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

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方法论和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为: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

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

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

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

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

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文化层:文化层就是包含有文化遗物、文化遗迹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

因为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所以大部分文化层中都含有有机质,土层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土层呈褐色。

由于积存时间和积存地点的条件不同,在同一地点便自上而下形成了质地不同、土色不同、包含物不同的若干层次,这些层次越往下越古老。

2、贝币: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形态,我国最早的贝币出现于夏商时期,原为天然贝壳,后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铜贝继续被用于商品交换中,并由于使用地的不同,有无纹铜贝和有文铜贝两种贝币。

3、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其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10万年,即早期智人阶段。

丁村人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有较高的时石器期制作水平。

4、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0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1600余米。

据记载,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其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都曾在此开窟造像,历时达千年之久。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是一处由建筑、雕塑、绘画组成的艺术殿堂。

5、蓝田人:指中国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从发现化石的特征来看,蓝田人比北京人、爪哇人都要古老。

他们使用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等,形制都比较粗糙。

6、人殉:指商代为了奉侍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其中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做仆役的奴隶。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表面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开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根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外表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兴旺,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1、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命名原则p3概念:“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形成原因:命名原则:首先要看被命名的文化遗存能否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山)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

如观音洞文化、山顶洞文化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

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现已不被采用)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

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2、考古类型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笔记上)概念: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基本原理:(网上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老师图片上的)1、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知的器物具有特定的风格和式样2、风格的变化是逐渐的或渐进的缺点:只能判定相对早晚关系,而不能判定绝对的年代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书上的P2)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占有很大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

其三大方法论是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是收集资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

田野考古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挖掘、收集实物资料,从事考古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田野考古学对中国歷史的贡献巨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至夏代、商代。

2、遗迹: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边塞烽燧、长城等也属此类。

3、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

一种遗物之下则可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

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遗迹、遗物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编写出报告予以揭示。

考古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5、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正方形的叫探方: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长方形的叫探沟: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

发掘类型可分为居住址的发掘和墓葬的发掘两类。

居住址的发掘,一般要采取开探方(或探沟)的方法,以利对各种现象的控制和记录,并可留出剖面,以观察文化层的堆积。

考古学通论考试重点

考古学通论考试重点

裴李岗文化:年代约5500--4900B.C. ,属新石器时代豫中及其周围地区的文化。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最少;流行陶壶,以素面为主。

石器以磨制为主,有少量打制及刮削器,石铲多为两端刃,石镰为弓背弧刃。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以圆形房屋为主,门朝南,有阶梯式门道。

墓葬有集中的墓区,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多单人仰身直肢葬,个别合葬,个别合葬,男性墓随葬石铲、石镰,女性墓随葬石磨盘、石磨棒,表明男女有明显分工。

红山文化:年代约4000--3000B.C.,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的中国东北地区辽河流域的文化,1935年在赤峰红山后第二驻地发掘,后被命名红山文化。

陶器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红陶两种,基本属简形罐“之”字文化系统,器形以大口深腹平底罐最多。

玉器文化发达。

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同存一个文化层,叶形石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由于翻土。

居民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采集占相当地位。

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距今5000--4000年,属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地区的文化。

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彩陶文化发达,出现铜器。

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形状以方形最为普遍,葬式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随葬品男女不同、数量和质量有差别,反映男女分工、贫富差别。

居民经济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采集狩猎仍重要。

文化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河姆渡文化:年代约5000--3300B.C.,属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杭州湾以南的文化。

因首先于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而得名。

分四个文化层,第一、二为晚期阶段,第三、四为早期阶段。

稻作农业发达,发现大量稻谷遗存,骨器中骨耜作为生产工具数量最多。

渔猎和采集仍占重要地位。

饲养的家畜有猪狗。

陶器有夹炭和夹砂的黑陶和灰陶,有丰富的骨、角、牙和木器。

房屋为干栏式建筑,发现最早的水井。

墓葬无墓坑和葬具,全为单人屈肢葬,头向东,面向北。

许水南庄头遗址:距今10500--9700年左右,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东北约2公里处,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Chapter 1 概述一、考古学1、学科归属: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献历史学一起支撑起了历史科学2、定义及研究对象: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

注意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研究范围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证经补史二、考古学文化1、定义: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遗迹单一的文化因素均不能称为考古学文化2、类型划分: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1)发现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顺序还不了解,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

