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解析实验报告(终稿)
氧解析-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
氧解析-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氧解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2. 了解化学吸收法的原理及其在氧解析中的应用。
3. 掌握氧解析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1.氧解析原理氧解析的原理是利用红色五价铁离子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的原理,通过测定铁离子还原的电位差来确定氧气的含量。
具体反应式如下:Fe2+ + 1/4O2 + 2H+ → Fe3+ + 1/2H2O由于1mol电子交换可产生1.23V电势,通过测定铁离子还原电位和标准电极电位的差值,即可得到氧气的含量。
2.化学吸收原理化学吸收法是通过某种吸收剂与被测气体的化学反应来去除被测气体中的某种成分的方法。
吸收剂可选择性地吸收被测气体中的某种成分,然后通过吸收前后吸收剂的质量差来确定该成分的含量。
在氧解析中,选择NaOH作为吸收剂,用于吸收氧气。
三、实验步骤1. 洗涤仪器:将氧解析仪、吸收瓶、饱和盐水瓶和试管用酒精清洗干净。
2. 理顺连接线:将氧解析仪与吸收瓶通过橡胶软管连接,吸收瓶与饱和盐水瓶通过橡胶软管连接,饱和盐水瓶与试管通过橡胶软管连接。
3. 加入吸收剂:将20mL的0.1mol/L NaOH溶液倒入吸收瓶中。
4. 预处理:将氧解析仪的样品室和参比室用稀硝酸洗涤干净,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5. 校准:用样品室中的氧气校准氧解析仪,通过调节样品室中的Hg电极电势,使得氧解析仪显示的氧气浓度与标准气体浓度一致。
6. 吸氧:将被测气体(氮气与氧气混合气体)通过饱和盐水瓶并以一定流速进入吸收瓶,其中氧气被NaOH吸收,剩余的氮气流经氧解析仪,接着通过排气口排出实验室。
7. 计算:通过测定吸收剂的重量差和转化率计算氧气的含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中测得的吸收剂重量差为0.23g,转化率为95%,因此氧气的含量为100%-95%=5%。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氧解析法和化学吸收法,成功测定了氧气的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的测量结果较为准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有效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氧解析实验报告
一、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氧解析的方法,验证氧气的存在,并探究其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了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从而加深对氧气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验证氧气的存在。
2.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3. 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
三、实验原理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化学性质活泼。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来验证其存在和探究其性质。
四、实验材料1. 实验装置:集气瓶、玻璃管、橡胶塞、酒精灯、火柴、镊子等。
2. 实验试剂:氯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紫色石蕊试液等。
五、实验步骤1. 制备氧气a. 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按一定比例混合,放入集气瓶中。
b. 用酒精灯加热,使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
c. 收集氧气。
2. 验证氧气存在a. 将一根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a. 将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另一个集气瓶中。
b. 加入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c. 观察氧气产生,并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4. 氧气与紫色石蕊试液的反应a. 将紫色石蕊试液加入另一个集气瓶中。
b. 将氧气通入石蕊试液中。
c. 观察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备氧气:通过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观察到集气瓶中有氧气产生,木条复燃,证明氧气的存在。
2. 验证氧气存在: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复燃,进一步证明氧气的存在。
3.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到氧气产生,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氧化性。
4. 氧气与紫色石蕊试液的反应:将氧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到石蕊试液颜色由紫色变为蓝色,说明氧气具有氧化性。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氧解析实验,我们验证了氧气的存在。
2. 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 氧气在实验中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爆炸。
氧解析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氧解析实验,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掌握氧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之一。
实验室中,常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等方法制备氧气。
本实验采用过氧化氢分解法制备氧气,并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锥形瓶、玻璃棒、集气瓶、水槽、酒精灯、火柴、铁夹、铁架台、胶塞、导管等。
2. 试剂:过氧化氢溶液、硫酸铜溶液、水。
四、实验步骤1. 将锥形瓶洗净、干燥,并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2. 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锥形瓶内是否有气泡产生。
3. 将锥形瓶固定在铁架台上,用胶塞将锥形瓶和导管连接好。
4. 将导管插入集气瓶中,确保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
5. 点燃酒精灯,将锥形瓶加热至约40℃,观察锥形瓶内气泡产生情况。
6. 收集氧气:当气泡连续均匀地产生时,将导管插入集气瓶中,收集氧气。
7. 检验氧气:用火柴点燃一根小木条,将燃烧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1. 实验现象:锥形瓶内产生气泡,气泡连续均匀地产生;集气瓶中的水被气泡顶出,木条在集气瓶中燃烧更旺。
2. 实验结论:(1)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产生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2O2 → 2H2O +O2↑。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六、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过氧化氢溶液溅入眼睛或皮肤。
2. 加热锥形瓶时,注意控制温度,防止过热。
3. 收集氧气时,注意调整导管位置,确保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
4.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器材洗净、晾干,放回原处。
七、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
2. 研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影响。
3. 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工业制备方法。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氧解析实验,我们掌握了氧气的制备方法、收集和检验方法。
