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一)

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一)
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一)

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一)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的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弗洛依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呼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犯罪学家在研究青少年不法行为及其增长原因时,常常都追溯到幼儿时期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为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笔者深入幼儿园、家庭进行观察和调研,选择两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对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一、案例介绍案例一某男孩,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对笔者说:“老师,他是‘哑巴’,

从来不说话的。”笔者试探地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笔者友好地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逗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笔者笑,但从来不与笔者说话。班里的老师说,这位小男孩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但不说话,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发出哼哼的响声,而不会用言语表达出来,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候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还可以说几个单词,但很少成句。通过家访,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两地分居,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当过教师,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小男孩2岁前由祖父母抚养,2岁后跟在父亲身边,一直上幼儿园才由母亲带养。小男孩的母亲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对儿子的自闭症很着急和忧虑,曾尝试过许多矫正的办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亲则认为,儿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于妻子,他认为妻子也不爱说话,非常文静,有点孤僻。在教育观念上,父亲认为对孩子应该从小管教,理由是现今社会风气腐化,道德败坏,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从小严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误入歧途,而母亲却认为孩子有行为障碍,应宽容地对待孩子。案例二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

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教师的处罚。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较差,作业很马虎。见笔者主动跟他玩,跟他说话,表现得很开心,就主动与笔者分享玩具,常常缠着笔者,但好动的行为收敛不多。教师说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孩子较多(30多个),教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与教师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已退休,现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为人性情淡薄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姑妈身上。男孩的姑妈说,四岁前,男孩一直由姨妈抚养,姨妈对他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来到姑妈家后,姑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管教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尽量满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也不理不睬,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又怕又依赖。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来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赞同姑妈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很开心,缠着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见到父母对其他孩子

亲热点会非常不满。姑妈说,他对管教这个孩子已精疲力尽,有种受挫感。二、案例分析从上面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以下几点。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以上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两个孩子的抚养者都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1]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抚养,再由父亲抚养,最后又与母亲生活,由于祖父母、父亲、母亲的三个生活环境中的语言都不同,孩子不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过着动荡的生活,结果导致孩子语言障碍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语言障碍,使儿童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中产生自卑,环境适应能力差,社会性行为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形成孩子畏缩。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造成自闭症。案例二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父慈母爱,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为附庸,压制其独立

性、创造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经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要求子女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稍有违背就会遭到训斥或惩罚,有时甚至是过于粗暴的惩罚。与之相反的宽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的淡漠。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他们虽然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其主要表现是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绮、卢咏莉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父母双亲的严厉的教育方式都与儿童被负提名、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等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被正提名。儿童的害羞等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儿童被负提名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3]天津社会学院的关颖等通过对天津市区、郊区各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实施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了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得出父母采

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型。我们的案例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案例二的第一个抚养人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生怕过于严厉的管教,会招来他人的非议,因此不敢用纪律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轮到姑妈抚养时,姑妈意识到对孩子采取宽容放纵的严重性,又过分控制、约束孩子,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非但没有纠正孩子的坏行为,反而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小辰是个聪明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而且模样长的也非常讨人喜欢。虽然刚进学校上一年级,但他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始终是在班里名列前茅,甚至在年级中也数一数二。照道理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校的老师无不见他直摇头,同学只要见到他就立马躲得远远的,就想老鼠见到猫似得害怕。原来,小辰有个坏毛病,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经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学被他打,因此同学们都非常害怕他。另外,小辰有多动的毛病,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他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造成老师经常为了他而停下来没办法正常上课。教学进度没法完成,他的特殊行为也影响到班里其他同学的听课、学习情况,就这点也让老师非常头大。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辰,男,民族:汉族,出生年月:二.个案背景 父亲是长途客运司机,长期在外工作,家中只剩母亲和他两人。母亲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以及对他学习进行辅导和督促。母亲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有工作在,家庭经济收入一般。由于父亲很少在家,因此小辰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了解父亲其实是怎样一个人。小辰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小辰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父母亲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可以说小辰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定、和睦的家庭环境中。 三.个案分析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希望孩子好,就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一方面的提示。 仔细分析案例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原因在于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正如我们在物理中学过的经典力学原理,你用多大的力,就会产生多大的反作用力。你打我,我打猫是孩子潜意识中典型的反作用力心态。该怎么办呢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据传说,禹的父亲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治服。因为他是水来土掩,造堤筑坝,采取的是堵的办法。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而大禹总结经验,采用了疏导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道,使滔天洪水决九川,距四海,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结果治服了洪水。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重要的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像大禹治水那样,从源头上给予疏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

