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1

合集下载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8、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
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 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 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补充知识: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 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二) 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 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导 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导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 导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 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第三部分 教育目的与 教育制度
本部分知识体系: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有关基础知识 概念、特点、功能、意义、层次 2、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历史上的对立观点、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根据 4、教育目的的演变 5、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实质 6、当前教育目的的实践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


(二)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郎格
(三)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 (四)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五)全面发展论;这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亚 里士多德是这一理论的先驱 (六)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15、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 人的道德的发展。2)分工和私有制是造成人的片面发 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的分离和对立,(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 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唯一途径)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总结词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学校教育制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表现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 的教育质量差异较大。
详细描述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一些学校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不 同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而一些普通学校或薄 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则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都产生了不良
教育应鼓励文化创新和发 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价值 观念。
02
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体系
幼儿园阶段
为3-6岁儿童提供保育和学前教 育,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
社交技能。
小学阶段
为6-12岁儿童提供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
为12-15岁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 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为高中阶
05
未来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 度的展望
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01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兴 趣、特长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 ,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02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 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技的应用
影响。
教育改革与创新
要点一
总结词
面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育改 革和创新是必经之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我 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 源配置、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方式,努力缩小 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同时 ,还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 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定的教育目的,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 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 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 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 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 下方式来进行: 下方式来进行: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一)社会依据 (二)人的依据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能对社会、对 人产生多方面影响,又受多方面制约。 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入的发展, 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同学们想一想,应以 什么作为依据?(可以联系教育的功能思考)
(一)社会依据 一 社会依据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1.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应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 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社会倾 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的各 狭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 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3.广义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系列。 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依次是: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依次是:教育目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 为谁(哪个社会、 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 哪个阶级)服务” 哪个阶级)服务”。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章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8、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9、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有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各育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
7、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确立教育的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中国的有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裵斯泰洛齐,他们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的到最完善的发展;二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的柏拉图和康德,他们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职业教育法 第三章

职业教育法 第三章

与任务是以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必要的文化、
50年代 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现代技术,身体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初级和中级技术人才。”


1965年刘少奇主席指出:“半工半读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
职 业
60年代
有文化科学知识、有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劳动者。 我们的目标应该培养到能当干部、当技术员、当工程师的水平, 但是也要当工人、农民。”
指导 思想
“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为根本 “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





教育
方针
“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
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目的
2.资产阶级职业教育目的提出与曲折发展



复 辟 时
“爱国、尚武、崇实、 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 职业教育目的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性质、办学方向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目的
3.职业教育目的的属性与特点
• 社会的制约性是职业教育目的一个重要的属性。
• 职业教育目的要集中反映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 领域的主导需求。
• 职业教育目的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适应性,又具有相对稳定 性、连续性和适度的前瞻性。
•职业教育目的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
•职业教育目的是制定其教育规划、编制课程、开展教育活动、 评价教育效果的价值尺度。
•职业教育目的是教育教学改革,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指南。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目的
2.职业教育目的的作用
• 有了明确的职业教育目的,职业教育事业才能减少震荡和摆动, 不断朝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互协调的境界发展。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服务和管理等一 线工作的高素质的报关、报检、货代、物 流中初级专门人才。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 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层 级 陈述名称
制定者
一级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或 培养目标
二级
(课程目标)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九年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 目标
三级 (教学目标)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 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 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四有、两精神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社会本位 的价值取向
是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特点
主要 观点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 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 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 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合理 之处
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
目的 。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 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 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 定的合理之处。
缺 陷:
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 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 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一)个人本位论(人本论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v 这部分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考查方式比较灵活, 主观题目、客观题目都容易出,
v 一、教育目的
v 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 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
v 2、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 望。(国家、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
v 3、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 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 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v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v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当始于1904年 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中体西用”的方针
v 1906年,学部正式规定和发布了一项更明确的教育宗 旨,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v 民国时期: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提出,废除“忠 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教育应以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的目的 。
v 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主观依据有哪些?(ABCD) A教育理想B哲学观念C对理想人格的设想D人性假设E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v 13、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 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v 14、确立教育目的的几种观点: v (一)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论: v 1)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
v 本章知识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比较多,是宏观教育 政策的理论知识,理论层面上有教育目的、教育 方针,实践层面上有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 内容较多,属于教育学的重点章节,是必考内容, 一定要重视。
v 学习这部分知识要求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弄清概 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又要理解当前教育实践中 进行的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中的种种误 区进行评判,特别是有关政策性的知识,必须加 强记忆。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将人的价值视作高于社会的价值, 但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 a、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从人与 社会的对立上强调人本位的主张。卢梭是典型的 代表。例:卢梭认为,凡是在造物主手里的东西 都是好的,一转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人是被腐 败的社会弄堕落的,因此,教育儿童要把他放在 腐败的社会之外,在自然怀抱里进行。卢梭设计 的爱弥尔就是脱离社会影响,在自然中成长。 这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否定社会的 倾向。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决定》明确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 在质量规格上的总要求。以法定的形式出现,具 有强制性,起着定向的作用。 3、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1)具体性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将教育目的加以 分解,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有更为切实的、确凿 鲜明的要求。 (2)多元性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和特点, 提出自己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培养目标。

