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生命理念
孔子的生死观三句话

孔子的生死观:生命与精神永存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生死观深深地影响
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他认为人在死后,身体会消逝,但精神和
灵魂将永存。
在他看来,只有那些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人,他们
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价值的。
以下是孔子的生死观三句话:
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生命和道义是孔子非常看重的两个价值,但是如果在二
者之间必须做出选择,那么他坚定地选择了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
他
认为人生在世,不仅是为了过好自己的生活,还要承担自己对家族、
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这才是一个完整人生的意义所在。
2.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孔子非常重视命运的安排,他认为
生死、富贵荣辱都是上天安排,我们无法左右。
因此,无论面对什么
样的挑战和命运的抉择,他总是坦然接受,不去强求逆转。
这种超然
心态也是他深深影响后人的精神力量。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提倡尊
重礼制,这并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礼节规范,更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
思考。
他认为,只有遵循礼制的人,能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伦常原则,对个人的生命和灵魂的永存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追求。
在他的思想中,人的礼教观念和精神追求都是构成一个健康美好生命的基石。
孔子的生死观力图让人有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追求,它是中国文化
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珍惜生命,成就人生--谈孔子的生死观

事 情 。在 当 日 这 不 能不 说 是 一个 时 寸, 代 的 觉醒 。
孔 子 的谨 慎 态度 , 映 出他 的人 反 本 主义 思想 。他的 一切 出 发点 就是 让 人 活得 更 好 。他 认 为 ,活 着就 要 求道
亡有 一 种病 态的 迷 恋 。 而在 这 背 后 , 正 是对 “ ”后有 灵魂 的承 认 。 死 很 多 人认 为 , 子在 生 死 问题 上 孔
孔子 始终 不 谈鬼 神有 没 有 , 只 他 是 说 , 求 鬼 神 , 见 得有 用 。 论 语 ・ 你 不 《 述 而 》篇 中 记载 了 这样 一 件事 :子疾 病 , 路请 祷 。子 日 :“ 诸? ”子路 子 有 对 日 :“ 之 。《 》 日 : ‘ 有 诔 祷尔 于 上 下 神 祗。 子 日 :“ … 丘之 祷 久矣 。 ”子 路 要为他 祈祷 , 孔子 为什 /明知 故问 : 厶 “ 诸 甲 ” 有 这 件 事 情 吗? 而 且 还 说 有 “ 之 祷久 矣 ” 丘 。其实 就是 拒 绝子 路 那
们把 关注 鬼神 逐渐 转变 为 关注 人 间的
【 学茶座】 哲
珍惜生 成 命,
一 一
谈 孔 予 的 生 死 观
■ 陈 绮
观 , 中 对 中 国社 会 影 响最 大 的 当属 其
以孔 子 为代 表 的 儒 家生 死 观 。
= ! = ! I l
I
命 存 在 的 意 义 是 什 /9 生 厶 与 死 的 关 系 是 怎 样 的 宁 我 们 怎 样 对 待 生 ,又 怎 样 对 待 死 ? 早 在 几 千 年 前 ,中 国的 先 哲 们 就 在 探 讨 这 些
者。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体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创立儒学又亲自践行儒道,但却不能在"三立"方面达到完美,或取得完全的成功.儒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的.我们今人评述孔子,分析他的成功与遗憾,可以从中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对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三立”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一般认为来源于先秦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
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思想。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德”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养成,“立功”指建立功名,“立言”指著书立说等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
显然,从道德准则到价值追求再到价值实现途径三个步骤来看,儒家“三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诉求把由个体层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立德”扩展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立功”、“立言”。
立德为基础,功与言是立德的自然推广和方法论延伸,由此可见,儒家“三立”思想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世界觀扩展到方法论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
当代弘扬儒家“三立”思想,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客观需要日益凸显,在道德领域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当前社会文化的快餐化、媚俗化倾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社会存在的浮躁、功利的现实心态,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
”当下弘扬道德观念,研究高校“立德”教育工作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谈孔子的作文高三1500字5篇

