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
五年级数学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实践和总结,了解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2.发展学生的观察、实践、推理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观察并总结数的成长规律。
2.掌握数的倍数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2.运用数的倍数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仔细观察各位同学的身高,并思考如何用数来描述身高。
2.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数”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二、呈现(10分钟)1.呈现《成长的脚印》的图片或故事,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故事中的数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到数的成长规律吗?三、探究(20分钟)1.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随机分配几串数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数字的变化规律,并猜测下一个数字是多少。
2.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各组观察到的数的变化规律,并汇报给全班。
3.班级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的成长规律,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辅助学生理解数的倍数关系。
四、拓展(20分钟)1.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要求学生观察并总结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和规则。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思考,找到乘法口诀中的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五、运用(20分钟)1.提供一些数的成长序列或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运用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解决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
2.学生自主检查,互相交流并纠正答案。
六、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并提出新的问题。
七、课后作业1.继续观察身边事物的数的成长规律,并写下自己的观察。
2.查找更多有关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的知识,并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辅助:1.《成长的脚印》的图片或故事。
2.数字的成长序列,如2,4,6,8,10,12...3.乘法口诀表。
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总结进行评价,包括合作讨论的积极性、观察的准确性和总结的逻辑性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三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重点难点】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本探索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是呈现了小华出生时与2岁时两个不同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第三个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估计自己的脚印面积。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以按照教材前后呈现的内容,先讨论估计小华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然后采用数格子的方法(不满一格的可以按半格来数)来验证前面的估计值。
通过两个年龄段脚印大小的估计,要让学生理解成长期中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估计自己脚印的面积可以回家完成,然后将所描好的脚印图带到学校进行交流。
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找一幅公园或某个活动场所的平面图,利用方格纸估算这幅平面图形的面积,再组织同学交流。
如果有些班级的学生能力较强,也可以补充一些没有方格背景的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
学生在估计与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时,首先要会把这个图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并围一围,随后用尺量一量基本图的相关条件的尺寸,并计算面积。
板书设计:成长的脚印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二教学目标: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掌握几种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一、新知: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2、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cm2。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成长的脚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在测量物体长度方面,可能存在方法不灵活、测量不准确等问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测量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运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成长脚印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脚印的大小不同,引发学生对长度和面积的兴趣。
2.探究正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观察脚印的形状,发现脚印可以看作是一个正方形,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运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成长的脚印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年级:五年级科目:数学学期: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教学难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的理解。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吗?谁能来说一说?二、新课学习1. 讲解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讲解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老师点评并总结。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讲解、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位置与方向的概念,学会了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附:教学课件和教学模型。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详细描述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巩固学生的理解,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为学生搭建起与新知识联系的桥梁。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分数知识,对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分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
2.准备黑板和粉笔。
3.准备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入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假设有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其中15名是女生,那么女生占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2.呈现(10分钟)呈现更多的案例,让学生解决。
例如,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20名是女生,女生占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操练。
每个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展示他们的解答过程。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然后,让学生再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他们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并解决。
例如,一个班级有50名学生,其中25名是女生,女生占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6.小结(5分钟)对整个节课进行小结,强调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主要的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正”和“负”的初步认识展开。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掌握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正负数的初步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正”和“负”的相对性,以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任务驱动和问题引导的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掌握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掌握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以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正”和“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展示“正”和“负”的相对性,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6.2节“成长的脚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应用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准确记录数据。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并能运用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欲望。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特别是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转换,以及在实际测量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教师准备卷尺、米尺和一些待测物体,如书本、铅笔、桌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测量工具,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换算过程。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直尺测量教师准备的物体,记录数据,并进行单位换算。
4.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的重要性。
6. 应用练习:布置一些实际测量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将包含以下内容:- 长度的基本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测量方法:如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实际应用: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完成两道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 写一篇关于测量活动的日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在单位换算和实际测量中的应用能力。
同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多边形的面积”中的第2节“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教学内容围绕探究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特别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如“成长的脚印”,来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起面积计算的直观感受,并将面积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尤其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成长的脚印”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演示文稿、面积计算公式卡片。
- 学具:每组一套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量角器、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大小的“成长脚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脚印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它们的大小?”2.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脚印的面积。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思考面积计算的方法。
