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DIC诊疗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英国DIC诊疗指南解读

英国DIC诊疗指南解读

英国DIC诊疗指南解读DIC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也被称作,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Difficult to treat digestive tract disorders)。

DIC主要是指一种急性的炎性肠病,病因虽然未明,但是危害严重。

DIC的主要症状包括肠绞痛、腹泻、体重减轻等。

英国DIC诊疗指南是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卓越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简称NICE)于2012年发布的一份指南。

该指南主要针对成人患者的DIC,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份可靠的治疗方案。

DIC的诊断DIC的诊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第一种是通过胃肠道镜检来确认病情。

第二种是通过病理学检查来确认诊断。

此外,在诊断DIC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在确认DIC病情后,医生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是否需要治疗。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血液检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DIC的治疗DIC的治疗主要分为根治性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于严重的DIC病情,可能需要进行根治性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等。

对于轻度或中度DIC病情,通常采用对症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等。

饮食调整饮食对于DIC的治疗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遵循一定的饮食原则,以帮助缓解病情。

具体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避免高脂肪、高糖、高蛋白的食物;•适当增加高纤维食物、低脂肪、低糖分的食物;•避免饮酒、吸烟和咖啡因等刺激性饮料。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DI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在治疗DIC时,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消灭病菌和细菌;•抗炎类药物:可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等症状;•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免疫系统,降低炎症反应;•促排便药物:可促进排便,缓解腹泻等症状。

支持性治疗支持性治疗是DIC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要包括:•补液:可解决体内水分不足问题;•营养支持:可提高身体营养水平,增强免疫力;•疼痛控制:可减轻疼痛等症状;•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舒缓情绪,促进健康恢复。

DIC与凝血病

DIC与凝血病

肾内科与DIC
• CBP时患者是否存在DIC?怎么判断?如果存在 DIC,行CBP治疗怎么抗凝(无肝素、小剂量肝 素? • 什么是SIRS、脓毒症、严重脓毒症、MODS、多 器官功能衰竭? • 从SIRS-sepsis-严重sepsis-MODS-MOF是一个 连续,进行性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 • 它们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过度(或称失控)性炎 症反应贯彻其中。 • CBP理论基础免疫平衡理论,它通过保护内皮细 胞,调整机内内稳状态、增强免疫细胞功能起到 治疗作用。
DIC的发病机制
• DIC以SIRS激活凝血途 径活化为特征,导致纤 维蛋白凝块形成,从而 引起脏器衰竭,伴随导 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 消耗可导致出血。 • DIC的发病实质是凝血 酶生成被放大。诱因为 组织因子(TF)表达增加, 天然抗凝系统功能缺失、 纤溶功能失调等。
DIC的诊断(ISTH评分)---BPC
---《解剖与临床》 创伤性凝血病诊疗进展 汪勇 刘云龙2011年10月 16卷 5期
《创伤性DIC与MODS》关于 病理性止血反应
• 创伤性出血包括血管直接损伤造成的大量失血和 继发于凝血病的DIC。 • 创伤后即刻的止血反应是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血栓 形成,随后在损伤部位形成纤维蛋白支架,测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阳性。 • 初期止血活性的范围基本是限于损伤部位的,一 旦止血反应不能局限,而弥散全身,则出现病理 性止血反应,导致DIC的发生。 • 似乎给了我们创伤性DIC发病机理,及他们的关
纤维蛋白原Fg
• Fg测定已作为DIC诊断的有用方法,在DIC 进程中被消耗,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血浆 水平可仍保持在正常。 • 在诊断DIC中的灵敏度仅为28%,仅在重型 DIC患者中才能见到低Fg血症,超过57% 患者Fg水平正常。 • 连续测定Fg对DIC的诊断更为有用。