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 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网络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一、个案情况 姓名:楚楚(化名);性别:女;年龄:4岁。 根据教师和家长的反映,楚楚在行为发展方面,注意力极不集中,易受环境影响,自控能力差,容易发脾气,爱哭闹;在语言发展方面,口语发音不清,语言表达不明;在社会交往方面,经常自言自语,无故嬉笑,目光游离,不与人对视,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区角独自游戏,平时很少和小朋友交流;在身体发展方面,躯体动作发展比同龄幼儿滞后。 根据《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岁~6岁)》的评定结果显示,楚楚各方面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15%,认知水平、身体素质及动作技能各方面发展滞后。经过《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测试显示,楚楚在情绪、行为、社交等方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根据《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来看,楚楚感觉统合重度失调,前庭觉与触觉失调情况严重。 二、成因分析 楚楚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生物学因素 国外研究提示,遗传、脑损伤、怀孕期及围产期受损等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或异常,是构成日后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其中, 母孕期有害因素是儿童行为问题中重要的生物学因素。据楚楚母亲自述,她怀孕时36岁,整个怀孕过程不太稳定,曾经打过保胎针,照过六次B超。当时经抽血检

验,医生怀疑胎儿有患唐氏综合症的风险。在等待羊水检验结果的期间,母亲由于担忧,情绪极为焦虑。在分娩的过程中,一度因羊水过少而需要催产。 国内学者刘宝花等研究提示,感觉统合失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行为问题儿童多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还伴有脑神经发育迟缓的现象。经量表测试表明,楚楚有重度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导致她注意力缺陷、多动,造成交往和学习困难,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障碍的问题。 (二)早期成长因素 楚楚6个月前由母亲带养,之后一直由保姆照顾,但是保姆更换比较频繁,而且被保姆恐吓和打骂过,甚至还被邻家的保姆抢过新鞋子。在两岁时楚楚上过一家私立幼儿园,大半年后突然强烈抗拒去幼儿园,哭闹得很厉害,但由于言语表达能力有限,父母至今不清楚原因。到了2岁~3岁阶段,楚楚开始出现体弱多病、胃口差、食欲不振的问题。 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忙碌,亲子互动的时间很少,楚楚的生活环境过于封闭,这些使得孩子缺乏肌肤接触,身体器官、神经组织及大脑之间的互动不足。另外,楚楚曾经有一个住在同一小区的玩伴,但由于楚楚经常打人家,引起同伴还击,导致相互不再交往。正是由于交往机会少,且交往经验不愉快,导致楚楚产生了交往阴影,形成了交往障碍。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行为环境因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的养育技能与教养态度影响着楚楚的成长。 父母有效的养育技能对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养育技能的父母往往也缺乏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在教育方式上常常会采用惩罚、批评或放任不管等方法,教育的目标也常反复无常、前后矛盾。据了解,楚楚的母亲在她1岁~2岁时经常采用打骂的教育方式,而父亲则主要以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教育,但当

幼儿特殊行为个案研究

摘要 前言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对幼儿午睡问题这一课题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幼儿园进行观察和访谈,在实践中收集资料信息,认真分析总结,进一步调查幼儿午睡问题的原因和现状,并针对这些原因和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幼儿午睡问题的策略,从而为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有效地解决幼儿午睡问题提供借鉴,提高幼儿园保。 教师对特殊幼儿的教育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但在幼儿园,经常也会碰到一些特殊的幼儿,而这些幼儿往往会被人们忽视或歧视,甚至被认为是社会的累赘。对于这些特殊幼儿,如果教育得当,他们同样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反之将会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是破坏者。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每一个特殊孩子,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本学期,我园转来了一名叫瑞瑞的男孩子。今年五岁半,刚转入我班时,表现出固执、好动、不和群、活动时无缘无故打人、抢玩具、对同伴随意吐口水、常搞破坏等等,在教师对其行为制止和教育后,

