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球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由原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两所整合而成。
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先生曾任原地质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曾任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学术机构。
研究所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1999年以来,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研究、环境与灾害研究、矿产资源研究的三足鼎立式研究格局。
研究所共设以下九个研究室: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室、青藏高原研究室、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空间电磁环境研究室、工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室、油气资源研究室、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水资源与地壳流体研究室;研究所同时有岩石圈构造演化、矿产资源、工程地质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另外在地球磁场与地球外核动力学、干旱区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俯冲碰撞造山的岩石学过程等研究方向上建成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代表性的奖项是著名第四季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获得的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研究所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共有17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0人。
另外,研究所共有支撑系统固定人员26人,固定管理人员19人。
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在读博士生292人,硕士生95人,在站博士后50人。
研究所拥有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大型观测和测试分析仪器,主要包括: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系统、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地磁与电离层观测台链、古环境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处理计算系统,为地球科学测试、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
考研_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考研地球物理学真题
〔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年考研地球物理学真题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地球物理学考生须知:1.本试卷总分值为150 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 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并写出该名词的英文名称〔每题3 分,共30 分〕1、大地水准面2、瑞利面波3、P 波初动解4、沉积剩磁5、古登堡界面6、布格异常7、重力均衡8、地磁要素9、地震P 波影区10、地球自由振荡二、写出以下名词在SI 制中的量纲〔例:质量的量纲为kg〕〔10 分〕1、大地热流2、重力加速度梯度3、泊松比4、地震矩张量5、磁感应强度三、简要介绍古地磁学的根本原理与工作方法。
〔10 分〕四、根据地心轴向偶极子场理论及其特征,推导地磁场垂直分量Z 和水平分量H各自在垂直、水平方向的梯度。
〔15 分〕五、分别推导二层水平介质中震源位于地表和深度H 处直达波、反射波与首波的走时计算公式并画出它们的走时曲线示意图〔15 分〕六、推导地下密度均匀的水平无限长圆柱体,在地表产生的重力异常表达公式,假定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剩余密度为ρ,圆柱体的轴线离地表的深度为D。
〔20 分〕七、推导球面介质射线的曲率半径,式中ρ为射线的曲率半径,p 为射线参数,v = v(r) 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速度分布,并详细说明不同的地震波速度分布如何影响到地震射线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方式〔25 分〕八、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一系列地学观测的科学理论,试从地震、重力、地磁或地热等角度,举出至少三种互相相关的观测证据,及这些证据对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支持理由。
〔25 分〕。
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待遇
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待遇随着科技发展的日益加快,科研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作为我国地球物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待遇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成立于1950年,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地震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
该所拥有一流的科研设施和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为我国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待遇方面,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科研人员与其他研究机构相比具有较高水平。
待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工资:根据研究人员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分为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基本工资。
2.绩效工资:根据科研人员的工作表现、研究成果和项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绩效工资。
3.科研经费:中科院地球物理所鼓励科研人员申请各类科研项目,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
4.福利待遇:包括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福利。
5.培训和晋升机会:中科院地球物理所重视人才培养,为科研人员提供国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同时,所内设有完善的晋升制度,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6.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与国内外众多知名研究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
虽然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待遇在行业内具有较高水平,但与其他领域相比,地球物理科研人员的待遇仍有待提高。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地球物理科研工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基本工资水平,使之更具竞争力。
2.加大科研项目资助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和发展。
3.完善福利待遇体系,提高科研人员的生活质量。
4.增加培训和晋升机会,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地球物理科研水平。
总之,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待遇在不断提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经验指导信息汇总!