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2)某一文化遗存在其发现初期很难确定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文化,有时也被命名为某一“文化类型”,一旦这类文化遗存被较多地发现,并被考古学界所公认,原来称作“类型”的文化遗存就改称为“某种文化”。

3、命名原则:(1)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最常用(2)遗址的名称,如山顶洞文化(3)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如彩陶文化——易混淆、不再采用(5)族名,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4、形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三、考古学的分支三大分支: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两大理论支柱: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相对年代确定,局限在于无法确定绝对年代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前者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主要研究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后者研究有了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主要研究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考通复习重点

考通复习重点

考古学通论之历代帝陵特点一、西汉帝陵特点1.构筑分为两类:一类为以山为陵,仅汉文帝霸陵;另一类为封土为陵,竖穴土坑。

2.西汉帝陵都修建有陵园,陵园以封土为中心,周围以夯土构筑成围墙3.实行皇帝和皇后合葬制度,同茔而不同穴4.汉承秦制,地面上没有陵寝,便殿和祠庙一类的礼制性建筑5.有陵邑制度6.实行陪葬制度,帝陵附近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7.西汉帝陵除去地面建筑外,封土附近的地下都有大规模的从藏坑,属于帝陵外藏部分东汉帝陵特点8.方向坐北朝南,地势上选择背山面水9.地面上封土堆呈圆形10.陵墓内部为砖石混筑,平面呈长斜坡墓道的甲字形11.封土东北方有大规模的园省类建筑,周围有夯土筑墙12.地面立碑二、唐代帝陵的特点构筑分为以山为陵和封土为陵帝陵陵园坐北朝南,地势南高北低,唐三彩的概念及其制作步骤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美术陶瓷,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以器表装饰绚烂夺目的彩釉为主要特征。

属于彩色低温铅釉陶,一般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铁、铜、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

经过大约800的温度烧纸而成,有多种颜色。

但以黄绿白三色为主。

制作程序:1.选料2.成型 3.素烧4.挂釉5.低温烧釉6.开相。

*简述简牍的基本形制简;是简牍的最基本形式,或称札,用竹或木制成。

牍:是一种比两行还要宽的简觚:是一种多棱形的木棍检:是传递文书信札和财物时所用的封检楬:一种短而宽的木牌三、东晋、南朝陵墓的基本特征1.选择背依山岗,面向平原的地势作为葬地2.依山开凿大型墓坑,加铺多层底砖后,在其上砌筑墓室。

墓室砌筑完毕之后,即在其上填上夯土3.墓室一般为带拱券形甬道的单室,甬道内设置两道石门;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顶部多呈穹窿形。

4.由于南方地下潮湿,为防止墓室内积水,墓室内都设置有排水,排水沟通常伸出墓室100米以外5.封闭墓室的措施,除了双重木门或双重石门之外,往往再用砖封堵,然后在封门砖之外再加砌两道牢固的封门高墙6.陵墓之前的神道两侧列置石刻,包括石兽、石柱、石碑,均为夹神道而立的对称布局。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考古工作者一般把一个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陶器群)作为界定考古学文化的首要标准。

2. 考古钻探时,遇土质湿软不带土时,可改用(套铲)。

3. 一个完整的探方包括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

4. 需要打掉( 隔梁 )时,应征得领队同意,绘好剖面图后方可进行。

5. 排列密集、关系复杂或与遗址交叠的墓葬,应采用(探方)法,按遗址发掘的要求,逐层清理,直至生土。

6. 考古发掘报告的要求可概括为客观、全面、系统、(准确)和及时。

7. 考古发掘报告中的M表示墓葬,H表示灰坑,D表示(洞)。

8. 有两条墓道的墓葬在考古学术语中被称为(中形)墓。

9. 考古钻探时,探孔必须保持规整,上下垂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10. 考古钻探时,遗址布孔不宜(过密)。

11. 考古发掘时,一个遗址的探方、遗迹要统一编号,多次发掘的遗址要避免(重复编号)。

12. 墓葬中保存较好的人骨架要全部取回。

保存较差的,要尽量取回头骨、盆骨、肢骨和(牙齿)。

13.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由墓道(门)进入墓室清理,否则应采用(揭顶法)。

14. 考古发掘时,重要遗迹如需解剖,应在 ( 拍照记录 )后方可进行。

15. 整理考古发掘资料时,要尽最大努力复原器物,尤其是(陶器)。

16. 随葬品必须经( 拍照记录 )之后,方得移动。

17.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18. 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的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的(共时关系)关系。

