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思考题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民俗学复习思考题

中国民族民俗学复习思考题

中国民族民俗学复习思考题《中国民族民俗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练习1.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A.民间文学B.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文化C.物质民俗 D社会生活民俗2、西汉学者班固认为受生态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是A、风俗B、习俗C、水土D、民风3. 西方民俗学传入中国的时间为:A.20世纪初B.20世纪20年代.C. 20世纪30年代D. 20世纪40年代4. 将民俗分为有形文化、语言艺术和心理现象三大类的学者是A、柳田国男(日本)B、傅振伦C、哥麦D、班尼5. 中国的采莲习俗主要盛行在:A.中原地区B.华北地区C.两湖地区D.江南地区6、中国民族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A、中国少数民族B、汉族C、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B、中国少数民族文化7居住在西南的少数民族有A、彝B、哈尼C、纳西 B、白8. 每个家庭都必须供奉“吉雅奇”(牲畜之神)的民族是:A.鄂温克B.柯尔克孜C.蒙古D.维吾尔9、中国民俗文化的具体范围包括A、已消失或仅见于文献与传说的民俗B、仍流行但内容与形式已变的民俗C、现实生活中新产生的民俗 B、陋习10将民俗分为社会生活、民间文艺和丛谈三大类的学者是A、塞比约B、傅振伦C、山狄夫D、陈锡襄11、民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指A、民俗的集体性B、民俗的民族性C、民俗的地方性D、民俗的时代性12. 最好饮青稞酒的是: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13. 己婚女子盛行“两把头”(改头上盘辫为倌髻)典型发型和头饰的是:A.满族B.藏族C. 壮族D.傣族14。

楚王“爱高髻”、“喜细腰”,致使楚国宫中“髻高三尺”、“美女多饿死”说明了民俗的特征具有A、民族性B、集体性C、传承性D、地方性15、属传统“四大菜系的”有()。

A、川菜B、鲁菜C、沪菜D、东北菜16. 盛行吊脚楼民居的是:A.土家族B. 羌族 C 黎族 D.哈尼族17在中国民间称为“四茶”的是A、春茶B、夏茶C、秋茶D、冬茶18. 黄河以北的农耕民族的最主要的粮食是:A.高粱B.小米C. 麦类D.稻谷19、山西大同的“雷音寺踏青”属A、道教节日B、农村市集C、庙市D、节日市集20. 傣族的典型民居为:A.“竹楼”B.毡房C.“船形屋”D.土围楼全家人围聚火塘,边吃熊肉边学乌鸦叫的少数民族是21.A、鄂温克族 B、鄂伦春族 C、蒙古族 D、哈尼族22.云南大理白族的“三月街”是A、伊斯兰教节日B、庙市C、节日市集D、农村市集23.西南凉山地区彝族以马助行的主要工具为:A.“伊犁马”B.“巴布马”C.“果下马”D.“蒙古马”24.“富不过三代”的中国民间俗谚反映了:A.世代退化规律B.家族的分化C.家庭悲剧D.子孙不争气25长年吃鱼,春秋二季晒鱼干,夏季熏烤鱼干,贮存“炒鱼毛”,吃凉拌生鱼的民族是A、赫哲族 B、京族 C、鄂温克族 D、鄂伦春族26.喜戴丝绒绣花帽(“朵帕”)的少数民族是A、哈萨克族B、维吾尔族C、乌孜别克族D、塔吉克族27.“娅”这种亲属称是指:A.夫为兄弟B.两婿相称C.儿女亲家D.兄弟姐妹28、东北内蒙少数民族民间喜欢在鞋中垫的“东北三宝”之一是A、人参B、鹿耸C、貂皮D、乌拉草29.清代闽、台民间最有影响的结社是:A.天地会B.“结同年”C.“红灯会”D.“义和团”30多由石块垒砌的碉楼建筑流行地区是A、西南羌、藏、彝族区B、湘西、黔东C、江南D、湘、滇31.“四水归堂”这种中国民居建筑流行地区是A、华北B、江南C、湘、滇D、湘西、黔东32乘滑杆习俗主要流行在()。