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介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只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国家学术机构。
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研究所现建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空间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地球与行星物理、页岩气与地质工程、矿产资源研究、油气资源研究和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等5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并成立了深部资源探测先导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拥有良好的学术氛围、雄厚的师资力量、强大的科研支撑以及安定的生活条件,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大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根据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年推免生拟录取情况,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的03矿床学方向、070904构造地质学专业、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2019年不招收全国统考硕士生。
2019年面向全国计划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82人(以最终下达指标为准),包括将接收各高校学习成绩优异的推免生45人左右,统考硕士生37人左右。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计划24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甲)④806普通物理(乙)或826地球物理学三、中国科学院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601高等数学(甲):《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以及其后的任何一个版本均可。
806普通物理(乙):全国重点大学工科类普通物理教材826地球物理学:1、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仲著,《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郭俊义编著,《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3、C.M. Fowler, The Solid Earth: An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4、N. H. Sleep, K. Fujita, Principles of Geophysics, Blackwell Science,1997.四、中国科学院大学近三年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分数线2018年:五、中国科学院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初试1.网上打印准考证: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网报系统,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地球物理学二级专业
地球物理学二级专业地球物理学二级专业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学科。
它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学、地球重力学、地球磁学、地球电磁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通过对地球内部的勘探和观测,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性质和演化过程,对于研究地球科学、资源勘探和地震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地球物理勘探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和仪器设备,对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进行探测和测量。
地球物理勘探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电磁勘探和地球物理探井等多种方法和技术。
地震勘探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它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下的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来推断地下的构造和物性变化。
通过地震勘探,可以获取地下的地质信息,包括岩性、厚度、断裂带和隐伏矿床等。
地球物理学还研究地球的重力和磁场。
地球的重力和磁场是地球物理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们与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和构造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地球重力和磁场的测量和观测,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物质流动和构造变化。
地球重力勘探利用地球引力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的密度分布和构造特征,可以用于研究地壳的厚度、地幔对流和地球板块的运动等。
地球磁力勘探则是利用地球的磁场变化来推断地下的磁性物质分布和构造特征,可以用于研究地壳的磁性岩性、地球磁场的演化和地磁异常等。
地球电磁学是地球物理学的另一重要分支。
它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电磁现象和电磁场。
地球电磁学主要包括大地电磁法、磁力电磁法、电磁勘探和电磁测井等方法。
大地电磁法是一种利用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变化来推断地下物质性质和构造特征的方法。
磁力电磁法则是利用地球内部的电磁感应现象来推断地下物质的磁性和构造特征。
电磁勘探和电磁测井则是利用地球表面的电磁场变化来推断地下的物质性质和构造特征。
通过地球电磁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电导率、磁性和物质流动等信息,对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电磁过程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2024地学分析
中科院2024地学分析首先,报告指出地球科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地球科学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和环境的保护,还对资源勘探、自然灾害防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报告强调了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呼吁加强地学科学研究力量的建设。
报告还对地质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地质历史等内容。
