed97.png)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活跃着两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世人所熟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也不能被磨灭。
在中国的大片国土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战役,也涌现出一大批抗日爱国将领。
在1937-----1945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先后动员743余万军队投入战斗,阵亡322万余人,歼灭日军86万余人,基本上牵制了侵华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进行了大型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具有代表性的有: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涌现出郝梦龄,赵登禹,张自忠,戴安谰等一大批爱国将领,300万川军出川作战,近四分之一埋骨异乡。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是淞沪会战,这是在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日方投入总兵力达300000,伤亡70000;国军投入兵力600000,伤亡200000。
淞沪会战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队在装备和兵员素质上远不及日本,每小时的伤亡以数千计,一个师的兵力拉上去,几个小时就打光了,足可见战争之惨烈。
淞沪会战前,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次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中国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它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战略企图,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得”将其一块一块征服,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太原会战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会战。
这是一场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的战役,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115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太原会战历时两个月,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
日军参战兵力共十四万人,伤亡近三万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二十八万人,伤亡十万人以上。
正面战场的作用
![正面战场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f95e35bbd64783e09122baf.png)
正面战场的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战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予以客观的评价,对于全面深刻了解这场战争,牢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1. 在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40年)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比较积极。
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发挥作用显著。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原计划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把攻击的矛头对准国民党军队主力和我国主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因此,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我国抗战的主战场。
当时的正面战场,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也在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9—1940年,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仍较为积极。
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d1621054431b90d6c85c724.png)
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八年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次反抗斗争中失败的屈辱,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这次胜利,无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一、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西安事变”,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被逼无奈,联共抗日,中华民族开始了团结一致,一致对外的御侮战争,正面战场功不可没。
战争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狂妄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正面战场的英勇抗击,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也间接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正面战场的英勇抗击,“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次会战,虽然均以失败而告终,但迟滞了日军前进的步伐和节奏,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在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了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
客观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客观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9d1b93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7.png)
客观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60年的岁月距离我们过于久远,留在我们大脑中的经典结论和权威说教过于深刻。
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之行,重新唤起了国共两党对于那段难忘的、刻骨铭心的历史的追忆。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中国抗日战争,使国共两党从历史上的两次合作找到感情的另一个切入点,还历史真实,促进两岸关系和解,共同面对国内外分裂势力,实现国家统一大业,尤为必要,正逢其时。
国民党消极抗战的说法,主要指“七七”事变前。
在“七七”事变前六年,1931年,盘踞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
国民党政府采取所谓“逆来顺受”的不抵抗政策。
日本侵略军只用了三个半月就占领了东北三省。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实行其早已确定的先占“满蒙”(即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然后入侵华北,直至占领整个中国的侵略计划的第一步。
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发生于“七七“事变以前,正是蒋介石为了反共置民族危亡于不顾而提出的口号,使得他臭名昭著。
全民抗战没能在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时开始,也没有能在日本侵入华北时开始,归根结底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侵略者妥协让步的缘故。
全民抗战之所以能在“七七”事变后爆发,主要原因是:1,首先,面临亡国的危机,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已形成不可抗拒之势。
在“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和其他各地学生群众首先起来要求南京国民党政府抗日,他们的要求虽被拒绝,但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对国民党政府所实行的政策表示怀疑和反对。
在日本侵略者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许多地方,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发生局部的抗战。
在东北,有些国民党将领和民间力量,组织义勇军,抗击侵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更是在敌人统治下长期坚持作战。
2,其次,中国共产党及时地提出国共合作,团结全国一切爱国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自从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共产党坚持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纲领,为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土地改革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f8f5f0998fcc22bcd10df1.png)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https://img.taocdn.com/s3/m/3b130ae56c85ec3a86c2c50e.png)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上述特殊历史原因,它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本文仅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情况作一概括分析。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这个时期日寇凭借武器装备及兵力上的优势实行连续不断的进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抵抗。