谈孔子的作文高三1500字5篇谈孔子的作文高三1500字例文1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平实之中随着长河的岁月缓缓地流淌了两千多年,心中自运乾坤,更加凸现出一种高超深邃的人生境界。
作为一位教学管理者的我,对孔老先生及其文化精神上的理解与认识也许还很不够,但通过对孔老先生的学习,我的心灵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圆满,他让我更加懂得了教育是对人性的磨合,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孔老先生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中的典范。
他老人家提出主张“仁者爱人”的学说,其核心就是“仁爱”。
儒家思想追求的就是宇宙天地间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天地人三才道融为一体的大同世界。
我想孔老先生的“仁爱”说的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吧!要以仁爱之心爱人,爱自己,爱他人,爱身边的一切……儒家思想强调的是“观,思,明,学,行”;倡导的是“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快乐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传授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对学生是如此,对我这个老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的。
它时刻地告诫我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虚心地向他人请教,不断地学习,充实自我。
在管理中尽量做到“举直错枉”,弘扬正气。
既要有“因师任教,发展老师的能力特长;快乐工作,培养老师的工作热情”的管理理念,又要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断地去反省自己的工作态度。
作为一位学校管理者,所要管理的是高级知识分子——老师。
老师是学生的启发者引路人。
学校的艺术品要靠他们去雕琢打造。
处理和协调好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教师既普通又特殊。
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我要不断地去了解和关心老师,知其冷暖。
不但要了解掌握学校教师的需要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引导控制和发展他们,而且还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找到自身的价值。
在众多的需求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每位教师的最高需求,应满足教师追求事业成功的心理需要。
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再次浅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下面谈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虚空之间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
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总则。
“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化生了万物,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四大,而人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的哲学产生了和谐。
和平、宽容、知足和简朴,这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给现代人以启示:做人要上善若水,要保持低调。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以道为师,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
主张《齐物论》,他以狂笑对待人生。
超脱世俗种种困境(包括病痛和死亡),对死亡作出“鼓盆而歌”。
他随顺造化、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生命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老子与庄子固然超脱,若庄子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剑之喻、蛙鳖之语,也就够幽默与浪漫。
老子多苦笑,庄子多狂笑,老子的笑声是尖锐的,庄子的笑声是豪放的。
给我们后人的启示:人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求得“天人合一”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平常心”去对待各种事物。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提倡“克己复礼”。
宣扬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套完整的规范。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其次是“义”,“礼以行义”。
“仁”字其实也就是“克己复礼”,使自己的举止、言行都遵循“礼”的规范。
“礼”、“仁”、“义”使孔子推崇和张扬“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中庸之道”的“致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尚和文化”,为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和为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共九篇

我眼中的孔子我眼中的孔子(一)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
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孔子在这里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认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
孔子热爱生命,总是主张人应该全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等,但在面对“仁”时,则没有丝毫的苟且,因为“仁”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这种“杀身以成仁”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意思不算太难: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活而去做损害仁的事,却会为了保全“仁”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杀身成仁”。
我们都知道“仁”是孔子学说中核心内容,可以说几乎孔子的所有学说观点,归根结底都是会回归到“仁”之上,老夫子从“仁道”出发,构建了整个儒学的基础。
那么,孔子所说的”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的”仁“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仁”为“亲也”,它最原始的本义就是“尊重人道,相信人性相通,视人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厚道”。
从“仁”字的另一个演变历程来说,先秦时期的”仁“通常被写作(上身下心)的,意思就很明显了,也就是说最初的“仁”讲的就是身、心问题。
由此可见,儒家的这个“仁”,出发点就是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它是建立在社群基础上的,本质上就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态度和看法。
有认知性的情感社会才是“仁”的前提。
正如孔子所说,鸟兽中也有孝悌亲善的行为,但是这种情感不会被看作是“仁”,这也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性的区别。
今之孝者,是为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又称仁为“爱人”。
“爱”是普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父母对子女的,子女对父母的,兄弟姐妹之间的,邻里亲朋之间,以此及比,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爱。
由此我们来做一个假设,父母爱、子女爱、兄弟爱、邻里爱……但凡是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一种形式的“爱”,若我们都遵循这种”爱“的本意,可不就是天下大爱,其乐融融了吗?樊迟问人,子曰:”爱人“。
儒道释三家论中国人的生死观