报告指出,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我国地质学研究存在着资源分散、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因此,报告呼吁加强地质学研究的组织和规划,提升地质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此外,报告还就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科学,而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及其与地表相互作用的学科。
报告指出,地理学的发展应注重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加强全球变化、资源与环境的综合研究;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应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加强对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的研究。
此外,报告还对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大气科学主要研究大气的动力学、物理化学、辐射传输和大气环流等内容,而环境科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等。
报告指出,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应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加强对环境污染控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最后,报告还提出了未来地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报告认为,未来地学研究应加强学科交叉合作,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应注重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建设,提升地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应加强国际合作,拓宽地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中科院2024地学分析报告全面总结了地球科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地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
这对于推动我国地学科研的发展,提高地学研究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和动力学过程的学科。
它包括地球内部的地质构造、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震活动、地球热流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地球科学、资源勘探、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预测等多个领域。
首先,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内部各层的分布、性质和相互作用,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地幔对流、地核结构等重要问题,为地球演化的机理和过程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本质特征,揭示地球内部的运动规律和演化历史。
其次,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物理性质的差异,探测并识别地下蕴藏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可以进行地下勘探,提高资源勘探的效率和精度,为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重要支撑。
另外,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内部的地质构造活动和地震、火山的活动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地质灾害等,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和火山的发生机理和规律,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此外,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地球物理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大气、海洋、陆地等介质的物理性质,监测气候、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系统中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相互关系,促进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应对和管理。
总之,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本身、资源勘探开发、地质灾害预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应用。
新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新版中国科学技术⼤学地球物理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在决定考研的那⼀刻,我已预料到这⼀年将是怎样的⼀年,我做好了全⾝⼼地准备和精⼒来应对这⼀年枯燥、乏味、重复、单调的机械式⽣活。
可是虽然如此,我实在是⼀个有⾎有⾁的⼈呐,⾯对诱惑和惰性,甚⾄⼏次妥协,妥协之后⼜陷⼊对⾃⼰深深的⾃责愧疚当中。
这种情绪反反复复,曾⼏度崩溃。
所以在此想要跟各位讲,⼼态⽅⾯要调整好,不要像我⼀样使⾃⼰陷⼊极端的情绪当中,这样⽆论是对⾃⼰正常⽣活还是考研复习都是⾮常不利的。
所以我想把这⼀年的经历写下来,⽤以告慰我在去年饱受折磨的⼼脏和躯体。
告诉它们今年我终于拿到了⼼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你们的付出和忍耐也终于可以扬眉了。
知道⾃⼰成功上岸的那⼀刻⼼情是极度开⼼的,所有⼼酸泪⽔,⼀扫⽽空,只剩下满⼼欢喜和对未来的向往。
⾸先⾮常想对⼤家讲的是,⼤家选择考研的这个决定实在是太正确了。
⾮常⿎励⼤家做这个决定,⼿握通知书,对未来充满着信念的现在的我尤其这样认为。
当然不是说除了考研就没有了别的出路。
只不过个⼈感觉考研这条路⾛的⽐较⽅便,流程也⽐较清晰。
没有太⼤的不稳定性,顶多是考上,考不上的问题。
⽽考得上考不上这个主观能动性太强了,就是说,⾃⼰决定⾃⼰的前途。
所以下⾯便是我这⼀年来积攒的所有⼲货,希望可以对⼤家有⼀点点⼩⼩的帮助。
由于想讲的实在⽐较多,所以篇幅较长,希望⼤家可以耐⼼看完。
⽂章结尾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家可以⾃取。
中国科学技术⼤学地球物理学初试科⽬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601)⾼等数学B(831)普通物理参考书⽬为1.普通物理:⼤学本科通⽤教材2.⼤⽓物理学:《⼤⽓物理学》盛裴轩等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3.《⼤⽓物理学基础》,许绍祖等编,⽓象出版社,1993年4.⾼等数学B:《微积分》(上、下册),谢盛刚等编,科学出版社,第1版,2004年;5.《微积分学导论》(上、下册),陈祖墀等编,中国科技⼤学出版社,第1版,2011年先说说英语复习⼼得⼀.词汇词汇的复习流程其实都⽐较熟悉了,就是反复记忆。
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地球物理学。
二级学科,地球内部物理学。
标题,探索地球深处的奥秘——地球内部物理学的研究进展。
地球内部物理学是地球物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
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
球内部物理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
