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完整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一发展一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一发展一稳定”,变成了“稳定一发展一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2.改革是动力。
要发展就必须改革。
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
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
新时代的机构编制管理:战略定位辩证关系与改革路径
新时代的机构编制管理:战略定位辩证关系与改革路径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国家或组织在实施战略定位时,通过职能布局、层级设置、人员配备等方式,对机构进行组织设计、编制管理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时代的机构编制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战略定位的辩证关系和改革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战略定位的辩证关系战略定位是指国家或组织确定自身的目标与方向,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战略,以引领和推动发展。
在新时代的机构编制管理中,战略定位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发展与稳定是两个根本性的要求。
发展是国家或组织实现自身目标与使命的基础。
在新时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机构编制管理需要注重对机构的发展和调整。
稳定也是机构性能良好的重要保证。
稳定的机构编制能够保持组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
机构编制管理需要辩证地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稳定的基础。
2. 垂直与横向的辩证关系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垂直与横向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关系。
垂直关系是指上下级之间的组织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横向关系是指同级之间的组织关系,即同级机构之间的关系。
在新时代,机构编制管理需要辩证地处理好垂直与横向的关系。
垂直关系能够保证机构内部有机地进行组织协调和权力控制,但如果过于强调垂直,则可能导致信息不畅通、决策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横向关系能够促进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但如果过于强调横向,则可能导致机构权责不清、利益争夺等问题。
机构编制管理需要辩证地处理好垂直与横向的关系,既要保证组织的协调性和适应性,又要避免权责不明和决策失灵等问题。
3. 集权与分权的辩证关系集权与分权是指国家或组织内部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在机构编制管理中,集权与分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
集权能够实现强大的统一领导和快速决策,但如果过于集权,则可能会导致权力滥用、腐败问题等。
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改革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发展则为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支撑。
只有在改革的不断推进中,社会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而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对现有制度的革新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改革可以激发社会活力,加强市场竞争力,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益的提升。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市场经济得以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促进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进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为改革提供了条件和支撑。
发展是改革的基础,没有发展就没有改革的动力和目标。
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只有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才能够有足够的资源和动力来推进改革。
同时,发展还需要改革的不断推进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例如,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改革提供了资源和条件,而改革则解决了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
改革推动发展,发展为改革提供条件,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推动。
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发展的需求来进行相应的改革。
例如,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不同领域的改革,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然而,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改革可能会对一些既得利益产生冲击,而这些既得利益又可能会阻碍改革的进行。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因此,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以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改革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发展为改革提供了条件和支撑。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面试题:你怎样看待“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
答: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组织评价和考核干部时,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政绩。
有的地方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部分官员为了迎合上级检查,人为编造数字、泡制数字,这就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地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
具体地说,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
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对那些急功近利、靠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竭泽而渔发展起来的“政绩”要明察秋毫,不但不能提拔,相反要追究责任。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途径摘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的我们党十三年来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之一。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原则。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途径在今天的世界与国内环境以及未来前沿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可以更为适应于国情国政,适应于全球化的的世界。
我国要不断的发展前进,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短中长期的目的,我们需要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以实现改革与发展,使我国可以更为强大繁荣强大。
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中,稳定始终是一个大前提。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我们始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牢地把握住稳定这个大前提,是我们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一基本经验的首要方面。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
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稳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稳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稳定与发展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稳定是指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和平静,而发展则是指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稳定是发展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产、经济活动以及其他各种活动,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稳定不仅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保障。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不稳定,不仅会影响其经济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的其他各个方面,如政治、文化、教育等。
但是,稳定并不等于静止不变。
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
只有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的变化。
一个过于稳定的社会会变得僵化,无法适应新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
因此,稳定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奠定基础。
同时,只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稳定,才能够顺利地实现发展目标,避免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 1 -。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发展和稳定是一个关系紧密、相互依存的三位一体,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是发展的动力。
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可以解放和激发社会生产力,改善制度和机制,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目标。
在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要遵循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稳定社会大局,确保过程的平稳进行。
其次,发展是稳定的基础。
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够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发展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消除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进步。
同时,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增加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防止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最后,稳定是发展的保障。
只有确保社会稳定,才能够为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稳定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公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稳定也要以法治为基础,加强法律的规范和执行力度,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关系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点要放在增加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
