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细菌的荚膜染色实验详解

合集下载

观察细菌荚膜实验报告

观察细菌荚膜实验报告

观察细菌荚膜实验报告引言细菌荚膜是一种覆盖在细菌细胞壁外层的薄膜结构。

它在细菌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如保护细菌免受环境胁迫和免疫系统攻击。

为了深入了解细菌荚膜的结构和功能,本实验设计了一系列观察细菌荚膜的实验,以期揭示其内部组成和形态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菌株的细菌荚膜形态和结构- 分析细菌荚膜与菌株间的关系- 探究细菌荚膜的生物学功能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 不同菌株的细菌培养液- 透明玻璃片- 草绿素染色剂- 荧光显微镜2. 实验步骤1. 选取不同菌株的细菌培养液,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 在透明玻璃片上滴取细菌培养液,制作细菌涂片。

3. 用草绿素染色剂染色,使细菌荚膜呈现绿色。

4. 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细菌荚膜的形态和结构。

5. 对不同菌株的细菌荚膜进行比较分析。

经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大肠杆菌的细菌荚膜呈现为环状结构,在细菌细胞壁的外围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膜。

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菌荚膜较大肠杆菌更为厚实,呈现为一个较厚的外围膜结构。

3. 不同菌株的细菌荚膜的荚膜草绿素染色强度不同,表明荚膜的组成可能存在差异。

4. 细菌荚膜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发生断裂或变形。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细菌荚膜的形态和厚度可能与菌株的遗传特性有关。

2. 细菌荚膜的荚膜草绿素染色强度差异可能反映了细菌荚膜中荚膜组成的差异。

3. 细菌荚膜的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营养条件、温度等。

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菌株的细菌荚膜,揭示了细菌荚膜的形态、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细菌荚膜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适应性和生存机制。

细菌荚膜在细菌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未来开发抗菌治疗和防控细菌感染提供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1. 赵XX, 韩XX. 细菌荚膜形态和结构的观察[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 47(3):2. 李XX, 王XX. 细菌荚膜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 生物进化学报, 2021, 38(2): 145-152.。

细菌的特殊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特殊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特殊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学习掌握芽孢、荚膜和鞭毛的染色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芽孢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颜色而便于区别。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当用弱碱性染料孔雀绿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可以进入菌体及芽孢使其着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

若再复染(蕃红液),则菌体呈红色而芽孢呈绿色。

观察荚膜通常采用负染色法,即将菌体染色后,再使背景着色,从而把荚膜衬托出来。

观察鞭毛是采用在染色的同时将染料堆积在鞭毛上使它加粗的方法。

细菌只有在个体发育到一定的时期才具有鞭毛,一般在多次移种之后,在其旺盛生长阶段染色。

三、实验用品1、器材(1)显微镜(2)载波片(3)接种环(4)酒精灯(5)香柏油(6)二甲苯(7)无菌水(8)1%盐酸(9)电炉(10)墨汁(11)20%CuSO4(12);95%乙醇(13)擦镜纸等2、试剂和材料(1)菌种:巨大芽孢杆菌、产气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2)芽孢染色用7.6%饱和孔雀绿液、0.5%蕃红液(或石炭酸复红液和吕氏美蓝液)。

(3)莢膜染色用刚果红、明胶水溶液、吕氏美蓝液等。

(4)鞭毛染色用硝酸银染色液(A、B液)或Leifson染色液(A、B、C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芽孢染色: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1)孔雀绿染色法:取干净载片按无菌法取巨大芽孢杆菌菌体少许制成涂片,风干固定后,在涂菌处滴加法7.6%的孔雀绿饱和水溶液,染色10分钟后,用水冲洗,再用0.5%恭红花红液染色彩1分钟,水洗,风干后镜检。

芽孢被染成绿色,营养体呈红色。

(2)石炭酸复红染色法:在一支小试管(10X 100mm)中,滴入3--4滴蒸溜水,用接种环取巨大芽孢杆菌于水中,充分搅匀,使菌体分散,制成较浓的菌悬液。

然后滴加等体积的(3-4滴)石炭酸复红液摇匀。

将此试管放入沸水浴中煮10-15分钟,使芽孢及菌体着色。

(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

(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

(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二)实验原理: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

