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文本解读五上
《泊船瓜洲》古诗解读
《泊船瓜洲》古诗解读泊船瓜洲,沙暗渡,青楼芳柳外。
樯橹灰飞烟灭,长河一曲西风急。
这首古诗《泊船瓜洲》描绘了一个江河边瓜洲上的景色,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自由、追求和生活的思考。
下面对古诗进行逐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诗的内涵。
首句写到“泊船瓜洲”,表明诗人停船在瓜洲岸边。
瓜洲是长江一座小岛,古代以其瓜果丰盛而闻名。
在这里停下来,让诗人有机会细细品味瓜洲的美景。
接着,“沙暗渡,青楼芳柳外”。
这里沙暗渡指的是江水流动之处沙堆成层,水势湍急。
而青楼芳柳外则呼应着沙的暗渡之处的对比,给人一种沧桑之感。
青楼代表繁华富庶,而芳柳则寓意春风拂面,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下一句“樯橹灰飞烟灭”,通过描写船的樯橹,表现出船行过沙滩时,泥沙飞扬的情景。
而“灰飞烟灭”则形容泥沙在空中飘扬的效果,更加形象地描绘了船行的威势。
最后一句“长河一曲西风急”,通过对长河和西风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
长河象征着无边的自然界,同时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
而“一曲西风急”则描绘了西风的猛烈,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这一行诗将整首诗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也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追求。
总的来说,《泊船瓜洲》这首古诗通过对瓜洲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追求和生活的思考。
从每句话中都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表达,令人陶醉其中。
这首古诗描绘的景色和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机会。
通过对《泊船瓜洲》古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这首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引发了对自由、追求和生活的深思。
这也是一首传世之作,引领我们去欣赏和品味古代文学的魅力。
泊船瓜洲古诗翻译赏析注解
泊船瓜洲古诗翻译赏析注解“泊船瓜洲”是中国历史上一首著名古诗,由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游子在夜晚立在瓜洲的湖畔,眺望乡野。
它包含了对游子对家乡望乡之情的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李白诗人对田园静谧生活的热切期盼。
诗中描写了湖面上色彩斑斓的烛光和湖边清楚的月光,以及游子心怀乡愁的表情。
这首诗虽短,但内涵深远。
它把游子这一古老、有形、诗意空灵的气象与湖面上朦胧、缭绕、恍惚的月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及游子伴随着烛光和月光远眺乡野的状态,这些描写都构成了诗的核心,让人体会到李白的情感的深刻表达。
诗的开头“泊船瓜洲,东望都城隅”因为位置处于湖边,将游子的思绪领向远方,形成一种静谧、洁白、初夜的气氛。
“落日故园万里,一片孤城闭萦空”,游子见到故乡遥远,人来人往,一片凄凉深沉的孤寂不禁让他感到彷徨,“畔荆杞不肯近,移船望烟霞满溢”,诗人将荆杞与移船望烟霞并列,形成了一种层级叠加的美感。
荆杞是一种乡土植物,代表着田园的宁静,移船的望烟霞则代表着远方的乡愁,这两者对比强烈,体现了诗人远观游子心中的乡愁之情。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英文翻译:Moored boat in Guazhou, eastward gaze towards city walls, Sinking sun, far away my home, a solitary town stands still. On the riverside jingqi not close, shifted boat reflects rosy clouds.The poet skillfully juxtaposes jingqi with shifted boat to form a sense of gradual changes, embodying the deep feeling of missing his home. Jingqi is a plant that blooms in spring and autumn, a symbol of tranquility in the countryside,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hifted boat hints at the longing for the poet distant home. The poet contrasting use of these two images is a subtle but effective way of expressing the feelings of homesickness that haunt the traveler.In the poem, the poet captures the emotions of the traveler in a soft, serene and poetic way. The night view is described as rosy clouds along the riverside This imagery conveys a feeling of delicacy, peacefulness, and beauty, highlighting the quiet beauty of the night. The image of the traveler, looking upon the distant town with a longing gaze, is a powerful expression of his homesickness and desire for home.此外,诗中的这种抒情手法也被用来丰富诗的情景细节,游子望乡的一个晚上非常梦幻,这种祥和的空灵、虚弱的夜景,是当时贴近实际的状态。
泊船瓜洲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PPT、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
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一)知诗人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学生:理解“泊”的意思。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课文分析(通用12篇)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课文分析(通用12篇)2022-12-15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课文分析(通用12篇)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课文分析篇1 《古诗词三首》教材简说《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
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
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泊船瓜洲文本解读
漂泊天涯的游子无一日不思念故乡,才会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苦思,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悲,梦绕魂牵,常盼还归日,但当正真风雨燕归来时,往往是近乡情怯!最怕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久别,是故乡作他人;长居,是他乡作故乡。
故乡,可能只存在梦里,在思念的游子的心版上。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诗被后人历代传诵,是因为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一个“绿”字妙不可言。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生动和万紫千红的形象,真是绝了。
