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资料重点

合集下载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学习重点地理地球自转公转

学习重点地理地球自转公转

学习重点地理地球自转公转地理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特征,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运动方式和地理现象。

本文将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进行详细的阐述,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重要的地理学概念。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进行的旋转运动。

地球自转的轴线是一条虚拟的直线,通过地球的南北两极,并与地球的表面相交于两个点,分别是南极和北极。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

地球自转是地球上日夜交替的根本原因。

当地球转到自转轴向太阳时,我们所处的地方就是白天,而当地球转到自转轴背离太阳时,我们所处的地方就是夜晚。

地球的自转还会导致地球的形状发生略微的变化,从而形成赤道膨胀、两极扁平的地球形状。

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地球自转形成了地球上各地不同的时区。

由于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当地球自转一周后,太阳会重新出现在同一经度上,这就导致地球上各地的时间会有所不同。

其次,地球自转也造成了地球上的风、洋流和气候分布的不均匀性。

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力会使地球上的大气、水体等物质呈现出从赤道向两极流动的趋势,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环流系统。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椭圆轨道运动。

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的椭圆轨道,被称为地球的公转椭圆轨道。

地球自转的轴线与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夹角约为23.5度,这个夹角被称为地球的倾角。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时间。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不是一个圆形,所以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地球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被称为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则被称为远日点。

地球的公转速度也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呈现出根据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而变化的状态。

初一地理-地球的公转

初一地理-地球的公转
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冬至日
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呢?
地球公转时 地轴倾斜
太阳直射点移动
地球 四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低 地面得到 公转 季 地球斜着身子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移动 白昼长短变化 太阳光热多少 地轴 变 倾斜 化
地球五带的划分
当堂练习
节 太阳直射 气 点的位置 日期 月份 北半球 南半球 季节 季节 春 3月21日 赤道 分 前后 夏 6月22日 至 北回归线 前后 9月23日 秋 赤道 前后 分 冬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至 前后
3月21日 前后 6月22日 前后 12月22 日前后 9月23日 前后
A、C 图
B 图
D 图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全北回归线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太阳直射赤道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4、5 6、7、8
春季
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
夏季
9、10、11 秋季
12、1、2
冬季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年(365天或366天) 地轴倾斜,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学会正确演示公转
第一点:让地轴的北端指向我们假设的北方向;
第二点: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第三点:地球公转轨道始终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让地球仪停在轨道上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 注意观察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公转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公转

实验结果
03
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了解地球公转对太阳位置的影响,加深
对公转意义的理解。
05 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
农业生产与地球公转
农业生产与地球公转密切相关。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不 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和收成。
春季是播种和育苗的季节,夏季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秋季则 是收获的季节。了解地球公转规律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
0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最强的点,其位置随着地球公转而发生变化 。
每年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北半球进入春分;6月22日左右 ,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回归线,北半球进入夏至;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点返 回赤道,北半球进入秋分;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以南,北半球 进入冬至。
例如,夏季需要防晒和防暑降温,冬季则需要保暖和增加日照时间。此外,昼夜长 短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们的作息习惯和生物钟,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安排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科学研究与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对地球公转的研究,科学家可以 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机 制,进而探索宇宙的奥秘。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公转
目录
•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 地球公转的影响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地球公转的探究实验 • 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
0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地球公转的定义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的运动。
描述
地球沿着一个近似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旋转,同 时地球自身也在自转。
周期

地球公转复习资料

地球公转复习资料

春秋 赤道 分日
夏至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 日 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 南回归线及 北半球 南北两侧递减 其以南地区 各地 日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时间: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 此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12时。 2、确定房屋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 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 于北方,房屋朝北。 3、确定日期,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高, 日影越短,反之越长,且日影方向总是背向太 4、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5、确定楼距、楼高: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楼距越短; 纬度越高,楼距越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 正午太阳高度及影长。 6、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倾 角=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90°-正午太阳高度角
夏至日 23 °26′N 81 °26′ 冬至日 23 °26′S 34 °34′
73 °26′ 26 °34′ 26 °34′ 73 °26′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 太阳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节气 太阳直 射点 达全年最 随纬度的变化 达全年最大 小值的地 规律 值的地区 区 由赤道向两极 递减 北回归线及 南半球 其以北地区 各地
58 ° 50 ° 73 °26′ 50° 90° 66°34′ 90°
40°S
50 ° 26 °34′ 50° 73 °26′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23 °26′N 81 °26′ 0° 23 °26′S 58 ° 34 °34′
26 °34′ 66°34′

