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2.学生的审美培养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幻灯片。

2.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或模型。

3.相关的纸质和电子阅读材料。

四、教学流程:单元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时间引入活动1.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家楼房的造型和外观与哪里10分钟的建筑类似?”2.给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其特点。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20分钟2.分析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形式。

案例分析1.展示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或模型。

20分钟2.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建筑的特点和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与交流1.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15分钟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和共同点。

评价活动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章。

15分钟2.教师给予学生作业的具体要求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讨论表现和小组展示的结果。

2.学生撰写的作业文章的质量和观点。

六、拓展延伸:1.可以安排学生实地参观一些有特色的传统建筑,深入了解其设计和建造过程。

2.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影响,写一篇辩论性文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模型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但是教学时间可能会略短,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实地考察。

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作业的指导和评价,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___教师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___教师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间我们先欣赏几张图片(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颐和园等),你能不能用四个字的成语来形容这些建筑?明确: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美轮美奂鳞次栉比富丽堂皇飞阁流丹金碧辉煌雄伟壮观过渡:这些是我们总结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但是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自主学习(一)识记字音缅( miǎn)甸抱厦( shà)对称( chèn )石墁( màn )檩( lǐn )条帷( wéi )幕斗拱( dǒu gǒng )接榫( sǔn )柁( tuó)墩穹(qióng)窿如翚( huī)斯飞额枋( fāng )屋脊( jǐ)瓦( wǎ)当琉( liú)璃戗( qiàng )兽水榭( xiè)(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主要在那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分别都是什么?明确:3——13段(一)部分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有插图)(二)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

主要房屋朝南。

“有户外空间”。

(借助《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片段,有插图)(三)木材结构中国建筑的以木材结构为主。

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

(有插图)(四)斗拱是由一些斗形方木块和弓形短木构成的,它可以“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斗拱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2. 视频素材: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介绍故宫、寺庙、园林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典型实例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2)运用比较法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1)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风格,如对称、和谐、层次分明等;(2)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讲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柱梁枋檩、斗拱等;(2)讲解中国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琉璃等;(3)分析不同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中国建筑的美;(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例分析:(1)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和特点;(2)教师讲解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有哪些不同?”;(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座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结构和特点;2. 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建筑的示意图,展示其结构和装饰艺术;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表达准确等;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案: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2.学习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中国建筑;3.培养学生欣赏和对比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的能力;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教学重点:1.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2.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中国建筑。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的理解;2.学生对于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教材《中国建筑的特征》篇;2.教具:幻灯片、图片、短视频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建筑的形状、材料选择等。

2.出示一些现代建筑的照片,鼓励学生讨论一下这些建筑与古代建筑有何不同。

Step 2:知识讲解(10分钟)1.通过幻灯片和图片等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包括:木结构建筑、瓦片、檐瓦、斗拱、飞檐等。

2.讲解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梁、柱、屋顶、庭院等。

Step 3:例子分析(15分钟)1.出示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2.鼓励学生解读图片中的建筑元素和意象,并从中提取相关的表达方式。

Step 4:小组合作(15分钟)1.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建筑,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研究。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该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并归纳出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Step 5:展示和交流(15分钟)1.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所选择的中国建筑,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归纳结果。

2.在展示和交流过程中,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1.介绍一些现代中国建筑的案例,如鸟巢、水立方等,让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2.让学生思考现代中国建筑如何融合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1.复习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包括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以及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教案主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和文化背景。

2.掌握中国建筑特征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理解中国建筑特征的文化背景。

2.掌握中国建筑特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发现中国建筑特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投影仪、电脑。

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学生观看一段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视频。

2.老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中国建筑的特征?二、讲解(20分钟)1.通过投影仪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

2.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平面布局、建筑形式、装饰样式等。

3.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文化背景,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4.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的不同之处。

三、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观察周围的建筑物,找出其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3.每个小组设计一篇海报,介绍自己研究的特征,包括特征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

四、呈现(20分钟)1.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设计的海报,并简要介绍自己研究的特征。

2.其他小组提问和评论,共同分享观点。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化背景。

2.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寻找更多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资料。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报告。