实验过程中,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氧解吸实验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氧解吸实验班级:化工姓名:学号:序号:同组人:设备型号:第套实验日期:2014-4-01一、实验摘要本实验测定不同气速下干塔和湿塔的压降,得到了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曲线,确定塔的处理能力及找到最佳操作点。
然后用吸收柱使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送入解析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进而可计算出不同气液流量比下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x a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N OL 。
关键词:氧气 解吸 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二、实验目的1、测量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2、测量填料塔的吸收-解吸传质性能;3、比较不同填料的差异。
三、实验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为保证填料塔的正常运行,通常需要控制操作气速处于液泛气速的0.5~0.8倍之间。
如图1,在双对数坐标系下,气体自下而上通过干填料层时,塔压降ΔP 与空塔气速u 复合关系式ΔP=u 1.8~2.0。
当有液体喷下,低气速操作时,ΔP ∝u 1.8~2.0,此时的ΔP 比无液体喷淋时要高。
气速增加到d 点,气液两相的流动开始相互影响,ΔP ∝u 0.2以上,此时的操作点成为载液2点。
气速再增加到e 点时,气液两相的交互影响恶性发展,导致塔内大量积液且严重返混,ΔP ∝u 10以上,此时的操作点称为液泛点,对应的气速就是液泛气速。
本实验直接测量填料塔性能参数,确定其液泛气速,还可用公式法、关联图法等确定。
全塔压降直接读仪表,空塔气速u 由孔板流量计测定:s P A V u /m 1.07854.025.110002(018.07854.061.025.02⨯÷⨯∆⨯⨯⨯⨯==)孔板。
2、填料塔传质性能——考察氧解吸过程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 x a 。
以氧气为溶质,解吸塔内空气、水的摩尔流率不变,水温恒定。
根据低含量气体吸收解吸全塔传质速率方程可知:⎰-⋅=⨯=21;x x ex OL O x x dx a K L N H H 。
缺氧实验最终报告
缺氧实验最终报告
实验名称:缺氧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缺氧对人体的影响,了解缺氧的症状和影响,提高对缺氧的认识和警惕。
实验方法:使用面罩降低供氧浓度,模拟高海拔地区或其他缺氧环境,让实验对象体验缺氧的感受。
实验过程:在实验室内,让实验对象穿戴好面罩后,将供氧浓度调至低于标准的10%左右,保持一段时间。
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被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及氧气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实验者可以实时记录实验对象的感受及症状。
实验结果:
实验对象在面罩内呼吸困难,感觉到空气浑浊,头晕乏力,出汗,甚至有些人有恶心的感觉。
实验者记录到实验对象们的呼吸速率加快,心率增加,甚至有些实验对象出现了脸色泛白的情况。
而实验对象的氧气饱和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实验分析:缺氧的症状与表现主要取决于其引起的低氧血症的程度和时间。
较轻的缺氧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加速,头晕和不适等症状,而较重的缺氧可能导致行动障碍和意识丧失,并对人体内器官产生严重损害和影响。
此次实验的供氧浓度较低,没有造成氧气饱和度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但部分实验对象仍然出现了不适和心率加快的症状。
实验结论:缺氧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在高海拔等特殊环境下,更需要重视缺氧对身体的影响。
在这些环境下,让人体适应这些缺氧环境是当务之急,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适应性锻炼来弥补缺氧的影响。
同时,在进行户外运动和攀登等活动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如选择合适的装备和途中休息等。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氧解吸实验,研究化工原理中氧解吸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究氧解吸速率与温度、压力、液体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氧解吸是指气体从液体中解吸出来的过程,是化工反应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氧解吸速率与温度、压力、液体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亨利定律,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力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
因此,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氧解吸速率的重要因素。
此外,液体的性质也会影响氧解吸速率,如液体的粘度、表面张力等。
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氧解吸实验装置、温度计、压力计、计时器等。
2. 试剂:氧气、水、酒精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氧解吸实验装置连接好,确保密封性良好。
2. 调节温度和压力:根据实验要求,调节实验装置中的温度和压力,记录下初始值。
3. 添加试剂:向实验装置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和酒精,保证液体的混合均匀。
4. 开始实验:打开氧气进气阀,使氧气进入实验装置,开始氧解吸过程。
5. 记录数据:使用计时器记录氧解吸的时间,并记录下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情况。
6. 完成实验:当氧解吸过程基本结束后,关闭氧气进气阀,停止实验。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对氧解吸速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氧解吸速率增加;而温度的降低则导致氧解吸速率减小。
2. 压力对氧解吸速率有显著影响:压力的增加会促使氧解吸速率增加;而压力的降低则导致氧解吸速率减小。
3. 液体性质对氧解吸速率有影响:液体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等性质会影响氧解吸速率,具体影响程度需要进一步研究。
结论:通过本次氧解吸实验,我们得出了温度、压力和液体性质对氧解吸速率的影响规律。
这些结果对于化工原理中的氧解吸过程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其他因素对氧解吸速率的影响,并进行更加详细的实验分析。
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引言:氧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人类和其他生物通过呼吸将氧气吸入体内,然后将其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起利用,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为了更好地理解氧气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解吸过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一:氧气吸收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我们首先研究了氧气吸收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们准备了三个试管,分别装有20°C、30°C和40°C的水。
在每个试管中,我们加入了相同量的酵母和蔗糖溶液。
然后,我们立即将一个试管放入恒温箱中,将另一个试管放在常温下,将第三个试管放入冰水中。
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气吸收速率明显增加。
在40°C的试管中,氧气吸收速率最高,而在冰水中的试管中,氧气吸收速率最低。
这表明温度对氧气吸收过程有显著影响,高温有利于氧气的吸收。
实验二:氧气解吸速率与压力的关系为了研究氧气解吸速率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了一个封闭的容器,并在其中放入了一定量的氧气和水。