只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不到三分钟。 一、实例分析及教育策略 1、正确对待其攻击性行为 实例:小朋友在活动时,瑞瑞突然走上前去打小朋友或对小朋友吐口水,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不知道。问他对不对,他马上会承认不对,但过后又是老样子。 分析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失控行为。 2)他的攻击行为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教师采取的教育策略: 策略一: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使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攻击、伤害他人是不行的,逐步学会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 策略二:我认为如果过分关注他,只会扩大他的问题和缺点。如果就此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反而会使他感到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是个不好的典型,从而更加导致他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因此,在他出现无意识失控行为时,我会设法加以阻止,但决不斥责他,也不实施压服教育,以免因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伤害他。然后再找适当的机会,了解他的行为和动机,耐心地告诉他同伴间的相处之道,暗示他努力改正缺点。当他稍有进步时,我便马上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逐步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与信任。 策略三、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移情训练的目的就是在幼儿与生

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4366132.html, 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作者:高孟霞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8年第03期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个案亮亮进行追踪观察,探寻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个案研究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学校教育对象的类型也有了极大的扩展,其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多。这些儿童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当这些问题行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无疑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因此,对特教学校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调查,探究其行为表现背后的动因,可以帮助特教学校教师选择制定恰当的干预策略,进而有效缓解其教学压力。 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亮亮,男,9岁,孤独症兼轻度智障,现就读于安徽某特教学校康复班。亮亮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家中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妹妹。亮亮四岁时被医院诊断为孤独症,之后进入一家私立康复机构接受教育训练,2015年秋季进入该特教学校就读,平时由爷爷、爸爸轮 流陪读。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课堂常规秩序及教学有效性的行为。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教授朴永馨认为问题行为会阻碍儿童的社会适应以及身心的充分发展。国外最早对问题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威克曼(E.K.Wakeman),他在 1928 年首次提出问题行为这一术语,并指出问题行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指任何一种会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可以说是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此后,有更多的学者给予问题行为不同的解释与命名:偏态行为、异常行为、挑战性行为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问题行为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问题行为会阻碍自身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2)问题行为会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3)问题行为偏离社会常态。 个案主要的问题行为有:发脾气、自我伤害、不参与等行为,其操作性定义如表1。 二、研究结果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通过对亮亮的课堂行为观察发现,该生坐在椅子上不断前后摇晃自己身体,不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约占50%。其次是双脚同时起落蹦跳、用力拍桌子、推翻课桌等发脾气行为,约占40%。捶打自己下巴的自伤行为发生频率最低,约占10%。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案例:李齐(化名)是个聪明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而且长得胖乎乎的,非常讨人喜欢。他的接受能力和诵读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始终是在班里名列前茅,照道理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老师无不见他直摇头,同学见到他就立马躲得远远的,就想老鼠见到猫似得害怕。原来,他有个坏毛病,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经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学被他打,因此同学们都非常害怕他。另外,他有多动的毛病,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他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造成老师经常为了他而停下来没办法正常上课。教学进度没法完成,他的特殊行为也影响到班里其他同学的听课、学习情况。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一、个案基本情况:李齐,九岁,孟家庄小学三年级学生。 二、个案背景:父亲是长途客运司机,长期在外工作,母亲也时常在外打工,家中只剩爷爷奶奶和他三人。爷爷奶奶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但对他学习进行的辅导和督促很少。由于父母很少在家,因此李齐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了解父亲其实是怎样一个人。李齐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李齐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父

母亲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可以说李齐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定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与同学的矛盾和在校表现常常有暴力倾向。 三、个案分析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所以在孩子面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仔细分析案例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原因在于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重要的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像大禹治水那样,从源头上给予“疏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个案指导 (一)停下来,等一等 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转而和父母搞好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

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小A是一个10岁男孩,四年级。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小A的这种表现,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系过分活动症。 根据上述情况,尝试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小红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设计一个行为矫正方案。

设计方案: 一、确定目标行为:减少小A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二、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上课4 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5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4~6次,语文约5次。 三、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 四、过程与方法:我事先和小A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向他说明协助他改变的办法。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契约。 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数学课插嘴次数比基准期少1次,可得代券1张;少2次,可得代券2张,以此类推,3张代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1次。则罚代券l张,以此类推。时间两周,效果非常显著:处理期第一周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3—5次,第二周2—3次。 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数学课要求保持第一阶段的平均3~5次,就可得l张代券;若少1次。可得2张代券;超过4次,罚券l张。语文课也以基准期5次为界,减1次奖1张券。超1次罚1张券。其他以此类推,时间4周。结果表明他能够达到预定要求。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