D I 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ppt课件

D I 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ppt课件
▲ 病理特点血液呈高凝状态,但凝血因子及PLT并不降 低
▲ 临床表现不突出,有赖于实验检查协助诊断,及时诊治 对阻止DIC的病程进展、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极为重要
三、DIC的主要病因
严重感染 恶性肿瘤
其它
手术及 创伤
外伤
医源性 病理产科 疾病
四、发病机制
促凝物质入血或其它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
PLT粘 附聚集
68
80
80
23
73
51
DIC常规实验诊断项目的评价(引自Mujun Yu,et al)
项目 PT+PTT+TT PT+PTT+Fib PT+PTT+FDP FDP+D-D
n 敏感性 特异性 诊断效率
43
8
1
5
7
32
1100
16
1
2
5
7
9
71
8
1
1
6
3
9
94
9
9
1
5
七、重要的分子标记物水平的测定
损伤严重,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
如何理解新的定义?
▲强调了微血管体系,DIC即可由微血管体系 损伤而引起,亦可导致微血管体系的损伤
▲不同原因所致的DIC终末损害为MODS,DIC只是 各种疾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
▲未强调纤溶为DIC的必备条件,因纤溶属继发 性,且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
激活VII 因子

临床研究证实:抗组织因子单克隆抗体和抗因子VIIa、基因重 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抑制剂)的 可完全抑制败血症或内毒素引起的DIC过程并降低死亡率。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 引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血内广泛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和血液内出血。

近年来,DIC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本指南旨在提供DIC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DIC患者。

2. 诊断DIC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凝血功能检测:检测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凝血酶原活化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凝血酶原时间差等指标,可以反映早期DIC的出现。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是DIC的典型表现。

•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形态学评估:DIC患者常常伴有贫血和红细胞破坏。

•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是DIC的标志性指标,可以作为DIC的筛查指标之一。

3. 分类与分期根据DIC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性DIC和继发性DIC。

原发性DIC是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如感染、恶性肿瘤等。

继发性DIC则是由于系统性感染、创伤、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原因引起的。

根据DIC的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4个分期:•分期0:凝血功能无明显异常,仅检测到一些DIC相关指标异常。

•分期1:纤维蛋白原下降,D-二聚体升高,血小板减少。

•分期2:出现中度到重度的凝血功能异常,同时伴有出血倾向。

•分期3:出现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和广泛出血。

不同分期的DIC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4. 治疗治疗DIC的目标主要包括控制病因、纠正凝血功能异常、预防和治疗出血等。

具体治疗措施如下:•治疗病因:对于继发性DIC,治疗病因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适当的抗感染、手术、化疗等治疗手段。

•输注凝血因子:对于DIC伴有明显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可考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浓缩物等凝血因子。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紊乱性疾病,常常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DIC表现为异常活化的凝血过程导致全身性小血管中形成血栓,进而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引起出血的倾向。

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需要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DIC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学。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凝血异常和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紫癜、黏膜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降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的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碎片(schistocytes)的存在,都有助于DIC的诊断。

此外,了解患者的病因也对诊断DIC至关重要,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

DIC的治疗主要分为治疗病因、控制凝血和防治出血等方面。

首先,需及时识别和处理DIC的病因,如治疗感染、手术或化疗等。

其次,通过控制凝血,减慢或停止凝血过程的进行,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

这可以通过静脉给予肝素、凝血酶抑制剂等药物来实现。

对于出血倾向,需要进行积极的出血控制。

在血小板计数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输注血小板来解决。

对于DIC伴有广泛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悬液。

此外,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纤维蛋白原浓缩液。

除了针对病因治疗和控制凝血外,还应提供支持性治疗。

这包括维持液体平衡、促进组织修复、纠正电解质紊乱以及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等。

此外,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在诊断上,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学进行评估。

治疗上,需要同时治疗病因、控制凝血和防治出血等方面。

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需要按照其具体情况来制定,并密切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DIC的诊断与治疗说明

DIC的诊断与治疗说明

DIC的诊断与医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严峻疾病根底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

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

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

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开展迅猛、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

一、DIC的定义ISTH/SSC202X年公布DIC定义为:“DIC是指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峻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需要强调的是,DIC是一种病理过程,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只是众多疾病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其往往继发于严峻感染、恶性肿瘤、外伤、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产科并发症、严峻输血反响和中毒等,这些致病因素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从而引发凝血因子的消耗以及纤溶系统活化,最终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DIC的发病机制虽然复杂,但始终是以凝血酶的生成为中心关键环节,因此DIC的诊断与医治也围绕于此。

同时这肯定义还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微血管体系在DIC发生中的地位;②DIC为各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DIC终末损害多为器官功能衰竭;③纤溶并非DIC的必要条件,因为DIC的纤溶属继发性,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