然后,我们逐渐增加容器内的压力,观察氧气解吸的速率。
结果显示,随着压力的增加,氧气解吸速率也随之增加。
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氧气解吸速率开始饱和,不再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这说明压力对氧气解吸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线性关系。
实验三:氧气吸收速率与浓度的关系为了探究氧气吸收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我们分别准备了不同浓度的氧气溶液。
然后,我们将相同量的酵母和蔗糖溶液加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溶液中,并观察氧气吸收的速率。
结果显示,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氧气吸收速率也随之增加。
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氧气吸收速率开始饱和,不再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表明氧气浓度对氧气吸收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线性关系。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对氧气吸收速率有显著影响,高温有利于氧气的吸收。
2. 压力对氧气解吸速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线性关系。
氧解析实验报告
氧解析实验报告氧解析实验报告引言氧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对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界中,氧气主要以氧气分子(O2)的形式存在。
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项氧解析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然后通过收集氧气并进行分析,以探究氧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电解水的设备,包括电解槽、电极等。
b. 准备一定量的蒸馏水,用于电解。
c. 检查电解槽和电极的连接是否牢固。
2. 实验操作:a. 将电解槽中的蒸馏水注入至适当的位置,确保电解槽的液位适中。
b. 将电极分别连接至电源的正负极。
c. 打开电源,开始电解水。
d. 在电解过程中,观察电解槽中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电解水开始后,电解槽中的水开始产生气泡。
2. 气泡逐渐增多,并从电极的表面冒出。
3. 电解槽中的液面逐渐下降,同时,电解槽中出现了两种气体。
实验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电解水可以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2. 电解槽中的气泡是由于水分子被电解而产生的。
3. 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 -> 2H2 + O2。
进一步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收集了产生的氧气,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分析结果:1.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2. 氧气具有良好的可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3. 氧气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元素,它与许多其他元素发生反应,例如与氢反应生成水。
结论通过本次氧解析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氧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氧气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对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解水的方法,我们成功地将水分解成了氢气和氧气,并对氧气进行了分析。
我们发现氧气具有良好的可燃性和高度活泼的特性,这些性质使得氧气在许多化学和生物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本实验还加深了我们对氧气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氧解吸实验报告
氧解吸实验报告1氧解吸实验报告一、实验简介氧解吸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吸氧性能的实验。
该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吸氧量、吸氧速率等参数,评估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使用寿命。
本报告所提供的实验数据仅为本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不代表其他实验室或实际使用环境下的结果。
二、实验原理氧解吸实验主要基于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材料表面的氧化膜逐渐形成。
当材料表面存在还原性气体(如氢气)时,氧化膜与还原性气体发生还原反应,产生金属和氧化物。
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还原速率、还原量等参数,可以评估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使用寿命。
三、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选取待测试材料,制成标准样品。
将样品表面进行抛光处理,确保表面平整、光滑,无划痕、气孔等缺陷。
2.实验装置准备使用高压炉作为实验装置,确保炉内气氛可控,且能够保持高温、高压环境。
同时,需要配备气流量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温度传感器等辅助设备。
3.实验过程将样品放入高压炉中,通入一定量的氧气,使样品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
然后,通入一定量的还原性气体(如氢气),观察样品表面的氧化膜变化情况。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记录样品的重量变化(即还原量),同时测量炉内气氛中的氧气和还原性气体的浓度变化。
四、实验数据分析1.还原速率分析通过测量不同时间间隔内的还原量,可以计算出还原速率。
还原速率越快,说明材料的抗氧化性能越差。
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的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观察这些条件对还原速率的影响。
2.氧化膜厚度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测量氧化膜的厚度变化,评估氧化膜的生长情况。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氧化膜厚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氧化动力学行为。
3.形貌分析通过观察实验前后的样品表面形貌,可以了解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氧化行为和还原反应过程。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设备对样品表面进行形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氧化膜的形貌特征和结构变化。
氧吸收与解析实验报告
聿罿莄羄罿芀蚂填料参数:瓷拉西环(12×12×1.3)mm =903m2/m3 螀薃螅腿肂螁莅 2.流程:
at=403m2/m3
ε=0.764m3/m3
at/ε
图 蚃薇艿蕿羁膆艿 2 是氧气吸收解吸装置流程图。氧气由氧气钢瓶供给,经减压阀 2 进入氧
气缓冲罐 4,稳压在 0.04~0.05[Mpa],为确保安全,缓冲罐上装有安全阀 6,由阀 7 调节氧
蚈衿薅蒆薈膀袃由于气体流量与气体状态有关,所以每个气体流量计前均有表压计和温度计。
空气流量计前装有计前表压计 23。为了测量填料层压降,解吸塔装有压差计 22。
螁螄肄螈羂肃袇在解吸塔入口设有入口采出阀 12,用于采集入口水样,出口水样在塔底排液
平衡罐上采出阀 20 取样。
羇蒇蚁螂薆莇袂 HOL—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高度
薇蒂袁莈蒇莀蒃 NOL—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数
羀莅羅蚇膁薃薄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
请下载支持!
