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管理PPT)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管理PPT)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 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形成的符合自 身性别特征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研究意义
01
了解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有 助于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律和特点,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
02
研究性别角色的发展有助于揭示 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性别平 等提供理论支持。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学前儿童在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从早期 的性别认同和角色模仿,到逐渐形成稳定的性别角色观念。在这个过程中,社会 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
总结词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 重要性。
详细描述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的人(特 别是父母和同龄人)来学习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态度。这种模 仿和学习过程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家庭干预
01
02
03
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自身应树立平等的性 别观念,通过自己的行为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庭分工
家庭成员之间应合理分工, 避免过度强调性别角色, 让孩子们在家庭中感受到 平等和尊重。
关注孩子兴趣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兴趣和 天赋,不因性别而限制他 们的学习和探索,支持孩 子追求自己的梦想。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管理 ppt)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干预措施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定义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指儿童在 3-6岁期间,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 形成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知,并表现 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性别行为的过程。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end
1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5
父母教师强化合性别行为儿童的行为儿童观察和模仿他人通常是同性别的同伴对他人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认知分类解释注意模仿儿童观察和模仿榜样因为性别相同儿童一般认知发展性别认同知识儿童参加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活动适合于他人的性别10一生物因素1
第八章 小学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儿童角色的形成与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
无论儿童性别角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是性别角色规范,都是儿 童在生活环境中一方面由成人,特别是父母和教师塑造而成;另 一方面是通过儿童的观察学习或模仿而获得。 父母 教师 强化合性别行为→儿童的行为→儿童观察和模仿他人 (通常是同性别的) 同伴 对他人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

6
7
8
3.认知发展的观点
1.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 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
(二)性别特征行为的发展
5
二、有关性别定型化的理论
(一)生物学的观点
男女两性之间的心理差异以及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主要是由两性 在遗传及生物因素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生物因素直接导致性别 差异,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强化儿童性别角色的程序,不能改 变性别角色的发展方向。)
认知—分类—解释—注意、模仿
儿童观察和模仿榜样,
因为性别相同
儿童一般认知发展 → 性别认同知识 →

儿童参加活动,
因为他们知道
这些活动适合于他人的性别
9
10
三、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染色体生物遗传特性的影响 2.荷尔蒙的影响 3.大脑单侧化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三)同伴因素 (四)学校教育因素 (五)媒介与文化因素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观点:儿童以认同他们同性别父母的方式实现性别特征 形成。并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情结。 未得到研究支持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观点:儿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性 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
第一,通过直接教导(不同的 强化),当儿童进行适合性别的 行为就受到奖励,而如果进行另 外一种性别的活动就会受到惩罚。
胎儿发育出男性或女性的生 殖器。出生后,人们即会对 其作出反应。
相关理论 生物,社会,心理-生物-社会
出生至3岁
父母常常提醒孩子的性别, 并鼓励与其性别相一致的行 为,阻止不一致的行为。由 于社会经验的作用,神经系 统的发展、最基本的分类技 社会学习,心理-生物-社会 能的获得,幼儿形成了一些 最基本的性别典型行为偏好, 并知道自己是一个男孩还是 女孩(基本性别认同) 儿童获得基本性别认同后, 开始寻求有关性别差异的知 识,形成性别图式。 儿童最终获得了对性别恒常 性的理解——一种坚定的、 以未来为指向的自我形象; 这时他们较少的依赖于性别 图式,转而观察同性别榜样 的行为,逐渐获得与他们早 先对自己的性别判断相一致 的行为方式和特征。
性别角色发展及其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01
性别角色分类
02
03 04
性别特征形成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 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赫尔本(Diane Halpern)提出了一种“心理-生物-社会模 型”,用以解释先天和后天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性别特征的 发展。“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正如一堆有着共同心脏的连 体婴儿,不可分离。”---赫尔本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Page
• 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日益流行的一个崭新的教 育思路—双性化教育。
• “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 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
Page
• 1、从儿童早期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教育,不过 分强调性别差异
• 2、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 3、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 4、顺其自然,避免走向极端
Page 7
•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岁左右初步产生性别行为 –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社会性发展
Page 8
•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幼儿期,儿童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 –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 别角色(3~4岁)
• 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 色(5~7岁)
Page 6
•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 为的社会期望。
•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 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 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 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 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性激素(荷尔蒙)
• (二)社会因素:包括父母、教师及社会舆论
–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 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Page
• 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 (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 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 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 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 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 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 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 些“双性化”的男女孩。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概述.pptx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概述.pptx
❖ 原因:孩子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把握某件事的进程。好玩的动 作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操作与控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大人的过度反应强化孩子的行为。要是父母的反应方式在他看 来新奇有趣,他还会重复去做。
两性的刻板印象
男性 进取性强 不擅长表达感情 喜欢数学与科学
世俗 有野心 客观的 有支配欲的 能干的 自信的 逻辑性强的 行动像个领导者 独立的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外 部刺激与主体的不断相互作用,通过主 体的心理机能结构的不断同化、顺应而 达到平衡,从而得到不断发展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0—2岁) 开始使用模仿、记忆和思维 ;开
始认识到隐藏起来的物体并没消失(物体永恒性);从反射行为向意 向行为转移;能够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
女性 温柔 爱哭 喜欢艺术和文学 不说脏话 圆滑 宗教的 对自己的外表兴趣 注意他人的感受 对安全感有强烈的需求 多话 有清洁的习惯 信赖的
性别角色的发展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 则要求女孩承担表 达性角色;男孩承 担工具性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 的过程。
2
1—3
自主对羞怯怀 疑
3 3—6 主动对内疚
4
6— 12
勤奋对自卑
5
1220
统一性对角色 混乱
发展顺利者心理 发展障碍者心
特征
理特征
对人信任,有安 面对新环境会 全感。获得希望 焦虑不安
能按社会要求表 現目的性行为。 获得意志
缺乏信任,行 动畏首畏尾
主动好奇行动有 方向,开始有責 任感。获得勇气
畏惧退縮,缺 少自我价值感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讲课资料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讲课资料

