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 |北师大版

《古人计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出11~20各数,初步认识“十位”、“个位”,了解十进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思维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的起源以及数的符号化历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体验学有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十位”、“个位”,了解十进制,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读写各数。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含义,初步建立数位概念。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20根、计数器、尺子、橡皮筋2根

老师: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一)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3分钟)

谈话:1、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呀?(0—10)

2、你还能说出10后面的一些数吗?(11—20)

小结: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更深入地认识11—20各数,看看这些数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还不知道的。(板书认识11—20各数)

(二)引导探究,建立模型(30分钟)

1、摆一摆,数一数

(1)师简介古人计数的方法。(板书古人计数)

(2)演示课件:牧羊人是怎样来记录羊的只数的?

(3)用小棒计数。

学生活动:根据课件演示,学生用小棒一一对应地记录羊的只数。

(4)数一数:牧羊人到底有多少只羊?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数小棒的方法。

2、捆一捆,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

师:请你们想个办法,怎样能让老师一眼就看出你们摆的是11根小棒呢?

学生活动:充分思考、交流,并指名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引导优化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最简洁直观。

学生活动: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这一捆里面有几根小棒?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呢?( 10个一)

师:我们把这10个一捆成一捆就把它变成了几个十呢?(1个十)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就是1个十。(学生跟读,老师板书)

3、做一做,说一说,体会数的组成

师:牧羊人养的羊的只数是11只,现在你能很快的摆出来吗?

师:你能拿着小棒说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吗?(板书:1个十,1个一是11)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10+1=11)

练习:师说数生摆小棒,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在练习中,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够10个就要捆成1捆)

4、认识计数器,建立数位概念

师:听计数器的自我介绍吧。(播放课件)

(1)认识“个位”

师拨数3—9,生答

(2)认识“十位”

师:谁上来试一试在计数器上拨出10?

生1:个位上拨10个珠子。

生2:十位上拨1个珠子。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洁?

师:看十位上有一个珠子写上1,个位上没有珠子写上0,就写出10来了,(配合板书)师:再在个位上拨上一个珠子,现在是多少?你会写吗?

师:这两个“1”表示的意义一样吗?为什么?

练习:师拨珠子,生说数,并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3)拨数练习

师:我们学具盒上也有两档珠子,如果把它用来作为计数器,看看少了什么?(个位、十位)

师:谁来说说怎样来定数位呢?

师生互练:教师说数,学生快速拨数。并要求说说数的组成,以及相应的加法算式。

生生互练:一人说数,一人拨数,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5、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拨一拨等活动认识了11-20的数,理解了他们的组成以及顺序,请看大屏幕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6、找一找生活中11—20各数,密切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师:这些数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想一想在哪里还见到过或用到过11-20这些数字朋友。

(三)、开放练习,提高认识(5分钟)

1、第一关:看图写数。

2、第二关:看数在计数器上画珠子。

3、第三关:“神奇”的珠子:用2个珠子在计数器上可以表示出哪些数?

(四)、全课小结,课外延伸(2分钟)

结束语: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在数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遨游了一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么你在这节数学课上有什么收获呢?在课后说给你的亲人朋友听,并希望你们也去多了解一些关于数的知识。

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

认识11—20各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