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电子测试课程设计

电子测试课程设计

电子测试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测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测试仪器进行实际操作,并分析测试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如下:1.电子测试基本原理:介绍电子测试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2.电子测试仪器:介绍常见的电子测试仪器及其功能、使用方法。

3.电子测试方法:介绍电子测试的基本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4.电子测试应用:介绍电子测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内容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安排,每个章节都包含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环节。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用于讲解电子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用于探讨电子测试的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子测试在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子测试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学资源应该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压、电流、电阻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2. 理解并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万用表、示波器等。

3. 学习电子测量系统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并熟练进行仪器的操作与维护。

2. 学会分析电子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来源,并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正。

3.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测量结果的客观认识和评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但对电子测量技术的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的分解和落实,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技术原理:- 电压、电流、电阻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电子测量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2.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 万用表的结构、功能、操作方法及维护- 示波器的原理、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其他测量仪器的了解与简单应用3. 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的分类、来源及消除方法- 数据处理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差等计算- 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设计简单电子测量电路,进行实际操作- 分析实际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案例分析,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电子测量技术原理学习第二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学习第三周: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学习第四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电子测量技术》第一章:电子测量技术概述《电子测量技术》第二章: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测量技术》第三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电子测量技术》第四章: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电子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基本概念,如测量误差、准确度、精密度等;2. 了解常见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如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3. 掌握基本的电子测量方法,如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电压、电流、电阻等基本测量;2. 学会分析测量结果,识别并减小测量误差;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认识测量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电子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基本概念:包括测量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准确度、精密度2.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涵盖其原理、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3. 电子测量方法: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方法,以及频率、相位、功率等参数的测量;4. 测量误差分析: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和措施;5. 实验操作技巧:正确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6.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学会使用相关软件或工具。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第1课时:电子测量基本概念;2. 第2课时: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原理及使用方法;3. 第3课时:电子测量方法;4. 第4课时:测量误差分析;5. 第5课时:实验操作技巧;6. 第6课时:数据处理与分析。

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1. 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相对应,涵盖电子测量基础知识、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等方面;2. 结合教材实例,分析实际应用中电子测量的相关问题;3.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能掌握电子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了解电子测量数据的处理技巧。

3. 学生能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掌握相关测量标准及规范。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正确使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数据测量的能力。

2. 学生能够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测量技术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电子测量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关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动态,认识到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激发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测量技术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际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介绍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2. 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讲解各类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参数及操作方法,重点掌握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的使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3.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分析电子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类型,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测量数据的处理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4. 电子测量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介绍电子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测量需求及解决方法。

电子测量原理第二版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原理第二版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原理第二版课程设计第一章引言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驱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和测试技术。

第二章仪器和设备本章介绍了本课程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包括交流电桥、数字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并对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交流电桥交流电桥是电子测量中常用的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等参数的仪器。

它可以测量直流电路中难以测量的小电阻值和大电容值。

交流电桥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交流信号对电路中物理量的变化进行测量。

数字万用表数字万用表是一种使用数字显示的通用测试仪器。

它可以测量电压、电流、电阻、频率等参数。

数字万用表具有稳定、精确、灵敏度高、易读取等特点。

示波器示波器是一种测试电子信号的仪器,可以显示时间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

示波器是测量电子信号特性和进行故障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信号发生器信号发生器可以产生各种复杂的电子信号,用于测试和测量电子设备的性能。

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幅度、相位等参数可以手动或自动调整,便于进行实验和测试。

第三章电阻的测量本章介绍了电阻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包括欧姆定律的运用、电桥测量法、数字万用表测量法等,并且通过实验演示了电阻测量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电容的测量本章介绍了电容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包括对称电桥测量法、交流电桥测量法、数字万用表测量法等,并且通过实验演示了电容测量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第五章电感的测量本章介绍了电感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包括交流电桥测量法、响应波形测量法、微分电路测量法等,并且通过实验演示了电感测量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第六章非电量测量本章介绍了一些非电量测量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温度测量、流量测量、压力测量、光电测量等,并且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七章课程总结本章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回顾了电子测量的重要性和基本知识,并向学生介绍了电子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结论电子测量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在电子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报告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报告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报告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测量是通过实验方法对客观事物取得定量信息即数量概念的过程。