6.性别图式理论
• 马丁和哈弗森(Carol Martion和Charles Halverson) • 一种新的关于性别特征形成的认知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信
息加工理论) • 首先,儿童获得了一个人在群体内或者群体外的简单图式
,这个图式分为部分对男性有用,部分对女性有用。 • 接着,寻找更多关于他们自己性别角色的精确信息,从而
对进化理论观点的批评
• 这种解释只适应与在不同文化间的具有一致性的性别差异, 却忽视了那些具有文化特异性,或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 差异。
2.生物社会理论
• 玛尼和恩哈特(Marni和 Earnhardt) • 观点: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
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偏好。 • 这种理论也强调了早期生物因素怎样影响人们对待儿童的
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 第一,通过直接教导(不同的
强化),当儿童进行适合性别的 行为就受到奖励,而如果进行另 外一种性别的活动就会受到惩罚 。
第二,通过观察学习,儿童接 受同性别榜样的态度和行为特点 。 • 不足:儿童被描述为性别角色发 展过程的被动承受着,忽略了儿
童自身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贡献。
构建自己的图式。
一个小女孩依照“属于男孩”或“属于女孩”对信息进行分 类。有关男孩的玩具或信息被忽略,而有关女孩的玩具或信
息与自我有关,被融入自我性别图式之中。
整合理论
• 这种理论认为生物社会、社会学习、认知发展和性别图式 理论所强调的过程都促成了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 兼收并蓄,最具说服力。
THANK YOU .
方式,并且提出社会反应方式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具有 很大的作用。 • 赫尔本(Diane Halpern)提出了一种“心理-生物-社会模 型”,用以解释先天和后天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性别特征的 发展。“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正如一堆有着共同心脏的连 体婴儿,不可分离。”---赫尔本