民俗学练习题答案

民俗学练习题答案

学号:12011170 姓名:包露婷院系:文学院中文系12级5班1.简析民俗学的内涵与结构。

答:①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

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②民俗学的内容结构包括:a、研究对象——民俗研究和民俗事象b、研究方法——民俗学一般方法和民俗学的特殊方法c、研究意义——民俗学理论意义和民俗学现实意义d、概念范畴——民俗学概念体系和民俗学主要范畴2.简述民俗的功能。

答:民俗主要有五种社会功能,即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审美功能。

①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社会地位。

②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社会规范有很多种形式,它们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

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

③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民俗能维持社会稳定。

任何一个社会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加以调整。

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社会的稳定性。

④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节的功能。

民间文学思考题及答案(精心整理版)

民间文学思考题及答案(精心整理版)

1、什么是民间文学?如何理解民间文学之“民间”。

“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第二问没找到明确的答案,综合各种东西自我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回答:“民间”包含二义:一是生活于底层社会空间的“民众”,二是“民众的生活领域及精神世界”。

民间不是由文人建构的虚拟空间,而是以个永远存在的社会实体。

(1)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人民大众”。

(2)在内容上是更直接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

(3)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的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

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贴近生活的赋、比、兴等。

(4)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如各种传说等。

2、试分析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说法,较为稳妥的说法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存论。

(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

思考题

思考题

一、列举题1.直系亲属:直系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其配偶、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2.窑洞式建筑的主要分布区及类型:黄土高原..靠崖窑地坑窑锢窑3.社会民俗的构成服饰民俗的类型:家族和亲族民俗,社会集团民俗,人生礼仪习俗。

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具有装饰作用的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4.饮料的种类: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矿泉水饮料,运动型饮料。

5.诞生仪礼: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

报喜,命名,满月,百日,周岁等。

6.市的民俗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物质交换,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

7.服饰民俗的表现:服饰民俗的性别年龄表现,服饰民俗的季节表现,服饰民俗的职业表现,服饰民俗的节日(如婚丧服)。

8. 民俗调查常见的具体方式与方法::①方法论、②民俗的社会调查方法(1)间接资料,这是从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中获得的,实地资料都是他人记述的,以这样的资料为背景的一切研究只能算书斋(圈椅)式的研究;(2)直接资料,是研究者亲赴实地调研、观测所获得的资料,这样的资料具有亲历性和可信性。

9. 民俗学研究的范围1.物质生活民俗(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2)共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2.社会生活民俗(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2)岁时节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2)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3.精神生活民俗(1)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二、概念题1.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关于民俗学的思考

关于民俗学的思考

关于民俗学的思考民俗学,毋庸置疑,自然是研究民俗的一门学科。

当然这样简洁的语句是不能概括民俗学内涵的,要真正理解民俗学的学科内涵和理念,对民俗的阐释和理解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民所包含的奥秘也就成为民俗学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价值,因而民俗的本质决定了民俗学的理念及最终发展归宿。

无论我们怎样解释“民俗”这个词语,将它分成“民”和“俗”分别进行阐释,还是合二为一进行整体阐释,都不能抛弃它的本质。

民俗的起源始终伴随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会说民俗开始于物质生产,而后作为人的伴生物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民俗并不是起源于人类的创造和无端的遐想,而是以人类生存和发展为动力的。

先民谋求生存的途径是产生民俗的土壤,为了生存他们集体狩猎,共同劳作,克服严酷的自然条件,抵御猛兽的侵袭,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先民必须药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以期望在自然环境中利益最大化,于是在漫长的生存岁月中,他们根据长期狩猎和种植经验,逐渐形成了最佳的组织方式,久而久之,他们在潜意识中默认了这些组织方式,而后就出现了遵循这些方式的自觉行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俗。

因此,就其起源来看,实质上民俗最初是一种生活组织形式,产生的目的便是生存。

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民俗的产生满足了人类的生存繁衍,那么民俗作为一种生活组织形态就会代代传承,人类的生生不息就成为民俗的依托,在人类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但原有的生活组织形式得以保留,随之又产生了更多新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民俗不但具有传承性,还具有衍生性。