二、DIC的诊断1.引起DIC的原发病DIC定义指出DIC是“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因此诊断DIC的前提是确定导致DIC原发病的证据,如败血症、严峻创伤、肿瘤、病理产科等是DIC几大常见病因。

无根底疾病的DIC诊断不能成立。

2.临床表现DIC原发病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在患者有严峻根底疾病情况下,临床医生在诊治专科根底疾病时,易无视DIC早期表现,错失DIC抢救的黄金时机,因而临床医生应在以下病症出现时提高警惕:不明原因的呼吸浅快、低氧血症;少尿、无尿;不明原因的心率增快;皮肤黏膜坏死;注射、穿刺部位大片瘀斑或出血不止;产科倾倒性大出血等。

DIC治疗指南

DIC治疗指南

DIC治疗指南DIC的临床治疗并无一常规遵循的固定模式。

虽然是被公认为DIC的最佳方案,目前也有争论。

从整体战略而言,治疗DIC的原发病是最根本的措施。

此外,对病理生理学的干预亦为明智之举。

这些措施包括:抗凝治疗、凝血因子补充、抗纤溶、溶栓及对症处理等。

⒈基础疾病及诱因处理如控制感染,治疗肿瘤,处理产科疾病及外伤,纠正休克、缺氧、酸中毒等。

这是终止DIC病理过程的关键。

⒉抗凝治疗抗凝的疗效与DIC基础病、抗凝治疗时机、剂量及方法有关。

⑴肝素肝素在DIC治疗中存在争议。

虽然DIC分高凝、出血、继发纤溶亢进三个阶段,但实际上这三个阶段相互重叠,共同导致出血、微循环障碍、缺血性器官损害。

在大量临床对比研究中,未能证实肝素的效果,甚至有致出血的危险性。

肝素的应用关键在于适应症的选择,剂量的调空及疗程的安排。

产科DIC有不同于其他DIC的特点。

病理产科急性DIC则视病情而异。

羊水栓塞DIC 肝素抗凝应为首选,早期、足量应用。

胎盘早剥与重度妊高症DIC不宜用肝素。

死胎滞留可用小剂量肝素。

因为,产科病因多能去除,因此,多主张肝素间歇、小剂量给药。

大多数DIC高凝期历时较短,临床上常未被发现。

发觉时已经是高凝与低凝交界,或低凝向纤溶期发展。

此时,虽见出血不凝,但血中尚有大量不凝物质,只要不是纤溶亢进期,仍可用肝素抗凝。

肝素可与抗凝血酶Ⅲ中的赖氨酸残基结合成复合物,抑制Ⅸa、Ⅺa、Ⅻa等凝血活性。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PA,促进纤溶。

抗血小板聚集。

主要是防止凝血因子的进一步消耗。

但对已经形成的血栓无溶解作用。

肝素治疗DIC的适应症有:不和血型的输血;羊水栓塞;急性白血病和其他肿瘤;感染性流产、爆发性紫癜;中暑;存在高凝状态的基础疾病如子痫、肾病、肺心病、糖尿病等;亚急性或慢性DIC;急性DIC的早期。

禁忌症:手术或创伤创面未经充分止血者;近期有咯血、活动性溃疡或出血性中风;蛇毒DIC;DIC晚期。

肝素50%由肾脏代谢。

20240512英国DIC诊疗指南解读

20240512英国DIC诊疗指南解读

20240512英国DIC诊疗指南解读该指南首先对DIC进行了定义,提到DIC是由于一系列病理生理学过程的紊乱导致的,包括血栓形成、纤溶酶系统激活和凝血酶形成。

指南还指出DIC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标准:有原发病状态,血浆中存在异常凝血和纤溶测试表现,以及有组织和器官损伤的证据。

在原发病状态的评估中,该指南列举了一些常见的DIC的原因,包括感染、癌症、创伤、手术、妊娠相关问题等。

指南建议医生在评估时应该尽可能明确DIC的原因,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关于诊断测试的选择,该指南建议使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D-dimer)和纤溶活性测试来评估病人的凝血状态。

D-dimer是DIC的标志物,其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纤溶活性测试则可以帮助确定纤溶功能是否正常。