第二节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第二节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了解到無法取代母親,轉而認同母親,學習母親 的行為。
2
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性別角色的形成是
透過賞罰制度而學習到的。家裡的父母、學校的 師長、工作和社交場所,透過對某些行為所做的 直接或間接的獎勵及懲罰模式,讓男孩、女孩以 及男人和女人都學習到,如果要符合適當的性別 角色,他們應該去做或避免去做哪些行為,因此, 它們在合乎性別的行為上愈做愈好,而那些不符 合性別的行為則會漸漸消失。 例如男童要玩洋娃娃會被父母制止,改由提供積 木、機器人等玩具,以引導男童學習表現符合自 己性別的行為。
精神分析理論
生物學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
1
精神分析理論,依據佛洛依德性心理發展過程,
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關鍵期(約三至六歲)在性
蕾期,孩子透過認同同性父母而形成的。小男孩 愛戀自己母親而產生「戀母情結」,但是又擔心 父親的反感,而閹割他的性器官做為懲罰,稱為 「閹割焦慮」,因此轉而認同父親。
女孩的「戀父情結」,視父親為愛戀的對象,但
在生殖器官等不同,在發展過程,女孩
較早成熟、較早說話、比較文靜,成人 就比較喜歡與她玩說話的遊戲。男孩因
為活動性較大、較吵鬧,成人就比較喜
歡與他玩較激烈的活動,經由這樣的對 待方式,顯示生理學習理論同時認為,個人除了
從賞罰制度學習性別角色之外,也 從觀察別人的行為結果來學習。 例如男童觀察到哥哥玩洋娃娃,因 父母認為不適合其性別而被處罰,
男童怕受到同樣的處分,而改玩其
他的玩具。 經由這種觀察學習的歷程,個人發 展適合其性別的行為。
4
郭爾保認為,孩子的性別認同是一種
對自我認知的判斷,兒童發展到性別
恆定後,會因為認知而主動地表現出 符合性別的行為,一旦孩子接納自己 是「男孩」或「女孩」之後,會趨於 模仿同性楷模的興趣與價值觀,並吸

47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精品PPT课件

47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精品PPT课件

指儿童对自己 和他人的性别 的正确标定
性别稳定性
性别恒常性
性别同一性
儿童性别概念发展的顺序
步骤
性别认同 性别稳定 性别恒常
年龄(岁)
1.5 -2 3-4 6-7
测验问题
特点
你是个男孩还是个女 孩
正确地把自己和 他人认作男性或 女性
你长大后是当妈妈还 理解人一生性别
是当爸爸
保持不变
如果一个男孩穿上女 孩的衣服,他会是一 个女孩吗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1982年—200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
120 115 110 108.5
110.9
111.3
115.6
116.9
105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5
90 1982年 1987年 1990 1995年 2000年
男婴 女婴
两性的刻板印象
男性 进取性强 不擅长表达感情 喜欢数学与科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学习 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的,适当 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的过程。
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则 要求女孩承担表达性 角色;男孩承担工具 性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 的过程。
学校教育
1、毫无疑问,教师对学生性别角色形成具有至关重要 的影响。这种影响从不同方面促进两性学生角色的分
化。
2、许多研究表明,学校 使用的教材中的性别角色 非常明显地反映出社会文 化对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 。许多社会都把男女性别 的不同作用反映到教材中 去,使教科书内故事情节 中描绘男性与女性的作用

性别与发展理论 PPT课件

性别与发展理论 PPT课件
• 一个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
从个体性别意识形成来看
家庭 社区
学校
媒体
家庭教育
• 对男孩女孩期待 要求不同
• 儿童教育的性别 形象不同
被拯救者 女孩
拯救者 白马王子
学校课本
邓颖超—职业革命家 中学课本 补睡衣 送雨伞
大众传媒
• 老板:大卫、阿 春
• 郭燕、王起明 • 男性出让金钱 • 女性出让权力
男子承担育儿家务
个人 所得税
托儿 பைடு நூலகம்心
父母 育儿假
父亲 育儿假
第三节:性别与发展的几个概念及视角
---性别视角 ---性别敏感 ---性别需求 ---性别歧视和性别平等 ---社会性别主流化
---性别视角(Gender Perspective)
• 1978 年,安·怀特赫德在《妇女在发展进程中的持续 的从属性》一文中提出性别与发展的理论框架:
周代华夏性别制度