人类追求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并没有改变,民俗的生存土壤依旧存在,只是生根发芽而已,衍生出更多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形态。

当人类的生存趋于稳定的时候,便逐渐有了精神上的追求,给予物质条件和精神追求,人类便有了崇拜,传说,神话等,而这些就成为民俗新的组织形式,究其实质,依旧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既然民俗是人的伴生物,那么民俗学的落脚点和归宿也应该是人。

从民俗的起源来看,人便是民俗的载体,从民俗的发展来看,人也是民俗的最终归宿。

民俗学题目答案

民俗学题目答案

民俗学题目答案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异彩纷呈的特点,显示了多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从各式民居中我们也可探知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l)实用性民居是一种为人们生活所迫切需要的人工产物,因此,它也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化。

像一切社会文化事物一样。

现在的民居,也是一种历史进化的产物。

由于各地人群生活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天我们大陆上,既有数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还有洞穴式的窑洞,或用茅草、竹木盖成的小屋,但不管什么形式,它的作用是住人,是为人们生活的安全、舒适服务的。

因此,它是一种最实用的文化,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

所以在现在的世界各地,只要有人的足迹存在,就必然会有这种文化产物,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

(2)艺术性民居既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艺术的文化产物(或者说,多少带有一定审美意味的文化产物)。

即使是很简陋的民居形式,跟它的实用性一起存在,在我们感觉上多少要产生一些审美作用。

因为,它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等方面,制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遵循了某些美学的法则。

例如蒙古包,它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的住宅。

不管它的内部安排怎么样,单就它的外形来看,它那四周圆形和穹形的屋顶等,不就给观者一种美的享受吗?——特别是把它放在大草原和蓝天的背景之中去看,更是如此。

至于那些较高层次的楼房建筑以及附有各种装饰点缀的住宅,它的审美意义就更为丰富了。

(3)伦理性一般民居,除了体现了它的有用和美观性质外,还体现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

就我国汉族的情形来说吧。

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有正房,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

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厕所、仓库等。

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正房,谁住偏房,谁住后房……大都有一定讲究,不能随意搞乱的。

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如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

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

这种住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在少数民族也有相似情形。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

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间文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民间文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民间文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选择题:1.D2.C3.D4.A5.D6.B7.C8.D9.D 10.D 11.A 12.D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9.A 20.C 21.D 22.A 23.D 24.C 25.A 26.C 27.A 28.A 29.A 30.C 31.B 32.A 33.C 34.B 35.D 36.D 37.C 38. C 39.A 40.C 41.A 42.B 43.D 44.B 45.D 46.D 47.A 48.D 49.B 50.D二、填空题:1.变异性、立体性2.牛郎和织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3.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4.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5.丹尼斯∙特德洛克、杰诺姆∙鲁森伯格《黄金时代∙民族志诗学》6.曲艺7.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认识价值(文学价值)8.人民群众集体9.字迷10.民间叙事长诗、民间说理长诗11.汤姆森、1846年.12.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13.田野调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法。

14.《伏羲考》15.《山海经》、《楚辞》16.天地开辟神话、日月星辰神话、雷电神话17.天鹅处女、灰姑娘18.始祖神话、洪水神话、盗火神话19.传奇性、寻源性和地方性20.人物传说、事件传说、习俗传说21.《药王传说》22.系统分类23.《挖金子》、《换地》24.《田螺姑娘》25.仙鹤妻子、天鹅姑娘26.《人参娃娃》27.笑话28.《笑林广记》29.巴拉根昌、登巴叔叔、阿一旦30.创世史诗、英雄史诗31.民间叙事诗32.傣族33.《钟九闹漕》、《崇阳双合莲》34.《中国民间谚语集成》35.歌谣36.歌、谣37.花儿会38.车水号子、装卸号子、船夫号子39.阿达婆吠陀40.悲嫁41.情歌42.谐音双关43.谚语44.谜语45.疑难性、知识性46.评书47.原始劳动歌舞与祭祀活动48.金德顺49.采风50.郭茂倩、乐府诗集51.万物有灵论52.记忆的具体性53.民俗信仰54.《格林童话集》(或《儿童与家庭故事集》)55.民间歌谣56.“百戏”三、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及审美情趣的特种文学。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第一篇:《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民俗理论:1民俗的基本特征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 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物质生产: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 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岁时节日: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