19.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0.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1. 经过性别、(年龄)鉴定的墓葬人骨资料,可以帮助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

22. 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兽骨的研究,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通论

考古学通论

一、什么是考古学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1.遗迹(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2.遗物(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三、考古学的研究范畴1.时间范畴2.考古学的公用(1.补史 2.证史)四、考古学文化及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考古学文化1.广义和狭义的文化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明包含在文化之中,文明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后,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外延大,文明外延小。

3.考古学文化的定义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性的一群文化遗存。

4.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①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命名②在以小地命名的基础上加前缀③④以同一类型遗址中文化遗存最丰富、最能反映其文化的遗址来命名(二)考古学类型(三)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考古地层学2.考古类型学(四)考古学的研究步骤1.考古调查(田野调查)调查是为发掘做准备。

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在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探求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

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像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适当采集标本,以便在室内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考古发掘(田野发掘)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整个考古活动的中心。

(1)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谨防不顾地层、一味挖“宝”的滥掘、甚至盗掘行为。

考古最终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不是为了寻找世俗所谓的“宝物”。

文物的价值绝不是世俗的人们所能认识到的。

一件普通的器物,哪怕是一件陶器,只要是能为阐明历史问题服务,它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要有敬业的工作态度。

(3)要掌握科学的发掘方法。

考古发掘就是要把埋没在地下的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在揭露过程中,遗迹和遗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考古学通论 汇总

考古学通论 汇总

考古学通论一.考古学:1.考古学的定义:①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它和“狭义历史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的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文献资料。

②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获得的。

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要经过室内统计和分类,再编写成考古报告和综合研究才能成为用于研究的资料。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3.①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②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器物。

③虽然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质文化遗存,但它研究的范围并不限于物质文化,也包括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各种精神,文化遗存。

3.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①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有很重要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③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显得尤为重要。

二.考古学文化:1.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①“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相似的文化遗存即使分布于邻近地区或不同地域,如不属于同一时代,也不能构成同一文化,即不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②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划分。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全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全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围是5万年以;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考古通论期末重点总结

考古通论期末重点总结

考古通论期末重点总结本篇文章主要总结考古通论期末重点内容,涵盖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考古遗址的分类、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和考古学研究的步骤及其中的重要方法等。

一、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其中包括物质文化理论、环境决定论、演化论、全面历史观、研究方法等。

1. 物质文化理论指出人类以物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化的根源和基础,通过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 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制度和组织。

3. 演化论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演化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变迁。

4. 全面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既包括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包括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对考古资料进行研究时需要全面考虑。

5. 考古学研究方法包括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调查、考古资料的清理和整理、考古遗址的测绘和保存以及对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时代划分和考古遗址的分类时代划分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考古材料进行年代测定和对相应社会文化的比较,可以将历史分为不同的时代。

常见的时代划分有舍利玛时代、旧石器时代、新扎时代、商代、周代、战国时期、秦汉、三国时期、南北朝、隋唐等。

考古遗址的分类主要有聚落遗址、墓葬遗址、祭祀遗址、工坊遗址、城市遗址等。

不同类型的遗址记录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类活动,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

三、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步骤1. 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人类的物质遗存、遗址、文物等。

2. 考古学的研究步骤主要包括遗址的调查和搜集、遗址的发掘和挖掘、遗址的分析和整理、考古资料的分析和解读、考古成果的总结和发布等。

四、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发掘和挖掘、分析和整理、测绘和保存以及科学测试和年代测定等。

考古通论复习提纲

考古通论复习提纲

考古通论复习提纲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1,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山顶洞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

(正确)2,晚期直立人的石器打制方法中,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属于直接打击法,击棒法、压制法属于间接打击法。

(正确)3,仰韶文化因首先于1921年发现于豫西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

仰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是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故也称彩陶文化。

(正确)4,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旧石器就消失了。

(错误)5,河南舞阳贾湖墓地出土了二十多支骨笛,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

(正确)6,大约距今1.2万年开始,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主要以磨制石器为生产工具。

(正确)7,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变革,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转变。

(正确)8,新石器时代文化诸要素有:农业、家畜饲养业、磨制石器、陶器。

(正确)9,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正确)10,龙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主,典型器物是蛋壳陶高柄杯。

(正确)11,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化——崧(song)泽文化——良渚文化。

(正确)12,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耜是一种农业生产中的翻土工具,说明在近7000年前的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地区已经进入耜耕农业阶段。

