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档案数字化基本要求
档案数字化要求表述
档案数字化要求表述
1.精确性要求:档案数字化的数据应该与原始纸质档案一致,确保信
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可读性要求:数字化档案应该保持信息的易读性,文字、图像和表
格等元素应该清晰可辨。
3.兼容性要求:数字化档案应该使用通用的文件格式,以便于在不同
电脑系统和软件之间互相访问和使用。
4.可检索性要求:数字化档案应该具有高效的检索功能,用户可以通
过关键词、日期、文件类型等信息快速找到所需的档案。
5.安全性要求:数字化档案应该有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档案的机密
性和完整性,防止被未经授权的人员访问和篡改。
6.长期保存要求:数字化档案应该具有足够的存储空间和稳定的存储
介质,以确保长期保存和可持续访问。
7.版权和合规性要求:数字化档案应该符合相关的版权法律和合规要求,确保合法性和可信度。
总之,档案数字化的要求是确保数字化档案与原始纸质档案一致,同
时具备可读性、兼容性、可检索性、安全性、长期保存性、版权和合规性。
档案数字化扫描要求
档案数字化扫描要求2022基本要求档案扫描应根据纸质档案原件实际情况、数字化目的、数字化规模、计算机网络和存储条件等选择相应的扫描设备,和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和调整。
参数的设置和调整应保证扫描后数字图像清晰、完整、不失真,图像效果最接近档案原貌。
扫描设备扫描设备的选择应特别注意对档案实体的保护,尽量采用对档案实体破坏性小的扫描设备进行数字化。
超出所使用扫描仪扫描尺寸的档案,可采用更大幅面扫描仪进行扫描,也可以采用小幅面扫描仪分幅扫描后进行图像拼接的方式处理。
分幅扫描时,相邻图像之间应留有足够的重叠,并且采用标注等方式明确说明分幅方法:若后期采用软件自动拼接的,重叠尺寸建议不小于单幅图像对应原件尺寸的1/3。
遵循相关设备的使用规律,对扫描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
扫描色彩模式为最大限度保留档案原件信息,便于多种方式利用,宜全部采用彩色模式进行扫描。
页面中有红头、印章或插有照片、彩色插图、多色彩文字等的档案,应采用彩色模式进行扫描。
页面为黑白两色,并且字迹清晰、不带插图的档案,也可采用黑白模式进行扫描。
页面为黑白两色,但字迹清晰度差或带有插图的档案,可采用灰度模式扫描。
扫描分辨率扫描分辨率的选择,应保证扫描后图像清晰、完整,并综合考虑数字图像后期利用方式等因素。
扫描分辨率应不小于200dpi。
如文字字号偏小、密集、清晰度较差时,建议扫描分辨率不小于300dpi。
如有COM输出、仿真复制、印刷出版等其他用途时,可根据需要调整扫描分辨率。
需要进行COM输出的档案,扫描分辨率建议不小于300dpi;需要进行高精度仿真复制的档案,扫描分辨率建议不小于600dpi;需要进行印刷出版的档案,可结合档案幅面、印刷出版幅面、印刷精度要求等选择合适的分辨率。
存储格式纸质档案数字图像长期保存格式为TIFF、JPEG或JPEG2000等通用格式,图像压缩率的选择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而定。
利用纸质档案数字图像时,也可从网络浏览速度、易操作性、存储空间占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图像转换为PDF等其他格式。
档案信息数字化基本原则
档案信息数字化基本原则档案信息数字化是将传统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形式,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
在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数字化过程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关于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基本原则:1. 法律依据原则,档案信息数字化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档案法、电子商务法等,确保数字化过程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 完整性原则,档案信息数字化应确保原始档案的内容和结构在数字化过程中得以完整保留,不得有任何遗漏或失真。
数字化后的档案应能够准确反映原始档案的内容和形态。
3. 可读性原则,数字化后的档案信息应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方便用户进行查阅和使用。
采用合适的文件格式、分辨率和图像质量,保证档案信息的清晰度和可辨识性。
4. 可检索性原则,数字化档案信息应具备良好的检索功能,方便用户根据特定的检索条件进行查找和访问。
采用合适的标引和索引方法,使得档案信息能够被快速准确地检索到。
5. 安全性原则,档案信息数字化涉及到大量的机密和敏感信息,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包括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备份和灾难恢复等措施。
6. 可追溯性原则,数字化档案信息应具备良好的追溯性,即能够追踪数字化过程中的操作记录和变更情况。
确保数字化档案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防止篡改和丢失。
7. 持续性原则,数字化档案信息应具备长期保存和持续访问的能力。
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和存储介质,确保数字化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可持续访问性。
8. 成本效益原则,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过程应考虑成本效益,合理利用资源,确保数字化档案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需要综合考虑数字化档案的长期管理和维护成本。