指南还指出,在确定DIC的诊断时,应该参考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测在内的多种因素。

在治疗方面,该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对于DIC的基础原发病,应该及时进行治疗。

如果DIC是由感染引起的,指南建议使用抗生素和其他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DIC,治疗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对于病情严重、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该指南建议使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浓度适当的输血,以维持血液的凝血功能。

对于严重的DIC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血浆或血小板输注的组合疗法,并监测患者的溶血酶和凝血酶时间。

除了药物治疗外,该指南还强调了临床监测和支持性治疗的重要性。

医生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根据需要进行补液和输血。

对于DIC患者,可能会需要进行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以维持血压稳定。

指南还提到了对于临床表现不同的DIC患者,治疗策略也不同,需要因人而异。

DIC的诊断与评价课件

DIC的诊断与评价课件
——Crit Care Med 2006 Vol. 34(3)625-631
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
三种诊断评分系统诊断及预后价值比较
结果 JAAM评分系统诊断急性显性DIC阳性率最高(70.5%),判断死亡的 敏感性为80%(但特异性为33.2%,OR值为1.99),三种标准诊断迟发性 DIC的阳性率无差异;三种评分系统对死亡预测无显著差异,一旦诊断为 DIC,死亡率超过30%;(迟发性DIC:入院时未诊断,一周后内诊断)
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
JMHW、ISTH及JAAM关于DIC诊断的评分
——Thromb Haemost 105:40-44,2011
诊断标准与评分系 统
三种DIC评分标准在危重病人DIC诊断中的比较
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273例血小板异常危重病人,根据JAAM标准诊 断的DIC患者几乎包括了所有由ISTH、JMHW标准诊断的患者(97%以上) ,提示JAAM评分的对危重病人DIC诊断敏感性高(临床意义显著)。 ISTH最低,28.2%。
流调及预后
回顾性研究:评估美国明治州2004~2010ICU成人患者发生 DIC的发病率和预后,使用ISTH标准诊断
结果:8089例ICU患者共154例满足DIC诊断标准,DIC的总体发生率 从2004的26.2%降低至2010的18.6%;年龄越大和男性发生DIC风险较 高;男性发生DIC的发生率由2004的41.6%降低至2010的21.2%,女性 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79);总体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
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
日本卫生福利部 (JMHW)评价系统(1988)
建立于存在基础疾病、出血、器官衰竭和综合凝血试验的 基础上。将基础疾病、出血、器官衰竭及各项凝血指标按 权重不同赋值,根据总得分值判断DIC的存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的病理过程。

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

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

现就有关问题作一介绍。

1 病因和诱因1.1 病因易于发生DIC的基础疾病甚多,几乎遍及临床各科,其中以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其次为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和病理产科,约占DIC发病总数的80%以上。

近年来,医源性DIC日益引起重视,国外学者已将其列为DIC的重要病因之一;国内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报道其约占DIC发病总数的4%~8%,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中位居第五。

1.2 诱因可诱导或促进DIC的发生、发展的诱因主要包括:(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抑,见于重症肝炎、脾切除、连续大量使用皮质激素;(2)纤溶系统活性降低,主要见于抗纤溶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3)妊娠等高凝状态;(4)可致DIC“启动阈”下降的因素,如缺氧、酸中毒、血流淤滞、脱水、休克等。

2 发病机制DIC的发病机制甚为复杂,且可因基础疾病不宋善俊,男,主任医师,教授,中华血液病学会常委,湖北省血液学会主任委员,主要致力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研究。

同而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2.1 外源凝血途径激活人体许多组织、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等富含组织因子(TF),当其受损时,组织因子释入血液,通过激活外源凝血途径触发凝血反应,导致微血栓形成,在DIC发病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病理条件下,人体多种组织、细胞可异常表达TF(如肿瘤细胞),以及一些进入血流的外源性物质,具有与组织因子相同的活性和作用,也可成为DIC的“始动”因素。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特征是血液在血管内大量凝固,同时出现明显的出血。

该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包括感染、肿瘤、休克、严重创伤等。

DIC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诊断:1.临床表现:DIC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不愈的出血、皮肤瘀点、纳差、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临床症状并非DIC的特异性表现,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