3.学生可以模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并制作小型模型建筑物。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篇一课标摘引:《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本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

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评任任务: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建筑风格和构造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中国建筑的主要建筑风格和构造特点。

教学难点:1. 中国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建筑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历史演变、建筑风格和构造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中国建筑的特征》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 教学素材:中国建筑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建筑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木构架、砖石结构、屋顶形式等,分析其历史演变过程。

3. 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建筑风格和构造特点讲解中国建筑的主要建筑风格,如宫殿、寺庙、园林等,以及其构造特点,如斗拱、翘角、雕梁画栋等。

第二课时: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如故宫、颐和园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特点和构造技艺。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国建筑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建筑文化。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建筑的特征及其艺术价值,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中国建筑的了解。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建筑风格和构造特点,举例说明。

3. 调查身边的中国传统建筑,了解其文化内涵,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建筑文化。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并能够描述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2.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介绍中国建筑特征的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
兴趣,并让学生对视频中的建筑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

Step 2: 学习建筑特征(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并
由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3: 建筑特征探究(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包括屋檐特点、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等,并由学生通过图片、文章等探究中国建筑的特点。

Step 4: 练习与拓展(20分钟)
1.学生阅读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短文,并根据文中提供的问题回
答问题。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作业,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建筑进行
深入研究,并用PPT或海报的形式展示并进行讲解。

Step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并进行学生评价。

Step 6: 课后拓展(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继续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教学资源:
1.视频资料:介绍中国建筑特征的视频
2.图片资料: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
3.文章资料: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短文
4.PPT或海报制作工具:展示小组作业
教学评价:
1.小组讨论和汇报
2.阅读理解题目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小组作业的展示及讲解效果。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四)教学任务三: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寓意。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历史演变和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见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建筑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3. 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雕刻、彩绘、门窗等。

4. 中国建筑的寓意:如对称、天人合一、吉祥图案等。

5. 典型建筑案例分析:如故宫、颐和园、悬空寺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思考中国建筑的特点。

2. 讲解:介绍中国建筑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

3. 讨论:分组讨论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和寓意,分享各自的见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建筑案例,如故宫、颐和园等。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建筑,总结其中国建筑的特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如寺庙、园林、民居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加深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

2. 开展建筑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作品,可以是建筑模型或绘画作品,展示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

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

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

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文法”、“词汇”、“可译性”等概念的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难点: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中关键概念的含义。

任务一:课前积累区一、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的长子。

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他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也是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的开创者。

1949年以后,梁思成以巨大热情投人新中国的重大建设,积极参与北京和其他城市以及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

他主张从古建筑的整体环境上进行保护,主张在修复中“整旧如旧”,对复建古建筑采取慎重态度。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并领导和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

二、写作背景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

于是他就立志一一“《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

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说明线索。

2、掌握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

(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

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

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 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第一幅:岳阳楼。

(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②第二幅:滕王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木结构、砖石结构、庭院布局、装饰艺术等。

3. 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4. 中国建筑的区域特点:北方建筑、南方建筑、边疆建筑等。

5. 中国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

2. 教学难点: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如故宫、颐和园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4. 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

3. 分析: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如故宫、颐和园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开展中国建筑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寺庙、园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2. 邀请建筑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中国建筑的历史、特点和价值,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中国建筑手工艺制作活动,如剪纸、模型制作等,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优秀代表建筑,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设计风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建筑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2.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设计风格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和了解。

-提问: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点?2.学习(30分钟)-分组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资料或案例,让学生发表对其的见解。

-分组讨论后,每个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讨论结果:a.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材料特点。

b.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c.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3.探究(20分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资料,对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4.拓展(20分钟)-小组合作任务:选取一个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对该建筑作品的流派、结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评论。

5.归纳总结(15分钟)-整理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优秀代表建筑的特色。

-提问:你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中国传统建筑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五、板书设计:-结构和材料特点-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此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今后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对中国建筑的了解程度。

2023最新-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优秀4篇)

2023最新-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优秀4篇)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优秀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