以上是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可以保证数字化过程的可靠性和合规性,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是指将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录入等技术手段转换成电子形式的一种操作规范。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目的是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降低档案的保存成本,并便于档案的检索和共享。
下面是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规范要点:1. 核查和整理在数字化过程之前,必须对纸质档案进行核查和整理。
首先,核查档案是否完整,并将缺失或损坏的档案进行补充或修复。
其次,将档案按照分类、时序等原则进行整理,确保顺序和清晰度。
2. 扫描和录入将整理好的纸质档案通过扫描仪或其他相关设备转换为电子文件。
扫描时应保证文件清晰度和色彩准确性。
对于文字类档案,可以通过OCR技术进行文字的自动识别;对于图像、图片类档案,可以进行编辑和修复,以便更好地保留档案的内容和质量。
3. 统一命名和分类对于数字化后的档案文件,应进行统一的命名和分类。
文件名可以采用有意义的命名方式,如档案编号、日期等,以方便检索。
同时,将档案按照不同的类别、主题、格式等进行分类标注,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或目录结构。
4. 元数据录入和索引建立对于数字化后的档案文件,应进行元数据的录入和索引的建立。
元数据包括档案的基本信息,如档案名称、创建日期、创建者、所属机构等;索引是对档案的内容和属性进行关键词标注,以便更方便地进行检索和查找。
5. 存储和备份数字化后的档案文件应按照一定的存储结构进行保存和备份。
可以采用硬盘、服务器、云存储等方式进行存储,并设定访问权限和安全措施,以保护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同时,定期进行档案的备份和恢复,以防止文件丢失或损坏。
6. 数据质量和准确性的验证在数字化过程之后,需要对档案的数据质量和准确性进行验证。
首先,对数字化后的档案进行比对和校验,确保数字化结果与原始档案的一致性。
其次,进行数据质量的检测和修复,如修正错别字、调整图像亮度等,以提高档案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7. 档案的检索和共享数字化后的档案应具备便捷的检索和共享功能。
可以通过建立档案管理系统或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全文检索等操作,以方便用户查找所需档案。
最新档案数字化规范标准
最新档案数字化规范标准档案数字化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形式,以便于存储、检索和利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数字化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最新档案数字化规范标准的具体内容:一、档案数字化的目的与意义档案数字化旨在提高档案的保存质量,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数字化,档案可以更易于检索、复制和传播,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二、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原则1. 完整性:确保数字化过程中档案内容的完整性,不得遗漏任何部分。
2. 准确性:数字化后的档案应与原始档案保持一致,无误读或错误。
3. 可读性:数字化后的档案应清晰易读,便于电子设备上的查看和打印。
4. 安全性:在数字化过程中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或损坏。
三、档案数字化的流程1. 档案预处理:包括档案的清洁、修复、分类和排序。
2. 扫描:使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对档案进行扫描,确保图像质量。
3. 图像处理: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去污、去噪、矫正等处理,提高图像质量。
4. 格式转换:将图像转换为通用的电子格式,如PDF或JPEG。
5. 数据录入:将档案的元数据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
6. 质量检查:对数字化后的档案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符合标准。
7. 存储与备份:将数字化档案存储在安全的服务器上,并进行定期备份。
四、档案数字化的技术要求1. 扫描分辨率:彩色档案推荐使用300dpi,黑白档案推荐使用600dpi。
2. 色彩管理:确保扫描过程中色彩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文件格式:推荐使用无损压缩的PDF/A格式,以保证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兼容性。
4. 元数据标准:遵循国际标准,如Dublin Core或EAD,以便于档案的检索和管理。
五、档案数字化的安全管理1. 访问控制:设置用户权限,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数字化档案。
2. 数据加密:对存储的档案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未授权访问。
3. 备份策略:制定定期备份计划,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和可恢复性。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
一、总体要求
1、纸质档案数字化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方针,尊重用户权益
实现信息共享。
2、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内容应充分反映历史价值、文化传承,合理应用
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集成,确保信息安全与完整性。
二、技术标准
1、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纸质档案进行拍摄和扫描,根据记录需求,
把纸质档案图像、音频、视频数据处理成图像格式、文本格式、文档
格式进行存储。