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1.活材料:培养3-5天的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

该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荚膜丰厚。

2.染色液和试剂:Tyler法染色液:(见附二、(一)、14)、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复红染色液(见附二、(一)、2)、黑素(见附二、(一)、7)、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0%CuSO4水溶液、香柏油、二甲苯。

3.器材:载玻片、玻片搁架,擦镜纸、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推荐以下四种染色法,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

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

1.负染色法:(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2—3min。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5)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黑素,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黑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一拖,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影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2.湿墨水法(1)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

(3)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3.干墨水法(1)制菌液:加1滴6%葡萄糖液于洁净载玻片一端,挑少量胶质芽胞杆菌与其充分混合,再加1环墨水,充分混匀。

实验三荚膜及芽孢染色

实验三荚膜及芽孢染色

三、实验器材
1. 菌种:野油菜黄单胞菌 (Xanthomona campestris)
2.染料:草酸铵结晶紫 3.器材:载玻片、接种棒、酒精灯 擦镜纸、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 涂片:在洁净无油腻的玻片中央放一小滴蒸馏水(或用接种 环挑1-2滴水),用无菌的接种环挑取少量菌种与水滴充分混 匀,涂成极薄的菌膜,涂布面积约1cm2 。 2. 干燥:涂片在室温下使其自然干燥,也可以小心地在酒精灯 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 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 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微火三次( 手指触摸反面不烫手为宜),待玻片冷却后,再加染色液。 4. 染色:玻片置于玻片搁架上,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草 酸铵结晶紫(或石炭酸复红染液)于菌膜部位,染色1-2min。 5.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或洗瓶)下用小股水流 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 干燥: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去涂片上的水,用吸水纸时切 勿将菌体擦掉。 7. 镜检:用高倍镜和油镜观察并绘细菌形态并绘图于记录表中
二、实验原理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生长到一定阶 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通 常为圆形或椭圆形。 每一营养细胞内仅生 成一个芽孢,它在适宜 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 成为营养态细胞。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 因此,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如孔雀石绿)在 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 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 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色的染料则难以 透出,若再用复染液(如沙黄水溶液)染色后, 芽孢仍然保留初染剂的颜色,而菌体被染成复 染剂的颜色,即菌体和芽孢分别染成红色和绿 色易于区分。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2.染料:孔雀石绿染液、沙黄水溶液 3.器材:载玻片、接种棒、酒精灯 擦镜纸、显微镜

细胞荚膜染色实验报告

细胞荚膜染色实验报告

细胞荚膜染色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了解细胞荚膜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并通过染色实验来观察和分析荚膜的形态和特征,为深入研究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提供重要参考。

实验原理:细胞荚膜是细胞膜中的一种结构,主要存在于植物和细菌细胞中。

在染色实验中,可以使用溴仿酚溶液对细胞进行染色,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荚膜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实验步骤:1. 准备细胞样本:从植物或细菌中取得细胞样本,如植物茎秆、叶片或细菌培养物等。

2. 固定细胞样本:将细胞样本浸泡在10%的甲醛溶液中,用甲醛固定细胞,并放置在4C的冰箱中进行固定。

3. 酸性溴仿酚染色:取适量的酸性溴仿酚溶液,将固定的细胞样本浸泡在溶液中,利用溴仿酚的特性来染色细胞。

4. 显微镜观察:将染色后的细胞样本放置在显微镜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分析。

记录荚膜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形态和特征,并拍摄照片。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实验样本,我们发现荚膜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并在细胞膜的内部形成一个包裹细胞质的结构。

荚膜的形态多样,可能呈现为由细胞膜形成的扁平囊泡状结构,也可能呈现为细胞膜表面的突起。

荚膜的分布情况也有所差异,有些样本中荚膜呈现均匀分布,覆盖整个细胞膜表面,而有些样本中荚膜仅分布在细胞膜的特定区域。

这可能与细胞类型和生物学功能有关。

荚膜在细胞功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荚膜能够保护细胞质,防止有害物质的侵入;其次,荚膜对细胞的稳定性和形态维持起到了支撑作用,保持了细胞的形态结构;最后,荚膜能够调控物质的进出,实现对外界环境的响应和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流。