政治决策、外交战争
贵族男性


家族家庭
平民男性 所有女性

生儿育女照顾家人
女性


种地、读书做官、经商 平民男性
华夏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多妾制 从夫居—娘家—婆家
双重性标准 养儿防老
从夫姓—属于夫家之人
权力关系
继承制度:按照父系传承
权力、财产 声望、姓氏
华 夏
只传男孩
权力、财产 姓氏、声望
并不起决定作用 • 社会文化对于两性差别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第二节: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 认为: • 人们现有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 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 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和制度的制约中形成的; • 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 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 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 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 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 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其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01
性别角色分类 02 03 性别特征形成 04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 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标签效应的影响:早期的社会标签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对个体的性别认同和角色偏好具有最为关键的影响。
文化影响:米德(1935)对巴布亚岛新几内亚的三个部落 的经典研究。阿拉佩什,蒙杜鲁古,楚加蒙布拉部落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观点:儿童以认同他们同性别父母的方式实现性别特征 形成。并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情结。 未得到研究支持
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心 理特征,如独立、进取、 热情、忠诚等
双性 化
男性 化
工具性特征 表现为支配、进取、自 立、操纵的
表达性特征 表现为人际敏感、热情、 顺从、害羞、有女人味 的.
女性 化
未分 化
性别差异:总体上,女孩在言语 能力上优于男孩,比男孩更情绪 化、善于表达、顺从和胆小。男 孩比女孩更活跃、更好身体攻击 和言语攻击、在数学推理和视觉 空间技能上优于女孩。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 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 爱自己,能够提供资源,食物和保护,保证孩子存活的男 性。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竞争性,具有进攻性(工具性特 征),这样才能提高获取食物、赢得伴侣的可能性。
对进化理论观点的批评
这种解释只适应与在不同文化间的具有一致性的性别差异, 却忽视了那些具有文化特异性,或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 差异。