2、要求文件格式和质量达到标准,采用TIFF带压缩格式保存,便于
存储、检索和调阅,合理利用格式的优势,强化档案的管理、查阅等。
3、利用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图像检索技术等技术,帮助档案
馆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识别与应用,优化档案管理能力。
三、管理规范
1、纸质档案数字化时必须完成鉴定,确定档案类别和合法性,保证清晰、完整的档案信息。
2、将原有的档案索引体系迁移至电子文档管理系统,以实现档案的集中、统一、有序管理,保证信息的安全。
3、对档案数字化过程,应记录处理环节,对每一步处理做出核实,并
记录正确性和完整性。
4、定期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培训和质量测试,保证档案数字化工作质量。
档案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档案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档案信息化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变为电子化形式,并以电子化方式管理、存储、检索和利用档案信息。
以下是档案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1. 数字化档案存储:将纸质档案转换为数字格式,通过数字化设备进行存储和管理,包括扫描、数字化录入和图像处理等步骤。
2. 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和使用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化的方式管理档案信息,包括档案的分类、目录、检索、借阅、归档等功能。
3. 档案检索和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档案的快速检索、查询和利用,提供方便和高效的档案服务。
4. 数据备份和恢复:建立档案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基本原则:1. 法律合规原则:档案信息化需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档案法、电子数据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安全保密原则:档案信息化需要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确保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3. 信息整合原则:将部门或单位内不同来源的档案信息进行整合,确保档案信息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4. 可追溯性原则: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和跟踪档案信息的操作过程,保持档案活动的可追溯性。
5. 容易获取原则:档案信息化应确保档案信息的易获取性,提供方便和高效的检索手段,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6. 持续更新原则:档案信息化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信息技术工具和管理系统,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档案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存储、档案管理系统、档案检索和利用以及数据备份和恢复等方面;而其基本原则包括法律合规、安全保密、信息整合、可追溯性、容易获取和持续更新等方面。
档案数字化要求
档案数字化要求档案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企业和机构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快速和高效的要求,数字化档案管理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为了保证数字化档案的质量和有效性,有一些重要的要求需要被满足。
一、档案数字化前的准备在进行档案数字化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数字化档案计划,包括数字化的内容、范围、目标和时间等。
其次,要对档案进行清理和整理,剔除无关和重复的文件,保证数字化过程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确定数字化档案的存储介质和技术要求,选择适合的设备和软件工具。
二、数字化过程中的要求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要求需要被满足。
首先,要保证数字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性,防止档案信息的泄露和丢失。
其次,要确保数字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信息的遗漏和错误。
此外,数字化过程中的操作要规范和标准化,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和要求,保证档案的可读性和可检索性。
三、数字化档案的存储和管理数字化档案的存储和管理是整个数字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首先,要选择适合的档案存储介质,如云存储、硬盘、光盘等。
其次,要制定科学的档案分类和目录体系,方便用户进行检索和访问。
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权限控制机制,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四、数字化档案的使用和维护数字化档案的使用和维护是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和浏览工具,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
其次,要定期对数字化档案进行备份和修复,防止档案的损坏和丢失。
此外,要建立档案的审计和追溯机制,保证档案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总结档案数字化要求着重于准备工作、数字化过程、存储与管理,以及使用和维护等方面。