然而,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细胞荚膜的结构和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荚膜的超微结构,并通过生化方法分析荚膜的成分和功能蛋白质。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荚膜在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细胞膜相关疾病和生物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总结:细胞荚膜染色实验是研究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细胞样本进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了解荚膜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形态和特征。

荚膜染色法的原理

荚膜染色法的原理

荚膜染色法的原理荚膜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它通过将细胞样本固定在荚膜上,并使用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从而使细胞结构和染色体能够清晰可见。

荚膜染色法的原理主要包括细胞固定、染色和显微观察三个步骤。

细胞固定是荚膜染色法的第一步。

细胞固定的目的是使细胞在荚膜上保持原始形态和结构。

常用的细胞固定方法有热固定法和化学固定法。

热固定法是将细胞样本置于高温中,利用温度的升高使细胞蛋白质凝固,固定细胞结构。

化学固定法则是将细胞样本浸泡在含有固定剂的溶液中,固定剂能够与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结合,从而实现细胞固定的目的。

染色是荚膜染色法的关键步骤。

染色的目的是将细胞内的染色体和细胞器染上颜色,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细胞结构。

常用的染色剂包括吉姆萨染色剂、伊红染色剂和甲苯胺蓝染色剂等。

这些染色剂能够与细胞内的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结合,形成染色体和细胞器的颜色。

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控制染色剂的浓度和染色时间,以保证染色的质量和一致性。

显微观察是荚膜染色法的最后一步。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胞样本,可以看到细胞内的染色体、细胞器和细胞结构。

显微观察可以使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可以通过透射光观察细胞样本,而荧光显微镜可以通过激光照射和荧光染料发射的方式观察细胞样本。

通过显微观察,可以对细胞结构和染色体的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从而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荚膜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通过细胞固定、染色和显微观察三个步骤,可以清晰地观察和分析细胞的结构和染色体。

荚膜染色法在细胞学、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实验六细菌荚膜染色法

实验六细菌荚膜染色法

加盖玻片
1、加盖玻片
将盖玻片一端 浸泡在细菌墨 水混合液中缓 缓盖上盖玻片
2、吸去多余液体
在盖玻片上放一张 滤纸,轻轻按压吸 干多余混合液
勿留气泡
1、镜检
镜检
制片置显微 镜载物台上
2、结果: 背景灰色,菌体较
暗,菌体周围荚膜呈现 明亮透明圈。
用低倍镜高 倍镜观察
干墨水法
❖ 制备细菌墨水混合液 ❖ 涂片 ❖ 固定 ❖ 染色 ❖ 镜检
制备细菌墨水混合液
1、滴生理盐水 6%葡萄糖
2、涂片 挑取少量菌苔
在载玻片一 端 滴一滴6% 葡萄糖水
再加一环 墨水,混 合均匀
涂片
1、先将推片一 2、将推片向另 端放在混合液上 一端平行滑动
3、使混合液 4、干燥 均匀铺成薄层
室温自然晾干
固定、干燥
甲醇固定,自然干燥 甲醇
倾去甲醇, 室温自然干 燥
制片置显微 镜载物台上
2、结果: 背景灰色,菌体紫
色,菌体周围荚膜呈现 明亮透明圈。
用低倍镜高 倍镜观察
❖制片 ❖固定 ❖染色 ❖镜检
Anthony氏法
1、滴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
制片、固定
2、涂片 挑取少量菌苔
3、干燥固定 室温自然晾干
滴半滴生理 盐水在载玻 片中央
与生理盐水混匀 均匀涂布
染色
1、滴孔结晶紫染液 1%结晶紫染液
实验六、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实验的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荚膜染色法
方法
❖湿墨水法 ❖干墨水法(P78)法
❖制备细菌墨水混合液 ❖加盖玻片 ❖镜检
制备细菌墨水混合液
1、滴绘图墨水 绘图墨水
2、制备混合液 挑取少量菌苔
滴1滴绘图 墨水在载玻 片中央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 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 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 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一实验目的1 学习细菌的芽孢染色法2 学习细菌的鞭毛染色法3 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二实验原理1 芽孢染色的原理: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

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

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但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

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

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

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2 鞭毛染色的原理: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0.01~0.02μ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

