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这个词最初由法国重农主义者米拉波在1763年创造的。

它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16~17世纪的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15-18世纪中在欧洲流行,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

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2、重农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魁奈、米拉波、杜尔阁等等。

3、古典经济学:又称“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

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

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

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4、“纯产品”:它是魁奈经济学的核心。

魁奈认为,真正的财富并非如重商主义所言的货币,而是为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

在农业生产中,所增加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

它表现为农业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农产品,扣除同期内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后的剩余。

用货币计算,就是生产者出售农产品所得货币量扣除了各种费用(包括生产资料和工资)后的余额。

5、“斯密教条”: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

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该教条的错误在于丢掉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中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6、李嘉图恶习:李嘉图擅长把复杂的经济现象高度抽象成很少的变量,然后通过对这些变量的解释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进行诠释。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

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家务管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前者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2、贸易差额论:这一时期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3、布阿吉尔贝尔的自然秩序思想: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的观点。

“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来说是最优良”的规律。

4、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

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5、斯密教条: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

按照这个公式,商品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

6、看不见的手:自由竞争,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萨伊的三分法: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是所谓“三分法” 。

7、萨伊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

价值渊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

8、萨伊定律:萨伊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产品总是由产品来购买,卖者同时也是买者。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

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但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

2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3重农主义?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

4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70年代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

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

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

5戈森定律?戈森定律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命名的边际效用价值,其内容就是欲望与享受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

是现代“效用论”的基础。

戈森认为: 1.人类为满足欲望和享乐,需不断增加消费次数,而享乐因随消费的增加而递减,享乐为零时,消费就应停止,如再增加,则成为负数,使享乐变为痛苦。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

第一章名词解释1、货币差额论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 16 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禁止货币输出国外,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贮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2、贸易差额论贸易差额论又称“贸易平衡论”。

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

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

主要代表者是英国的托马斯•孟等。

贸易差额论鼓励输出货币从而输入更多的货币,这在资本原始积累后期,对西欧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曾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3、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4、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

两个阶段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但是,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过不同的措施和办法。

(1)早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所有的销售都能使货币增加。

他们所坚持的主张是,尽量少买或不买,把多卖少买的原则绝对化,这样才能多积累货币,使国家致富。

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马林斯、博丹、安徒安•孟克列钦等(2)晚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认识到必须把货币不断地投入流通才能使货币财富不断增加;要求国家允许货币输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货币输出;为保证对外贸易顺利进行,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能抵制国外的竞争对手;认为人口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提出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和鼓励有熟练手艺技巧的工人移入。

代表人物有托马斯•孟、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安东尼•塞拉等。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的世界观,他们把流通领域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源泉,奉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政策,突出了资本增殖的目的,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对货币的起源和性质缺乏深刻认识,也片面夸大了货币的作用。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初,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体系的出现和数学方法的兴起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

3、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完成于19世纪30年代初。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它对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创立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4、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主义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并把资本所得以生产的那些条件、当作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来表述的体系。

5、古典经济学派:17世纪中叶产生,19世纪初完成,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6、历史学派: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占主流的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反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抽象法和对经济的孤立研究,代表当时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7、新历史学派: 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基本观点:继续宣扬经济发展阶段论、强调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有重大的制约作用,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

其主要观点和旧历史学派基本一致,不过在运用历史归纳法上更趋于极端,同时更加强调论理道德和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更加鼓吹阶级调和与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3)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3)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3)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3.工资理论李嘉图认为如果工资反映人力成本的话,那么工资必须保持在可以维生的水平。

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以及供养家庭的能力,不应取决于其工资的货币数量,而应取决于这笔货币所能购买的实物和必需品的数量,即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4.利润理论利润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工资取决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取决于食品的价格。

5.税收思想①赋税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

李嘉图认为,税收不是来自资本,就是来自收入,因而从总体上看,税收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赋税对价格的影响。

李嘉图认为课税往往使商品价格呈上升趋势。

③赋税对经济的其他影响。

李嘉图认为,税收可以通过改变利润水平来影响产品供求和其他经济行为。

17.马歇尔生平简介: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著作:《经济学原理》《工业与贸易》理论思想:1.价格理论。

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亦即他的价值论。

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的供给(生产费用)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效用)决定论结合起来了。

他认为,需求和供给二者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这一价格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

2.分配论。

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组织。

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即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