膜中,即 Kx=kx,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 Kxa,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
在 蒅螇袆蝿螃莆螆 y—x 图中,解吸过程的操作线在平衡线下方,本实验中还是一条平行于横
填料层压降与空塔气速的数据,并作图分析得到两种情况下塔压降与空塔气速关系,从而熟 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确定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进而得知填料塔的处理能力及性能高低。 同时,本实验通过对富氧水进行解吸,测定了解吸液相体积的总传质系数 Kxa,进而确定液 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HOL。 一、虿羄薄蚀袀节蒇实验名称:氧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膄蒆蝿蚂蒂肅蚀目的及任务:
气流量,并经转子流量计 8 计量,进入吸收塔 9 中,与水并流吸收。含富氧水经管道在解吸
氧解析实验报告
氧解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氧解析
实验目的:
通过氧分析仪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掌握氧气的测定方法和
仪器的使用。
实验原理:
氧分析仪的原理是利用电化学方法,即将测样液在阳极上氧化,同时在负极还原电路中获得电流,测出氧含量。
实验步骤:
1. 打开氧分析仪,将仪器预热10分钟左右。
2. 按照说明书操作,将样品气体流入氧分析仪。
3. 稳定后读取氧含量。
实验结果:
按照以上步骤,我们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
样品名称测定时间氧含量(%)
空气8:30 20.8
空气9:00 20.5
空气9:30 20.3
空气10:00 20.2
实验分析:
从实验结果来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0%,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实验结论:
通过氧分析仪的测定,我们得出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0%的结论,并掌握了氧气的测定方法和仪器的使用。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仪器前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
2. 操作过程中必须戴好安全眼镜、实验衣。
3. 注意氧分析仪的预热时间,以免影响测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黄斌.分析化学实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 氧分析仪的使用说明书. 北京:世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氧气性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2. 学习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验证其实验现象。
3. 了解氧气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氧气(O2)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之一。
在实验室中,通常通过分解过氧化氢(H2O2)或加热高锰酸钾(KMnO4)等方法来制取氧气。
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等。
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助燃性和氧化性,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 铁架台- 大试管- 单孔塞- 乳胶管- 弯管- 集气瓶- 火柴- 带火星的木条- 试管夹- 酒精灯- 水槽- 棉花- 高锰酸钾- 过氧化氢溶液2. 实验材料:- 高锰酸钾- 过氧化氢溶液- 水四、实验步骤1. 氧气的制备与收集- 将适量的高锰酸钾放入大试管中。
- 用试管夹固定试管,将一端带有乳胶管的单孔塞塞紧试管口。
- 将乳胶管另一端连接至弯管,弯管末端放入水槽中的集气瓶内。
- 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
- 观察气泡产生情况,待气泡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
2. 氧气的物理性质验证- 将收集到的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 观察氧气在集气瓶中的体积变化,记录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的现象。
3. 氧气的化学性质验证-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 将集气瓶中的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在另一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氧气是否使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气泡。
五、实验现象1. 氧气的制备与收集- 加热高锰酸钾后,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氧气被收集在集气瓶中。
2. 氧气的物理性质验证- 氧气在集气瓶中的体积略大于空气。
3. 氧气的化学性质验证-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集气瓶中产生大量气泡,证明氧气具有氧化性。
六、实验结论1. 实验室成功制取并收集了氧气。
2. 验证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
氧解吸实验报告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化工实验名称:班级: 姓名: 学号:序号:同组人:氧解吸实验设备型号: 实验日期:一、实验摘要本实验测定不同气速下干塔和湿塔的压降 ,得到了填料层压降一空塔气速关系曲线,确定塔的处理能力及找到最佳操作点。
然后用吸收柱使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送入解析 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进而可计算出不同气液流量比下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x a ,液相总传质单兀高度H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 N OL 。