中国民俗学思考题

中国民俗学思考题

《民俗学》思考题:1、什么是民俗?按内容划分,民俗有哪几种类型?2、在当今社会里,如何认识民俗学的功能?民俗与民族文化遗产的关系。

3、民俗有哪些基本特征,试举例说明。

举例论述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4、试举例说明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5、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决定民俗产生发展和存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中国有句俗话叫“入国问禁,入乡随俗’”,你对此有何认识?7、试举例家乡传统的生产习俗传承。

8、如何看待工匠习俗中的师承制度?它有何弊端?9、交通民俗是怎样产生的?10、什么是服饰习俗?影响服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从中国传统服饰中,可以看出那些社会观念?你认为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服饰民俗有哪些文化内涵?11、什么是饮食民俗?饮食民俗的特点有哪些?举例说明饮食民俗的差异性?满族人忌食狗肉,回族人禁吃猪肉,这种饮食禁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试论中国饮食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

12、什么是居住民俗?简述中国民居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居住民俗是怎样形成的?风水与民居的关系如何?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建筑房子有哪些民俗表现?以中国四合院为例,略谈北方民居的特点。

谈谈我国的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13、家族有哪些民俗表现?14、什么是人生礼仪?人生礼仪有什么功能?怎样看待成年礼的功能?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仪式?15、中国的婚姻有哪些民俗形式?传统婚俗的意义是什么?用你所掌握的学科理论,对任一你所熟悉或调查过的婚俗或丧葬习俗进行分析。

16、什么是岁时节日民俗?为什么说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部分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为何越来越失去影响力,你的看法是什么?怎样看待“生活中不可无节日,节日里不可无活动”这句话的?或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17、以某个节日为例,谈谈你所知道的节日内容、形成与变迁的表现及原因、节日功能。

并谈谈你对这种变迁的含义和趋势的认识。

(0337)《中国民族民俗》复习思考题答案一、1,社会民俗:社会生活

(0337)《中国民族民俗》复习思考题答案一、1,社会民俗:社会生活

(0337)《中国民族民俗》复习思考题答案一、1,社会民俗:社会生活中人类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家庭,家族,村落,民间社会组织,以及岁时民俗和人生礼仪等。

2,天菩萨:彝族男子发式。

彝族男子一般把头顶四周的头发剃光或者剪短,只留头顶正中一绺,人们把这称为天菩萨,表示对天的尊敬。

其他人不得触摸。

3,披星戴月:纳西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纳西族妇女一般披坎肩,她们在坎肩上绣月亮和北斗七星,即作为装饰,也代表了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勇敢。

4,酥油茶:著名的藏族饮料。

它是把酥油和茶水充分搅拌而使之交融,然后加盐再熬制而成。

喝酥油茶可以补充肉食为主的各民族体内所需要的维生素。

5,三坊一照壁:白族民居的典型代表。

白族民居由一正两厢组成,正房前建一高大的照壁以挡风,从院落格局看就是三房一照壁。

白族人还喜欢用照壁装饰院落,故于上画各种花鸟。

这种格局还可以有效地起到防风防火的作用。

6,仙人柱:俄伦春族的典型居室。

俄伦春人以狩猎为主,必须时常迁徙,因此他们的居室很简单,用几根木柱搭建一个棚架,外面围裹兽皮则行。

这种居室易于搭建和拆卸,极适应游牧和狩猎生活。

7,土楼:东南沿海客家人的典型居室。

以土木或者石木结构为主,外形多为圆形或四方形,一般数层。

对外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而对内基本完全开放。

8,十月历:彝族民间传统历法。

纯阳历,将一年365天分为十个月,规定每月36天,这样十个月共360天,剩下的5天或者6天为过年日。

每月的36天以十二生肖来计算方法,每月刚好三个周期,很好计算。

9,中秋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时间是农历的八月十五。

节日这天,人们以月饼、瓜果等食物来庆祝秋收,而月饼在食品中又已经被赋予了家庭和睦团圆的象征意义。

10,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据说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起。

