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

流动人口为北京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为了加强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管理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因户籍、身份等因素对其进行歧视或差别对待,确保每一位流动人口在北京市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2、服务与管理并重原则既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也要注重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其对北京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动态管理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掌握流动人口的信息变化,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动态跟踪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1、设立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指导、监督各区县和相关部门的工作。

2、明确各区县政府的职责各区县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服务活动。

3、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流动人口登记与信息管理1、流动人口登记制度流动人口到达北京市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居住地所在的社区或公安机关进行登记,如实提供个人信息和居住情况。

2、信息采集与更新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及时采集流动人口的信息,并定期进行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信息共享与安全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

同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保护流动人口的个人隐私。

四、居住管理1、房屋租赁管理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规范房屋租赁市场。

房东出租房屋时,应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对承租人的信息进行登记。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一、流动人口管理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动人口管理,关系到城市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以及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然而,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管理模式、技术手段和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在管理模式上,传统的户籍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流动人口的变化。

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强、居住地不固定等特点,这使得传统的户籍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实施。

同时,由于流动人口信息更新不及时,管理部门难以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动态变化,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在技术手段方面,当前流动人口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尽管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已经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流动人口管理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先进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导致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难以高效进行。

在服务体系上,流动人口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尚不完善。

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

二、问题分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不对称:由于流动人口信息更新不及时、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等原因,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管理效率,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服务体系不完善:流动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如就业歧视、子女教育问题、医疗保障不足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度。

管理模式落后:传统的户籍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流动人口的变化。

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针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诸多空白和漏洞。

这导致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容易出现法律纠纷和争议。

三、对策探讨针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

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流动人口逐渐增多,并形成了流动人口聚居区。

这些聚居区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以北京市为例,探讨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特点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一、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特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的城市之一。

在这座大城市中,流动人口聚居区数量众多,这些聚居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人口密集:流动人口聚居区往往是由于工作、生活或其他原因而使流动人口集中聚居的地区,因此人口密度较高。

这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也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经济活力:流动人口聚居区通常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生态系统。

在这些地区,会出现各种小型企业、商店、餐饮店等,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

3. 文化多样性:流动人口聚居区通常是由来自不同地区和社会背景的人组成的。

这些人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语言和习俗,使得这些聚居区成为了文化多元的地方。

这也为城市带来了文化交流和创新的机会。

4. 社会问题:与流动人口聚居区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缺乏稳定的住房和就业机会,一些流动人口聚居区可能存在犯罪、社会秩序混乱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足等问题。

二、流动人口聚居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流动人口聚居区对城市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城市劳动力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一些行业,如建筑、服务业等,流动人口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2. 经济增长: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发展也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聚居区内部的小型企业和商店的兴起,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为城市带来了消费和税收增长。

3. 社会融合:在流动人口聚居区中,来自不同地区和社会背景的人们生活在一起,需要相互融入和解决问题。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北京市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是中国流动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北京市流动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一、北京市流动人口现状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总人口为215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634万人,非常住人口522万人,占总人口的24.2%,其中近100万人是持证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全国各地,以年轻人为主,其中不乏高学历人才。

流动人口集聚在北京市中心城区和周边的城市副中心、科技园区等地。

二、北京市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 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流动人口的到来,缓解了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

随着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增长。

流动人口在满足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也可以获取更高的收入和职业机会。

2. 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扩大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北京市消费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促进。

流动人口对房地产、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消费需求提升,推动了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优化。

3. 推动了创新创业的发展大量有创造力的流动人口涌入北京市,也加速了北京市科技产业的发展。

流动人口的到来,为北京市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带来了新的活力。

同时,这些有才华和智慧的人才也为北京市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1. 房价和租赁成本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是全国最火爆的之一,因此,流动人口在北京市的住房成本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租赁成本,尤其是在中心城区。

如果北京市的住房成本和租赁成本过高,将会导致一些持证流动人口难以承受,并影响他们的福利。

2. 营商环境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需要有好的营商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需要政府制定支持企业发展和促进商务的政策和措施。