性别与发展概述.pptx

性别与发展概述.pptx
两大体系:
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理 论):探讨妇女受压迫问题的根源问题。——代表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非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1.应用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家务劳动同样创造剩余价值的 观点。2.将男权体制定义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物 质基础上的、男性用来维持同阶级的利益,并同时 用来支配女性的社会关系。
4.妇女所受的压迫使妇女深受折磨,这种折磨又往往受到忽视
5.妇女所受的压迫为了解其他形式的压迫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
2. 激进女权主义 Radical Feminism
男权制理论:第一,它指男性统治女性;第二,它指男性长辈统治晚
辈。从60年代开始,这一概念被定义为男尊女卑
基本观点:只有消灭男权制才能达到女性运动的目标。在男权制结构 内部提高女性地位只会延续统治制度和不平等
局限:忽略了社会结构因素,特别是制度因素
缺陷为 a.没找到男女不平等的原因,没有实现平等的途径,只是从 人性上呼吁显得苍白无力 b.没看到在男人社会中也有等级差别,同一等级的男女是平 等的,没有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 c.没有看到私域的男女不平等。
20C以来自由女权主义者都强调自由、个人主义及机会均等基 本原则
3.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 、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 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 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观点:将男权压迫和阶级压迫视为妇女受压迫的直接根源(表 现在私有制条件下的阶级压迫以及由私有制而自然衍生出的男性对女 性的控制) 解决:社会主义革命是根除妇女受压迫的主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男性“独立、自信、控制、竞争”,要求女性“被动、 谦逊、温顺、忠诚”。男主外,女主内。
性别特征形成概览
性别角色发展
•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从刚出生时的混沌不清,男女不分 的状态,在先天因素、社会文化、家庭教养和认知因素等 方面的影响下逐步学会扮演其所生活的社会期望性别角 色的过程.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01
进化理论
03
精神分析理论
05
认知发展理论
02
生物社会理论
04 社会学习理论
06
性别图式理论
1.进化理论
•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 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 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第二,通过观察学习,儿童接 受同性别榜样的态度和行为特点 。 • 不足:儿童被描述为性别角色发 展过程的被动承受着,忽略了儿
童自身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贡献。
5.认知发展理论
• 柯尔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Kohlberg)
• 观点:儿童是自我社会化者,必须在建立基本性别认同, 获得对性别稳定性的理解之后才能实现对性别恒长性的理 解。获得性别恒长性的理解是儿童选择关注同性榜样和形 成性别典型特征的开始。
• 这些性别差异是非常微小的,只 是针对群体而言才有意义。男性 和女性在心理上的共性远大于差
异性。
性别特征形成
• 性别认同、性别刻板印象、性别特征行为模式 • 性别认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及其所具有的意义。 •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有关男性或女性性别属性的相对
固定的看法与观念。 • 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性别属性的分化较西方更为突出,要
• 激素的影响:睾丸女性综合征,男性化女性。
• 社会标签效应的影响:早期的社会标签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对个体的性别认同和角色偏好具有最为关键的影响。
• 文化影响:米德(1935)对巴布亚岛新几内亚的三个部落 的经典研究。阿拉佩什,蒙杜鲁古,楚加蒙布拉部落
3.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 观点:儿童以认同他们同性别父母的方式实现性别特征
•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 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 爱自己,能够提供资源,食物和保护,保证孩子存活的男 性。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竞争性,具有进攻性(工具性特 征),这样才能提高获取食物、赢得伴侣的可能性。
对进化理论观点的批评
• 这种解释只适应与在不同文化间的具有一致性的性别差异, 却忽视了那些具有文化特异性,或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 差异。
玛尼和恩哈特关于性别特征形成的生物社会理论中的关键 性事件
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因素
• 遗传影响:基因决定生理性别,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性别 特征的形成,但是男性化与女性化自我概念的变异至少有 一半归因于环境的影响。“青春期时间”效应,成熟较晚 的个体比早熟的个体在一些视觉空间任务上有更好的表现。
性别角色分类
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心 理特征,如独立、进取、 热情、忠诚等
双性 化
男性 化
工具性特征 表现为支配、进取、自 立、操纵的
表达性特征 表现为人际敏感、热情、 顺从、害羞、有女人味 的.
女性 化
未分 化
• 性别差异:总体上,女孩在言语 能力上优于男孩,比男孩更情绪 化、善于表达、顺从和胆小。男 孩比女孩更活跃、更好身体攻击 和言语攻击、在数学推理和视觉 空间技能上优于女孩。
• 根据科尔伯特的观点,社会化过程只有在儿童获得了对性 别恒长性之后才开始。但是,研究显示儿童性别特征形成 的时间更早,性别恒长性也不能预测性别典型特征的强度。
6.性别图式理论
• 马丁和哈弗森(Carol Martion和Charles Halverson) • 一种新的关于性别特征形成的认知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信
整合理论
• 这种理论认为生物社会、社会学习、认知发展和性别图式 理论所强调的过程都促成了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2.生物社会理论
• 玛尼和恩哈特(Marni和 Earnhardt) • 观点: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
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偏好。 • 这种理论也强调了早期生物因素怎样影响人们对待儿童的
方式,并且提出社会反应方式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具有 很大的作用。 • 赫尔本(Diane Halpern)提出了一种“心理-生物-社会模 型”,用以解释先天和后天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性别特征的 发展。“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正如一堆有着共同心脏的连 体婴儿,不可分离。”---赫尔本
形成。并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情结。 • 未得到研究支持
4.社会学习理论
•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 观点:儿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性
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 第一,通过直接教导(不同的
强化),当儿童进行适合性别的 行为就受到奖励,而如果进行另 外一种性别的活动就会受到惩罚 。
• 表达性角色: 女性 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 人要求的。
• 工具性角色:男性 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 性别角色标准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可的,更适宜于某一性别 的心理价值观、动机和行为方式。
• 许多社会都具有这样的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性别特征:鼓 励女性的表达性角色和男性的工具性角色。
息加工理论) • 首先,儿童获得了一个人在群体内或者群体外的简单图式
,这个图式分为部分对男性有用,部分对女性有用。 • 接着,寻找更多关于他们自己性别角色的精确信息,从而
构建自己的图式。
一个小女孩依照“属于男孩”或“属于女孩”对信息进行分 类。有关男孩的玩具或信息被忽略,而有关女孩的玩具或信
息与自我有关,被融入自我性别图式之中。
性别角色发展及其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01
性别角色分类 02 03 性别特征形成 04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 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