(正确)13,河姆渡遗址下文化层的房屋是一种靠榫(sun)卯结构组合的干栏式建筑木构建筑,是为了适应低洼潮湿的沼泽地而设计的建筑形式。

(正确)14,夏代文化指的是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这是探讨夏代文化的前提。

与夏人活动有关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晋南地区。

(正确)15,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两座宫殿建筑布局特点为:北部有殿堂,殿前有广阔的庭院,周围有廊庑,南面有大门,其平面设计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对于判定二里头遗址为一处都邑遗址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通论重点整理

考古学通论重点整理

第一次整理1、兴隆洼文化位于今内蒙古敖汉旗,西辽河,大凌河流域,时间早于红山文化。

陶器:均是夹砂陶。

火候低质地疏松,胎壁较厚,内壁磨光大多呈黑色。

均手制,泥圈套接捏合成器,器口外贴付泥条。

器表大多有纹饰,纹饰以压印的线纹、之字纹为主。

器型简单,以筒状罐数量最多,少量碗钵。

石器:有打制(石铲、盘形器、敲砸器)、琢制(磨盘、磨棒)、磨制(石斧、石锄)、压制(骨梗石刃鱼鳔)四种。

其中以打制石器数量最多,器型较大。

骨器: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骨锥、匕、镞,倒刺的鱼鳔。

房屋:聚落周围发现围沟,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圆角方形。

2、红山文化今内蒙古昭乌达盟以及部分辽河流域地区经济生活:一定程度的农业定居生活,渔猎是主要经济部门。

房屋:半地穴式房址。

发现了窑址六座,分为单室窑和连室窑两种。

在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都发现了大型祭祀遗址。

陶器:夹砂褐陶和泥质红,均为手制。

夹砂陶火候低质地疏松;器型简单,大口深腹平底罐最多,少量平底碗、筒状瓮;最富特色的时纵横“之”字形纹饰。

泥质陶火候较高器型多样,有小口双耳罐、、敞口深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钵等;外表常有黑色彩绘,常见的有三角涡纹、斜方块、菱形纹、鳞形纹等。

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琢制石器有磨盘磨棒等。

叶形。

细石器占三分之一,包括窄小的石叶,条形石片、拇指盖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镞。

大型打制石器有砍斫器、斧状器、桂叶状石器。

磨制石器有梯形石斧、梭形石畚、石刀等。

墓葬:牛河梁积石冢。

每座积石冢内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按身份安置在不同大小的石砌棺中,数十石棺上覆盖石块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外围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

冢内随葬大量精美玉器。

3、东山嘴遗址:位于大凌河西岸一个高出河床50米得山梁正中,是一座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石砌祭祀遗址。

是一组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得石砌建筑群。

整个建筑所用石材均经过加工,砌筑很规整。

建筑讲究方位、对称、主次,全部遗址按中轴线分布。

中部的圆形台址周围有小型孕妇陶塑像、大型人物坐像、以及形状奇异的彩陶器,文化时代属于红山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Chapter 1 概述一、考古学1、学科归属: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献历史学一起支撑起了历史科学2、定义及研究对象: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

注意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研究范围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证经补史二、考古学文化1、定义: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遗迹单一的文化因素均不能称为考古学文化2、类型划分: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1)发现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顺序还不了解,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

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2)某一文化遗存在其发现初期很难确定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文化,有时也被命名为某一“文化类型”,一旦这类文化遗存被较多地发现,并被考古学界所公认,原来称作“类型”的文化遗存就改称为“某种文化”。

3、命名原则:(1)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最常用(2)遗址的名称,如山顶洞文化(3)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如彩陶文化——易混淆、不再采用(5)族名,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4、形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三、考古学的分支三大分支: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两大理论支柱: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相对年代确定,局限在于无法确定绝对年代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前者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主要研究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后者研究有了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主要研究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2、田野考古学20世纪初,欧美科学家开始注重田野调查和发掘以及发掘技术,田野考古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有自身独特的完整的方法,需要特殊器材和设备和自然科学手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考古地层学(1)基本原理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地层上,堆积起一层熟土。

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或有意抛弃的器物。

这种包含文化遗存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后来的人再在这一文化层上面生活,又会在原来的“文化层”上堆积起另一“文化层”。