电子测量是指以电子技术为基本手段的一种测量技术,是测量学和电子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电子测量除具体运用电子科学的原理、方法和设备对各种电量、电信号及电路元器件的特性和参数进行测量外,还可通过各种敏感器件和传感装置对非电量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方法往往更加方便、快捷、准确,有时是其他测量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因此,电子测量不仅用于电学各专业,也广泛用于物理学、化学、光学等科学领域。

目前,电子测量技术已成为电子科学领域重要且发展迅速的分支学科。

本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电子测量基本概念、测量误差与测量结果处理、信号发生器、电子示波器、频率时间测量、相位差测量、电压测量、阻抗测量;实践部分包括:指针式万用表(MF-47)的制作、调试、测量。

理论部分:1、电子测量基本概念:电子测量是指以电子技术理论为依据,以电子测量仪器和设备为手段,对电量和非电量进行的测量。

对电量的测量分为电能量测量、电信号特性测量、电路元件参数测量、电子设备性能测量。

非电量的测量则是利用各种敏感元件和传感装置将非电量转换成电信号,再利用电子测量设备进行测量。

电子测量具有测量频率范围广、量程宽、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和自能化、影响因素多,误差处理复杂的特点。

测量方法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按测量过程可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

选择测量方法时要综合考虑被测本身特性、测量准确度、测量环境、测量设备等因素。

根据获得的测量结果评价测量仪器的性能,主要包括:精度、稳定度、灵敏度、线性度、动态特性。

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相一致程度,其含义是:精度高,表明误差小;精度低,表明误差大。

精度可用紧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三个指标加以表征。

稳定度指外界条件恒定条件下,仪器示值变化大小,通常用稳定度和影响量两个参数来表征。

灵敏度表示测量仪器对被测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原理的基本概念,如测量误差、分辨率、灵敏度等;2. 使学生了解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原理及应用范围;3. 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系统搭建与调试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电子测量系统的能力;3. 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原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注重团队合作;3. 引导学生关注电子测量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具有一定的电子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对电子测量原理有一定了解,但对实际应用尚缺乏深入了解。

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总结等形式,深入理解电子测量原理;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原理概述:介绍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趋势,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 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与原理- 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2.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及其原理:详细讲解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与使用方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示波器的原理与应用- 信号发生器的原理与应用- 万用表的原理与应用3. 电子测量系统设计与搭建:介绍电子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法、搭建与调试技巧,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电子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法- 电子测量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电子测量系统抗干扰技术4. 电子测量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电子测量课程实验报告参考模板

电子测量课程实验报告参考模板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电子测量技术姓名: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年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日实验项目列表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年级:姓名:学号:实验课程:电子测量技术基础实验室号:_田406 实验设备号: 10 实验时间:指导教师签字:成绩:实验一: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1.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示波器的结构。

2)掌握波形显示的基本原理、扫描及同步的概念。

3)了解电子示波器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4)掌握通用示波器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5)了解各种信号发生器如正弦信号发生器、低频信号发生器、超低频信号发生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以及信号选择。

2.实验原理在时域信号测量中,电子示波器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测量仪器。

它可以精确复现作为时间函数的电压波形(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幅度轴),不仅可以观察相对于时间的连续信号,也可以观察某一时刻的瞬间信号,这是电压表所做不到的。

我们不仅可以从示波器上观察电压的波形,也可以读出电压信号的幅度、频率及相位等参数。

电子示波器是利用随电信号的变化而偏转的电子束不断轰击荧光屏而显示波形的,如果在示波管的X偏转板(水平偏转板)上加一随时间作线性变化的时基信号,在Y偏转板(垂直偏转板)加上要观测的电信号,示波器的荧光屏上便能显示出所要观测的电信号的时间波形。