类似的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我们不多说。
我们当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是一位著名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有名的政治家,曾大力倡议改革,集文人和政客一身。
因倡导新政而被放逐。
这首诗是写在重新得到重用,奉命回京途中的。
这是天大的喜信,意味着他又可以再次一展抱负,实现心中的宏愿,所以有的人会认为这是首轻快明朗,壮志满怀的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即是眼前的实景,又是现实的借喻。
就好比“春风不渡玉门关”,没有人会说那只是指季节上的春风。
“又绿”正暗喻是重临。
但我实在看不出,在诗人眼中明媚春光有何欢悦之处,看不到有丝毫的得意。
“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汩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我看出了暗喜和希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得山。
”扑面是轻快和明朗。
单从字面上看这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给人的感觉并不是舟行之快,而是感觉上两地距离之近,一水相隔,数座青山,近在咫尺(春风“又”绿,不知多少年过去了,人渐老,)要到怎么时候才可以归隐还乡?我地理知识有限,虽然史载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不清楚是否在京口,瓜州或钟山之间,在这里姑且当是。
近在咫尺,却令人有天涯之感。
乐景中却掩盖着淡淡的忧伤。
诗人可能是为了赶路,也可能是为了欣赏夜色,晚上行舟,自然是独立舟头放目舒怀。
《泊船瓜洲》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泊船瓜洲》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更是千古传颂。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春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变法的渴望。
诗的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描写了诗人泊船瓜洲时所见的景色。
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一条江水,钟山也只是隔着几重山峦。
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一水间”和“只隔数重山”,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距离的相近,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渴望。
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则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春风吹拂,江南岸又绿了,明月当空,诗人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绿”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它形象地描绘了春风的到来,使江南岸变得生机勃勃。
同时,“绿”字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希望,他希望新法能够像春风一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生机和希望。
“明月何时照我还”,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明快,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
它不仅描绘了江南的美景,也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变法的渴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具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壮阔的一面,也有深沉婉约的一面。
他的散文则以议论见长,逻辑严密,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王安石在政治上推行新法,试图改变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
他的新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也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在政治斗争中,王安石多次被贬谪,历经坎坷。
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断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王安石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和高尚品德的人物。
他的诗歌和散文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
《泊船瓜洲》这首诗,正是他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变法的渴望,是一首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泊船瓜洲》古诗解析
《泊船瓜洲》古诗解析泊船瓜洲是一首古代诗歌,诗人通过描绘瓜洲的美景以及诗人在瓜洲泊船的经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
本文将对《泊船瓜洲》古诗进行解析。
《泊船瓜洲》古诗全文如下:瓜洲一夜去,觉寐换一方。
舟楫政已次,沙江又泛伤。
萧萧葭苇月,浩浩石麦霜。
草色紫微埽,归舟扣木间。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首古诗的结构。
《泊船瓜洲》古诗共分为四个四言句式,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篇。
整首诗采用押韵的手法,增加了音韵上的美感。
同时,这首诗还通过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将瓜洲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相融合,使全诗意境深远。
其次,让我们来解析诗句的含义。
第一句“瓜洲一夜去,觉寐换一方。
”瓜洲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诗人在这里停留了一晚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第二句“舟楫政已次,沙江又泛伤。
”诗人在准备离开的时候,船上的桨已经准备好了,但是看到泛起的沙江,诗人心情受到了伤害。
第三句“萧萧葭苇月,浩浩石麦霜。
”诗人描绘了瓜洲草地上的葭苇和月光,石麦覆盖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最后一句“草色紫微埽,归舟扣木间。
”诗人在回舟的时候,看到紫微星的光芒照在了瓜洲的芦苇上,也扣动了船舷上的木板。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瓜洲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以瓜洲为背景,以诗人的视角来叙述,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泊船瓜洲》古诗以简洁明快的句式和押韵的手法,巧妙地描绘了瓜洲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使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首古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山水田园”的审美理念,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泊船瓜洲的诗意解释全解
