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随笔列举的材料纷繁庞杂,阅读时必须抓住核心概念、核心判断、核心推理,对材料实行分析、概括,做好梳理,尽量探寻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感情发展的脉络。研读文章,可从文章题目入手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步骤阅读方法具体点拨:第一,泛读。从头到尾阅读,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以便于先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第二,做标记。标记的内容有:标段落、标句子、标词语。标句子是指标注中心句、关联句、过渡句(或段)。中心句所在的位置常常是段首或段尾。关联句要重点注重因果句(具有概括作用)、转折句(提示重心作用)和递进句(明确层次作用)。过渡句(段)有承上启下或总结上文或揭示下文作用。标词语重点标注关键词和虚词。关键词是指论述的中心话题或承载信息量较大的词汇,往往就是核心概念。虚词要尤其注重副词、连词和指代词。比如表时间的“将、正在”,表范围的“一些、全、都”,表推测的“可能、大概、也许”,表各种句意关系的“所以、但是、假如、如果、而且”,表顺序的“首先、其次、第一”等。第三,做眉批。①读完一段就在旁边简单批注,筛选词语,合并语义重叠的词语,大体上提炼出本段的中心议题或核心概念,进而为理清全文思路做准备。②对所有提炼出的中心议题或核心概念再实行切分梳理、归类概括,分点有条理地表述。③再读,着眼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大意和主旨。第四,对课文的观点和材料作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实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4、体验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种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升阅读和写作水平。体会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体验文艺作品体现的深刻意义。
5、尝试品味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对感情抒发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建议(6课时):
《咬文嚼字》2课时
《说“木叶”》2课时
《谈中国诗》2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
1.把握脉络,步骤阅读法:
二、本单元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摸索总结文艺评论、随笔的阅读方法与策略。
2.分析梳理选文,打通篇与篇的内在联系,尽力发现其在内容上、语文知识点上贯通的关键点。在贯通的关键点上实行教学突破。
(1)在内容上,三篇选文都谈论如何鉴赏诗歌,是指导学生鉴赏实践的典范。
《咬文嚼字》举例一半是诗歌鉴赏的例子,《说“木叶”》《谈中国诗》全文是诗歌鉴赏,串联起来,三篇文章分别从炼字、意象、诗歌风格三个角度谈论如何鉴赏诗歌,说理深入浅出。
2.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是对必修教材的总结和提升
各课后面的“研讨与练习”的设计,都紧扣单元教学重点,也是对学生学法的有效引导,要用它来带动学生学习,要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对应的写作练习,落实读与写结合,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鉴赏片段。学以致用,学生才有兴趣。比如,学《咬文嚼字》从自己作文中找“套板效应”的例子(如结尾表决心,中间举例子);学《说“木叶”》自选意象写赏析;学《谈中国诗》让学生比较赏析普希金的《致大海》和曹操的《观沧海》等。
2.联想想象,欣赏体验法:
文艺随笔推理、论证带有文艺鉴赏的联想和想象,紧密结合作者自己的文艺欣赏体验。读者要读懂,对留白处、跳跃处,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实行补全和连贯,加上读者的阅读体验、生活体验,实行二度开发,体味其审美韵味,以便与评论作者、与诗文原作者产生共鸣,或探寻无法产生共鸣的原因,进而得出读者自己的看法。要充分调动起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中相关评论实行比较,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鉴赏评论的水平。
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宏观分析:
(一)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
本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五个模块中唯一一个文艺评论、随笔单元,具有融会贯通的功能,担负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重任。
本单元的教学功能是“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目标有明确阐释。
三、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
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学评论单元,而且都是名家所作。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所以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这个单元,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水平。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谈中国诗》一文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很多内容深邃,牵涉一些理论问题,这将给学生阅读带来很多困难。
《咬文嚼字》总的思想就是:文学鉴赏和创作要有准确的态度,“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这是具体落实课标的目的态度要求。
《说“木叶”》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是落实鉴赏水平要求的示范。
《谈中国诗》从比较文学的视野谈中国诗歌的特征,探究中西审美异同,旨在体现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
本单元是打通必修和选修学习的综合性单元,能够勾前联后,从炼字、意象、诗歌表达技巧及风格等方面指导必修和选修的诗歌鉴赏。对诗歌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的鉴赏有着全面的、综合性的引领。
2.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艺随笔,实行审美探究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由课程和教材分析得出:本单元教学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文艺随笔的阅读方法,这也是难点。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文艺评论和随笔的写法特点,积累知识,学习写文艺评论和随笔。
2、学习Hale Waihona Puke Baidu证类文章形象性的写法。
3、培养咬文嚼字的读书、写文的习惯。
文学鉴赏的目的和态度:“学习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文学鉴赏水平的重点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2)在知识点上,三篇文章的焦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咬文嚼字》6、7两段谈到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说“木叶”》全文比较列举与“木叶”相关的几个意象,深入浅出地阐释诗歌本质特征之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谈中国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更高地概括了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能使学生的诗歌鉴赏理论高度有所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