届时,人们以粽子为食品,以雄黄酒为饮料,并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

11,火把节:彝语支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彝族最为典型。

中华文化思考题

中华文化思考题

中华文化课程计划:主单元:一、课程导引二、戏曲起源与历史的维度三、傩戏、木偶与驱魅人生四、皮影与影子文化五、窦娥冤、悲剧与女人的天六、赵氏孤儿、家族复仇与中国式伦理七、牡丹亭与“青春版”八、昆曲与人生之孤独副单元:九、昭君怨与汉宫秋十、南戏、琵琶记与中国文人十一、脸谱与面具人生十二、节俗、年画中的戏曲故事·乐感文化十三、目连戏与中国人的孝十四、关公戏与民间信仰关圣关帝十五、包公戏与人间冤狱十六、鬼戏与中国人对灵魂的思考概念术语:以歌舞演故事、方相氏、优孟衣冠、踏摇娘、兰陵王、傩戏、木偶戏、傀儡戏、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考题一:1、你对戏曲与歌舞的关系有怎样的认识?2、什么是“傩”?你对傩戏有怎样的了解?思考题二:1、你知道傩戏现存有哪些搬演形态?如何看待其文化遗存?2、从面具出发,阐述你对傩戏的物质与非物质关系的认识?(从细节上举例解读傩戏面具的特征和类型[如嘴巴的类型、眼睛的类型?])3、现存木偶戏有那些种类?谈谈你比较感兴趣的一种?4、试论傀儡戏的生长环境和发展生态。

思考题三:1、如何挖掘皮影文化中的现代与后现代因素?(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技术(动作、动画)等层面对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改造)思考题四:1、以《窦娥冤》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古典悲剧的认识。

2、从《赵氏孤儿》看历史剧的本事与新编。

3、从《赵氏孤儿》的西传及影响看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取向。

思考题五:1、如何理解《牡丹亭》中“梦”与“鬼”戏剧代码的意义?2、青春版《牡丹亭》——戏曲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3、谈昆曲与人生之孤独1、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你的理解。

民俗学问答题

民俗学问答题
3)列举10种民间传统的坐商标志。
第3章
1)中西饮食习俗有何不同?分析批判饮食习俗中的陋俗。
2)从中国传统服饰中,可以看出那些社会观念?你认为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调查家乡的居住习俗在当代的变迁。
第4章
1)在你的家乡,有何宗族成员必须参加的民俗活动?
2)民间秘密宗教组织或结社在历史上起到了何种作用?
3)在当代社会中,仍有许多因“迷信”而造成的悲剧。试举例并分析其原因。
4)你怎样看待人们对建筑的“风水”观念?
第8章
1)写出你家乡流传的20句民间谚语、歇后语或俗语,说明其意义。
2)举出你所熟悉的流行语,分析其流行的原因。
第9章
1)简析民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与同学互相交流传授家乡民歌、民乐、民间舞蹈等。
第5章
1)民间节日的起源有多种解释,你的看法是什么?
2)部分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为何越来越失去影响力?
3)谈谈你家乡的独特节日习俗。
第6章
1)电影《喜宴》中,反映了哪些传统婚俗因素?其中的意义是什么?
2)查询有关资料,试分析“悬棺葬”习俗的成因。
第7章
1)试述“迷信”与“俗信”的区别。
2)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有何区别?
4)利用假期,尝试进行一项民俗田野作业,并写出调查报告
民俗学问答题民俗学问答题民俗学问答题民俗学问答题民俗学问答题民俗学问答题
第1章
1)如何理解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关系?试举例说明。
2)在当今社会里,民俗的规范功能是如何体现的?
3)举出文学作品中,有关民俗描写的篇章并试述其意义。
第2章
1)试述家乡传统的生产习俗传承。
2)如何看待工匠习俗中的师承制度?它有何弊端?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详细内容中国民俗学是一门文化学科,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传统和习俗,包括但不限于节日、婚姻、葬礼、食俗、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它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刻,可以从宏观角度描绘中国民间文化的全貌,也可以从微观角度了解中国各地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差异。