地球的运动-公转

地球的运动-公转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夏至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极昼

春分
昼夜平分
秋分
春分 冬至 昼最短,夜最长,
23º 26´S
各个节气,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极圈极夜
[依据晨昏线判别节气]
2、正午太阳高度角
(1)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角 A、H=900-纬度差 当地纬度 直射点纬度
D
C
17、关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下列叙述 中正确的是( ) A、每年3月到10月份,太阳直射点都在北半球 B、从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到秋分日(9月 28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北移动 C、从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到夏至日(6月 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动到北回归线 D、从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到次年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
C
4.当小明从电视中看到冬奥会开幕时,温哥华所在 时区的区时是( ) A.2月13日18时 B.2月12日18 时 C.2 月13 日17 时 D.2月12日17 时
B
5.下列日照图中(图2,箭头表示太阳光线),能正确 反映春分日日照状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2010年11月12日~27日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 读图8“地球公转示意图”。 6.广州亚运会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的(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7.广州亚运会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出现极昼现象
C
二、双项选择题 1、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为夏至日 B、全球各纬度地区昼夜等长 C、济南的白昼最短 D、杭州可能正值桃花盛开时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转轴: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通过北极和南极的一条假想直线,又被称为地轴。

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

2.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秒。

3.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是均匀的,随着纬度的增加,自转速度逐渐减小,赤道地区的自转速度大约为1670公里/小时。

4.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也是引起地球上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称之为椭圆轨道。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

2.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一年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

4.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性质和自转轴的倾斜,使得地球不同位置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章动:地球的自转轴会不断变动,这种变动称为章动。

由于章动的存在,太阳和其他星体在地球上的视运动产生了复杂的变化。

3.地球的偏心率: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完全的椭圆,而是稍微扁平的椭圆。

这个扁平度称为地球的偏心率,偏心率的大小影响着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影响着季节的强度。

4.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在太阳系中不断向前移动,这是地球的前进运动。

地球的前进运动还会受到其他行星和恒星的引力影响。

6.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和地壳运动: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重新分布所产生的。

地壳运动则是指地球地壳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总结起来,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包括自转、公转、岁差运动、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的旋进运动等。

这些运动不仅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也为人类提供了时间的度量和导航的基础。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自转。

1. 定义。

- 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 方向。

-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 周期。

- 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它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地球自转360°所用的时间。

-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360°59′所用的时间,时间为24小时。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天的时间。

4. 速度。

- 角速度:除极点外,地球上各点的角速度均为15°/小时。

极点的角速度为0。

-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两极点的线速度为0。

计算公式为v = ωr(v是线速度,ω是角速度,r是该点到地轴的距离)。

5.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交替。

- 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即昼半球和夜半球;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 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

- 地方时。

- 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 计算: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地点。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遵循东加西减原则,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法,在西边用减法;经度差为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判断方法为:伸开手掌,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拇指指向即为物体偏转方向。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一、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二、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以及地球表面风向、海洋洋流、水平气压分布等现象的生成。

1. 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即地球上的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2. 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大约是每小时1667公里,即一天自转一周,也即24小时。

3. 效应:地球自转产生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导致了各地经度的时间差以及时间带的划分。

三、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导致了季节变化和年份的生成。

1. 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也即从北半球看,太阳运行轨迹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

2. 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5天,约合一年。

3. 偏心率: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形,其偏心率为0.0167。

四、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的椭圆轨道导致了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变化,进而引起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 气候变化: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风向、水平气压分布的生成,进而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3. 时间差:地球自转的速度导致了各地经度的时间差异,从而实现了各个地区的标准时间的划分。

五、结语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以上就是关于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地球公转的资料_概述及解释说明

地球公转的资料_概述及解释说明

地球公转的资料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这一现象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运动方式之一,也是我们理解天体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季节变化、日照时间等重要基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地球公转进行全面的资料概述及解释说明。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基本概念与原理、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及表现、运动力学解释地球公转以及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地球公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和讨论,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地球公转的定义、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现象。

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探索地球公转背后的物理规律,展望未来对于这一领域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请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2.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1 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着太阳进行运动的现象。

这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一种基本运动,被认为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身轴心偏转)和公转(绕太阳轨道运行)两者所决定的。

