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人行_必有我师[1]课件
《师说》精品优秀PPT课件
![《师说》精品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6f23fdbe1e650e53ea992f.png)
中 心 论 点 : 学 者 必 有 师
总 论 从 师 的 必 要 性 和 择 师
标
准
16
总结: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从 两
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
1
师说
——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2
二、教学目标:
•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 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 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 殊文言句式
•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知识卡片(一):名人说“师”
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竟
恢复
反问语气词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不屑与之同列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 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 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 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 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 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 (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 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23 的 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4、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 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 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af16f9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6.png)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 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 “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 愉快的事。
第二则: 个人修养
孔子的弟子。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自己。 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好之者( hào ) 曲肱( ɡōnɡ) 焉( yān )
如斯夫( fú ) 笃志( dǔ ) 论语( lún )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同“又”,用于整数也 ( 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不亦君子乎 (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 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 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 、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 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 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 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qū fù]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https://img.taocdn.com/s3/m/540a3695360cba1aa811dab9.png)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译文] 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必定有值得学习,可以当我老师的。
[出典] 《论语》注:1、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原文解释】:多个人一起走路,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现代解释】: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缺点,是我学习和改正的对象,故都可以做我的老师。
注:三解释为:几个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语句,以前我只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向胜过我的人学习”,也就是“以比我能干的人为师”。
看了这段话才知道,原来孔子的意思是:“我们不但能以比我们能干的人为师,还能以不如我们的人为师。
”觉得深受启发。
4、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
孔子说:“弗如也。
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师说》ppt(优秀课件)
![《师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d574d84028915f814dc20f.png)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竟 恢复 反问语气词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不屑与之同列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 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 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 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 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 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 (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 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 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4、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 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 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结局: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 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教师的地位 教师象把盐,吃着有点咸, 家家离不了,就是不值钱。
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 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维持人。 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 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 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的快 六等教师班主任,当场死亡无人问
韩 文公 祠
知识卡片(三):作者介绍
论证方法: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对比论证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1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2 于其子 3 于其身 百工之人 从师的态度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择师而教之 耻师 不耻相师 结果 “愚益愚” “圣益圣” 小学 大遗 士大夫 之智不及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论述中心 通过正 反对比, 论证了 从师学 习的重 要性, 抨击” 耻学于 师“的 社会风 气。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3de74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b.png)
人称代词,我
自己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
wèi,替,给 谋划,出主意 每天 自我检查,反省
为 人谋而不 忠 乎?与朋友交而
真诚,诚实 尽心竭力 复习
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
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 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 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 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 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 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时温习 它 通“悦”
先生,指孔子
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语气词 相当于 “吗
了解而 不 愠, 不亦君子源自?”却 生气,发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师说》课件(逐字逐句翻译,共49张PPT)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师说》课件(逐字逐句翻译,共4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3a450f1de80d4d8d05a4fed.png)
古文运动的主将 柳宗元
3、唐宋八大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曾巩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8.3021.8.30Monday, August 30,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05:38:1005:38:1005:388/30/2021 5:38:10 AM •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3005:38:1005:38Aug-2130-Aug-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05:38:1005:38:1005:38Monday, August 30, 2021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 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爱莲说》 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 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 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 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 的称呼。
课文分析
状语后置句。“于弟子贤”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课文小结(第三段)
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作结,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 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同时,作为一个“师者”,能主动放下 “师道尊严”来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显示了作者过人的胆识。
对比二:“爱其子”的行为与自身对“从师” 的态度对比。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 作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课《三人行,必有我师》说课稿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课《三人行,必有我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97c392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d.png)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课《三人行,必有我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即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东西,无论他们的年龄、地位、职业如何。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只要我们虚心学习,就能从他人身上得到启发和帮助。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一些基本的道理和原则。
但是,他们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自私、自卑、自大的心理,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含义,认识到从他人身上学习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认识到从他人身上学习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欣赏他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进取。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呈现一些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从中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他人身上学习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教材中的案例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1.三人行,必有我师》PPT课件
![《1.三人行,必有我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c6bec2cc7931b764ce1597.png)
——孔子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 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 虚心向别人学习。
பைடு நூலகம்
三个人一起走路必然有值得我学习
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 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 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 管什么人,只要她有值得学习的优点, 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 误也要引以为戒,不再重犯。
片,写上同学的优点和自 己要向他学习的内容,送 给同学。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 自己的不足,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2、与同学相比,你认为自己有哪 些优点,又有哪些不足呢?