但是,当前中国民俗学研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破解。

困惑一:研究视角难以统一当前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视角比较分散,研究者之间难以形成一致的研究方法和范式。

有些学者偏爱文献搜集和文字研究,有些则偏爱田野调查和口述传统,有些则依赖考古发掘和物证考证。

这些偏向虽然各有特色,但缺少一种统一的视角和方法,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民俗学体系。

困惑二:现代化和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改变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和食物等已经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和符号价值,被商业化和世俗化包装,成为一种娱乐活动或商业套路。

去传统化的趋势已经造成了民俗文化的失落和凋零,对于民俗学者来说,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困惑三:民间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地的民间文化也因地域、历史、民族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民间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给研究者带来了诸多难题和困扰,如何正确处理和表达这种复杂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涵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如何与其他学科领域协同合作也是当前民俗学需要关注的问题。

前瞻一:多元视角与跨学科交叉为了破解当前中国民俗学所面临的困惑,推动其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须引入多元视角和跨学科交叉的思维模式。

民俗学的研究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它涉及的领域包括历史、文学、艺术、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研究者借鉴和汲取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吸收现代科技手段,发展和完善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

思考题

思考题

一、概念民俗学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经济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物质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

生产民俗是在各种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遵循的民俗。

这类民俗伴随着物质生产的进行,多方面地反映着人们的民俗观念,在历史上对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作用。

我国的劳动生产民俗方面比较广泛,大体分为:农业民俗、牧业民俗、渔业民俗、林业民俗、养殖民俗、手工业民俗、服务业民俗、江湖习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服饰民俗: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社会民俗:是指世代传承下来的各个社会集团结合、交往过程中各种关系间的习俗惯制。

主要包括家族和亲族民俗、村落民俗、社会集团民俗、人生礼仪习俗四个方面。

其中家族和亲族民俗是最基础的民俗,村落民俗是最基层的民俗,社会集团民俗是行业内部的的民俗,人生礼仪习俗则是存在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民俗。

家庭由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称为家庭亲族:由若干家庭血缘关系发展而来的家族集团和由配偶关系发展而来的姻亲集团的总和,便构成亲族和亲族关系直系亲属:上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下有子女、孙子女、重孙子女。

村落,是由家族、亲族和其他家庭集团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民间组织:广义指一切民间有组织的人的生活群体,狭义指人由于信仰、特长、兴趣、爱好或某种需要而结成的有组织的群体。

民俗学论述题

民俗学论述题

民俗理论:1从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谈应用民俗学研究的价值2如何理解民俗模式与民俗的生活本质举例说明从民俗模式角度与从民俗生活角度研究民俗现象有何不同3谈谈你对民俗学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文化事项研究和生活整体研究的理解4如何看待民俗学学科发展与现在社会的关系5民俗之所以能够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传承,你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是人们的精神信仰请谈谈你的看法。

6试述中国民俗学的主要理论依据7举例对民俗传承的应用研究进行评论8论民俗的传承性、现代民俗传承的类型与功能。

9你怎样理解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10举例论述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11你怎么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结合实际,谈谈民俗学的任务和作用。

12举例说明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论述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13.民俗地方性特征形成的相关因素14以汉族的现世的婚俗为例,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15有人认为,“民俗是人类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又有人则认为“民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永恒伴生物”,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16为什么说民俗是一种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深层行为规范17有人认为“民俗就要消亡了”结合民俗学的理论,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18怎样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19结合具体事例,论述民俗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物质生产:1农业生产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某地的农业生产民俗进行民俗学的调查与研究物质生活:1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2试以史、例论述中华民族服饰民俗所体现的社会观念问题。

