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考古学视角审视我国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知识考古学视角审视我国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

摘要: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轻视生命只是袒露于外的一种社会现象,若从根源上加以追溯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受社会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同时隐含了对生命教育的呐喊。要想遏止这种现象,就需要正确处理文化、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关键词;知识考古学学生轻视生命

伊丽莎白?卢卡斯曾说过:“如今有一种比艾滋病更易传染、更致命的疾病,那就是否定生命。”[1]现实中,有人由于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变故而选择结束生命。当自杀的群体由成人蔓延到学生,从大学生蔓延到小学生,自杀对象的迁移以及低龄化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作了调查,于2007年公布了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结果触目惊心:20.4%的中学生曾考虑过自杀,6.5%的中学生甚至为自杀做过计划[2]。此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对“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作了专门介绍。根据搜集到的2013年全年中小学生79例自杀案例发现,从学生自杀意愿来看,大多数学生

自杀是由压力陡增所导致的意志崩溃引起的[3]。学生轻视甚至否定生命这一现象如今如此猖獗,并不仅仅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或一时冲动,必定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原因,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挖掘。

一、知识考古学的概念辨析

知识考古学,即用考古学的方法对人类知识的历史进行再梳理,以追寻那些遗落在历史之外,如今又归于沉寂的踪迹。它认为,我们如今的知识包含了对过去历史的积淀,要想弄清现在知识的真面目,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考察与挖掘,分辨它在以往不同时期的踪迹,推断过去文化的演变历程[4]。在此,学生轻视生命这种现象被作为一个“事件”来考察,通过对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进行深层挖掘,找出这一“事件”背后所掩盖的历史文化痕迹。

二、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解读

学生轻视生命主要指学生身上发生的自杀、杀人等轻视和否定生命的现象。

1.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外露是探寻其文化根源的线索

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科学。拿研究对象――学生轻视生命这一现象来说,它被人们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对教育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偶发性的,而是在过去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考古学认为,历史是社会文化的积累

史,它留给人们些许遗迹,人们只能通过对此进行分析来还原当时的情形[5]。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不可能凭空出现,必定有其产生的根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深层次挖掘它产生的根源,以便找出当前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症结所在。

2.传统的社会文化是这一现象存在的文化根基

(1)对死亡的避谈心理以及生死轮回观是这一现象的内隐力量

我国传统文化忌讳谈“死亡”这个话题,认为谈论死亡很不吉利,以至于对类似“死”的谐音也很忌讳。在一个人人避谈“死”的环境里,人们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于沉重,以至于成人们对于孩子们关于死亡的回答也是遮遮掩掩。我国传统文化由于深受宗教的影响,包含着浓厚的轮回转世观念,即人有前世、今生、来世,生命是周而复始的轮回。这些在中国奇幻文化或影视作品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人死了,鬼魂离体,走黄泉路,喝孟婆汤,过奈何桥,伴着一声孩子的啼哭声,完成了由死亡到新生。

(2)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生命的轻视是这一现象的推动力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体的存在,既有肉体生命也有价值生命,倘若论起两种生命体孰为“源”时,肉体生命当然是源,人们只有保护好个体的自然生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

其价值生命。我国传统文化充斥着重视价值生命而漠视肉体生命的思想。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一些文学作品,都蕴含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这在铸就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也隐含了生命的存在只在于彰显它的社会意义。比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写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教材中也有很多为了保护集体财产而舍弃自己生命

的例子,这些事迹颂扬的都是人的美好品质,但回过头来审视会发现,我们一直颂扬的事迹中包含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人的生命竟不如一棵树苗或羊珍贵,生命是那样无足轻重。尽管这种品质非常难能可贵,但是,若把这种品质不加区分、不分场合和年龄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把一些与生命不等值的东西(甚至其价值远远小于生命的价值)看得比生命还珍贵,会影响他们的生命观念。孩子们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价值判断:即生命比一切都重要,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代替性,消失了是不会再来一次的,要懂得珍爱一切生命。

(3)学校教育对生命诉求的本末倒置是这一现象的催化剂

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继承了相应社会的文化。由于受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对生命两个维度的关注存在失衡现象。孙利

天说过:“意义只对活着的人们显现”,“如果生命不再存在,对人而言的一切价值都不复存在”[6]。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偏重于向学生们灌输价值生命的意义,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的价值生命,而对于个体本身自然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保护生命本身则涉及的相对较少。教育对生命两个维度强调程度的不同,致使学生们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进而拿生命当作儿戏,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所产生的后果需要我们深刻反省。

(4)社会环境的无形压力是这一现象的“温床”

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入学机会等分布不均衡,不同行业收入水平以及受社会尊重程度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使得学生拼尽全力去争取高分,以取得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学生们的压力可想而知。广州市某中学曾对七百多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79%的学生有学习和人际交往焦虑,12.8%的学生有孤独倾向[2]。《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从学生自杀成因来看,学生自杀主要是由压力引起的[7]。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会导致肤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对更美好的生活失去期待。”学生长期面对压力,会逐渐内心麻木、机械呆板、未老先衰、暮气沉沉,看不到生活的乐趣,怎么能够希冀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呢?三、遏止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对策

1.厘清文化、教育与人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