若水平偏转板上无扫描信号,则从荧光屏上什么也看不见或只能看到一条垂直的直线。

因此,只有当X偏转板加上锯齿电压后才有可能将波形展开,看到信号的时间波形。

一般说来,Y偏转板上所加的待观测信号的周期与X偏转板上所加的扫描锯齿电压的周期是不相同的,也不一定是整数倍,因而每次扫描的起点对待观测信号来说将不固定,则显示波形便会不断向左或向右移动,波形将一片模糊。

这就有一个同步问题,即怎样使每次扫描都在待观测信号不同周期的相同相位点开始。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实习指导书课程名称(中文):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名称(英文):The Technique of Electronic Measure总周数:1周学分数:1分一、实习目的《电子测量技术》实习是电子测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提高,除了验证课堂理论外,还是巩固和深化所学课堂知识的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严谨科学态度和作风的手段。

通过实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电子测量原理和方法、常用的典型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电子测量中误差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以及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动态,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深入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测量工作的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该项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比较熟练地掌握各种信号发生器、电子计数器、各种电压表和常用示波器的使用及检验校正方法;掌握电压、周期及频率的测量方法;(2)掌握根据被测对象,合理选用测量方法及测量仪器的能力;(3)能拟定测量步骤、处理测量结果,并编写实习报告。

(4)通过对现有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用途进行了解,进而对目前的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感性知识,对测量工作的组织、管理及实施有初步的理解,为未来更好地利用电子测量技术打下基础。

二、面对专业本课程实习指导书适用于入学学生为四年学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本科生,其它学制也可参照热行。

三、任务和要求1、电子测量仪器的检验与校正通用示波器、毫伏表、计数器等电子仪器的检验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校正。

2、信号发生器、电子计数器原理及应用研究了解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和电子计数器的工作原理,熟悉信号发生器、电子计数器的操作,并采用不同闸门时间对不同的频率进行测量并分析。

3、示波器原理及应用研究了解通用电子示波工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学会正确使用示波器测量各种电参数的方法。

4、交流电压测量了解交流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分析几种典型电压波形对不同检波特性电压表的响应,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对测量结果做误差分析。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三角波—正弦波转换电路设计1、课程设计的要求1.1设计的目的要求(1)掌握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的设计方法与调试技术(2)学会安装与调试由多级单元电路组成的电子电路(3)学会使用集成函数发生器1.2设计技术指标要求(1)频率范围:三角波 100Hz~1kHz,正弦波 1kHz~10kHz(2)输出电压:三角波Upp=5V 幅度连续可调;正弦波 Upp=14V 幅度连续可调。

(3)频率控制方式:通过改变RC时间常数手控信号频率;通过改变控制电压Uc实现压控频率(VCF)。

(4)波形特性:三角波非线性失真小于1%正弦波失真小于3%2、课程设计原理方案2.1基本原理函数发生器一般是指能自动产生三角波、正弦波等波形的电路或仪器。

电路形式可以采用由运放及分立元件构成;也可采用单片机集成函数发生器。

根据用途不同,有产生3种或多种波形的函数发生器,本课题介绍三角波—正弦波发转换电路的设计。

2.2系统框图由运算放大器电路及分立元件构成,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电路组成框图如下,本设计只介绍将三角波变成正弦波的电路,电路图如下:函数发生器组成框图2.3实现转换的原理波形变换的原理是利用差分放大器的传输特性曲线的非线性,波形变换过程如下图。

由图可见,传输特性曲线越对称,线性区越窄越好;三角波的幅度Um 应正好使晶体接近饱和区或截止区。

三角波—正弦波变换原理3、课程设计电路图3.1差放放大电路实现变换下图为实现三角波—正弦波变换的电路,其中RP1调节三角波的幅度,RP2调整电路的对称性,其并联电阻Re2用来减小差分放大器的线性区,电容C1、C2、C3为隔直电容,C4为滤波电容,以滤除谐波分量,改善输出波形。