同时,死亡还会使人丧失信仰,成为生命的阻力;而在另一方面,死 亡却是人类的朋友。因为死亡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死亡, 并且只有在死亡之后才有真正的自由。死亡还是宗教界最大的帮手。 在死亡面前,人们才会幡然醒悟说出真话。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传统的 宗教信仰迥然不同,反映在死亡观上也颇为明显。
㈠中国人的死亡观 ⒈原始死亡观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思维能力极其低 下,人类尚不能对死亡作哲学的思考,甚至不能用人的眼光和自然的 眼光看待死亡,这就使人类的原始死亡观普遍采取非自然的宗教神话 形式,也就是说死亡问题始终是同原始宗教神话紧紧地纠缠在一起。 而作为同原始宗教神话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的原始死亡观的最根本特 征——是对死亡的反抗和否定。 ⑴原始死亡观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否定死亡的普遍必然性和不可 避免性; ⑵原始死亡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死亡终极性的否定; ⑶原始死亡观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对超个体灵魂不死的信仰。 ⒉现今中国人心中的“死亡”概念的含义和意向 ⑴把死亡当做一种自然的归宿。认为死和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 象,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⑵死是一种令人恐惧的事件; ⑶死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死亡当做追
古之真人,在《庄子》里面,在道家里面,真人的境界是被立得 极高的!佛教一天到晚都在说生死事大、轮回是苦,但是在《庄子》 里边,他就把这个放得下!"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他把一切都归之 于自然了。生,是老天爷生你,是天之所为,死也是老天爷让你死, 是天之所为,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既然无可奈何,那我就只能安之 若命。你如果不安之若命,你还要在里面添加点喜怒哀乐,你就是吃 饱了没事干,太傻了嘛!我们现在遇到病,放不下,还不是要去找医
人类最早认识死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远古时代,人们以为一位一 个人不会动作了,就是死了;后来人们发现没气(呼吸)了才是死; 人类进化了,意识到心脏停止跳动才是死;而现代医学则定义强调灵魂、肉体的二重性和 人、兽差别,因此,在博恩大夫看来,人的死亡在于灵魂和肉体的分 离,动物的死亡则意味着基本生物机能的终止。而《苏联百科全书》 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死亡与器官的生命活动的停止同时发 生,因此,也与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系的个人毁灭同时发生;从更普遍 意义上来讲,死亡是有生命的物质的最终停止,同时还伴有蛋白质的 分解。只有在对有机体的生命本质进行唯物主义的解释的基础上,死 亡才能够被理解。”中国古代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如何对待死亡时,告 诫弟子:“未知生,焉知死”。古希腊大哲伊壁鸠鲁也有一段名扬四海 的关于死亡问题的论述:“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 我们就不存在了。”德国大哲海德格尔也曾说,人之“生”与“死”并非 人生的两个端点,而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宿 命,因此,人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把自己的生命向死亡抛掷出去再反弹 回来而得到规定的。所以,人绝不可以只埋首于“活”,在世俗的生活 中混沌不明地“活”,而要时常安静地“思”,尤其要正视“死”,时刻想 到“死”。这就是人“生”中重视死亡问题考索的意义和价值。
朱自清《经典常谈》中《论语》的内容

朱自清《经典常谈》中《论语》的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总结汇编的一部名著,其中涵盖了许多经典著作的精华内容,其中包括了《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中,他对《论语》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为读者呈现了这部经典著作的精髓所在。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它以言行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
在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中,他对《论语》中的经典格言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经典常谈》中提到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内涵。
孔子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做到内心修养、自律自爱,才能够为他人树立榜样。
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指出了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强调了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保持谦逊和自省,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经典常谈》中还提到了《论语》中的家庭伦理观念。
孔子在《论语》中不仅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观念,更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家庭和睦团结,才能够成就一个和谐社会。
在家庭中,孝顺父母、教养子女是非常重要的义务,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品德高尚、有德有才的人才。
《经典常谈》中还提到了《论语》中的国家治理观念。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有贤能之士来为政,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体制来培养人才,需要有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
他强调了仁爱之心、廉洁之德、公正之治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指出了孔子“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的理念,强调了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政者需正直贤明,才能为国家谋福利”的观点。
《经典常谈》中还提到了《论语》中的修身养性观念。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先从修身开始,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谈孔子的作文6篇