特殊儿童个案分析

中二班特殊儿童个案分析 个案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吴豪,4周岁,性格外向,好动,喜欢表达,行为态度极其随意。中班从其他幼儿园转到我园。父母工作较忙,繁忙的工作之余几乎没有时间和豪豪接触交谈,豪豪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奶奶照料,老人对他百依百顺,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因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妹妹,所以妈妈大部分时间在照顾妹妹,不听话时妈妈就会打他,因此十分怕妈妈。 二、问题行为简述 豪豪比较任性,随心所欲,学习专注时间极短,没有一刻是安静下来的。进行活动时总是离开位置,经常自己独自一人走开去玩,或者经常嚷着要去厕所,只有在老师斥责下才稍微收敛一下,很快又故态复萌。在活动中表现霸道常常与其他幼儿抢玩具,或是打小朋友,几乎每天都给老师批评。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智商高,经常不专心但也能回答出问题,而且知识面广。他不懂与人相处,易发脾气,经常被人告状。不乐意听取同伴与老师的要求与建议,有时会故意做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他喜欢绘画,喜欢自由发挥,并有创意,但是没有耐心,通常画到一半就乱画一通,画面凌乱。是一个非常特别及有个性的孩子。 三、个案分析 该幼儿问题行为存在的原因: 1、由于生理方面的诸多原因,如:小便间隔时间短,视力远视等,造成了他学习上的不专注。 2、豪豪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是一个无什么约束,极其随意的环境,自然养成了他特有的生活态度及行为,如:他不喜欢做的事,浑身都不愿意不肯做,而他高兴做的事,全身心的投入。 3、父母疏忽与孩子的沟通,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作用,老人对豪豪的过份溺爱,造成豪豪任性、爱发脾气,使孩子心灵变得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因此,针对该豪豪的特点与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从生理上关心,照顾他,并逐步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进一步了解豪豪、宽容豪豪,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该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从引导他愿意与同伴交往,克服任性等方面着手,并且要培养他做事专心,耐心的品质、行为习惯。 四、辅导过程 对幼儿: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案 例分析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2 王滨希望学校 在普通的农村小学,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却给教育不断带来教学困惑,让老师和家长为现在孩子的教育煞费苦心。目前,最普遍,最棘手的问题是由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良心态,诱发农村小学生种种因德育缺失造成的不良行为滋生蔓延。那么,家长应当采取什么方式才能真正取得小学生德育的最佳效果呢?通过这个案例,寻找一条解决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 【案例】 张某某,一个活泼开朗、善解人意的小女孩儿。平时上课经常能看到她的小手举得老高,听到她自信的回答,唯独她对数学不感兴趣。有一次,老师讲解数学试卷,居然说试卷丢了,找不到了。老师让她仔细整理了一遍书包、课桌,孩子找了很久,依然不见试卷的影子。这时老师见她的衣袋鼓鼓的,就叫她把口袋里的东西拿出来,一看竟然是丢失的数学试卷。当时我们联系了她的家长,告之事情原委。同时在她爸爸来之前,经过老师询问,得知她会冒险走这样的路的原因:平时老师对于作业不做、懒得订正的她,给予的是疾言厉色,她心里很害怕,尤其是面对这次数学堆积如山的错题,更加是束手无策。那么在老师面前不敢说,又不想被批评,而爸爸又无暇顾及她的作业,偶尔过问一下成绩,不好的话就是一顿打骂。正是一次次的糟糕经历,才让这么小的孩子不惜铤而走险。 【分析】

这件事虽然看起来孩子的说谎原因很单纯,但也提醒了我们:孩子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为丰富而复杂的。面对可能遭受的惩罚,他们也会采取一些趋吉避凶的手段,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就走上了歧途。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孩子的错误上,急于惩罚,应该试图去了解孩子的内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健康成长,但又必须看到我们身边的孩子并不是每个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而原因自然与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在内心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存在着许多心理症结,自卑、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这些心理问题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用爱、用关怀他们,更需要家长从多个角度地来分析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并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成才。 【方法】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也只好平心静气地跟家长沟通交流,希望家长不要在家责罚孩子,由于孩子存在个体上的差异性,免不了成绩有好有坏。孩子由于不肯学习,导致成绩差,我们是该适当地批评,但是有的孩子学习已经很用功了,成绩却不怎么理想,我们更应该给他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泼他们冷水,这样反而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再和孩子约定以后不懂就要问,在家也请家长尽力辅导,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面对成绩差的孩子,家长更不应该放弃,应该坐下来多与孩子交流,正确看待遇到的困难,及时寻找解决之道,这才是让孩子把学习搞上去的好方法。