这时期中日双方军队先后进行了平津南口作战、淞沪会战、太原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及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在优势装备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其中尤以淞沪、忻口、台儿庄等会战更为突出,是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淞沪会战激战三个月,敌軍以死伤四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上海。
1938年初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精锐的板垣和矶谷师团两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有力的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有着重要义。
但是纵观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上受中国军队打得是败仗。
分析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从客观上讲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
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军事上占优势,而且在经济力量上也占据优势;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军事装备与部队的训练、编制都过于陈旧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作战之需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付出一定的血的代价,才能逐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形势,才能最后战而胜之。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5178fb7fd0a79563c1e72e5.png)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辱之战,是一场卫国之战,经过八年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而提到抗日战争,就不得不说当时领导中国的国民党,这个执政党当时对抗战做了什么贡献呢?提起国民党当时的状态,我们总会想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这几个字眼,国民党费尽心力的阻止共产党的发展与行动,限制了全民抗战的力量。
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否认国民党在抗战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抗日战争只会持续更久,只会让我们的发展晚的更多。
那么国民党的贡献都有什么呢?首先,国民党作为当时的中国政府的执政党,提出了抗战,就证明着中国并不甘遭人侵略,他在抗战初期抛弃了“让外必先安内”的口号,鼓励各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且最终做出了“联共抗日”的重要国策,从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其次,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代表中国政府,他的动员力是其他政党所不能相比的,国民党可以通过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来抗战。
国民党在1938年3月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其取决于民力。
”可见国民党认识到了动员人民的重要性。
同时,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拥有当时最有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有党员165万多人,其中军队党员达到100万多。
而同期的共产党只有党员4万余人,相差十分悬殊。
而国民党同时拥有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与日抗战的实力。
最后,在外交上国民党同样做了杰出的贡献,积极利用同盟关系,积极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先后与和中国有不平等条约的国家签订了和平新约,中国从此摆脱了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从这四方面来看,国民党对于抗战所做出的贡献,毫无疑问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政府军,在面对日本野蛮的侵略的时候,在不抵抗只能亡国的情况下,国民党做出了顽强的抵抗,并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2052703f46527d3250ce065.png)
试题: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国开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答:1937 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时,国民党政府在名义上对中央军和川军、滇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全国陆军进行了整编,编成178 个师,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3 个师,总作战兵力在200 万人以上,数量相当于侵华日军的3 倍。
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抗击日军正面战场的任务。
但是,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大捷外,其余的会战都以失利撤退告终,一年就致使2 亿人口的区域沦陷。
除了当时中国的国力、军队的武器装备和供应,以及操纵武器的战斗员素质都不如日军外,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政策也难逃其责。
因此,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反思那场战争,真正汲取历史教训非常有必要。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
这是一条反人民的路线,它的目的是要保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党专政的政治制度。
必须看清国民党政府抗日的两重性——既坚持了八年抗战,又腐败无能一再丧失失地。
1931 年9 月,日本关东军以2 万多人突袭东北。
尽管当地有十几万中国正规军,但无论南京政府还是东北军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很快丢掉80 万平方公里土地。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得寸进尺,1932 年又发动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3年突破长城并直逼北平、天津,国民党军队才开始被动抵抗,结果又签订屈辱的退兵让地条约。
这样的“消极抗日”政策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引发了众怒,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
第二,国民党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并存在利用暂时的抵御换取日方妥协的思想,因而导致正面战场的溃败,使大面积的国土沦入敌手。
1937年7 月至8 月间日军进攻平津和上海,国民党政府才开始全面抗战,不过仍同日本谈判希望媾和。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f8f5f0998fcc22bcd10df1.png)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037110303d8ce2f006623ba.png)
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提要:对于中共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已有诸多描述,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本文试图以战役和战术相互关联的两条主线梳理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重要事迹,并肯定了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总体上的正确性。
由于以正面战场为说明对象,本文在抗战时间段划分上以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划分为:战略防御阶段(1937.7.7-1938.10)、战略相持趋向消极的阶段(1938.11-1941.12)、战略相持阶段的反攻到战略反攻阶段(1942.1-日本投降)。
关键词:正面战场战役战略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八年抗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异乎寻常、重大转型的阶段。
它不但是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最残忍的时期,还是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最严峻的紧要关头,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新起点。
而对于国民政府来说,在其统治中国大陆的22年中,抗战就占去了其1/3的时间。
就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解放战争,也是一个改变国民政府自身命运的契机。
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它并没能把握这次机会,反而从曙光走向了溃败。
但无论如何,国民政府所领导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与日本侵略军的生死搏斗仍是历史肯定的,其对抗日战争的贡献仍是不容忽视的。
一、战役:战场有得有失,英雄可歌可泣(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7-1938.10)自日本在松花江挑起事端,随着北方战事的不断扩大,国民政府不得不正视日军挑起全面战争的企图。
1937年8月9日的上海“虹桥机场事件”,使国民政府看出日军是在利用《淞沪停战协定》为大规模进攻上海制造借口,它点燃了中日战争全面升级的“八一三”淞沪大战的导火索。