他们的均衡价格——工资、利息、和利润。

18.熊彼特生平简介:生于奥匈帝国著作: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代表作《经济分析史》理论思想:1.经济周期理论熊彼特认为,一种创新通过扩散,刺激大规模的投资,引起了高涨,一旦投资机会消失,便转入了衰退。

由于创新的引进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的,这样就产生了经济周期。

2经济发展理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2)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2)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2)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李嘉图):使用价值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估计,固然,一件商品必须是有效用才有价值,但它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它的价值的真正尺度。

交换价值是由实在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

价值理论的两大矛盾: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货币数量论:一国所有的货币都处在流通中,以致商品的价格完全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相对工资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产品的三个阶级间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

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根据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政治经济学(西斯蒙第):把物质福利看做研究对象,特别是从政府的事业来看,“政治经济”就是表明对国家财产的管理。

内在价值和相对价值:前者是生产品和取得这种产品的劳动之间的比例,后者是生产品与需要这种产品的人们的需求之间的比例。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同资本交换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同收入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再生产理论:不是生产决定收入,而是收入决定生产,收入通过消费决定了生产。

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1、人口必然地位生活资料多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利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码和哪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即如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马克思的人口规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有效需求不足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一种是家务管理,即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柏拉图的“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他们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他们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瓦罗的《论农业》:被保存下来的研究当时奴隶制庄园经济的重要资料。

他认为农业在一切经济部门中试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

公平价格: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定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他们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重金主义: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

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

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17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

经济学说史重点

经济学说史重点

经济学说史重点经济学说史重点696人阅读经济学说史期末重点名词解释:1.货币差额论:是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认为所有的购买都会减少货币,所有的售卖都会增加货币。

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中,必须坚持扩大出口、减少进口甚至不进口的原则。

因为只有这样,贵金属或者货币才能流入国内,增加一国的财富量。

2.贸易差额论:是晚期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主张国家不应该禁止而是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于外国商品的购买。

但是,贸易差额论依然坚持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的原则,强调用于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即是说在总体上依然保证货币的流入和国家财富的增加。

3.自然秩序: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4.纯产品:从土地取得的盈利扣除了一切支出以后,所余的产品就构成了国家每年创造的财富。

5.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6斯密的教条: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

7.相对工资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

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

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不能根据某一阶段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根据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8.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①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

③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9.有效需求不足论:因为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换的,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之间未必是平衡的,于是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10.萨伊定律: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道路。

经济学说史重点

经济学说史重点

政治算术:指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实际上是由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方法,是科学抽象方法的初步运用,即通过对大量感性材料和经验事实的数量考察和比较,从许许多多的个别材料和个别事实中得出一些一般的和真实的结论的方法。

自然秩序: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指的是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都必须遵守,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来说是最优良”的规律。

纯产品: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减去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业资本家的生活资料以外的产品,表现为剩余农产品。

斯密教条:亚当斯密的一种观点,即:无论是个别商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其价值都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一种错误的观点。

由于这一错误观点被后来的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所以马克思称它为“斯密教条”。

斯密教条的根本错误在于,混同了产品的价值(C+V+M)和新创造的价值,从而把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C)的部分排除,这就堵塞了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道路。

三位一体公式: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即: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

他认为: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

如果把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则企业主收入表现为资本家的工资,利息表现为资本所固有的独特的产物,这样,三位一体公式可以更确切地归结为资本创造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

最后一小时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西尼耳认为,工人每天劳动11.5小时,其中10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补偿了预付资本价值,0.5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补偿了工厂和机器的损耗,最后1小时生产资本家的利润。

也就是说纯利润来自最后一小时,如果劳动时间减少一小时,纯利润就会消失;如果劳动时间减少1.5小时,总利润也就消失了,所以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不能缩减为100小时。

节欲:资本家牺牲了目前的享受,节制眼前消费的欲望,把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一部分资本,不是用于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宁愿有计划地从事收益在于将来而不是在于当前的生产。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这个词最初由法国重农主义者米拉波在1763年创造的。

它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16~17世纪的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15-18世纪中在欧洲流行,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

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2、重农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魁奈、米拉波、杜尔阁等等。

3、古典经济学:又称“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

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

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

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4、“纯产品”:它是魁奈经济学的核心。

魁奈认为,真正的财富并非如重商主义所言的货币,而是为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

在农业生产中,所增加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

它表现为农业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农产品,扣除同期内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后的剩余。

用货币计算,就是生产者出售农产品所得货币量扣除了各种费用(包括生产资料和工资)后的余额。

5、“斯密教条”: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

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该教条的错误在于丢掉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中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6、李嘉图恶习:李嘉图擅长把复杂的经济现象高度抽象成很少的变量,然后通过对这些变量的解释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进行诠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1. 亚当·斯密的“劳动力价值论”: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力价值论。