关键词:氧气解吸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实验目的1、 测量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2、 测量填料塔的吸收-解吸传质性能;3、比较不同填料的差异三、实验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为保证填料塔的正常运行,通常需要控制操作气速第套2014-4-01图1、塔压降一气速关系处于液泛气速的0.5~0.8倍之间。
如图1,在双对数坐标系下,气体自下而上通过干填料层 时,塔压降A P 与空塔气速u 复合关系式△PF 1"2.0。
当有液体喷下,低气速操作时,A P x u 1.8~2.0 ,此时的△P 比无液体喷淋时要高。
气速增加到d 点,气液两相的流动开始相互影 响,△P x u 0.2以上,此时的操作点成为载液 2点。
气速再增加到e 点时,气液两相的交互影 响恶性发展,导致塔内大量积液且严重返混 ‘△P ^u 10以上,此时的操作点称为液泛点,对 应的气速就是液泛气速。
本实验直接测量填料塔性能参数 ,确定其液泛气速,还可用公式法、关联图法等确 定。
全塔压降直接读仪表,空塔气速 u 由孔板流量计测定:v 0.61 0.7854 0.0182 (2 .P 孔板 1000-1.25)0.5 um / s 。
A -E —亨利系数,kPa ; t —水温度,C ; P 02 —吸收时取103kPa ,解吸时取20.9kPa 。
解吸 过程的平衡线和操作线都是直线,传质单元数可用对数平均推动力法计算N °L=x 2』x x 1:..lnx2~x2,e :-ln W2 ~W2e;为x —x ex1—x 1,e w ^ ~w 1,eL 0.0555 V 水0.7854 0.12 'H —填料高度,0.75m ; L —水摩尔流率,kmol m -2.h -1 ; V 水一水流量,L/h ; K x a —液相 体积传质系数,kmol .m -3.h -1; W 2 —富氧水质量浓度,mg/L ; W 1—贫氧水质量浓度,mg/L; W 2, e 、W 1, e —富氧水、贫氧水平衡含氧量,查表或实验测定,mg/L 。
氧解吸实验报告1
氧解吸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掌握氧解吸法气体吸附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测定微孔材料的比表面积。
3、通过本实验,了解气体吸附实验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原理,并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当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分子分散力弱化,发生与液体表面相同的吸引作用,这种作用叫做吸附作用。
气体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化学、物理及其他性质的差异,可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来检测和研究。
在常温常压下,氧气被准备好的样品吸收到孔内,被吸附到样品孔内。
此时氧气分子通过气态物理吸附作用,与表面发生偶极、磁偶极、色散等相互作用,根据吸附内能大小,实现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大类。
根据仪器所使用的吸附温度范围划分吸附分为低温吸附和高温吸附两大类。
低温吸附又称孔隙吸附,高温气相吸附。
孔隙吸附是指温度在77K以下时,在绝大多数低温吸附剂表面上的表现出的现象,常常用来研究吸附剂的孔结构。
孔隙吸附可分为毛细吸附和瞬间多分子层吸附。
而瞬间吸附比毛细吸附所需时间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实验上可用斯特瑞维尔方程来处理采用孔隙吸附法测气体和气体混合物吸附实验中所得的数据。
斯特瑞维尔方程式中,pi为相对饱和蒸气压,其值可由其他文献查得。
V为脱附柜体积的一半,即nitrogen gas纯氮体积,即可转换为具体的实验数据。
三、实验步骤:1、用微孔材料制备样品固体,称取0.10g±0.01g,摆于小特形脱附柜中,加热至50℃除去吸附在孔内的水分。
2、恢复脱附柜,根据实验计划记录实验条件,控制好实验过程中温度,时间等参数。
3、样品在液氮温下接触氮气使其充分吸收氮气,开动真空泵将孔内和柜内的氮气压降至一定值。
4、收集样品孔内气体脱附后的数据(在304kPa以上时收集脱附数据)。
5、依据实验条件计算氧气在样品中的比表面积。
4、实验结果:1、实验中计算得出氧气的比表面积为125.013m2/g。
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使用氧解吸法测定了Porous Materials的比表面积,我们掌握了氧剂吸附实验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原理,并学会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
氧解析实验报告范文
氧解析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氧解析实验摘要:本实验通过对氧气的解析实验,探究了氧气对火焰的维持和促进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氧气的添加可以提高火焰的燃烧效率和强度,加快燃烧反应的速度。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氧气在生活与工业中的重要作用,加深了对氧气的理解。
概述: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氧气对于燃烧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燃料燃烧必不可少的。
通过本实验,我们将探究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
实验目的:1.观察氧气对火焰的维持和促进作用;2.研究添加氧气对燃烧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器材:1.点火枪2.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烧杯3.氧气气瓶4.纯氯化钠晶体5.密度板6.打火石实验步骤:1.在玻璃烧杯A中装入适量氯化钠晶体;2.打开氧气气瓶,用气瓶上的压力调节阀调节出流量,将氧气导入玻璃烧杯A中,观察火焰变化;3.在玻璃烧杯B中装入相同数量的氯化钠晶体,用点火枪点燃晶体,观察火焰的情况;4.分别观察两个火焰的颜色、形状和强度,在同等时间内记录两个火焰的高度。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添加氧气后火焰变得更亮、更高,燃烧速率也明显加快。
通过量化记录,发现添加氧气的火焰高度比单独使用空气的火焰高度高出约30%。
另外,添加氧气后的火焰呈现明亮的蓝色,而单独使用空气的火焰呈现黄色。
讨论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氧气是燃料燃烧的必要条件,只有充足的氧气才能保证燃料能够充分燃烧。
添加氧气可以提供更多的氧分子参与燃烧反应,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和火焰强度。
而火焰的高度、颜色和形状与燃料的物理性质以及燃烧过程中的环境有关。
添加氧气后,火焰的燃烧速率加快,燃烧反应更为充分,因此火焰呈现出明亮的蓝色。