谈孔子的作文6篇作文能提高我们的审美兴趣和文学素养,作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工具,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谈孔子的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谈孔子的作文篇1人们常说时间会淡化一切,是的,事物难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但孔子的学说却能够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想必其中定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于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仁义礼智信的说学。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应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当然,孔子作为一位教师,他的智慧也体此刻他的教育之中,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现代人教于贯彻的启发式教育。
读罢孔孟论学习,你不难发现,孔子对学习方法的研究是如此透彻。
纵观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领略的警句中他的这句话让我感悟极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从小便熟知这一句话,每次读都会有心得体会,这又不难免想起孔子那句温故而知新,能够从师矣。
孔子可唯是真正的大师,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一改过去仅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
相传孔子的学生有三千人,出了名好的便是那七十二人。
有人说事迹说明不了什么,那你就读读他的格言,他的名句,句句是精言,道道是哲理。
文化是民族的根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现实感受。
文化是民族的魂守护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家园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梦想追求和行为准则。
孔子留下来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永远也摄取不完的,学之精通,用之精通,方可成天下事矣。
谈孔子的作文篇2尊敬的孔子:您好!我是一名很喜欢您的中学生,我非常喜欢您。
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您编撰的《春秋》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学上的一朵奇葩。
您不仅对中国闻名,在国外也享有盛名,不愧是中国人的骄傲。
您对后世的影响很深刻。
就拿1988年来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谈孔子的生命理念

谈孔子的生命理念中国汶川、玉树地震,海地地震,日本因地震引起的海啸等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我们直面了多少生与死。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2012》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同时也审视生命的存在价值。
也许我们这个时候应该回过头来看看两千年前孔子的生命理念,学习如何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反对以俑殉葬,就因为俑像人形;孔子的马棚失火,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不问马。
孔子认为人的生命应该被尊重,因为他说“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
而且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一一仁,就是让人重视生命。
仁就是爱人。
对于统治者,孔子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说“苛政猛于虎”,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谅民情,体贴民心,同时反对好战,多杀伐,为满足个人私欲而践踏百姓生命,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希望统治者能够利用德治来达到自己目的。
对于普通人,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要孝敬父母,而长兄如父,所以要敬重兄长。
孔子的生命理念以人为本,思考人与周边事物的关系,可以分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天”三个方面。
一、人与己: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认为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被改变。
人虽有独立的意志,但孔子又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凭空猜测,不独断专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尤其是“毋我”,强调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虚怀若谷,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论语•尧日》)知命从本质上讲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职责,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知道自己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使自己既能够相对自由地去追求理想,实现目标,又能够不违背现实,逾越法律及道德规范。
孔子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目录一、孔子人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 1 (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奋斗不息的追求精神 (1)1.孔子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2.孔子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 2 (二)以义求利的利益观 (2)1.孔子的利益观 ....................................................................22.孔子利益观的现代意义 ............................................................ 2 (三)和谐、宽恕、温和的处世态度 (2)1.孔子的处世态度 (2)2.孔子处世态度的现代意义 .......................................................... 3 (四)述而不作的慎言观 (3)1.孔子的慎言观 ....................................................................32.孔子的慎言思想的现代意义 (3)二、当代大学生应学习孔子价值观 ........................................................ 4 (一)中国高校要加强国学经典教育 ....................................................41.有针对性地教育大学生掌握、践行国学经典中的文化精髓 (4)2.要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接受国学经典的熏染和洗礼 (4)(二)孔子学院大力推广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 5 参考文献 ..................................................................... ......... 5 英文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未知生,焉知死”浅析孔子的生死观

从“未知生,焉知死”浅析孔子的生死观生死是人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重大问题,认识生死是我们的生命课题。
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未知生,焉知死”释义的探讨,对孔子在《论语》中体现的生死观做粗略的分析,以期对生死做一定的了解。
标签:论语;孔子;生死观关于生死,一直是与人类最直接相关的问题,因为没有人能逃避不去面对。
因此,从人类诞生至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没有停止。
从出生开始,就一步步向死走去,是无法被人类所超越的自然规律。
人类对死亡的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无法获知具体的时代,但这不并不影响各时代的人去探索“生”与“死”。
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他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这是他对生死问题的正面直接回答,他所要表达的是“生”与“死”是同一过程,“死”是知的,但“生”是可以探索的,尽管依旧充满着迷茫,至少了可探知的对象,通过对“生”的知晓,从而对“死”做出应有态度。
一一般的说法是孔子重视生而避谈死,确实,在《论语》中,孔子关于“死”的言论极少。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以下语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篇》)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颜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孔子甚少谈论生死,却对季路的提问几乎是直接的给予了回答。
对于“未知生,焉知死”,朱熹说:“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
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
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
儒家与道家生死观的比较 ——以孔子与庄子的生死观为例