2.2 公转轨道与周期地球的公转轨道形状接近一个椭圆,被称为日心椭圆。

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绕太阳运动时速度不均匀,在远离太阳最远点(近日点)时速度较慢,在距离太阳最近点(远日点)时速度较快。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左右,我们通常按照365天来计算一年,四年加上一个闰年来弥补多出来的0.25天。

2.3 影响地球公转的因素影响地球公转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a) 引力:太阳对地球施加引力作用,使得地球绕着太阳运动。

引力是导致行星绕恒星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b) 质心位置:地球和太阳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绕着它们的质心进行公转。

这是由于太阳也会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使得质心位置稍微偏离了太阳中心。

c) 其他天体的干扰:地球公转过程中,其他行星、卫星和彗星等天体对地球也会产生一定的引力干扰作用,虽然较小,但在长期演化中会有一定影响。

总之,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现象,并受到引力、质心位置以及其他天体的干扰等因素影响。

地球的公转一轮复习

地球的公转一轮复习

现极昼,则该相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如图切点A所在的经
线;
切点A
2、12时经线(昼半球的中间经线)的确定: 反之,切点所在的纬线发生极夜,则该切
直 射
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图切点B所

在的经线。
3、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 为6时(C点)、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 地方时为18时(D点)
4、直射经线与日期:
(1)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圈垂直)
注意:直射点及侧日照图的画法
北极圈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延长线经过 地心的太阳 光线与地面
的交点
南极圈
A2 (O2) A1
O1 A
O
B2 B1
B
夏至
A2 (O2) A
O1 O A1
冬至
B2
B B1
春秋分
注意光照图上的特殊点和线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半球夏至日
23°26´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90°´S
北半球冬至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
23°26´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90°´S
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太阳高度 角是900
地面
直射点 无影子
太阳高度 角较小
影子较长
太阳高度 角更小
影子更长
太阳的方位与物体影子朝向的关系 物体的影子总是与太阳的方位相反
中午
下午
上午

日落
西
西北

高考一轮复习资料 地球的公转

高考一轮复习资料 地球的公转
•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夜。 南半球则反之。
1、昼夜长短的变化
• 春分日和秋分日 •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均为12时。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全球昼夜平分
N
昼渐长、夜渐短 直射点北移
春分日
昼渐长、夜渐短 直射点北移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内极夜
夏至日
冬至日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极昼
昼渐短、夜渐长
趁热打铁-典题练习
6.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赤交 角的存在导致南北两极产生极光
B.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不同年份变化很大C.黄赤交 角的度数与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一致
D.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66°34' (2)假如黄赤交角变为20°,那么( )A.出现极 昼极夜的范围将增大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趁热打铁-典题练习
13.我国某中学组织学生对直立物日影变化进行观测﹐具体做法是:先在一块平坦 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标杆﹐再以此杆直立点(甲)为圆心,以杆长为半径绘一半 圈。下图为某日杆影变化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标杆影子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甲地位于( )A.东北平原B.华 北平原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
2、地球公转周期
①回归年:以太阳作为参照物,1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 ②恒星年:以其他恒星作为参照物,1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3、地球公转轨道与公转速度
规律总结: 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速度慢
公转特征 思考
1.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 年春分日)的日数是179天。分析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多处7天的原因。

地球公转的概况

地球公转的概况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 回归运动一个周期
公转方向
远日点 (7月初)
太阳
N
近日点 (1月初)
公转方向
5、公转的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重点)
二、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黄赤交角
黄: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 赤: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目前23.5°)
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长短的变化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
公转方向
远日点 (7月初)
太阳
N
N
近日点 (1月初)
公转方向
3、公转的方向 从天北极 俯视
公转方向
太阳
N
N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从天南极 俯视
S
太阳
S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规律
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样) 从天北极俯视:逆时针 从天南极俯视:顺时针
4、公转的周期(简单知道就行)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移动
(2) 判断节气(时间)———重点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23°26´N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
23°26´S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黄赤交角目前23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1太阳直射点在之间移动南北回归线22判断节气时间重点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2326??n周期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复习提纲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复习提纲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复习提纲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和特点-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

-自转周期为约24小时,被我们定义为一天的长度。

-自转轴是通过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惯性延长线得到。

-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日夜交替现象。

2.自转的原理-地球自转的原理是由于地球形成时的初始动量守恒。

-巨大的地球岩石物质在原地围绕自身旋转形成了自转运动。

-自转是保持着地球形状和重力场分布的基础。

3.自转带来的影响-自转带来日夜交替的现象,使地球不同地区经历白天和黑夜。

-自转还引起了地球的离心力,使得地球赤道部分膨胀。

-自转会影响大气环流和风向。

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和特点-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运动。