只有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数字化档案的质量和有效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档案数字化将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档案数字化规则说明
档案数字化规则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档案数字化成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便利性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规范性和规则性,本文将详细介绍档案数字化的规则说明。
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档案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需求。
档案数字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具有高效、节省空间和便携性等优势,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二、档案数字化的原则1. 法律合规原则:档案数字化工作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档案法》等,确保数字化过程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 完整性原则:档案数字化应当保持档案原件内容的完整性,对于原始纸质档案应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换。
3. 可追溯性原则:档案数字化工作应保留数字化过程的操作记录、负责人和时间,确保数字化的过程可追溯。
4. 数据安全原则:档案数字化过程应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的要求进行,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5. 鉴权和审计原则:对于档案数字化后的电子文件,应进行鉴权和审计,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档案数字化的流程1. 准备工作:包括建立数字化项目组、明确数字化目标、确定数字化技术和设备等。
2. 档案整理与筛选:对纸质档案进行整理和筛选,将不需要数字化的档案进行清理,确保数字化工作的高效进行。
3. 扫描与转换:采用专业的扫描设备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化图片或文档格式。
在转换的过程中要注意扫描质量的控制和图像的清晰度。
4. 数据处理:对扫描得到的数字化文件进行处理,包括图像处理、文字识别和格式转换等。
5. 数据存储与管理:建立合理的数字档案存储体系,包括备份和灾备机制,确保数字档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 档案检索与应用:建立方便快捷的数字档案检索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查找和应用相关档案信息。
四、档案数字化的要求1. 扫描质量要求:扫描时要确保图像清晰、边角完整,尽量减少扫描偏斜和失真现象。
2. 文字识别要求:对扫描得到的文字进行识别和校正,确保识别准确性和一致性。
DAT 31-2017《纸质档案数字化要求规范》
目录前言 (4)引言 (6)纸质档案数字化规 (7)1 围 (7)2 规性引用文件 (7)3 术语和定义 (7)4 总则 (8)5.组织与管理 (9)5.1 机构及人员 (9)5.2 基础设施 (10)5.3 工作方案 (10)5.4 管理制度 (11)5.5 工作流程控制 (12)5.6 工作文件管理 (12)5.7 档案数字化外包 (13)6 档案出库 (13)7 数字化前处理 (14)7.1 确定扫描页 (14)7.2 编制页号 (14)7.3 目录数据准备 (15)7.4 拆除装订 (15)7.5 技术修复 (15)8 目录数据库建立 (15)9 档案扫描 (16)9.1 基本要求 (16)9.2 扫描设备 (17)9.3 扫描色彩模式 (17)9.4 扫描分辨率 (18)9.5 存储格式 (18)9.6 图像命名 (19)10 图像处理 (19)10.1 图像拼接 (19)10.2 旋转及纠偏 (19)10.3 裁边 (20)10.4 去污 (20)10.5 图像质量检查 (20)11 数据挂接 (20)12 数字化成果验收与移交 (21)12.1 验收方式 (21)12.2 验收容 (21)12.3 验收指标 (22)12.4 验收结论 (22)12.5 移交 (23)13 档案归还入库 (23)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DA/T 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
本标准与DA/T 31-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题进行了修改;——增强组织与管理部分的容,完善数字化工作中管理相关要求;——增强数字化前处理部分的容,包括对实体档案保护和档案规化管理方面的要求;——增加数字化过程中元数据采集的要求;——修改了档案扫描部分参数要求;——修改了图像处理部分容,更加强调保持档案原貌的要求;——细化了数字化成果验收的容;——删除原标准数据备份和数字化成果管理相关容。
人事档案数字化标准
人事档案数字化标准
一、档案内容数字化
1. 对人事档案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将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档案,方便存储和查阅。
2. 对档案内容进行分类、编号、标注等处理,建立档案内容的索引和目录,方便检索和查询。
3. 对档案内容进行保密处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档案存储数字化
1. 将数字化后的档案存储在计算机或网络存储设备中,保证档案信息的可持久性和稳定性。
2. 对存储设备进行备份和迁移,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
3. 对存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完整性。