3. 讲解: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系统地讲解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单位的知识。
4. 实践:学生利用学具,分组进行面积计算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面积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强调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单位换算以及实际应用展开,通过图示、公式、示例等方式,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图形的面积,包括规则和不规则图形。
2. 提高题:应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地面的面积,选择合适的地面材料。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运算规则上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适应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2.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加深对运算方法的理解。
3.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实例讲解等内容。
2.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小数乘法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素材:包括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存在小数乘法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乘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同时,给出一些小数乘法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进行运算,并解释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可以选择练习题或者PPT中的例子。
在学生运算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含反思,同步习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含反思,同步习题)教材版本:北师大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理解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本变换,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进行图形创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图形的平移、旋转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3. 同步习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2. 学生尝试对这些图形进行平移、旋转,观察图形的变化。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亲身体验图形的平移、旋转。
3.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图形平移、旋转的特征。
三、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1. 老师出示一些脚印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脚印形成的原因。
3. 每组派代表分享猜测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 老师揭晓答案,讲解脚印形成的原因。
四、巩固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平移、旋转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同步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1. 老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图形的平移、旋转。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图形的对称轴,引导学生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亲身体验图形的对称轴。
3.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图形对称轴的特征。
三、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1. 老师出示一些脚印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脚印形成的原因。
3. 每组派代表分享猜测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 老师揭晓答案,讲解脚印形成的原因。
四、巩固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平移、旋转、对称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同步习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图形的平移、旋转方面掌握较好,但在对称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6.2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2 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成长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看到成长的过程中的努力、收获和快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和能力的提升。
同时,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会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我认知,他们能够通过图片和情境理解成长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反思成长的意义。
但是,他们对于成长的深层次含义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具体引导和情境体验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和能力的提升。
2.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会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3.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成长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深化对成长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体验法、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法。
情境体验法通过图片和情境让学生感受成长的过程;引导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成长的含义;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学习和成长。
六.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情境材料,准备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的成长脚印图片,让学生看到成长的过程。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2.呈现(10分钟)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过程。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和挑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成长的过程和意义。
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分享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巩固对成长的理解。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总结。
5.拓展(5分钟)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和珍惜每一次的成长机会。
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寻找方格图中的秘密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寻找方格图中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 能够将方格图转化为小车的路径图。
2. 能够对小车的路径图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
3. 能够用图解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方格图转化为小车的路径图。
2. 小车的路径图分析。
3. 图解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步骤1. 热身(1)利用题目“寻找方格图中的秘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请学生来完成一道类似的手抄板题(如下图所示),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方格图中的路径。
2. 导入(1)学生将手抄板上的方格图转化为小车的路径图(如下图所示)。
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2)学生通过分析小车的行走路径,并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探讨。
3. 学习(1)第一步:分析小车运动路径1. 探究小车每个位置的方向,找出规律。
2. 按照规律填写小车的路径。
(2)第二步:小车的路径分析1. 教师介绍“图片、语言、数学符号”的图解法。
2. 分析小车路径图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第三步:用图解法解决问题1.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享给全班同学。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3. 用所学的图解法,解决小车路径图能够出现的问题。
4. 教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发掘和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实施1. 教师用PPT呈现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方格图的转化和小车路径的分析。
2.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小车路径图分析的练习。
3. 学生小组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享给全班。
4. 老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学生分角色归纳解题基本方法,老师进一步点拨,达到深度掌握。
五、教学反思本课为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名为《成长的脚印》,以方格图为主题,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车的路径图,引导学生运用图解法解决问题。
难度适中,内容丰富,综合性较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自主思考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1在以前的教材中,并没有安排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可不规则图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随处可见,因此北师大版教材就把这一内容编入教科书中,要求学生掌握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长的脚印》就是这一领域的一个内容。
每个孩子都经历过婴儿时代,可现在回过头去看自己刚出生时的脚印,都觉得小得不可思议。
从而怀着兴奋而好奇的心情开始了本课的探究: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被激发了上来,都积极投入地去寻找比较合适的方法来正确估算脚印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因而得到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有的用数格子的;有的把脚印看作近似的长方形再来计算;有的看作近似的梯形来计算;有的看作近似的三角形再来计算虽然方法各异,结果也有误差,但孩子的思维是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有的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的同学为了使结果更精确一点,居然以半格为一个单位认真的数着,结果精确到十分位。
这样,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下,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所以在探究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是多少时,就不再有悬念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反思本课教学,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为孩子们创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学得积极、主动,思路开阔,方法多样。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暂时的困难,但在我的隐性指导下,孩子们能很好的完成学习活动。
这使得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动生成的课堂。
可不足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估计值与准确数值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如何有效缩小误差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年级数学上册《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2《成长的脚印》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的内容,根据《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