3日常饮食惯制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体现社会组织:1我国村落构成的主要类型及其在村级管理中的不同表现2我国民间家产继承类型,就你所知,谈谈我国当前民间家产继承习俗的情况。

岁时节日:1如何看待当前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谈谈古代民俗与今日民俗的关系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2论述多种不同文化对节日民俗发展演变的交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思考题1、说说传统服饰所承载的社会观念。

传统服饰是反应过去时代文化和人们对地域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标志之一。

中国的传统报馆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特色,在某些方面,可以了解其时其境的历史风貌。

它们各具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向往。

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不同,服饰也就不同。

服饰涵纳了复杂的社会内容。

3、服饰的民俗表现时代习尚,民族风气,地方色彩,以及民族气质生产、生活方式与条件,决定着服装的形式,颜色和装饰。

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在服饰上也都有些不同需要和表现。

”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服饰成为观念变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中国服饰为例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儒家思想在我国各民族中占居重要地位。

儒家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

中国的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

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

5、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装饰是其中重要方面。

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鸣叫吓走恶魔的传说,认为戴这种帽子可以避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服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着同一种服饰的人时时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此而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还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

历史上实行明治维新的日本人和推行洋务运动的我国清朝官吏之间关于服饰问题的一场争论,就很能说明问题。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不仅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同时改穿西装。

对此,推行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很不以为然,他坚持穿清代朝服,其理论根据是“易其器而不易其道”。

这场争论,实际表明了对于按受西方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比较彻底的革新;一种是在维持旧体制旧观念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在历史上,某些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也常常会引起服饰的相应变化。

服饰中所包含的各种观念,往往交叉组合,多向延伸。

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十分简陋,服饰却十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服饰了。

现代人崇尚个性发展服饰的个性化是其主要的表现之一,服饰风格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体现2、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是适应。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的饮食习俗。

如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藏、哈萨克等族的牧民,食肉饮乳;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三江水乡,鱼是最主要的食物;而生活在兴安岭密林中的鄂伦春人,食必鸟兽肉……这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代,更是不可改变的饮食模式。

南方适于种水稻,故南方人民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多种小麦、杂粮,故北方人民以面、杂粮为主食;青藏高原宜种青棵,故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农民主食青稞。

蜀湘湿气重,人多食辣;晋、陕、甘、湘、贵及许多山区,或因水土矣系,或因历史上长期缺盐,人喜食酸……饮食上的这些地方特色使中国饮食文化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民族。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食文化”。

长期以来,各地由于选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配料,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味和不同的菜系。

其中,较为著名的八大菜系指川、粤、苏、湘、闽、徽、浙、鲁等。

3、以传统四合院为例谈谈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一、春节溯源岁时节日节期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逐渐形成了风俗。

先秦时期节日的节期难以固定,地域的差异也难以调和,还处于岁时节日形成的萌芽阶段。

人们庆祝丰收、迎接春耕,欢聚“过年”。

汉代是节期的定型期。

至汉武帝时,汉朝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治中央集权国家。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在全国恢复实行夏历,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古称“元旦”,春节则是指立春。

春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起,至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为止,几乎大半个月的时间,可以说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下面拣主要的方面介绍。

1. 迎春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到腊月,春节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打扫房屋,拆洗被褥,粉刷墙壁,干干净净迎新年。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

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人们就有了“扫年”的习俗。

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

”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年”的时间。

另外,这段时间也是人们忙着贴挂窗花、年画和春联,置办年货,筹备过年的物品的日子。

2. 除夕守岁3. 祭祀神祖〔3〕祭祀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祭祖4. 走访拜年拜年一般从大年初一开始,见面的人总要笑脸相迎互相恭贺新年,说吉利话,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更是要互相拜年。

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送礼品,庆贺新年。

6. 娱乐狂欢在新年期间,平时的禁律都可以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想方设法地娱乐狂欢。

二、春节习俗的形成和发展基础岁时节日历时悠久,流传面广,它和其它民俗事象一样,都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和世事变迁才发展到今天这一样式的。