泊船瓜洲的诗意解释全解
嘿,咱今儿就来好好唠唠这首诗哈!王安石写的这首诗,那可是韵味十足嘞!“京口瓜洲一水间”,你瞧,这京口和瓜洲就隔了那么一条江,就像你和你好朋友住得很近一样,那感觉多亲切呀!“钟山只隔数重山”,哎呀呀,钟山也就隔着几座山而已嘛,好像就在眼前似的,这种距离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啦?这就好比你想去一个地方,明明感觉很近,但就是得费点周折才能到。
“春风又绿江南岸”,哇塞,这春风可真厉害呀,一下就把江南岸给吹绿了。
就像有一双神奇的手,轻轻一挥,整个世界都变了个样儿。
你想想,春天来了,大地复苏,那满眼的绿色,多让人陶醉呀!“明月何时照我还”,这王安石啊,望着那明月,心里就在想,这月亮啥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呀!这多像我们有时候在外地,会想家,会盼着能早点回去一样。
你说这诗写得多妙啊!简单的几句话,就把那种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他在跟我们面对面聊天,诉说着他的心思。
咱读这首诗,就好像跟着王安石一起经历了这些,能不感触嘛!我觉得呀,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能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的情感。
所以呀,咱可得好好欣赏这些古诗,去体会其中的美妙和深意。
《泊船瓜洲》课文解析
《泊船瓜洲》课文解析《泊船瓜洲》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江南水乡景色的诗歌。
该诗以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瓜洲的温馨之情和对江南水乡的独特感受。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全面的解析。
诗中的第一联描述了泊船的场景,通过描绘泊船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江水的波澜和船只的摇晃。
例如,“江船载酒临波渡,醉卧沙河任潮起”这两句将作者陶醉饮酒的情景与江水的波涛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旷怀之感。
同时,诗中的描写也给读者留下了空间,让读者自行想象船只的姿态和江水的宽广。
诗的第二联则描绘了瓜洲的美景,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日暮苍山兰舟弄,风吹梦断香销翠”这两句通过色彩和香气的描绘,将瓜洲的景色与读者脑海中的意象相连接,丰富了诗的精神内涵。
诗中的第三联则进一步强调了瓜洲的特色,通过对瓜洲特色植被的描绘,使整首诗更加生动。
例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将远处的绿色植物与瓜洲的历史文化相连接,给读者带来一种纷繁而又宁静的感觉。
最后一联诗的结尾则给读者留下了悠游之感。
“三日入厨下,洞房纷脩探赜筹”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在瓜洲停留了几天的情景,透露出作者对瓜洲的深深喜爱。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独特感受。
诗中通过对泊船、瓜洲美景和特色植被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好而富有生机的江南水乡。
同时,这首诗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瓜洲的深深喜爱和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无论是情感还是意象都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受。
综上所述,《泊船瓜洲》是一首富有诗意和情感的杜牧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和美景。
这首诗给人以深深的印象,让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以上为正文内容,使用非小节论述的方式,不含标题和其他无关内容,总字数为3000字)。
《泊船瓜洲》全文翻译赏析
《泊船瓜洲》全文翻译赏析《泊船瓜洲》全文翻译赏析《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全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泊船瓜洲》年代:宋作者: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品赏析【注释】:[1]京口:今江苏镇江。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2]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赏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党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
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
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
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
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1.《泊船瓜洲》1.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解释: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仅仅被几重山峦阻隔。
这里描述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家乡并不遥远,但在心理上却感觉有一定的距离。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温柔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绿” 字用得极为精妙,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到来后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的渴望。
2.《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解释: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洛阳城里面,秋风吹起,诗人想要写一封家书,心中的思绪万千。
秋风是秋天的象征,往往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诗人看到秋风,便涌起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想要通过家书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意万重”则体现了这种情感的深厚和复杂。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担心匆忙之间没有把想说的话都写清楚,在送信的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把信打开检查。
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他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书的重视,害怕遗漏了任何重要的信息。
3.《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解释: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将士们翻山越岭,趟过河水,一路向榆关(山海关)的方向前进。
夜晚宿营时,只见无数的营帐中都亮着灯火。
这几句描绘了将士们行军的艰难和辛苦,以及夜晚宿营时的壮观场景,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离家越来越远。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外面的风声不断,雪也下个不停,嘈杂的声音把思乡的心都搅碎了,让人难以入眠。
在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