引言
生死观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人们生命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一个人应当如何生存,如何面对死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7:1019.],生死问题是人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生来皆有共同结局:走向死亡。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如何生存,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直以来,生死问题引起了许多哲学家的思考。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生死问题的阐释,其中以儒道二家的影响最大。儒家和道家作为先秦时两个重要的派别,两家的思想发展传承至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儒道两家的思想核心不同,所倡导的生死观必然有所差异,那么两家所提出的生死观有没有融通之处,以及其生死观对中国人传统的生死观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重视现世人生,也包括珍视亲人健在的时光,父母健在时行孝比父母死后再去服事重要的多。出于重生哀死的感情基调,孔子提出要及时行孝。关于如何行孝道,孔子提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礼来侍奉他们,父母死了,也要依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孔子重礼,提倡人们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规范,所以服事父母,埋葬父母,祭祀父母都应按规定的礼。)这里孔子强调的就是要在父母在世时好好服事父母,“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只是为了使行为合礼,体现丧失父母的哀伤之情。人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对我们有怀抱之情与养育之恩,可以说父母于我们有最大的恩情。我们怎么能不珍惜他们活着的时间,好好侍奉他们,使他们生活安适,心情舒畅;当他们死了,我们又怎么能不哀伤,不好好安葬他们?这种对死的哀伤更多的属于感情基础上的哀。
论语问答论述