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的缺
点,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 处,抱着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 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 的同学,将会进步的很快。
学会发现同学的优点。
你真 棒!
制作一张精美的明信
《师说》ppt课件
![《师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0f3d2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c.png)
或(有的)不(同“否”)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
小学(小的方面学了,古今习异了义小)的却大丢(了大大的的方。面我,没形有容看词到作他名的词明)达遗。(巫放医弃、)乐师、
耻(以……为耻,形容词的各意种动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
族(类) 足(十分) 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
请概括段意:_运__用__正__反__对__比__的__论__证__方__法__,__批__判__“__耻__于__从__师__”__的__不__良__风__气__。_
第二段文字的批判说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加以简要说明。
分论点 论据(三组对比) 1.古圣人与今众人
(纵比) 2.对其子与对其身
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 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
是故(因此,所以) 圣(圣人,形容词作名词) 益(更加、越发) 愚(愚人,形容词作名词)
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 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 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下(低于,不如,名作动) 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
盛(高大)
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谀(阿谀奉承)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
《师说》教学张PPT精品课件
![《师说》教学张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6ace185022aaea988f0f9b.png)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加红的词。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两汉及其 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通:普遍。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于①:被。于②:向。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嘉奖。
④作《师说》以贻之。以:连词,来,用来。贻:赠送。
解读标题
师
说
从师学习
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 , 可以先 叙后议 , 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 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 像《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 ” 一类文 章。“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 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2.请把本段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 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 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 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 罢了。
⒀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族:类。弟子:学生。 云:如此,这样。
《师说》教学课件30张
《师说》教学课件30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加红的词。
⒁彼与彼年相若也 ⒂官盛则近谀
彼:他。相若:相近。 盛:高大。 谀:谄媚。
⒃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⒅其可怪也欤!
乃:竟然,却。及:比得上。 其:语气副词,表感叹语气,真是。
三下 道德与法治 4.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课时)
![三下 道德与法治 4.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135f3094b35eefdc9d33315.png)
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顾嗣协
读了这句名言,你明白了什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认识自我
优点
我唱歌很好听
我… …
不足
写字潦草
听故事,明事理 1、《木匠的故事》
2、《过河》
3、《骆驼和羊》
听故事,明事理 听了《木匠的故事》,我明白了:
《过河》的故事我知道了:
《骆驼和羊》的故事让我懂得了:
泰山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一单元
4.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课时
孔 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向师襄学习
孔子向弟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
学文明理
1、自读《花园里的故事》,思考:读了这个故 事,你知道了什么? 2、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
生活感悟
列举生活中“尺有所 短,寸有所长”的事例, 交流从中得到的启示。
感悟践行
通过学习,我懂得
了… …我要… …
谢谢大家
23孔子游春课件
![23孔子游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8bc10ea76e58fafab00386.png)
孔子对学生这么说水,其实他的目的是什么? 用水来打比方,巧妙地暗示弟子也要做个真君子
1、他们的志向各是什么?书中找出来。 2、子路、颜回都有什么不同性格特点。 3、孔子对两个弟子回答的满意吗?为什么? 读一读第18自然段,可以看出什么? 看出孔子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能和 学生一起载歌载舞。
志向
性格特点
豪爽、开朗、有情义 谦虚、沉稳 心中充满大爱, “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
子路: 有福同享
颜回: 不为自己表功 孔子: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返回
到幻灯片 15张
回顾全文 拓展主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1
(1)这段话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节的意思? (2)怎样的人才算是“真君子”呢? (2)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因为水有德行、有志向、有情义、善施教化(用课本中 Nhomakorabea话回答)
孔子说水好象有德行,是因为——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 水好象有情义,是因为——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
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
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极 点。 绿草如茵:绿草丰美。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孔子趁着春天大好 的时光,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边 游玩,诱导弟子们明事理。表现 了孔子丰富的学识和师生间深深 地情谊。
课文围绕孔子春游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泗水春景 观水悟道 河畔娱乐 畅谈志向
水好象有志向,是因为—— 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https://img.taocdn.com/s3/m/39d917d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d.png)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初一(人教版)第10课。
全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译文:
人各有所长,善于学习的人总是能发现别人的长处而向他人学习,并且态度是谦虚的,以对待老师的态度对待自己学习的人,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赏析:
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这体现了古贤人的智慧。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扩展资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包含了两个方面意思:
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10.2《师说》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b41d7d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2.png)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
2.之
(1)作代词
(2)作助词
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的”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3)作动词,“到”、“往”;
辍耕之垄上