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地球内部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热、地震、地磁等多个方面。
科学家们通过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变化,揭
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幔和核的分布和性质。
地球内部物理
学还研究了地球内部的热量分布和传输,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热力学
特征,为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地球内部物理学对地球的磁场变化和地磁活动进行了深
入研究,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磁性物质分布和运动规律,为我们理解
地球的磁场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地球内部物理学的研究中,地球物理学家们利用地震观测、地球物理勘探和实验室模拟等多种手段,不断深化对地球内部物理过程的认识,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
地球内部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内部物理学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重要的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和地球演化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地球内部物理学的研究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2023年地球物理学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
2023年地球物理学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物性、动力学及其与大气、海洋、地球磁场等物质互动关系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物理学发展迅速,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现在,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地球科学中最受欢迎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学专业的详细信息和就业方向。
一、地球物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地球物理学的教学以讲授物理学、数学、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理论为主,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地物、地化、地形、地貌、地震、大地构造、磁力学等基本知识,掌握地震探测、电磁场探测、重力场探测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具备分析、解决地球物理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程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电磁学、应用地球物理学、数据处理与解释等。
二、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就业方向1. 矿产资源勘探地球物理学的矿物探测技术、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岩石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皆可应用于矿产资源的探测和开发。
因此,矿业公司、勘探机构、地质勘探公司等是地球物理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
2. 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物理学跨足了地球科学中的很多领域,如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
因此,研究机构(大学、地质部门等)及其子公司成为该领域中理想的就业目标。
例如,地震预测、气候变化检测、自然资源保护等都是地球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3. 石油、天然气勘探随着全球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逐渐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也日益迫切。
地球物理学以其独特的勘探技术及其在石油天然气领域中的应用,成为石油天然气公司的主要人才来源。
4. 地震、海洋监测地震、海啸及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等也是地球物理学学科的研究难点,因此地震、海洋监测机构如国家海洋局、地震局等及其相关企业也成为该领域中多数毕业生的就业目标。
三、地球物理学专业需具备的核心素质1. 物理及数学知识的扎实程度地球物理学的核心是物理和数学知识,这两个领域的学习程度好坏直接影响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学习效果和毕业生就业前景。
地球物理学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地球物理学概述: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用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地球的形成和动力,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层。
地球物理学研究广泛系列的地质现象,包括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磁场的起源、架构和变化;大陆地壳大尺度的特征,诸如断裂、大陆缝合线和大洋中脊。
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气层外部的现象(例如,电离层电机效应〔ionospheric dynamo〕、极光放电〔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层顶电流系统〔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物理性质。
历史:地球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索地球本体及其周围空间环境的物质组成、演化过程和各种事件形成的一门专业。
它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的物理性质、结构、形态及其中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球的各种物理场。
在狭义上,地球物理学是指研究地球的固体部分,又称固体地球物理学;广义上,还包括对水圈、大气圈的研究。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促进人类认识自身活动环境,开发利用地球和空间资源,预防自然灾害,从而减轻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开发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防震减灾、大型1程建设、核爆炸研究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正因为如此,早在建国初期.地球物理学就被列为当时高等教育紧急设置的5个新专业之一。
未来:在新的世纪里,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地球。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森林损耗、资源匮乏所带来的威胁。