这里通过对风雪声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将士们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与故乡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强化了这种情感。
泊船瓜洲文本解读五上
泊船瓜洲文本解读【课本原文】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文本解读】一、知体裁,明格律《泊船瓜洲》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古诗,按格律规范分,为格律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则属于七言绝句。
同时,七言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①正格平起式两种: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偏格仄起式两种:仄起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泊船瓜洲》属于偏格仄起式的第一种,仄起平收,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全诗押“an”韵,在朗读中要把握诗的格律,读出古诗的停顿、节奏与韵味。
【注:括弧中的是可以平可以仄的字。
(平声为普通话的一二声,仄声为普通话的三四声),也可以此解释间为什么读作第一声。
】按主题分,《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尚书尧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人在里面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也有表达出自己的抱负。
二、观诗人,解背景诗人生平:王安石(1021-1086),北宋人,字介甫,晚号半山,汉族江右民系。
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少年英才)。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两次变法,两次罢免)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
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也称王荆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在散文、诗歌、词等方面成就显著。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泊船瓜洲文本解读五上
泊船瓜洲文本解读五上泊船瓜洲,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
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瓜洲镇境内的泊船瓜洲,是长江中一个神秘而富有魅力的地方。
它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泊船瓜洲以其独特的船舶泊位而得名。
据说,在古代,瓜洲地区的河道纵横,交通十分发达,成为水上交通要道。
每到春运和秋收季节,许多扬州老百姓都会将自己的船只泊在瓜洲码头上,等待水路交通的繁忙。
这也为瓜洲镇带来了繁荣和活力。
不仅如此,在泊船瓜洲地区还有许多船坞和码头的遗址,可以想象当时的繁荣景象。
除了水上交通,历史上泊船瓜洲还曾经是军事要塞。
在明代,为了对抗倭寇的侵袭,瓜洲成为了重要的军事防线,建有一系列战争设施,用于保卫扬州和长江的安全。
这些战争设施的遗址至今仍可见,给人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良机。
泊船瓜洲还与许多历史性事件有关。
例如,据说在唐代,李白曾经在瓜洲写下了《将进酒》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首诗歌以其豪迈的气势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当时,李白在瓜洲泊船,他的诗句描绘了杯酒畅饮的场面,展示了他豪情万丈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个故事让人们对泊船瓜洲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此外,泊船瓜洲还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
其中,有一个关于瓜洲老妖的传说最为著名。
相传,在瓜洲的一个寺庙里,住着一个凶恶的老妖。
这个老妖喜欢吃人肉,使得瓜洲百姓人人恐惧。
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乔峰的英雄出现,他勇敢地与老妖进行了战斗,并最终将老妖消灭。
乔峰的事迹在泊船瓜洲流传开来,成为当地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除了历史和文化,泊船瓜洲的自然风光也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瓜洲地区有着丰富的植被和生态系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在瓜洲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叫做茶花园。
在春天,茶花园的茶花盛开,芬芳四溢,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茶花园内还有许多茶树,人们可以品尝到新鲜的茶叶,领略茶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泊船瓜洲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泊船瓜洲》诗文分析
《泊船瓜洲》诗文分析泊船瓜洲诗文分析泊船瓜洲,这首诗作是中国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是一首以瓜洲为背景的描述自然景色和人情的诗歌作品。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分析,从描写手法、意境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地理解王之涣的创作意图。
首先,从描写手法上来看,《泊船瓜洲》以写景为主,通过对船只停泊在瓜洲的描绘,表现了瓜洲的美丽景色。
诗中,王之涣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使得描绘更加生动。
比如诗中的“天朗气清”的描绘,使读者可以想象到一片晴朗的天空;“江水几时休”则对江水的流动进行了夸张,更加突出了瓜洲江景的浩渺。
其次,从意境上来看,《泊船瓜洲》通过对瓜洲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诗中的“万里晴空一色开”、“青枫浦上白云回”的描绘,给人一种优美和谐的感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边,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
同时,诗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描述,表达了江边渔歌的声音回荡在整个瓜洲,使读者更能够感受到人情的温暖。
进一步分析,《泊船瓜洲》在艺术特点上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特色。
唐代诗歌以写景、抒怀为主要表现形式,力求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这首诗正是如此,通过对瓜洲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王之涣在写作中的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使得诗中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总结起来,《泊船瓜洲》是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以瓜洲为背景的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的诗歌作品。
它通过对瓜洲的描绘,表现了瓜洲的美丽景色和人情的温暖。