同时,营商环境也包括安全和健康的相关法规,以维护流动人口的权益。

3. 社交环境大部分流动人口是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来到北京市的。

由于新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调适,很多人会遇到孤独和缺乏社交的问题。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逐年扩大。

同时,流动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

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外来工作、生活的人群,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活力,但问题也不可忽视。

如何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流动人口单身居多,孤独感强烈。

缺乏家庭支持,面对疾病、意外等情况时缺乏帮助网。

其次,由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与本地居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困难。

再者,流动人口通常住在出租房屋、集体宿舍等较为拥挤的环境中,生活条件差,卫生状况也不理想。

此外,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经常经历就业,住房等问题,缺乏社会保障,存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二、主要影响因素1.制度机制因素在城市融入中,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公共租赁住房、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各地政策安排差距较大,制度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

2.观念因素城市居民面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也影响到其融入情况。

在城市中,对于流动人口的偏见、歧视等意见,不仅挫伤了这些人的自尊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融合度的提高。

3.资源分配问题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也让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融入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在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方面,有时依旧存在本地居民优先的现象,让流动人口有些无所适从。

三、对策建议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保障,提高其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通过政策倾斜,为其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2. 营造包容社会氛围鼓励新移民通过文化交流、群体活动等方式,逐步与本地社会融合。

同时,加强对于那些反对新移民的言论的抵制,推动让城市成为一个真正包容的地方。

3.增进各方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为加强流动人口融入提供支持的同时,本地政府应拓展与他们的联系,为城市化提供广泛而有利的平台和机会。

例如,在各种文化、运动活动、公益团队中提供适当角色,加强谈话、闲聊等沟通的机会。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年北京市的微观数据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年北京市的微观数据

要结 论 如 下 : 人 特 征 中 , 口属 性会 影 响 各 种 保 险 的 入 险 率 ; 教 育 程 度 总 体 上 与 养老 保 险 、 业 保 险 入 险 率 呈 正 向 个 户 受 失
关 系 。 不 是 线 性 的 ; 作 变 量 中 , 于 雇 员身 份 的 流 动 人 口具 有 较 雇 主 、 但 工 处 自营 劳 动 者 更 高 的 医 疗 保 险 、 业 保 险 需 求 ; 失 工人 的 工 资及 培 训 水 平 与各 类保 险 的购 买 具 有 稳 健 的 正 向关 联 :描 述 政 府 规 范 程 度 的各 个 变 量 对 流 动 人 口 的入 保 倾
① 国家统计局综合 司. 0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0 9 0 — 9 t : w . tgv n j /t b gtg/ dx u 2 8 0 2 0 — 5 1 t U ws s o. /g q j / q j i e . n h p w t . c tb t q t b n h a g ② 以 2 0 年的数据为例 , 07 全国第一 、 第二 、 第三产业 的比重为 1. 4 . 4 . 而就业 比重分别为 4 . 2 . 3 . 这种产 业与就业格局 1 %:8 %: 1 3 6 0 %, 0 %、6 %、2 %, 8 8 4
流动人 口的社会保 障问题越来 越引起人们 的关 注。 一方 面 , 大量 的流 动人 口涌 人大 中城 市 , 构成 一个 庞大的群体 。如我 国的流动劳动力 已经达到 2 4 . 亿 2 左右 ,其 中从农村涌 向城市 的农 民工数量有 1 0 . 亿 4 人① 国家统 计局 ,0 9 。以北 京 为例 ,0 8年北京 市 ( 20 ) 20 流动人 口有 4 51 , 20 6 .万 比 0 7年 增加 4 . 54万人 , 占常 住 人 口的 2 . 74 %。( 北京 市统 计局 ,09 。而 且 , 20 ) 随着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关键词 ] 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 ;主要问题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F840. 6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971X(2008) 01 - 0065 - 07
我国社会保障整体水平是比较低的 。据《中国 青年报》2006 年 7 月 5 日报道 ,有专家测算我国在以 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 GDP 的 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 。加之其投入城乡差距 又大 ,故显然与农民 、农村密切相关的流动人口的社 会保障投入就更低 。目前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尚处 于初始阶段 ,整体十分薄弱 ,问题颇多 。2007 年《农 村经济绿皮书》指出 ,根据 2006 年城市农民工的抽 样调查数据分析 ,2006 年中国农民工的平均生活质 量指数为 0. 532 ,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体 水平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 53. 2 %。构成农 民工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收入与消费 、住房 、健 康和就医 、劳动时间 、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护 6 个方 面 ,共 17 个指标 。从分类指数看 ,得分最低的为社 会保障指数 ,平均水平只有 0. 251 。[1] 因此 ,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急需解 决。
一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民工免费培训“冷场”现象比较普遍 笔者在高唐 、青岛等地调查 ,当地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门均谈到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所出现的冷场现 象。
在青岛 ,从 2006 年开始 ,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 部门便推出农民工学习技能可参加免费培训的政 策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为此 ,在春节过后 的“农民工招聘大集”上还专门设立了“农民工免费 培训招生咨询处”。然而 ,政府推出的免费培训“蛋 糕”,却没有吸引太多的农民工前来“品尝”,半月的 时间 ,上万人前去求职 ,却只有不到百名农民工报名 参加免费培训 。而在农民工招聘大集 ,许多用人单 位打出高薪招收技术类工人的牌子 ,却大部分未能 如愿 。对此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之所以会出现企业招聘技术工人“难”的问题 ,主要 是因为农民工和用工单位并不“合拍”,农民工自身 技能素质太低 ,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 。“所以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发动农民工 进行相关培训的积极性 ,重点在职业技能培训 ,要让 他们知道 ,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 ,才能让 自己在市场上站得住立得稳 。”为此 ,2006 年市劳动 和社会保障局有针对性地强化培训 ,推出可学专业