同时,地震、台风、洪涝等灾害也时时干扰着我们,而地球物理学正是在全球资源的分配、生态环境的保护、地质灾害的预防上有着积极的功能。
毕业要求:具有坚实的理论物理基础和数学功底。
清楚地球磁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了解指南针的原理。
知道地震带的分布区域,知道地震的有关知识,参观过地震遗址,关注地震的新闻报道等等。
地球物理学专业
地球物理学专业地球物理学专业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物质和地球表面现象的一门学科。
它融合了物理学、地质学和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通过观测、实验和计算等手段来揭示地球的奥秘。
地球物理学主要分为固体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和海洋物理学三个分支。
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重力场、地震、地热和地磁等现象。
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速度,可以推测地球的内部性质。
利用地热测量技术,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热传导和热对流等过程。
大气物理学研究大气层的结构、气候变化和气象现象。
通过观测大气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参数,可以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演化。
海洋物理学研究海洋的运动、洋流、温度和盐度等特征。
通过测量海洋的表面高度和海底地形等信息,可以了解海洋的动力学过程和生态系统。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测、实验室研究和计算模拟等。
实地观测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各种测量,例如地震仪测量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磁力计测量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实验室研究是指通过对物质样品的实验操作,获取有关地球物质的性质和行为的信息,例如对岩石样品进行高温高压实验,模拟地球内部的条件。
计算模拟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地球物理过程进行数字建模和模拟,例如利用有限元法模拟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
地球物理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资源勘探领域,地球物理学可以帮助确定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领域,地球物理学可以提供地震、火山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和监测。
在环境保护领域,地球物理学可以用于监测和评估地下水和土壤污染。
此外,地球物理学还承担着地球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重要任务,通过向公众传播地球科学的知识,提高公众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总之,地球物理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社会应用价值的学科。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物理学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认识和保护地球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
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摘要:1.地球物理学专业简介2.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概述3.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具体内容4.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前景与建议正文:【地球物理学专业简介】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周围环境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自然科学学科。
它主要通过应用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工具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表面的物理过程以及地球与太阳、月亮等天体的相互作用。
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震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概述】地球物理学专业的考研方向主要涉及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等三个方面。
【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具体内容】1.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结构和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地球内部物理性质的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2.空间地球物理学空间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以及地球与太阳、月亮等天体的相互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地球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研究、地球大气层的物理过程、地球电离层的研究以及空间天气学等方面的研究。
3.地震学地震学主要研究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的预测等。
具体内容包括地震孕育过程的研究、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震源机制的研究以及地震预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前景与建议】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地球物理学专业的研究成果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震预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想要报考地球物理学专业的考研生,建议首先要对地球物理学有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物理学基础。
其次,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能力,因为这两项技能在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球物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