个案研究法43086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以单一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是一个组织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几个优等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个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用于教育领域,主要还是对学生而施。例如,有的学生才能特别优异或极端低劣,以常用的教学方法无助于其发展或进步;或者有的学生行为和情绪与一般学生不同,一般的教育方法不能改变其行为或性格。凡此等等都需要予以单独而深入的研究,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或问题症结所在,诊断形成问题的原因,确定矫正的适当方法,以便使学生得到正常的发展。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其过程与解剖麻雀相似,因此,人们还将个案研究法称为“解剖麻雀法”。另外,由于个案研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连续不断的追踪调查研究,故个案研究法,又称为“个案追踪法”。 个案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个案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现介绍几种基本的个案研究方法,供研究者选择使用。 1.追踪法 所谓追踪法,就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

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追踪研究短则数月,长则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从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之时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用日记方式作出详细的文字记载,并拍摄了大量珍贵的追踪照片,连续追踪808天,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据此撰写了我国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名著<《儿童心理之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也曾采用个案追踪的方法,以智能超常的儿童少年进行了研究,证实了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受过优越的早期教育,遗传素质的差异只为他们的超常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优良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则是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这项个案研究为我国婴儿教育的开发与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因为追踪法一般以相同的对象作长期的研究,通过追踪可以掌握研究对象的发展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例如,研究智力测验分数的稳定性问题,即可从幼儿开始测量直至成年,由此可以看出智商是否具有稳定性。三是探索早期教育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 总之,个案追踪是对相同的个案进行长期而连续性的研究,研究者能真实而直接获得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料,能深入了解个人或某一教育现象的发展情况,弄清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现象。它对于研究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成熟期、关键期,以及研究复杂教育现象的发展变化、某一教育理论的验证、某一教育措施的实施、某一新方法的探索、某些教育现象之间前后发展的关系等都

对幼儿捣乱行为的个案分析及引导策略

题目:对幼儿捣乱行为的个案分析及引导策略作者:杨向红 单位:浙江省安吉县实验幼儿园 通信地址:浙江省安吉县实验幼儿园 邮编:313300 电子邮箱:wly874@https://www.360docs.net/doc/3e14366132.html, 联系电话:0572--7707961

对幼儿捣乱行为的个案分析及引导策略 [案例背景]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幼教工作者,我深感在一线的带班教学过程中,管理班上一些爱捣乱、特淘气的孩子是一件较为棘手、较为头疼事情。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几个小捣蛋、小淘气。他们会搞一些小小的恶作剧让我们在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中陷入尴尬境地;也会在我们眼睛扫视不到的卫生间里将同伴全身浇湿,自己却不亦乐乎;还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区角活动材料弄得一塌糊涂等等。面对这些惹人气恼的举止行为,我们或许会对他们进行严厉的“个别谈话”,或许还会告状家长,让家长和我们一起严惩孩子的种种“恶行”……。我们班的赵企霖小朋友,就是一个天天惹事的“特殊”孩子。 [关键词]幼儿捣乱行为分析引导 [案例描述和分析] 镜头一: 有一次区角活动时,赵企霖刚玩弄了一会儿,就开始寻找“机会”。先拉拉边上小女孩的辫子,女孩一转身跑开了;接着他又将边上一男孩的操作材料扔到地上,男孩瞪了他一眼,捡起操作材料,到其他组上去了;边上已经没有人了,他就在自己的操作材料上乱涂乱画,并不时用眼睛瞅着老师,大有要把你激怒的意思。 [分析]该幼儿的行为表现出了“希望以此行为引起教师的关注”的心理需求。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新增设的活动内容上,他感到被冷落了,于是就采用“捣乱”这种方式,以引起教师对他的注意。 镜头二: 晨间活动结束后,我带着孩子们排队回教室,走到教室门口时,赵企霖突然猛地推了一下前面的女小朋友陆维佳,结果陆维佳摔倒在地上,赵企霖非但没有愧疚之意,反而趁势压在了陆维佳的身上,后面的孩子也都起哄好玩似的一个一个压上去,幸亏我及时发现并把他们一一拉开,要不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当时,我真是气极了,狠很地训斥了他一顿,可他还满不在乎,甚至有点洋洋得意,一副“看你能把我怎么着”的表情。