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考

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考

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考【摘要】流动人口在我国数量巨大,但社会保险覆盖率仍然不高。

本文通过分析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的现状、影响因素、政策调控、建议措施以及国际比较与借鉴经验,探讨了提升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的途径。

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低稳定性、户籍限制、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歧视等因素制约了其社会保险的覆盖率。

政府需要制定针对性政策,加大对流动人口的保障力度,提高其参保意识。

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未来应着重解决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保障的影响,促进其融入城市社会,实现社会保险覆盖率的全面提升。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影响因素、政策调控、建议、国际比较、借鉴经验、结论、发展建议、社会保障、流动性、保险制度、人口流动、社会保障体系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与农村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面临着社会保障权益不足的问题。

据统计,仅有不到10%的流动人口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不到20%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这意味着大多数流动人口在面临疾病、意外伤害等风险时将面临财务困难。

这种差异化的社会保险覆盖现状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社会,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需求,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提升,进而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的目标。

1.2 研究意义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社会转型,大量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市的重要劳动力来源。

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在社会保险方面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研究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北京市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在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他们迁往北京市寻求工作、学习、生活等机会。

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流动人口为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

这些单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维持其正常运转和发展。

流动人口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以及填补少子化劳动力缺口的方式,为北京市的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资源。

流动人口为北京市带来了消费需求。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流动人口对于各类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流动人口经常需要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食品、衣物、住房等。

他们还会对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这些消费需求带动了北京市的零售业、餐饮业、服装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流动人口对于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北京市是中国的中心城市,房地产市场一直以来都很繁荣。

而流动人口的增加,对于住房需求的增加形成了直接的拉动作用。

很多流动人口需要在北京市购买或租赁住房,这就促进了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流动人口还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相关产业链起到了推动作用,包括建筑业、家具家电制造业等。

流动人口的增加对于北京市的城市环境和社会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对于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造成了压力。

一些不良现象如非法小广告、违法建筑、黑市交易等也随之增加。

北京市在发展经济的也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对于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流动人口为北京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带来了消费需求、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也需要注意流动人口对城市环境和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加强管理和服务,确保流动人口的良好融入和发展。

北京流动人口

北京流动人口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特征、需求和公共政策的思考054020537 张帆一、北京市流动人口特征(一)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特征北京市大规模流动人口变化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在这之前流动人口的变动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这主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政策的变动有关。