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

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

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说明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3.了解相关建筑知识,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墁.地()接榫.()屋脊.()额枋.( ) 水榭.( ) 房檩.( ) 穹.宇( ) 斗拱.( ) 框.架( ) [答案] màn sǔn jǐ fānɡ xiè lǐn qióng gǒng kuàng(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轴⎩⎨⎧轴.线( )压轴.戏( ) 曲⎩⎨⎧弯曲.( )曲.调( ) 厦⎩⎨⎧抱厦.( )厦.门( ) 横⎩⎨⎧横.梁( )蛮横.( ) [答案] zhóu zhòu qū qǔ shà Xià héng hèng2.语境辨析法(1)花园里那一朵朵殷.( )红的鲜花正预示着他那殷.( )实的生活图景。

(2)在钻头不断的切削.( )摩擦下,机器向下开挖的力量逐渐削.( )弱了。

[答案] (1)yān yīn (2)xiāo xuē二、写对字形⎩⎨⎧fáng ()碍fáng ()护fǎng ()织 ⎩⎨⎧屋yán ( )shàn ( )养zhān ( )仰 ⎩⎨⎧jué( )起发jué( )jué( )强 ⎩⎨⎧点zhuì( )chuò( )学拾duo ( )[答案] 妨 防 纺 檐 赡 瞻 崛 掘 倔 缀 辍 掇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布置·布局“布置”指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对一些活动做出安排。

“布局”指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围棋、象棋竞赛中指一局棋开始阶段布置棋子。

(2)发掘·发现两者都有“发觉”“看到”的意思,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发掘”指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

(3)题材·体裁“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2.明确词义(1)大同小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差强人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喜闻乐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2)勉强还能使人满意。

(3)指喜欢听,乐意看。

指很受欢迎。

常用来形容人们喜爱的某艺术形式、平台、运动项目等。

[语言运用]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

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

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穷.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

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hūn)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

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家喻户晓....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穷”应写作“穹”;“翚”应读作“huī”;“家喻户晓”应为“喜闻乐见”。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A.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B.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C.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为了同样的需要,乃至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D.为了同解决同样的问题,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乃至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A[“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是表递进关系的三个小分句,顺序不能颠倒,排除C、D两项;“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是整个句子的状语,故放在全句的最前面,排除B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打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打造……建筑”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打造”改为“建造”。

[资料链接]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建筑学家。

梁启超长子。

1928年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和教授,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建筑学。

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中国顾问。

1953年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

他领导的清华大学建筑系,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

1949年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1952年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

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大,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开始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

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的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自然科学小论文自然科学小论文是指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原理、问题等,进行专门的考察、分析、研究所写成的科学小论文。

这种科学小论文的写作难度要比一般议论文的写作难度大得多。

它不但使用材料多,写作内容难,而且在概括、归纳、逻辑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它是一般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科学研究论文的起步和准备。

[文本鉴赏]这篇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答案]①平面布置②结构特征一、阅读课文第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本段内容,请说说中国建筑中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析。

[答案]①中心性: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②对称性:左右均齐对称;③朝阳性:主要房屋一般采取向南的方向;④主次性:主要部分有砖石墁地,次要部分种植树木花草。

二、阅读课文第14~1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作者是根据什么提出“词汇”和“文法”这一与建筑相似的比喻的?这里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答案]作者是根据劳动人民在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提炼出来的。

这里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人们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3.第15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①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②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确切明了,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4.第19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

①类比。

例如“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②举例子。

例如“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③作比较。

例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作者运用这些说明方法,阐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使原本抽象的专业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添了科学类文章的文学性。

5.应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试举例说明。

[答案]在同样需要、解决同样问题乃至表达同样感情的条件下,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各类的建筑物。

这就好像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说出一样。

例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属不同民族,大小也不同,却基本是同一功用。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作为一篇科技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可本文有很多句子带有很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观点一)我们应认真体会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

梁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观点二)梁思成先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他的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怀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

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语言简明、准确、严密本文属于科学小论文,也可以说是科技说明文,而科技说明文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严密,不可堆砌辞藻,哗众取宠;不可晦涩难懂,故作高深。

本文在语言上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如“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用语简单明了,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地位和成就。

又如“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句话中“一般”“主要”就用得很准确、严密,因为有一些建筑物,为适应特殊的需要,或符合特定的审美要求,就可能不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