3.2元件清单4、元件识别与检测4.1 NPN三极管(1)9013是一种NPN型硅小功率的三极管它是非常常见的晶体三极管,在收音机以及各种放大电路中经常看到它,应用范围很广,它是NPN型小功率三极管,下面是9013的参数等资料。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专业: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日期:2010、10实验1 基于LabVIEW的电子时钟系统1、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使用LabVIEW;(2)掌握创建自己的VI的过程;(3)学会使用图表输入控件;(4)学会使用一些结构表达;(5)学会使用局部变量;2、实验任务基本的任务就是和我们的电子表是一样的,就是只有时,分,秒。

开始都是00:00:00,运行时开始记时,每60秒分清零,分加1,每60分,分清零,时加1,每24时,时清零,分清零,秒清零。

3、实验过程1、任务分析,原理公式推导根据任务我们知道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运行是秒要每秒加1,然后对秒与60比较,等于60秒时清零,分加1.分与60比较,等于60时清零,时加1,时与24比较,等于24是都清零。

2、方案设计概述我们对任务的分析,方案也变得十分的明确了,我们就是采用多重的条件判断,足次的比较,来表达我们的程序框图。

3、实现步骤我们选取3个输入控件,合一个停止按钮。

1、打开labview软件,建立一个vi项目。

2‘调用几个输入控件作适当的调整,如图所示。

3、调用一个平铺式顺序结构,在第一页把0赋予时,分,秒。

4、在另一个页面中插入一个while条件,在这个条件里在插入一个条件结构,用一个已用时间作为触发条件。

满足时秒加1并与60比较。

5、结果作为内层的条件,在里面在插入一个平铺时顺序结构,不等于60时继续比较,等于时就秒清零,分加一。

分与60比较。

6、结果作为内层的条件,在里面在插入一个平铺时顺序结构,不等于60时继续比较,等于时就分清零,时加一。

时与24比较。

7、结果作为内层的条件,在里面在插入一个条件结构,不等于24时是继续比较,等于24时就时,分,秒清零。

8、对程序进行调试和保存。

4、总结与体会本次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不少,主要是刚开始对这个软件不是很熟悉造成的,通过同学和老师的指导,是我对这个软件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路是很清楚的,常遇到要调的控件不知道在那里,找了很久,最后的时候功能就是不能实现,经过大家的帮忙,最后成功,让我对这个软件充满了自信。

电子测量技术_实验报告

电子测量技术_实验报告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组员:指导教师:实验日期:实验一示波器波形参数测量一实验目的通过示波器的波形参数测量,进一步巩固加强示波器的波形显示原理的掌握,熟悉示波器的使用技巧。

1. 熟练掌握用示波器测量电压信号峰峰值,有效值与其直流分量。

2. 熟练掌握用示波器测量电压信号周期与频率。

3. 熟练掌握用示波器在单踪方式和双踪方式下测量两信号的相位差。

二实验设备1.信号发生器, 示波器2.电阻、电容等三实验步骤1.测量1kHZ的三角波信号的峰峰值与其直流分量。

2.测量1kHZ的三角波经下图阻容移相平波后的信号的峰峰值与其直流分量。

3.测量1kHZ的三角波的周期与频率。

4.用单踪方式测量三角波、两信号间的相位差。

5.用双踪方式测量三角波、两信号间的相位差。

6.信号改为100HZ,重复上述步骤1~5。

四 实验数据(一)、kHz 1的三角波信号1.峰峰值V V p p 110.1=-与其直流分量mV V DC 96=。

2.经阻容移相平波后的信号0V 的峰峰值mV V p p 5.151=-与其直流分量mV V DC 0.101 。

3.周期ms T 010.1=与频率kHz f 990.0=。

4.用单踪方式测量三角波,0V 两信号间的相位差msT 212.0=∆5.用双踪方式测量三角波,0V 两信号间的相位差ms T 208.0=∆。

(二)、Hz 100的三角波信号1.峰峰值V V p p 01.1=-与其直流分量mV V DC 95=。

2.经阻容移相平波后的信号的峰峰值mV V p p 131=-与其直流分量mV V DC 93=。

3.周期ms T 01.10=与频率Hz f 90.99=。

4.用单踪方式测量三角波,两信号间的时间差ms T 204.0=∆。

5.用双踪方式测量三角波,两信号间的时间差ms T 198.0=∆。

五、实验问题讨论1.测量相位差时,单踪和双踪哪种测量方式更准确?为什么? 答:单踪方式测相位差更准确。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教案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教案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2. 掌握电压、电流、频率、波形等电子参数的测量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验原理1. 电压测量: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值。