家庭教育指导师案例分析

家庭教育指导师案例分析一 学员:陈卓 基本情况: 李明(化名),男,高二年级学生。母亲,幼儿园教师;父亲,工人。李明,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爱好体育运动,关心班集体。但其主要问题就是自我约束力差,对待学习没有毅力和钻研的精神,而且思想比较幼稚。课上经常走思、睡觉或是多动,在课堂上不能安安静静地听讲,不能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课下不能认真系统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而且不完成作业的现象也很严重。所以导致其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李明出生不久便生了一场大病。当所有人都对他放弃的时候,只有他的母亲一直坚信会有奇迹出现,全国各地奔走为他四处求医,悉心照料,最终将他从死亡的边界拉回来。因此,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能够健健康康地长大就好。所以在学习成绩上一直都没有太高的要求,比较惯孩子。 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案例分析: 一、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虽说孩子小时候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但是降低要求不等于没有要求,这样就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降低他的责任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的身体素质和同龄孩子基本上没有差别,母亲逐渐对李明的学习有了要求,可是因为基础不好,所以李明对学习也是没有兴趣,力不从心,而且每当母亲提到学习成绩的时候,不仅仅李明

内心有反感,连他的父亲也觉得没有必要。所以父母之间对于他学习成绩态度的不一致必然会导致他更倾向父亲一边。 二、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反差过大。在生活中,李明是一个很乐观的孩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经常主动帮老师发作业、发资料,也经常主动帮值日的同学擦黑板,可以说生活中李明是大家的“开心果”。但是一提到学习成绩,李明要么嘻嘻哈哈遮掩过去,要么不再说话,表现出一种自暴自弃的态度。 措施及实施过程: 一、和家长进行沟通。与孩子的父母进行联系,使父母转变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首先,母亲对于李明的学习不用太过着急,毕竟基础不好,对他要求过高反而会增强他对学习的反感、丧失自信心,于是我和他的母亲对于李明的学习制定了一个计划,虽然高一已经结束,但是距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从简单的基础学习应该还来得及,这一过程主要就侧重在课本,使李明在对课本的又一次学习中培养自信心。其次,李明的父亲对于他的学习一直都是不管不问的态度,所以,要让父亲意识到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父母两个人共同的责任而不是单方的责任,即使父亲在学习上对孩子不能进行辅导,也不应该持与母亲相反的态度,可以对孩子的学习进度进行督促。 二、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上,一些系统的知识对于李明来说有点儿难度,所以我就从背诵、默写开始,在早自习鼓励他背古诗,每背完一首便立刻检查,检查过后他自己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在课堂上,给他机会到黑板上默写,而且

小学“问题儿童”教育案例

小学教育案例 背景介绍:我所执教的地方名叫**村,是**市***乡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相对落后,许多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代为抚养。去年开始,这所小学开始接收支教生,频繁的更换老师让孩子和家长无所适从。 案例:四年级有四名学生,三男一女。唯一的一个小女孩是个马虎鬼,经常搞丢书和作业,忘记做作业,还天天迟到。临近期中考试的日子,三名男生都已经进入了备战状态,紧跟复习脚步,准备可以考个好成绩,女生的情况却变本加厉了。上课常常走神,做题拖拖拉拉,作业已经拖欠了很多。批评是有效果的,但效果并不持久,短暂的沉默之后,这个没心没肺的小家伙就又开始神游了!眼看期中考试迫在眉睫,我怎能不着急?一次收完作业后,我严厉地向她下达了最后通牒,“**,你的作业老也交不上来,咱们快要考试了,如果你再拿这种状态出来,我就要找你家长谈谈了!”那天之后正好经历了星期天,星期一一大早,我还睡在被窝里,就听到大门口有人喊:“靳老师!靳老师!”我一骨碌爬起来,迅速穿好衣服,出来一看,**奶奶正拉着嚎啕大哭,拼命想挣脱的**往校门方向来。我打开大门迎她们进来,并向奶奶询问情况,她说:“**星期天没写作业,昨晚看电视直到深夜,我催人家写人家也不听。早上起来就哭着闹着不来上学了······”听完事情的经过,我已经意识到和我的“警告”有关系。**趁奶奶和我说话的空儿,挣脱奶奶的手跑掉了。奶奶想把她追回来,被我拦下了。我安慰奶奶,说:“没事,让她回去冷静冷静吧,上午