鞭毛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

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3 荚膜染色的原理:荚膜是细菌分泌到菌体周围的一层黏液状物质,通常是多糖和多肽类物质.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

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

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1 菌种:培养24h的枯草杆菌(Bacillcus subtilis)、培养12-16h的变形杆菌斜面,培养3d 的固氮菌。

2 染色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番红水溶液, 鞭毛染色液A液与B液,蒸馏水,香柏油,显微镜擦拭液,绘图墨水或黑色素溶液.3 器材:酒精灯、接种环、镊子、载玻片、擦镜纸、吸水纸、记号笔、试管夹、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一)芽孢染色:1 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2 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3次。

荚膜观察实验报告

荚膜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荚膜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和分辨细菌的荚膜形态,进一步理解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3. 掌握水浸片的制作方法,观察细菌的运动。

二、实验原理荚膜是包围在细菌细胞外的一层粘液状或胶质状物质,主要由多糖组成。

荚膜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压力的作用,同时对细菌的毒力、耐药性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

由于荚膜与染料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因此通常采用衬托染色法(负染色法)染色,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在菌体周围形成一透明圈。

三、实验材料1. 菌种: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s)的斜面培养物。

2. 染液:齐氏石炭酸复红染液。

3.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滴管、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制片将菌种接种于新鲜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后,用无菌滴管吸取适量菌液,滴于载玻片中央,用无菌镊子轻轻涂布均匀,待菌液自然干燥。

2. 染色将干燥后的载玻片放入染液滴中,使菌体被染液浸没,保持载玻片在染液中2分钟。

3. 水洗将载玻片取出,用无菌滴管吸取蒸馏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4. 干燥将载玻片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烘干,或自然晾干。

5. 观察与记录将干燥后的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细菌的形态、大小、荚膜形态及厚度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形态观察到的细菌为杆状,大小约为1.0μm×2.0μm。

2. 荚膜形态细菌周围形成一透明圈,荚膜厚度约为0.5μm。

3. 细菌运动部分细菌具有鞭毛,可以进行主动运动。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荚膜染色的原理和方法,观察到了细菌的荚膜形态。

实验结果表明,褐球固氮菌具有荚膜,荚膜厚度约为0.5μm。

同时,部分细菌具有鞭毛,可以进行主动运动。

七、实验讨论1. 荚膜染色法是观察细菌荚膜形态的重要方法,本实验中采用的衬托染色法能够有效观察到荚膜的形态和厚度。

2. 荚膜在细菌的生长、繁殖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荚膜的形态和结构对于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精彩]0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和荚膜染色

[精彩]0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和荚膜染色

[精彩]0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和荚膜染色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和荚膜染色一、实验目的1.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2. 学习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巩固学习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3. 学习掌握细菌荚膜染色技术。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氏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是由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

实际上,当用结晶紫初染后,像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紫色。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一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

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荚膜是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分泌于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主要成分是多糖衍生物、糖蛋白或多肽类物质。

荚膜的折光性低,与染料的亲合力很弱,不易被染色,故常采用负染色法,即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染色后荚膜在菌体周围呈透明圈状。

由于荚膜很薄,且含水量高(90%以上),易变形,所以制片和染色时一般不用热固定。

进行荚膜染色,最好选用新鲜的培养材料。

用李夫森(Leifson)氏染色法可使荚膜着红色,菌体着蓝色,也能获得良好观察效果。

三、材料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硅酸盐细菌(钾细菌)试剂:结晶紫染色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石炭酸复红染色液、1%黑素液、李夫森氏染色液、硼酸钠美蓝染色液、冰醋酸染色液、20%CuS0水溶液。

荚膜染色实验报告

荚膜染色实验报告

荚膜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质壁的结构及其组成。

2. 掌握荚膜染色方法及技巧。

3. 观察荚膜染色结果,学习注视微型结构的方法,分析生物现象。

实验原理:荚膜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于生物学实验室中的技术之一。

荚膜是豌豆荚的外层,由质壳和细胞质组成,其含有类固醇和脂肪酸等物质,可被选定的染料分子结合和吸附。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感光旋转测定活性细胞数目、组织活力等指标,从而研究生物学现象。