2. 电流测量:使用电流表、钳形电流表等仪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

3. 频率测量:使用频率计、示波器等仪器测量电路中的频率。

4. 波形测量:使用示波器等仪器观察电路中的波形形状和参数。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万用表2. 示波器3. 频率计4. 电流表5. 钳形电流表6. 实验电路板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电压测量a. 连接实验电路板,打开电源。

b. 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值,记录数据。

c. 改变电路中的元件,测量电压值,记录数据。

2. 实验二:电流测量a. 连接实验电路板,打开电源。

b. 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记录数据。

c. 改变电路中的元件,测量电流值,记录数据。

3. 实验三:频率测量a. 连接实验电路板,打开电源。

b. 使用频率计测量电路中的频率,记录数据。

c. 改变电路中的元件,测量频率,记录数据。

4. 实验四:波形测量a. 连接实验电路板,打开电源。

b.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中的波形形状和参数,记录数据。

c. 改变电路中的元件,观察波形,记录数据。

5. 实验五:综合测量a. 连接实验电路板,打开电源。

b. 使用万用表、电流表、频率计和示波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电流、频率和波形,记录数据。

c.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电路中的关系和变化。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仪器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损坏。

2. 测量时要确保电路连接正确,防止测量误差。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

六、实验报告要求1. 整理实验数据,绘制表格。

2.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 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七、实验评分标准1.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0分)。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课程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一个环节,是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报告,希望能帮到你!题目:有源高通滤波器的设计一、设计思路有源滤波器是一种由RC和放大电路网络构成的滤波器。

它的特点是各级滤波器的输出阻抗与截止频率fc无关,而且这个输出阻抗可以做得很低,前后级带负载能力更强;前后级之间相互独立地设计、确定各级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以及品质因数Q值的RC参数。

滤波器的频率响应主要有五种:1、Butterworth特性2、Bessel 特性3、Chebyshev特性4、椭圆特性。

其中:Butterworth特性最大平坦;Bessel特性滤波器与阶数相同的其它滤波器相比,有最快的相应速度,但截止特性缓慢在截止频率前后形成明显的肩部;Chebyshev特性滤波器在通过区域允许的波动下截止特性具有非常大的倾斜,且各级截止频率不同;椭圆特性滤波器比Chebyshev特性有更加陡峭的衰减特性。

设计采用四阶Butterworth特性滤波器,电路结构简单,参数计算简洁,-80dB衰减。

二参数选择计算fc=20 Khz, fc= 电阻成为放大器的负载,所以下限值约为1k,而且这些电阻会因放大器的偏置电流而产生直流失调电压,由此上限应为几十k左右。

电容C若选的太大,对应的R过小,会不满足要求,C 一般满足大于100pF且小于10nF。

所以选择C=1 nF,对应的R=8.2k。

根据Butterworth特性归一化表表1阶数 2 4 6 8增益G 一级 1.586 1.152 1.068 1.038 二级 2.235 1.586 1.337三级 2.483 1.889四级 2.610 选取R5=62 k,R6=(1.152-1)R5=9.42k 计算R5-R8的阻值如下:R7=20k,R8=(2.235-1)R7=24.7k三元件清单调试部分一、接线调试1、按照原理图接线完毕后,测量各连接点是否开路。

电子测量实验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实验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基本原理,理解常见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电子测量知识,对简单的电子电路进行测量和分析。