2.之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 代词,他
5 .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6.无 1 无贵无贱 2 圣人无常师
无论 没有
7.师
1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
2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意动
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动词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愚人 名词
1、课题的含义理解为“说说老师” 对不对?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
题 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
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就是: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 “议”相比,随便些。
(四) 2、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 解 特的含义? 题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 有师”。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 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 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 李蟠倡导从师。
《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 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 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 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孔子世家赞》PPT课件
![《孔子世家赞》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26b9c7a417866fb84a8ebb.png)
是2孔020年子9月28日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13
孔子名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5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 去云。
译: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 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 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 返以至留在那里不愿离去。
2020年9月28日
6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
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
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
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
理家,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
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20年9月28日
孔子介绍
孔子,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鲁国陬(zōu) 邑。 父叔梁纥(hé)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2020年9月28日
3
赞
“赞”文体名。《史记》中每篇最后都以
“太史公曰”的形式,所对记的历史人物
或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这是司马
迁所开创的一种史论形式。 《史记》中的
“赞”,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个性;它的内
一起学《论语》7.22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起学《论语》7.22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https://img.taocdn.com/s3/m/67a162596529647d26285278.png)
一起学《论语》7.22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起学《论语》7.22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孔子说:“三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选择那好的来学习,那不好的就改正。
”【释词】三人:三人代指多人,是众辞也。
本处仍然用“三人”来译。
行:行于道路也。
我师:我所学习之人,就可以是我的老师。
焉:兼词,于此。
择:“择”字重要。
与人相处,看如何择,便成如何人。
善者:好的地方,值得学习之处。
不善者:不好之处,即缺点。
【先贤精义】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论语集解》曰: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郑汝谐曰:善不善在彼,我得之而省察焉,皆我师焉。
张栻曰:见人之善不善也,而皆我师焉。
古人之学,无非为己而已。
虽然,就一人之身而有善不善焉,亦莫非吾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盖进善无穷之意。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欲学者随在取益也。
人之不能精进者,往往以得师为难,不知师亦何地不有哉?即如三人同行,言其数则甚寡,论其时则甚暂,然亦必有我师焉。
彼其一言一动,有合于理而为善者,亦有悖于理而为不善者。
若我不能存心为己,则彼之善不善,于我何与?好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唯恐己之善不如彼也;其不善者而改之,惟恐己之不善如彼也。
是一时之观感兴起,善者固我之师;而一念之警省惩创,不善者亦我之师也。
可见圣德以日新为大,学问以交修而成,因人见道,随处求益。
《书经》所谓“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职此意也。
刘宗周曰:此亦言迁善改过之学,当随在而自励也。
学苟自励,即三人同行,俨然师保之诏矣。
从善改不善,孰启而孰翼之乎?君子曰亦必在诸我而已矣。
人善,就看作我之善;人不善,就看作我之不善,何等真切!陈祥道曰:善者吾师也,不善者亦吾师也。
师其不善,所以自修,此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若夫师其善而不师其不善,则内无以自省,外无以自观,其欲至于君子难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理解下面的谚语 。
1、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 物,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顾思协
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 东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的缺 点,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 处,抱着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 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 的同学,将会进步得很快
陶 罐 和 铁 罐
小 学 语 文 三 年 级 上 册
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不 足,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呢? 2、与同学相比,你认为自己有哪些优点, 还有哪些不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 别人的长处,欣赏别人 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 处,才能共同进步。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发现伙伴身上的美!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用心发现身边每个人的优
点,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
我 的 伙 伴 个 个 棒 !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夸夸你身边的人, 把你的发现告诉他们, 看看他们有什么感受。
谢谢,再见!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评评下面的同学能做到取人之长,补 己之短吗?
1 爸爸让大明向邻居小华学习,多干点家 务活儿。大明却说:“我才不向他学呢,他 连三好学生都不是。”
2 小强很愿意向同学学习,可是他说: “我不知道他们都有什么优点,没法学。”
3 李佳认为缺点多的人才应该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自己是三好学生,用不着那样做。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第一单元
1、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 人 行 必 有 我 师 焉
《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 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 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 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值得 学习的优点,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 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的成 绩被人肯定,自己的努力被人看 见。我们自己渴望得到赞扬,那 就不要忽略赞扬别人。
一句赞美的话,一个真诚 的微笑,一声热情的喝彩,一 个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别人带 来巨大的力量。一个乐于赞美 别人的人,是一个播种快乐并 能收获快乐的人!
课下延伸:
• 制作一张精美的明信片,填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