实验材料:1. 豌豆荚2. 络纱布3. 冰醋酸4. 无水酒精5. 甲醛6. 氯化铯7. 碘酸钾8. 甲苯9. 显微镜10. 盖片实验步骤:1. 将豌豆荚剖成薄片后,用连接细纤维的四根细支撑钳固定;2. 将固定好的薄片连同细支撑钳浸泡在冰醋酸-无水酒精-甲醛混合液中,膜片变白后再转葫芦以固定荚膜片;3. 用0.1 N的氯化铯溶液对荚膜片进行预浸润处理,大约2分钟到5分钟;4. 用10-15%碘酸钾或0.5%溴甲酚靶染液,对荚膜片进行染色;5. 用甲苯将荚膜片解离,然后将其加盖片中准备观察。

实验结果:经过荚膜染色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荚膜的细胞质壁的组成结构,如纺锤体、着丝粒等微型结构,并观察到其在亚显微水平上的动态变化。

当在荚膜片上涂上特定的染料时,荚膜中的不同组分会发生不同的染色反应。

这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植物细胞构成和生长发育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荚膜染色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豌豆荚的结构和细胞组成,掌握了荚膜染色方法及技巧,以及注视微型结构的方法,分析生物现象。

这些都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帮助。

荚膜实验报告

荚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荚膜染色的基本方法。

2. 观察并分辨细菌的荚膜形态,进一步理解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3. 了解荚膜在细菌生长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荚膜是细菌细胞表面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

荚膜对细菌的生长、生存和致病具有重要意义。

荚膜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观察细菌荚膜的方法,通过特定的染色剂将荚膜与菌体分离,使荚膜更加清晰可见。

三、实验材料1. 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2. 染色剂:结晶紫、碘液、盐酸酒精、95%乙醇、纯甲醇、番红染液。

3. 器械: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大肠杆菌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2. 取一干净载玻片,滴一滴无菌水。

3. 用接种环挑取一环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置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制成菌悬液。

4. 将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

5. 将载玻片置于酒精灯上微微加热,使菌体固定。

6. 将载玻片浸入盐酸酒精中固定5分钟。

7. 用水冲洗载玻片,然后用95%乙醇冲洗。

8. 将载玻片浸入结晶紫染液中染色1分钟。

9. 用水冲洗载玻片,然后用碘液处理1分钟。

10. 用水冲洗载玻片,然后用95%乙醇冲洗。

11. 将载玻片浸入番红染液中复染1分钟。

12. 用水冲洗载玻片,然后用纯甲醇冲洗。

13. 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荚膜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观察到的荚膜呈紫色,菌体呈红色。

荚膜在菌体周围形成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圈状结构,与菌体界限明显。

六、实验分析1. 荚膜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观察细菌荚膜的方法,通过结晶紫、碘液、盐酸酒精、95%乙醇、番红染液等染色剂,使荚膜与菌体分离,使荚膜更加清晰可见。

2. 荚膜对细菌的生长、生存和致病具有重要意义。

荚膜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提高细菌的致病性。

3. 观察到的荚膜呈紫色,菌体呈红色,说明结晶紫染液和番红染液对荚膜和菌体具有不同的亲和力,从而实现荚膜与菌体的分离。

荚膜染色负染法注意事项

荚膜染色负染法注意事项

荚膜染色负染法注意事项好啦好啦,今天我们来聊聊荚膜染色负染法的一些注意事项。

别看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头大,但它并没有那么复杂,关键是掌握了一些小窍门,你就能轻松搞定。

荚膜染色,顾名思义就是用染色的方法来观察细菌的荚膜。

这个荚膜可是细菌的一道保护膜,它可以帮助细菌躲避免疫系统的“追捕”,相当于细菌的防弹衣。

所以,搞清楚荚膜到底是啥,对我们认识细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过,要是染色不当,那可就什么也看不清了,所以这负染法,怎么做才能得心应手呢?大家得明白,负染法就是通过染背景而不染细菌的方式来观察荚膜。