2.实验室检测:a.血液凝固功能: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等指标可以反映血液的凝固功能。

b.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可以客观评估血液的凝血状态。

c.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DIC常伴有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d.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浓度的增加可以提示DIC的存在。

治疗:1.原发病治疗:首先需要针对DIC的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抗感染治疗、手术切除肿瘤等。

2.止血治疗:a.血小板输注:血小板减少是DIC的常见表现,输注新鲜血小板可以增加血小板数量,从而帮助止血。

b.凝血因子输注: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需要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常用的有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浓缩物等。

c.抗纤溶治疗:DIC时,纤溶系统活化,导致纤维蛋白降解,抗纤溶药物可以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化,从而减少出血。

3.抑制凝血治疗:a.抗凝剂:肝素、阿加曲班等药物可以抑制凝血系统的活化,减少血栓形成。

b.血液稀释剂:血液稀释剂如新鲜冰冻血浆、血浆置换等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黏度,预防血栓形成。

4.对症治疗:a.保持水电解质平衡:DIC时,大量血液凝固和出血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适当给予输液来维持平衡。

b.监测和纠正凝血功能:经常监测凝血功能指标,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措施。

c.营养支持:DIC患者往往营养不良,需要合理补充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DIC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该方案应同时考虑到止血和抑制凝血的双重治疗原则。

DIC诊疗新进展专题知识

DIC诊疗新进展专题知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
• 2023年ISTH/SSC DIC 专业委员会提出: DIC是指不同原因所致丧失不足旳血管内 凝血激活为特征旳取得性综合征,其能够 来自或引起微血管体系损伤。假如这种损 伤严重,则可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本质:是一种系统和微血管栓塞症,一种 血栓-出血性综合征。其发生与凝血因子 和血小板旳激活以及凝血-抗凝-纤溶系统 失调有关。
慢性DIC试验室诊疗
• 3、试验室检验符合下列条件:
• 1)血小板黏附或汇集功能或有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 产物( β-TG、PF4、TXB2、P-选择素)水平升高;
• 2)血浆2项以上凝血激活标志物( F1+2、TAT、FPA、 SFMC)水平增高;
• 3) 3P试验阳性或FDP >60mg/L或D-二聚体水平较正 常升高(阳性)4倍以上;
PT
<3s=0 >3s=1
‫ٱ‬
sFb/FDPs
正常=0 升高=1
‫ٱ‬
*3.特殊原则 AT
正常=-1 降低=1
DIC特殊体征
出血点 紫癜 血泡 周围性紫癜 暴发性坏疽
外科伤口出血 外伤伤口出血 静脉穿刺部位出血 动脉渗血 皮下血肿
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DIC所致休克旳特点有: ①起病忽然 ②出血倾向 ③多器官功能衰竭 ④顽固
3.微血管栓塞
因若广泛旳脏器栓塞,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则后 果严重,急救成功机会大减。 肺微血栓体现呼吸浅快,低氧血症;肾微血栓体 现为少尿;脑组织受累体现为神志模糊、嗜睡与 昏迷等。
2、恶性肿瘤 发病约占DIC总发病旳24%— 34%
3、病理产科 发病约占DIC总发病数4%— 12%
4、手术及创伤 发病约占DIC总发病数旳 1%—15%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它是一种继发性
凝血异常,常常伴随着其他疾病的发生。

DIC的诊断与治疗需要遵循特定
的指南,以确保有效地管理该疾病。

一旦诊断为DIC,治疗应该立即展开。

DIC的治疗目标是减轻血栓形成、控制出血和纠正原发疾病。

治疗DIC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体外抗凝:在部分DIC患者中,存在明显的过度凝血现象。

因此,
使用抗凝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并减少进一步的凝血。

3.替代治疗:DIC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因此
替代治疗是DIC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用的替代治疗措施包括输血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制品等。

4.补充纤维蛋白原:补充纤维蛋白原可以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强
止血作用。

5.对症治疗:DIC时往往伴有严重的出血和血栓形成,因此需要给予
相应的对症治疗。

如应用止血药物、纠正出血原因、使用血清或药物纠正
凝血异常等。

在DIC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如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累积消耗产品等的变化。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指标的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总之,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它需要根据特定的指南进行
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控制原发病发展、体外抗凝、替代治疗、补充纤
维蛋白原和对症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管理DIC,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和生命质量。