追溯其渊源,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的节俗活动内容,从而帮助我们分析这些特别而又饶有趣味的活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无庸讳言,岁时节日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蕴涵着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作用。

但是,岁时节俗的形成和发展基础根本来说在于三个方面。

1. 物质生产从岁时节俗的名称本身我们即可以看出它的衍生地。

“岁”,即年岁,“时”,即时令,也就是说,岁时节俗的产生是根据时令的变化规律,以年岁为周期,围绕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断发展演化出的风俗活动而逐渐形成的。

而所谓的“岁”、“时”都是通过天文和历法来确定的。

人们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记录,对日月星辰、寒来暑往的时间周期性规律的掌握,发明了最初的历法,即夏历。

夏历又称农历,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又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如立春、清明、夏至、冬至等等。

于是,对于时间的周期,人们有了准确的排定。

岁时节日即在此基础上形成。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历法、天象、物候的测定,都是为了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制定的。

只有农业文明,才需要从时间、天气、物候的关系中总结出规律性变化,因为人们每天每时每刻的劳动和作息都与之密切相关。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之所以能达到当时如此发达的水平,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是分不开的。

岁时节日的形成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适应的反映,它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春节即为正月岁首,为新年伊始。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正月及腊月,此时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而且农业收获的季节刚刚过去,草木凋零,万物皆休,农业生产暂时告一段落。

在忙碌了一个年头之后,人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休养生息,娱乐狂欢,庆祝丰收,同时,也在下个农业生产周期来临之前,酬神祈福,祝愿来年也能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2. 原始信仰正如前面所说,人们的心里总是盼望丰收、幸福、平安、吉祥的。

这种内心的盼求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始终存在。

区别在于,早期人类将这种祈求与原始信仰紧紧联系起来。

原始信仰的产生,从巫术建立的两个原则来看,“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

〔9〕现象的出现和事件的发生,“取决于被原始人以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想象的‘互渗’:如接触、转移、感应、远距离作用,等等。

” 〔10〕古代的原始信仰时形成节俗 7 2 1 ⊕余园从春节看岁时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文化�9�9 历史内容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节俗活动的很多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最明显的是,爆竹的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

荆楚地区在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11〕所以,祭鬼驱鬼也是春节习俗活动的内容。

至于年画、春联,其起源也都与神鬼之说相关。

年画由古时的门神画演变而来,目的是“刻画效象,冀以御凶”。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

古人认为“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 〔12〕至于耍龙灯、舞狮,则是人们认为龙为四灵之一,有吉祥之意,狮则在广东地区民众的心中有驱邪镇妖之功,表现人们追求风调雨顺,祈求龙、狮保佑之意。

另外,在春节食俗中,也往往表现出人们祈求团圆、长寿、吉祥等心理。

3. 社会价值春节节俗能不断延续、发展至今,显示了民俗活动蓬勃的生命力。

民众在传承节俗的过程中,往往会不断推陈出新,淘汰不合时宜的东西,创造社会生活需要的东西。

这就是民俗活动能绵延几千年,到今天仍深深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缘故,这种生命力来自节俗的社会价值。

价值是“指行为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对象对行为主体具有价值,另一是行为主体对对象感兴趣”。

如果把社会体系看作是一种价值体系,“社会关系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兴趣一致的个人之间,通过对共同兴趣的强化和对不同兴趣的限制或调整,社会关系逐步形成”。

也就是说,“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个体成员对于他们所认识的价值应该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社会关系需要有共同兴趣和共同社会价值的存在”。

〔13〕节俗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共同社会价值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兴趣的表现,是我们民族性的体现,反映了一种民族认同的民族归属感。

它们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与他族他社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这个角度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节日,其中体现的社会价值是它存在和发展延续的根本。

在此基础上,人们不断发展变化春节的习俗内涵,使之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联系。

三、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现在,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加上我们对本土文化在认知上缺乏热情,对传统节日及民俗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春节等传统节俗文化被步步推向娱乐化、平庸化,大众的参与也变得简单化、粗糙化。

于是,人们纷纷觉得,春节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