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课堂探究学习”
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课堂探究学习”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
探究学习应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可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自己探究,对于实践性作业,或开放性题目,则要采用开放性探究方式展示学生的个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下面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并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一、创设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探究问题的创设有生活型、故事型、阅读型、实验型等。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才能积极地进行合作交流,并能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新授“过三点的圆”课上,我出示一块用纸包好的残缺的圆玻璃片,对同学们说:早上我不小心把包里的一块圆形小镜子打碎了,现在我只带了这一小块带有弧形的玻璃片,你们能否利用它配一块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圆形镜子呢?这样老师设置的问题比较实用,且学生觉得问题也并不是高不可攀,有可能自行解决,学生就会很有兴趣,会很快投入到答案的探索中去,老师从而也获得了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操作中探究数学知识,学生会有终生难忘的效果。
例如在讲概率时,我们就需要利用分组做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探究要得到的数学知识。
学生动手操作对数学概念、定理等的探究获得感性认识,进而通过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
动手操作有量一量、测一测、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到“三视图”时,我首先在课前要求学生每人做规格一样的小立方体、圆锥、五棱柱等模型。
以学生发展为本_以学生发展为本含义
以学生发展为本_以学生发展为本含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逐步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开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这是时代开展的须要,是敬重教育规律的表达,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势必选择。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独角戏”、“满堂灌”的现象还很紧要,“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变更,语文教学经常走进“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为扭转上述局面,踊跃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需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开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如何谨慎、深化地探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在此,我主要谈个人的几点相识。
一、转变思想,树立以学生开展为主的意识学生主体的思想,已被全部教育工作者所承受,但在详细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发挥得很不志向,究其缘由在于老师仍保持着肯定的主导地位,课堂上要么是“老师讲学生听”,要么就是“老师问学生答”,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
这样,学生还是成为学习的被动者,缺乏自觉性和缔造性,从而导致课堂上老师神采奕奕,学生感到味同嚼蜡,不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开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
因此须要广阔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详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踊跃参加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擅长设疑,明确学生合作、探究的目的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就要擅长设疑,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细心设计问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的老师课堂教学过于随意,设置合作探究的问题不明确,使学生感到没有探讨的价值,这就影响了学生主动参加的踊跃性,或虽热喧闹闹,但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白白奢侈学生珍贵的时间。
因此,老师在备课设置问题时,要对什么地方须要学生合作探究、合作解决什么问题应做到心中有数。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1. 引言1.1 背景介绍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程理念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求。
落实新课程理念,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统一。
【背景介绍】中我要重点介绍教育背景下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和发展趋势,引导读者对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1.2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和对综合素质培养的强调。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增强综合素质。
这种理念突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引入,学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更在于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梦想。
只有落实新课程理念,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教育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为社会培养更多有担当、有情怀的未来人才。
2. 正文2.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1. 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2. 鼓励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并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表现。
4. 尊重学生意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规划,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的价值。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如何将学生发展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落实新课程理念,是当前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置于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的发展需要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展开,推动教育事业深入发展。
二、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就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多年来,我国教育一直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考试成绩,但这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存在着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实际能力。
我们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要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表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以发展为中心,自主学习,提高素质,形成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就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水平。
教育教学改革既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更要关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只有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朝着更高质量、更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五、加强学校管理和组织以学生发展为本,需要加强学校管理和组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一、教师无私的爱是和谐课堂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的生活就不会充满阳光。
”有些教师深受学生喜欢,教学效果突出,但有些教师的表现就难如人意。
究其根源,最大的秘密就是他们是否拥有广博和深厚的“爱”。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良好的课堂组织纪律是取得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爱与严要紧密结合、有机统一起来,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真正的爱必然体现在严格之中,爱而不严就会变成溺爱,变成放任自流,是出不了教学成效的。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因此,教师不能把情绪带进课堂,而应把爱心、激情、微笑带进课堂。
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教材,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
细心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帮助、理解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
切不可专横武断,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引起厌学。
一位教师说起一件事使我深有感触:在上课时,一位叫杨华的同学在座位上坐立不安,脸涨得通红,利用学生思考问题的间隙,我走近他身边,悄声问其原因,得知他想上厕所,有意安排他去办公室取作业本。
看似一件小事,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保证了课堂的和谐延续,也许学生因此感恩教师一辈子。
此外,对于有意破坏课堂纪律厌学的学生,教师要摸清其思想,适时、适地、耐心地去做疏导教育工作。
对于后进生,教师应关心帮助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好其思想转化工作,要知道转变一个后进生有可能带动一批学生的进步,对全班教学质量提升至关重要。
教师无私的爱可以影响课堂学习气氛和班级正确舆论导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可以说,只有撒满爱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成功、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保障课堂和谐与否是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当前,我国教育部门正着力推动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成为新课程的核心思想。
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本质目标,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必须从学生发展入手。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反对传统教育片面追求知识和成绩的做法,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帮助学生构建正面的情感态度,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情商。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的体育发展、审美发展等方面,让学生在各个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特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新课程理念鼓励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科和非学科课程选择和机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授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探究和创造。
最后,要建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开创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障。