然而,由于DIC的病因复杂、病情多变,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和注重个体化治疗,以提供最佳的医疗护理。

202X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DIC

202X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DIC
2001年全国第七届血栓与止血会议(huìyì)标准
5
第六页,共三十五页。
一般 诊断标准 (yībān)
1、存在易于引起DIC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
肿瘤、病理(bìnglǐ)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 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 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
8
第九页,共三十五页。
四、实验室检查 解读 (jiǎnchá)
➢纤维蛋白原 ➢ 3P试验/D-二聚体 ➢ 凝血酶原时间(PT) ➢ 国际(guójì)标准化比值(INR)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9
第十页,共三十五页。
纤维蛋白 原测定 (xiān wéi dàn bá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凝血酶
纤维蛋白 原 (xiān wéi dàn bái) 蛋白
目的:抑制广泛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防 止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为重建正 常(zhèngcháng)凝血和抗凝平衡创造条件。
25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五页。
2、抗凝治疗(zhìliáo)
①肝素是最主要的抗凝治疗药物。目前 对DIC (mùqián) 是否应用肝素争议较大。 低分子肝素是标准肝素裂解的低分子碎片, 由于其某些药理学特性,有取代标准肝素之势。 用法:
交联纤维
正常值:2-4g/L。DIC时减少(jiǎnshǎo) 。
10
第十一页,共三十五页。
3P试验(shìyàn)/D-二聚体测定
纤溶系统激活后,产生的纤溶酶可分解纤维 蛋白原,也可以分解纤维蛋白,后两者分解产 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的诊断中具有(jùyǒu)重要 意义。主要有3P试验/D-二聚体测定。

最新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教学内容

最新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教学内容

项目 n 敏感性(%) 特异性(%) 诊断效率(%)
PLT 82
97
48
67
PT 82
91
27
57
PTT 82
91
42
57
TT 43
83
60
70
Fib 71
22
100
65
AT 21
91
40
70
FDP 71
100
67
87
Hale Waihona Puke D-D 449168
80
SC 80
23
73
51
DIC常规实验诊断项目的评价(引自Mujun Yu,et al)

• 纤溶酶
表现为出血但无MODS
• 凝血酶
局部缺血最终发展成MODS
对DIC进展机制的新认识—— 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SIRS
• DIC过程被启动后,其所产生的凝血酶、FDP、D-二 聚体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进一步释放IL-1、IL-6、 TNFa、PAI-1等细胞因子,促进了凝血过程及微血栓 形成
• 促炎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使炎症反应加剧,称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 (SIRS)。炎症与凝血相互作用及促进,构成恶性 循环,DIC是SIRS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当发展到SIRS 或MODS时均可诱发DIC
五、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具有高度可变性 基本症状 ▲ 出血(多部位性 )
▲ 低血压或休克(不明性) ▲ 栓塞(广泛性) ▲ 溶血(微血管性)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定义
传统定义—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 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DIC相关的疾病
败血症/严重感染( 任何微生物) 创伤(多发性创伤, 神经损伤,脂肪栓 塞) 器官损伤(重症胰 腺炎) 恶性肿瘤 产科意外
羊水栓塞 胎盘早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管畸形
大的血管瘤 动脉瘤
毒性和免疫损害
蛇咬伤 ABO血型不合输血 移植排斥反应
严重肝功能衰竭
血小板计数
以上可提供凝血因子消耗程度和活化程度。
纤溶系统的活化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D-二聚 体
DIC指标异常的概率
通过荟萃分析 5 个独立的临床研究、共超过 900 例
DIC患者的实验室诊断指标,结论指出诊断项目出 现异常的概率由高至低分别为血小板减少、纤维蛋 白降解产物增加、 PT延长、 APTT延长和纤维蛋白 原降低
DIC的诊断
DIC的诊断不能依靠单一的实验室检测指标,需密切
观察临床表现,结合并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加以综合 判断。
DIC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检测结果只反映这一过程的
某一瞬间,而且临床状况会影响检测结果
DIC实验室检查
止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酶时间(APTT)
病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往往继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外伤、 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
产科并发症、严重输血反应和中毒等
致病因素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从而引发凝血因子的消耗以及纤溶系 统活化,最终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
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虽然 DIC 的发病机制复杂,但始终是以凝血酶的生成为中心关键 环节。
近半数DIC患者PT和APTT正常或缩短
活化的凝血因子(如凝血酶或因子Xa)所致
PT和APTT正常并不能排除凝血系统的激活,必须动态监测 TT并未包含于 ISTH评分系统中
纤维蛋白原(Fib)
Fib测定对DIC的诊断帮助不大,因Fib属急性期反应
蛋白,尽管持续消耗,但在血浆中的水平仍可在正 常范围 在临床上,低 Fib 的敏感性在 DIC 中为 28 %,并且仅 在极为严重的DIC患者存在低Fbg血 症。
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检测结果得分
计算得分
举例
患儿霍子涵,主因发热10天入院的。 入院时的凝血实验检查 PC (血小板计数) 44 *109 /L (<50*109=2) PT(凝血酶原时间) >100sec (>6sec=2 ) Fib (纤维蛋白原 )<0.5g/L (<1g/L=1 ) D-dimer或FDP当时没有查 仅3项评分就已经5分 第二天入院时的凝血实验检查 PC (血小板计数) 18 *109 /L (<50*109=2) PT(凝血酶原时间) >100sec (>6sec=2 ) Fib (纤维蛋白原 ) 0.32g/L (<1g/L=1 ) D-dimer mg/L (明显增加=3) 总评分8分
血栓形成或单纯性出血都不能被称为DIC
DIC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无“金标准”且治疗个体化 差异较大,因此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DIC相关的基础疾病
全身性凝血激活
广泛性纤维蛋白沉积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
微血管血栓
血小板降低和凝血因子缺乏
器官衰竭
出血
DIC的发病机制
DIC 是一种病理过程,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只是众多疾