本研究认为北京市人口流动的历史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历史阶段:1.1978—1992年是快速增长时期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现大幅度上升,这也与这段时期特殊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特点密切相关。

7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的迅速发展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之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城市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北京市作为祖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因此对外来人口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加之城乡差距的加大,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愿意到城市中谋求生路。

这样就形成了这段时期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

数据显示1977—1992年问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3%,是低水平发展阶段增长率的近4倍。

2.1993一现今是震荡上升时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出现更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震荡上升的特点。

90年代后期北京市流动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年均降幅达到8%。

是由于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加之这段时期内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流入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数量减少。

2000—2008年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5%(见图1),升幅与90年代末流动人口下降的速度相当。

从总体发展趋势上来看,北京市流动人口数上升趋势明显,并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维持扩张趋势。

图1 北京2000年—2008年流动人口数量(二)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北京市共有18个区县,这些区县按照城市功能的差别可以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昌平区和大兴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一、概念流动人口一般指那些在一定时期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另一行政区域暂时居住的暂住人口,尤其是以营利谋生为目的、自发在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城市暂住人口。

事实上,人们经常把在某个地方生活、工作、居住,但没有居住地正式户口的人,都纳入了“流动人口”这一范畴[1]。

[1]陈岱孙.中国经济百科全书(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655.流动人口数量: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1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流动人口主要构成:目前,农民工或称为“农村外出就业者”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流(占70%以上),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居住,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户籍上讲,他们是农民,且绝大部分处于流动不定的状态。

据统计,2003年农民工数量已有1.14亿人,而流动人口已达1.4亿。

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令人担忧,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已成为影响人口流动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制约瓶颈引例: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根据2006年城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2006年中国农民工的平均生活质量指数为0.532,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体水平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53.2%。

构成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收入与消费、住房、健康和就医、劳动时间、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护6个方面,共17个指标。

从分类指数看,得分最低的为社会保障指数,平均水平只有0.251。

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城市、农村的同步发展的转移;中国:基于二元社会结构发展不平等的复杂社会背景下,由政策主导下的流动。

自建国至今,农民进城政策主要经历了禁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有限制的流动,以及有计划地疏导、鼓励向城市流动三个阶段。

作为时代变革产物的流动人口,其产生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固有的群体特征。

流动人口居留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流动人口居留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研 究背 景
人 口居 留时 间相关 问题 也受 到 了一些 关 注 。早 期 的 研 究 在取 向上 将流 动人 口视 为城 市 的“ 住 人 口” 暂 , 因为 在 表 述 上 常 常 使 用 “ 留 时 间 ” 进 行 表 述 。 滞 来 朱 宝树 (97 利 用 上海 市 19 和 18 19 ) 93年 98年流 动人 口抽样 调查 的有关 数 据 进 行 比较 , 讨 了中 国城 市 探 流 动人 口的 滞 留 、 替 和 归 宿 趋 向等 问题 , 果 发 更 结 现 , 海市 外来 流 动人 口的平 均 滞 留时间趋 于 简短 , 上
9 5
口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制定合理的外来人 口管理政策 和城市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其结论和政策建议 对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 文献 回顾
随着 国 内关 于 流 动 人 口的 研 究 日益 活 跃 , 动 流
在新 近 的研 究 中 , 已经 在 价 值 取 向上 将 流 动 人 口也 视 为城 市居 民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其 在 城 市 的 将
时, 以户籍制度 、 土地制度等为基 础的二元结构 , 又 对涌入城市的流动人 口形成了社会排斥 , 高频流动、 人 口回流等现象屡见不鲜 。
因此 , 人 口流 动 的研 究 中 , 在 流人 人 口的 居 留时 间及 其影 响 因素是 十 分重 要 的 问题 , 以在 很 大程 可 度上 反 映人 口流 动 的 深层 原 因 , 示 城 市对 于 流 动 揭
人 口的吸纳与排斥 机制 , 对探索城市化与农村 剩余
劳动力的安置途径提供参考。北京是我国长期吸纳
大量 流动 人 口的特 大 城 市 , 对其 流 动 人 口的居 留 时 间及其影 响因素进 行科学研 究 , 于 了解 在京 流动 人 对