3. 让学生了解电子测量误差的概念,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电子测量仪器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电子测量实验方案。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子测量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爱护仪器、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测量实验课程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基本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基本原理:介绍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和测量误差,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让学生理解测量原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2. 常见电子测量仪器:讲解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常见仪器的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应课本第三章,让学生掌握各类仪器的操作。

3. 电子测量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电子测量实验,如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等,按照课本第四章实验案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让学生学会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 电子测量实验方案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测量实验方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考课本第六章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按照以上五个方面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实习指导书课程名称(中文):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名称(英文):The Technique of Electronic Measure总周数:1周学分数:1分一、实习目的《电子测量技术》实习是电子测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提高,除了验证课堂理论外,还是巩固和深化所学课堂知识的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严谨科学态度和作风的手段。

通过实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电子测量原理和方法、常用的典型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电子测量中误差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以及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动态,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深入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测量工作的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该项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比较熟练地掌握各种信号发生器、电子计数器、各种电压表和常用示波器的使用及检验校正方法;掌握电压、周期及频率的测量方法;(2)掌握根据被测对象,合理选用测量方法及测量仪器的能力;(3)能拟定测量步骤、处理测量结果,并编写实习报告。

(4)通过对现有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用途进行了解,进而对目前的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感性知识,对测量工作的组织、管理及实施有初步的理解,为未来更好地利用电子测量技术打下基础。

二、面对专业本课程实习指导书适用于入学学生为四年学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本科生,其它学制也可参照热行。

三、任务和要求1、电子测量仪器的检验与校正通用示波器、毫伏表、计数器等电子仪器的检验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校正。

2、信号发生器、电子计数器原理及应用研究了解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和电子计数器的工作原理,熟悉信号发生器、电子计数器的操作,并采用不同闸门时间对不同的频率进行测量并分析。

3、示波器原理及应用研究了解通用电子示波工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学会正确使用示波器测量各种电参数的方法。

4、交流电压测量了解交流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分析几种典型电压波形对不同检波特性电压表的响应,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对测量结果做误差分析。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摘要运算放大器(简称“运放”)是具有很高放大倍数的电路单元。

在实际电路中,通常结合反馈网络共同组成某种功能模块。

由于早期应用于模拟计算机中,用以实现数学运算,故得名“运算放大器”。

运放是一个从功能的角度命名的电路单元,可以由分立的器件实现,也可以实现在半导体芯片当中。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大部分的运放是以单芯片的形式存在。

运放的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当中。

按照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参数来分,集成运算放大器可分为如下几类,通用型、高阻型、低温漂型、高速型、低功耗型、高压大功率型等。

关键词:放大器运算半导体集成运算放大器开环增益测试实验一、 测试目的(1)了解集成电路测试的常用仪器仪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2)学习集成运算放大器主要参数的测试原理,掌握这些主要参数的测试方法;(3)通过对相关软件的综合运用,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 测试思路运算放大器符号如图1所示,有两个输入端。

一个是反相输入端用“-”表示,另一个是同相输入端用“+”表示。

可以是单端输入,也可是双端输入。

若把输入信号接在“-”输入端,而“+”端接地,或通过电阻接地,则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反相,反之则同相。

若两个输入端同时输入信号电压为V- 和V+ 时,其差动输入信号为VID= V- - V+ 。

开环输出电压V0=AVOVID 。

AVO 为开环电压放大倍数。

运算放大器在实际使用中,为了改善电路的性能,在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总是接有不同的反馈网络。

通常是接在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

图1 运算放大器符号三、 测试过程开环电压增益是指放大器在无反馈时的差模电压增益,其值为输出端电压变化量 V0和输入电压变化量o o V I V A V ∆=∆ 由于AV0很大,输入信号VI 很小,加之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有相位差,从而引人了较大的测试误差,实际测试中难以实现。

测试开环电压增益时,都采用交流开环,直流闭环的方法。

测试原理如图所示:图中的示波器是为了监视输出波形是否失真,若有失真则应重新调整输入信号的幅度。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电子测量仪器,具备分析和解决电子测量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熟悉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掌握电子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选用和操作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各种电子测量实验;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电子测量仪表的指示和数据;具备对电子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子测量基本概念:电子测量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电子测量仪表的分类和性能。