想象一下,细菌是那种穿着“防弹衣”的英雄,而背景就是我们要涂上颜色的“坏人”。

正常情况下,细菌染色是把细菌的本体给染色,背景是透明的。

而负染法则恰恰相反,背景给染得五花八门,而细菌本体保持原色。

看起来简单吧?可做起来可是有些讲究的。

染色液的选择非常关键!荚膜染色常用的染色液有孔雀绿和结晶紫,而负染法最常见的染色剂是印度墨。

印度墨有点像“墨水怪兽”,它能把细菌周围的背景染成深色,而细菌的“防弹衣”不染,荚膜就显现出来了。

不过,这时候你得特别小心,染液的浓度一定要合适,不要太浓也不要太稀。

你要是把它弄得太浓,可能反而会把细菌弄得看不清;要是太稀,染色效果就不明显,细菌也不清晰。

所以,浓度一定要调整好。

像做菜一样,火候得掌握好,太重了不好吃,太轻了又没味儿。

切记别搞错细菌的涂布。

你看,我们上实验室时,拿那根玻璃棒一划,细菌得均匀地铺开,不能一大块一小块,这样才能染得均匀,观察起来才清晰。

如果你涂抹的时候,像是在涂蜜一样一大片,那可就麻烦了。

稀稀拉拉的样子,你怎么看得清楚荚膜呢?不过,涂的时候也别太轻,太轻了细菌看不到,太重了反而会干扰你判断荚膜。

就像写字,要保持手稳,力度适中,才能写出漂亮的字。

再来啊,染色时间也得留心。

印度墨的染色时间可不是想停就停的,它得染上差不多时间,才能染出你想要的效果。

要是染得时间太短,背景染不透,荚膜也不清晰;要是染得太久,背景太重,反而看不到细菌。

观察荚膜的实验报告

观察荚膜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观察荚膜的方法和技巧;2. 了解荚膜的结构和功能;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不易被染色。

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可以使荚膜与菌体区分开来,便于观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菌种:肺炎双球菌、炭疽芽胞杆菌等;2. 试剂:荚膜染色液、番红染液、孔雀绿染液等;3.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接种环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涂片:将实验菌种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至适宜时间后,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苔,涂布于载玻片上,自然干燥。

2. 荚膜染色:将涂有菌苔的载玻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使菌体固定。

然后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荚膜染色液滴于涂片上,用盖玻片轻轻压片,使染色液浸润整个涂片。

3. 复染:染色完成后,用蒸馏水冲洗涂片,去除多余的染色液。

随后用番红染液复染菌体,同样用蒸馏水冲洗。

4. 干燥:将涂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轻微加热,使水分蒸发。

5. 观察:将干燥后的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调节焦距,观察荚膜与菌体的形态结构。

五、实验结果1. 肺炎双球菌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肺炎双球菌呈球形,荚膜呈透明状,与菌体区分明显。

2. 炭疽芽胞杆菌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炭疽芽胞杆菌呈杆状,荚膜呈透明状,与菌体区分明显。

六、实验讨论1. 荚膜对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荚膜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增强细菌的抵抗力。

2. 荚膜染色是观察荚膜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染色可以区分荚膜与菌体,便于观察。

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涂片的制作和染色过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肺炎双球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的荚膜结构,了解了荚膜的功能。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荚膜染色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八、实验建议1. 在涂片制作过程中,注意涂片的均匀性和干燥程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观察细菌荚膜实验报告(3篇)

观察细菌荚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荚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观察细菌荚膜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荚膜对细菌生存和致病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细菌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环绕的一层粘稠性物质,主要由多糖类物质组成。

荚膜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压力、抵御吞噬细胞攻击、吸附营养物质等多种功能。

通过观察细菌荚膜,可以了解细菌的生存和致病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含有荚膜的细菌菌株,无菌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细菌培养:将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含有荚膜的细菌菌株接种于无菌生理盐水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2. 制片:取适量培养好的细菌,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制成均匀的细菌悬液。

取一滴细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 革兰氏染色:将制片放入革兰氏染色液中染色1-2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

4. 干燥:将制片放入酒精灯旁烘烤,使染色液蒸发。

5. 观察荚膜:将制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特别注意观察荚膜的存在和形态。

6. 记录结果: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细菌荚膜的形态、颜色、厚度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肺炎球菌:肺炎球菌具有明显的荚膜,荚膜呈透明环状,厚度约为0.5-1.0微米。

2.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具有荚膜,但荚膜较薄,不易观察到。

3. 枯草杆菌:枯草杆菌不具有荚膜。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具有荚膜,而枯草杆菌不具有荚膜。