三、档案查询数字化
1. 通过建立档案查询系统,实现快速、准确、方便的档案查询服务。
2. 对查询结果进行分类、排序、筛选等处理,提高查询效率和质量。
3. 对查询结果进行展示和导出,方便用户使用和分享。
四、档案利用数字化
1.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人事档案的在线利用和共享,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和价值。
2. 对利用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
3. 对利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保证档案利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五、档案传输数字化
1.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人事档案的在线传输和共享,提高档案的传输效率和安全性。
2. 对传输过程进行加密和备份,保证档案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 对传输结果进行验收和确认,保证档案传输的质量和准确性。
纸质档案数字化基本流程与技术要求内容
纸质档案数字化基本流程及技术要求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档案整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等。
具体流程如下:(一)档案整理在扫描之前,根据档案管理情况,按下述步骤对档案进行适当整理,并视需要作出标识,确保档案数字化质量。
1、目录数据准备按照《档案著录规则》(DA/T18)等的要求,规范档案中的目录内容。
包括确定档案目录的著录项、字段长度和内容要求。
如有错误或不规范的案卷题名、文件名、责任者、起止页号和页数等,应进行修改。
(详见附件)2、拆除装订在不去除装订物情况下,影响扫描工作进行的档案,应拆除装订物;将档案原件的装订线拆除,排好顺序,不得出现任何漏缺页及顺序差错,更不能对档案原件有任何损坏。
3、区分扫描件和非扫描件按要求把同一案卷中的扫描件和非扫描件区分开。
普发性文件区分的原则是:无关的重份的文件要剔除,有正式件的文件可以不扫描原稿。
4、页面修整对破损严重、无法直接进行扫描的档案,应先进行技术修复、裱糊;折皱不平影响扫描质量的原件应先进行相应处理(压平或烫平等)后再进行扫描。
5、档案整理登记制作并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登记表,详细记录档案整理后每份文件的起始页号和页数。
(二)档案扫描1、扫描方式(扫描前必须准备一台专业的高速扫描仪,并带平板)根据档案幅面的大小(A4、A3、AO等)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仪或专业担描仪,如工程图纸可采用0号图纸扫描仪进行扫描。
普通A4纸质文件,采用高速扫描仪的自动进纸方式扫描;纸质过薄、透明的(如信纸、便签纸)采用高速扫描仪的平板扫描;纸质过厚、照片等档案采用高速扫描仪的平板扫描;对文件页面贴有附属小页面、纸张时,将大小页面单独在平板中扫描;2、扫描模式(纸质档案扫描一般采用黑白、灰度和彩色三种模式)页面为黑白两色,字迹清晰的、不带图片的档案材料,采用黑白方式;页面为黑白两色,清晰度较差或者带有图片的档案材料,以及页面多为彩色文字的档案,采用彩色或灰度模式(因情况而定);页面中有红头、印章或插有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彩色插图的档案,采用彩色模式扫描。
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与规范要求
确定数字化对象与制定总体方案
(四)工作流程控制 制定的工作流程和各环节操作规范等,可对数字化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 制。比如,及时对档案扫描、图像处理等各个环节产生的工作数据进行备份; 应建立完善的问题反馈机制,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 进行反馈和完善,确保数字化成果质量。 (五)管理制度 要求从岗位管理、人员管理、场地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制 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并在数字化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以便使纸质档 案数字化工作质量和档案安全得以有效保障。 岗位管理制度主要规定数字化工作各岗位的目标和职责,形成明确的岗 位业务流程规范、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人员管理制度主要对人员的安全 保密、日常行为、外聘人员信息审核及管理、非工作人员来访登记等进行规 范;场地管理制度主要对工作场地内基础设施及环境、网络、监控设施、现 场物品及证件等的管理进行规范;设备管理制度主要对数字化工作各环节涉 及的全部设备的管理进行规范,确保设备安全、科学、高效运行;数据管理 制度主要对数字化各环节所产生的数据的管理进行规范。
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 与规范要求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概念
采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 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图像或数字 文本的处理过程(DAT/31-2005)。
采用扫描仪等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使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 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数字图像,并按照纸质档案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目录 数据与数字图像关联关系的处理过程。
2005年
2015年
2017年
(DA/T31-2005)
国家档案局出台了《纸质 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DA/T31-2005)