诗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意境的营造都突出了唐代诗歌的特色,使得这首诗成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以上回答只为参考提供,具体分析可以根据上述要点展开,增加文章的长度。
)。
五年级泊船瓜洲知识点
五年级泊船瓜洲知识点《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五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篇目。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 年-1086 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在政治上推行了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在文学上,他的诗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诗歌原文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三、重点字词解释1、泊船:停船靠岸。
2、瓜洲:在今江苏扬州一带,长江北岸。
3、京口:在今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4、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5、钟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6、绿:吹绿。
四、诗句翻译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五、诗歌赏析1、借景抒情诗人以景抒情,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京口和瓜洲之间距离很近,钟山也只是隔着几重山,但在诗人心中,距离家乡仍然遥远。
春风吹绿了江南岸,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自己却不能归家,明月何时才能照我还,这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2、炼字精妙“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极为精妙。
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最终选择了“绿”。
这个“绿”字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过,江南大地一片葱绿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把春风的活力和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
3、对仗工整这首诗在格律上对仗工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对“钟山”,“瓜洲”对“数重山”,“一水间”对“只隔”,不仅在词性上相对,而且在音韵上也和谐优美。
六、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渴望归家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在仕途奔波中的无奈和疲惫。
五年级上册三首古诗学霸笔记
五年级上册三首古诗学霸笔记以下是五年级上册三首古诗的学霸笔记:《泊船瓜洲》1. 诗意: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2. 中心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回归仕途的渴望。
3. 重点字词:泊船:停船靠岸。
泊,停泊。
绿:吹绿。
绿,动词,使……绿。
还:回。
4. 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情感真切。
(2)语言凝练,意蕴丰富。
(3)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秋思》1. 诗意:客居洛阳城中,秋风拂过,勾起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想给家人写一封信,却觉得要说的话太多了,匆忙间不知道从何说起。
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2. 中心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3. 重点字词: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万重,很多。
恐:担心。
说不尽:表达不完。
又开封:开封,打开信封。
这里指重新打开信封。
4. 写作特点:(1)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感人。
(2)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刻画深入人心。
(3)情景交融,将思乡之情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写之中。
《长相思》1. 诗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时,每个帐篷里都听到有人在外面说:“风又急,雪又紧。
”说是这样说,但是当将士们走出帐篷准备行军时,一种壮志凌云的豪迈气概在激励着他们。
全军将士日夜兼程地赶路……2. 中心思想:本词描写了将士们在行军途中经历的艰辛和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对英勇将士们的敬仰之情。
3. 重点字词:风一更,雪一更:表示天气变化无常。
更,时间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泊船瓜洲》课文解读
《泊船瓜洲》课文解读泊船瓜洲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语,指的是停靠船只在江苏省扬州市邻近的瓜洲港口。
课文中描述了泊船瓜洲的景色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对《泊船瓜洲》这篇课文的解读。
瓜洲位于长江的一条支流扬子江上,它是扬州的重要港口和交通枢纽,在历史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课文以诗人魏颢的《泊船瓜洲》为基础,通过对瓜洲的描绘,展现了它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首先,课文中描绘了瓜洲的自然景观。
魏颢以“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开”来描述瓜洲的巍峨山峦与如玉的江水。
这一景色具有壮丽的美感,令人心旷神怡。
瓜洲的河流曲折多样,山色婉转,给人带来宁静与舒适的感受。
其次,课文中展现了瓜洲的历史文化。
瓜洲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在瓜洲居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瓜洲的文化底蕴日益丰厚。
课文中提到了瓜洲的文房四宝——砚台、笔、墨、纸,这也是瓜洲的重要文化象征。
瓜洲还被称为“文化之邦”,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也使它成为了扬州的文化名片。
此外,课文中也描绘了瓜洲的社会生活。
瓜洲是一个商业繁荣的港口,各种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瓜洲。
人们在瓜洲交流,进行贸易,使这个地方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同时,瓜洲也是一座重要的渔村,渔民在这里捕鱼、晒网,为瓜洲增添了渔家文化的乐趣。
总的来说,《泊船瓜洲》这篇课文通过对瓜洲的描绘,展现了它旖旎的自然景色、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丰富多样性。
这不仅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还激发了人们对于瓜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以上是对《泊船瓜洲》课文的简要解读。
通过对瓜洲的描绘,课文展现了它的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和社会生活,让读者对瓜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泊船瓜洲,正如诗中描绘的那样,是一片美丽而充满魅力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船瓜洲文本解读