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 的应当反映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a、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 社会。人只有与其他人相结合,构成社会中的一 员,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手段和条件。脱离社会 历史的发展,就谈不上个体的发展。 b、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不是个 体机械相加的总和,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 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同时 也要照顾到个人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比教育目标更具体化,是 指一个阶段内教学活动的要求或预 期。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抽象,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是具体。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 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内容一般包 括指导思想(或教育性质)、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及实现的基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对而言,全面发
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 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这一点说明了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这句话点明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 人的发展必然要受社会生产的发展制约,什么样的社会生 产水平可能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发展水平,单一的、低下的 社会生产条件下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
四有、两爱、两精神。这个提法比较符合教育目的的 本意,着重强调了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2002年,十六大报告江泽民提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
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的演变
建国后第一个: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提出: “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 与建设服务”。“两为”
•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 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 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 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 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的第三章教育⽬的★导⼊:⼈的⼀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个既定的⽬标。

⽬标就像上帝之⼿⼀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向前进。

⽬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觉⾃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考为例)。

因⽽,⼈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节教育⽬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的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的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的培养规格、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教育⽬的不仅规定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向和⽬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什么样的⼈”,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才培养所确⽴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义的教育⽬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的⽬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等。

(⼆)、教育⽬的与教育⽅针⼀致性:教育⽬的与教育⽅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性,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针所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些。

教育⽬的⼀般只包含“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

教育⽅针还含有“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的在对⼈的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向,培养出与⼀定社会要求相⼀致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66道题)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66道题)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66道题)1单选: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2单选: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3单选: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了达到()的目的。

A.全民教育B.社区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4单选: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A.教育性质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内容5单选: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是为谁服务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6单选:()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D.教育规律7单选:()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8单选: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A.教育规律B.教育任务C.教育性质D.教育目的9单选: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培养目标B.考试C.小学教育目的D.教学内容10单选: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

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11单选: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及出发点、归宿。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政策12单选: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A.教育目的B.课程C.教育评价D.教学13单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B.选拔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14单选: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15单选: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三种素质、五种能力
三种素质: (1)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
力、数学运算能力。(2)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 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符号图像进行思维分析。 (3)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 自信心;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五种能力: (1)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2)处理人际关系 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 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 不同的人共事。(3)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4)综合与分析能力。(5)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第三节 20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
所谓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 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 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观抽象划分为三种,即人文主义教育 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人文主义 教育目的观。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 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教育目的观。从20世纪来看,持人文主义教育 目的观的教育思想流派主要有永恒主义教育、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等 。
二者对立的理论根源。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强 调个人的价值和能动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 性 ;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看不 到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发展和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 巨大作用。
教育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 受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 件的变化而变化和有所侧重的。无论以何种价 值为基点来实现两种价值的统一,实际上都是 历史的、具体的统一,都是各个教育思想家在 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随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这便形成 了教育价值选择上的所谓“钟摆”现象。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宪法》。

特岗招教复习笔记(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特岗招教复习笔记(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本章是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对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和我国当前学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形式进行考查。

侧重考查以下重点内容:1、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与作用;2、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5、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6、教育制度的概念;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专题一:教育目的的内涵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要求的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怎样的人)。

客观题考点二: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方针)。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题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填空、选择)
2、素质教育的内涵 [简答](2012年许昌襄城真题)
全体、全面、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根据人的本性、潜能、需要,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子、 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萨特
(二)社会本位论
根据社会、国家的要求,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学记》
(三)教育无目的
主要是杜威的观点:企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以下属于“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A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齐
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
绝对服从国家利益的公民。这属于( 社会 )本位论。
下列属于社会本位目的论的观点有( A)B
A.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B.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D.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各种力量,使人尽其才,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单选]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到哪些客观条件?( )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 C.制定者的哲学观念、理想人格 D.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E.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案:ABCDE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是对教育工作
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 径等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的依据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当前学制的改革 现代学制的类型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名词解释]
教育工作的核心是( 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实施效果的基本依据和标准,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 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评价作用 D 指导作用 (12郑东多选)教育目的的作用有(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 评价功能 E示范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选择]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具体与抽象
教育目的是最高(第一)层 次的,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要 求,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 要依据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不 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不 同专业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最低(第三)层 次的,具体、微观到课程、 课堂、活动。可操作性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出发点、归宿 三个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 (或导向、调控、评价)
(2010洛阳多选\2011年郑州经开区多选)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激励功能 D 评价功能 E示范功能
2012年郑州金水真题:教育目的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新教育方针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简答] (2010年管城)
三个层次: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学 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 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 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 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 多样的。
①“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 )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B )
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这属于( C)
③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 它就是自己的目的”,这属于(A )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神学教育目的论 D.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下列不属于个体本位教育目的教育家是( B)
A.卢梭 B.杜威 C.福禄倍尔 D.裴斯泰洛齐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我国第一个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提出 1982年《宪法》中明确了教育方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四有两热 爱两精神” 1993年的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95年《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学生的学习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社会的价值取向 E.教师的教学目标 答案:ACE
判断: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彼此相关,培养目标是教 学目标的具体化。( )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三个依据:社会、人、理论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人: 受教育者的特点 理论:教育理想、教育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