-公转周期为约365.25天,我们定义为一年的长度。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在其中一个焦点上。

2.公转的原理-地球的公转是由于地球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

-太阳的引力使地球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

-公转也是地球上的四季变化的基础。

3.公转带来的影响-公转导致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春、夏、秋、冬。

-公转使得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断变化,直接影响着气候。

-公转也影响了地球与其他行星的位置关系,体现了宇宙中的相对运动。

三、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速度关系-地球自转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公转速度则约为每秒29.8公里。

-自转速度较快,是产生日夜交替的基础。

-公转速度较慢,是产生四季变化的基础。

2.自转和公转带来的天文现象-自转带来的日夜交替现象使我们有了白天和黑夜。

-公转引起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使我们能够感受到温暖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

3.自转和公转对生命的影响-自转和公转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为生命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自转的日夜交替为生物提供了昼夜节律,调节了它们的代谢和行为。

-公转的四季变化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

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方面。

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大气环流,公转导致了四季变化和气候变化。

地球自转、公转相关知识点

地球自转、公转相关知识点

地球自转、公转相关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的具体分析
地球的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①从不同的方向看地球自转
a、从北极上空看:
b、从南极上空看: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
23小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③地球自转速度:15度/小时
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其余各地角速度都相等.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约是赤道的一半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地球公转的具体分析
1、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1恒星年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角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每日向东推进约1°。

线速度 :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约30㎞/S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的运动主要是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叠加运动。

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

地球概论-第7节-地球的公转

地球概论-第7节-地球的公转

P91
行星相对于恒星的运 动。通常行星在恒星间 自西向东运行,叫顺行。 当行星在其轨道上接近 地球时,即下合前后的 地内行星和冲日前后的 地外行星,在天球上转 变为向西运行,叫逆行; 经短暂时间后又恢复顺 行。
图3-38 行星的逆行 (示意图)
306--4 月球同太阳的会合运动 1、类似于地外行星 2、同月相变化相联系 3、朔望(合和冲) 4、上下弦(东西方照) 5、始终向东 6、没有逆行 7、会合周期(朔望月): 1/S = 1/M-1/E
△太阳在轨道中的位置:两焦点之一
1、近日点(地球一月初经过) : 147 100 000km; 2、远日点(地球七月初经过) : 152 100 000km。
补充图 地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
305--2 黄赤交角 P85
补充图片 地球的轨道面与赤道面
图3--28
黄赤交角
305--3 地球公转周期 P85 1、恒星年:
在南北黄极,光行差轨道是半 径为20" 的椭圆 (与地球轨道 形状相同)。
在黄道上,变成长度为20" 2 的一段直线。 在其他黄纬,光行差轨道都是 半长轴为20的椭圆:愈近黄极, 椭圆扁率愈小;愈近黄道,椭 圆扁率愈大。
图3-26 光行差椭圆
地球公转以一年为周期,恒星视位置绕转其真位置也以一 年为周期,恒星视位置的绕转路线,被叫做光行差轨道,其形 状则因恒星的黄纬而不同。
视差--从不同的地点观测 同一目标,这个目标就 会有不同的方向,即在 它的背景上有不同的位 置。不同方向之间的夹 角称为视差。P79
图3--21 恒星年视差椭圆
椭圆的偏心率因黄纬 而不同: 在黄极是正圆;在黄道是 一直线;其余都是椭圆。 不论偏心率大小如何,圆 的半径,椭圆的半长轴和 直线的一半,都是恒星的 年视差。

会考地理知识点

会考地理知识点

会考地理知识点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原理和影响。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轴线称为地轴,地轴的北极和南极分别位于地球的两端。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天。

地球自转的主要影响是地球的日夜交替和地球上的时间计量。

由于地球自转,我们才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此外,地球自转也决定了时间的划分,不同地区因为经度的不同,所以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不同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4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不仅决定了季节的变化,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地球在不同季节距离太阳的距离不同,这就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南半球离太阳较近时,南半球就是夏季,北半球则是冬季;而当地球南半球离太阳较远时,南半球就是冬季,北半球则是夏季。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紧密联系的。