复变函数(A)(3 学分)、计算方法(B)(2 学分)、数理方程(A)(3 学分); PH02*(物理类课程):(27 学分) 力学(3 学分)、热学(2 学分)、电磁学(4 学分)、光学(3 学分)、原子物理(3 学 分)、理论力学(3 学分)、电动力学(3 学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3 学分)、量子力学 (3 学分); IN02*(信息类课程):(4 学分) 信号分析与数字处理(4 学分); EN02*(环境科学类课程):(2 学分) 地球科学概论(2 学分); GP02*(地球物理类课程):(2 学分) 普通天文学(2 学分); AE02*(大气科学类课程):(2 学分) 大气和海洋学(2 学分); 3、专业课:(地球物理≥31.5 学分,空间物理≥30.5 学分) 地球物理专业:(≥31.5 学分) 专业必修课:(21.5 学分) GP03*(地球物理类课程):(15.5 学分)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4 学分)、地震学原理(3 学分)、地磁地电学理论与应用(3 学分)、 重力与固体潮(3 学分)、地球物理基础实验(1)(1 学分)、地球物理基础实验(2)(1.5 学分); IN43*(信息类课程):(3 学分) FORTRAN 语言(3 学分) GE03*(地球化学类课程):(3 学分) 普通地质学(2 学分)、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1 学分)
220
四、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地球物理专业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计算机文化
数据结构和数据库 C语言 Fortran语言
力学和热学
电磁学 光学和原子物理学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海洋学
地震学原理 重力与固体潮 地磁地电学理论 地质学基础
微机原理与接口 计算方法 有限元分析与应用 信号分析与数字处理 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
地球科学概论
北京地球物理学大事记
北京地球物理学大事记一、重力场1949年以前,包括北京在内,全国仅对200多个地点进行了重力测量,精度达±5~10毫伽。
1950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成立。
1956年至1957年,总参测绘局和国家测绘局主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重力控制网,设21个基本点、82个一等点。
1966年至1975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固定式绝对重力仪,精度达±100微伽。
1982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所许厚泽等完成“我国精密重力的相对联测”成果。
1980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地质仪器厂等单位研制的自由落体激光绝对重力仪,在国际计量局的国际标准重力网原点——巴点上,通过了国际对比测量检测。
其内符合精度为±16微黎赛佛尔A3伽,与国际计量局的固定式高精度绝对重力仪的精度仅差6微伽。
1984年,国家测绘局等单位和香港地区、日本、法国共同组织重力国际联测,完成中国重力网与国际重力网IGSN~71网的联网工作。
1985年10月至1986年4月,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武汉测绘大学等单位在参加中国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区重力网,揭开了中国研究南极地区重力场的序幕。
1985年,国家测绘局测绘所、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等单位协作建立了国家重力基本网1985系统。
它包括6个绝对重力点,46个控制点,5个起始点,精度±20微伽。
二、地电场、大地测探1954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曾融生、地质部物探处李发美、重工业部物探队何泽诚在《地球物理学报》(1954,12)上发表了“真空管地电阻探矿仪”的论文。
1978年,国家地震局赵玉林等发表了《唐山7.8级强震前震中周围形变电阻率的下降异常》论文,指出京津唐地区14个观测地形变电阻率的台站中,有9个在震前2~3年间记录到了地形变电阻率下降异常的长期趋势;靠近震中区的2个台站在震前2~3个月内,观测到了地形变电阻率加速下降的异常现象,这为研究地震的预测和预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系统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等。
其中,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是两个重要的分支。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物理性质和地球表层物理现象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以下领域:1.地震学:研究地震的原因、发生机制和传播规律,以及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的应对措施。
2.重力学:研究地球的重力场分布和变化,以探测地下构造和资源分布。
3.地磁学:研究地球的磁场分布和变化,以及地球磁极漂移、地磁逆转等现象。
4.电磁学:研究地下物质的电性质和电场,以探测矿床、岩石构造等。
5.地热学:研究地球的热流分布、热背景和热岛效应,以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构造,预测自然灾害,探测地下资源,开发新能源,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圈层之间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以下领域:1.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岩石、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分布规律、来源和运移过程。
2.岩浆和矿床的成因:研究岩浆和矿床的成因、形成机制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地球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3.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环境中的化学反应、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宇宙地球化学:研究宇宙射线和宇宙微粒对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的宇宙起源和演化过程。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历史、探索未来发展路径、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互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学科。
它们通过互相交流、合作和互相制约,为研究地球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一方面,地球物理学可以为地球化学提供数据和方法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
本“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固体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物理学”是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学、重力与固体潮、地磁学、地热学及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部分。
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及一般应用。
一、考试内容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弹性介质、应力与形变
2.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
3.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
4.界面的影响
5.射线理论
(二)地震学基础
1.断层错动和地震波激发
2.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地震的烈度、能量和震级