2.电子测量仪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频率计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

3.电子测量方法:电压测量、电流测量、频率测量、波形测量等基本测量方法。

4.电子测量数据处理:测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误差理论和误差分析。

5.实验操作:电子测量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巧;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1.讲授法:通过讲解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使学生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子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测量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名称:通过霍尔效应测量磁场姓名:陈屹
班级:电信051
学号: 200532285126
指导老师:刘向东
完成日期: 2008-7-16
设计题目:通过霍尔效应测量磁场
设计目的:通过用霍尔元件测量磁场,判断霍尔元件载流子类型,计算载流子的浓度和迁移速度,以及了解霍尔效应测试中的各种副效应及消除方法。

设计仪器:QS-H霍尔效应组合仪,小磁针,测试仪。

设计原理:
一、通过霍尔效应测量磁场
霍尔效应装置如图2.3.1-1和图2.3.1-2所示。

将一个半导体薄片放在垂直于它的磁场中(B的方向沿z轴方向),当沿y方向的电极A、A’上施加电流I 时,薄片内定向移动的载流子(设平均速率为u)受到洛伦兹力FB的作用,
F
B
= q u B (1)
无论载流子是负电荷还是正电荷,FB的方向均沿着x方向,在磁力的作用下,载流子发生偏移,产生电荷积累,从而在薄片B、B’两侧产生一个电位差VBB’,形成一个电场E。

电场使载流子又受到一个与FB方向相反的电场力FE,
F E =q E = q V
BB’
/ b (2)
其中b为薄片宽度,FE随着电荷累积而增大,当达到稳定状态时FE=FB,即
q uB = q V
BB’
/ b (3)
这时在B、B’两侧建立的电场称为霍尔电场,相应的电压称为霍尔电压,电极B、B’称为霍尔电极。

另一方面,射载流子浓度为n,薄片厚度为d,则电流强度I与u的关系为:
bdnqu
I (4)
由(3)和(4)可得到
d
IB
nq V B B 1=
' (5)
令nq
R 1
=
,则 d
IB R
V B B =' (6)
R 称为霍尔系数,它体现了材料的霍尔效应大小。

根据霍尔效应制作的元件称为霍尔元件。

在应用中,(6)常以如下形式出现:
IB K V H B B ='
(7)
式中nqd
d R K H 1==
称为霍尔元件灵敏度,I 称为控制电流。

由式(7)可见,若I 、K H 已知,只要测出霍尔电压V BB’,即可算出磁场B 的大小;并且若知载流子类型(n 型半导体多数载流子为电子,P 型半导体多数载流子为空穴),则由V BB’的正负可测出磁场方向,反之,若已知磁场方向,则可判断载流子类型。

由于霍尔效应建立所需时间很短(10-12~10-14s),因此霍尔元件使用交流电或者直流电都可。

指示交流电时,得到的霍尔电压也是交变的,(7)中的I 和V BB’应理解为有效值。

二、 霍尔效应设计中的副效应
在实际应用中,伴随霍尔效应经常存在其他效应。

例如实际中载流子迁移速率u 服从统计分布规律,速度小的载流子受到的洛伦兹力小于霍尔电场作用力,向霍尔电场作用力方向偏转,速度大的载流子受到磁场作用力大于霍尔电场作用力,向洛伦兹力方向偏转。

这样使得一侧告诉载流子较多,相当于温度较高,而另一侧低速载流子较多,相当于温度较低。

这种横向温差就是温差电动势V E ,这种现象称为爱延豪森效应。

这种效应建立需要一定时间,如果采用直流电测量时会因此而给霍尔电压测量带来误差,如果采用交流电,则由于交流变化快使得爱延豪森效应来不及建立,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此外,在使用霍尔元件时还存在不等位电动势引起的误差,这是因为霍尔电极B 、B’不可能绝对对称焊在霍尔片两侧产生的。