教师应该夯实爱心教育的基础,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他们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人文的情感和品格,他们能够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
学校和教师应该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理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兴趣特长、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入手,营造出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获得健康、快乐和成功的成长体验。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理想的课堂教学、教学活动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发展为本“应该做到: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没有教不出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
”老师要表扬,会表扬。
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那么,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表扬的方式呢?1 .表扬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一双赞美的慧眼,有一颗适度的宽容之心。
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
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这是进行表扬的前提。
表扬必须实事求是。
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
对是对,错是错。
不夸大,不缩小。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
表扬要力求公平、一致。
对不同的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暂差生,只要任何学生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表扬应该适时、适度。
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
表扬也应该有个度,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理,表扬变成了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表扬不能太廉价,也不能太过度。
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
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
对一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
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
表扬不要随便把学生进行比较。
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教育手段。
表扬的语言要随机应变,含蓄又不失具体。
二、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营造课堂人文环境。
要尊重学生,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素养和品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和教师要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机会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发展的理念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学校和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出发,设计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任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能力。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关爱和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和成长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发展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全面提升。
学科知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和综合化,提供科学严谨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还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学生发展要注重能力素养的培养。
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学生发展要注重品德品质的培养。
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榜样引领学生,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和社会价值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倡导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者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心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更充实的学习体验。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生发展、综合能力、自主发展、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全面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在于推动教育体制的转变,从注重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学生视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这种转变意味着教育者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通过新课程理念,教育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以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建立个性化学习模式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
只有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自主、有责任心和创造力的个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通常只被要求掌握单一的知识点或技能,而新课程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和实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发展以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
学生发展以学生的智育为重点。
智育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未来能力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项目学习和实践性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德育为重点。
德育是学生品格培养的核心,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课程中的价值引领、实施个别辅导、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公民。
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育为重点。
体育是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协作能力和体育健康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体育活动、学校体育俱乐部、校际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和体质水平,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
学生发展以学生的美育为重点。
美育是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审美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灌输知识为主,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考试成绩的取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的目标已经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转变。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本文将探讨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掌握和考试成绩的取得。
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二、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发展。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学校和教师应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学校应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分享自己的经验。
教师应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应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教育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校和教师应创建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俱乐部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校际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四、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环境,两者的合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学生发展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新课程理念意味着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在课堂上担任主导角色,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能够自主、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的机会。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俱乐部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和潜能。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要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参观实习、实地调研等方式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
教师和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意和做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要建立良好的学生服务体系。
学校应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关注并解决学生的需求和问题。
建设良好的学生服务体系包括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充足的学习资源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教师和学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学生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我们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倡导多元化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特长,而不只是单一的知识考核。
教师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如:态度、创新思维、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导和帮助。
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学校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只有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活动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开设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培养核心素养、倡导多元化评价体系、营造积极学习环境和注重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支持,助力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学生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未来挑战的能力。
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加强音乐教育;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增加体育活动;对于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艺术培训。