如果有一时期没有人类居住,就会堆积一层天然堆积物,如水流冲击的淤土、风吹来的沙层及草木朽烂的腐殖土。

这种天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层”。

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晚于下层的年代,这样文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遗址的编年历史;分辨层次时注意“扰乱层”和“断层”;在文化层的揭露过程中,要经常控制一个正确为清晰的断面,看清各层之间的界限和因扰乱而形成的破坏情况及其范围。

从而追究各层之间的关系。

(2)探方发掘法和探沟发掘法探方最为常用,整片遗迹探沟适用于短暂的试掘好解剖城墙的结构和修筑情况4、考古类型学(1)定义: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2)类型式一型无耳罐、二型单耳罐、三型双耳罐早I式、中II式、晚III式5、其他特殊门类的考古学研究对象: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钱学、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等研究方法和手段:航空考古学、水底考古学等四、文化年代的确定1、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1)相对年代: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主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2)绝对年代: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以及自然科学2、自然科学测年中的碳十四与树木年轮测年法(1)碳十四测年法碳同位素14C包含在各种生物体内,由宇宙线的照射而产生,碳-14衰变称为非放射性的氮-14,半衰变期5730加减40年。

测出标本中碳-14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推断出生物死亡的年代。

年代越早偏差越大,必须与树轮年代校正,才接近于真实年代创始人:利比,芝加哥大学1949年碳素革命中国:仇士华、蔡莲珍,14实验室建成缺陷:测年范围不超过5万年,准确度低,取样和工作强度大(2)树木年轮断代目前最精确的断代方法(测年范围10000年),可用于校正碳-14年代,反映气候变化的编年史原理:同一气候区中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内年轮的宽窄谱是相似的五、金石学金:青铜器、吉金;石:石刻、碑1、年代分期萌芽:春秋战国到隋唐形成:唐至明,北宋元祐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考古”最早出现兴盛:清至民国初年2、各个时期代表作春秋战国:《荀子》、《论语》——孔子到太庙研究欹器、韩非子《十过》汉:司马迁《史记·自序》、许慎《说文解字》魏晋南北朝:郦道元《水注经》唐:石鼓出土的研究宋:欧阳修《集古录》、曾巩《金石录》(失传)、赵明诚《金石录》集大成者《宣和博古图》元:朱德润《古玉图》明:陶宗仪《古刻丛抄》清:人多、书多、研究领域多、水平高曹昭《格物要论》——文物鉴定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等民国: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中国金石学收山之作Chapter 2 旧石器时代一、人类进化的几个阶段腊玛古猿 1400万-1000万年南方古猿 500万年直立人(猿人) 200、300万年-20万年早期智人 20万-5万年晚期智人 5万万年二、北京猿人及其文化1、北京人属于直立人2、体质特征:谷骨骼各个部分发展不平衡,肢骨与现代人差别很小,头骨带有较多的原始性质(具体不再展开,战略性放弃)脑容量小,头骨低矮,前额低平,眉嵴粗壮,正骨发达,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扁平鼻子,铲型门齿,下肢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3、发现意义:石器、用火、自身体质,奠定了直立人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华北地区小石器文化传统:北京人—许家窑文化—峙峪文化、下川文化三、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代表简答:什么是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的统称,体制形态上比直立人进步,但仍保留一些较原始的性质,眉嵴发达、前额教倾斜、枕部突出、鼻部扁宽、颌部前突,脑容量较大,1300毫升以上,远比直立人复杂但仍保留原始结构,如前脑部分较小、后脑部分发达、沟回简单等。

尼安德特人的进化过程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主要包括两种观点:一认为是晚期直立人向早期智人演化的过渡类型,二认为是关系较远的表亲,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不是直系进化的结果。

四、山顶洞人——晚期智人代表1、现代智人:指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亦称“新人”,与现代人的体质特征愈发相似。