1、结合现实谈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孔子之教育思想能让教学活动更见成效孔子是一位真正的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在学习、在思想、在诲人不倦。
孔子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有鲜活的现实生命力。
透彻了解教育对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根据学生的特点施教是我们教师要遵循的教育理念。
强调君子要言行一致,强调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影响别人、教育别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孔子之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教学中,孔子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孔子之儒家和谐理念能让社会更和谐人不能生活在群体之外,以孔子为主的儒家先哲非常重视人类活动的群体性,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和谐相处。
只有小家和谐,才有大家的安宁祥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孔子思想之现代管理价值以今天的普世价值看,孔子的管理思想的核心:求真、向善、爱美。
以富于人文精神,合乎人性的礼制和礼乐来规范组织秩序;用礼制约束人,用礼乐营造敬业、敬人的组织氛围。
四、孔子之儒家思想的被广泛重视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深挖儒家文化之精髓使其服务于本国的教育及经济等方面,我们应该更懂得它的内涵并有责任使其发扬光大。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朝阳文化产业,不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善导利益,还为韩国创造了出口创汇的经济效益。
2、谈谈你怎样看待“国学热”“国学热”的兴起,我以为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广大群众当中蕴藏着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迫切需求。
第二,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典著作,具有超越时空的巨大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它具有超越时空这样一种巨大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它不会过时,它的价值是永恒的。
因此我以为“国学热”是值得叫好事情。
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引导鼓励我们的国民,学习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认为“国学热”具有以下这样几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对20世纪的文化反思。
对于我们今天乃至于未来仍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今天社会发展当中许多问题,不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批判得不够,否定不够,而恰恰相反,是对我们传统文化学习不够,认识不够,有些问题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缺席或者是缺失所导致的,所以“国学热”的兴起我认为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孔子的生命理念中国汶川、玉树地震,海地地震,日本因地震引起的海啸等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我们直面了多少生与死。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2012》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同时也审视生命的存在价值。
也许我们这个时候应该回过头来看看两千年前孔子的生命理念,学习如何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反对以俑殉葬,就因为俑像人形;孔子的马棚失火,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不问马。
孔子认为人的生命应该被尊重,因为他说“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
而且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就是让人重视生命。
仁就是爱人。
对于统治者,孔子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说“苛政猛于虎”,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谅民情,体贴民心,同时反对好战,多杀伐,为满足个人私欲而践踏百姓生命,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希望统治者能够利用德治来达到自己目的。
对于普通人,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要孝敬父母,而长兄如父,所以要敬重兄长。
孔子的生命理念以人为本,思考人与周边事物的关系,可以分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天”三个方面。
一、人与己: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认为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被改变。
人虽有独立的意志,但孔子又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凭空猜测,不独断专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尤其是“毋我”,强调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虚怀若谷,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论语·尧曰》)知命从本质上讲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职责,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知道自己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使自己既能够相对自由地去追求理想,实现目标,又能够不违背现实,逾越法律及道德规范。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阶段,正确认识自己不同阶段的能力与力量就可以达到不同的人生经历。
孔子的一生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但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相近,只是因为生长环境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学习环境不同,所以时间一长,好坏强弱,大为不同了。
如此加强后天的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对人的发展就非常必要了。
孔子非常重视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有许多,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志。
在自我修养中,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跟随的人都得病了,起不了身。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国时还能坚守节操,小人一穷就胡作非为了。
”为什么君子在穷国时还能坚守节操,因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所以一个人在思想深处确立了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他就会明辨是非,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做事有原则性,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丈夫”。
明确了奋斗目标,个体就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二,好学。
好学是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的途径,修养没有尽头,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以自身的行为告诉人们学习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他又提出,不管你有怎么的品德也要不断学习。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减少盲目性,优秀的品德才会融为身体的一部分,否则也会是刚愎自用,跟瞎子无异。
第三,自省。
“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不断深化自我修养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的方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那么要自我反省什么呢?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总之,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多找自己的不足,不要一味地去责怪环境或者他人,如此怨恨就会远离我们。
第四,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重要是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去改正。
孔子认为有了过错不改正,那才真叫过错了。
一个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是光明磊落的,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并且改正过错,而人们也不会执着于他的错误,而会钦佩其改过的勇气。
同时孔子要求人能够正确对待被人的批评,“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论语·子罕》)对于他人正确的意见,应该认真听取,并加以改正。
第五,力行。
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
只有通过实践去锻炼,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学习外要经常练习、经常实践,只有力行了,才能够实现理想。
孔子还明确主张“听其言观其行”,认为衡量一个不能只听其言论,而要看其实际行动,并且看其是否达到言行一致。
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应该做到言而有信,行而必果。
二,人与人:尊重关爱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孔子的仁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而孔子的礼是维护人际关系的规范。
具体的人际关系主要包含君民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
1、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民关系可谓一切人际关系当中最难处理的关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依礼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服侍君主。
但他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就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不提倡愚忠。
孔子提倡德治,要求统治者能够善待百姓,减少赋税,爱惜民力;同时要求民众能够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关系,不能够逾越。
2、家庭关系孔子认为孝悌是处理家庭关系的根本。
孝即孝顺父母,悌(弟)即敬爱兄长,其中孝又是最重要的。
孔子告诫子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同上)孝顺父母,一定要有敬意,否则跟养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孔子虽然强调“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但他又提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态度恭敬,不违背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由此可见孔子并不赞同愚孝。
3、朋友关系人生在世,不能选择家庭,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朋友。
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条件之一。
孔子认为世上有三种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就能得益;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虚伪圆滑的人交朋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就有害了。
所以交友要慎重,要了解对方的品行。
选择了对我们有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该如何维持朋友关系呢?孔子告诉我们,“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
(《论语·颜渊》)一方面要真心劝导,适当引导,另一方面又要适可而止,以免自取其辱。
朋友之间相处要维持一个度,关系过于亲密反而会产生纠纷。
孔子认为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离不开两大原则,“信”和“恕”。
信,即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前提。
1、“信”是立身的关键。
“人而无信,不是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不管富贵贫贱,每个人都必须讲诚信,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做到既不自欺,亦不欺人。
2、“信”是建立朋友关系的基础和维护朋友关系准则。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曾参每天自省的内容中有一条是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
3、“信”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自古以来,未有不信其言而能有大功者。
”诚信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朋友和帮助,为事业的成功打下基础。
4、“信”是政治的基础。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君民之间只有怀有诚意,互相信任,才能够有所作为。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恕,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我们要用自己的心思来揣度别人的心思,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平等,没有人可以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去侵犯别人的权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自己想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兴旺发达,也要帮助别人兴旺发达。
做到了这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和睦,社会秩序就会稳定。
而要实践“恕”,人就必须要有一仁慈的心,一个宽广的胸怀。
待人处事宽容厚道,不刻薄,该放下时且放下,宽容别人。
具有宽阔胸怀的人可以兼容万事万物,赢得众人之心。
三、人与天: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就是四时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界。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自然赋予了人生命,并赐予了各种权利。
正因为人是万物的产物,所以人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
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巴结房屋西南角的神,宁可巴结灶王爷’,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
如果得罪了上天,无论巴结祈祷谁都没用。
”(《论语·八佾》)人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巴结祈祷什么神都是没用的。
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畏”,(《论语·季世》)其中首先是畏天。
那么人在自然面前是否就无所作为了呢?不然。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