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大附中《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总结
一、人大附中校本课程设置的理念及特点
1. 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
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2. 人大附中的校本课程理念
让课程适合学生——让学生各得其所,自主探究,主动发展。
将创造赋予师生——使课程成为智慧的载体。
将世界融入课程——使课程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的组成部分,使课程流淌着时代的活水。
将未来融入课程——使课程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3. 我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国际视野
学校的课程改革始终坚持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的案例和做法,结合国情和校情,创造性地进行课程改革。刘彭芝校长带领学校部分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先后到芬兰、英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进行课程考察,与欧美著名的中学进行了课程设置方面的交流,并与我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人大附中与上述几所学校课程设置的比较:从选修课门类来说,我校上述5个国家的学校都差不多,但相对而言,美、英、芬兰的选修课门类更为详细、具体、专业化,从选修课的数量来说,这些学校大多都在100多门,我校开设150多门。
4.人大附中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
①自主性
新课程应该实现一种回归:回归到课程的本源,回归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回归的有效方式就是注重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自主性。教师自主、学校统筹,开设校本选修课;个别学科根据需要,自编教材;学生自主选修校本选修课。
②关联性
课程之间相互关联,课程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国家的文化乃至全球的文化相互关联。课程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相联系。课程与社区相联系,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例如,科技选修课带领学生走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进行科学考察等。课程与国家相联系。课程与世界相联系。例如,开设了“UNESCO国际理解教育”、“国际领导能力培养”、“模拟联合国”等选修课。
③时代性
将时代的活水引入课程,让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
课程设置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开设了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3C公司、数字奥运、平面广告设计等。
课程设置结合科技前沿。例如,开始了“科学与中国——院士科普报告”,如邀请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来校做《探月研究进展与我国计划》的科普报告。
课程设置考虑学生特点和未来社会要求。开设男生课堂、女生课堂等选修课。
④多元性
多样化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面向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开设了除英语外的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芬兰10种第二外语,以及英语数学、英语物理、英语生物、英语历史、英语戏剧等18门学科英语课程。
多种师资来源。有本校教师、大学教授、科学院研究员、院士、也有本校自学成材的厨师,还有本校学生。 ⑤审美性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在美术、音乐、陶艺、面塑等选修课,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⑥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对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培养学会动手,引导学生掌握通用技术知识和技能,开设了“预备医生”、“烹饪”、“创造发明”、“模型设计与制作”、“汽车模拟驾驶”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既头脑聪慧,又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一般流程 1、开发校本课程的一般流程: 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就学校层面而言,一般流程如下。
调查研究 需求分析
领导小组
研究小组
资源调查:
问卷为主、访谈为辅
需求评估:
学生、教师、学校
确定课程目标和框架
建立健全管理的制度
宣传动员 教师培训
利用资源 设计开发
申报审议 学生选用
全员培训,骨干先行
校内校外,资源整合
教学研究、跟踪评价
实施评价 动态调整
审核课程,指导选课
图1 开发校本课程的一般流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建立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学校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将校本课程设置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如《人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人大附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选修课程管理规定》等。保证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推进,确保高水平的课程开发。
(2)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并且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阶段性的调查,以不断改进和调整课程设置。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需求和建议。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③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状况;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④学校的优势。⑤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方面。
(3)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4)组织与实施。
①培训与申报。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依据《人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申报教师提交《人大附中选修课(Ⅱ)(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②评议与审核。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附课程介绍)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素质教育选修课选课手册》,发布在人大附中选修课网络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在网络平台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方可开课。
③宣传与推广。根据学校总体工作安排,在学生选课之前,组织“校本课程宣传周”活动,学校搭建“课程超市”,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在其中展示、宣传说明自身的课程,方便学生深入了解课程,选择课程,营造课程文化。
④评价。包括课程的设计评价、实施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要贯穿在课程开发的各阶段。通过这些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学校课程的设计,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2.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
学生选课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选修。我校印制了《校本课程课选课手册》,手册中除介绍有关课程的内容、教学计划、考评方式等基本信息以外,还附有选课指导等等。我们建立了网上选修课平台,在网上为学生们提供有关选修课更为详细的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详细了解课程情况后,征求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也可通过“选修课咨询周”向授课教师详细了解课程情况。还可以实行试听制度,第一次课的试听,在第二次上课之前,最后确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