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现状及问题
现状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稳定性普遍较 低,表现为工作变动频繁、变动数量多 、变动间隔时间短等特点。
VS
问题
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低给个人职业发展、 企业运营以及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
影响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因素
政策因素
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险政策等,限制 了流动人口的长期职业规划和发展。
06
提高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完善政策制度,提高流动人口权益保障
01
02
03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 益,如工资、工时、安全 、健康等方面的权益。
加强劳动监察力度
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监 察力度,确保企业遵守劳 动法律法规,维护流动人 口的合法权益。
建立维权机制
技能水平与工作经验
技能水平
技能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通常更容易适应城市工作需 求,具有更高的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技能水平可 以通过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
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丰富的流动人口通常更容易获得更好的工作 机会和职业发展,具有更高的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积累工作经验可以通过参与实习、兼职等方式实现 。
01
流动人口概述
流动人口的定义与特征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异地居住、工作或学习的群体。
流动人口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等。
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和趋势
流动原因
主要包括务工、经商、求学、婚姻等。
趋势
近年来,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
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影响
正面影响
推进城市化进程
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 平,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城市生 活环境。

《2024年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2024年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与就业问题成为了重要的社会议题。

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其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他们在此地寻找工作机会,进行居住与就业的调整。

这种流动和变动对流动人口自身的幸福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这一问题,并以北京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背景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这些流动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因工作、学习或其他原因来到北京,其居住和就业的变动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流动人口在居住和就业变动方面的数据,分析其对他们幸福感的影响。

四、流动人口的居住与就业变动1. 居住变动:随着工作地点的变化,流动人口的居住地也发生变动。

他们可能从城市的一端搬到另一端,也可能从农村搬到城市。

这种居住的变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如交通、子女教育、生活环境等问题。

2. 就业变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流动人口的就业岗位和行业也发生变动。

他们可能因工作需要而频繁更换工作地点或行业,这种就业的变动也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五、居住与就业变动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1. 积极影响:流动人口的居住与就业变动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岗位,他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新的居住地也可能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负面影响:然而,居住与就业的频繁变动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扰。

如居住环境的不稳定、工作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都可能对他们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六、以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北京的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发现:1. 居住与就业的变动对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频繁的变动会导致他们感到不安和焦虑,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北京市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北京市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北京市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1. 引言1.1 北京市人口结构的特点北京市人口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和动态性。

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众多,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大量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常住人口主要包括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涌入使得北京市的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

北京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较年轻,青少年和中青年人口占比较高,这也使得北京市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北京市还拥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口,需要特别关注养老和医疗等问题。

北京市外来人口较多,他们来自不同的省市,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这也给北京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挑战。

北京市人口结构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动态性,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政策调整和人口结构优化,以促进北京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升。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加剧,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年轻人口比例相对减少。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北京市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增多,传统的多代同堂大家庭比例逐渐减少。

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北京市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学历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对经济发展也产生积极影响。

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呈现出城镇化、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和教育水平提高等趋势,这些变化对北京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 正文2.1 人口规模对北京经济的影响人口规模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北京经济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人口规模庞大。

人口规模的增长对北京市的消费市场和就业市场有着直接的拉动作用。

随着人口规模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促进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人口规模的增加也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力支持。

北京人口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北京人口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北京人口现状分析报告总结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人口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人口的现状,我们对近年来的人口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北京人口的详尽信息,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人口总体情况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人口总量达到了约2300万人。

与此同时,外来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达到了约1000万人。

人口的迅猛增长给北京市的城市规划、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北京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老龄化趋势明显,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

这一现象对社会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青年人口比例逐渐下降,这对教育培训、就业等领域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性别比例在北京市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05:100。

这一性别比例的失调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对于社会性别平等和家庭结构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人口迁移外来人口北京市的外来人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约占总人口的40%。

外来人口以务工人员和务农人员为主,他们为北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外来人口也带来了社会资源分配、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如就业歧视、住房问题等。

人口流动北京市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人口流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人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人选择离开北京。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北京市的住房、交通、教育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需要加大对人口流动的研究和管理力度。