我给她请半天假,中午十二点整去接她(这里冬天的作息是上午9:00~下午3:30,中间家长过来送午饭)。”并且把我对**的警告告诉了奶奶,告诉她那很可能就是导火线。令人欣慰的是,不到十点奶奶就把**送来了。我还像往常一样给他们上课,**也很快恢复了正常。放学后,我安排**先回家吃饭,4:30以前回来补星期天作业,哪知**一去不返。我找到**家,爷爷奶奶也不知道她去哪了。我们分头去找,还出动了几名学生,最后连村广播也惊动了,全村人都在找她。后来**奶奶和我找见了她,我冲上去把她拉住,带回了家。后来她还是企图逃跑,结果又被我抓回来了。 分析:由于隔代抚养,家里又有三个小孩,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溺爱和情感发育上的忽视导致**养成了懒惰、马虎、任性等坏习惯。这次的事情只是一次爆发,真正的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却没有被认真对待、解决。加上频繁更换老师,孩子要不断适应新老师、新习惯,对孩子养成稳定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极为不利。而且据了解,上批支教生极不负责,每天只知道玩手机,作业不能及时批改,日常教学活动无法保质保量,致使**养成了不做作业、迟到的坏习惯。 方法:我与**,及其家长商定,以后孩子回到家里,家长应多督促**,完成作业,限制看电视时间,允许**出去玩。如果**不遵守约定,家长应该及时惩罚或者交给我处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给予**更多的关注,督促她好好学习,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不要迟到。家长和学校合作,施加持久的影响。时间久了,效果就慢慢显现了,现在**的坏毛病虽然没完全改掉,但相比初来时已有了很大改观。希

少儿特殊行为个案研究

欢迎阅读摘要 前言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对幼儿午睡问题这一课题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幼儿园进行观察和访谈,在实践中收集资料信息,认真分析总结,进一步调查幼儿午睡问题的原因和现状,并针对这些原因和现状提出具有针对 破坏等等,在教师对其行为制止和教育后,只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不到三分钟。 一、实例分析及教育策略 1、正确对待其攻击性行为 实例:小朋友在活动时,瑞瑞突然走上前去打小朋友或对小朋友吐口水,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不知道。问他对不对,他马上会承认不对,但过后又是老样子。

分析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失控行为。 2)他的攻击行为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教师采取的教育策略: 策略一: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使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从 类似情意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比如:让一个攻击性的孩子扮演一个经常受他人攻击的角色,他会更容易理解攻击性行为对人造成的伤害和被攻击时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能更加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策略四、教师故意不去关注他。我认为他的攻击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引人注意,一旦别人不注意,他就会感觉被忽视,就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以引人注意。所以,

我常常故意不去关注他的举动,逐渐使他也忽视自己。 2、注重幼儿交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实例:玩玩具时间,不停的有小朋友来告诉老师,瑞瑞抢玩具,老师走上前去跟他说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不能抢玩具,他很快地答应老师:“我不抢玩具了,我会好好玩的。”但是,过一会,他又是老样子。 1 式。 须与加强幼儿的行为训练相结合,使幼儿在练习中巩固那些有利于交往顺利进行的亲社会行为。行为练习最好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反复地进行,比如分享和谦让,可以在孩子自由游戏时设置这样的情景:5个孩子想跳3根跳绳,或4个孩子想骑2辆车等情景来让幼儿练习分享和谦让。 3、帮助幼儿解决学习困难

幼儿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教学内容

幼儿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中四班张任弛家长幼儿刚入园的会出现诸多不适现象。 不适应症一:宝宝哭闹难入园。 有的孩子入园特别难,哭天喊地,还有的孩子抱着家长的腿就是不让家长走,搞得家长欲走不忍,欲留不能。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观望,还有的家长为防孩子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长时间将孩子留在家里。 分析与建议:家长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给大人看的。家长送完孩子后要赶紧离开。其实家长走后,孩子大多停止哭闹,因为老师有许多平息孩子情绪的办法。家长的心不要太软,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长就要坚持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中断。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妈上班一样,这是任务。”千万不要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灰色的语言,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另外,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不要反复叮嘱孩子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望园心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不适应症二:回家以后发脾气。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变得爱发脾气、闹情绪,家长就以