由于目前生产工艺水平较高,不等位电动势很小,故一般可以忽略,也可以用一个电位器加以平衡(图2.3.1-1中电位器R 1)。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I S 和磁场B 的方向消除大多数付效应。

具体说在规定电流和磁场正反方向后,分别测量下列四组不同方向的I S 和B 组合的V BB’,即
+B, +I V
BB’=V
1
-B, +I V
BB’=-V
2
-B, -I V
BB’=V
3
+B, -I V
BB’=-V
4
然后得到霍尔电压平均值,这样虽然不能消除所有的付效应,但其引入的误差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电导率测量方法如下图所示。

设B’C间距离为L,样品横截面积为S=bd,
流经样品电流为I
S ,在零磁场下,测得B’C间电压为V
B’C
,根据欧姆定律可以求
出材料的电导率。

设计内容:
霍尔效应组合仪包括电磁铁,霍尔样品和样品架,换向开关和接线柱,如下图所示。

测试仪由励磁恒流源I
M ,样品工作恒流源I
S
,数字电流表,数字
毫伏表等组成,仪器面板如下图:
将测试仪上I
M 输出,I
S
输出和V
H
输入三对接线柱分别与设计台上对应接线柱
连接。

打开测试仪电源开关,预热数分钟后开始设计。

1.I M不变,I M=0.45A,I S取1.00,1.50……,4.50mA,测绘V H-I S曲线,计算R H。

2.保持I S不变,取I S=4.50mA,I M取0.100,0.150……,0.450mA,测绘V H-I M
曲线。

3.在零磁场下,取I S=0.1mA,测V B’C(即V)。

4.确定样品导电类型,并求n , μ,
数据记录:
设计室数据:σ=5500GS/A,L=3.0mm,b=4.0mm,d=0.5mm
(1)Im=.045A
Is/mA V
H /mV V
H
/mV V
H
/mV V
H
/mV V
H
(平均)/mV
0.50 -2.03 2.03 2.18 -2.17 2.10
1.50 -6.09 6.09 6.57 -6.55 6.33
2.50 -10.10 10.11 10.90 -10.87 10.50
3.50 -1
4.13 14.17 1
5.27 -15.24 14.70
4.50 -18.16 18.14 19.57 -19.55 18.86 (2)Is=4.5mA
Im/A V
H /mV V
H
/mV V
H
/mV V
H
/mV V
H
(平均)/mV
0.05 -1.42 1.44 2.72 -2.70 2.07 0.15 -5.45 5.47 6.88 -6.86 6.17 0.25 -9.61 9.63 11.08 -11.05 10.34 0.35 -13.86 13.88 15.26 -15.23 14.56 0.45 -18.03 18.06 19.51 -19.48 18.77
(3)断开I
m 开关,即I
m
=0,调节 Is=0.10mA,测得 V=8.98mV
(4)霍尔片电路如图:测得V
H
>0,由左手定则和安培定则判定,载流子为空穴,故霍尔片为p型
数据处理:
1. 保持Im 不变,取Im =0.45A ,Is 取1.00,…,4.50mA,测绘V H -Is 曲线,计算
R H 。

V H = A + * Is
Parameter Value Error
A 0.0255 0.01869
B 4.189 0.00651
由d
IB
R
V B B =',得
2.保持Is不变,取Is=4.50mA,Im取0.100,0.150…,0.450mA,测绘V H-Im
曲线。

V H = A + * Im
Parameter Value Error
A-0.06550.04018
B41.790.13988
3.断开Im开关,即Im =0,调节 Is=0.10mA,测得 V=8.98mV
4.确定样品导电类型,并求n,μ,σ。

5.在数据记录图中,已判断霍尔元件为n型
6.载流子浓度:
7.迁移速率:
8.迁移率:
设计总结:
霍尔元件的有关设计,展示了其有关性质,它可以实现磁学量转变为电学量的功能,对于磁学量的测量、操控又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设计,了解了霍尔元件的线性特性,对于线性元件,采用线性拟合法可以有效减小误差。

另外,消除不对称因素也是精确测量的重要问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