人口政策北京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以应对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其中,鼓励人口转移、控制人口总量增长、改善生育政策等是重要的措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工作,以应对人口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是为了规范和管理流动人口的登记、居住、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事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法规。

以下是对该管理办法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一、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北京市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

这些流动人口主要以农民工、务工人员、务农人员以及外来人员等为主,他们旨在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

然而,大量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住房紧张、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及个体随意流动等。

因此,制定和实施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主要内容1. 登记管理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流动人口在到达北京市后必须按照规定进行登记。

登记过程需要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和相关证件,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登记手续。

登记信息将作为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基础。

2. 居住管理流动人口在北京市的居住将依照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

对于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他们可以租赁房屋或者居住在工作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

同时,相关部门将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的监管,规范租赁行为,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3. 就业管理流动人口在北京市寻找就业机会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的规定。

他们应该选择合法的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获得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同时,相关部门将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防止非法用工和侵犯流动人口权益的行为。

4. 社会保障为了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北京市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流动人口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他们的子女可以享受相应的教育机会。

北京市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三、监督与惩处北京市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的监督和惩处机制。

对于不按规定进行登记、居住和就业的流动人口,将依法予以处罚,并视情况限制其在北京市的居住和就业权益。

对于涉及非法用工、侵害流动人口权益的用人单位,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人口流动与社会安全的影响分析

人口流动与社会安全的影响分析

人口流动与社会安全的影响分析一、人口流动对社会安全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加之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人口流动不断上升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然而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安全问题。

1.1 社会犯罪的增加人口流动促成了全球犯罪活动的增加。

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中,难免会存在那些违法犯罪分子的身影,很多时候他们会利用流动人口的特点进行犯罪活动,这给当地的社会安全带来了威胁。

1.2 传染病的蔓延流动人口的增加也加剧了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速度,加剧了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在流动人口中,如果有一种场所发生传染病,由于人口流动性极大,容易导致疫情的快速扩散及产生更多的传染源。

1.3 劳动力质量低下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由于大多数人的流动是为了务工等非高素质人才类型的职业,这也导致了在一些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中的劳动力短缺。

因此从总体而言,流动人口的素质和人才结构的受限制,限制了国家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进步。

1.4 种族歧视由于流动人口的本质跨越了边界,流动的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会受到其它族群的歧视,这种情况不伦在国外还是国内都会存在,给流动人口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1.5 地区的失衡人口流动会导致地区发生不平衡,大城市的人口积聚会导致资源枯竭,给城市带来财政压力,同时远离城市的地方也会因人口流失而面临社会经济的压力。

二、社会安全对人口流动的影响2.1 筛选作用在某些社会安全风险较大的地区,人们往往只会选择离开这个地区,转移到风险少的地方,这种情况会形成一种社会安全的筛选作用。

这会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

2.2 地址的限制在某些地方,政府实行社会安全加强措施,如有的城市在核发住房证明或享受低保时都需要进行安全背景、信用记录等的调查。

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群体的人口流动,同时也有可能打击流动人口中的犯罪分子。

2.3 提高社会信誉对于那些具有良好信誉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导言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人才分配的差异,流动人口的出现在各个城市中越来越普遍。

这种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将浅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的15%左右。

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继续上升。

这些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问题:1. 住房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价居高不下,大部分流动人口的收入较低,很难负担高房价的租金。

这导致了很多流动人口只能住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交通不便,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2. 教育问题很多流动人口到城市工作打拼时,有子女需要接受教育,但是城市的学校通常只对本地学生开放,流动人口的子女很难被录取。

3. 就业问题虽然流动人口可以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但是由于城市的就业竞争激烈,很多流动人口没有学历和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4. 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通常只对本地定居者开放,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很难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这给流动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和压力。

二、主要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流动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机会有限,很多人选择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2. 教育因素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和资源有限,很多农村的青年和家长选择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以便自己和他们的子女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导致流动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会直接影响到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和数量。

三、对策建议1. 建立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机制为流动人口提供住房保障是关键所在。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住房租赁,同时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大住房保障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力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住房环境和居住条件。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吸引着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研究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意义。