他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劳动对价值的决定作用,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卡尔·马克思是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家,他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是剥削的本质。

这一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

3.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以刺激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不足的有效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降低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他的理论对现代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指标。

它的取值范围从0到1,数值越接近1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越高,意味着少数人占有了更大比例的财富和收入,而大多数人的收入较低。

5. 隐形手: 亚当·斯密提出的“隐形手”是一种市场机制,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自由的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社会最大福利。

他认为,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然会为社会利益做出贡献,就像是被一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

6.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指的是在一定限制下,最后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当消费者获得的物品或服务越多时,对每一单位的边际效用感受逐渐减少。

这一理论为解释消费者行为和效用最大化提供了基础。

7.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

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生量。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基础。

(4)地租发展的趋势。

地是农产品增加了,才能使衣着、家具、装饰品等手工业发展起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家务管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租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来。

相反,农业衰落,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各行各业6、李嘉图价值理论体系的内在同时,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也就会衰落。

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2前者把大自然)价值观。

矛盾?他力地追求货币增殖。

图从经常变动的市场价格背后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李嘉图价值理论体系的第一个寻找“真正的价值矛盾是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或”,取得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2.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实际就是交换价值。

他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劳动和资本交换规律之间的矛财富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3.个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第二个矛盾是价值规律同等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揭示了盾;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4.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后者的目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5.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之“真正的价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值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间的矛盾。

”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并且把自由竞争说成是造成这种正确比例的社会过程。

、西斯蒙第是怎样论述经济危布问题:对外贸易;开采银矿6.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7阿吉尔贝尔在配第之后,机论的必然性的?阐述了对货币的一些独到的见2、贸易差额论:这一时期特点虽然不是有意识地,1.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解,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是,达到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但是事实上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从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晚期重商手段的职能,指出了两者的关而提出他的劳动价值理论。

(3)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产生经济危机。

系。

货币理论。

布阿吉尔贝尔否认货2.若生产超过了收入,2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重工主义:、简述重商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即生产超币是财富,甚至主张保存商品交过了消费,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观点。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的世界观,他们把流通领域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源泉,奉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政策,突出了资本增殖的目的,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对货币的起源和性质缺乏深刻认识,也片面夸大了货币的作用。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初,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体系的出现和数学方法的兴起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

3、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完成于19世纪30年代初。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它对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创立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4、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主义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并把资本所得以生产的那些条件、当作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来表述的体系。

5、古典经济学派:17世纪中叶产生,19世纪初完成,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6、历史学派: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占主流的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反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抽象法和对经济的孤立研究,代表当时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7、新历史学派: 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基本观点:继续宣扬经济发展阶段论、强调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有重大的制约作用,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

其主要观点和旧历史学派基本一致,不过在运用历史归纳法上更趋于极端,同时更加强调论理道德和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更加鼓吹阶级调和与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

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1. 公平价格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将交换双方耗费的相等的劳动作为商品交换的平等基础的中世纪教会学者关于价值和交换法则的一种解释。

2. 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将货币看做价值符号,并按照价值符号的流通规律认定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即“流通中的货币与市场上的商品之间的比例决定着物价的贵贱”。

3. 纯产品纯产品是扣除用于耕作的劳动费用和其他必须支出后多余的土地生产物,它构成国家的收入和获得或购买地产的土地所有者的收入。

4. 水、钻石悖论水、钻石悖论指有些东西使用价值很大而交换价值很小,有的东西具有使用价值却没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只有极小的使用价值却忽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者之间的联系的理论。

5. 斯密教条斯密教条指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价格,必然由工资、地租、利润三部分构成,而且作为劳动工资、土地地租或资本利润,在国内不同居民间分配。

6. 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指在国家法律维持的正常秩序中,由于人们都在不伤害、不破坏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形成作为总体的社会利益的增进从而对资本主义市场与市场经济的自行调节机制。

7. 三分法三分法是指萨伊将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部分。

8. 三位一体公式三位一体公式是以萨伊的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其中生产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产品的效用,其所有者得到相应的报酬,从而使得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源泉,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

9、萨伊定律意思是说,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慾望,就是为了想将其所生产的物品与他人换取物品或服务。

简答:1、早晚期重商主义异同相同: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做财富的主要或唯一形态。