而在燃烧过程中,火焰的高度与燃料的供应量有关,添加氧气可以提供更多氧分子供燃料燃烧,使火焰高度增加。
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氧气流量的微小差异和火焰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氧解吸实验工作报告-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氧解吸实验班级:化工姓名:学号:序号:同组人:设备型号:第套实验日期:2014-4-01一、实验摘要本实验测定不同气速下干塔和湿塔的压降,得到了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曲线,确定塔的处理能力及找到最佳操作点。
然后用吸收柱使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送入解析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进而可计算出不同气液流量比下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x a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N OL 。
关键词:氧气 解吸 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二、实验目的1、测量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2、测量填料塔的吸收-解吸传质性能;3、比较不同填料的差异。
三、实验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为保证填料塔的正常运行,通常需要控制操作气速处于液泛气速的0.5~0.8倍之间。
如图1,在双对数坐标系下,气体自下而上通过干填料层时,塔压降ΔP 与空塔气速u 复合关系式ΔP=u 1.8~2.0。
当有液体喷下,低气速操作时,ΔP ∝u 1.8~2.0,此时的ΔP 比无液体喷淋时要高。
气速增加到d 点,气液两相的流动开始相互影响,ΔP ∝u 0.2以上,此时的操作点成为载液2点。
气速再增加到e 点时,气液两相的交互影响恶性发展,导致塔内大量积液且严重返混,ΔP ∝u 10以上,此时的操作点称为液泛点,对应的气速就是液泛气速。
本实验直接测量填料塔性能参数,确定其液泛气速,还可用公式法、关联图法等确定。
全塔压降直接读仪表,空塔气速u 由孔板流量计测定:s P A V u /m 1.07854.025.110002(018.07854.061.025.02⨯÷⨯∆⨯⨯⨯⨯==)孔板。
2、填料塔传质性能——考察氧解吸过程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 x a 。
以氧气为溶质,解吸塔内空气、水的摩尔流率不变,水温恒定。
根据低含量气体吸收解吸全塔传质速率方程可知:⎰-⋅=⨯=21;x x ex OL O x x dx a K L N H H 。
氧解析效率实验报告
氧解析效率实验报告引言氧解析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冶金等领域的重要工艺之一。
通过氧解析实验可以评估材料的氧传导性能和氧解析效率,从而为材料的选择和工艺改进提供依据。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材料的氧解析效率,并探讨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实验原理氧解析是指氧气在材料中的穿透过程。
在氧气分子的撞击下,材料中的氧原子会被释放出来,形成氧解析。
氧解析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氧气通过材料的数量。
常见的氧解析方法主要有两种: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
静态方法通过测量封闭容器中氧气的透过量来评估材料的氧解析效率。
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材料,但是无法模拟实际应用中的氧解析过程。
动态方法是通过连续加注氧气到封闭容器中,然后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来评估材料的氧解析效率。
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实际应用中的氧解析过程,但需要考虑氧气流速、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设计实验材料本实验选取了三种常用材料进行氧解析效率测试,分别为A材料、B材料和C 材料。
实验步骤1. 制备封闭容器,并将材料A、B、C分别置于容器内。
2. 使用动态方法,通过加注氧气并测量氧气浓度的变化,记录各材料的氧解析效率。
3. 测量实验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和气体流速等参数,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量,得到了材料A、B、C的氧解析效率数据。
结果如下表所示:材料氧解析效率(cm³/m².day)-A材料0.23B材料0.42C材料0.18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B材料的氧解析效率最高,达到了0.42 cm³/m ².day,而C材料的氧解析效率最低,只有0.18 cm³/m².day。
可见,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材料的氧解析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 材料的氧解析效率会受到材料的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需要针对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2.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氧解析率、产品成本、环境要求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和解吸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氧气在水中溶解和解吸的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氧气是水生生物生存和呼吸必不可少的物质,其在水中的溶解和解吸过程是生物呼吸的重要环节。
水中的溶解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水的酸碱度、水流和生物代谢等。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研究氧气的溶解和解吸规律。
实验材料和设备•氧气气瓶•氧气压力表•实验水槽•温度计•pH计•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设备:将实验水槽放置在实验台上,连接氧气气瓶和氧气压力表,确保氧气供应畅通。
2.调节水槽温度:使用温度计测量实验水槽的温度,并根据实验要求调节水槽温度。
记录下水槽的初始温度。
3.调节水槽酸碱度:使用pH计测量实验水槽中水的酸碱度,并根据实验要求调节水槽的酸碱度。
记录下水槽的初始酸碱度。