通过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激发他们的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自主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并引导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性教学和项目制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创新实践。
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所需的核心能力之一。
教师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未来的挑战。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开展创新实践和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兴趣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根本要求。
通过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我们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未来挑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有效教学”的根本目标正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价值正是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真正的发展。
如何积极探索优质教学的策略,构建自主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我觉得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目标的达成应立足“三个重视”。
一、重视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为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这门课奠定基础。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充分运用丰富的学科教学内容。
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每堂课从计算机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所蕴含的知识、技巧之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究欲。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融合各种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除了采用理论与上机结合的传统教法外,还可通过游戏激趣,如用游戏“爱劳动的好孩子”学习鼠标的运用,“搬运工”练习上下键的移动,“打地鼠”进行指法练习等,还可进行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各种擂台赛,对学生的操作速度、运用能力进行测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
3.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或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互评、以及把作品展示欣赏评价。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在生活中成长”新时代、新形势要求小学德育工作必须融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紧扣时代脉搏,抓住教育契机,切实地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学校德育要从落后观念的阴影中走出来,教育者必须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关照、宽容、锤炼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生活,促进学生自发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实现“教是为不教”的教育境界。
一、在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展现自我。
适合于儿童的活动对于其德育生命的生长具有核心作用。
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的说教、授意下的活动并不能真正让队员们有所收获,而对他们影响至深的恰恰是那些孩子们感兴趣、自愿参与的活动。
这类活动往往对孩子的心灵有一定影响力,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心灵共鸣,达到理想的德育目标。
作为教师应关注、研究学生中典型、敏感和棘手的问题,在活动中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形象性,让学生学起来简明生动,用起来切实可行。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愿望,少年儿童也不例外,甚至这种愿望更为强烈。
精心设计少先队活动,寓教于活动中,努力创设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是德育工作的重点。
1、参与校园管理,增强自律能力。
小学德育应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
《日常行为规范》对每位学生提出了在言行举止方面的详细而规范的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队员们却常常是“说归说,做归做”。
究其原因是学生道德实践的缺乏导致了认知与实践相脱节。
于是我们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从按照到校,礼仪着装、上课纪律,两操睡队等内容着手,成立了“值日岗”由各中队轮流进行检查和评分,让队员们主动参与校园管理,从中学会用一个管理者的目光来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
换位思考的结果,让队员们都受益匪浅,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律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课堂教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堂上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情感体验,灵活、合理地安排、组织教学,体现人文关怀,创设人文环境,形成人文课堂,真正使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
因此,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
在平时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主动投入到学生中,和他们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探究知识,尊重他们、呵护他们。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质疑、勇于求异,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对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敢于质疑。
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使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学习基础教不太好的一些学生,提出一些简单应用性的问题,而将一些有深度和具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留给学习基础好一些的学生,使他们都有发言的机会,同学们都经历过成功的体验,这样一来可以使他们在不同学习层次上都有进步。
这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有其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好新教材,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走到学生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造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课改的基本精神和灵魂,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当下很多学校最大的努力目标,可是到底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却见仁见智。
我的观点:它有三层含义:第一,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是“发展”。
在中学教育中要把学生从考试的优秀提升为学习的优秀,从学习的优秀提升为成长的优秀,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发展是卓越的发展。
学校所要追求的是激发学生潜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使其得到卓越的发展。
第三,发展是全球的发展,要有国际眼光。
第二,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也要求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在理解上是有区别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要均衡发展,和谐发展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允许有差异的发展。
差异发展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在提升学生素养。
比如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不是简单地去应对学生的需求,而要在为学生发展指导方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
第三,课程要面向每位学生。
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不同的,智商也有高有低,但是教学要面对每位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效果。
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激发学生自主发展也非常重要。
自主成长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学生卓越发展之本。
学生群体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也要注重学校教育环境的塑造和创设。
“以学生发展为本”还意味着,学校在考虑问题时要把学生放在主体性地位,周围的一切,包括课程、教师、学校文化、制度等等都看成主体发展所必需的客体条件。
所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意味着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切外部条件都必须改革,都必须更加富有人本性、人道化、人性化。
这也意味着教育工作要比过去更加尊重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是一个个体,但是他们处于社会环境中。
因此,学生发展的社会性就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仅仅是“以学生为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发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
以学生发展为本,数学课程要求:一、明确培养目标; 二、根据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
学内容; 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应用数学知识,能增强学生的发展思维方式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其次,要根据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分级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心理素质,根据其特点和需求,以强调技能培养为主,以重点和难点环节为重点,坚持自主学习、群练结合。
第三,实施“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为重点”。
要求学生学习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建立思想方式的抽象的数学模型,构建界定了问题和答案的抽象的逻辑框架模型,并培养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来解答和解释数学问题,以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认识曲线,掌握积分法、微积分和概率统计等数学方法,强化数学实践能力,学会搜集、分析、综合整理等,以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总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使数学成为学生尊重、欣赏和热爱的学科。
以学生发展为本地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山七中心学校韦凤鸣摘要:教育理念指引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前我国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线的教师需要了解和把握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历史依据和科学依据,并在教学实践中从改变教学观念、设置多元的教学目标、注重过程评价等方面来贯彻这一理念。
关键词:以学生发展为本内涵理论依据贯彻实施前言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①同时它又反过来作为指导思想指导着教育实践,决定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