【课本原文】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文本解读】
一、知体裁,明格律
《泊船瓜洲》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古诗,按格律规范分,为格律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则属于七言绝句。
同时,七言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
①正格平起式两种: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偏格仄起式两种:仄起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泊船瓜洲》属于偏格仄起式的第一种,仄起平收,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全诗押“an”韵,在朗读中要把握诗的格律,读出古诗的停顿、节奏与韵味。
【注:括弧中的是可以平可以仄的字。
(平声为普通话的一二声,仄声为普通话的三四声),也可以此解释间为什么读作第一声。
】
按主题分,《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尚书尧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人在里面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也有表达出自己的抱负。
二、观诗人,解背景
诗人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人,字介甫,晚号半山,汉族江右民系。
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少年英才)。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两次变法,两次罢免)
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
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也称王荆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在散文、诗歌、词等方面成就显著。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写作背景:
第一次被罢相将近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
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
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
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就这样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三、找意象,揣意境
诗人在本诗中一共选取了八个目之所及的意象,其中五个为具体的地点意象,分别是京口、瓜洲、一水(指长江)、钟山和江南岸,另外三个为景物意象,分别是数重山、春风、明月。
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方位是比较明确的,而诗人的位置则可以从题目得到——瓜洲,同时作诗的季节和时间也有所交代——春天,夜晚。
这样可以画一幅草图,想象着自己正在诗人的位置,一个春天的夜晚,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有一艘停泊的小船,目之所及都是山,都是水,春风阵阵,江南岸已经是一派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抬头看看天上的明月,你什么时候才能再照着我回到我的家乡呢?通过这些意象的串联和读者的联想想象,不难构建或还原出一幅生动清晰的画面。
由此可以揣摩诗的意境,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
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
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惋深切、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独感。
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
后两句借春风和明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与眷恋之情。
四、品诗句,抓诗眼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
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又”字用得恰到好处,突出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浓浓乡愁。
“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
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接着一个“绿”字,它是经过诗人精心筛选的,古文有记载王安石作此诗前后改此字十余次,终录“绿”字,一时成为佳
话。
在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中有详细记录,原文如下:“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或许是对此字的独特钟爱还是以为得意之笔,王安石在《书湖阴先生壁》中再次用到此字:“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又在《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中再次用同样的手法用了“绿”字:“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巾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
“绿”极其富于表现力,也是本诗的诗眼。
其巧妙之处在于:
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绿”本身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却是“吹绿”的意思,将其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画面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同时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形象化。
二、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三、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春风”实指皇恩。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四、“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
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
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
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
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
”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
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
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
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
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瓜洲古渡,落寞影单,春景盎然,一腔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