因此新教材特别注重图形面积的估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图形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学生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法,逐步掌握图形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图形的特征;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4.解决问题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
例如:如何设计一个长方形的桌子,使其占地面积最大?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图形的特征。
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上册《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上册《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 、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 、帮助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3 、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是人教版教材《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一活动。
教材以儿童喜欢的图片及简单的文字展示了学生入学两年来成长中的各种变化与收获,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活动的范例与方式。
学情分析:二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正处在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过度阶段,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而,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收获与变化,让其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快乐,并初步学会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让其体会成长中的快乐。
课前准备:1 课前收集反映自己成长变化的相片、获奖证书、作业本等,并整理好成长袋。
2 教学器材:课件、录音等。
教学反思:《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观察体会,看到自己成长与变化,积极地寻找和发现自己身上成长的方方面面的特点,为自己的成长与变化而感到高兴,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认识过渡,能真正体会到我要成为一名中年级小学生了。
在教学中学生们通过自我介绍、父母介绍、老师介绍、朋友介绍、特长展示、课件等活动,从不同方面找到了自己许多的成长变化,同时也大大的激发了学生们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孩子们的成长自信心。
“听听身边人的介绍”,引导孩子反思,走向更高目标的生活实践。
“成长剧场”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真实自我与生活的舞台,巧送“班级成长树”,是课后拓展延伸的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们把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学期成长的点点滴滴的收获与变化,记录到“成长树”上,与班级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通过这些实效性的活动,使学生们比较容易的认识到: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己的成长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进步而感到快乐。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发现数字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学教案:发现数字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1. 认识数字规律,培养发现数字规律的能力;2. 掌握组成数字规律的方法;3. 建立逻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如何发现数字规律;2. 如何组成数字规律;3. 如何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对于不同的数字规律该如何组成;2. 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资料;2. 注重小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具有趣味性,为此需准备有趣的数学游戏;3. 课堂应该有电子屏幕,教学板书等工具;4. 编写一些能够测试学生掌握情况的习题。
四、教学内容:1. 数字规律的发现数字的规律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应该认识到数字的规律并运用它们。
教师通过Mathematics Awareness Month(数学意识月)提供的掌握成长的脚印手册中介绍孩子们环境中的数字规律。
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们可以发现数字的规律,进而掌握一些数字规律的组合方式。
2. 数字规律组成掌握数字规律之后,就应该在实践中,灵活地使用这些规律。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数学游戏,向学生们介绍如何组成数字规律。
例如,让学生们自己构思数字规律,或者通过寻找数字规律的方法,同学们彼此竞争的游戏等等。
3. 逻辑思维的培养逻辑思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将数字规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们可以通过在实际应用中应用逻辑思维,例如物品的组成方式,还可以用逻辑思维来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规划道路的建设等。
五、教学步骤:1. 学习数字规律:给学生们介绍数字规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师可以选择手工制作数字绘图,来介绍各种各样的数字规律,这样可以使讨论更加亲切和具体。
2. 组成数字规律:教师从实际生活中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考虑,通过讨论确定数字规律的组成方式。
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熟悉数字规律的组成方式。
五年级数学教案——成长的脚印
学校:XXX小学教师:XXX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时:2课时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成长的脚印的概念和含义;(2)学会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3)掌握成长的脚印的图形特征,如对称性、形状等。
2.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成长的脚印的概念和图形特征。
2.难点: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成长的脚印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学习成长的脚印(15分钟):(1)讲解成长的脚印的概念和含义。
(2)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成长的脚印的特征,如对称性、形状等。
(3)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用纸板模拟成长的脚印的形状。
3.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坐标平面,了解横纵坐标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画出成长的脚印的形状。
4.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用坐标表示成长的脚印。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成长的脚印的特征和用坐标表示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成长的脚印这个生活中常见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略显仓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习惯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精选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精选教学教案《成长的脚印》以往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仅局限于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但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问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精选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教科书第77-78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根据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
本课时的教学正是为学生顺利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展开的。
教具准备: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写有“你知道吗”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一、情境引题,揭示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有特殊意义的脚印图片。
(出示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也许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了。
再请看第二个脚印:(出示‚小华的脚印)这是一张千年之际出生的婴儿脚印的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二、参与探索,经历新知1、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1)说明估计的结果及过程(2)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估计值(3)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引导学生把图形看成了近似的已学图形,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算出面积3、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计面积:三、小结方法,实践新知:(1)师: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师板书: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脚指头约5个格子。 (4)、33+10 +5=48(cm2)
当堂训练: 完成课本78页“练一 练”
说一说你是怎 样想的,怎么 计算。
练一练
面积约为 64
cm2
练一练
面积约为 47 cm2
练一练
面积约为 49
cm2
练一练
面积约为 54
cm2
练一练
45 面积约为
cm2
练一练
面积约为 64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回忆旧知识
“分割法”和“添补法”
1.讨论“分割法” A.对于“分割法”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 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 B.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 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 败的。 2.讨论“添补法” A.为什么要补上一块? B.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77页“成长的脚印” 情景图(1),思考:
小华刚出生时脚印面积大约是多 少?先估一估,再想一想采用什么 方法来计算?(自学完与同桌交流)
(5分钟后比谁的方法好)
可以用数 一数的方 法。
可以把它看 成近似图形来 计算。
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 2 ( ) cm
脚板估计: 2×7=14cm2 五个脚指头:2个半。大约共17cm2
将你在这项实践活动中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本课小结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 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课外作业: 完成课本77页中问 题(3)。
cm2
练一练
面积约为 66
cm2
树叶的大小要有代表性,不 能太大或太小。 为了更准确,选择5片树叶, 分别估测后求平均值。
估测面积 将树叶描在白纸上。
估测面积
再把透明方格纸放估算这棵 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在有阳光时,大约每 25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 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 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 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估计或计算不规则图形面 积的方法:
1、数格子法。
2、通过割补把不规则图 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形。
检测:完成课本情景图中问题(2)
(1)、先确 定近似基本 图的面积:
3×11 =33c ㎡
(2)、凑一 凑,把近似图上下多余的 图形凑整,估计共有多少个格子:下 面7个,上面3个,约10个。
小华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 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