如果说学校、教学设施、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物质保障,那么教育理念就是教育事业的精神支柱,甚至教育理念这一精神支柱比学校、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更加重要。
因为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教育理念先进、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因此教育理念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的意义。
当前我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参考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虽然这一教育理念被广泛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但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理念的确切涵义,了解这一理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这一理念提出的科学依据,这一教育理念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能变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
因此本文首先介绍该理念基本涵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提出的的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基本涵义以学生发展为本, 即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及以学生发展为基础。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深刻把握发展的基本含义。
首先学生的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
在21 世纪的教育模式中, 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学生都应成功发展。
新西兰的戈登·德莱顿和美国的珍妮特沃斯在他们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 要“像①蔡克勇.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教学研究,2000,(3).规划商业一样成功地规划教育”, 教育要“为每个人设计通向成功而非失败的计划”。
并且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任何商业中, 次品率达到20%都将被认为是一种经济上的灾难。
只有学校这样的组织才把这种结果认为是成功的。
”②不要说20%,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 学校1%产次品率, 对这1%的家庭都是100%的失败、失望与失落。
再者, 我国推行的是全民九年义务教育, 每一名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 机会均等, 资源共享, 入学后都应得到成功发展。
其次,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将其确定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则是全面发展。
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 大多数学生是片面发展。
认知与品德、情感相脱离, 有才无德;动脑与动手能力相分割, 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学校教育与社区进步相脱节,封闭式的教育难免培养出“书呆子”。
教育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要开齐学科, 上满课时, 配全教师, 选足教材, 用活教法。
社会是新活的, 教材是呆板的, 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 要有理、有序、有效地引导学生到社区中学习新科技、新事物, 吸纳新信息。
课堂教学中不仅传递知识, 而且更要注重情感、品德、能力诸多素质的培养。
再次,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个体的人所具有的个性自由发展是建立在群体的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个性发展表现为人的自主性、独特性与劳动创造性。
我们理解, 新时期学生的个性发展表现之一为特长发展, 与素质教育建特色学校的构思是一致的。
从现代化教育目标上讲, 让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在打好基础前提下, 有特长在身。
全员全面全程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 学生不能培养成同一模式同一尺度同一质量的“标准件”, 他们思维速度有快慢, 情商指数有高低, 智能程度有差异, 正如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教授指出的那样:“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扬长避短, 人人成才”, 要“发展个性, 开发潜能, 提高素质” , 教师要“因人施教”。
在学习上, 允许学生某些方面落后,更鼓励他们某些专长冒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 达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②戈登·德莱顿, 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最后,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当前的发展。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大量的新知识产生。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就要求人们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将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就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只关注学生当前的。
发展还更应该传授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萌芽产生于14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以前,欧洲经历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
在中世纪时期,整个欧洲在教会势力的控制下,教育也主要是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把人都看成是带有原罪的,因此应该控制人的欲望,使人的肉体受到折磨。
完全无视人的价值,更谈不上人的发展。
直到14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出现了工场手工业,这些手工业劳动者是最初的资产阶级的代表者。
他们反对教会完全否定人的价值,否定人的现实的生活的做法。
由此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者歌颂赞扬人的价值与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
可以说人文主义第一次提出要重视人的价值,尊重儿童的个性。
18 世纪法国的卢梭就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 反对封建统治束缚儿童内部能力与感觉器官的自然顺序, 不加干涉与压制, 听任儿童自由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形成了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的模式。
这一模式也用到了教育上,把教育学生也看成生产产品一样,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把教育看成学生被动地接受改造的过程,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
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的教育模式。
到了20世纪初,杜威针对传统教育“三中心论”的弊端,提出“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依照儿童成长的程序,是他能逐渐发展他的本能,直到他能自己教育自己为止。
”③20世纪中叶,原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在他的《教育学》中,提出“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③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理念,主张对学生进行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后来又加上劳动教育)的全面的教育。
在凯洛夫之后的赞可夫更加丰富了学生“发展”的内涵,指出“一般发展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包括情绪、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的个性特征发展。
”④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
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力充分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现代社会进入了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不仅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知识信息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于这些知识的人性化程度增加。
使得创新成为社会的基本活动。
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特征,既给个体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又要求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要发展独创性。
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我国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人文主义的合理成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提出的科学依据中外教育学说、流派的多元融汇, 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提出, 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主要为: ( 1) 马克思主义于人的发展学说的继承与丰富。
这一学说有两个主要的观点: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马克思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人的片面发展而言,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所有才能与品质都应该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人的一些才能与品质受到压抑、摧残, 体力与脑力劳动相分割则是片面发展。
个性自由发展则指的是个体的人所具有的个性包括特质、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的总源头, 我们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 “开发潜能, 发展个性, 提高素质”, 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发展在新时期的继承与丰富。
( 2) 国外进步教育观点的启迪与汲取。
14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
18 世纪法国的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 反对封建统治下束缚儿童内部能力与感④]赞可夫著杜殿坤张世臣,俞翔辉,张渭城,丁酉城,叶玉华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觉器官的自然顺序, 不加干涉与压制, 听任儿童自由发展。
19 世纪, 美国的杜威主张“儿童中心教育”, 即一切教育措施都应围绕儿童这个中心旋转。
20 世纪50 年代,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与美国教育家尼勒等人提出了“存在主义教育”的观点, 他们认为个人是万物的中心, 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和“主观性”作为出发点。
另外, 还有现代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一些观点也或多或少地给我们一些启迪, 在批判地汲取的原则下, 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框架更加坚实。
四、在教学中努力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的落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经验和智慧,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实现。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
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知识的传播者。
这种观念和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现代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⑤为什么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呢?首先, 在过去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急于获得知识的结果, 用简单的方式, 或似是引导实为灌输的方法, 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道到达知识的彼岸, 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