4.开始实验:打开氧气气瓶,将氧气注入实验水槽中,观察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记录下注氧气时的氧气压力和时间。
5.观察和记录:观察实验水槽中氧气的溶解情况,记录下水槽内溶解氧的浓度和溶解时间。
6.增加温度:根据实验要求,逐步增加水槽的温度,观察氧气的解吸现象。
记录下每次温度变化后的溶解氧浓度和解吸时间。
7.调节酸碱度:根据实验要求,逐步调节水槽的酸碱度,观察氧气的解吸现象。
记录下每次酸碱度变化后的溶解氧浓度和解吸时间。
8.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溶解氧浓度和解吸时间的曲线图,分析氧气在水中溶解和解吸的规律。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和解吸过程受到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首先,我们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增加,溶解氧浓度也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氧气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加快氧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和能量,从而促进氧气的溶解过程。
其次,我们观察到在酸性环境下,氧气的解吸速度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酸性环境下水分子会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使氧气从水中解吸出来。
氧吸收解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氧吸收解析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2. 测定氧吸收解析过程中气相和液相的传质系数;3. 分析影响氧吸收解析效率的因素;4. 掌握氧吸收解析设备的设计原理。
二、实验原理氧吸收解析是利用吸收剂对氧气的吸收和解吸特性,实现氧气与其他气体的分离。
在吸收过程中,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使气相中的氧气浓度降低;在解析过程中,氧气从液相转移到气相,使液相中的氧气浓度降低。
本实验采用液相吸收法,以水为吸收剂,研究氧气在吸收和解吸过程中的传质系数。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氧气、空气、水、NaOH溶液;2. 实验设备:气瓶、流量计、吸收塔、解析塔、温度计、压力计、搅拌器、记录仪。
四、实验步骤1. 吸收过程:(1)将氧气通入吸收塔,空气作为稀释剂;(2)调节流量计,控制氧气流量;(3)启动搅拌器,使水在吸收塔内循环;(4)记录吸收过程中氧气浓度、液相温度、压力等数据。
2. 解析过程:(1)将吸收后的溶液通入解析塔,空气作为稀释剂;(2)调节流量计,控制氧气流量;(3)启动搅拌器,使溶液在解析塔内循环;(4)记录解析过程中氧气浓度、液相温度、压力等数据。
3. 数据处理:(1)计算气相和液相的传质系数;(2)分析影响氧吸收解析效率的因素;(3)绘制氧气浓度、温度、压力等参数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收过程:实验过程中,氧气浓度随时间逐渐降低,液相温度和压力变化不大。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气相和液相的传质系数分别为0.05和0.02。
2. 解析过程:实验过程中,氧气浓度随时间逐渐升高,液相温度和压力变化不大。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气相和液相的传质系数分别为0.03和0.01。
3. 影响氧吸收解析效率的因素:(1)温度:实验过程中,温度对氧吸收解析效率的影响较小;(2)压力:实验过程中,压力对氧吸收解析效率的影响较小;(3)搅拌速度:搅拌速度对氧吸收解析效率有较大影响,适当提高搅拌速度可以加快传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Δxm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mol/h)
GA (mol/h)
(kmol/m3h) (m)
2443 2572 2380 2422 2615 2509
以第一组数据为实例,10℃时的密度:m3。 塔温:
分析其氧的含量。
④ 实验完毕,关闭氧气时,务必先关氧气钢瓶总阀,然后才能关闭氧减压阀及氧气流
量调节阀。检查总电源、总水阀及各管路阀门,确实安全后方可离开。
六、实验数据处理
计算并确定干填料及一定喷淋量下的湿填料在不同空塔气速 u 下,与其相应的单位 填料高度压降Δp/Z 的关系曲线,并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作图,找出泛点与载点。 表 1:干塔数据:水流量 L=0 L/h 填料高度 h= 塔径 d=
填料塔体积:Vp h r2 0.75 0.052 5.89103
传质系数的确定:
G Kxa VP xm
0.044 5.89103 2.28106
2440kmol / (m3 s)
传质单元高度: HoL
L Kxa A
4438.5 2.44106 0.052
0.231m
七、实验结果作图及分析
80
20
2507
100
20
2401
80
30
2562
表 4:不同气、液量下的 Kxa、HOL
八、结果讨论及误差分析
1、流体力学性能测定
(1)无液体喷淋时如图所示,在双对数坐标下,干塔压降与气速呈线性关系,拟合关系
式为:
,即与呈正比。
(2)当有喷淋量时(80L/h),在低气速下也与气速呈线性关系,与呈正比。
(4)在吸收塔内氧气与水并流接触,形成富氧水,富氧水经管道在解吸塔的顶部喷淋。
(5)空气由风机供给,经缓冲罐,由空气流量调节阀调节流量经空气转子流量计计量,
通入解吸塔底部,在塔内与塔顶喷淋的富氧水进行接触,解吸富氧水,解吸后的尾气由塔顶
排出,“贫氧水”从塔底通过平衡罐排出。
(6)由于气体流量与气体状态有关,所以每个气体流量计前均有表压计和温度计。空
(1)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降对气速作图可得斜率为~2 的直线(图中 Aa 直线)。 (2)当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下(c 点以前)压降正比于气速的~2 次方,但大于相同 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 bc 段)。 (3)随气速的增加,出现载点(图中 c 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 弯,斜率变陡(图中 cd 段)。 (4)到液泛点(图中 d 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亨利系数:
m E 3394300 33417 P总 101.625
平衡浓度:
x e1
x e2
y m
0.21 33417
6.28106
塔顶(底)摩尔分率计算:
c顶
24.8
x顶
103 M O2
c顶 103 M O2
1 M H2O
103 32
24.8 103 32
1
998.67 18
1.40105
二、实验目的及任务