D二聚体仅为交联纤维蛋白单体被纤溶酶降解的产物,对诊
外伤、近期手术或静脉血栓栓塞时FDP和D二聚体均会升高
FDP经肝脏代谢与肾脏分泌,肝肾功能 异常可干扰FDP的水平
PT和APTT
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与合成的减少
肝功能异常、 VitK的缺乏、合成蛋白减少、大量出血
50-60%的DIC中在疾病的某一阶段存在PT和APTT的延长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减少或进行性下降是诊断DIC敏感但非特异 的指标,98%的DIC存在血小板减少,其中大约50%计 数低于50×109/L。 凝血酶生成诱导血小板积聚,导致血小板消耗。
但单次血小板计数对诊断帮助不大, 因为其可能在正 常范围,而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对诊断DIC更有价值
Fib水平在高达57%DIC患者处于正常水平。
与DIC相关的疾病
败血症/严重感染( 任何微生物) 创伤(多发性创伤, 神经损伤,脂肪栓 塞) 器官损伤(重症胰 腺炎) 恶性肿瘤 产科意外
羊水栓塞 胎盘早剥
血管畸形
大的血管瘤 动脉瘤
毒性和免疫损害
蛇咬伤 ABO血型不合输血 移植排斥反应
严重肝功能衰竭
ISTH的DIC诊断评分系统
显性DIC评分系统
风险评估:病人是否有已知与明显DIC相关的基础疾病?
如果是:继续 如果没有:不使用这种算法
全面的凝血试验
PT,PC,Fib,D-dimer或FDP PC (血小板计数) >100*109 =0; <100*109=1; <50*109=2 D-dimer或FDP 无增加=0, 中度增加=2,明显增加=3 PT延长 <3sec=0; >3 <6sec=1; >6sec=2 Fib >1g/L=0; <1g/L=1 5分为显性DIC,每天重复评分 <5分为提示非显性DIC:1-2天后重复评分
血小板计数减少 还可见于未合并 DIC 的急性白血病、 败血症或血小板减少症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
反映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FDP是纤维蛋白原和交联纤维蛋白单体的降解产物 断DIC更有特异性。 二者不做单独诊断DIC的标准,须结合血小板与凝血时间
定义
弥 散 性 血 管 内 凝 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IC) 是一种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致 病因素引起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
白沉积,导致微血管内弥散性微血栓形成,多种凝血
因子及血小板消耗性降低,并伴以继发性纤溶亢进的 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