我们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深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社会调控和风险防范,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为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第二部分)(1995年9月28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要贯彻一个总的思想,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明确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
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实践表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今后15年我们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
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
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方面的政策都不变,如果有一方面的政策脱离总体而发生了变化,就要使总体失去平衡。
那么,如何从总体上考虑整个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变呢?邓小平指出:“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1页)在这四个“不变”的基础上,邓小平又指出:“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包括我们写的基本法,至少要管五十年。
我还要说,五十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
香港的地位不变,对香港的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我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5页)可见,邓小平从战略高度、从总体上考虑并制定了“四个不变”的方针。
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
可见,邓小平同志讲到的这不变的几个方面,就基本上构成了我们整个政策的总体的各个方面。
而构成政策总体的各个方面又按照辩证法的规律普遍联系和发展着。
其中,若有一方面脱离整体而“变”了,都要影响其他方面。
例如: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不能逐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而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主人公的地位若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得到有力的保障,即不能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则只能以党代政,靠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办事,这就会严重地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也要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而若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会得到充分发展,其结果,就不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改革与发展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辩证关系。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而发展则为改革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基础。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改革对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改革能够打破旧有的制度和观念束缚,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创新和进步。
在经济领域,改革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在政治领域,改革能够推动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在文化领域,改革能够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因此,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没有改革就没有真正的发展。
发展为改革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基础。
发展是改革的目标和导向,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够实现改革的目标和效果。
发展能够为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资源支持,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在经济领域,发展能够为改革提供充足的财力和市场需求,为改革的推进提供支持。
在政治领域,发展能够为改革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支持,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
在文化领域,发展能够为改革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的思想触角,为改革的推动提供智力支持。
因此,发展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稳定的发展就没有改革的条件和动力。
改革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上。
改革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根据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不能盲目改革,否则会破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同时,发展也需要改革的推动,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够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改革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
改革与发展具有紧密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论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对立性或相斥性
1.发展与稳定的对立性或相斥性。发展与稳定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从二者的表现特征来说,社会发展要求动,社会稳定要求静,当然这种动与静是可以协调起来的,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趋向,因而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对立性。从现实看,我们发展中国家以改革为必要条件的发展,目的是实现现代化。这就意味着必须改革某些曾经长期稳定存在的事物,如原有稳定的体制、观念等。许多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因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速度显著加快,这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发展对稳定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封闭型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会引发一定程度的社会不稳定。以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民工潮为例,据统计,8亿农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2亿人,跨省流动的超过3000万人。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流和管理措施,他们大多盲目地涌向大中城市,对城市造成巨大压力;夹杂在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其二,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过快,也将助长社会不稳定因素。尽管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但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效益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多年积累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就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长。其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甚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突破了原有的利益结构,新的合理的利益结构和分配关系逐步形成,由此,必然造成群际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其四,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思想动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受到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存在激烈碰撞,使人们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反馈到社会生活中会产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发展―稳定”,变成了“稳定―发展―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辩证
, ,
。
我 国历
“
贞观 之 治
”
、
“
康 乾盛 世
,
”
,
都 是 处 在社 会 政 治 比 较稳 定 的时期 第 二 次 世
, 。
。
界 大 战 以 后 西 方 发 达 资本 主 义 国 家 注 意 协调 国 际 国 内 的 各种 矛 盾 注 意 保 持 国 内的 政 治稳 定 致 使 社 会 经 济 得 到 了 较 快 的 发 展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得 到 了 较 大的提 高 经 济 的 发 展 同 样 也 是 在 社会政 治 比 较 稳 定 的前 提 下 出 现 的
:
“
”
它 获 得 了 较 高的 政 治 稳 定
。
“
但在 5 0 年代 它 却
是 世 界 上 最 贫 困 的 国 家 之 一 其 经 济 增 长 率 也 很 不 起 眼 北 朝 鲜 由 于 实行 高 度 集 中 的 计 划 经
济体 制 也 保 持 了 较 高 的 政 治 稳 定
不相适 应的 政 治稳定
_
。
“
`
文化 大革命 的 经 验 已经 证 明 动乱
’
,
40
改 革 发 展 与 稳 定 关 系辩 证
, , ,
曹健华
不 能 前进 只 能 后 退 要 有 秩 序 才 能前进
。
”
②
。
二 以 改 革和发 展 求稳 定 改 革 和 发 展 是 稳 定的 基 础 是 实现 更高 层 次 稳 定 的根本途 径 改革 和 发展 既 打 破原 有社 会 系统 的平 衡 又 推 动社会 系统实 现 更 高 层 次 上 的平 衡与 稳 定
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
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学习《邓小
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
胡金榜;潘桂英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1994(000)002
【总页数】4页(P127-130)
【作者】胡金榜;潘桂英
【作者单位】洛阳工学院思想品德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1
【相关文献】
1.从战略全局高度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J], 徐洋
2.把握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J], 焦克明
3.稳定是改革、发展的保证──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 [J], 吴玫玲
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思考——《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体会[J], 李新