北京市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方面。

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多数具备相对较低的劳动技能,以及较低的工资要求。

他们愿意接受低工资的工作,并且在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这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经济增长。

流动人口的到来也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市场的繁荣。

北京市流动人口为城市的服务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在GDP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而服务业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低技能的劳动力。

流动人口正是填补了这一需求的空缺,为各类服务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应。

零售业、餐饮业、物流业等都离不开流动人口的支持。

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北京市流动人口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对住房需求的增加使得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火热状态。

大量的流动人口需要租赁住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房价。

流动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兴起,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增长。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基础建设、建材、家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北京市流动人口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常常缺乏城市化适应能力,面临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进出城市的流动性较大,导致他们在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姜向群 郝 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壁垒的作用,流动人口在工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到和户籍人口相同的待遇。

尤其是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影响因素多且复杂,涉及到经济体制、社会保障立法、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关系等诸多方面。

因此,了解目前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情况的现状,探讨影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因素,对于寻找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有效可行的政策方案,妥善处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C9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3054(2008)0320068206[收稿日期]2007207215[作者简介]姜向群(1955-),男,辽宁营口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郝帅(1983-),男,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全国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1]。

流动人口空前活跃,已成为当前我国大城市人口活动的一个明显特征。

北京作为首都以及发展迅速的大都市,是全国最主要的流动人口聚集区。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底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数量为375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比2000年增加了101万人[2]。

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给北京市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北京市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带来了巨大挑战。

目前有关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研究较多关注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特征,对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和研究较少,且多是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出发,对建立覆盖全民的宏观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少有专门对影响流动人口参保的因素进行探讨。

另外,现有的研究多利用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等调查资料来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但流动人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规模变化迅速,较早的调查资料难以确切地反映现阶段流动人口的最新变化情况和特点,在有关规模、结构和特征的分析和推断方面难免出现偏差,得出的结论也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提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9月进行的/200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调查0的数据为基础,开展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期对目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为政府部门进行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政策建议。

本次调查时间是从2006年9月至10月,共收集流动人口家庭问卷4078份(分布在北京市13个区县的43个乡镇街道)、房屋出租户问卷715份;调查内容包括:流动、就业、居住、收入、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培训、子女教育、面临的困难、未来安排等。

本研究运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二元logistic 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68)一、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和社会保障状况11主要人口统计特征本次调查对象共有4077个,其中男性2504人,占总体的6114%;女性1573人,占总体的3816%。

流动人口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调查对象中最小的16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为3116岁,年龄中位数为31109岁。

下图显示的是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以10岁分组):占比例最大的是20~29岁组,约占总数的42%;其次是30~39岁组,约占34%;40~49岁的约占14%;而小于19岁、大于50岁的人口加起来也只有10%。

这说明目前的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高龄和低龄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小。

图1 北京市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大约占4917%;高中和中专分别占了1814%和518%,二者相加为2412%,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只有718%;小学和未上过学的比例分别为1514%和219%,见图2。

中等教育程度(初、高中和中专)的人口构成了目前北京市流动人口的主要部分,略高于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815年)[3]。

流动人口的户籍大部分为农业户口。

在调查对象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有704人,约占1713%;而大部分流动人口仍然是农业户口,有3370人,占8217%。

目前流动人口中有配偶者居多。

调查对象中已婚的比例为6814%,未婚的为2915%,同居者占总数的113%,其中未婚同居的比例达到412%。

图2 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与前些年相比,未婚流动人口的比例下降。

21就业身份目前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的就业身份为雇员,占总数的5714%;其次为自营劳动者,所占比例为3512%;雇主的比例较小,约为613%;家庭帮工占的比例最低,仅为018%。

约有一半多的流动人口处于被雇佣的地位,三分之一多的流动人口属于自营劳动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保障对于流动人口的重要性,收入和工作的不稳定决定了社会保障对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有重要的作用。

31收入和工资拖欠情况从流动人口的月收入角度来看,收入介于640~1000元区间的人数占37%,位于1001~2000元区间的占3119%,收入低于640元(当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占1818%,收入高于2000元的只有1214%。