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作战方针:“国军助理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
”这场有目的、有计划的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对于其惨烈程度,李宗仁回忆:淞沪之战,简直是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敌人的火海。
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可忽视的作用
![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可忽视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e04800190c69ec3d5bb75b8.png)
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可忽视的作用抗日战争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两个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敌后战场,重视敌后战场的作用,而忽略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作用。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一场真正的国家与国家、政府与政府的战场中华民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是世界上公认的全国唯一合法之政府,作为国家的正规合法政府,与日本的战争代表了国家与国家的战争,是能被世界看见的,作为二战的一部分是被世界认可的。
作为当时的合法政府,中国人民是认可的,与日本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严重关切的,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可以给中国人民以信心,中国没有亡,政府军队仍然在和侵略者作斗争,正面战场给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实力悬殊,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战胜强大的日本,但正面战场的存在是英美等盟国援华抗日的重要基础,由于正面战场是国民党领导,英美的援助可以源源不断的到来。
为中国的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正面战场促成了中国与各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互助,共同抗击法西斯国家,而就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来看。
这一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做不到的。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另一重大作用是策应了中共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初期,日本为迅速灭亡中国,可谓倾尽全力打击国民政府,企图迅速灭亡中国,让国民政府屈服,日本将绝大部分不对包括日本常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都调到前线与国民党军队决战,正面战场在初期牵制了大量日军,日军急于在华中、华东地区寻找国民党军队决战,而相对于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的日本后方疏于防范,此时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辟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就容易了很多。
假设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存在,那也就不存在共产党所谓的敌后战场了,日军势必会集中全力消灭自己身后的这股敌对势力。
那么敌后战场也就成为了正面战场,恐怕,那时中国真就被日本给灭了,应该说,在日军看来,国民党一直是他们的主要对手,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并装备这新式美式装备与共产党的三万多小米加步枪的军队两者相比给日军的压力绝不在同一档次,擒贼先擒王的道理日军不会不明白,想要征服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击溃蒋介石政府,政府没了,民众就成了一盘散沙了。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41753b40029bd64783e2cde.png)
Chen chun hua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读《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有感[摘要]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我们教科书上所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使用游击战持久战略消耗日军的军力,大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士气。
但是,我们在谨记共产主义功绩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住那些国民党中曾经为抗日事业流血的烈士,真实还原历史,铭记历史。
一、对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对国民党在抗战中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普遍存在了解不充分现象。
教育界对于这个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很少提及,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的现象:同时学界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于正面战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评价有不够客观之处。
一些党史著作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较少涉及,偏重突出其战略上被动、消极抵抗的一面。
当然,我们知道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研究,因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应当是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的。
下面我将简单简单介绍正面战场的三个阶段国民党所起的作用。
二、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在抗战初期,即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 4 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
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军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定运动战和游击战等原因,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15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
[详细讲解]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详细讲解]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a15b40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6.png)
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观点一: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比较积极地。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
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1.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
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
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
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
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
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它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
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
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
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
相差极为悬殊。
[11]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
[12](第三册,P3;第二册,P30,P111)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
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的抗战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的抗战](https://img.taocdn.com/s3/m/b0b65d4e336c1eb91a375dd7.png)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的抗战13-1函计本李红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
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为代表的下面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的。
对国民党下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
要克服思维定势,摒弃极“左”观点,正确认识下面战场的作用。
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从国民党下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积极抗战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戟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