(征求意见稿)
广西壮族自治区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要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要求(试行)本规定对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工作流程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档案馆(室)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验收及数据管理。
本规定依据国家行业标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而制定。
纸质档案数字化基本要求加工范围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范围为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
基本环节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为:档案整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数据管理等。
过程管理建立档案数字化加工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确保档案原件和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
建立档案数字化的台帐制度,在档案数字化各环节均进行详细登记,以备查考。
档案整理在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前,应对档案进行整理,确保档案数字化质量。
目录审核目录审核是根据档案的实际情况,按照《档案著录规则》()等要求,规范档案目录著录内容,核实目录的准确性。
如有不规范或错误的文件题名、责任者、档号、起止页号和页数等,应对目录进行修改,为建立目录数据库做准备;已建立目录数据库的,则依据档案实体对目录数据进行检查核实和修改。
鉴定扫描件和非扫描件制定扫描件和非扫描件的范围,按要求把同一案卷中的扫描件和非扫描件区分开。
原则上重份文件、有正文的底稿或档案经过鉴定后不列入扫描范围的属于非扫描件。
拆件和装订以不损伤档案原件为前提,尽量拆除档案装订物,以免影响扫描质量。
如拆除装订物可能会对档案原件造成损伤的,应保持原装订。
扫描工作完成后,应进行档案清点,做到准确、无遗漏;拆除过装订物的档案应按原档案卷内文件的排列顺序进行排列,恢复装订,或根据工作需要改变原装订方法。
页面修整对已确定扫描的档案进行页面情况检查,页面破损严重,无法直接进行扫描的,应先进行页面修复;页面折皱不平,影响扫描质量的,应先压平或熨平后再进行扫描。
档案整理登记制作档案整理工作登记表,对档案整理的过程一一进行登记,包括目录审核修改情况,扫描件和非扫描件鉴定情况,页面修整情况等,作为数字化其他工作环节的依据(登记表格参见附表)。
档案数字化加工标准
档案数字化加工标准档案数字化加工是指将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图像处理、文字识别等技术手段转化为数字化的电子档案的过程。
数字化档案具有保存空间大、检索方便、传输快捷等优点,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手段。
为了保证数字化档案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制定档案数字化加工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一、扫描质量标准。
1. 扫描分辨率,对于文字类档案,扫描分辨率应不低于300dpi;对于图片类档案,扫描分辨率应不低于600dpi,以保证数字化效果清晰。
2. 扫描色彩模式,文字类档案应采用灰度扫描模式,图片类档案应采用彩色扫描模式,以保证原件色彩的还原。
3. 扫描格式,扫描后的档案应保存为常见的图片格式,如JPEG、TIFF等,以便于不同系统的查看和使用。
二、图像处理标准。
1. 图像裁剪,对于扫描后的图片类档案,应进行适当的裁剪处理,去除多余的边框和空白部分,保留有效信息。
2. 图像修复,对于受损的纸质档案,应进行适当的图像修复,去除污渍、折痕等影响阅读的瑕疵,提高数字化效果。
3. 文字识别,对于文字类档案,应进行文字识别处理,将扫描后的图片转化为可编辑的文字格式,以便于后续的检索和利用。
三、元数据标准。
1. 文件命名规范,对于数字化档案,应按照一定的命名规范进行命名,包括档案名称、日期、编号等信息,以便于管理和检索。
2. 元数据填写,对于每个数字化档案,应填写相应的元数据信息,包括档案来源、作者、关键词、摘要等,以便于后续的管理和利用。
四、存储和传输标准。
1. 存储格式,数字化档案应按照一定的存储格式进行保存,包括本地存储和云端存储,以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利用。
2. 传输加密,在数字化档案的传输过程中,应采取加密措施,保护档案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五、质量控制标准。
1. 质量抽查,对于数字化档案加工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的质量抽查,确保数字化效果符合标准要求。
2. 效果评估,对于数字化档案的效果,应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加工流程,提高数字化质量。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流程及技术要求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流程及技术要求一、概述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这些具有查考凭证作用、依据作用和参考作用的档案,是人们从事科研、生产等工作的必要条件和有力工具。
档案也是各企事业单位运作各个环节的真实记录,是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和重要的信息资源。
准确、系统、完整的档案是单位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社会的重要财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建设最基础的工作,传统载体的档案经高科技技术加工成数字档案形式,通过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进行计算机检索、阅读电子档案,为迎接档案信息服务新环境的挑战,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增强档案业务部门的服务水平,为档案内部管理及面向客户服务提供高效率的全面服务。