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Kxa 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三、基本原理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填料层 “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如图 1 所示。
即 HOL Z / NOL
NOL
x1 dx x1 x2 x2 xe x xm
H OL
L K X a
GA 单位时间内氧的解吸量,kmol/(m2•h); Kxa 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mol/(m3•h); Vp 填料层体积,m3; Δxm 液相对数平均浓度差; x2 液相进塔时的摩尔分数(塔顶); xe2 与出塔气相 y1 平衡的摩尔分数(塔顶); x1 液相出塔的摩尔分数(塔底); xe1 与进塔气相 y1 平衡的摩尔分数(塔底); Z 填料层高度,m; Ω 塔截面积,m2; L 解吸液流量,kmol/(m2•h); HOL 以液相为推动力的总传质单元高度,m; NOL 以液相为推动力的总传质单元数。
0.3L/Min 左右。为防止水倒灌进入氧气转子流量计重,开水前要关闭防倒灌阀,或先通入
氧气后通水。
②传质实验操作条件选取:水喷淋密度取 10~15m3/(m2·h),空塔的气速~0.8m/s, 氧气入塔流量为~0.02m3/h,适当调节氧气流量,使吸收后的富氧水浓度控制在不大于 L。
③塔顶和塔底液相氧浓度测定:分别从塔顶与塔底取出富氧水和“贫氧水”,用测氧仪
P(Pa)
△P(Pa)
c1(mg/L)
c2(mg/L)
T2(℃)
1
80
20
2
100
20
3
80
30
序 系统总压 相平衡常数 平衡 mol 对数平均 水流量 L 气体流率 传质系数 Kxa HOL
号 P(Pa)
1 2 3
m
xe1 (xe2)
33417 33417 33415 33341 33365 33365
lg△ p
A d
c
b
a
lg u
图 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
2、传质实验
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在填料有效湿表面 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的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传质单元法 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如图 2 所示。由于富氧水浓度很低,可以认为气液两相平 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即平衡线为直线,操作线也为直线,因此可以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 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整理得到相应的传质速率方程为
氧解析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实验
学 校: 北京化工大学
学 院: 化学工程学院
专 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 级: 化 工 1001
学 号: 17
姓 名: 闵
翔
实验日期: 2013 年 4 月 8 日
同组人员:吕博杨、刘子彦、玛莎莉娜
一、实验摘要
本实验利用吸收柱使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送入解析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析,测定不 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析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并进行关联,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 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7、氧气流量调节阀 8、氧转子流量计 9、吸收塔 10、水流量调节阀 11、水转子流量计 12、富氧水取样阀
13、风机 14、空气缓冲罐 15、温度计 16、空气流量调节阀 17、空气转子流量计 18、解吸塔
19、液位平衡罐 20、贫氧水取样阀 21、温度计 22、压差计 23、流量计前表压计 24、防水倒灌阀
随气速的增加,出现载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到液
泛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3)将干塔、湿塔填料塔压降与气速关系进行对比,见图,可以看出,有液体喷淋时,
填料层压降均大于同一气速下的干塔压降。
2、传质实验 由数据可以看出,在氧气-水系统中,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Kxa 与液量正相关,而与气
填料表面气液接触状况,并注意填料层压降变化幅度,务必等到各参数稳定后再读数据,液 泛后填料层压降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明显上升。
④稍增加气量,再取一两个点,注意不要使气速过分超过泛点,避免冲破和冲跑填料。 (3)注意空气流量的调节阀要缓慢开启和关闭,以免撞破玻璃管。
2、传质实验
①将氧气阀打开,氧气减压后进入缓冲罐,罐内压力保持~,氧气转子流量计保持
平均推动力:
同理:
m
(x1-xe1) (x2 ln[ (x1 xe1)
xe2 ) ]
x顶 x底 ln[(x顶 xe2 )]
2.28106
(x2 xe2 )
(x底 xe1)
液体流率:
L V液(L/h) 80998.67 4438.5mol / s
M H2O
18
气体流率: G L(x顶 x底 ) 0.0328mol/s
单位塔高压降确定:
流量校正:
P 88 117.3(Pa / m) z 0.75
流速确定:
V2
V1
P1T2 P2T1
10
286.65101.3103 293.15 (1.166103+101.3103)
9.667(m3
/
h)
u
V A
9.667 3600 (0.1/ 2)2
0.332(m /
s)
G A K x aVp X m ,
即 K x a GA /VP X m
X m
(x2
xe2 ) (x1 xe1 )
ln[ (x2
xe2
) ]
(x1 xe1 )
GA Lx2 x1
VP Z
相关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
L
Z K x a
x1 x2
dx xe
x
H OL N OL
图 2 富氧水解吸实验
T平均
T1
T 2
2
11.1+10.8 2
10.95
系统总压确定:
P总 P大气 0.5 P塔 101.3 0.5 0.549=101.5745kPa
亨利系数确定:
E (8.659410-5 T 2 0.07714T 2.56) 106 (8.659410-5 10.952 0.0771410.95 2.56) 106 =3394300
由于氧气为难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液膜中,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