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
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
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一系列保卫战。
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
1、忻口会战。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即分兵沿平绥靖、平汉和津浦铁路干线向华北发动全面戟,夺取山西是日本全面占领华北的首要目标。
9月中旬,日军占领大同,晋北门户洞开。
忻口一线便成为保卫太原的重要防线。
10月13日,日军以三个师团的兵力向忻口戟。
国民党守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指挥下,奋勇抗战,在八路军的配合下,经过23天的阵地争夺战,大小40余次战斗,毙伤敌2万余人。
此次会战国民党军队伤亡也达10余万人以上,军长郝梦麟、师长刘家骐等阵亡。
后日军突破娘子关,由正太路抄袭太原。
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失陷。
整个华北随即陷落。
2、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以后,蒋介石亲自担任上海战场最高军事指挥官,调集70万大军进行淞沪会战。
日军投入海陆空兵力共达30万。
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上海人民的支援下,不畏强敌,顽强战斗,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在战斗中先后涌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上海宝山姚子青守备营500官兵、在敌军包围中孤军坚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由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等英勇事迹,表现了中国军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淞沪会战进行了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赢得了向大后方撤退战略物资和人员的时间。
评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意义
![评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b15f71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73.png)
评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
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要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清楚“正面战场”的概念。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浅析国民党军队抗战和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
![浅析国民党军队抗战和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a24663d2af90242a895e53e.png)
浅析国民党军队抗战-----国民党证明战场的特殊作用不容忽视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于日本出兵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此种情况下,国共两党放弃彼此成见,先后停止了国内战争,发表抗日宣言,并建立联合政府,肩负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民族责任。
那时,全国人民都开始意识到一个政党,或一种政治势力都无法战胜日军,只有全民族性的抗战,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同日本进行长期持久战。
因为无论是在装备方面还是在单兵素质方面,日军都要远远优于中国军队,所以中国军队三四个师的战斗力才相当于敌人一个师团的战斗力,这还是理论上中国军队战略战术正确的情形。
而实际上,中国军队往往要调集八九个师才有可能歼灭日军的整个师团,这还要完全取决于指挥官命令和战术成功执行!国民党正面战场主张单纯依靠军队作战,在抗战后期才吸收了八路军的游击战术。
前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东北到华北,从济南到上海,从京津到淞沪,到处都是国民党将士和日军作战的身影,可结果却是一退再退一败再败,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广大国民党爱国将士不肯奋勇作战,他们有着一腔爱国热情,也深知誓死不做亡国奴,只是种种原因迫使他们对这样一种结果的无可奈何。
这里面有国民党军队高层指挥失误的缘故,有中国军队装备和军事素质低下的缘故,有不少卖国分子动摇军心,也有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勾心斗角,不能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
虽说,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党正面战场一系列战役的战果并不理想,而一退再退,丧失了大片领土,确实应当指责国民党高层,但是自国民党将国民政府迁到重庆之后,这种情况就得到了改观。
因为在这时候国民党军队开始整训军队,更换新式装备,吸收游击战术等新的战术方法,立足于获取民众支持。
所以,军队的战斗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日军由于国力有限,兵源到了征收极限,西南腹地地形限制了机械化装备的使用,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沦陷区的威胁等诸多原因战斗成效不如以前。
因此,在中国领袖蒋介石的领导下,全国军队开始转入有效地反击,并获得了许多场战役的胜利,还派出远征军进入缅甸,同缅甸战场上的日军作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_王蓉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_王蓉](https://img.taocdn.com/s3/m/3233db325901020206409c04.png)
大 众 文 艺大194摘要:在抗战的过程中,国民党虽然在正面战场上连续失利,但是其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主要就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国民党虽然为我们的历史画上了沉重的一笔,但是在抗战时期其在正面战场的作用却是不可质疑的。
在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进行评价时,需要抛弃对国民党的成见。
一、国民党当时所控制的全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
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
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
相差极为悬殊。
[11]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
[1]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
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十分若弱小,是不可能从正面对日军进行抵抗的。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才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民党拥有的军事实力让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辟正面战场,并有一定的能力吸引日军的主力。
二、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决定了其他抗战力量的抗战态度与方式国民当与国民政府是否开辟证明战场参与到抗战中,将会对抗战的合法性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当时社会上的其他理论的抗战态度和抗战方式。
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这一段时间内,国民党政府没有积极的组织抗战,反而还对各种抗战活动进行大力的压制与打击。
此时的国民党不要说正面战场的开辟,就是游击战都没有。
这种情况下,全国很难形成较为统一的全民族抗战局面。
如果国民党不组织抗战,那么也就不可能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而影响到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274914f69eae009581bec85.png)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1937年至1945年的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 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国近现 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 作战。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1937、
7——193
3国民党中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4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实行反共政策导致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丢失大量国土正面战场的地位退到次要位置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物理1102班 小组成员:2、9、11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客观原因: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 1、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 防御战。
2、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
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的寄托在 政府和正规 军的抵抗上。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谢谢观赏!