人种已分化形成。

2、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上室生活区,下室墓葬区出土3头骨,赤粉铁矿——原始宗教观念,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复活体质特征:眉嵴较高、头骨较矮(与现代人无大差别)生产活动:采集、渔猎,磨制、钻孔技术(骨角器、装饰、万年)Chapter 3 新石器时代一、仰韶文化的聚落形态与社会形态1、聚落形态:母系氏族阶段——半坡类型姜寨(陕西临潼)——仰韶文化早期(1)整体规划:环濠聚落,居住、制陶、墓葬区,五大建筑群和三篇公共墓群(2)中心广场:中心地位,所有大门都朝向中心广场(3)居住形态:对偶婚,群婚残余;“知其母,不知其父”(4)墓葬制度:同性合葬、单人葬、多人二次葬、男女区分葬、男子归葬(5)财产公有2、社会形态:向父系过度——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公共墓地减少,房屋分间、前堂后室,农业进步发展,生产工具进步,男性崇拜,墓葬(葬制)变化:同性合葬、多人二次葬、同坑合葬等消失二、仰韶文化中的瓮棺葬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多葬幼儿和少年,也有成人,为二次葬三、陶器1、仰韶彩陶(1)老官台文化(观众、甘肃秦安大地湾、陕西华县老官台)器形简单,颜色不纯,火候低,制法简单(2)半坡类型(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泥质红陶——生活夹砂红陶——炊制氧化状态,敞开式烧窑典型:小口尖底瓶、彩陶盆、红顶碗、瓮特点:红陶黑彩、直接彩绘、写实风格、内彩图案:人面纹、鱼纹、人面鱼纹、直接三角纹(3)庙底沟类型(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数量增多,彩绘技艺提升特点:施白衣、外壁彩绘、曲腹图案:弧线三角纹、圆点(4)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出现封闭式烧窑、灰陶为主、窑面积增大、烧大型器物、袋足炊器2、马家窑文化(甘肃、黄河上游)年代序列: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受仰韶文化影响,中国史前彩陶最高水平3、大汾口龙山文化的制陶成就(1)大汾口、龙山文化之间比较有代表性且独特的:蛋壳陶、白陶鬶(2)制陶成就——中国史前制陶最高水平普遍采用轮制,左右对称,浑圆规整烧窑方法普遍采用封闭烧窑,采用渗碳工艺器形丰富多彩,很多带有礼器色彩Chapter 4 夏商周一、夏商周考古特点1、有文字可考的历史2、社会大变革时期3、城市等大型建筑兴起4、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二、二里头文化对于夏文化的意义二里头文化和夏代文化非常一致1、时间夏王朝:BC2070-1600二里头文化:BC2010-16252、地域夏王朝:活动中心区域为豫西、晋南二里头文化:河南中部和山西南部,河南偃师二里头、山西夏县东下冯文献——“有夏之墟”、禹都阳城、少康帝丘(河南濮阳)考古——东下冯类型(夏县)3、文化面貌/文化内涵(1)青铜器文献——九鼎考古——二里头铸铜遗址(2)大型建筑,居址分化东下冯的城墙和二里头的宫殿(3)墓葬出现等级之分贵族墓(青铜礼器)、平民墓(陶器陪葬)、非正式埋葬(奴隶、战俘)三、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1、商整体风格气势宏伟、纹饰精美,铭(金)文简单基本组合有觚和爵,酒器发达,酒文化盛行2、周整体风格和花纹装饰均简单不及商朝,铭文发达,表明墓主人的长篇和书史性质基本组合有鼎和簋,酒器几乎绝迹,饮食文化盛行,乐器即编钟出现四、列鼎制度1、宗法等级制度是西周王朝加强统治的重要内容,墓葬制度严格规定(棺椁、乐器、车马器和鼎、簋等礼器数量,鼎奇簋偶)“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2、列鼎制度也称用鼎制度。

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3、西周中期成熟、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盛行、春秋中期破坏、战国诸侯九鼎五、商代城址中的偃师商城与殷墟1、偃师商城(早商)(1)小城:南北1100米,东西740米,城墙宽6-7米,基槽较浅,面积80多万平方米(2)大城:城墙宽度不一,五座城门(3)宫城:多座宫殿(2、3、4号基址为军事用)2、殷墟(商中晚期都城)(1)核心区域:东起郭家湾,细致辛北庄,南起苗圃,东北至三家庄(2)总面积30平方千米,内围东西6000米,南北4000米,总面积24平方千米,包括宫殿区、宗庙区和手工作坊区。

外围发现建筑,推断为平民墓葬(3)宫殿区: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东北地,为殷都中心,数十座房基由北向南排列有序,分为甲乙丙三组,一般认为甲为居住建筑,乙为宫室宗庙建筑,丙为祭坛建筑,建筑时代不晚于武丁早期,壕沟和河流构筑防御体系王陵区: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之间手工作坊区:宫殿区和宗庙区附近,包括玉器作坊、青铜器作坊、制骨作坊等宫殿和宗庙建筑多有夯土台基,太极上设柱础(4)甲骨是殷墟的重要遗物之一;展示了商代晚期社会发展的高度水平六、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对垒成的框型结构,见于《汉书》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