档案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逐步掌握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基本原则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原则是使档案信息资源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使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属于归档范围且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A/T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
根据档案幅面的大小(如A4、A3、A0等)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仪或专业扫描仪,如工程图纸采用0号图纸扫描仪进行扫描。
纸张状况较差,以及过薄、过软或超厚的档案,应采用平板扫描方式;纸张状况好的档案可采用高速扫描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扫描过程中,确保不对档案原件造成破坏,保证档案扫描图像与原件一致、整洁、清晰。
纸质档案数字化验收标准
纸质档案数字化验收标准一、扫描质量1.1分辨率:确保扫描的分辨率满足档案数字化的需求,一般应达到200dpi或以上。
1.2色彩:确保扫描的档案色彩准确,无明显色差。
1.3清晰度:扫描后的图像应清晰,无模糊、失真现象。
1.4倾斜与抖动:扫描过程中应保持档案平放,无明显倾斜与抖动。
二、数字处理2.1色彩调整: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色彩调整,以使其更接近原档案的色彩。
2.2去噪与拼接:去除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噪点,对于大型文档应进行拼接处理。
2.3裁剪与旋转: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裁剪和旋转,以纠正方向和位置。
三、数据存储3.1格式:数字化后的数据应采用通用的、非专有的文件格式进行存储,如TIFF或PDF。
3.2压缩:对于大型文件,应采用适当的压缩技术以减小存储空间占用。
3.3备份:数字化数据应定期备份,以防数据丢失。
四、安全性4.1访问控制:确保数字化数据只能由授权人员访问。
4.2加密:对数字化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数据泄露。
4.3防篡改:采取措施防止数字化数据被篡改。
五、完整性5.1校验:对数字化数据进行校验,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5.2元数据:确保数字化数据相关的元数据完整、准确。
5.3索引:建立数字化数据的索引,以便快速查找和检索。
六、元数据6.1内容描述:对数字化档案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6.2来源与创建日期:记录数字化档案的来源和创建日期。
6.3使用权限与限制:对数字化档案的使用权限进行定义和限制。
6.4关联信息:记录与数字化档案相关的其他信息,如相关文档、项目等。
七、验收测试7.1功能测试:测试数字化档案的基本功能,如打开、浏览、搜索等。
7.2兼容性测试:测试数字化档案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和软件中的兼容性。
7.3数据完整性测试:测试数字化档案的数据是否完整、准确。
7.4安全性能测试:测试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能,如防篡改、防病毒等。
八、文档管理8.1文档分类:对数字化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以便于查找和使用。
8.2文档编号:为每个数字化档案分配唯一的编号,以便识别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质档案数字化基本要求
1、数字化对象的确定原则
应当对所要进行数字化的对象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利用方法进行确认,属于归档范围且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
2、基本环节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档案整理、目录建库、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
3、过程管理
加强纸质档案数字化各环节的安全保密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记录。
4、档案整理
在扫描之前,根据档案管理情况,按下述步骤对档案进行适当整理,并视需要作出标识,确保档案数字化质量。
5、目录数据准备
按照《浙江省省直单位档案室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的要求,规范档案目录内容。
包括确定档案目录的著录项、字段类型和长度,并对错误或不规范的目录数据进行修改。
6、拆除装订
在不去除装订物情况下,影响扫描工作进行的档案,应拆除装订物。
拆除装订物时应注意保护档案不受损害。
7、区分扫描件和非扫描件
按要求把同一案卷中的扫描件和非扫描件区分开。
扫描文件区分的原则是:无关和重复的文件,以及文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后稿本外的其他各种稿本、参考资料、文件处理单等要剔除。
8、页面修整
破损严重、无法直接进行扫描的档案,应先进行技术修复,折皱不平影响扫描质量的原件应先进行相应处理(压平或熨平等)后再进行扫描。
8、档案整理登记
制作并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交接登记表单。
9、装订
扫描工作完成后,拆除过装订物的档案应按档案保管的要求重新装订。
恢复装订时,应注意保持档案的排列顺序不变,案卷不掉页、左边和底边整齐,做到安全、准确、无遗漏。