10——1945)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 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 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国民 党战场 是我国抗战的主战场。
具体表现有:
血战卢沟桥
1、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外交部发表了《自卫抗战声 明》,表示“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遭日本侵略,⋯⋯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 天赋自卫权以应之”。 8月15日国民党政府下达总动 员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cbbb1d126fff705cc170a9c.png)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思考: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空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有政权、军队的合作。
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
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en chun hua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读《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有感
[摘要]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我们教科书上所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使用游击战持久战略消耗日军的军力,大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士气。
但是,我们在谨记共产主义功绩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住那些国民党中曾经为抗日事业流血的烈士,真实还原历史,铭记历史。
一、对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
对国民党在抗战中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普遍存在了解不充分现象。
教育界对于这个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很少提及,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的现象:同时学界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于正面战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评价有不够客观之处。
一些党史著作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较少涉及,偏重突出其战略上被动、消极抵抗的一面。
当然,我们知道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研究,因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应当是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的。
下面我将简单简单介绍正面战场的三个阶段国民党所起的作用。
二、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在抗战初期,即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战略防御阶
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 4 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
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军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
定运动战和游击战等原因,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15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
三、相持阶段:继续进行防御性作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
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
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
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
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
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1.在消极抗日和投降方面:如“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多次讲过“在和平根本绝
望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
并且在1938年9月中旬国民党政府派代表马伯援在香港东京饭店同日方代表直接秘谈后,决定由孔祥熙和板垣约定地点与日期正式会谈,但终因日本要价太高而作罢。
而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的举措,却导致投降活动日益加剧。
2.对内却积极反共方面: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党政策的重点由对外抗日,开始转变为对内反共。
全国各地磨擦事件不断发生,先后制造了博山惨案、平江惨案、确山惨案,杀害八路军、新四军干部、战士及家属1500余人。
1939年12月1日制造“晋西事变”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10月19日又制造“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
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
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四、抗战后期:消极抗战达到极点
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作战的第三阶段。
进入抗战后期,正面战场消极抗战达到极点,致使战役结果极其糟糕,其地位和作用大大下降。
而与此同时,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武装力量的战略作用进一步提高。
1944年春日军为了打通中国的大陆交通线,使中国的东北至东
南亚的大陆交通连接起来,同时也为了摧毁美国空军在中国的基地,日军调动了40万兵力,进行了所谓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即豫湘桂战役。
此时的对日作战,应该来说,国民党处于有利的时机,一方面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已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不断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去增援,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已大大削弱,进攻只是垂死挣扎;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已向日军转为局部反攻,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减轻了国民党军队极大的压力。
在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除在少数战斗中进行了较激烈的抵抗外(在衡阳抵抗了一个多月),大多数的情况是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逃。
外在这次持续10个月之久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再一次出现了全线溃败的局面,又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和洛阳、长沙、桂林等146个大小城市,总计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使6000万人民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
国民党正面战场这个时期出现这种大溃败的原因,一方面是它采取了保存实力,奉行观战、避战的消极政策;另一方面,在军事部署上,它把杂牌部队放在前线,而把精锐部队用于包围解放区。
因此,在对日作战中,一些本应打好的仗也都打了败仗。
正确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既要看到其对抗战胜利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抗日战场上做出的重大牺牲,也要看到国民党领导集团的片面抗战路线与反共反人民倾向及活动给抗日战争带来的严重的消极后果。
总的说来,尽管国民党的一些主要当权者没有放弃反共方针,但
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广大爱国官兵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英勇顽强的抵抗,表现了空前的爱国激情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伤亡达80多万”,也凸显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整个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八年抗战,国民党军队进行会战二十次,重要战斗九百零七次,小战斗及游击战三万六千四百多次,共击毙、击伤日军八十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百分之四十的侵华日军,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充分肯定了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并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团结奋斗的历程。
历史应该是真实的,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直视、承认历史。
铭记一切为历史做出贡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