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尽量少买或不买,从而实际强调了“多卖少买”,通过尽量少买或不买,可以将货币积累起来,国家因此可以致富;反之国家财富会流失,国家会趋于贫困。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绪论: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绪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经济学说史经济学说史是研究经济学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1)经济学说史是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在其发展中会经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历史阶段就会出现和它相应的各种经济学说。

(2)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各种经济学说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统一的经济学说。

在每一个历史时代中,统治阶级的经济学说便构成那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

不同阶级的经济学说不断地发生矛盾和斗争,从而推动了经济学说向前发展。

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方法。

2、经济学说史的发展阶段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经济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奴隶制时代的经济学说和封建时代的经济学说。

(1)奴隶制时代的经济学说典型的奴隶制产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是奴隶主的经济学说。

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

(2)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说:1.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古典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魁奈等。

2.19世纪初期至60年代——庸俗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有马尔萨斯、约翰﹒穆勒、萨伊等。

3.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奥地利、英国和法国的边际效用学派和剑桥学派;德国和美国的新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俄国的列宁主义。

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4.20世纪20—30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学家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不少修改与补充,企图解决新出现的各种问题。

代表人物有凯恩斯等。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作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者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也是有限的,是合乎自然的。

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

2、柏拉图的“理想国”公元前404年,柏拉图写成《理想国》,以对话的形式提出解决当时社会危机的途径。

他认为,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分化,造成了贫穷、腐化、堕落与不安定。

由富人和穷人组成的国家永无太平之日。

因此他提出“理想国”的设计: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第二等级是战士;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瓦罗的《论农业》瓦罗作为奴隶主思想家,在《论农业》中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

他把农具分为:(1)能讲话的农具—奴隶;(2)只能发声的农具—牛马;(3)无声的农具—马车。

牛马属第2类,马车属第3类,奴隶属第1类。

他认为,大土地所有者应亲身料理农庄,奴隶制庄园应保持自给自足。

4、公平价格公平价格的概念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第二章】1、货币差额论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 16 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禁止货币输出国外,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贮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2、贸易差额论贸易差额论又称“贸易平衡论”。

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2)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2)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2)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10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由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使食物赶不上以几何级数速度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11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认为,市场上一切商品价格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任何一种商品的供求,不仅是该商品价格的函数,也是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函数,因此,任何商品的价格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

均衡是稳定的均衡,即一旦经济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市场的力量会自动地使经济制度调整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是最先建立一般均衡理论的经济学家。

12.李斯特的经济学说?李斯特认为古典经济学忽视了国家的作用和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因而竭力反对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实行保护关税制度。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比财富本身重要得多,发展生产力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

认为一国的生产力力可以促进该国科学、艺术和政治的发展,并能增大人民的福利,增加人口、财政收入和国家实力。

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发展阶段:原始末开发阶段--畜牧阶段--农业阶段--农工业阶段--农工商业阶段。

五个发展阶段是依次递进的。

他认为德国处于第四阶段,实行保护关税,发展生产力,向第五个阶段过度。

13.旧福利经济学?庇古出版《福利经济学》标志旧福利经济学形成,庇古以基数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他唆研究的社会福利方面的问题仅限于经济福利,即可以用货币直接或间接的加以度量的福利;社会总福利可以用一国的国民收入来表示;如果国民收入增加,并且没有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那么经济福利就会增加;要增加社会总福利,就必须增加社会总产品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自然秩序
重农学派对自然秩序做出了解释: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

“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说来是最优良”的规律。

而斯密所说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种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物搞得井井有条。

2、纯产品
魁奈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

魁奈指出,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3、三位一体公式,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首先提出来的。

他认为:既然生产有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价值,那么三要素的所有者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资本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的所有者得到地租、劳动的所有者得到工资。

因此萨伊的分配理论可以概括为资本——利息,劳动——工资,土地——地租。

马克思称之为三位一体的公式。

4、戈森定律
戈森提出了两个规律,第一个被称为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

第二个被称为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它是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

此外,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总享乐。

就是说可以增加新的享乐的途径,它是对享乐递减规律和边际享乐相等规律的补充。

戈森的这些观点被称为“戈森定律”。

5、历史统计方法——就是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或民族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考察和统计,使之系统化、数量化,然后从这些经济史实中归纳出一些经验法则。

(4分)
、戈森第二定律——戈森第二定律是边际效用相等规律。

其内容是:为了使享乐达到最大化,每个人可以在各种享乐之间自由选择。

它表达的是在各种享乐之间如何选择才能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