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
1、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见户外的阳光了吗?
提醒学生,不可以直视阳光,以免对眼睛产生伤害。
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呢?
温暖、热、明亮。
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太阳的高度。
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
早晨、傍晚、中午、下午。
二、观察影子
1、谈话:找一根竹竿立在操场上,说一说,竹竿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学生亲自“立竿”“见影”,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用粉笔画出整条影子,并测出长度,记录当时的时间。
4、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人一组,在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有
影子,也把它画下来,并记上时间。
三、讨论
1、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过一段时间,操场上的那些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呢?朝哪个方向动呢?
2、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活动,制作日影仪
1、什么是日影仪?日影仪有什么作用?
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影仪。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引导学生组装起来即可。
3日影仪如何使用?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使用日影仪。要特别强调的是,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向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好之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
五、你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六、组织讨论
1、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标记的影子的变化。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个时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影子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而且长度也发生了变化。
2、总结影子变化规律
3、在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然后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总结出影子变化的规律是由西向东,早晨非常的长,中午变短,到傍晚的时候又变得非常的长。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到西,早晨的时候很低,中午的时候高,傍晚的时候低。
七、课堂总结。
2、太阳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钟的技时原理,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技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现在几点钟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2、请问,在没有钟表之前,人们又是怎样知道时间的呢?
3、教师讲解:古代人很聪明,他们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设计了很多计时工具,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计时工具。
二、介绍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和太阳钟。
1、谈话:课前,大家收集了有关古代计时工具的资料,下面请哪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教师展示各种日晷和太阳中的资料。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书上展示了四种日晷,第一幅图是中国古代石晷,第四幅图是古代欧洲人挂在墙上的日晷,他们的晷面和地平线垂直。
地平日晷,因晷面和大地平面相平行而得名,教材里展示的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地平日晷,它是仿照我国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地平日
晷制作的。
赤道日晷,因晷面和赤道相平行的得名,晷面和地平线夹角和当地的纬度保持一致,晷针分别指向南极和北极,最典型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
3、谈话:认识了这么多的太阳钟,你们知道他们是用什么原理来计时的吗?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日晷是人们通过观察太阳投射物体的影子的移动来计量时间的。
三、制作日晷
1、谈话:既然古代制作太阳钟的方法这么有用,我们也来制作一个太阳钟吧。讨论:如何制作太阳钟呢?
2、各小组交流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并介绍其他的制作太阳钟的方法。
4、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太阳钟,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袋中的材料来制作太阳钟。
5、学生分小组制作太阳钟。
6、制作好了之后,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太阳钟。
四、玩手掌日晷
1、提问:在没有日晷的情况下,你能利用日晷的原理来计时吗?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介绍手掌日晷的玩法,
3、学生尝试利用手掌日晷计时,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五、课堂小结。
3、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能搜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知道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图片演示昼夜交替情境。
2、谈话: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昼夜交替现象
3、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想要问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
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1、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总结:人类很早就对作业的行程进行的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课本第八页介绍了四种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
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是住在东海边上的一只三足金乌。他白天巡逻,晚上休息。于是,人们就把金屋出来时看作是白天,休息时看作是黑夜。
古希腊学者把地球想象为一个飘动着的鼓,他们认为鼓的外层是包在雾里的火环,太阳、月亮在雾中运转,人类从雾的开口处看到他们。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三、模拟昼夜的成因
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