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天大的委屈,对此不知所措。 分析与建议:孩子在家里习惯了任性而为,初入幼儿园,对于诸多规距难以适应,如想玩玩具时老师不让玩,不想睡觉时老师非让上床。而回家后,就彻底放松了,发一点小脾气也很正常。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先不要去管他,让他把脾气发出来,然后再去安抚,并讲清道理。如果孩子哭闹得异乎寻常,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一下,向老师问问孩子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老师表扬别的小朋友而没有表扬自己的孩子引起的,以便让老师多给孩子一点儿鼓励,进行正面教育。对于有的孩子无原则的哭闹,家长千万不能一味迁就,要有原则,不该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去做。但孩子哭完,要给孩子喝点水,以免上火。 不适应症三:穿衣、如厕都不会 有些家长,特别是老人,对孩子太过溺爱,孩子在家里的所有事情一律包办。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连吃饭、穿衣、如厕都不知如何应对。 分析与建议:在孩子1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试着让孩子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入园后结合幼儿园的要求,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学会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饭,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等。同时,教孩子学说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使孩子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饿了、渴了、热了、上厕所等;该说话的时候要讲话,有事情要大胆地告诉老师。这样可以使家庭教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幼儿时期,1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到2岁左右的幼儿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幼儿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四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4-5岁开始逐渐增加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便显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则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上看,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是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我们我加以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攻击性行为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攻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指幼儿为了或者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另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则是以人为指向目标,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殴打等。在幼儿的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侵向。在互相“侵犯”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更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所以家长,老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一定要加以认真对待。 1.国内研究现状 李清和王晓辰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受到生理因素、个体认知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虽然有其生理层面的因素,但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具有可改变性,主要的矫正方法有移情训

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不爱说话的孩子 南宁市福利院慈海幼儿园李顺霞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适应社会、集体生活的重要途径,而本案例中的小七(化名)进入幼儿园7个月,却还存在着不愿意在集体中表达,不愿意跟班级中的小朋友和老师用语言交流的情况。为改善小七这个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针对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同时加强家园沟通,共同帮助小七。 一、基本情况 (一)个体情况 小七,3岁,男孩,是一对异卵双胞胎中的哥哥,来幼儿园已经7个月了。 (二)家庭情况 医生爸爸一人赚钱养家,妈妈是一位全职太太,小七还有一个6岁的哥哥和一个双胞胎弟弟,据了解,哥哥在幼儿园也不喜欢说话,不喜欢跟老师交流,已经大班了,每天跟老师交流最多的就是两句话——“老师早上好!”和“老师再见”。 二、问题概述 小七来幼儿园已经七个月了,但是一直都不太愿意说话,跟班里的两三个小朋友偶尔有打闹、很简单的语言交流,但是与班上老师几乎没有语言交流,也不能回应教师的打招呼、点名、提问等。当小七有小便的要求的时候,就会摸着裤裆,不说话、看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发现他的意图,偶尔有其他小朋友会帮助他们告诉老师。没有小朋友帮助的时候,老师尝试耐心地询问他是不是想上厕所,小七只是一直看着老师,摸着裤子,希望老师明白之后让他去上厕所,不管老师怎么引导,他都不愿意说出来,最后老师没办法,只能带着他去上厕所,而下次,这种情况依旧继续。 三、观察与诊断 (一)教师初步诊断 孩子是不是得了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是指已经获得了正常的语言功能儿童,因精神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行为学家认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他们处理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沉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有利的自我保护工具,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学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孩子,当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会给自己带来紧张感的时候,缄默几乎成为了他们最直接的本能反应。”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小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汇编

幼儿教育案例及答案 一、小军是个3岁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的这一类行为,并为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3岁个月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也就象案例中描述的“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小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的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

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提高小思维水平的重要基础。一天,是中的生日,她带来了各色糖果与同伴们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在离园前,我班为月月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生日会,大家唱生日歌、道生日祝福,月月也将糖果逐一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当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孩子们纷纷举着糖果欣喜地说:“这是过生日,发给我的糖。”还有的孩子走出教室门就急忙拆开圆圆的糖果送进嘴里,边吃边奔跑下楼。过了一会儿,果果的爷爷带着果果匆忙走进教室,爷爷说:“老师,刚刚发生非常吓人的事情,果果在玩滑梯的时候,一下子脸通红,甚至快要发黑了,我想会不会给糖噎着了,我立即叫他弯腰,拍他的背,让他把嘴里的糖吐出来,后来咳时候终于把糖吐出来了。”当时,听着就感觉一阵后怕,要是万一象“果冻事件”似的,圆圆的糖果导致幼儿窒息,这是多可怕的事情,连忙询问果果:“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