虽然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达到143018元,但是流动人口的月收入中位数仅为896元,约有56%的流动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见图3。

另外,不同身份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其中雇主的平均月收入最高,约为1990元;而家庭帮工平均月收入最低,仅为817元,不到雇主平均收入的一半;占总数一半多的雇员的平均月收入为1326元,约合雇主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二,低于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143018元)。

根据调查,有91%的被访者能够按时领取工资,没有拖欠;6%的被访者工资偶尔拖欠,经常拖欠和一直拖欠的占2%和1%。

这说明北)69)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图3 北京市流动人口月收入分类京市流动人口的工资发放情况较好,绝大部分都能够按时领取工资。

41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根据调查,约有29183%的雇员和雇主签订了定期合同;2194%的雇员和雇主签订了长期合同,而约有三分之二(67123%)的劳动者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合同。

没有劳动合同条款的约束和限制,雇员在与雇主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享受不到相关的社会保障,相关的服务和福利也就无从谈起。

调查中发现,84%的流动人口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而参加了一种或几种社会保险的只占16%,这说明绝大部分流动人口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无法享受相关的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保障等),保障情况堪忧。

51社会保障与生活中的困难在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方面,约有28%的人将收入太低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居住困难,排在第三位的是没有相关的养老、医疗、就业保障,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没有相关的社会保障是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见表1。

图4显示的是没有(养老、医疗、就业)保障在目前遇到困难排序中的位置。

有9164%的人将其列为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30171%的人将其列为第二大困难,47186%的人将其列为第三大困难。

可见,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没有社会保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流动人口难以解决的后顾之忧。

表1 在京流动人口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最大困难比例%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0139服务态度和质量差0142办证手续繁琐0196财产安全没有保障1137受到歧视1155落户难1164工资被拖欠P 克扣1174其他1191人身安全没有保障2167没有安全感3134没有稳定的经营场所4107子女上学难4127没有(养老、医疗、就业)保障9164居住困难1211收入太低28无困难2519合计100二、影响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因素分析由于流动人口一些基本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其是否参加社会保险产生影响,本文选定几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探讨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影响因素。

)70)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图4缺乏保障在流动人口目前遇到困难排序中的位置因变量:参加社会保险状况(0: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1:参加了社会保险)。

自变量(分类变量):11性别(0:女性;1:男性)21民族(0:汉族;1:少数民族)31户籍:(0:农业;1:非农业)41就业身份:(0:雇员或家庭帮工;1:雇主或自营劳动者)51签订合同状况:(0:未签订劳动合同; 1:已签订劳动合同)61教育程度:以未上学设为参照类,设置四个虚拟变量,分别表示小学,初中,高中P中专,大专及以上。

自变量(连续变量):年龄,月收入。

回归方程:ln(p P1-p)=b0+b1x+b2x2 +,+b n x n(p:参加社会保险的概率)将变量纳入回归方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得出SPSS输出结果如表2。

根据表2第三列的输出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就业身份和民族对于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的影响不显著;从教育程度看,只有大专及以上的教育程度对于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障有显著影响(P =0105),性别、户籍、合同情况这三个变量对于因变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控制变量年龄和工资收入对于因变量影响均不显著。

根据回归结果,剔除对于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变量,最终得到四个显著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性别、户籍、合同情况和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

也就是说,它们对于流动人口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有显著的影响。

男性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女性的1198倍;非农业户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农业户口的1189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人的4171倍,签订劳动合同的将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提高371%;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的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没有上过学的人的7180倍,即接受高等教育的将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提高618倍。

表2SPSS输出的回归结果变量B Sig1Exp(B)性别01684610100011982998户籍01634220100011885551就业身份-19197730199962111E209签合同情况115511120100041716711民族201203179014267711225292教育程度1(小学)0146403301473511590476教育程度2(初中)11089164010804221971789教育程度3(高中P中专)11082657010844621952515教育程度4(大专及以上)21054026010013271799234年龄-010064013729101993624工资-517E207015946701999999常数项-31667150100001025549非农业户籍的流动人口更容易参加社会保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