5.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 [J], 施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面的政策都不变,如果有一方面的政策脱离总体而发生了变化,就要使总体失去平衡。
那么,如何从总体上考虑整个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变呢?邓小平指出:“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1页)在这四个“不变”的基础上,邓小平又指出:“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包括我们写的基本法,至少要管五十年。
我还要说,五十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
香港的地位不变,对香港的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我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5页)可见,邓小平从战略高度、从总体上考虑并制定了“四个不变”的方针。
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
可见,邓小平同志讲到的这不变的几个方面,就基本上构成了我们整个政策的总体的各个方面。
而构成政策总体的各个方面又按照辩证法的规律普遍联系和发展着。
其中,若有一方面脱离整体而“变”了,都要影响其他方面。
例如: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不能逐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而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主人公的地位若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得到有力的保障,即不能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则只能以党代政,靠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办事,这就会严重地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也要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而若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会得到充分发展,其结果,就不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种种不同的角度,论证要“不变”就要从整体上考虑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变的理论的正确性。
在这里,不再作繁琐的论证。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构成我们政策主体的各方面的政策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邓小平于一九九二年初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实践证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者相互关联。
所以,讲政策不变,应该是整个政策的总体各个方面都不变,其中一个方面变了,就要影响其他方面。
而各个方面都不变的条件是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
二、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上,稳定是为了发展,发展又促进了稳定。
但应强调的是,发展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离开了发展的稳定不是真正的稳定。
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曾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
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这样,邓小平就既指出了稳定与协调的相对性,又指出了发展的绝对性。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发展与稳定的问题,属于运动形式的问题。
而切合实际的、适度的、较高的发展速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式。
什么叫适度?邓小平在一九九○年三月指出:“适度的要求就是确保这十年能够再翻一番。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4页)接着,邓小平阐述道:“我的意思是,只靠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稳定的政治环境还不够。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还是不够。
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
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
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
”(同上,第355页)这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出了,真正的稳定,在于给人民谋福利,人民满意了,我们的事业就稳如泰山。
而要使人民满意,我们的经济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适度的增长速度。
因此,切合实际的、较快的、适度的发展速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式。
我们若进一步研究还会发现,世间不同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运动形式。
比如:中国古代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一般都采取了疾风暴雨般的斗争形式,因为不采取这种斗争形式,就不能夺取政权和推动历史前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也采取了疾风暴雨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因为离开了这种斗争形式,无产阶级就不能上升为统治阶级,中国就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因而,这种疾风暴雨般的运动形式,是由夺取政权的需要所决定的;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一般则要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解决同志之间的矛盾,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团结。
而这个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运动形式,其所以要采取和风细雨、推心置腹地交心的方式,其道理很简单,因为采用“无情打击”、“疾风暴雨”、“冷言冷语”、“背地议论”、“旁敲侧击”、“挑拨离间”、“无中生有”等形式,都只会把事情越搞越僵,而实践证明,“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好形式。
当然,有些人民内部矛盾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才能获得解决,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进行,有些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矛盾,经过法律途径解决是很正常的,因为法律的强制作用,在于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受到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条文的约束,其结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人造卫星的上天,则要采取既要有高速度,又要有预定轨道的运动形式,因为离开了高速度,卫星无法克服地球的引力而不能上天;如果没有预定的轨道,即使上天后也不能正常运转。
因此,运动形式,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的性质所决定的,不同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运动形式。
其哲学基础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改革、发展与稳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式。
这是由当前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主要矛盾的正确途径所决定的。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68页)那么,如何解决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呢?唯一正确的途径是坚决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而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通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保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属于人民。
而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哲学上讲,主要的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改革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完善和发展过程。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另外一面: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通过这部分的质变,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但应该看清的是:要完成这整个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过程,就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的。
但是,改革的过程,我们又要非渡过不可。
因为离开了这非渡过不可的部分质变过程,中国也就不会长治久安,因而也根本谈不上什么稳定。
另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这也是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不稳定的因素。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力求做到稳定、协调地发展。
在对待发展与稳定的问题上,我们有过成绩,但也有过教训。
邓小平曾指出:“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
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期不得不退回去,退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76页)实践证明,退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还不够,而我们实行的包产到户的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在,很多农民都担心,现行的代表农民利益的政策会不会变。
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多次讲过:农民喜欢的政策,中央不会变。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保持较快的、科学的发展速度是至关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的大问题。
对此,邓小平在一九九二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
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又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同上,第375页)因此,切合实际的、较快的发展速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关于主体与运动理论的重大贡献。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主体与运动密不可分。
没有没有主体的运动,也没有没有运动的主体。
主体的性质决定运动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主体的运动形式又反作用于主体本身。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体内部,不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能解决的矛盾。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又是享有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成果的主体。
因而,我们应该有较快的、科学的发展速度。
这实际上反映了物质与运动、主体与发展的统一。
因此,这也说明了邓小平对唯物辩证法的关于物质与运动、主体与发展理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