地球自转的轴线倾斜是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上的气候、季节、昼夜交替等现象才得以产生。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同,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长不同,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另外,地球的公转也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影响了农业、渔业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总结起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它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球的自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时间计量,而地球的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和地球上的气候分布。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相互联系的,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题,太阳直射点不 在赤道时,纬度越高的 地区,昼长与12小时之 差就越大;计算并比较 三个地方的昼长与12小 时之差可知,①地纬度 最高、②地纬度最低。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
而后益急”。据此回答 3~4 题。
3.僧一行的发现,实际上是
()
A.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在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考限查点时二45秒地球公转的意义
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
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
三、公转的意义
(二).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南寒带
极昼极夜 阳光直射 极昼极夜
注: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直射点移动速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变大(变小),直 射点速度变快(变慢)
五带的范围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 =90°— 极圈线的度数
【限时训练】限时45秒 P14 例1 【限时训练】限时30秒 P291 第2题 【限时训练】限时90秒 P291 第4.5题
C
3.昼夜长短计算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地方时-0)×2=(24-日落地方时)×2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 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例 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黄赤交角 为23°26′, 等于回归 线的度数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四季和五带。
三、公转的意义
(一).季节变化
春分
3月21日
春季:3、4、5
夏至
6月22日
夏季:6、7、8
秋分
9月23日
秋季:9、10、11
冬至
22日12月
冬季:12、1、2
•直射点在哪哪昼长;直射点向哪哪昼变长
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冬至日 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赤道为0, 极点最大为24小时)
2.变化规律小结
时间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
北半球 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__长__夜___ 短 ,纬度越高,昼 越长 ,夜 _越__短__
图1中北半球各地 昼长达到 一年中的最大值,北___极__圈__及_ 其以北地区 出现极昼现象
温馨提示
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 1 月初,冬至日为 12 月 22 日;远 日点为 7 月初,夏至日为 6 月 22 日。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 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限时训练】限时45秒
考查点二 地球公转的意义
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
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
第三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
【明纲析情】
考纲要点
地球运动的 地理意义
考纲解读 1.识记: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四季的 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2.理解: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 变化规律。 3.应用:
运用地球公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情分析
时 间
12年
新 课 标无 Ⅰ 卷
新 课 标无 Ⅱ 卷
北半球
北半球各地 _昼__短__夜__ 长 ,纬度越高,昼
冬半年 越短 ,夜越长
图3中北半球各地 昼长达到 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 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现象
春、秋 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 分日 球各地_昼__夜__平__分__
【限时训练】限时45秒
P19 第3题
【限时训练】限时90秒 2011广一模
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
而后益急”。据此回答 3~4 题。
43..下僧列一地行理的现发象现与,僧实一际上行是的发现有因果关联的是(( )) AA..地昼表夜水长平短运的动季物节体变化的偏转 BB..气在压一带年、中风地带球的公季转速节度移的动变化 CC..北正半午球太冬阳半高年度短的于变化夏半年 DD..南太极阳地直区射比点北的极季地节移区动更寒冷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含义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 赤道平面 的交角。目前, 其大小是 23°26′。
赤道平面, 与地轴垂直, 与公转轨道 面呈23°26′ 的夹角
地球公转轨 道面,与地 轴呈66°34′ 的夹角
地轴与公转轨道 面夹角为66°34′, 是极圈的度数 (90°—黄赤交角 的度数)
【真题演练】限时2分钟
P14 例 2.(2011·江苏高考)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
刻(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1)~(2)题。
时间 地点
① ② ③
当日
日出
日落
9:00 23:00
7:19 18:41
5:40 18:48
次日
日出
日落
8:58 23:02
7:20 18:40
5:39 18:49
注:其他年份考核的是地球地图知识、公转
13年
14年
15年

3(4分)


4(4分)

第三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 第一课时
【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一、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 方向绕转 自西向东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方向绕转 2. 周期 一恒星年
3.速度
第三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 第二课时
三、公转的意义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与夜弧
夜弧
极昼 昼弧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 北 半 球)
23°26′N
夏至 昼最长,北极
圈及其以北出
现极昼
昼夜等长
0° 春分
昼夜等长
秋分
昼夜等长 冬至
23°26′S 昼渐长 昼渐短 昼渐短 昼渐长
昼>夜
昼<夜
夏半年 冬半年
次年春分
昼最短, 北极圈及 其以北出
现极夜
思考:北半球哪段时间昼长夜短?这段时间直射点在上什么半球?
北半球哪几段时间昼变长?太阳直射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南半球呢?
全球昼 夜等长
北半球球 昼最短, 北极圈及 其以北出
现极夜
北半球球 昼最长, 北极圈及 其以北出
现极昼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