3.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基本确定方法
4.地震体波的走时、振幅与理论地震图
5.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走时和地球内部基本构造
6.各种常见震相标示规则及其射线路径
7.地震面波的波动方程、频散方程和上地幔结构
8.地球的自由振荡
(三)地球势理论基础
1.地球重力位与地球形状
2.地球重力异常与地球内部构造
3.地球的固体潮
4.地球磁场的一般性质
5.岩石磁性与古地磁
6.地磁成因
7.地磁感应与地球内部的电导性
(四)热流与地球内部温度
1.热传导、热对流与热辐射
2.大地热流
3.热流方程的简单应用
4.地球内部温度
(五)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与洋底扩张学说
2.板块构造与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地幔对流的基本理论
二、考试要求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弹性介质理论基础:弹性力学对介质的四个基本假定,应力与形变的基本定义,应力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包括杨氏模量与泊松比在内的五个弹性常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熟练推导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掌握纵波与横波的传播特征,了解其速度与密度及相关弹性常数的相互关系;
3、掌握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的传播特征,特别是在简谐波情况下的振动与传播特征的异同;
4、了解界面的存在对入射纵(横)波、反射纵(横)波及折射纵(横)波的影响,并且掌握平面纵(横)波转播过程中折射系数与反射系数、转换系数的推导;
5、了解地震波射线理论中的费马原理,Snell定律,射线常数、本多夫定律、首波路径、首波临界角等基本概念。
(二)地震学基础
1、了解天然地震基本成因和断层错动激发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了解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烈度、能量和震级的基本定义;掌握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测定原理与基本方法;
2、对于单个水平界面、单个倾斜界面及多层界面,掌握直达波、反射波与首波的走时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非匀速介质中迴折波参数方程形式的走时公式的推导,了解在不同速度分布函数的形式下,走时曲线的特征;了解平面层中体波的能量与振幅的关系并掌握在平面简谐波情况下的推导,了解直达波、迴折波、反射波与首波情况下,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发散过程,以及自由界面对入射平面波的能量分配过程的影响等;简单了解地震体波的振幅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利用广义射线理论求解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
3、掌握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射线参数方程与本多夫定律等的推导,不同的速率—深度分布曲线情况下对应的地震射线及其走时方程的推导,并了解正常及特殊情况下的走时曲线特征,掌握走时反演的古登堡方法与赫格罗兹—贝特曼—威歇特方法的一般原理与推导过程;
4、了解并掌握常用地震震相的标示规则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射线路径、走时及振幅特征;
5、了解地震面波与地震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异同点,掌握洛夫波与雷利波的传播特征及在一些简单模型下的波动方程和频散方程;了解地震面波的频散方程及其所反映的地球内部构造,了解并掌握群速度与相速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推导与计算方法;
6、了解并掌握地球自由振荡的基本振型,及与地震面波等的基本对应关系,了解自由振荡的基本理论与观测结果的分析。
(三)地球势理论基础
1、掌握地球引力位必须满足的基本方程与大地水准面的基本概念,了解并掌握固体地球外面引力位的求解过程,以及旋转轴对称情况下的马古拉(MacCullagh)公式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了解Clairaut扁球体方程及地球的扁度,了解利用人造卫星测量大地水准面及地球形状参数的基本原理,了解国际参考椭球及其理论重力公式;
2、掌握重力异常的基本概念及常用单位,掌握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的基本概念及其校正公式,掌握重力均衡理论及其典型模式,并且用于解释一些地区典型的重力异常特征;
3、掌握关于地球的固体潮汐、Love数、志田数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太阳与月球对地球表面产生的起潮力位的表达式,简单了解Love数等如何影响起潮力位的情况;
4、掌握地磁场的基本要素,磁位的球谐表达式,高斯磁场系数的量纲及其物理意义,偶极子场与非偶极子场的基本概念与一般特征,了解并掌握地磁场的长期变化、短期变化及局部磁异常变化特征;
5、掌握岩石的铁磁性、抗磁性与顺磁性等基本概念,了解一些矿物与岩石的磁性特征,了解地磁场倒转的现象及其过程,掌握古地磁研究及其简单应用;
6、简单了解当前解释地磁成因的基本理论;
7、掌握利用地磁感应探求地球内部的电导性的一般原理,以及测量地球内部电导率的一些简单方法与基本结果。
(四)热流与地球内部温度
1、了解热的基本传输过程;掌握热传导过程的基本方程,掌握大地热流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内部的热源及其传输机制;
2、了解并掌握全球大地热流的基本分布特征,了解并掌握大地热流与放射性物质等的相互关系,了解大陆与海洋热流的相似性;
3、掌握热流方程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地壳温度、地幔温度与地核温度等的分布特征并掌握其简单的反演方法。
(五)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1、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了解全球各大陆边缘的拼合特征,了解古地磁用于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掌握洋底扩张的基本概念,了解海洋磁异常特征及用于解释洋底扩张的机制,以及其它用于解释洋底扩张的现象;
2、了解板块的基本性质,掌握全球基本板块构造及其运动特征,地幔热柱与板块绝对运动,欧拉运动极与欧拉运动矢量等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方法。
3、了解关于地幔对流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对流模式。
三、主要参考书目
曾融生著,《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轮》,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四、辅助参考书目
1、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仲著,《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郭俊义编著,《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3、C.M. Fowler, The Solid Earth: An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N. H. Sleep, K. Fujita, Principles of Geophysics, Blackwell Science,1997.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6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