肺炎球菌的荚膜较厚,而葡萄球菌的荚膜较薄。

六、实验结论1. 细菌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环绕的一层粘稠性物质,主要由多糖类物质组成。

2. 荚膜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压力、抵御吞噬细胞攻击、吸附营养物质等多种功能。

3. 荚膜的存在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具有荚膜的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七、实验讨论1. 实验中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的荚膜形态、厚度不同,可能与细菌的种类和生长环境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荚膜的功能:是细胞外碳源和能源性贮藏物质,能 保护细胞免受干燥的影响,同时能增加某些病原菌 的致病能力,抵御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 细菌荚膜与生产生活:葡聚糖、黄原胶的提取,龋 齿、面包发粘,等。
染色原理与说明
① 荚膜的化学成分对染料结合力很弱,不容易着色,而 且可溶于水,易在水洗时被除去。所以,一般采用衬 托染色法(负染色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 着色,在菌体周围形成一透明圈(即荚膜)。 ② 荚膜很薄,涂片不要用力过猛,不要滴加水,以防破 坏其荚膜原形。 ③ 荚膜富含水分(90%以上),制片时应自然干燥,不 可加热固定,以避免荚膜受热失水收缩而变形,影响 观察。
材 料

细菌培养物:胶质芽孢杆菌(或钾细菌) 染色液与试剂:Tyler染色液、绘图墨水(必要时滤纸 过滤后再用)、复红染色液、黑素、6%葡萄糖水溶液、 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盖玻片、接种环、擦镜纸、吸水纸、
显微镜、废液缸、等。



⑤ 干燥:在酒精灯上方,用文火干燥。
⑥ 染色:用甲基紫染1—2min。 ⑦ 水洗:用蒸馏水轻洗,自然干燥。
⑧ 镜检:先用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紫色,荚膜呈一清晰透明圈。
Tyler 法
① 涂片:按常规法涂片,可多挑些菌体与水充分混合,并 将粘稠的菌液尽量涂开,但涂布的面积不宜过大。
湿墨水法

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 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加盖玻片: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
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

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 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干墨水法
① 制菌液:加1滴6%葡萄糖液于洁净载玻片一端,挑少量菌与 其充分混合,再加1环墨水,充分混匀。 ② 制片:左手执载玻片,右手拿一边缘光滑的盖玻片,使其一 边与菌液接触、菌液沿玻片接触处散开,然后以30度角,迅 速而均匀地将菌液拉向玻片的一端,使菌液铺成一薄膜。 ③ 干燥:空气中自然干燥。 ④ 固定:用甲醇浸没涂片,固定1 min,立即倾去甲醇。
负染色法 湿墨水法 干墨水法 Tyler法
负染色法
① 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 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② 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③ 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2~3min。 ④ 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⑤ 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⑥ 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黑素,用一边缘光滑的 载玻片轻轻接触黑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 拖展,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⑦ 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⑧ 结果:背影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涂片方法
注意事项
① 加盖玻片时不可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观察。 ② 应用干墨水法时,涂片要放在火焰较高处并用 文火干燥,不可使玻片发热。 ③ 在采用Tyler法染色时,标本经染色后不可用 水洗,必须用20%CuSO4冲洗。
作业思考题
①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细菌的菌体和荚 膜的形态。 ② 通过荚膜染色法染色后,为什么被包在 荚膜里面的菌体着色而荚膜不着色?
③ 试比较四种荚膜染色法的优缺点。
② 干燥: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③ 染色:用Tyler染色液染5~7min。 ④ 脱色:用20%CuSO4水溶液洗去结晶紫,脱色要适度 (冲洗2遍)→用吸水纸吸干→立即加1~2滴香柏油于涂 片处,以防止CuSO4结晶的形成。 ⑤ 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蓝紫色,菌体紫色,荚膜无色或浅紫色。
细菌的荚膜染色
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实验目的与要求

继续学习微生物制片方法
学习并掌握荚膜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细菌的荚膜
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 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疏松、柔软、粘液 状或胶质状的物质,即为荚膜(Capsule)。
荚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多糖、多肽、蛋白质、脂 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合物—脂多糖、脂蛋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